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漳州市龙海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漳州市龙海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工作,聚焦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 (略) 委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部署要求,全方位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8%。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抓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质提速。落实“4+4”产业培育计划,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四大支柱产业更加稳固,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预计实现产值45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超78.1%;建筑业总产值预计超200亿元, (略) 总量四分之一;四种新型经济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升温,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亿元,增长8.5%;特色现代农业提质,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亿元,增长3.3%,粮食产量预计达4.*吨,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亩;文旅康养赋能,开展非物质文化、杨梅采摘、全民健身等主题活动,全区接待游客人数超*人次,旅游收入约44亿元;海洋经济提效,实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九龙江口整治与红树林 (略) 级海洋经济重点项目40个,全年预计完成投资95亿元。 (略) 能级提升,东园工业区、龙江产业聚集区、程溪产业聚集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工业区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持续清“三低”破“五未”,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879.4亩、闲置土地301.5亩,坚持“亩均论英雄”评价,82家企业获评A类企业。
(二)抓投资消费,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力,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4亿元,增长8.5%。重点项目扎实推进,94个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96.4亿元,超序时进度5个百分点,远荣人工智能产业园、圣锐钢结构、普洛斯物流园二期等51个重点项目开工,漳州LNG项目一期一阶段、 (略) 架、万洋众创城一期、福能机制砂等项目相继竣工。要素保障有力有效,用地方面,完成土地征收2644亩,出让工业用地873亩,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获批2批次5个方案、面积2950亩;筹融资方面,争取专项补助资金超10亿元,发行专项债券规模12.29亿元,支持自 (略) 、污水收集处理基础配套工程等16个项目建设,盘活资产21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项目116个,总投资超365亿元,广大新能源、国药弘域智谷等产业项目成功落地。 (略) 场需求,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8%。禹澄建设总部大楼、聚芝林大健康产业中心、然利总部经济中心等总部经济项目加快建设。 (略) 场运行平稳,全年预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3.8亿元、房地产销售面积*平方米,有效化解楼盘风险,4个房地产风险项目顺利复工。
(三)抓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 (略) 上办事大厅事项数4878项,“一趟不用跑”、“ (略) 办”、即办件事项占比分别为80.8%、68.94%、65.7%;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竣工即投产”等举措,《五动作提升验收质效、多维度助推企业投产》、《创新“验收即发证、竣工即投产”审批机制,助推企业加快投产》 (略) 级提升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举办“企业家活动日”,常态化开展“政企半月谈”活动,全 (略) 场主体9169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市级高层次人才建设实现突破,新增“双创之星”2名、“首席科技官”1名。
(四)抓生态宜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略) 品质提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后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 (略) 街巷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云都公园项目建设、新建口袋公园4个,城区颜值更加靓丽;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自 (略) 、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工程,新 (略) 9.5公里、 (略) 8公里、 (略) 30公里, (略) 公共停车泊位350个,改造无障碍设施273处,综合改造老旧小区64个,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省道219龙海雩林至翠林段提升改造工程主线贯通,省道208紫云新区连接线、沈海高速扩容、浮南大道二期、南溪大道等项目有序推进,道路交通更加顺畅。常态化推进创城创卫,文明形象持续提升。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十镇百村”行动,新改建农村生活供水、 (略) 416公里,完成农村裸房整治3992栋,新建改 (略) 44公里。东园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白水镇白水村等5个村入围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行“积分制”、成立乡贤促进会,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强化返贫动态监测,实施脱贫户就业、产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深入开展家具制造、汽修喷漆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III类、各级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以奖促治”小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5%。加大海漂垃圾打捞、固废危废收集处置、除治复萌互花米草,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一定成效。
(五)抓民生保障,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民生短板持续改善,3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 (略) 、福利中心二期建成, (略) 急诊内科综合楼、实验小学6号教学楼封顶,石码中心小学龙翔校区开工建设, (略) (略) 新院区、殡仪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在即。全年新增普惠托位160个,新增卫技人员144人、床位179个。扎实推进稳岗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9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失业再就业人数650人。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龙海创建持续深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防金融、房企风险, (略) 交通、建筑施工、工贸行业、消防安全、渔业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与此同时,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方志、工会残联、双拥共建、信访法治、红十字会、老干老龄、老区老促、地震气象、科技科普、青少年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202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有进,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投资增长后劲不强,项目储备略有不足。 (略) 场疲软影响,外贸出口明显下降。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仍有短板。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经济发展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5%。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6.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完成*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民生福祉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00人。亿元产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漳州下达的任务内。绿色发展方面。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均 (略) 下达目标内。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围绕省委“深学争优、敢于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扎实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聚焦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民生保障抓落实,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抓突破,努力在加快“六个龙海”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漳州现 (略) 的龙海篇章。重点组织实施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落实产业转型,持续释放发展成效。
推动第二产业提档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推动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等3个工业产业集群规模化、链条化发展。深化落实产业“倍增计划”,建立休闲食品“产业联盟”,重点拓展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冻干食品、预制菜等新领域,推动食品产业提标提档、换挡升级。加快远荣人工智能产业园、万洋科技众创城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万福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标准化专业化园区带动装备制造产业上下游产业聚集。加快“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漳州LNG二期一阶段建设,力促广大新能源早日落地。用好“建筑业之乡”政策机遇,引进建筑业龙头企业,激励辖区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加快促进建筑业集聚发展。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效发展。稳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东园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争创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亩, (略) 下达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任务,守住耕地“非粮化”底线。加快推进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积极培育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壮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提升乡村经济价值。营造发展好环境。围绕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龙海,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聚焦 “集成式”便民服务、“一站式”惠企、“无纸化”办事等方面,持续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便利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服务保障项目建设,推行一站式全链条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强化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略) +监管”。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办好“企业家活动日”,常态化开展政企“半月谈”恳谈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二)着力扩大内外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6个,年度计划投资190亿元以上。聚焦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西溪水闸除险加固、 (略) 新院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建设;聚焦“4+4”产业布局,开工建设国投智慧产业园、国药弘域智谷、立圣丰科创园等项目,提速保罗大健康产业园、禹澄建设总部大楼等项目进程。加强用地、用能、用林、环保、资金等关要素保障,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发国债、预算内资金等政策,做好项目谋划申报,“保驾”项目建设。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继续培育消费增长点,引导企业商家更多参与“全闽乐购”等促销优惠专题活动,支持后港古街、万科、建发、明发等商圈繁荣发展,带动节假日消费。支持生产型企业产销分离,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激活会展经济,提升食品博览园 (略) 场化运营水平,常态化举办会展活动。积极培育电商直播基地、 (略) 红品牌。加快国道G228线滨海旅游风景道建设,提升 (略) 线和设施。大力实施“人文龙海”发展战略,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发展,用好“后港年华”形象IP,激活文旅消费。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略) 外贸扶持政策,招引培育一批外贸企业,积极促外贸回归。坚持以展促销,借助投洽会、进博会、数字峰会、 (略) ,助力企业拓宽销售途径。深化对台合作,拓展两岸民间交往,用心服务台胞台企。精准发力招商引资,用好“4+4”产业链招商地图,加快洽谈一批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建筑业等产业上下游项目,力争签约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协调城乡融合发展
(略) 品质功能。坚持新城建设与旧区改造同步推进, (略) 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石码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后港风貌区二、三期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及背街小巷整治工程, (略) 颜值。力促省道219线龙海雩林段提升改造工程、省道208紫云新区连接线工程早日竣工通车,加快浮南大道建设,启动锦江大道榜 (略) 前期工作,打通连接漳州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城区截污纳管工程、排水防涝提升改造工程、智慧停车、智慧环卫等项目建设, (略) 功能配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优化乡村生活品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建设项目、城乡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配套、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智慧环卫一体化项目,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裸房整治,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乡贤促进会”作用,以乡贤为引领带动农村发展、品质提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保卫战,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农村污水工程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九龙江口整治与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如期交账销号。
(四)聚力聚焦民生保障,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石码中心小学龙翔校区、实验中学扩容、龙海区“智慧教育”、海澄内楼幼儿园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加快双第、东泗、 (略) 等项目建设,加快补 (略) 短板。聚焦“一老一小”,扩大养老和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新建一批社区长者食堂、新增养老床位200张以上,积极开展0—3岁普惠性托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以上。持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推进区级公益性公墓、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妥处置化解涉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按要求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成储备粮轮换计划和救灾物资采购任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创建国家食品 (略)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常态长效推进创城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对违法犯罪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强化专项治理攻坚,着力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3+7”工作模式实战运作、全面铺开,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打造一 (略) 。扎实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基层应急办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持续加强爱国卫生、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防、海防、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优抚安置等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帮扶老区苏区、少数民族乡村加快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议。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工作,聚焦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 (略) 委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部署要求,全方位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8%。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抓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质提速。落实“4+4”产业培育计划,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四大支柱产业更加稳固,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预计实现产值45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超78.1%;建筑业总产值预计超200亿元, (略) 总量四分之一;四种新型经济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升温,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亿元,增长8.5%;特色现代农业提质,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亿元,增长3.3%,粮食产量预计达4.*吨,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亩;文旅康养赋能,开展非物质文化、杨梅采摘、全民健身等主题活动,全区接待游客人数超*人次,旅游收入约44亿元;海洋经济提效,实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九龙江口整治与红树林 (略) 级海洋经济重点项目40个,全年预计完成投资95亿元。 (略) 能级提升,东园工业区、龙江产业聚集区、程溪产业聚集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工业区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持续清“三低”破“五未”,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879.4亩、闲置土地301.5亩,坚持“亩均论英雄”评价,82家企业获评A类企业。
(二)抓投资消费,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力,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4亿元,增长8.5%。重点项目扎实推进,94个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96.4亿元,超序时进度5个百分点,远荣人工智能产业园、圣锐钢结构、普洛斯物流园二期等51个重点项目开工,漳州LNG项目一期一阶段、 (略) 架、万洋众创城一期、福能机制砂等项目相继竣工。要素保障有力有效,用地方面,完成土地征收2644亩,出让工业用地873亩,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获批2批次5个方案、面积2950亩;筹融资方面,争取专项补助资金超10亿元,发行专项债券规模12.29亿元,支持自 (略) 、污水收集处理基础配套工程等16个项目建设,盘活资产21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项目116个,总投资超365亿元,广大新能源、国药弘域智谷等产业项目成功落地。 (略) 场需求,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8%。禹澄建设总部大楼、聚芝林大健康产业中心、然利总部经济中心等总部经济项目加快建设。 (略) 场运行平稳,全年预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3.8亿元、房地产销售面积*平方米,有效化解楼盘风险,4个房地产风险项目顺利复工。
(三)抓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 (略) 上办事大厅事项数4878项,“一趟不用跑”、“ (略) 办”、即办件事项占比分别为80.8%、68.94%、65.7%;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竣工即投产”等举措,《五动作提升验收质效、多维度助推企业投产》、《创新“验收即发证、竣工即投产”审批机制,助推企业加快投产》 (略) 级提升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举办“企业家活动日”,常态化开展“政企半月谈”活动,全 (略) 场主体9169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市级高层次人才建设实现突破,新增“双创之星”2名、“首席科技官”1名。
(四)抓生态宜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略) 品质提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后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 (略) 街巷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云都公园项目建设、新建口袋公园4个,城区颜值更加靓丽;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自 (略) 、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工程,新 (略) 9.5公里、 (略) 8公里、 (略) 30公里, (略) 公共停车泊位350个,改造无障碍设施273处,综合改造老旧小区64个,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省道219龙海雩林至翠林段提升改造工程主线贯通,省道208紫云新区连接线、沈海高速扩容、浮南大道二期、南溪大道等项目有序推进,道路交通更加顺畅。常态化推进创城创卫,文明形象持续提升。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十镇百村”行动,新改建农村生活供水、 (略) 416公里,完成农村裸房整治3992栋,新建改 (略) 44公里。东园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白水镇白水村等5个村入围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行“积分制”、成立乡贤促进会,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强化返贫动态监测,实施脱贫户就业、产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深入开展家具制造、汽修喷漆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III类、各级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以奖促治”小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5%。加大海漂垃圾打捞、固废危废收集处置、除治复萌互花米草,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一定成效。
(五)抓民生保障,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民生短板持续改善,3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 (略) 、福利中心二期建成, (略) 急诊内科综合楼、实验小学6号教学楼封顶,石码中心小学龙翔校区开工建设, (略) (略) 新院区、殡仪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在即。全年新增普惠托位160个,新增卫技人员144人、床位179个。扎实推进稳岗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9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失业再就业人数650人。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龙海创建持续深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防金融、房企风险, (略) 交通、建筑施工、工贸行业、消防安全、渔业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与此同时,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方志、工会残联、双拥共建、信访法治、红十字会、老干老龄、老区老促、地震气象、科技科普、青少年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202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有进,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投资增长后劲不强,项目储备略有不足。 (略) 场疲软影响,外贸出口明显下降。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仍有短板。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经济发展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5%。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6.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完成*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民生福祉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00人。亿元产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漳州下达的任务内。绿色发展方面。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均 (略) 下达目标内。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围绕省委“深学争优、敢于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扎实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聚焦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民生保障抓落实,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抓突破,努力在加快“六个龙海”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漳州现 (略) 的龙海篇章。重点组织实施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落实产业转型,持续释放发展成效。
推动第二产业提档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推动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等3个工业产业集群规模化、链条化发展。深化落实产业“倍增计划”,建立休闲食品“产业联盟”,重点拓展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冻干食品、预制菜等新领域,推动食品产业提标提档、换挡升级。加快远荣人工智能产业园、万洋科技众创城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万福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标准化专业化园区带动装备制造产业上下游产业聚集。加快“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漳州LNG二期一阶段建设,力促广大新能源早日落地。用好“建筑业之乡”政策机遇,引进建筑业龙头企业,激励辖区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加快促进建筑业集聚发展。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效发展。稳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东园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争创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亩, (略) 下达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任务,守住耕地“非粮化”底线。加快推进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积极培育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壮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提升乡村经济价值。营造发展好环境。围绕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龙海,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聚焦 “集成式”便民服务、“一站式”惠企、“无纸化”办事等方面,持续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便利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服务保障项目建设,推行一站式全链条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强化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略) +监管”。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办好“企业家活动日”,常态化开展政企“半月谈”恳谈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二)着力扩大内外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6个,年度计划投资190亿元以上。聚焦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西溪水闸除险加固、 (略) 新院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建设;聚焦“4+4”产业布局,开工建设国投智慧产业园、国药弘域智谷、立圣丰科创园等项目,提速保罗大健康产业园、禹澄建设总部大楼等项目进程。加强用地、用能、用林、环保、资金等关要素保障,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发国债、预算内资金等政策,做好项目谋划申报,“保驾”项目建设。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继续培育消费增长点,引导企业商家更多参与“全闽乐购”等促销优惠专题活动,支持后港古街、万科、建发、明发等商圈繁荣发展,带动节假日消费。支持生产型企业产销分离,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激活会展经济,提升食品博览园 (略) 场化运营水平,常态化举办会展活动。积极培育电商直播基地、 (略) 红品牌。加快国道G228线滨海旅游风景道建设,提升 (略) 线和设施。大力实施“人文龙海”发展战略,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发展,用好“后港年华”形象IP,激活文旅消费。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略) 外贸扶持政策,招引培育一批外贸企业,积极促外贸回归。坚持以展促销,借助投洽会、进博会、数字峰会、 (略) ,助力企业拓宽销售途径。深化对台合作,拓展两岸民间交往,用心服务台胞台企。精准发力招商引资,用好“4+4”产业链招商地图,加快洽谈一批健康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建筑业等产业上下游项目,力争签约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协调城乡融合发展
(略) 品质功能。坚持新城建设与旧区改造同步推进, (略) 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石码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后港风貌区二、三期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及背街小巷整治工程, (略) 颜值。力促省道219线龙海雩林段提升改造工程、省道208紫云新区连接线工程早日竣工通车,加快浮南大道建设,启动锦江大道榜 (略) 前期工作,打通连接漳州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城区截污纳管工程、排水防涝提升改造工程、智慧停车、智慧环卫等项目建设, (略) 功能配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优化乡村生活品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建设项目、城乡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配套、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智慧环卫一体化项目,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裸房整治,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乡贤促进会”作用,以乡贤为引领带动农村发展、品质提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保卫战,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农村污水工程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九龙江口整治与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如期交账销号。
(四)聚力聚焦民生保障,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石码中心小学龙翔校区、实验中学扩容、龙海区“智慧教育”、海澄内楼幼儿园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加快双第、东泗、 (略) 等项目建设,加快补 (略) 短板。聚焦“一老一小”,扩大养老和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新建一批社区长者食堂、新增养老床位200张以上,积极开展0—3岁普惠性托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以上。持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推进区级公益性公墓、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妥处置化解涉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按要求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成储备粮轮换计划和救灾物资采购任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创建国家食品 (略)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常态长效推进创城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对违法犯罪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强化专项治理攻坚,着力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3+7”工作模式实战运作、全面铺开,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打造一 (略) 。扎实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基层应急办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持续加强爱国卫生、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防、海防、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优抚安置等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帮扶老区苏区、少数民族乡村加快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议。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