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3月6日陇南市生态环境局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关于2024年3月6日陇南市生态环境局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关于202436 (略) 生态环境局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文件链接)

公众参与情况

1

康县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2020-2035年)

康县工业集中区由三个区块(王坝区块、三官区块、豆坝区块)组成,规划总面积为127.86ha。其中,王坝园区总面积85.45ha,东至鸡山坝村,南至王坝河,西至廖家沟村,北至山根;三官园区总面积22.11ha,东至山根,南至甘石坝村,西至凤凰谷村,北至冯家峡村;豆坝园区总面积20.30ha,东至经九路,南至豆坝河,西至林口村,北至豆坝村。

康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甘肃创新 (略)

产业定位:康县工业集中区积极打造以专、精、新、特为特点的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深加工及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将集中区打造成为以核桃、食用菌、茶叶等为主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 (略) 以天麻、杜仲为主的特色中药材深加工基地,成为康县乃至陇南地区工业经济核心区和新经济增长点,建设成为甘肃、陕西、 (略) 交界产业特色鲜明和综合 (略) 级示范园区。

产业布局: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节约、功能集聚的发展思路,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和功能,以现有农产品深加工、中医药产业2大产业为主导,以现有及待引进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组建由“企业-产业链群-园区”3级主体为核心,打造功能依存、责权分明、协调统一、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构建以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为核心的4大产业集群,以现有产业的快速崛起提领带动县域产业优化升级,最终建立起产业一体化发展、融合成长,具有康县特色与特定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即“2-3-4”体系)(即2大主导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中医药产业;3级主体:企业-产业链群-园区;4大产业集群:农产品深加工、中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使康县成为陇南地区质量增 (略) ,成为甘肃、陕西、 (略) 交界有较大影响力和综合 (略) 级示范园区。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为2020-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集中区在厂区建设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避免在雨季施工,同时减少地表开挖,保证施工场地排水畅通;防止土地平整中产生的弃渣、弃土场地遭受雨水径流冲刷;应注意施工区表层土壤单独存放,施工结束后用于回填覆盖和绿地用土。

⑵集中区建设将改变区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土地自然生产能力降低。要标桩划界,严禁施工人员进入非施工占地区域毁坏植被,减少施工对周围植被的影响。

⑶集中区在建设和建成后,自然景观会有较大的改变。通过实施绿化工程,防护林带、生态廊道增加植被覆盖。通过人工绿地、防护林的建设和景观规划的实施,将实现园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形成新的人工景观。

⑷集中区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运输道路的应尽量配套庭荫树、植被茂盛等生态景观减少生态的损害及占用。

⑸集中区按照绿地规划,设置广场绿地,根据广场绿地的功能特点,广场绿地布置在规划区人流相对集中的位置;并在工业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间布置防护绿带。

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⑴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引入条件,鼓励引进能耗相对较低、容易采用清洁能源的产业类型。

⑵推广使用洁净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以及新能源电力,减小SO2、NOx和烟尘带来的环境污染。

⑶入园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布局。针对进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废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以便减少其对环境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的大气污染影响。

⑷入园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采取高效的除尘、脱硫及脱硝措施等废气治理,必须实现园区废气达标排放,满足区域总量指标和相关要求及行业标准等。

⑸排放废气的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密闭性好的生产设备、物料存贮容器和输送管线,最大限度减少无组织废气排放;采用先进的治理或回收措施,严格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不产生二次污染。

⑹入园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施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集中治理既有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实施以新带老,优化工艺流程,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全过程控制。

⑺加强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意识,对废气处理设施定期维护和检查,制定各类风险事故应急措施,涉及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⑻在入园企业中,大力推行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自身和整个集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

⑼园区入驻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由具体项目环境影响文件确定,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

3.水环境保护措施

⑴地表水

遵照“清洁生产、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清污分流、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原则,积极采用节水技术,开展生产废水的综合利用。各企业废水预处理可根据自身污水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加强废水的再生利用,经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在规划近期应加快王坝园区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确保王坝园区污水全部进入王坝园区污水管网,启动王坝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部分中水可回用于王坝园区周边绿化灌溉、生态灌溉、道路清扫降尘及娱乐设施等用水,回用剩余外排王坝河。加快三官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接入城区污水管网,依托康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豆坝园区应加快推进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站的共享共建,豆坝污水处理站尽早收集豆坝园区污水。

加强监督管理,园区管理部门加强对集中区内企业水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可以采取抽检或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园区内企业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入驻企业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满足设计纳管污水水质的要求,特别是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应考虑从严控制接管标准。

⑵地下水

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集中区内各工业场地设计应该进行污染防治区划分,并根据防治区不同要求结合包气带防污能力等,合理选择防渗结构形式,从工艺、管道、机泵、给排水、总图等多方面考虑。各企业对各自生产、生活可能产生污染的地区,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水平,针对不同的防渗区域采用的防渗措施,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防渗标准的前提下作必要的调整。

为了准确掌握集中区及下游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等信息,集中区应建立覆盖全区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布局、规划,禁止在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建设工业噪声源,区内交通干道两侧应预留一定距离的缓冲带。临近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的工业区应该安排噪声设备少、单机强度低的企业入驻。对噪声设备采取减震座、消声器、隔声罩和隔音室等技术成熟、行之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与工业区之间种植树木,开辟绿地,建立绿色隔离带,以减少企业生产噪声的影响。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道路畅通,交通秩序良好;对路面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和行车的平稳性;敏感区域设禁鸣区和限速区,限制过往车辆的种类、车速,并禁止鸣笛,降低噪声影响。控制车辆噪声源强,凡是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车辆不得在道路上行驶;任何车辆都必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安装排气消声器。建议主干道、快速路两侧规划控制周边居住组团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距离达到45m以上,同时加强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

5.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⑴集中区内各企业根据具体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进行分区防渗,以防止土壤环境污染。

⑵事故工况下事故废污水排入事故水池,发生事故后,通过切换阀门将消防废水引入事故水池,事故后进行妥善处置。

⑶集中区内各企业的废气处理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或者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应及时检修,如不能立即恢复,应停止生产系统运行,进行停车检修,严禁废气处理系统故障状态下进行生产和废气不达标排放。

⑷加强集中区和各企业厂区绿化工作,绿化应以种植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为主。

6.固体废物处置

⑴建筑垃圾:集中区内企业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集中区应做到在产生建筑垃圾的现场对建筑垃圾分类,优先进行回收利用,如不能利用的可送至规范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处置。

⑵一般工业固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首先在集中区内循环利用,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其次应在集中区内进行减量化处理,或外售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

⑶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采取分类处置方式,其中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纸类、废木类、废金属类、废塑料等,分 (略) 收集;无法综合利用的由集中区环卫部门统一收 (略) 的垃圾焚烧厂处置。

⑷危险废物:在各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单独设置的危险废物暂存场所暂存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其暂存设施选址、建设尤其是防渗均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集中区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好危险废物的检查以及管理职责,制定危险废物检查和管理要点,定期对企业进行危险废物“三联单”、危废暂存间的检查。

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⑴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到环境风险的影响,避开环境敏感点。设置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对入驻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要求,禁止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入驻。对危险物质的监控和限制,尤其以下各类的加工量、贮量、流向要予以重点关注。

⑵针对主要风险源,提出设立风险监控及应急监测系统,实现事故预警和快速应急监测、跟踪,提出应急物资、人员等的管理要求。

⑶危险品物料泄漏的防范措施:对各种危险品仓库,应视其储存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火灾爆炸危险性、物料有毒有害特征,分区布置,并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常用化学品贮存通则》的要求设置足够的安全防火间距;各种危险化学品贮存区周边应设置物料泄漏截流沟,防止泄漏物料进入环境。设置事故水池,安装大型泡沫灭火系统,并保持周边消防通道的畅通。

⑷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防范:集中区部分企业可能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及使用,在运输中应严格按照危化品运输规范和线路,确保安全运输。

⑸火灾爆炸事故防范措施:集中区内设置禁火、防爆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严禁在易燃易爆区吸烟、携带火种、穿带钉皮鞋、穿化纤衣服等。使用防爆型电器,严禁钢制工具敲打、撞击、抛掷。集中区在禁火、防爆区域安装避雷装置。集中区设置火灾监控报警器,便于在有火源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出信号,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火情进一步扩大;在集中区内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且确保数量和质量过关;按照相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等。

⑹考虑事故触发具有不确定性,厂内环境风险防控系统应纳入集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明确风险防控设施、管理的衔接要求。极端事故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应结合所在集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统筹考虑,按分级响应要求及时启动集中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实现厂内与园区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及管理有效联动,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环评期间通过网站公示、报纸公示、现场张贴公告等方式表征求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在环境影响评价期间,未收到公众的任何反馈意见。

公示期:2024年3月6日起5个工作日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上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略) 生态环境局 电话:0939-*(传真)

通讯地址: (略) 武都区东江新区统办 (略) 生态环境局环评科 邮编:*

关于202436 (略) 生态环境局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文件链接)

公众参与情况

1

康县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2020-2035年)

康县工业集中区由三个区块(王坝区块、三官区块、豆坝区块)组成,规划总面积为127.86ha。其中,王坝园区总面积85.45ha,东至鸡山坝村,南至王坝河,西至廖家沟村,北至山根;三官园区总面积22.11ha,东至山根,南至甘石坝村,西至凤凰谷村,北至冯家峡村;豆坝园区总面积20.30ha,东至经九路,南至豆坝河,西至林口村,北至豆坝村。

康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甘肃创新 (略)

产业定位:康县工业集中区积极打造以专、精、新、特为特点的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深加工及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将集中区打造成为以核桃、食用菌、茶叶等为主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 (略) 以天麻、杜仲为主的特色中药材深加工基地,成为康县乃至陇南地区工业经济核心区和新经济增长点,建设成为甘肃、陕西、 (略) 交界产业特色鲜明和综合 (略) 级示范园区。

产业布局: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节约、功能集聚的发展思路,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和功能,以现有农产品深加工、中医药产业2大产业为主导,以现有及待引进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组建由“企业-产业链群-园区”3级主体为核心,打造功能依存、责权分明、协调统一、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构建以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为核心的4大产业集群,以现有产业的快速崛起提领带动县域产业优化升级,最终建立起产业一体化发展、融合成长,具有康县特色与特定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即“2-3-4”体系)(即2大主导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中医药产业;3级主体:企业-产业链群-园区;4大产业集群:农产品深加工、中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使康县成为陇南地区质量增 (略) ,成为甘肃、陕西、 (略) 交界有较大影响力和综合 (略) 级示范园区。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为2020-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集中区在厂区建设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避免在雨季施工,同时减少地表开挖,保证施工场地排水畅通;防止土地平整中产生的弃渣、弃土场地遭受雨水径流冲刷;应注意施工区表层土壤单独存放,施工结束后用于回填覆盖和绿地用土。

⑵集中区建设将改变区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土地自然生产能力降低。要标桩划界,严禁施工人员进入非施工占地区域毁坏植被,减少施工对周围植被的影响。

⑶集中区在建设和建成后,自然景观会有较大的改变。通过实施绿化工程,防护林带、生态廊道增加植被覆盖。通过人工绿地、防护林的建设和景观规划的实施,将实现园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形成新的人工景观。

⑷集中区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运输道路的应尽量配套庭荫树、植被茂盛等生态景观减少生态的损害及占用。

⑸集中区按照绿地规划,设置广场绿地,根据广场绿地的功能特点,广场绿地布置在规划区人流相对集中的位置;并在工业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间布置防护绿带。

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⑴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引入条件,鼓励引进能耗相对较低、容易采用清洁能源的产业类型。

⑵推广使用洁净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以及新能源电力,减小SO2、NOx和烟尘带来的环境污染。

⑶入园企业的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布局。针对进驻项目排放的工艺废气情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布局和调整厂区平面布置,以便减少其对环境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的大气污染影响。

⑷入园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采取高效的除尘、脱硫及脱硝措施等废气治理,必须实现园区废气达标排放,满足区域总量指标和相关要求及行业标准等。

⑸排放废气的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密闭性好的生产设备、物料存贮容器和输送管线,最大限度减少无组织废气排放;采用先进的治理或回收措施,严格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不产生二次污染。

⑹入园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施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集中治理既有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实施以新带老,优化工艺流程,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全过程控制。

⑺加强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意识,对废气处理设施定期维护和检查,制定各类风险事故应急措施,涉及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⑻在入园企业中,大力推行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自身和整个集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

⑼园区入驻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由具体项目环境影响文件确定,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

3.水环境保护措施

⑴地表水

遵照“清洁生产、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清污分流、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原则,积极采用节水技术,开展生产废水的综合利用。各企业废水预处理可根据自身污水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加强废水的再生利用,经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在规划近期应加快王坝园区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确保王坝园区污水全部进入王坝园区污水管网,启动王坝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部分中水可回用于王坝园区周边绿化灌溉、生态灌溉、道路清扫降尘及娱乐设施等用水,回用剩余外排王坝河。加快三官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接入城区污水管网,依托康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豆坝园区应加快推进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站的共享共建,豆坝污水处理站尽早收集豆坝园区污水。

加强监督管理,园区管理部门加强对集中区内企业水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可以采取抽检或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园区内企业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入驻企业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满足设计纳管污水水质的要求,特别是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应考虑从严控制接管标准。

⑵地下水

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集中区内各工业场地设计应该进行污染防治区划分,并根据防治区不同要求结合包气带防污能力等,合理选择防渗结构形式,从工艺、管道、机泵、给排水、总图等多方面考虑。各企业对各自生产、生活可能产生污染的地区,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水平,针对不同的防渗区域采用的防渗措施,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防渗标准的前提下作必要的调整。

为了准确掌握集中区及下游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等信息,集中区应建立覆盖全区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布局、规划,禁止在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建设工业噪声源,区内交通干道两侧应预留一定距离的缓冲带。临近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的工业区应该安排噪声设备少、单机强度低的企业入驻。对噪声设备采取减震座、消声器、隔声罩和隔音室等技术成熟、行之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与工业区之间种植树木,开辟绿地,建立绿色隔离带,以减少企业生产噪声的影响。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道路畅通,交通秩序良好;对路面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和行车的平稳性;敏感区域设禁鸣区和限速区,限制过往车辆的种类、车速,并禁止鸣笛,降低噪声影响。控制车辆噪声源强,凡是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车辆不得在道路上行驶;任何车辆都必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安装排气消声器。建议主干道、快速路两侧规划控制周边居住组团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距离达到45m以上,同时加强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

5.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⑴集中区内各企业根据具体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进行分区防渗,以防止土壤环境污染。

⑵事故工况下事故废污水排入事故水池,发生事故后,通过切换阀门将消防废水引入事故水池,事故后进行妥善处置。

⑶集中区内各企业的废气处理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或者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应及时检修,如不能立即恢复,应停止生产系统运行,进行停车检修,严禁废气处理系统故障状态下进行生产和废气不达标排放。

⑷加强集中区和各企业厂区绿化工作,绿化应以种植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为主。

6.固体废物处置

⑴建筑垃圾:集中区内企业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集中区应做到在产生建筑垃圾的现场对建筑垃圾分类,优先进行回收利用,如不能利用的可送至规范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处置。

⑵一般工业固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首先在集中区内循环利用,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其次应在集中区内进行减量化处理,或外售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

⑶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采取分类处置方式,其中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纸类、废木类、废金属类、废塑料等,分 (略) 收集;无法综合利用的由集中区环卫部门统一收 (略) 的垃圾焚烧厂处置。

⑷危险废物:在各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单独设置的危险废物暂存场所暂存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其暂存设施选址、建设尤其是防渗均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集中区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好危险废物的检查以及管理职责,制定危险废物检查和管理要点,定期对企业进行危险废物“三联单”、危废暂存间的检查。

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⑴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到环境风险的影响,避开环境敏感点。设置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对入驻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要求,禁止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入驻。对危险物质的监控和限制,尤其以下各类的加工量、贮量、流向要予以重点关注。

⑵针对主要风险源,提出设立风险监控及应急监测系统,实现事故预警和快速应急监测、跟踪,提出应急物资、人员等的管理要求。

⑶危险品物料泄漏的防范措施:对各种危险品仓库,应视其储存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火灾爆炸危险性、物料有毒有害特征,分区布置,并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常用化学品贮存通则》的要求设置足够的安全防火间距;各种危险化学品贮存区周边应设置物料泄漏截流沟,防止泄漏物料进入环境。设置事故水池,安装大型泡沫灭火系统,并保持周边消防通道的畅通。

⑷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防范:集中区部分企业可能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及使用,在运输中应严格按照危化品运输规范和线路,确保安全运输。

⑸火灾爆炸事故防范措施:集中区内设置禁火、防爆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严禁在易燃易爆区吸烟、携带火种、穿带钉皮鞋、穿化纤衣服等。使用防爆型电器,严禁钢制工具敲打、撞击、抛掷。集中区在禁火、防爆区域安装避雷装置。集中区设置火灾监控报警器,便于在有火源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出信号,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火情进一步扩大;在集中区内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且确保数量和质量过关;按照相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等。

⑹考虑事故触发具有不确定性,厂内环境风险防控系统应纳入集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明确风险防控设施、管理的衔接要求。极端事故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应结合所在集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统筹考虑,按分级响应要求及时启动集中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实现厂内与园区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及管理有效联动,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环评期间通过网站公示、报纸公示、现场张贴公告等方式表征求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在环境影响评价期间,未收到公众的任何反馈意见。

公示期:2024年3月6日起5个工作日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上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略) 生态环境局 电话:0939-*(传真)

通讯地址: (略) 武都区东江新区统办 (略) 生态环境局环评科 邮编:*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