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宜和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前公示
安徽宜和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前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安徽 (略) 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审批的严肃性、公正性及公众知情权,现将该项目环评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公示发布后五个工作日,如有意见,请于公示期内将书面 (略) 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科。
联系电话:0564-* 地址: (略) (略) (略) (略) 政务服务中心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一、项目名称: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建设单位:安徽 (略)
三、项目基本情况
安徽 (略) 成立于2019年12月09日,注册地位于 (略) 舒城县杭埠镇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制造、加工。公 (略) 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胜利大道与万 (略) 交口西北角,建设“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项目占地89亩,建筑面积约*.4平方米,建设厂房并购置生产加工设备、相关辅助设备及公用设备共计288台(套),形成年产工程机械零部件、农机属具结构件*台(套)的生产能力。
四、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
该项目从事机械零部件生产加工,主要产品为挖机配件、叉车配件、农机属具结构件。项目焊丝主要生产工序为下料、打磨、成型、焊接、抛丸、涂装等工序,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如下:
(1)切割下料:根据原材料型号及要求,切割下料工艺不同,分别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激光下料机、锯床等进行切割下料,锯床在切割过程中使用切削液,因此锯床切割过程中不产生粉尘。下料过程产生废金属边角料、废切削液、切割下料粉尘、设备噪声。
(2)打磨:利用打磨机等设备将下料后的工件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部分打磨件打包发货,其余工件进入下道工序,此过程产生打磨粉尘、废砂轮、设备噪声。
(3)成型、机加工:利用压力机、冲床、折弯机等设备将打磨下料后的工件分别折弯、冲压成相应尺寸规格的板材,完成后部分工件使用钻床、铣床、车床、加工中心等设备进行机加工,部分机加工件加工完成后打包发货,其余工件进入下道工序,机加工工序使用切削液,切削液循环使用,切削液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却和润滑性能下降,需定期更换,更换的废切削液属于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机加工过程产生废金属边角料、废切削液、废矿物油、设备噪声。
(4)焊接:将机加工、冲压成型后部件使用气体保护焊机、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部分焊接件打包发货,其余工件进入抛丸/喷砂工序,此过程会有焊渣、焊接烟尘和噪声。
(5)抛丸/喷砂:根据工件大小,使用抛丸、喷砂工艺对部件进行抛丸处理,使钢材表面上的锈蚀层、氧化皮及其污物迅速脱落,获得一定粗糙度的光洁表面,提高后续喷涂钢材表面的附着力,抛丸机在密闭情况下工作。该工序产生抛丸/喷砂粉尘、废钢丸、噪声。
(6)表面喷涂:根据客户要求,本项目产品中部分产品需要使用溶剂型油漆进行喷涂、部分产品使用水性漆喷涂,其中喷漆后烘干、腻子烘干环节由天然气热风炉提供热风。喷漆完成后对产品外观检查,合格品入库暂存。喷漆过程产生有机废气、废漆桶、漆渣等。
五、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的废气、废水、固废、噪声均按要素污染防治要求进行管理。
(二)运营期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经厂 (略) (略) (略) 。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车间保洁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三级标准和杭埠镇污水处理厂接 (略) (略) 排入杭埠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厂区贯彻“雨污分流”制, (略) 建设上确保污水与雨水分流,雨水经厂 (略) (略) (略) 。项目运营期车间保洁废水经隔油沉淀池预处理、生活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三级标准及杭埠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由园区污 (略) 收集进入杭埠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切割粉尘、打磨粉尘、焊接烟尘:项目下料粉尘经吸风管收集、 (略) 设置侧吸式集气罩、焊接工位顶部设置集气罩收集,该部分工艺粉尘收集后一同经一套“布袋除尘器”处理,处理后由一根20米高排气筒(DA001)有组织排放。
抛丸、喷砂粉尘经密闭负压收集,进入一套滤筒除尘器处理后,通过一根20m高(DA002)排气筒排放。
调漆室、喷漆室、流平室、烘干室、腻子房均密闭,废气通过密闭负压收集后经滤筒除尘(腻子打磨)/纸盒过滤+干式过滤器+活性炭吸附脱附+催化燃烧处理达标后,尾气通过1根20米高排气筒(DA003)有组织排放。
天然气热风炉安装低氮燃烧设备,天然气燃烧废气由1根20m排气筒(DA004)有组织排放。
危废库废气经密闭收集,由一套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处理后通过1根20米高排气筒(DA005)有组织排放。
项目NMHC、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排放限值,苯*烯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1和表2中标准限值,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热风炉燃烧废气中的颗粒物、SO2、NOx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环大气〔2019〕56号)排放限值。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局,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声、减振,并利用厂房隔声、距离衰减、绿化降噪等措施对噪声进行防治。根据环评文件预测,项目厂界噪声排放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3类标准。
4.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本项目产生固体废物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装材料、金属边角料、焊渣、废砂轮、除尘器收集粉尘、废钢丸、废催化剂,一般固体废物收集后外售处理,其中废催化剂交由供应商回收处理;危险废物为废切削液、废矿物油、废矿物油桶、含油抹布、含油金属屑、废纸盒、漆渣、废 (略) 、废漆料桶、废活性炭、废清洗剂,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规范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实行分区防渗,重点防渗区包括机加工区、喷涂车间(含调漆房、喷涂室、流平室、烘干室)、化学品库、危险废物暂存间、事故水池等,基础底部夯实,上面铺装防渗层,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6m,渗透系数≤10-7cm/s,机床下方设置防泄露托盘。一般防渗区包括其他生产区、一般固废暂存间等一般防渗区采取基底夯实、基础防渗及表层硬化措施,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1.5m,渗透系数≤10-7cm/s。办公生活区为简单防渗区,进行一般地面硬化。
六、环境风险防范
本项目运营期涉及到的危险物质主要为油漆、稀释剂、固化剂、油类物质等化学品。风险事故主要为泄漏、火灾,项目设置260m3事故池,配套相应应急设施及编制风险应急预案。在采取以上措施后,事故影响减少到最小。
七、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评文件分析,本项目设置环境防护距离为厂界外100m,根据现场踏勘,100m内无环境敏感点。
八、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预测,项目建成后排放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烟(粉)尘0.561t/a、SO2 0.0576t/a、NOx 0.27t/a、VOCs 0.684t/a。已解决。
九、环评主要结论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合理。只要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要求,全面认真执行本环评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从环境影响角度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安徽 (略) 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审批的严肃性、公正性及公众知情权,现将该项目环评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公示发布后五个工作日,如有意见,请于公示期内将书面 (略) 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科。
联系电话:0564-* 地址: (略) (略) (略) (略) 政务服务中心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一、项目名称: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建设单位:安徽 (略)
三、项目基本情况
安徽 (略) 成立于2019年12月09日,注册地位于 (略) 舒城县杭埠镇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制造、加工。公 (略) 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胜利大道与万 (略) 交口西北角,建设“宜和智能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项目占地89亩,建筑面积约*.4平方米,建设厂房并购置生产加工设备、相关辅助设备及公用设备共计288台(套),形成年产工程机械零部件、农机属具结构件*台(套)的生产能力。
四、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
该项目从事机械零部件生产加工,主要产品为挖机配件、叉车配件、农机属具结构件。项目焊丝主要生产工序为下料、打磨、成型、焊接、抛丸、涂装等工序,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如下:
(1)切割下料:根据原材料型号及要求,切割下料工艺不同,分别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激光下料机、锯床等进行切割下料,锯床在切割过程中使用切削液,因此锯床切割过程中不产生粉尘。下料过程产生废金属边角料、废切削液、切割下料粉尘、设备噪声。
(2)打磨:利用打磨机等设备将下料后的工件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部分打磨件打包发货,其余工件进入下道工序,此过程产生打磨粉尘、废砂轮、设备噪声。
(3)成型、机加工:利用压力机、冲床、折弯机等设备将打磨下料后的工件分别折弯、冲压成相应尺寸规格的板材,完成后部分工件使用钻床、铣床、车床、加工中心等设备进行机加工,部分机加工件加工完成后打包发货,其余工件进入下道工序,机加工工序使用切削液,切削液循环使用,切削液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冷却和润滑性能下降,需定期更换,更换的废切削液属于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机加工过程产生废金属边角料、废切削液、废矿物油、设备噪声。
(4)焊接:将机加工、冲压成型后部件使用气体保护焊机、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部分焊接件打包发货,其余工件进入抛丸/喷砂工序,此过程会有焊渣、焊接烟尘和噪声。
(5)抛丸/喷砂:根据工件大小,使用抛丸、喷砂工艺对部件进行抛丸处理,使钢材表面上的锈蚀层、氧化皮及其污物迅速脱落,获得一定粗糙度的光洁表面,提高后续喷涂钢材表面的附着力,抛丸机在密闭情况下工作。该工序产生抛丸/喷砂粉尘、废钢丸、噪声。
(6)表面喷涂:根据客户要求,本项目产品中部分产品需要使用溶剂型油漆进行喷涂、部分产品使用水性漆喷涂,其中喷漆后烘干、腻子烘干环节由天然气热风炉提供热风。喷漆完成后对产品外观检查,合格品入库暂存。喷漆过程产生有机废气、废漆桶、漆渣等。
五、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的废气、废水、固废、噪声均按要素污染防治要求进行管理。
(二)运营期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经厂 (略) (略) (略) 。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车间保洁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三级标准和杭埠镇污水处理厂接 (略) (略) 排入杭埠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厂区贯彻“雨污分流”制, (略) 建设上确保污水与雨水分流,雨水经厂 (略) (略) (略) 。项目运营期车间保洁废水经隔油沉淀池预处理、生活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三级标准及杭埠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由园区污 (略) 收集进入杭埠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切割粉尘、打磨粉尘、焊接烟尘:项目下料粉尘经吸风管收集、 (略) 设置侧吸式集气罩、焊接工位顶部设置集气罩收集,该部分工艺粉尘收集后一同经一套“布袋除尘器”处理,处理后由一根20米高排气筒(DA001)有组织排放。
抛丸、喷砂粉尘经密闭负压收集,进入一套滤筒除尘器处理后,通过一根20m高(DA002)排气筒排放。
调漆室、喷漆室、流平室、烘干室、腻子房均密闭,废气通过密闭负压收集后经滤筒除尘(腻子打磨)/纸盒过滤+干式过滤器+活性炭吸附脱附+催化燃烧处理达标后,尾气通过1根20米高排气筒(DA003)有组织排放。
天然气热风炉安装低氮燃烧设备,天然气燃烧废气由1根20m排气筒(DA004)有组织排放。
危废库废气经密闭收集,由一套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处理后通过1根20米高排气筒(DA005)有组织排放。
项目NMHC、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排放限值,苯*烯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1和表2中标准限值,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热风炉燃烧废气中的颗粒物、SO2、NOx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环大气〔2019〕56号)排放限值。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局,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声、减振,并利用厂房隔声、距离衰减、绿化降噪等措施对噪声进行防治。根据环评文件预测,项目厂界噪声排放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3类标准。
4.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本项目产生固体废物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装材料、金属边角料、焊渣、废砂轮、除尘器收集粉尘、废钢丸、废催化剂,一般固体废物收集后外售处理,其中废催化剂交由供应商回收处理;危险废物为废切削液、废矿物油、废矿物油桶、含油抹布、含油金属屑、废纸盒、漆渣、废 (略) 、废漆料桶、废活性炭、废清洗剂,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规范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实行分区防渗,重点防渗区包括机加工区、喷涂车间(含调漆房、喷涂室、流平室、烘干室)、化学品库、危险废物暂存间、事故水池等,基础底部夯实,上面铺装防渗层,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6m,渗透系数≤10-7cm/s,机床下方设置防泄露托盘。一般防渗区包括其他生产区、一般固废暂存间等一般防渗区采取基底夯实、基础防渗及表层硬化措施,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1.5m,渗透系数≤10-7cm/s。办公生活区为简单防渗区,进行一般地面硬化。
六、环境风险防范
本项目运营期涉及到的危险物质主要为油漆、稀释剂、固化剂、油类物质等化学品。风险事故主要为泄漏、火灾,项目设置260m3事故池,配套相应应急设施及编制风险应急预案。在采取以上措施后,事故影响减少到最小。
七、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评文件分析,本项目设置环境防护距离为厂界外100m,根据现场踏勘,100m内无环境敏感点。
八、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预测,项目建成后排放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烟(粉)尘0.561t/a、SO2 0.0576t/a、NOx 0.27t/a、VOCs 0.684t/a。已解决。
九、环评主要结论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合理。只要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要求,全面认真执行本环评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从环境影响角度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