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

内容
 
发送至邮箱

福泉市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

按照《关于印发〈关于推动职能部门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环综合〔2023〕45号)等要求, (略) 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强化学习贯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2023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相关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先后组织学习、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3次。切实增强“共抓大保护”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组织领导。 (略)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形成了共建生态文明、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强化考核问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内容,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督察问题整改。坚决落实党中央、 (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形成排查、交办、整改、复核整改经验做法,有力推进问题整改取得实效。截至2023年12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 (略) 个性问题2个,共性问题11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17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2022年7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 (略) 1个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并销号。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安排部署,接受 (略) 委环保督察,未出现典型问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日,受极端天气影响,发财洞水处理装置主洞联通抽水渠泄漏。 (略) 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快速响应、协调联动,迅速断源清污,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实现泄漏点31小时断源,60小时后重安江黔南州境内断面总磷浓度达标,180小时后清水江流域所有断面总磷浓度稳定达标。处置全程未影响流域沿岸人畜供水安全,未发生鱼类死亡等情况,未发生负面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书面表扬 (略) 长肯定批示。

二是始终聚焦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狠抓工业污水治理。投入近5亿元,先 (略) 智慧园区项目、罗尾塘组团雨污分流项目、修建生活及工业污水管网约31km、园区地下水兜底处置设施2套(共600m3/h)、矿井废水利用设施1套(200m3/h)、双龙园区中水回用设施一套(600m3/h,减少园区企业排水量50%以上)。正在建设双龙园区历史遗留磷污染治理工程(新建引水隧道及400m3/h处理设施,预计2024年6月前完成)、双龙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3000m3/d精细化工产业园预处理装置、20000m3/d综合污水处理厂及12000m3/d中水回用装置,预计2024年6月建成),项目建成后将为双龙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环保兜底保障。狠抓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投入450万元完成洒金谷三江口河段以及沙河洋桥公园人工湖清淤环境整治应急工程,完成清淤约14000m3,有效改善洒金谷景区水环境。投入495万元开展金山城区地下箱涵清淤工程,对金钟路、金山北路及中心城区域7段重点地下箱涵进行清淤,完成清淤量约4000m3。投入1.64亿元实施金山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6.7公里,数字化管网平台设施1套。完成马场坪片区污水管网排查工作,正在组织编制马场坪雨污分流改造方案。完成洒金大桥、葛镜桥、洒金河畔三座一体化污水处理厂MBR膜组件更换和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分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上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2006万,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城郊村、马场坪村、甘粑哨村阿里堡河沿线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扩面提升工程,黑塘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地工程。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新建养殖场开展配套设施设备达标验收, (略) 、乡、村三级包保,定期到场指导养殖场(户)做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略) 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57%,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1%,超省、州预定目标。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抓好综合整治工作。对金山、马场坪及龙昌区域开展饮食摊点、烧烤摊点、建筑工地联合执法行动10余次。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启动西南水泥厂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技改项目, (略) 电除雾尾气深度治理项目,硫酸雾浓度由30毫克/升降低至10毫克/升。强化扬尘管控。全市城区路面清扫车每天2班作业,雾炮车根据需要及时对城区街面扬尘进行整治,关闭取缔8家非法堆场。2023年以来,开展文明施工检查120次,发现问题58个,均已整改完毕,建筑施工工地均已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工地围墙、外架、塔吊等部位全部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施工空气环境质量。强化空气质量监管。建设园区微型空气监测站,要求涉气排放的红星、利丰达、胜威、泰力得等企业完善尾气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在线监管,确保尾气达标排放,推进川东、华鑫两家黄磷企业尾气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 (略) 化肥厂、 (略) 原址场地修复工程。严格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管控,完成15个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地块调查,污染地块再开发安全利用率100%。印发《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完成历史遗留矿山10个图斑(面积5.049公顷)变更核查。推进实施重安江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完成矿山修复图斑64个,修复面积35.28公顷。 (略)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进行恢复整改,已累计完成整改472.23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82.95亩),已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务。稳步推进固废治理。垃圾资源化利用。投入6100万元建设城乡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成10座垃圾转运站,配置中转站大型运输车9台,餐厨车3辆,生活垃圾应收尽收,无暴露垃圾,卫生得到有效治理。投入3707万元建成20t/ (略)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拓宽综合利用渠道。围绕磷石膏、黄磷渣、钛石膏、黄磷尾气、废酸等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绿色核心技术攻关,推广磷石膏矿井充填技术应用,推动节能减排等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推进磨坊露天矿采空区生态修复、公鸡山磷石膏充填、川恒尾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星河环保二期、瓮福磷石膏缓凝剂、瓮福磷石膏制酸等项目加快建成投产达产。2023年以来,我市共产生磷石膏326.65万吨,综合利用354.06万吨,综合利用率108.39%。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建成以畜禽养殖粪便、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年处理畜禽粪便12万吨,年产有机肥15万吨,有效缓解畜禽养殖粪污污染。引进深圳朗坤集团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处理病死畜禽7200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已收集处理病死畜禽13000余头。建立农膜、化肥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全市已建立农资 (略) 级存放点1个,乡镇转运点8个,农资经营门店回收点75个,种植基地回收点84个。

三是坚持厚植生态优势,全力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等长效管理机制,严格监督矿山开发利用管理,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转“治秃”工作被动为主动。完成37个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瓮福磷矿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瓮福磷矿白岩矿区穿岩洞矿段等14个矿山获得“省级绿色矿山”称号。通过增减挂钩复垦复绿完成155个废弃工矿地块治理。投入1200万 (略) 沙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岩溶面积4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24.43平方公里。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实施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四化”发展全过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严格“两高”项目管控,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辖区创建绿色工厂7家,其中瓮福(集团) (略) 、川恒化工、泰福石膏、西南水泥等4家企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省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 (略) 绿色园区。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创新突破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瓶颈,以磷资源高效利用、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磷石膏减量化和再利用为核心,推动磷及磷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和新能源材料风口,精准锁定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产业,推动瓮福、川恒等优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传统磷肥向新能源材料转型。目前,全市建成贵州裕能一、二期,盛屯一期、恒轩一期、磷化新材料一期5个项目,率先形成35万吨磷酸铁、26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四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全面落实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管理要求,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管控,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办理生态环境补偿案件1起,赔偿金额40万元。强化智能管控。加强对已建智能化平台的管理和使用,安排专人每天对25个重点排污企业接入国控、省控、州控平台大气、水排口在线监控数据进行巡查,发现异常立即处置。在园区新建13个微型空气监测站、7个涉磷企业雨水排口总磷在线监控设备。同时,对14家企业新增21个视频监控,6家企业雨水、烟气排口新增在线7套,新增卡龙河、后河、石板河、小翁光流域断面总磷在线监测点4个,进一步弥补人力监管漏洞和盲区。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五长”联席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2023年召开“五长”联席会2次,集中约谈会1次,约谈企业60余家,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0起,其中1起因涉嫌环境犯罪移交公安机关侦办,开展现场执法检查400余次,下达各类执法文书120余份。

按照《关于印发〈关于推动职能部门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环综合〔2023〕45号)等要求, (略) 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强化学习贯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2023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相关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先后组织学习、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3次。切实增强“共抓大保护”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组织领导。 (略)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形成了共建生态文明、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强化考核问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内容,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督察问题整改。坚决落实党中央、 (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形成排查、交办、整改、复核整改经验做法,有力推进问题整改取得实效。截至2023年12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 (略) 个性问题2个,共性问题11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17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2022年7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 (略) 1个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并销号。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安排部署,接受 (略) 委环保督察,未出现典型问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日,受极端天气影响,发财洞水处理装置主洞联通抽水渠泄漏。 (略) 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快速响应、协调联动,迅速断源清污,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实现泄漏点31小时断源,60小时后重安江黔南州境内断面总磷浓度达标,180小时后清水江流域所有断面总磷浓度稳定达标。处置全程未影响流域沿岸人畜供水安全,未发生鱼类死亡等情况,未发生负面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书面表扬 (略) 长肯定批示。

二是始终聚焦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狠抓工业污水治理。投入近5亿元,先 (略) 智慧园区项目、罗尾塘组团雨污分流项目、修建生活及工业污水管网约31km、园区地下水兜底处置设施2套(共600m3/h)、矿井废水利用设施1套(200m3/h)、双龙园区中水回用设施一套(600m3/h,减少园区企业排水量50%以上)。正在建设双龙园区历史遗留磷污染治理工程(新建引水隧道及400m3/h处理设施,预计2024年6月前完成)、双龙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3000m3/d精细化工产业园预处理装置、20000m3/d综合污水处理厂及12000m3/d中水回用装置,预计2024年6月建成),项目建成后将为双龙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环保兜底保障。狠抓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投入450万元完成洒金谷三江口河段以及沙河洋桥公园人工湖清淤环境整治应急工程,完成清淤约14000m3,有效改善洒金谷景区水环境。投入495万元开展金山城区地下箱涵清淤工程,对金钟路、金山北路及中心城区域7段重点地下箱涵进行清淤,完成清淤量约4000m3。投入1.64亿元实施金山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6.7公里,数字化管网平台设施1套。完成马场坪片区污水管网排查工作,正在组织编制马场坪雨污分流改造方案。完成洒金大桥、葛镜桥、洒金河畔三座一体化污水处理厂MBR膜组件更换和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分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上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2006万,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城郊村、马场坪村、甘粑哨村阿里堡河沿线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扩面提升工程,黑塘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地工程。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新建养殖场开展配套设施设备达标验收, (略) 、乡、村三级包保,定期到场指导养殖场(户)做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略) 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57%,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1%,超省、州预定目标。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抓好综合整治工作。对金山、马场坪及龙昌区域开展饮食摊点、烧烤摊点、建筑工地联合执法行动10余次。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启动西南水泥厂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技改项目, (略) 电除雾尾气深度治理项目,硫酸雾浓度由30毫克/升降低至10毫克/升。强化扬尘管控。全市城区路面清扫车每天2班作业,雾炮车根据需要及时对城区街面扬尘进行整治,关闭取缔8家非法堆场。2023年以来,开展文明施工检查120次,发现问题58个,均已整改完毕,建筑施工工地均已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工地围墙、外架、塔吊等部位全部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施工空气环境质量。强化空气质量监管。建设园区微型空气监测站,要求涉气排放的红星、利丰达、胜威、泰力得等企业完善尾气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在线监管,确保尾气达标排放,推进川东、华鑫两家黄磷企业尾气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 (略) 化肥厂、 (略) 原址场地修复工程。严格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管控,完成15个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地块调查,污染地块再开发安全利用率100%。印发《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完成历史遗留矿山10个图斑(面积5.049公顷)变更核查。推进实施重安江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完成矿山修复图斑64个,修复面积35.28公顷。 (略)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进行恢复整改,已累计完成整改472.23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82.95亩),已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务。稳步推进固废治理。垃圾资源化利用。投入6100万元建设城乡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成10座垃圾转运站,配置中转站大型运输车9台,餐厨车3辆,生活垃圾应收尽收,无暴露垃圾,卫生得到有效治理。投入3707万元建成20t/ (略)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拓宽综合利用渠道。围绕磷石膏、黄磷渣、钛石膏、黄磷尾气、废酸等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绿色核心技术攻关,推广磷石膏矿井充填技术应用,推动节能减排等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推进磨坊露天矿采空区生态修复、公鸡山磷石膏充填、川恒尾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星河环保二期、瓮福磷石膏缓凝剂、瓮福磷石膏制酸等项目加快建成投产达产。2023年以来,我市共产生磷石膏326.65万吨,综合利用354.06万吨,综合利用率108.39%。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建成以畜禽养殖粪便、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年处理畜禽粪便12万吨,年产有机肥15万吨,有效缓解畜禽养殖粪污污染。引进深圳朗坤集团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处理病死畜禽7200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已收集处理病死畜禽13000余头。建立农膜、化肥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全市已建立农资 (略) 级存放点1个,乡镇转运点8个,农资经营门店回收点75个,种植基地回收点84个。

三是坚持厚植生态优势,全力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等长效管理机制,严格监督矿山开发利用管理,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转“治秃”工作被动为主动。完成37个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瓮福磷矿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瓮福磷矿白岩矿区穿岩洞矿段等14个矿山获得“省级绿色矿山”称号。通过增减挂钩复垦复绿完成155个废弃工矿地块治理。投入1200万 (略) 沙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岩溶面积4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24.43平方公里。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实施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四化”发展全过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严格“两高”项目管控,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辖区创建绿色工厂7家,其中瓮福(集团) (略) 、川恒化工、泰福石膏、西南水泥等4家企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省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 (略) 绿色园区。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创新突破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瓶颈,以磷资源高效利用、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磷石膏减量化和再利用为核心,推动磷及磷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和新能源材料风口,精准锁定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产业,推动瓮福、川恒等优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传统磷肥向新能源材料转型。目前,全市建成贵州裕能一、二期,盛屯一期、恒轩一期、磷化新材料一期5个项目,率先形成35万吨磷酸铁、26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四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全面落实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管理要求,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管控,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办理生态环境补偿案件1起,赔偿金额40万元。强化智能管控。加强对已建智能化平台的管理和使用,安排专人每天对25个重点排污企业接入国控、省控、州控平台大气、水排口在线监控数据进行巡查,发现异常立即处置。在园区新建13个微型空气监测站、7个涉磷企业雨水排口总磷在线监控设备。同时,对14家企业新增21个视频监控,6家企业雨水、烟气排口新增在线7套,新增卡龙河、后河、石板河、小翁光流域断面总磷在线监测点4个,进一步弥补人力监管漏洞和盲区。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五长”联席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2023年召开“五长”联席会2次,集中约谈会1次,约谈企业60余家,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0起,其中1起因涉嫌环境犯罪移交公安机关侦办,开展现场执法检查400余次,下达各类执法文书120余份。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