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漳州市用“标准地”模式跑出工业项目开工“加速度”

内容
 
发送至邮箱

优秀案例|漳州市用“标准地”模式跑出工业项目开工“加速度”

为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奋进的浓厚氛围,省自然资源厅在各地报送的案例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改革政策举措、强化便民利民、提升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5地区的案例入选优秀案例。本公众号推出《优秀案例》栏目,介绍其好经验好做法。今 (略) 用“标准地”模式跑出工业项目开工“加速度”。

为提升工业项目审批效率, (略) 按照“亩均论英雄”要求,探索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做法,推广“标准地”出让模式,加速工业项目落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改革目标,部门联动合力出击。一是高位推动。 (略) 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改革号召,在《 (略)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前,先行制定《 (略) 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2023年工业项目“标准地”实施占比达到30%,2025年实现全面实施目标。二是横向合作。2022年以来, (略) 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市自然资源局、发改委、工信局牵头, (略) 财政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19个部门,实行“问题共商、信息共享、项目共推、执法共管”的联动协调工作方式,解决“标准地”出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府服务力度显著提高。三是纵向联系。市自然资源局作为牵头部门,协同县(区)自然资源局共同推进,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略) 、区两级局际联系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业务指导会议,及时解决“标准地”供应难点、堵点问题。

(二)优化出让过程,提升项目开工速度。全过程细化“标准地”出让工作要求,明确改革重点。出让前,先行完成9项以上区域评估,明确规划条件、建设要求、项目效益等指标体系,且地块周边道路、水、电等外部条件成熟,达到净地出让标准,可高效办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证等手续,做到“拿地即开工”。出让中,对土地出让方案编制、企业竞得土地后签订合同和履约产业监管协议、企业缴纳足额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后权证办理作出明确要求。出让后,对审批服务、按标施建、对标验收等主要环节实行全流程监管,探索并建立“标准地”项目信用档案,将企业落实承诺行为信息记入信用档案,并纳入信用信息平台,实行差别化优惠政策和奖惩工作。同时,通过签订“标准地”履约产业监管协议,保证亩均税收产值达到指导性指标。

(三)强化服务激励,积极推广新模式。重点从项目审批服务和工作考评方面,大力推广“标准地”模式。一是强化靠前服务。各相关部门积极下沉一线,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跟踪“标准地”出让前的准备工作,监督县(区)整体或分区域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水资源论证报告、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鼓励开展“多评合一”、联合评估,并将区域评估成果向社会公布。二是纳入工作考评。将工业用地“标准地” (略) 委、市政府2023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考评,要求20 (略) 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内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面积占工业用地总供应面积的30%及以上。同时,设置奖励分值,鼓励各县(区)积极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供应,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内每增加供应1个百分点的工业用地“标准地”奖励0.1分;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外,每供应1宗工业用地“标准地”奖励1分。

二、取得成效

(略) 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以来,已供应工业项目“标准地”451.5亩,其中,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范围内供应160.5亩、其他园区供应291亩。 (略) 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内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面积占工业用地总供应面积超过50%。

(一)漳州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于2022年成功出让。漳州开发区主动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9个事项的评估,优化中间环节,提升评估效率。如:就水土保持方案主动与职能部门磋商,确定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实行“承诺制”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土壤污染调查、历史文物遗产调查等事项结果。 (略) 场化配置,坚持“亩均论英雄”,确定工业“标准地”3+X中的X标准,即项目竣工投产之日起36个月内实现招商入驻项目,合计年产值不低于12亿元(1081万元/亩)等条件后进行公开挂牌出让。该工业“标准地”土地面积111.5亩,公告期间吸引了来自上海、厦门、泉州等地投资者的积极参与。2022年11月1日,经135轮举牌竞价,花落烽石(厦门)产 (略) ,以6047万元(溢价率42.7%)落锤成交摘牌,目前项目正在动工建设中。该项目为企业节约成本每亩约1.5万元,审批用时缩短60天。

(二)东山县首个“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改革项目正式开工。今年9月20日,一道新能源电池片项目在东山县政务服务中心住建窗口领取桩基部分的施工许可证,作为东山县首个通过“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改革获得用地的项目正式开工。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东山县为企业量身定制审批套餐,推行“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桩基先行”、方案总平图“一站式”联审、环保同步审查、联合竣工验收等新举措,有效解决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慢、审批难、审批流程繁琐等问题,有力提升企业的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该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用时46天,比同类项目审批用时缩短至少4个月。

(三)长泰区压实区域评估实施主体,有效缩减项目用地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泰经济开发区规划二号路以北鑫发南侧地块,采取由长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开展地块水土保持方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估等区域评估工作,由第三方编制相关区域评估报告,各主管部门协同推动方式,同步完成地块净地前期工作。该项目仅用时一个月就完成区域评估及成果公告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用地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降低企业用地的成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奋进的浓厚氛围,省自然资源厅在各地报送的案例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改革政策举措、强化便民利民、提升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5地区的案例入选优秀案例。本公众号推出《优秀案例》栏目,介绍其好经验好做法。今 (略) 用“标准地”模式跑出工业项目开工“加速度”。

为提升工业项目审批效率, (略) 按照“亩均论英雄”要求,探索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做法,推广“标准地”出让模式,加速工业项目落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改革目标,部门联动合力出击。一是高位推动。 (略) 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改革号召,在《 (略)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前,先行制定《 (略) 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2023年工业项目“标准地”实施占比达到30%,2025年实现全面实施目标。二是横向合作。2022年以来, (略) 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市自然资源局、发改委、工信局牵头, (略) 财政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19个部门,实行“问题共商、信息共享、项目共推、执法共管”的联动协调工作方式,解决“标准地”出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政府服务力度显著提高。三是纵向联系。市自然资源局作为牵头部门,协同县(区)自然资源局共同推进,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略) 、区两级局际联系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业务指导会议,及时解决“标准地”供应难点、堵点问题。

(二)优化出让过程,提升项目开工速度。全过程细化“标准地”出让工作要求,明确改革重点。出让前,先行完成9项以上区域评估,明确规划条件、建设要求、项目效益等指标体系,且地块周边道路、水、电等外部条件成熟,达到净地出让标准,可高效办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证等手续,做到“拿地即开工”。出让中,对土地出让方案编制、企业竞得土地后签订合同和履约产业监管协议、企业缴纳足额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后权证办理作出明确要求。出让后,对审批服务、按标施建、对标验收等主要环节实行全流程监管,探索并建立“标准地”项目信用档案,将企业落实承诺行为信息记入信用档案,并纳入信用信息平台,实行差别化优惠政策和奖惩工作。同时,通过签订“标准地”履约产业监管协议,保证亩均税收产值达到指导性指标。

(三)强化服务激励,积极推广新模式。重点从项目审批服务和工作考评方面,大力推广“标准地”模式。一是强化靠前服务。各相关部门积极下沉一线,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跟踪“标准地”出让前的准备工作,监督县(区)整体或分区域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水资源论证报告、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鼓励开展“多评合一”、联合评估,并将区域评估成果向社会公布。二是纳入工作考评。将工业用地“标准地” (略) 委、市政府2023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考评,要求20 (略) 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内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面积占工业用地总供应面积的30%及以上。同时,设置奖励分值,鼓励各县(区)积极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供应,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内每增加供应1个百分点的工业用地“标准地”奖励0.1分;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外,每供应1宗工业用地“标准地”奖励1分。

二、取得成效

(略) 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以来,已供应工业项目“标准地”451.5亩,其中,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范围内供应160.5亩、其他园区供应291亩。 (略) 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批准红线范围内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面积占工业用地总供应面积超过50%。

(一)漳州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于2022年成功出让。漳州开发区主动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9个事项的评估,优化中间环节,提升评估效率。如:就水土保持方案主动与职能部门磋商,确定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实行“承诺制”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土壤污染调查、历史文物遗产调查等事项结果。 (略) 场化配置,坚持“亩均论英雄”,确定工业“标准地”3+X中的X标准,即项目竣工投产之日起36个月内实现招商入驻项目,合计年产值不低于12亿元(1081万元/亩)等条件后进行公开挂牌出让。该工业“标准地”土地面积111.5亩,公告期间吸引了来自上海、厦门、泉州等地投资者的积极参与。2022年11月1日,经135轮举牌竞价,花落烽石(厦门)产 (略) ,以6047万元(溢价率42.7%)落锤成交摘牌,目前项目正在动工建设中。该项目为企业节约成本每亩约1.5万元,审批用时缩短60天。

(二)东山县首个“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改革项目正式开工。今年9月20日,一道新能源电池片项目在东山县政务服务中心住建窗口领取桩基部分的施工许可证,作为东山县首个通过“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改革获得用地的项目正式开工。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东山县为企业量身定制审批套餐,推行“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桩基先行”、方案总平图“一站式”联审、环保同步审查、联合竣工验收等新举措,有效解决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慢、审批难、审批流程繁琐等问题,有力提升企业的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该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用时46天,比同类项目审批用时缩短至少4个月。

(三)长泰区压实区域评估实施主体,有效缩减项目用地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泰经济开发区规划二号路以北鑫发南侧地块,采取由长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开展地块水土保持方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估等区域评估工作,由第三方编制相关区域评估报告,各主管部门协同推动方式,同步完成地块净地前期工作。该项目仅用时一个月就完成区域评估及成果公告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用地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降低企业用地的成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