关于印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关于印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名 称: 关于印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8075-10867-2023-00323
发布机构: 天津滨海高新区
文 号: 津高新管发〔2023〕28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文日期: 2023-11-28
发文日期: 2023-12-04
有效性: 有效

关于印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高新区各有关单位: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第35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3年11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未来产业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是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文件要求,为加强对天津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天津“十项行动”及《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要求,抢抓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转型机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以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培育路径,推动高水平人才、高能级平台、高技术企业与高质量服务等资源集聚,打造适宜未来产业发展的融通生态,率先实现产业创新能级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构筑代表我国角逐国际产业科技尖峰的战略力量。

二、发展目标

立足天津高新区实际,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聚焦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先进能源、深海探采、空天利用、新型材料等7个细分赛道,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和场景示范应用等取得明显成效,7个未来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构建2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40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集聚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和高端创新人才,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新样板”,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到2030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特色明显、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体系,引领滨海 (略) 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核心技术有突破。围绕7个未来产业领域,在自主芯片、细胞治疗、基因编辑、脑机交互核心元器件、新型储能技术、海洋油气开发平台设计、互联网卫星工程、新型半导体材料等细分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企业主体培育见实效。不断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吸引国内外行业代表企业落户,扶持本地领军企业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发展。聚焦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先进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

产业集群建设显成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在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能源、空天利用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领域形成明显集群效应,在脑机接口、深海探采、新型材料等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基础。

率先示范应用成典范。在自主信创、脑机接口、先进能源、空天利用等领域开展场景示范应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与验证落地,助力企 (略) 场占有率,产业竞争力不断加强。

三、发展方向及重点

(一)自主信创

1.发展思路

围绕“中国信创谷”建设,以“强技术-拓场景-造生态”为主要路径,聚焦核心芯片、微处理器设计、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高性能计算、量子技术等方向,攻克尖端技术、打造应用场景、搭建生态体系、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软件名园”,推动自主信创产品在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同时基于滨海新区算力基础,探索拓展布局AI+药物研发、AI+材料等应用。

2.发展重点

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技术。依托信创海河实验室、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等加速聚合国内 (略) 校,攻克国产CPU统一指令集/安全架构、三维CAD核心引擎、流固耦合CAE软件、EDA软件等一批核心技术。围绕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等创新源头,开展自主计算芯片架构设计,开展处理器与系统级仿真器研究。依托中科曙光等企业探索云衍生边缘计算发展路径,开展容器技术、异构计算等综合计算核心技术攻关,探索量子计算、神经拟态计算等颠覆性计算架构。借助海光信息、飞腾、中科曙光等企业研发优势,前瞻布局GPU、FPGA、神经网络芯片等研发设计。探索推进量子技术布局,重点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围绕量子计算软件、硬件系统、量子通信核心元器件等开展技术攻关。

加快“芯片-整机终端”硬件链技术突破。围绕基础硬件产业链,强化芯片设计、高端服务器制造等优势,补齐芯片制造、封测等薄弱环节,实现基础硬件全产业链发展。面向人工智能等前沿需求,前瞻布局AI芯片、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开展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处理器芯片、AI芯片设计工具、RISC-Ⅴ开源芯片技术研发突破。依托紫光云、麒麟云等布局基础,提升云服务器、云主机等计算能力,支持弹性计算、资源监控管理等关键技术突破。发挥中科曙光高性能服务器优势,重点布局通用高性能服务器的研发制造,配套布局多路胖节点、异构计算服务器、液冷刀片服务器、并行存储系统等高性能服务器组件,加快实现算力突破。

打造“基础软件-软件集成”软件生态系统。聚焦操作系统细分领域,支持麒麟发挥国产操作系统技术优势,重点布局PC及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等的研发、适配及集成技术与环境。探索开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云安全操作系统等新型产品。数据库领域,依托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数据库技术优势,重点做强分析型数据库、事务型数据库、超融合架构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升国产数据库加密等级,前瞻布局时序数据库、AI数据库等新型产品,探索拓展数据集建设,为模型训练奠定基础。软件集成方面,发挥众齐软件、创博兴业等企业优势,重点面向能源、金融、交通等领域发展软件开发与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全行业应用软件供给能力。

提升“适配-整体解决方案”“信创+服务”产业链服务能级。依托紫光云、天地伟业、安捷物联、航天信息、中海油服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推进信创+工业互联网、信创+智能安防、信创+智慧能源、信创+海洋信息服务等“信创+”整体解决方案供给。向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争取,科学利用金融、电信、航空航天、医疗等开放数据资源,搭建信创技术落地应用场景,构建信创+金融科技、信创+航空航天等信创应用生态。依托曙光、三六零等企业,加快智能算法与自主基础软件适配,挖掘“算力+大模型”技术应用。探索Web3.0相关技术研究,支持云账户等企业开发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区块链凭证认证平台。基于滨海新区算力基础优势,延伸布局AI+药物研发、AI+交通、AI+城市治理等应用。

(二)细胞与基因治疗

1.发展思路

瞄准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发展趋势,以干细胞、CAR-T免疫细胞、基因治疗、靶向药物等重大技术创新为源头,以研发转化和制度创新为关键路径,加快布局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两大重点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产业创新人才集聚,持续提升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将“细胞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地标。

2.发展重点

重点布局细胞治疗领域,加快推进细胞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聚焦血液病、肿瘤等领域,开展免疫细胞、干细胞药物等领域前沿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技术创新,依托中 (略) 血研所、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合源生物、劲风生物等创新型企业,推进CAR-T、TIL、CAR-NK、IPS-CAR-T等细胞疗法技术创新。推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血研所、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合源生物、天九再生医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细胞生态开展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存储、制备及技术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创新。推动建立创新性细胞质量检测平台和药物临床前研究评价平台,建设临床级、标准化细胞资源库,加快细胞治疗药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强化布局基因治疗领域,探索基因编辑/治疗成果创新转化。重点围绕血友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开展基因组解析、基因编辑治疗研究,推进AAV基因治疗、HSC基因编辑等技术不断创新、熟化、应用。全面补强基因治疗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加快引进一批上游设备、试剂等项目、中游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企业。支持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开展技术转移转化,联合血研所等科研机构共同支撑建设生物样本库第三方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及现有优质 (略) 场化转化应用。

(三)脑机接口

1.发展思路

拓展脑机接口技术赋能效应,以“场景驱动、前瞻布局”为主线,聚焦脑机接口领域的核心芯片、关键器件、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开展研发创新,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脑机接口产业研发、转化新高地。

2.发展重点

重点推动脑机接口领域核心元器件和传感装备突破创新。开展国产化人机共融、脑机接口核心芯片研究,依托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津大学、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高校、平台优势,加快神经信号感知、编解码计算等领域核心芯片创新,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信号感知芯片、专用编解码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聚焦脑电采集、脑机接口设备等领域研发创新,推进新一代高通量脑机交互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神经元电活动及脑活性物质精准传感的新型材料研发,建立多模态信息感知理论,加快神经检测与调控的技术革新,重点推进脑机接口设备在肢体运动康复、麻醉监测、青光眼筛查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天津大学、中电云脑等芯片自主研制优势,加快推进脑机芯片面向脑卒中、车载系统交互、个人娱乐等细分领域的应用。

延伸布局类脑智能领域,推动类脑计算、类脑机器人等前沿产业领域应用创新。聚焦类脑计算和智能感知领域,依托天津大学医学部、天津神经工程中心、 (略) 脑科学与神经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开展脑类器官智能复合体、体内外脑类器官BT-IT交互验证平台、类脑计算新算法新模型等前沿领域研究。加快类脑智能产品的行业应用,依托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的视听觉认知计算团队及认知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加快人工智能理论模型与算法、脑网络解析、视听觉协同、情感识别与合成等方向的研发创新,推进“脑控打字”“脑控设备”“神工”“在轨脑机交互系统”等产品在中风等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情绪感知等情感障碍方面、智慧教育、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四)先进能源

1.发展思路

立足天津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基础,以“技术突破、强链补链、拓展应用”为发展路线,加强新型储能、光伏、风电等领域产业实力提升,谋划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等新赛道,打造天津高新区先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2.发展重点

前瞻布局新型储能,聚焦锂电池储能领域,完善电池材料、电池研发、电池生产、电池回收利用等重点环节。加快发展砷化镓、钙钛矿、高镍三元材料、高电压氧化钴锂材料,积极推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发展制片、极片卷绕、模切、电芯卷绕成型和叠片成型等中段高附加值工艺,提升分容、化成等后段核心领域,提升PACK工艺水平。重点布局废电池极片、锂电池等无害化回收及梯次利用技术,建设智能化电池拆解流水线。

强化光伏产业布局,提升光伏材料、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产业环节竞争力。依托环欧半导体、环智新能源等优质企业研发生产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推进硅片薄片化,减少硅材料消耗,聚力提升大尺寸硅片切片技术与切片智能化水平。围绕中电科十八所在碲化镉、铜铟镓硒及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研发优势,布局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模组生产技术。开展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生产工艺研发,实现光伏逆变器、配电箱等系统部件的技术和工艺突破。

聚焦布局风电产业,加强叶片及关键部件、风电主机等装备制造环节。加强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运维等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推进百米级风电叶片、大功率发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推动制造流程和工艺智能化、清洁化升级,巩固3兆瓦级整机优势,加快大功率风电整机、海上风电整机,以及适用于高寒、高湿、风沙环境风电整机等产品开发。推动中科国风国家级风电叶片检测、研发基地项目持续升级检测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

加快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绿色低碳应用等新赛道布局,发展智能配电网与综合能源领域服务,布局电网规划与评估、光电式智能监控终端、电网调度及自动化等领域。推进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等应用于能源管理实践,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智能化互联与智能化管理。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以及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核心装备。探索布局无线传能和能信同传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形成新型能 (略) 场领先优势。

(五)深海探采

1.发展思路

发挥天津高新区海洋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技术突破、加速转化”为主线,布局海洋油气探采服务、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信息服务三大领域,打造国内深远海开发领域的领先力量。

2.发展重点

加强布局深海(水)油气探采服务,依托中海油服拓展海洋油气探采技术服务产业链,重点布局物探勘查服务、钻井服务以及油田技术服务等领域,发展海上地球物理勘探、海洋物探工程勘探、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一体化钻井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环节。支持以中海油服为引领,引进建设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促进海洋油气开采核心技术研发,加快设计适应深海、极地等复杂地质条件的海洋油气开发平台。

推动海洋装备智能化、协同化发展,依托华科五洲、深之蓝能源科技等企业,重点布局发展深海装备、水下系统和特殊作业平台等。推进深海传感器探测技术创新突破,融合发展深海光学通信、深海导航定位、深海动力能源、深海装备材料等前沿领域,为实现精确、可靠和高效的深海探采做好支撑。

布局海洋信息服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跨界融合为导向,结合信创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依托天津先 (略) 加快建设水下装备与信息融合创新中心,围绕新型海洋传感器、水下无人探测装备与应用、水下无人集群、气象海洋大数据与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发、系统集成测试和海上工程应用。依托天津大学医疗机器人与智 (略) 研发成果,加快布局水下滑翔机、水下潜航器等领域,强化支撑水下搜寻、探测、定位、通信、水文测量等信息服务。

(六)空天利用

1.发展思路

用好天津高 (略) 、 (略) 等央企资源,以“完善布局、开放应用”为主线,完善航空航天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打造集研发、生产、转化、应用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完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 (略) 等,布局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强化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研制等领域。进一步强化卫星总装、测试等环节优势,补齐卫星研发设计等环节,通过引进卫星配套载荷、卫星平台系统、卫星导航通信遥感应用产业方向的高端研发机构,促进下一代卫星“通导遥”融合技术突破。 (略) 天津基地开拓其他低轨数据卫星生产业务,开展首批卫星的研制工作,围绕低轨数据卫星开展总体、载荷、部组件研制,以及设计、试验和检测服务等,形成配套完整的低轨数据卫星星座供应链。

进一步加快探索商业航天布局, (略) 的基础优势,逐步拓展商业航天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制造、商业卫星应用产业和数据服务产业、航天技术转化和衍生产业等。争取推进国家投资的航天大型试验基础设施向商业航天开放,吸引社会企业和民间资本等资源参与航天器研制和应用业务;加快数据赋能,探索构建商业航天创新数字解决方案体系,推动空间信息技 (略) 、生态环境、太空探索等领域的部署应用。

拓展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场景, (略) 开展“跨界”合作,基于现有空间站、卫星等装备在适应太空环境过程中积累的科研经验,与飞腾等芯片研发设计企业联合探索开展抗辐射芯片研制。 (略) 、 (略) 与天津超算中心合作,应用大数据开展空间设备运行地面仿真计算等,推进空间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 (略) 、滨海新区在卫星、无人机“通导遥”(通讯、导航、遥感)技术方面协调开发应用场景,实现港口、应急、环保、海事、渔业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七)新型材料

1.发展思路

坚持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创新提升为内核,补齐做强产业链,巩固提升半导体材料,持续补强太阳能电池材料、航天航空装备材料领域,打造支撑力强劲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领域,聚焦新型半导体材料,做强功率芯片与器件、区熔硅片、抛光片等芯片材料及半导体封装材料。加快布局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加大大尺寸高品质氧化镓、氮化铝、金刚石等领域研发力度。探索发展以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工艺,重点突破单晶生长、同质外延及载流子调控等关键技术。

重点补强太阳能电池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材料领域。依托中电科能源、环欧半导体等,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柔性薄膜等太阳能电池材料,探索发展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布局卫星、宇航器及关键部件的轻质高强及特种功能材料、碳(石墨)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

四、重点任务举措

(一)源头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未来产业技术追踪研究。聚焦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争取与高校合作建设未来产业学科交叉平台,瞄准全球顶尖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追踪,制定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路线图。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支持海河实验室、 (略) 所、龙头企业等面向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及全球科技前沿,结合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谋划颠覆性技术攻关路径。聚焦细胞治疗、脑机接口、先进能源、新型材料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形成“两个清单、一张表”,探索建立“重点在研技术清单”与“卡脖子技术清单”,绘制技术攻关时间计划表,集中组织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产业链、创新链配套服务,定向突破一批颠覆性技术。开展源头技术“掘金”计划。围绕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加强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海河实验室、血研所、 (略) 等科研机构前沿成果的挖掘,对技术清单开展追踪,建立高新区“前沿技术成果库”,并实施定期跟踪管理,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原则,推动一批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在高新区落地。

2.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力争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空天利用、深海探采等未来产业大科学装置预研及可行性研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立项。高标准建设海河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高标准推进信创、细胞生态、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三个海河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的核心功能,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大企业创新平台供给。推进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面向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拓展布局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未来产业研发平台体系。

3.打造高质量新型研发组织

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组建由海河实验室、龙头企业、 (略) 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合作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 (略) 所合作建设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学科+产业”的科研创新模式,联合攻关前沿关键技术。支持存量新型研发机构拓展未来技术研发方向。鼓励浙江大学滨海产 (略) 、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 (略) 、天津先 (略) 等新型研发机构在现有的技术方向基础上,面向未来产业延伸技术方向,拓展布局脑科学与智能制造、细胞治疗与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技术,提升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

(二)成果转化孵化机制完善工程

4.推动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转移转化

试行“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血 (略) 所开展试点合作,率先聚焦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赛道,以“先使用后付费”“里程碑付费”等方式将细分领域专利授权给高新区企业实施转化,完善成果转化政策制度保障。 (略) 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人才, (略) 、滨海新区各级成果交易平台,推动未来产业的前沿成果在高新区转化落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围绕未来产业成果原创性和前沿性等特征,开展细分领域科技成果评价师、技术经理人等培训,培育面向未来产业的专业化成果评价与技术交易团队,探索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的未来产业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5.构建未来产业全链条孵化体系

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聚焦未来产业引进培育专业孵化器,引入专业服务机构, (略) 场化运营, (略) 所、企业家、创投机构等,开展垂直赛道的专业孵化,提供“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等专业孵化服务资源。探索未来产业“超前孵化”模式。鼓励孵化器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平台,构建全链条、生态化的孵化环境。通过向技术源头延伸前置孵化服务,跟踪评估“前沿技术成果库”的技术成果,引导评估成熟的技术成果进入未来产业孵化器,通过提供全周期、精细化、陪伴式的辅导服务,孵化一批面向未来爆发成长的企业。

6.开展面向未来的科技企业培育

鼓励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结合创新积分制、创通票等政策工具,筛选研发能力与技术潜力突出的初创企业并给予定向支持。培育未来产业高成长企业。遴选未来产业优质科技企业,探索建立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首购首用扶持政策,探索应用场景推广、装备数字化、认知赋能、资本赋能等新型支持模式,助力企业壮大。打造未来产业科技领军企业与平台级企业。聚焦未来产业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构建“一事一议”定向支持体系,引导领军企 (略) 所开展技术突破、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垂直型平台企业,通过裂变创业、战略投资等方式做大生态圈。支持未来产业企业融资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用好 (略) 场服务发展壮大。加大创业投资对未来产业项目支持,支持有条 (略) 融资。

(三)场景驱动产业发展赋能工程

7.推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场景开放

支持公共医疗领域场景开放。向市级、新区争取开放相关医疗数据资源, (略) 、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场景,进一步拓展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实践,推动前沿的技术成果在更多疾病领域应用示范。探索数据资源逐步开放。围绕自主信创、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研发创新需求, (略) 级、新区争取定向 (略) 数据、医疗数据与行业应用数据, (略) 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进一步衍生高价值应用场景,深度挖掘场景机会。谋划跨领域应用场景。结合自主信创、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跨界融合特点,探索谋划AI+药物研发、AI+交通、AI+城市治理、人工神经控制、人机共融、类脑计算等跨技术领域应用场景,拓展前沿技术应用范围。

8.完善场景创新促进工作机制

成立场景工作专班。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 (略) 所、行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场景工作专班,提供“挖掘-发布-对接-推广”全流程的服务,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场景谋划与应用。开展场景机会清单挖掘。围绕信创替代、免疫细胞治疗、脑控设备、深海探测装备、新型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向全社会征集应用场景清单,鼓励企业、 (略) 所、医院、康养机构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场景谋划,深挖央企、国企等大企业场景,探索跨领域应用场景。定期更新、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建立天津高新区场景库,定期更新未来产业领域内的场景机会并发布,为场景的需求方和技术的供给方提供精准对接服务。聚焦本地企业开展场景打磨。针对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的科技创业企业,开展场景打磨服务,助力企业找到适合的“小切口”应用场景、拓展技术应用模式、形成新的业务爆发点。

(四)创新支撑要素引育集聚工程

9.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培育

引聚国内外顶尖创新人才。围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攻关,链接全球顶尖科学家,以技术联合研发、项目合作为纽带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支持企业按需设置“首席科学家”特聘岗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顶尖科研人才开展技术指导。引进培养“高精尖缺”技术人才。聚焦未来产业发展,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梳理制定“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引进目录,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以“项目+团队”方式,引进取得国际国内领先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科研人才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储备。探索推进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新工科”学科体系,探索“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材料学”“脑科学+制造”等交叉学科人才培育模式。支持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天津大学、血研所、 (略) 、海河实验室等与区内企业合作,建立校企、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构建未来产业青年创新人才队*。

10.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加大基金对未来产业支持。 (略) 天使母基金、滨海新区创业投资基金、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鼓励海泰资本等国有投资平台积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针对未来产业加大投资布局,探索围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等各阶段给予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支持未来前沿技术转化。引进一批耐心资本。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吸引一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优质社会资本落地,共同打造高新区未来产业“基金雨林”,加大对未来产业的长周期支持。探索面向前沿技术、产品的科技保险创新。鼓励保险机构为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广等方面提供具有创新性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未来产业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保险支持力度。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优势,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搭建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健全面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

(五)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突破工程

11.加快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推动财政投入向未来产业科学研究倾斜。支持 (略) 所、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聚焦未来产业赛道,推动在专业课程设置、学术理论研究、定向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合作。实施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双揭榜”。针对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关键技术,定期开展“揭榜挂帅”招募,发布“院所技术需求榜”与“企业技术需求榜”,从研发端与应用端双向推动技术突破。完善技术筛选、榜单发布、揭榜定帅、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开展“赛马制”“里程碑式”考核资助,推进更多主体参与“揭榜挂帅”,提升技术项目攻关效率。

12.优化人才引进服务机制

推进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完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探索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探索海外人才就业创业便利化措施,完善国际人才引进与管理服务制度。探索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支持天津大学、海河实验室等科研单位选聘龙头企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开展双聘、兼聘等创新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间人才双向自由流动。探索企业、研发机构用人机制创新。依托海河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及龙头企业,创新“以赛引才”“柔性引才”等模式,探索“举荐制”引才,依托猎头机构、科技企业、联盟 (略) 场化人才发现机制柔性引才用才,支持各类企业、科研机构、人才服务机构揭榜荐才。探索开展未来产业领域人才职称自主评定。探索增设未来产业赛道的职称系列,对相关领域的科研人才、创业人才开展自主评定,推出配套“政策包”与“服务包”,提高人才科研热情和创业激情。

五、空间布局

按照滨海新区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领域和板块产业定位,结合天津高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以“突出优势、集聚发展”为原则,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如下:

自主信创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信创海河实验室、麒麟、飞腾、曙光等为创新源头,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海洋科技园等特色主题园区为载体,推进“中国信创谷”建设,在海洋科技园打造自主信创未来产业先导区。

细胞与基因治疗未来产业先导区: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中 (略) 血研所等为创新源头,依托中 (略) 细胞产业转化基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推进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建设,在渤龙湖科技园打造细胞与基因治疗未来产业先导区。

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先导区:以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为创新源头,依托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电云脑)等企业资源,以高新区华苑科技园为主要科技成果承载地,推动天津大学脑机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研发项目落地,在华苑科技园打造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先导区。

先进能源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中电科十八所、中环先 (略) 、力神、环欧半导体 (略) 所和企业,在华苑科技园打造先进能源未来产业先导区。

深海探采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中海油服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引进落地一批深海探采领域重点项目和上下游企业,在海洋科技园打造深海探采未来产业先导区。

空天利用未来产业先导区: (略) 、 (略) (略) 所研发创新优势,推进航天产业孵化器、无人机产业基地载体建设,在渤龙湖科技园打造空天利用未来产业先导区。

新型材料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中环高端半导体产业园为创新载体,依托环欧半导体、德高化成等企业,在海洋科技园打造新型材料未来产业先导区。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成立天津高新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委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局、经发局、财政金融局、信创局、生物医药局、新经济局、新能源局、高端装备局等为组员。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建立一套顶层规划设计、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套政策金融工具包和一系列应用场景的“四个一”支撑体系。落实“行动方案+指标体系+年度工作要点+专家智库”全链条工作推进模式,责任压实到人,精准高效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完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跟踪方案落实情况。

(二)加强要素保障

在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平台、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做好未来产业培育与现有资源布局的衔接。完善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完善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融要素供给,探索在合规前提下,科学利用医疗、教育等公共数据,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场景。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和房产资源,对符合高新区项目准入条件的未来产业重大项目,优先给予空间载体保障。

(三)加强政策支持

围绕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赛道,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等环节支持。围绕未来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制度研究和政策设计能力,按照包容审慎原则,统筹监管和服务,适当放宽新兴领域 (略) 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前沿创新技术、产品开展场景试验,给予新生事物试错空间。

(四)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监测评价和统计调查方法,定期追踪“四个一”体系建设进展,并将支撑体系建设落实情况纳入考评。加强应用场景建设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对于典型案例进行评优。探索建立未来产业统计核算制度和统计体系,定期开展未来产业发展监测和评估,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名 称: 关于印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8075-10867-2023-00323
发布机构: 天津滨海高新区
文 号: 津高新管发〔2023〕28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文日期: 2023-11-28
发文日期: 2023-12-04
有效性: 有效

关于印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高新区各有关单位: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第35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3年11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未来产业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是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文件要求,为加强对天津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天津“十项行动”及《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要求,抢抓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转型机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以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培育路径,推动高水平人才、高能级平台、高技术企业与高质量服务等资源集聚,打造适宜未来产业发展的融通生态,率先实现产业创新能级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构筑代表我国角逐国际产业科技尖峰的战略力量。

二、发展目标

立足天津高新区实际,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聚焦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先进能源、深海探采、空天利用、新型材料等7个细分赛道,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和场景示范应用等取得明显成效,7个未来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构建2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40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集聚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和高端创新人才,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新样板”,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到2030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特色明显、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体系,引领滨海 (略) 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核心技术有突破。围绕7个未来产业领域,在自主芯片、细胞治疗、基因编辑、脑机交互核心元器件、新型储能技术、海洋油气开发平台设计、互联网卫星工程、新型半导体材料等细分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企业主体培育见实效。不断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吸引国内外行业代表企业落户,扶持本地领军企业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发展。聚焦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先进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

产业集群建设显成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在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能源、空天利用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领域形成明显集群效应,在脑机接口、深海探采、新型材料等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基础。

率先示范应用成典范。在自主信创、脑机接口、先进能源、空天利用等领域开展场景示范应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与验证落地,助力企 (略) 场占有率,产业竞争力不断加强。

三、发展方向及重点

(一)自主信创

1.发展思路

围绕“中国信创谷”建设,以“强技术-拓场景-造生态”为主要路径,聚焦核心芯片、微处理器设计、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高性能计算、量子技术等方向,攻克尖端技术、打造应用场景、搭建生态体系、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软件名园”,推动自主信创产品在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同时基于滨海新区算力基础,探索拓展布局AI+药物研发、AI+材料等应用。

2.发展重点

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技术。依托信创海河实验室、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等加速聚合国内 (略) 校,攻克国产CPU统一指令集/安全架构、三维CAD核心引擎、流固耦合CAE软件、EDA软件等一批核心技术。围绕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等创新源头,开展自主计算芯片架构设计,开展处理器与系统级仿真器研究。依托中科曙光等企业探索云衍生边缘计算发展路径,开展容器技术、异构计算等综合计算核心技术攻关,探索量子计算、神经拟态计算等颠覆性计算架构。借助海光信息、飞腾、中科曙光等企业研发优势,前瞻布局GPU、FPGA、神经网络芯片等研发设计。探索推进量子技术布局,重点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围绕量子计算软件、硬件系统、量子通信核心元器件等开展技术攻关。

加快“芯片-整机终端”硬件链技术突破。围绕基础硬件产业链,强化芯片设计、高端服务器制造等优势,补齐芯片制造、封测等薄弱环节,实现基础硬件全产业链发展。面向人工智能等前沿需求,前瞻布局AI芯片、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开展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处理器芯片、AI芯片设计工具、RISC-Ⅴ开源芯片技术研发突破。依托紫光云、麒麟云等布局基础,提升云服务器、云主机等计算能力,支持弹性计算、资源监控管理等关键技术突破。发挥中科曙光高性能服务器优势,重点布局通用高性能服务器的研发制造,配套布局多路胖节点、异构计算服务器、液冷刀片服务器、并行存储系统等高性能服务器组件,加快实现算力突破。

打造“基础软件-软件集成”软件生态系统。聚焦操作系统细分领域,支持麒麟发挥国产操作系统技术优势,重点布局PC及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等的研发、适配及集成技术与环境。探索开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云安全操作系统等新型产品。数据库领域,依托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数据库技术优势,重点做强分析型数据库、事务型数据库、超融合架构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升国产数据库加密等级,前瞻布局时序数据库、AI数据库等新型产品,探索拓展数据集建设,为模型训练奠定基础。软件集成方面,发挥众齐软件、创博兴业等企业优势,重点面向能源、金融、交通等领域发展软件开发与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全行业应用软件供给能力。

提升“适配-整体解决方案”“信创+服务”产业链服务能级。依托紫光云、天地伟业、安捷物联、航天信息、中海油服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推进信创+工业互联网、信创+智能安防、信创+智慧能源、信创+海洋信息服务等“信创+”整体解决方案供给。向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争取,科学利用金融、电信、航空航天、医疗等开放数据资源,搭建信创技术落地应用场景,构建信创+金融科技、信创+航空航天等信创应用生态。依托曙光、三六零等企业,加快智能算法与自主基础软件适配,挖掘“算力+大模型”技术应用。探索Web3.0相关技术研究,支持云账户等企业开发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区块链凭证认证平台。基于滨海新区算力基础优势,延伸布局AI+药物研发、AI+交通、AI+城市治理等应用。

(二)细胞与基因治疗

1.发展思路

瞄准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发展趋势,以干细胞、CAR-T免疫细胞、基因治疗、靶向药物等重大技术创新为源头,以研发转化和制度创新为关键路径,加快布局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两大重点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产业创新人才集聚,持续提升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将“细胞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地标。

2.发展重点

重点布局细胞治疗领域,加快推进细胞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聚焦血液病、肿瘤等领域,开展免疫细胞、干细胞药物等领域前沿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技术创新,依托中 (略) 血研所、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合源生物、劲风生物等创新型企业,推进CAR-T、TIL、CAR-NK、IPS-CAR-T等细胞疗法技术创新。推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血研所、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合源生物、天九再生医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细胞生态开展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存储、制备及技术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创新。推动建立创新性细胞质量检测平台和药物临床前研究评价平台,建设临床级、标准化细胞资源库,加快细胞治疗药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强化布局基因治疗领域,探索基因编辑/治疗成果创新转化。重点围绕血友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开展基因组解析、基因编辑治疗研究,推进AAV基因治疗、HSC基因编辑等技术不断创新、熟化、应用。全面补强基因治疗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加快引进一批上游设备、试剂等项目、中游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企业。支持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开展技术转移转化,联合血研所等科研机构共同支撑建设生物样本库第三方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及现有优质 (略) 场化转化应用。

(三)脑机接口

1.发展思路

拓展脑机接口技术赋能效应,以“场景驱动、前瞻布局”为主线,聚焦脑机接口领域的核心芯片、关键器件、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开展研发创新,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脑机接口产业研发、转化新高地。

2.发展重点

重点推动脑机接口领域核心元器件和传感装备突破创新。开展国产化人机共融、脑机接口核心芯片研究,依托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津大学、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高校、平台优势,加快神经信号感知、编解码计算等领域核心芯片创新,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信号感知芯片、专用编解码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聚焦脑电采集、脑机接口设备等领域研发创新,推进新一代高通量脑机交互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神经元电活动及脑活性物质精准传感的新型材料研发,建立多模态信息感知理论,加快神经检测与调控的技术革新,重点推进脑机接口设备在肢体运动康复、麻醉监测、青光眼筛查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天津大学、中电云脑等芯片自主研制优势,加快推进脑机芯片面向脑卒中、车载系统交互、个人娱乐等细分领域的应用。

延伸布局类脑智能领域,推动类脑计算、类脑机器人等前沿产业领域应用创新。聚焦类脑计算和智能感知领域,依托天津大学医学部、天津神经工程中心、 (略) 脑科学与神经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开展脑类器官智能复合体、体内外脑类器官BT-IT交互验证平台、类脑计算新算法新模型等前沿领域研究。加快类脑智能产品的行业应用,依托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的视听觉认知计算团队及认知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加快人工智能理论模型与算法、脑网络解析、视听觉协同、情感识别与合成等方向的研发创新,推进“脑控打字”“脑控设备”“神工”“在轨脑机交互系统”等产品在中风等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情绪感知等情感障碍方面、智慧教育、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四)先进能源

1.发展思路

立足天津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基础,以“技术突破、强链补链、拓展应用”为发展路线,加强新型储能、光伏、风电等领域产业实力提升,谋划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等新赛道,打造天津高新区先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2.发展重点

前瞻布局新型储能,聚焦锂电池储能领域,完善电池材料、电池研发、电池生产、电池回收利用等重点环节。加快发展砷化镓、钙钛矿、高镍三元材料、高电压氧化钴锂材料,积极推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发展制片、极片卷绕、模切、电芯卷绕成型和叠片成型等中段高附加值工艺,提升分容、化成等后段核心领域,提升PACK工艺水平。重点布局废电池极片、锂电池等无害化回收及梯次利用技术,建设智能化电池拆解流水线。

强化光伏产业布局,提升光伏材料、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产业环节竞争力。依托环欧半导体、环智新能源等优质企业研发生产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推进硅片薄片化,减少硅材料消耗,聚力提升大尺寸硅片切片技术与切片智能化水平。围绕中电科十八所在碲化镉、铜铟镓硒及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研发优势,布局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模组生产技术。开展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生产工艺研发,实现光伏逆变器、配电箱等系统部件的技术和工艺突破。

聚焦布局风电产业,加强叶片及关键部件、风电主机等装备制造环节。加强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运维等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推进百米级风电叶片、大功率发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推动制造流程和工艺智能化、清洁化升级,巩固3兆瓦级整机优势,加快大功率风电整机、海上风电整机,以及适用于高寒、高湿、风沙环境风电整机等产品开发。推动中科国风国家级风电叶片检测、研发基地项目持续升级检测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

加快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绿色低碳应用等新赛道布局,发展智能配电网与综合能源领域服务,布局电网规划与评估、光电式智能监控终端、电网调度及自动化等领域。推进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等应用于能源管理实践,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智能化互联与智能化管理。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以及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核心装备。探索布局无线传能和能信同传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形成新型能 (略) 场领先优势。

(五)深海探采

1.发展思路

发挥天津高新区海洋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技术突破、加速转化”为主线,布局海洋油气探采服务、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信息服务三大领域,打造国内深远海开发领域的领先力量。

2.发展重点

加强布局深海(水)油气探采服务,依托中海油服拓展海洋油气探采技术服务产业链,重点布局物探勘查服务、钻井服务以及油田技术服务等领域,发展海上地球物理勘探、海洋物探工程勘探、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一体化钻井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环节。支持以中海油服为引领,引进建设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促进海洋油气开采核心技术研发,加快设计适应深海、极地等复杂地质条件的海洋油气开发平台。

推动海洋装备智能化、协同化发展,依托华科五洲、深之蓝能源科技等企业,重点布局发展深海装备、水下系统和特殊作业平台等。推进深海传感器探测技术创新突破,融合发展深海光学通信、深海导航定位、深海动力能源、深海装备材料等前沿领域,为实现精确、可靠和高效的深海探采做好支撑。

布局海洋信息服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跨界融合为导向,结合信创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依托天津先 (略) 加快建设水下装备与信息融合创新中心,围绕新型海洋传感器、水下无人探测装备与应用、水下无人集群、气象海洋大数据与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发、系统集成测试和海上工程应用。依托天津大学医疗机器人与智 (略) 研发成果,加快布局水下滑翔机、水下潜航器等领域,强化支撑水下搜寻、探测、定位、通信、水文测量等信息服务。

(六)空天利用

1.发展思路

用好天津高 (略) 、 (略) 等央企资源,以“完善布局、开放应用”为主线,完善航空航天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打造集研发、生产、转化、应用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完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 (略) 等,布局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强化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研制等领域。进一步强化卫星总装、测试等环节优势,补齐卫星研发设计等环节,通过引进卫星配套载荷、卫星平台系统、卫星导航通信遥感应用产业方向的高端研发机构,促进下一代卫星“通导遥”融合技术突破。 (略) 天津基地开拓其他低轨数据卫星生产业务,开展首批卫星的研制工作,围绕低轨数据卫星开展总体、载荷、部组件研制,以及设计、试验和检测服务等,形成配套完整的低轨数据卫星星座供应链。

进一步加快探索商业航天布局, (略) 的基础优势,逐步拓展商业航天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制造、商业卫星应用产业和数据服务产业、航天技术转化和衍生产业等。争取推进国家投资的航天大型试验基础设施向商业航天开放,吸引社会企业和民间资本等资源参与航天器研制和应用业务;加快数据赋能,探索构建商业航天创新数字解决方案体系,推动空间信息技 (略) 、生态环境、太空探索等领域的部署应用。

拓展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场景, (略) 开展“跨界”合作,基于现有空间站、卫星等装备在适应太空环境过程中积累的科研经验,与飞腾等芯片研发设计企业联合探索开展抗辐射芯片研制。 (略) 、 (略) 与天津超算中心合作,应用大数据开展空间设备运行地面仿真计算等,推进空间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 (略) 、滨海新区在卫星、无人机“通导遥”(通讯、导航、遥感)技术方面协调开发应用场景,实现港口、应急、环保、海事、渔业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七)新型材料

1.发展思路

坚持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创新提升为内核,补齐做强产业链,巩固提升半导体材料,持续补强太阳能电池材料、航天航空装备材料领域,打造支撑力强劲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领域,聚焦新型半导体材料,做强功率芯片与器件、区熔硅片、抛光片等芯片材料及半导体封装材料。加快布局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加大大尺寸高品质氧化镓、氮化铝、金刚石等领域研发力度。探索发展以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工艺,重点突破单晶生长、同质外延及载流子调控等关键技术。

重点补强太阳能电池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材料领域。依托中电科能源、环欧半导体等,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柔性薄膜等太阳能电池材料,探索发展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布局卫星、宇航器及关键部件的轻质高强及特种功能材料、碳(石墨)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

四、重点任务举措

(一)源头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未来产业技术追踪研究。聚焦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争取与高校合作建设未来产业学科交叉平台,瞄准全球顶尖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追踪,制定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路线图。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支持海河实验室、 (略) 所、龙头企业等面向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及全球科技前沿,结合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谋划颠覆性技术攻关路径。聚焦细胞治疗、脑机接口、先进能源、新型材料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形成“两个清单、一张表”,探索建立“重点在研技术清单”与“卡脖子技术清单”,绘制技术攻关时间计划表,集中组织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产业链、创新链配套服务,定向突破一批颠覆性技术。开展源头技术“掘金”计划。围绕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加强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海河实验室、血研所、 (略) 等科研机构前沿成果的挖掘,对技术清单开展追踪,建立高新区“前沿技术成果库”,并实施定期跟踪管理,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原则,推动一批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在高新区落地。

2.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力争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空天利用、深海探采等未来产业大科学装置预研及可行性研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立项。高标准建设海河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高标准推进信创、细胞生态、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三个海河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的核心功能,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大企业创新平台供给。推进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面向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拓展布局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未来产业研发平台体系。

3.打造高质量新型研发组织

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组建由海河实验室、龙头企业、 (略) 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合作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 (略) 所合作建设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学科+产业”的科研创新模式,联合攻关前沿关键技术。支持存量新型研发机构拓展未来技术研发方向。鼓励浙江大学滨海产 (略) 、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 (略) 、天津先 (略) 等新型研发机构在现有的技术方向基础上,面向未来产业延伸技术方向,拓展布局脑科学与智能制造、细胞治疗与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技术,提升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

(二)成果转化孵化机制完善工程

4.推动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转移转化

试行“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血 (略) 所开展试点合作,率先聚焦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赛道,以“先使用后付费”“里程碑付费”等方式将细分领域专利授权给高新区企业实施转化,完善成果转化政策制度保障。 (略) 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人才, (略) 、滨海新区各级成果交易平台,推动未来产业的前沿成果在高新区转化落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围绕未来产业成果原创性和前沿性等特征,开展细分领域科技成果评价师、技术经理人等培训,培育面向未来产业的专业化成果评价与技术交易团队,探索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的未来产业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5.构建未来产业全链条孵化体系

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聚焦未来产业引进培育专业孵化器,引入专业服务机构, (略) 场化运营, (略) 所、企业家、创投机构等,开展垂直赛道的专业孵化,提供“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等专业孵化服务资源。探索未来产业“超前孵化”模式。鼓励孵化器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平台,构建全链条、生态化的孵化环境。通过向技术源头延伸前置孵化服务,跟踪评估“前沿技术成果库”的技术成果,引导评估成熟的技术成果进入未来产业孵化器,通过提供全周期、精细化、陪伴式的辅导服务,孵化一批面向未来爆发成长的企业。

6.开展面向未来的科技企业培育

鼓励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结合创新积分制、创通票等政策工具,筛选研发能力与技术潜力突出的初创企业并给予定向支持。培育未来产业高成长企业。遴选未来产业优质科技企业,探索建立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首购首用扶持政策,探索应用场景推广、装备数字化、认知赋能、资本赋能等新型支持模式,助力企业壮大。打造未来产业科技领军企业与平台级企业。聚焦未来产业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构建“一事一议”定向支持体系,引导领军企 (略) 所开展技术突破、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垂直型平台企业,通过裂变创业、战略投资等方式做大生态圈。支持未来产业企业融资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用好 (略) 场服务发展壮大。加大创业投资对未来产业项目支持,支持有条 (略) 融资。

(三)场景驱动产业发展赋能工程

7.推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场景开放

支持公共医疗领域场景开放。向市级、新区争取开放相关医疗数据资源, (略) 、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场景,进一步拓展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实践,推动前沿的技术成果在更多疾病领域应用示范。探索数据资源逐步开放。围绕自主信创、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研发创新需求, (略) 级、新区争取定向 (略) 数据、医疗数据与行业应用数据, (略) 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进一步衍生高价值应用场景,深度挖掘场景机会。谋划跨领域应用场景。结合自主信创、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跨界融合特点,探索谋划AI+药物研发、AI+交通、AI+城市治理、人工神经控制、人机共融、类脑计算等跨技术领域应用场景,拓展前沿技术应用范围。

8.完善场景创新促进工作机制

成立场景工作专班。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 (略) 所、行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场景工作专班,提供“挖掘-发布-对接-推广”全流程的服务,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场景谋划与应用。开展场景机会清单挖掘。围绕信创替代、免疫细胞治疗、脑控设备、深海探测装备、新型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向全社会征集应用场景清单,鼓励企业、 (略) 所、医院、康养机构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场景谋划,深挖央企、国企等大企业场景,探索跨领域应用场景。定期更新、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建立天津高新区场景库,定期更新未来产业领域内的场景机会并发布,为场景的需求方和技术的供给方提供精准对接服务。聚焦本地企业开展场景打磨。针对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的科技创业企业,开展场景打磨服务,助力企业找到适合的“小切口”应用场景、拓展技术应用模式、形成新的业务爆发点。

(四)创新支撑要素引育集聚工程

9.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培育

引聚国内外顶尖创新人才。围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攻关,链接全球顶尖科学家,以技术联合研发、项目合作为纽带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支持企业按需设置“首席科学家”特聘岗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顶尖科研人才开展技术指导。引进培养“高精尖缺”技术人才。聚焦未来产业发展,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梳理制定“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引进目录,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以“项目+团队”方式,引进取得国际国内领先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科研人才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储备。探索推进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新工科”学科体系,探索“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材料学”“脑科学+制造”等交叉学科人才培育模式。支持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天津大学、血研所、 (略) 、海河实验室等与区内企业合作,建立校企、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构建未来产业青年创新人才队*。

10.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加大基金对未来产业支持。 (略) 天使母基金、滨海新区创业投资基金、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鼓励海泰资本等国有投资平台积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针对未来产业加大投资布局,探索围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等各阶段给予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支持未来前沿技术转化。引进一批耐心资本。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吸引一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优质社会资本落地,共同打造高新区未来产业“基金雨林”,加大对未来产业的长周期支持。探索面向前沿技术、产品的科技保险创新。鼓励保险机构为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广等方面提供具有创新性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未来产业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保险支持力度。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优势,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搭建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健全面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

(五)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突破工程

11.加快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推动财政投入向未来产业科学研究倾斜。支持 (略) 所、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聚焦未来产业赛道,推动在专业课程设置、学术理论研究、定向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合作。实施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双揭榜”。针对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关键技术,定期开展“揭榜挂帅”招募,发布“院所技术需求榜”与“企业技术需求榜”,从研发端与应用端双向推动技术突破。完善技术筛选、榜单发布、揭榜定帅、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开展“赛马制”“里程碑式”考核资助,推进更多主体参与“揭榜挂帅”,提升技术项目攻关效率。

12.优化人才引进服务机制

推进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完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探索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探索海外人才就业创业便利化措施,完善国际人才引进与管理服务制度。探索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支持天津大学、海河实验室等科研单位选聘龙头企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开展双聘、兼聘等创新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间人才双向自由流动。探索企业、研发机构用人机制创新。依托海河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及龙头企业,创新“以赛引才”“柔性引才”等模式,探索“举荐制”引才,依托猎头机构、科技企业、联盟 (略) 场化人才发现机制柔性引才用才,支持各类企业、科研机构、人才服务机构揭榜荐才。探索开展未来产业领域人才职称自主评定。探索增设未来产业赛道的职称系列,对相关领域的科研人才、创业人才开展自主评定,推出配套“政策包”与“服务包”,提高人才科研热情和创业激情。

五、空间布局

按照滨海新区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领域和板块产业定位,结合天津高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以“突出优势、集聚发展”为原则,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如下:

自主信创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信创海河实验室、麒麟、飞腾、曙光等为创新源头,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海洋科技园等特色主题园区为载体,推进“中国信创谷”建设,在海洋科技园打造自主信创未来产业先导区。

细胞与基因治疗未来产业先导区: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中 (略) 血研所等为创新源头,依托中 (略) 细胞产业转化基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推进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建设,在渤龙湖科技园打造细胞与基因治疗未来产业先导区。

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先导区:以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为创新源头,依托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电云脑)等企业资源,以高新区华苑科技园为主要科技成果承载地,推动天津大学脑机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研发项目落地,在华苑科技园打造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先导区。

先进能源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中电科十八所、中环先 (略) 、力神、环欧半导体 (略) 所和企业,在华苑科技园打造先进能源未来产业先导区。

深海探采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中海油服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引进落地一批深海探采领域重点项目和上下游企业,在海洋科技园打造深海探采未来产业先导区。

空天利用未来产业先导区: (略) 、 (略) (略) 所研发创新优势,推进航天产业孵化器、无人机产业基地载体建设,在渤龙湖科技园打造空天利用未来产业先导区。

新型材料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中环高端半导体产业园为创新载体,依托环欧半导体、德高化成等企业,在海洋科技园打造新型材料未来产业先导区。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成立天津高新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委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局、经发局、财政金融局、信创局、生物医药局、新经济局、新能源局、高端装备局等为组员。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建立一套顶层规划设计、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套政策金融工具包和一系列应用场景的“四个一”支撑体系。落实“行动方案+指标体系+年度工作要点+专家智库”全链条工作推进模式,责任压实到人,精准高效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完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跟踪方案落实情况。

(二)加强要素保障

在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平台、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做好未来产业培育与现有资源布局的衔接。完善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完善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融要素供给,探索在合规前提下,科学利用医疗、教育等公共数据,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场景。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和房产资源,对符合高新区项目准入条件的未来产业重大项目,优先给予空间载体保障。

(三)加强政策支持

围绕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赛道,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等环节支持。围绕未来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制度研究和政策设计能力,按照包容审慎原则,统筹监管和服务,适当放宽新兴领域 (略) 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前沿创新技术、产品开展场景试验,给予新生事物试错空间。

(四)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监测评价和统计调查方法,定期追踪“四个一”体系建设进展,并将支撑体系建设落实情况纳入考评。加强应用场景建设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对于典型案例进行评优。探索建立未来产业统计核算制度和统计体系,定期开展未来产业发展监测和评估,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