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公示
文山市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公示
为全面有 (略) 域村庄布局工作,科学引导“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构建 (略)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村庄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 (略) 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工作的通知》(云自然资空规〔2019〕663号), (略) 的实际情况,我局组织编制了《 (略) 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为体现规划行政审批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性,体现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建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建规〔2013〕166号)、《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略)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试行)》等要求,现依法将成果内容向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30天(2024年2月26日—2024年3月26日)
二、公示方式
(一) (略) 人民政府网站:(http://**)。
(二) (略) 17个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示栏。
三、反馈方式
公示期间若有意见或建议请以书面、电子邮件等方式 (略) 自然资源局城乡规划股,书面意见请注明联系人姓名、电话、联系地址,若单位提出意见须加盖单位公章,否则不予受理。
来信请寄: (略) 自然资源局城乡规划股(卧龙街道新闻路46号)
公示单位: (略) 自然资源局(邮编:*)
电子邮箱:*@*q.com
四、规划成果简介
(一)规划范围
(略) 全域村庄布局及发展,本次规划范围确定为: (略) 全域面积2967.17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区外的村庄,包含17个乡镇(街道)的113个村委会和11个涉农社区,共计1015个自然村。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其中近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域村庄布局得到合理优化,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五类村庄布局格局;保障生态底线,科学引导及有效控制村庄建设,落实人地挂钩,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主要交通沿线、重要区域周边、特色村庄等村庄风貌明显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培育及乡村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到2035年,全面形成统筹协调、布局合理的村庄布局及村庄发展格局;村庄建设得到有效管控和科学引导,实现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减量化;形成完备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全域村庄风貌具有地域特色及识别性;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全面建成经济美、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宜居和美乡村。
(四)村庄分类体系规划
1.村庄分类。
根据《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略)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试行)》关于村庄分类的要求, (略) 村庄实际情况,从村庄特色、村民生存、发展建设、城村联系、村庄功能等方面研究村庄分类,为更科学支撑村庄布局,村庄分类调整至“城郊融合类、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五类进行规划编制分类引导。同时在《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要求上, (略) 现状村庄情况,特引入“村庄发展综合潜力评价”,来支撑村庄分类。
(略) 村庄(行政村、自然村)基础信息统计、地质灾害隐患、各类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等综合分析,依据《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略)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试行)》要求,依照“村庄分类技术流程”步骤, (略) 域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结果。
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结果显示:
(略) 1015个自然村里,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分别有29个(占比2.86%)、82个(占比8.08%)、448个(占比44.14%)、369个(占比36.35%)、87个(占比8.57%)。
(略) 124个行政村里,城郊融合类、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分别有16个(占比12.90%)、57个(占比45.97%)、37个(占比29.84%)、14个(占比11.29%)。
2.行政村分类具体情况。
(1)集聚发展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集聚发展类村庄”规划应重点确定村庄的发展定位、新增建设用地的选址和规模,引导周边零散分布的自然村村民向集聚类村庄集聚,完善公共 (略) 政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村容村貌,引导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保障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448个集聚发展类自然村,57个集聚发展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2)整治提升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整治提升类村庄”应解决现有布局无序、农业现代化受阻滞、产业空心化、用地粗放化、生态破碎化等问题为导向,注重全村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安排,因地制宜优化用地布局,改善提升村庄生活、生产、生态品质。重点统筹协调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环境整治,应根据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村民住宅布局等情况,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采用新建、扩建等多种方式灵活布局。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用好各类存量用地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369个整治提升类自然村,37个整治提升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3)城郊融合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城郊融合类村庄”应加强城乡统一规划引导,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互融互补,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 (略) 发展、 (略) 功能外溢、 (略) 消费需求能力。利用区位等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鲜明特色,加速村落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纽带。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治 (略) 水平,强化人口集聚,引导 (略) 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允许预留一定规模的弹性发展空间。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82个城郊融合类自然村,16个城郊融合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4)特色保护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特色保护类村庄”应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既有村庄特色基础上,着力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和展示,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协调村庄和自然山水融合关系,塑造丰富的空间形态特色,并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应控制建设用地增量,除必要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外,应严控建设用地增量。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87个特色保护类自然村,14个特色保护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5)搬迁撤并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搬迁撤并类村庄”应严格控制村庄搬迁撤并范围。从严掌握搬迁撤并类村庄规模,不得盲目撤并村庄,开展搬迁撤并前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撤并村庄;在村庄撤并过程中,要依法保护村集体和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在村庄撤并中实施增减挂钩的,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增减挂钩收益要及时、全部返还项目区农村;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双评价”及国土空间规划选择适宜建设的区域进行安置,避开活动断裂带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不得再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29个搬迁撤并类村庄(自然村),详见文本附表。
(五)村庄风貌分区
重点考虑地形地势的因素,结合其他现实因素,对中心城区范围之外的村庄进行风貌分区,并分别对每个分区进行风貌引导。明确各类风貌分区的控制要素和控制内容,从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山水特色和文化保护等方面分类引导村庄建设。五个分区为北部喀斯特风貌片区(壮族苗族民俗)、西部老君山生态景观风貌片区、中部坝区城镇风貌片区、南部特色历史文化风貌片区、东部山地风貌片区(苗族彝族民俗)。
(六)村庄特征引导
(略) 村庄(行政村、自然村)基础信息统计、各类交通数据、各类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等综合分析,依据《 (略) 县域村庄布局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要求,按照自然山水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产业资源特征、区位交通特征、守边固边特征五种类型进行规划特征分类引导。
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特征分类结果显示:
(略) 1015个自然村里,自然山水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产业资源特征、区位交通特征分别有494个(占比48.67%)、43个(占比4.24%)、151个(占比14.88%)、327个(占比32.22%)。
(略) 124个行政村里,自然山水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产业资源特征、区位交通特征分别有47个(占比37.90%)、8个(占比6.54%)、22个(占比17.74%)、47个(占比37.90%)。
(七)近期行动计划
根据村庄发展趋势,围绕“建成经济美、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富美乡村”发展目标, (略) “十四五”规划、 (略)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制定近期行动计划。村庄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工作,重点是根据各个村庄的条件,推动美丽乡村和特色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村庄的配套设施,整治村庄的景观风貌,凸显村庄的特色文化。对部分村庄要进行迁并,形成集中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略) 自然资源局
2024年2月26日
为全面有 (略) 域村庄布局工作,科学引导“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构建 (略)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村庄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 (略) 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工作的通知》(云自然资空规〔2019〕663号), (略) 的实际情况,我局组织编制了《 (略) 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为体现规划行政审批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性,体现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建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建规〔2013〕166号)、《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略)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试行)》等要求,现依法将成果内容向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30天(2024年2月26日—2024年3月26日)
二、公示方式
(一) (略) 人民政府网站:(http://**)。
(二) (略) 17个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示栏。
三、反馈方式
公示期间若有意见或建议请以书面、电子邮件等方式 (略) 自然资源局城乡规划股,书面意见请注明联系人姓名、电话、联系地址,若单位提出意见须加盖单位公章,否则不予受理。
来信请寄: (略) 自然资源局城乡规划股(卧龙街道新闻路46号)
公示单位: (略) 自然资源局(邮编:*)
电子邮箱:*@*q.com
四、规划成果简介
(一)规划范围
(略) 全域村庄布局及发展,本次规划范围确定为: (略) 全域面积2967.17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区外的村庄,包含17个乡镇(街道)的113个村委会和11个涉农社区,共计1015个自然村。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其中近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域村庄布局得到合理优化,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五类村庄布局格局;保障生态底线,科学引导及有效控制村庄建设,落实人地挂钩,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主要交通沿线、重要区域周边、特色村庄等村庄风貌明显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培育及乡村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到2035年,全面形成统筹协调、布局合理的村庄布局及村庄发展格局;村庄建设得到有效管控和科学引导,实现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减量化;形成完备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全域村庄风貌具有地域特色及识别性;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全面建成经济美、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宜居和美乡村。
(四)村庄分类体系规划
1.村庄分类。
根据《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略)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试行)》关于村庄分类的要求, (略) 村庄实际情况,从村庄特色、村民生存、发展建设、城村联系、村庄功能等方面研究村庄分类,为更科学支撑村庄布局,村庄分类调整至“城郊融合类、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五类进行规划编制分类引导。同时在《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要求上, (略) 现状村庄情况,特引入“村庄发展综合潜力评价”,来支撑村庄分类。
(略) 村庄(行政村、自然村)基础信息统计、地质灾害隐患、各类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等综合分析,依据《 (略) 县域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略)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查要点(试行)》要求,依照“村庄分类技术流程”步骤, (略) 域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结果。
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结果显示:
(略) 1015个自然村里,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分别有29个(占比2.86%)、82个(占比8.08%)、448个(占比44.14%)、369个(占比36.35%)、87个(占比8.57%)。
(略) 124个行政村里,城郊融合类、集聚发展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分别有16个(占比12.90%)、57个(占比45.97%)、37个(占比29.84%)、14个(占比11.29%)。
2.行政村分类具体情况。
(1)集聚发展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集聚发展类村庄”规划应重点确定村庄的发展定位、新增建设用地的选址和规模,引导周边零散分布的自然村村民向集聚类村庄集聚,完善公共 (略) 政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村容村貌,引导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保障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448个集聚发展类自然村,57个集聚发展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2)整治提升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整治提升类村庄”应解决现有布局无序、农业现代化受阻滞、产业空心化、用地粗放化、生态破碎化等问题为导向,注重全村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安排,因地制宜优化用地布局,改善提升村庄生活、生产、生态品质。重点统筹协调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环境整治,应根据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村民住宅布局等情况,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采用新建、扩建等多种方式灵活布局。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用好各类存量用地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369个整治提升类自然村,37个整治提升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3)城郊融合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城郊融合类村庄”应加强城乡统一规划引导,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互融互补,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 (略) 发展、 (略) 功能外溢、 (略) 消费需求能力。利用区位等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鲜明特色,加速村落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纽带。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治 (略) 水平,强化人口集聚,引导 (略) 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允许预留一定规模的弹性发展空间。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82个城郊融合类自然村,16个城郊融合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4)特色保护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特色保护类村庄”应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既有村庄特色基础上,着力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和展示,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协调村庄和自然山水融合关系,塑造丰富的空间形态特色,并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应控制建设用地增量,除必要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外,应严控建设用地增量。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87个特色保护类自然村,14个特色保护类行政村,详见文本附表。
(5)搬迁撤并类村庄引导。
规划引导措施:“搬迁撤并类村庄”应严格控制村庄搬迁撤并范围。从严掌握搬迁撤并类村庄规模,不得盲目撤并村庄,开展搬迁撤并前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撤并村庄;在村庄撤并过程中,要依法保护村集体和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在村庄撤并中实施增减挂钩的,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增减挂钩收益要及时、全部返还项目区农村;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双评价”及国土空间规划选择适宜建设的区域进行安置,避开活动断裂带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用地指标:该类型村庄不得再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村庄布局结果:包括29个搬迁撤并类村庄(自然村),详见文本附表。
(五)村庄风貌分区
重点考虑地形地势的因素,结合其他现实因素,对中心城区范围之外的村庄进行风貌分区,并分别对每个分区进行风貌引导。明确各类风貌分区的控制要素和控制内容,从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山水特色和文化保护等方面分类引导村庄建设。五个分区为北部喀斯特风貌片区(壮族苗族民俗)、西部老君山生态景观风貌片区、中部坝区城镇风貌片区、南部特色历史文化风貌片区、东部山地风貌片区(苗族彝族民俗)。
(六)村庄特征引导
(略) 村庄(行政村、自然村)基础信息统计、各类交通数据、各类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等综合分析,依据《 (略) 县域村庄布局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要求,按照自然山水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产业资源特征、区位交通特征、守边固边特征五种类型进行规划特征分类引导。
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特征分类结果显示:
(略) 1015个自然村里,自然山水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产业资源特征、区位交通特征分别有494个(占比48.67%)、43个(占比4.24%)、151个(占比14.88%)、327个(占比32.22%)。
(略) 124个行政村里,自然山水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产业资源特征、区位交通特征分别有47个(占比37.90%)、8个(占比6.54%)、22个(占比17.74%)、47个(占比37.90%)。
(七)近期行动计划
根据村庄发展趋势,围绕“建成经济美、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富美乡村”发展目标, (略) “十四五”规划、 (略)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制定近期行动计划。村庄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工作,重点是根据各个村庄的条件,推动美丽乡村和特色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村庄的配套设施,整治村庄的景观风貌,凸显村庄的特色文化。对部分村庄要进行迁并,形成集中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略) 自然资源局
2024年2月26日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