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批后公布
《安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批后公布
??《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根据有关法律要求,现将主要规划内容予以公开,详细内容见附件。
附件:1.安徽省人民政府 皖政秘〔2024〕54号 关于《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3.《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图集。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 (略) 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对其他规划涉及的开发保护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工作要求,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略)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重大格局、空间布局要求和重大项目, (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具体安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协调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全市下位国土空间规划、市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应当符合本规划。
规划 (略) 行政辖区内的*域空间, (略) 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文本中加“下划线”的内容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安庆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在多个重大发展战略带动下,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当前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同时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 (略) 必须充分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创新、开放、文化、生态、幸福的现代化美好安庆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自然地理格局和资源禀赋襟三省而达江海,承东西而接南北的地理区位。安庆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处于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向为四塞之国而兼五达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称重镇,为防御金陵安全之门户。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及“八省通津”的美称。
“六分山水三分田,一分城镇和庄园”的自然地理格局。安庆依山傍江、水*相连的自然地理格局孕育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山地—丘陵—圩滩—河湖梯次过渡。西北部是大别山中低山区,东南部为长江洲圩滩地,中部丘陵起伏,间有低山、湖泊。
襟江带湖,星罗 (略) 肌理。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系发达。境内长江干流总长度约165千米,引江济淮工程总长度近50千米,另有长河、潜水、皖河、皖水等主要河流,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等重要湖泊水库。境内还建有花凉亭灌区总干渠等多条灌溉输水渠道。
名峰林立,重峦叠嶂的大别山区。山区主要分布于岳西县、 (略) 、太湖县和宿松县,海拔一般在1000—1600米。境内有天羊山脉、青四山脉等多条山脉,其中最高峰为岳西县北与霍山县交界处的天河尖,达1755米,是大别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其他著名的山峰还有古南岳天柱山(1488米),禅宗圣地司空山(1227米),貌若鸵鸟的鸵尖(1751米),巨石嶙峋的明堂山(1563米)等。
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安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严寒期短。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全境年平均气温指数在14.5—16.6℃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361.4毫米、降雨总量209.6亿立方米。
钟灵毓秀,魅力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安庆境内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鹞落坪、古井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柱山、嬉子湖等多个国家级自然公园; (略) 、 (略) 2座国家历史文化 (略) 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和新文化交相辉映,影响甚远;作为原安徽省会驻地,是中国较早接受近 (略) 之一,创造过多项中国第一;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王步文故居等多处红色遗迹,拥有陈独秀、邓稼先、张廷玉等一批历史名人遗迹。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自然资源要素丰富。可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8.65亿立方米。农业资源类型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瓜果、蔬菜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等能源矿产、铜等金属矿产、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主要 (略) 、怀宁县、 (略) 、太湖县和宿松县。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香果、银杏等国家保护树种,白头鹤和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强。在水土资源约束下,农业生产适宜区 (略) 域东南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沿江湖泊, (略) 重要的水域、湿地、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城镇建设适宜区 (略) 域东南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持续巩固,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江豚保护区完成优化,长江岸线复绿工程持续推进,长河、潜水、皖河、皖水等入江主要河流生态修复成果显著,废弃矿山治理和土壤污染修复稳步实施,生态功能持续向好。城镇集聚更加显著,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沿江及大别山区的城镇开发建设得到有序引导,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格局逐步形成。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安庆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大别山区耕地质量不高。 (略)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通过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多种整治形式,补充耕地潜力有限。
生态修复任务复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待加强。 (略) 依山傍江,大别山区、沿江湿地、废弃矿山等区域生态较为脆弱,全市生态修复任务复杂。长江安庆段是长江江豚等重要水生生物分布地和栖息地,沿江湿地是东方白鹳、白鹤等国家重点保护水鸟重要越冬停歇地,内*区域的河湖湿地物种遗传资源受到退化威胁,亟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综合 (略) 支撑不够。 (略)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设施整体水平与合肥以及长 (略) 相比差距明显。 (略) 网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高速环线尚未形成,市域内各县(市)之间联系绕行低效;高铁安庆站位于城区,提升空间有限,安庆西站位于怀宁县,交通枢纽节点尚未形成,对市区影响较弱,同时 (略) 络西向武汉、西南向长沙和东南向温州、福 (略) 快速联系通道不足;安庆港枢纽空间有限,万吨级码头尚未建成,港城联动不强,国家港口型物流 (略) 支撑不足。机场位于安庆城区,扩建空间有限,机场提升受限。
城乡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市域村庄建设用地占比过高,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山区村落规模小,布局散,圩区大量“堤顶建房”,各项设施难配套; (略) 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较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不足;县城对于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中 (略) 域东南角,东南为长江,北为大山和大湖,空间拓展限制性因素较多。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略) 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较大,节约集约水平不高,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亩均税收、投资、容积率等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农村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建设用地使用较粗放。
城乡功能和人居环境品质需进一步提升。江、城、湖、山传统人居共生关系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有待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未成体系,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较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老城区停车、垃圾处理、消防等设施有待补充, (略) 普遍存在;街头游园和口袋公园缺乏,广场、绿地5分钟覆盖率仍需提升;滨江视线受防洪堤阻挡,导致“沿江而不见江”;长江水位顶托导致城区内涝问题比较突出;乡村设施配套短缺,风貌同质化,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第三节 风险与挑战灾害风险加剧对 (略) 建设带来挑战。 (略) 为长江流域 (略) ,汛期受长江洪水影响大,沿江地区季节性持续强降雨加剧了洪涝的风险;大别山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存在一定威胁,抗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公共卫生、地震等突发 (略) 韧性提出新的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加速资源要 (略) 圈集聚带来新挑战。 (略) (略) 圈、 (略) (略) 圈群辐射范围内, (略) (略) 虹吸人才的巨大压力,资源外流大于辐射带动,人口流出较为严重,在未来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约束趋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保障产业空间等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策略和目标围绕打造创新宜城、开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态宜城、幸福宜城的奋斗目标,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策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构建新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发挥好长三角联动中部地区纽带作用,整体谋划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各类资源与要素配置,全面支撑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
第二节 城市性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安徽省第十一次党 (略) 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创新宜城、开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态宜城、幸福宜城建设要求, (略) 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略) 、 (略) 、长三 (略)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规划目标到2025年,国土空间格局得到明显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有效支撑创新宜城、开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态宜城、幸福宜城建设。到2035年,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实现协调布局,基本形成安全韧性、活力包容、集约高效、更具魅力的美丽国土空间,现代化美好安庆基本建成。到2050年,全面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国土空间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庆。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目标如下:
国土空间底线全面筑牢。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长江干流、河湖及大别山等生态空间得到充分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生态底线空间得到全面保护。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其他底线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稳步增强。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建立,能源运输通道等得到有效保障;城市综合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长江等防洪体系全面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公共卫生等各类灾害风险的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农业空间格局合理优化,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空间格局显著改善,长江大保护和大别山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强化;城镇空间格局更加科学合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基本形成“多中心、组团式” (略) 空间结构。
国土空间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消化处置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持续提高。产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建立,长江经济带制造名城基本建成。建设用地规模得到合理控制,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比例不断提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逐步下降,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有较大提升。
国土空间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病”和“乡村病”得到有效治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空间品质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美好家园。
国土空间特色充分彰显。建立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庆段)基本建成,大别山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进一步融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中心城区滨江、环湖、 (略) 空间特色得到传承,山、水、田和文、城、乡融合辉映的城乡风貌景观特色得以彰显。
国土空间治理系统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适应新格局的要素保障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施体系等现代化治理体系合理构建,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节 空间策略筑牢底线, (略) 安全韧性。强化国土空间保护,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资源环境底线,统筹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城镇开发。有效应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完善国土安全基础设施, (略) 安全韧性。
开放协同,融入新格局。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发挥 (略) 协同联动作用,立足长江经济带,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支撑“沿海—沿江—内*”双循环经济主动脉建设。支 (略) 、高铁、航运和航空大通道建设,实现安庆与长三角、中部 (略) 3小时交通全覆盖。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动区域文旅资源,共建长三角全域旅游大环线。
集约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等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要素向城镇高效集聚,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 (略) 中心城区与怀宁县中心城区构成的连片区域为核心, (略) 域城镇建设; (略) 、 (略) 城区和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及宿松县城为县(市)域中心,践行县(市)域新 (略) 径;以重点镇为支点服务周边乡村,形 (略) 和小城镇协调新格局。
品质提升,建设 (略) 。 (略) 设计引导,强化城乡风貌塑造与管控,提升城乡魅力和人居环境。发挥安庆、桐城和潜山历史文化名城等人文资源优势,天柱山、司空山和武昌湖、破罡湖等山水资源优势,构建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与城乡空间融合的魅力空间体系。补齐城乡配套设施短板,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
尊重自然资源本底条件、 (略) 发展规律,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依据,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屏两带三区多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第一节 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和管控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落实《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64.37平方千米(519.*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低于2997.98平方千米(449.*亩)。主要分布在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等沿江地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主要分布在宿松县、望江县和怀宁县等沿江地区。
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求,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将其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统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至2035年,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93.5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和沿江湖泊等地区,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和公益林等,主导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土保持。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至2035年,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38.20平方千米, (略) 辖区、 (略) 城区、县城及镇区。
专栏1 三条控制线管控要求 |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略) 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稳妥有序恢复流向其他农用地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优化的原则,在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 生态保护红线: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自然保护地边界发生调整的,依据相关批准文件,对生态保护红线做出相应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内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分类管控。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防止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施“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
细化主体功能分区。落实细化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 (略) 化地区三大主体功能区细分至乡镇(街道)。在此基础上,叠加确定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能源资源富集区等其他功能区,形成“3+2”的主体功能区体系。
落实农产品主产区。将保障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划入农产品主产区, (略) 、怀宁县、 (略) 、太湖县、望江县和宿松县的43个乡镇。加强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点乡镇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专栏2 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 ||
行政区 | 范围(乡镇、农场) | 数量 |
(略) | 嬉子湖镇、金神镇、青草镇 | 3 |
怀宁县 | 公岭镇、黄墩镇、三桥镇、小市镇、黄龙镇、平山镇、腊树镇、石镜乡、清河乡、雷埠乡、洪铺镇、江镇镇、凉亭乡、秀山乡 | 14 |
(略) | 王河镇、黄泥镇、油坝乡 | 3 |
太湖县 | 大石乡、江塘乡 | 2 |
望江县 | 鸦滩镇、赛口镇、太慈镇、杨湾镇、雷池镇、凉泉乡 | 6 |
宿松县 | 洲头乡、许岭镇、千岭乡、汇口镇、高岭乡、二郎镇、凉亭镇、九姑乡、河塌乡、长铺镇、佐坝乡、程岭乡、下仓镇、华阳河农场、九成监狱 | 15 |
注: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 (略) 调整望江县宿松县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皖民地函〔2022〕116号)。同意调整望江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雷池乡,设立雷池镇。
筑牢重点生态功能区。将长江沿线、大别山区等生态功能价值十分重要的区域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主 (略) 、 (略) 、岳西县、太湖县和宿松县的50个乡镇(林场)。保障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供给,保持自然地理边界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湖泊、河流整体保护。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建设,加强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引导人口向城镇化与工业化集聚区域和重点乡镇转移,逐步降低区内人口密度。
专栏3 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 ||
行政区 | 范围(乡镇、林场) | 数量 |
(略) | 唐湾镇、黄*镇 | 2 |
(略) | 余井镇、槎水镇、水吼镇、官庄镇、黄柏镇、天柱山镇、塔畈乡、龙潭乡、痘姆乡、五庙乡、天柱山林场、驼岭林场 | 12 |
岳西县 | 店前镇、来榜镇、菖蒲镇、头陀镇、白帽镇、响肠镇、河图镇、五河镇、主簿镇、冶溪镇、黄尾镇、中关镇、毛尖山乡、青天乡、包家乡、古坊乡、田头乡、石关乡、姚河乡、和平乡、巍岭乡 | 21 |
太湖县 | 城西乡、北中镇、百里镇、弥陀镇、天华镇、刘畈乡、牛镇镇、汤泉乡、寺前镇 | 9 |
宿松县 | 趾凤乡、北浴乡、隘口乡、柳坪乡、陈汉乡、国有林场 | 6 |
(略) 化地区。 (略) 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乡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略) 化地区。城市 (略) 辖区、 (略) 城区、县城及其周边地区67个乡镇(街道、农场)。 (略) 化地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提升各类要素聚集水平,着力保障产业和就业的承载空间,强化创新驱动能力,支撑农 (略) 化地区集中。
专栏4 城市化地区名录 | ||
行政区 | 范围(乡镇、街道、农场) | 数量 |
大观区 | 十里铺乡、山口乡、海口镇、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菱湖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种畜场、十里乡农场 | 12 |
迎江区 | 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滨江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 9 |
宜秀区 | 五横乡、白泽湖乡、罗岭镇、大龙山镇(含大龙山林场)、杨桥镇、大桥街道、菱北街道 | 7 |
(略) | 范岗镇、新渡镇、双港镇、孔城镇、吕亭镇、大关镇、鲟鱼镇、龙眠街道、文昌街道、龙腾街道 | 10 |
怀宁县 | 高河镇、月山镇、马庙镇、金拱镇、茶岭镇、石牌镇、皖河农场(含长江) | 7 |
(略) | 梅城镇(含经开区)、黄铺镇、源潭镇 | 3 |
岳西县 | 温泉镇、天堂镇、莲云乡 | 3 |
太湖县 | 晋熙镇、小池镇、徐桥镇、新仓镇 | 4 |
望江县 | 华阳镇、高士镇、漳湖镇、长岭镇、雷阳街道、吉水街道、回龙街道 | 7 |
宿松县 | 孚玉镇、华亭镇、复兴镇、龙山街道、松兹街道 | 5 |
注: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 (略) 调整望江县宿松县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皖民地函〔2022〕116号)。同意调整望江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华阳镇、太慈镇部分管辖范围,设立雷阳街道、吉水街道、回龙街道。同意调整宿松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宿松县五里乡,调整宿松县孚玉镇、破凉镇部分管辖范围,设立龙山街道、松兹街道;宿松县破凉镇更名为宿松县华亭镇。
叠加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 (略) 历史文化遗存分布情况,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所在乡镇,在主体功能上叠加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功能。该区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彰显历史文化整体价值,重点保护历史文化承载空间。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应与所在主体功能区管控要求相协调。
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该区属于叠加功能区,是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区,其开发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能源资源富集区要做好开发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耕地和生态保护空间,同步做好矿区环境修复整治,推进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促进绿色矿山建设。资源开发的后勤保障和加工利用基地应尽可能依托现有城镇,加强资源利用的监督监管,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三节 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规划分区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安徽省“一圈两屏三带五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统筹国土空间安全与发展,构建“一屏两带三区多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专栏5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
一屏:为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属于皖西生态安全屏障, (略) 保障生态安全,实施生态管控的重要屏障。 两带:为长江和引江济淮复合廊带,包括长江和引江济淮水域及沿线地区,以绿色发展为主,兼具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修复和城镇发展。 三区:为北部山地丘陵农林区、中部农业高质量生产区、城镇核心发展区。北部山地丘陵农林区属于安徽省皖西山地丘陵农林区, (略) 开展大别山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推动山地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区域。中部农业高质量生产区属于安徽省沿江平原农业区, (略) 开展农业生产、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实施耕地整备的核心区域。城镇核心发展区属于安 (略) 带, (略) 中心城区与怀宁县中心城区构成的连片区域,是支撑安庆建设 (略) 的核心地区。 多中心: (略) 辖 (略) 域中心,怀宁、桐城、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县(市)域中心,和以重点镇为核心的片区中心,是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治理要求,市域层面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
专栏6 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
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沿江河湖平原地区和低山丘陵地区,按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区内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鼓励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 生态保护区:主要位于长江、沿江湖泊湿地群、大别山等生态地区,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生态控制区:主要位于生态保护区外围、生态服务功能较重要、生态环境较敏感地区,采取“名录管理+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相结合的方式细化管理。允许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符合准入条件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 城镇发展区:主要位于安庆中心城区、安怀桐潜一体化区、县城、产业园区以及镇区等地区,重点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理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内按照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进行分类管理。 矿产能源发展区:将重点进行矿产资源和能源开采利用的区域划入矿产能源发展区,严格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准入管理。建立和完善绿色矿业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有矿山在开采期内按绿色矿山标准实行开采,开采期结束后应由矿山企业采取生态修复手段恢复矿区地质环境。 乡村发展区: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和除以上区域以外的国土空间,严禁集中连片的城镇开发建设,应以促进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统筹协调村庄建设、农田和生态保护。 |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统筹全域村庄布局,强化村庄规划管控指引。合理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支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空间需求。
第一节 (略) 域农业空间格局(略) 域农业空间新格局。落实安徽省“‘一陵亘两原,两山润良田’的一陵两原两山”农业空间格局, (略) 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形成“三带多点”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
专栏7 市域农业空间格局 |
三带:为“起伏山区”“绵延丘陵”“长江沿线”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 “起伏山区”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桐城黄*、唐湾、龙眠街道,潜山官庄、黄柏、水吼、五庙、塔畈、天柱山,太湖天华、寺前、北中、百里以及岳西全域等山区乡镇为主体,重点保障名优茶叶、瓜蒌、蚕桑、精品水果、山地蔬菜等山区特色产业空间。 “绵延丘陵”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318国道、206国道沿线的桐城、怀宁、潜山、太湖等丘陵地区为主体,重点保障粮油、畜禽等传统产业,以及设施农业为主的高效现代农业空间。 “长江沿线”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桐城嬉子湖、怀宁皖河、望江武昌湖、华阳河周边等沿江乡镇为主体,重点保障粮油生产、生态渔业的沿江傍湖高效农业空间。 多点: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示范作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保障望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宿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国家级现代农业化示范区。巩固提升桐城范岗、怀宁平山、潜山塔畈等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推进安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推进望江县、怀宁县、岳西县已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宿松县、大观区、 (略) 等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 (略) 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体系。 |
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有序退出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耕地,沿江等河湖岸线范围内的耕地,大别山区和丘陵地带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其他农业不适宜区耕地。逐步调整不符合地形地貌和水土资源条件的农用地,引导在大别山区和丘陵地带陡坡山地上耕地与山下苗木、林木等置换,优化耕地布局,调整农业空间结构。
第二节 加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多途径补充耕地,稳定耕地数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带位置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每个永久基本农田图斑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明确保护责任,至2035年, (略) 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3464.37平方千米(519.*亩)。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耕地恢复等,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工作。以不造成生态环境影响、不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划定耕地后备资源战略储备区,合理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至2035年,耕地恢复面积不低于省级下达的任务数。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提升耕地质量。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统筹农田交通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工程、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制度,剥离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后期客土改良。
因地制宜,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加强耕地生态管护,以城镇周边耕地为重点,发展生态种养模式,科学开展养殖分区管理。控施化肥农药,严格农业空间污染防治。沿江平原的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等地加强耕 (略) 建设,以路、沟、渠为骨架,促进水道贯通,不断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大别 (略) 、岳西县、太 (略) 等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表土损毁和过度利用。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应当用于粮食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坚持“以补定占”,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
第三节 优化及拓展农业种植生产空间稳定粮油种植空间。在沿长江干流、皖河、华阳河、武昌湖、泊湖、菜子湖、嬉子湖等沿江沿湖圩区,规划沿江沿湖圩区优质粮油高产高效种植集中带;在沪 (略) 境内沿线走廊区域,规划规模化高产高效优质粮油种植集中带。
保障茶叶种植空间。 (略) 、 (略) 、岳西县、太湖县为重点,发挥皖西大别山绿茶生产优势区的资源禀赋,构建茶叶产业种植带。重 (略) 、 (略) 、岳西县、太湖县四个产茶大县(市)核心乡镇万亩以上茶园种植空间。
巩固果蔬种植空间。重点支撑桐城水芹、岳西茭白、天柱山瓜蒌籽等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太湖县、宿松县、宜秀区的库区、湖边、背风向阳地区柑桔种植空间;完善怀宁县、 (略) 、望江县、大观区的蓝莓、丘陵岗地葡萄、桃种植空间;拓展岳西县、太湖县、 (略) 的高山蔬菜种植空间农产品种植空间。
优化森林立体生产空间。支持岳西县、太 (略) 等大别山区布局林茶、林药、林畜、林禽、林菌等林下特色种养业,推动林下经济空间复合利用,优化森林立体生产空间。
优化生态渔业空间。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要求。禁止在长江干流安庆段,皖河干流皖河口至石牌大桥段,以及破罡湖、嬉子湖、武昌湖、花亭湖、泊湖、黄湖等国家级及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和垂钓。支持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范围之外地区以池塘、稻田、河湖为基础,适度保障生态渔业,优化生态渔业生产空间。
拓展现代设施农业空间。以安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提升设施农业质量,保障设施农业用地空间。支撑现代设施种养业发展,有序布局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预留农业生产服务用地空间,保障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各类农事服务中心、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的用地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
第四节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统筹利用乡村生产空间。引导乡村产业集约集聚高效发展,整合全域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各类资源与载体,合理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在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引导农村康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合理布局。盘活空闲、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促进乡村振兴。
合理布局乡村生活空间。遵循乡村自身规律,保留复原村庄肌理、自然水系、古建筑等,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形成和谐的空间关系。严守“一户一宅”按照批准面积建设住宅,使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按照规划合理选择建设地点。优先满 (略) 、电力、给排水、通信、防灾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全民健身、殡葬、停车、物流、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推动供水、污水处理、电网、 (略)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维育将军山、司空山、妙道山、明堂山、天柱山等大别山区特色山峰,开展森林公园林相优化,抚育更新低质低效林地,重视乡村山体形貌维护、植被修复养护。在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等耕地较为集中区域,推广生态沟渠,开展土壤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皖河、华阳河湖群、武昌湖和嬉子湖等河湖湿地,开展水系岸线防护,划定并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开展农村污水专项整治提升水质。彰显皖西南乡村生态特色,充分体现具有山区、平原、滨江等不同特色的乡村自然风貌。
分类引导乡村规划建设。将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等5种类型,自然村分为提升型、稳定型、收缩型和撤并型等4种类型,规划引导村庄差异化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依据不同村庄类型,坚持尊重民意、保护优先、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落实“地域有风格、区域有特色、村庄有风貌、农户有特点”的要求,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用地,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农村建设和产业空间。建立“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用途管制制度并实施。
第五节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坚持规划先行,依法 (略) 、怀宁县、岳西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推进“山 (略) 村”全域全要素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从土地整治、生态修复、道路交通设施通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着手,合理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一二三产业,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实现“田成方、 (略) 、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乡村美”的乡村新貌。
积极开展农用地整理。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低效林地园地整理、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废弃坑塘整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修复等,在确保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的前提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连片度,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保护圩田、梯田、稻虾共养等特色传统生产方式和优秀农耕文化空间。
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理。以怀宁县石牌镇、 (略) 源潭镇、宿松县佐坝乡、太湖县新仓镇、望江县高士镇、岳西县菖 (略) 青草镇等为重点区域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用地空间,合理安排建新地块,为农村产业和城乡统筹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五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一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略) 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及河湖湿地的保护利用;围绕构筑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提升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治理水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安徽省“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以长江、大别山和引江济淮水域等生态空间为核心,保护重要的湖泊、水库、山体等生态节点,构建“一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专栏8 市域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
一屏:大别山生态屏障。维育大别山区以将军山、司空山、妙道山、明堂山、天柱山等多个特色山峰构成的生态屏障,形成贯穿西南—东北的大别山绿屏。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两带: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带、引江济淮生态带。包括长江、引江济淮水域及沿线地区。重点加强重要水源地、自然岸线保护和水土保持,增强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六廊:司空山—武昌湖生态廊道、潜水生态廊道、皖水生态廊道、华阳河生态廊道、二郎河生态廊道、柏年河生态廊道。重点加强重要水源地、自然岸线、滨岸带保护和水土保持,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多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柱山风景名胜区、花亭湖等多个重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湖库。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保护。 |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主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公园16个。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稳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业权有序退出,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完善自然保护地差别化保护政策。保障自然公园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与城乡生态空间耦合联通。
第二节 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至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6.05亿立方米,至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省下达任务。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分级管控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依据实际需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根据水源保护区防护要求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治理工业污染源,重视治理生活污染源、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隔离防护、污染源整治、生态修复和保护等工程措施,保障水源地安全。
第三节 强化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的河湖保护与利用共抓长江大保护,优化岸线资源利用。以长江干流为纽带,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同步开展沿江污水治理、生态敏感区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整体提升廊道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长江流域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有效保护。整合生产岸线,优化长江岸线码头布局,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持沿江产业空间转型升级,加快退出低效产能。优化滨江生活、休闲空间布局,建设独具魅力的滨江岸线。
保护引江济淮生态带,优化沿线国土空间利用。优化江淮运河(安庆段)沿线水系、湿地、林地和近河四大空间,扩大入河支流绿廊宽度,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以引江济淮工程为核心,统筹支流水系两岸空间,支持建设生态带。依据现状生态本底条件,突出创新、农业、历史人文、绿色航运等功能导向,合理规划沿线用地布局。
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构建以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禁止开垦、围垦、排干湿地,禁止向湿地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破坏湿地行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退田还湿、植被恢复等措施对长江沿岸湖泊、水库、干支流及其他已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与治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合理利用沿江湿地、华阳河湖群湿地、花亭湖湿地、菜子湖湿地等湿地公园, (略) 生态游憩、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品质。
第四节 全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长江岸线“建新绿”行动,保障木本油料林基地、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长江安庆段绿色生态廊道。在大别山区及低山地区改造、培育、更新多措并举,优化森林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强化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的普查及检疫。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实现林业资源安全巡护全覆盖。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
合理安排造林绿化空间。以大别山区沿线的宿松县北浴乡、 (略) 青草镇、 (略) 官庄镇等为重点区域,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原则,综合降水量、坡度、土层厚度等主要因子和规划条件,全面提升国土绿化质量,有序安排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促进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加快林地资源高质量利用,划分“山地生态屏障区、沿江重点防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区、林业产业发展区和生态景观游憩区”功能分区,分区施策合理永续利用林业资源。
第五节 提升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治理水平统筹划定矿产资源开采保护线。 (略) 矿产资源禀赋特点,全面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局,落实省级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与规划开采区块用地空间, (略) 级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规划开采区块、砂石土矿产集中开采区用地空间,划定矿产资源开采保护线,保障晶质石墨、铁矿、铜矿等战略矿种以及地热、矿泉水、水泥用灰岩、饰面石材等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空间。全市划定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1个;省级重点勘查区1个,省级重点开采区1个,省级勘查规划区块2个,省级开采规划区块2个;市级重点勘查区2个,市级勘查规划区块3个,市级砂石土类矿产集中开采区17个,市级开采规划区块27个。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严格规划准入管理,执行开采活动空间准入,新出让普通建筑用砂石采矿权应位于砂石集中开采区内;严格开采规模准入,坚持矿山设计开采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最低开采规模设计标准规定。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强化矿山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加快矿业绿色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贯穿于地质勘查全过程,降低地质勘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扰动,做好勘查区内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坚持绿色矿山建设有序推进、分步实施,构建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矿山发展模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至2035年,实现绿色矿山建设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环境有效保护,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
第六节 系统实施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预防为主,加强水源地预防保护,采取封禁封育、工程、生物措施等,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疏林地集中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强低丘缓坡地开发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管理。大龙山片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取沟坡兼治,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封禁治理,保护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加强采矿迹地修复以及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其他区域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减缓地表径流,加强护岸固坡,防治水土流失。
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在岳西县大别山区、 (略) 、太湖县西部等区域开展森林提质增效行动,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积极开展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优先对郁闭度不高的低质低效林地开展抚育更新,对森林公园等开展林相优化。
推进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加强对长江沿线、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华阳河湖群、武昌湖、花亭湖湿地等区域的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针对沿江河湖水生态系统脆弱、土著水生植被消失等问题,采取多种修复措施,实施水生态修复项目,提升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沿江土壤污染地区修复治理。加强对长江安庆段大口鲶鳜鱼、刀鲚等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区域的水环境修复。
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沿江湿地、华阳河湖群湿地、花亭湖湿地以及皖河、潜水、长河等沿线湿地保护与修复。通过水生植物配置等措施,增强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提升水体环境质量,恢复湿地生境。建设湖泊湖滨生态缓冲带,加强滨湖沿线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提升滨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增殖放流及动物迁徙通道建设等提高生物多样性。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结合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长江岸线修复、长江生态廊道修复、长江河道水环境修复、引江济淮工程临时用地复垦、引江济淮工程生物资源保护、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林带湿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协同保护。重点对鹞落坪、古井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加大安庆沿江地区生物栖息地和原生境的保护修复,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和迁徙通道,设立监测定位站点,支撑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加强长江江豚等重点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的空间用途管制,保障白鹤、东方白鹳等重点保护鸟类的迁徙通道安全。
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对怀宁县石境乡—宜秀区杨桥镇地区等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系统查明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主体。通过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山体植被恢复等措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受损问题。
第六章 强化城镇集约集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与布局,构建大中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统筹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障产业空间,推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高质高效的城镇空间。
第一节 (略) 域城镇空间总体格局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坚持区域统筹协调,落实安徽省“两圈两带两区”城镇空间格局,重点 (略) 带建设, (略) 域传统的安九城镇走廊和大别山振兴走廊,形成“一带一轴两廊,一区六心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略) 发展轴带、走廊,发挥重点城镇带动作用,促进城镇空间协调发展。
专栏9 城镇空间格局 |
一带: (略) 带,是安徽省城镇重点发展带。 (略) 带串联安庆中心城区、望江县城,以及望江、宿松、怀宁沿江城镇。 一轴:为合安发展轴,自安庆至合肥的城镇发展主轴。合安发展轴串联安庆中心城区、怀宁县城(含高铁新区)、桐城城区,是实现安庆 (略) 圈的重要支撑。 两廊:为安九城镇发展走廊、大别山振兴发展走廊。安九城镇发展 (略) 传统的城镇发展走廊, (略) ,串联怀宁、潜山、太湖、宿松等四县县城, (略) 域城镇均衡发展的主要走廊。大别山振兴发展走廊,自怀宁县城沿 (略) ,串联大别山区岳西县城及部分乡镇,是支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走廊。 一区: (略) 中心城区与怀宁县中心城区构成的连片区域,是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安庆建设 (略) 的核心地区。 六心:为桐城、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六个区域中心,实现区域协调,推动安庆建设 (略) 的重要支撑。 多点:为罗岭、店前、徐桥等乡镇,是 (略) 和国省干道交通互联互通为支撑,依托当地特色,辐射带动县域乡镇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
构建结构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构 (略) (略) 域城镇格局,形成“ (略) —市 (略) — (略) —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体系。按 (略) 标准建设安庆中心城区,按 (略) 标 (略) 、怀宁县、 (略) 、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七座县城。
(略) (略) 协调布局。优化安庆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加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略) 空间保障。完善面向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形成多级支撑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和空间保障,建设 (略) 。推进中心城区绿地开敞空间建设,加强风貌引导,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略) (略) 发展。提升桐城副中心、怀 (略) 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公园建设, (略) 综合服务能力。 (略) 发挥区位优势, (略) 圈一体化发展。推动怀宁县与安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重点保障高铁新区建设空间需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用地节约集约,保障县(市)城区空间需求,提高吸纳新增城镇人口能力和就地城镇化水平。 (略) 、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等县(市),依托资源、产业、交通等优势, (略) 功能、提升品质,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完整的 (略) 。
推进重点镇、一般镇的空间功能优化。合理保障小城镇空间用地需求,发挥小城镇尤其是重点镇在城镇化和城乡融合中的作用。立足小城镇优势条件,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职能分工,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小城镇产业格局。推动小城镇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实现以强带弱,服务周边农村地区,促进城镇空间协调与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节 保障重要产业空间(略) 域产业空间布局。依托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布局,集合长江岸线和交通走廊,规划形成“两走廊、一轴带、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建设长江经济带制造名城。集聚发展势能,优先保障产业集群空间,引导工业园区向综合型园区转型,有序推进产城融合。
强化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空间保障。 (略) 、 (略) ,全面支持“一十百千”(亿元税收企业、十亿项目、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产业培育工程实施,重点保障国家级、 (略) 空间发展。围绕汽车产业、化工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链,重点保障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含高铁新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用地需求。支持生命健康、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型产业,和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绿色包装、电子信息为依托的各县(市)特色产业, (略) 和县(市、区) (略) 集聚,精准保障其用地需求。
提高产业用地效率。强化重点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业用地向重点产业园区倾斜,重点保障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开展“标准地”供地模式,推动园区集约发展。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从严控制独立选址工业项目的数量和用地规模,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加快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优化化工产业布局。规划在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布局化工产业,重点保障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用地,为打造石油化工产业链、电子化学品及新能源、涂料、特种化学品和生物医药5大产业集群提供空间保障,不断提升化工产业集聚效应。化工园区应依据安全评估设置安全控制线,控制线内严格落实安全风险控制要求。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略) 港口型国家 (略) 建设,加强物流枢纽用地统筹管理,合理保障用地需求,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推动长风物流区、皖河农场物流区双枢纽联动布局,支撑东联西进、辐射南北的多式联运体系,保障铁水联运综合物流基地、保税物流仓储区等重点功能区空间,支撑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
第四节 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在城镇地区构建“市—县(市、区)—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在乡村地区构建“乡(集镇)—村”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推动公共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略) 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专栏10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内容 |
市级:全面建成广覆盖、 (略) 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建设 (略) 、体育场等大型公服设施。 县级:桐城城区、潜山城区、怀宁县城、岳西县城、太湖县城、望江县城和宿松县城完善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重点镇:配置学校、 (略) 、 (略) 、文化站、运动健身场地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根据需求适度提高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标准。 一般镇:按照乡集镇标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未成年人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乡(集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为农服务功能;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务品质。 村庄:配置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 |
推进城乡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街道等基层管理需求,构建15分钟、5—10分 (略) 社区生活圈。以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为中心,构建乡集镇层级社区生活圈、村/组层级社区生活圈,组织乡村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配置,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形成均衡优质的教育设施体系。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加强义务教育设施供给保障,按照适龄人口规模配置小学、初中,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每个县至少建成一所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支持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发展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
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 (略) 级公共卫生机构为中心、市县两级联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调整中心城区 (略) 布局,推进县级城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重点镇根据需要 (略) 分院,一般乡镇至少布局1所公 (略)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则,补齐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短板。 (略) 级和县(市、区) (略) (略) 建设的用地需求,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推进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点建设, (略) 前 (略) 络。
构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略) 县标志性文化设施为引领,街道与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保障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需求,结合公共开敞空间,建设独具安庆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保障各县(市、区)文化场馆、图书馆等设施用地,合理优化用地布局,构建多个功能集中、特色鲜明的县(市、区)文化中心和片区文化节点。保障每个乡镇布局1处文化活动中心,每个行政村配建1处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需求。
建成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提供各年龄段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为基本目标,构建以大型全民健身中心(市级)为中心,以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县级)为节点,以综合运动场(乡镇级)、健身广场(村级)为补充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引导集中布局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等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乡镇体育设施建设,保障每个乡镇1个综合运动场的建设需求。行政村可结合广场、党群活动中心布局至少1个健身广场。提高户外运动空间供给,鼓励在已有公园增设笼式运动场,新建公园应按照体绿 (略) 建设。
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原居养老”15分钟服务圈,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机构功能布局,合理满足各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需求,支持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引导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合建,建设一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各县(市、区)应结合居住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绿地和开敞空间,规划并高标准建设示范性养老公寓。保障镇区配置养老敬老 (略) 、行政村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至2035年,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
打造全面的社会 (略) 络。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性社会 (略) 络。统筹优化中心城区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社会福利设施等布局。支持桐城城区、怀宁县城、潜山城区、岳西县城、太湖县城、望江县城和宿松县城完善精神卫生福利中心、 (略) 、未成年保护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布局,支持各镇区开展社会福利工作,各行政村按需设置临时救助点。
创建文明节约的殡葬服务设施体系。 (略) 殡仪馆功能调整,保障各县(市)现状殡葬服务设施改扩建用地需求,加快补齐殡仪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设施和服务短板,推动新型文明、资源节约的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第五节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实现“双降”。至2035年,实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降低。加强工业用地容积率管理,落实工业项目“标准地”规划要求,推进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降低工业产业地耗水平。
促进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双优”。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合理控制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供给,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保障科创与产业用地,鼓励土地混合使用。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发展、集聚布局,提高产业用地总体效率。
倡导用地混合与用地兼容。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增加混合用地供给。鼓励商务办公用地与居住用地混合, (略) 职住平衡。在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等前提下,鼓励同一地块内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服等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允许工业用地兼容一定比例的其他生产服务用途和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 (略) 空间组织,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面向“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 (略) ”的目标定位, (略) 用地功能布局, (略) 空间形态管控, (略) 宜居品质。
第一节 (略) 空间结构构建“一带双轴、两心多片”的空间结构。构建“一带双轴”城市空间骨架, (略) 空间与山水要素有机融合。推动“两心”引领, (略) 功能,支撑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多片”联动,引领产城融合发展, (略) 高品质生活空间。
专栏11 (略) 空间结构 |
一带:为滨江活力带。优化 (略) 功能,塑造滨水活力城区。 双轴:为合安拓展轴,山水生态轴。强化合安拓展轴(安庆—怀宁段),支撑安怀一体化建设,促进沿线人口集聚和产业一体化布局。通过山水生态轴,串联长江、白泽湖、石塘湖、大龙山等生态资源,彰显 (略) 魅力。 两心:为新城服务中心、老城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引领, (略) 功能优化。 多片: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城区、旧城区、东部新城片区、北部新城片区、双生谷片区、山口片区等片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
统筹安排中心城区规划分区。细化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在中心城区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矿产能源发展区等一级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细化至二级分区。
第二节 (略) 用地布局优化居住用地布局,推进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落实人口布局要求,完善居住用地供应,规划构建七大居住片区,实现职住平衡组团式发展。着力提升老旧居住片区环境和服务配套,创造舒适环境。在交通便利地区优先布局新增居住用地,强化新增居住用地供给和开发强度控制。通过新增配建和存量筹措的方式发展保障性住房(含租赁住房),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模式,按照职住平衡原则,优化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科学布局保障性住房用地。
引导产城融合发展,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坚持节约集约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化的要求,推动工业用地由分散布局向集聚入园转型,提高工业用地效益。加强产城融合,强化组团发展与分工协作,促进职住平衡。按照“保规模、促集聚、优布局、强管控”原则,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
优化商业服务业设施布局。支持吾悦、弘阳等大型商圈和罍街、七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结合居住用地布局 (略) 点,合理布 (略) 场、 (略) 、 (略) 场。
(略) 绿地系统建设, (略) 开敞空间品质。高 (略) 绿地系统建设,加快构筑由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郊野公园组成的多层次、多要素的绿地系统。消除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盲区,以“见缝插绿”的方式增加街头绿地、口袋公园, (略) 休闲游憩空间。通过精细化、品质化的场地设计、景观设计与建设实施,将大型公共建筑及周边塑造成为活力集聚、开放共享的公共开放空间。
第三节 (略) 设计与空间形态管控(略) 设计,明确特色风貌分区指引。充分考虑中心城区自然山 (略) 建设的融合,加强对滨江带、山水轴、龙凤环、古宜城、大学城、高铁城等“一带一轴一环三城”城市设计管控,划定历史风貌区、滨江沿岸区、重点轴线区、山水风貌区、门户枢纽区、活力文教区六大类重点地区。通过特色风貌、城市轴廊、标志眺望、公共空间、文化活动管控,加强对街区建筑整体协调、 (略) 规划控制、建筑形态的引导,注重结合历史文化元素营造特色风貌。
(略) 通风廊道管控,营造看山望水的景观视廊。严控通风口地区的开发建设,划定10条一级通风廊道,落实建筑高度管控要求,合理确定建筑密度与开发强度。依托大龙山、振风塔、紫 (略) 重要自然制高点与高地瞭望点,菱湖公园、康熙河景观带等开敞界面,构建展示安庆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系统。 (略) 轴线、门户区域及重要山体, (略) 重要眺望点与重要地标之间的景观视廊。
建立重点地区天际线与高度指引。重点地区建筑高度应在高度控制范围内组合变化,形成富有层次感、 (略) 天际线。塑造安庆特色空间标识,避免产生“一刀切”式的天际线,引导山边、水边、园边等重点地区及周边的建设高度控制。
构建中心城区景观翠环。通过整治河道、城市更新,进一步释放拓展公共空间,提升环 (略) 功能,塑造两条景观翠环, (略) 片区中心与公园节点,强化沿线生态与人文特色。
精细化打造三个“十公里”滨水公共景观带。 (略) 滨水空间,重点塑造安全、生态、景观、游憩四 (略) 滨水景观,高水平建设三个“十公里”长江滨水公共景观带。
第四节 (略) 交通系统(略) 道路系统。构建“两横三纵” (略) 体系和“七横八纵” (略) 体系。坚持“小街区、 (略) ”, (略) 支路,合理利用街巷空间, (略) 网密度。
专栏12 城市交通系统 |
“两横三纵” (略) 体系:两横 (略) 、 (略) — (略) ,三纵为稼先大道— (略) —G347、中兴大道—机场大道及其延伸线— (略) 、 (略) 。 “七横八纵” (略) 体系:七横为宜秀大道、 (略) 、中山大道、迎宾大道— (略) 、 (略) —振风大道、 (略) —皖江大道、滨江大道;八纵 (略) 、 (略) 、 (略) 、 (略) 、独秀大道、 (略) 、 (略) 、 (略) 。 |
(略) (略) 络。构建覆盖规划范围、干支分明、近远 (略) (略) 络,重点保障公交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站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推进站点地区土地混合使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科学预留轨道交通线位和车辆段位置, (略) 发展需要, (略) 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略) 慢行体系。利用中心城区山湖城江的自然资源格局,构建“两环十线”的 (略) 络体系。 (略) 络、步行空间、慢行休闲节点,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 (略) 环境。
(略) 静态交通设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优先保障老城区停车场库建设用地需求,构建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以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 (略) 和公交设施相协调的停车系统; (略) 外公共停车泊位, (略) 内停车比例。支持建设智慧、共享停车系统,提高各类停车泊位的社会共享利用率。
第五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略) 多级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功能集聚、交通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的要求,构建“1+1+4+N”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统筹布局公共服务中心、老城公共服务副中心、片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布局均衡性和均等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规划至2035年,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13 “1+1+4+N”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
“1”:公共服务中心。安庆行政服务中心和滨江CBD及周边区域, (略) 功能的核心承载区,打造安庆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高品质的生态居住区和中央活力区建设,成为展示安庆现代服务品质的标杆名片。 “1”:老城公共服务副中心。安庆中心城区传统的公共服务中心,提升老城区公共服务职能水平, (略) 更新提升改造工作,传承老城区商 (略) 记忆,推动业态升级。 “4”: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宜秀公共服务中心、大观区公共服务中心、迎江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双生谷公共服务4个片区级中心。作为辐射周边城乡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发挥就近就地服务作用重点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 (略) 民文化休闲的需求。 “N”:社区服务中心。为街道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点加强社区级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与覆盖度。中心城区建设39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每个生活圈服务人口为5—*人,服务半径约为1000米。 |
保障教育设施供给。推进义务教育设施均衡布局,有效提高北部新城、东部新城的中小学供给覆盖率。普及优质多样普通高中教育,结合东部新城、双生谷等区域发展,合理预留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条件,优化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持续推进普通高中阶段普及攻坚工程。优化提升高等教育空间资源配置格局,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特殊教育设施和终身教育设施建设需求。
优化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优化 (略) 布局,老旧城区原则上不再增设 (略) 。积极引导优质医 (略) 新区延伸, (略) (略) 新区、 (略) 东 (略) 的用地扩建需求。积极保障片区级公共卫生中心用地需求, (略)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适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等基层医疗设施规划用地标准,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完善传染病 (略) 络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系统。优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重点在滨江地段利用沿岸文化遗存和景观资源,布局一批彰 (略) 形象的地标型文化设施,打造体现历史人文积淀和文化交融的文化空间长廊。以市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滨江ECD油罐生态文化中心为核心,以市图书馆、文化广场和各区图书馆等为基点,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区为补充,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补齐短板、提档升级。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架构。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加快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在老城区人口稠密地区、大型居住区周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用地保障。结合长江生活岸线设置体育健身设施,布置全民健身步道,形成滨江健身休闲长廊。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闲置空地等建设体育公园、绿道、健身步道,加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利用。
健全社会福利设施保障。提升社会(儿童) (略) 设施服务水平,为孤儿、弃婴(儿)提供养育、教育、康复、娱乐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矫正等服务。支撑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高质量均衡的 (略) 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支持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建设,统筹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 (略) 、 (略) 、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 (略) 络。建设社会救助中心,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提供照料服务,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统筹殡葬设施布局。 (略) 中心城区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以建设“绿色殡葬、人文殡葬、和谐殡葬”为目标,节约现有墓地资源,提高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 (略) 生命纪念公园。
第六节 (略) 政基础设施(略) 政基础设施综合布局。构建以“园区化、地下化、一体化、融合化” (略) 政基础设施布局整合模式。引导污水处理、环卫等 (略) 政综合园、市政综合体,布局因地制宜推动重点地区综合管廊建设,坚持科学、务实、节俭的原则,统筹考虑入廊管线建设需求, (略) 经开区(含高铁新区)、双生谷、高铁新区等地区管廊建设,全面推广缆线管廊,局部试点微型管廊,与人防工程、轨道交通、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安全有序建设综合管廊。
优化给水设施布局。安庆中心城区供水水源为长江,取水 (略) 东侧长江凹岸、长江皖河口上游一水厂取水口2处。2025年中心城区预测用水需求量为*立方米/天,2035年预测中心城区用水需求量为*立方米/天。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总供水规模*立方米/天,由安庆一水厂、三水厂、四水厂统筹供水。 (略) 采用环状布局,推动各区 (略) 的互联互通,保障供水安全。
优化排水设施布局。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略) 全覆盖、污水零直排、污泥全处理的污水处理体系。中心城区规划新建山口、白泽污水处理厂,规划扩建龙山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马窝污水处理厂,均衡布置排水提升泵站。至2035年,中心城区共有马窝污水处理厂等7座污水处理厂,独秀大道泵站等24座提升泵站,污水处理能力达到*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优化供热设施分区布局。中心城区形成蒸汽供热 (略) ,保障热力供应安全。对现有安庆热电厂进行改造、扩建,建设长 (略) 。在中心城区划定4个供热片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供热系统,保留现状曙光供热站、石化热电厂、安庆大电厂3座,新建山口供热站1座。结合东部新城和双生谷建设,重点依托公共建筑、综合商业中心以及工业园区等区域建设分布式能源供热系统;加强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推广应用,提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
优化供电设施布局。以提供稳定、安全、高效、清洁的电力能源为目标,构建“多能互补”的电力供给新格局和多元多向、容量富余、调度灵活的高质量绿 (略) 系统2035年,中心城区全社会用电量约为311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约为*千瓦。规划500千伏的高压走廊宽度不低于60米,220千伏的高压走廊宽度不低于30米,110千伏的高压走廊宽度不低于15米,预留宜秀区北部新城西侧、高新区凤凰片、高新区山口片、 (略) 线周边、 (略) 周边、安庆皖江电厂—龙山变沿线、 (略) 以北双生谷迁改等8条高压走廊带。
优化燃气设施布局。完善城区燃气输配系统,合理布局门站、调压站及储气设施,谋划应急气源建设, (略) 供气安全。至2035年,中心城区有海口、月山2座天然气门站;远期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减为6座。
优化通信设施布局。推进5G和 (略) 络建设,在中心城区 (略) 络深度覆盖,加快新一代超大容量、智能调度 (略) 、新一代小(微)基站建设,支持5 (略) (略) 建设和商用。推进电信基础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杆塔资源,加快5G智慧杆塔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一杆多用”改造。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快 (略) 建设。至2035年,中心城区有12处电信局所、12处邮政局所、1处物流集散中心,宽带用户比例不低于95%。
优化环卫设施布局。落实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衔接“社区(村)收集—区(镇、乡)转运—县(市、区)处理”模式,完善环卫设施配置,建立环境友好的环卫体系,支持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略) 目标。推进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城区规划扩建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保产业园,集中处理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预留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设施用地。规划秦潭湖等垃圾转运站3座,新增24座垃圾收集点,至203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固在100%。
推进“ (略) ”建设。结合绿地系统,创新“绿地+海绵”建设模式,支持老、旧城 (略) 改造, (略) 韧性雨洪管理体系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进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建设,实现源头径流量控制。
第七节 (略) 防灾减灾能力明确抗震设防等级。构建工程抗震设防和监测预警保障 (略) 抗震防灾体系,至2035年,中心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略) 防洪能力。全面巩固长江干流防洪体系,按规划 (略) 防洪堤防,进行长江干流堤防加固及崩岸治理, (略) 防洪安全;至2035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防御“五四型”洪水。
严格排涝标准。中心城区雨水管设计重现期达到一般地区P=3年、重要地区P=5年的内涝防治标准,有效应对50年一遇最大24h设计暴雨。
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结合旧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合 (略) 的红 (略) 网密度,优化中心城 (略) ,构 (略) 、 (略) (略) 为主体的疏散主通道;预留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至2035年,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为2—3平方米,服务半径为2—4千米。
完善人防工程体系。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略) 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至2035年,建设人防掩蔽工程不低于*平方米。 (略) 建设和交通工程建设,开辟必要的交通隧道、地下室、过街地道和地下商场,新建居住小区按建筑面积的2%—5%修建地下人防工程。
加强危险品空间管控。 (略) 区级政务中心、集中居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大型公交枢纽、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1千米范围内和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 (略) 、体育场(馆)等人口密集区及其疏散通道周围0.5千米范围内安排新的重大危险源。 (略) 改造,逐步外迁生活区以内的生产与储存型重大危险源。对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危险源要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排除。划定安庆石化防护隔离带,防护隔离带范围线平均宽度不低于200米,防护隔离带范围线内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0%。
优化消防设施布局。中心城区消防队站按4—7平方千米责任区进行布局,规划用地大于5平方千米独立占地的石油化工区、仓储区、工业区等区域需设专业或企业消防站。至2035年,中心城区共有消防训练基地1座,战勤保障消防站1座,特勤消防站4座,一级普通消防站16座,二级普通消防站4座。
第八节 城市四线划定与管控(略) 蓝线并加以管控。对中心城区内主干河道、重要湖泊、水库、河流、干渠 (略) 地表水体实施蓝线控制,划定长江、菱湖等为蓝线管理范围, (略) 蓝线总面积约34.15平方千米。其他河道以及排水渠的蓝线由专项规划和下层次空间规划具体划定。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略) 绿线并加以管控。 (略) 各类结构性绿地,包括重要的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市级以上公园、风景林地等实施绿线控制,划定宁安城际防护绿带、菱湖公园、秦潭湖公园等为绿线管理范围,绿线面积为4.67平方千米。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略) 黄线并加以管控。对给排水、电力、通信、环卫、供热、 (略) 重大基础设施实施虚线控制,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主要包括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热电厂、天然气门站等。 (略) 黄线总面积约7.86平方千米。小于0.01平 (略) 重大基础设施采取点位控制,在详细规划层面进行空间落位。城市黄线控制范围不仅保障设施自身运行安全,同时应考虑与周围其他建(构)筑物的间距要求,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略) 紫线并加以管控。主要包括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省府旧址遗址、安徽省邮务管理局旧址、 (略) 、红楼、 (略) 、邓石如碑刻、姜周烈士墓和三城寺等。城市紫线面积约0.22平方千米。防止大拆大建破坏文物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本体及其环境。严禁违反规划或擅自调整规划在紫线相关区域建设高层建筑、大型雕塑等高大构筑物,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第九节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优化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区域布局。 (略) 地质调查,识别中心城区可利用地下空间区域, (略) 空间功能布局相适应的地下空间布局。重点在滨江CBD、双生谷、 (略) 两侧等区域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建设地下文化、娱乐、体育和商业设施,符合地质条件的老城区及其他建成区域,在维持现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引导有邻避效应的设施综合利用地下空间。
分层利用地下空间。根据地质调查成果,开展地下空间利用条件评估, (略)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层。浅、中层地下空间重点安排交通、市政、防灾等功能,适度安排商业功能;深层地下空间做好快速交通、物流调配、雨水调蓄、能源输送等功能的预留控制。
促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推动组合排管式缆 (略) 政设施建设,在满足设施功能布局、消防、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鼓励水质净化厂、雨水调蓄池、变电站、高压输电线、给排水泵站、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垃圾转运站等设施采用地下建设模式,消除邻避效应,增加地上绿化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引导产业园区开展立体空间开发利用,在确保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工业项目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仓储、停车设施以及生活配套等设施。
第十节 (略) 更新分类施策,精准谋划更新策略。加快对旧住区、旧厂区、旧商区等地块的更新改造,鼓励集中连片实施更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略)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分级引导,划定更新片区单元。依据行政管辖范 (略) 发展方向,以更新资源为基础划定大学城、大桥、凤凰、石化、老西门、开发区一二期、老城、东部滨江、东部工业、迎江开 (略) 更新片区。 (略) 更新片区内,可根据改造优先级划定重点改造类、鼓励改造类、一般改 (略) 更新单元,更新单元规模以 1—3 平方千米为宜,涉及产业片区的更新单元规模可适当扩大。
保护和传承安庆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皖山皖水、安徽之源独特魅力,促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升安庆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第一节 强化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构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整合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要求,构建遗产保护的空间体系,以保护促发展。整体系统保护自然遗产资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大遗址、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红色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新中国文化财富,以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夯实遗产保护空间基础,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强化安庆、桐城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潜山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响肠镇、孔城镇2个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石牌镇、小市镇、赛口镇4个千年古镇,晋熙老街、百里老街、黄泥老街 (略) 历史老街,山口镇村、连塘城村2个千年古村落,黄泥村、万涧村等24个中国传统村落,薛家岗1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安庆胡玉美酱园1个国家级工业遗产等的空间管控。根据相关保护规划,将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对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暂不具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条件的,加强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增强文化遗产空间安全韧性。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重要文化遗产的灾害专项调查与危险性评估,划定安全缓冲空间和风险管控重点区域,提升文化遗产对各类灾害的应对能力,避免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遭受破坏。
强化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管控。依据相关保护规划,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各类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严禁违反规划或擅自调整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相关区域建设高层建筑、大型雕塑等高大建(构)筑物,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对于经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和出让。
第二节 促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系统推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略) 、 (略) (略) 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建筑、重要文物、革命根据地旧址以及长江、天柱山、司空山、大龙山等各类优质自然资源等为基础,在不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功能造成破坏以及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开展适度的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结合黄梅戏、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等非遗文化保护利用,布局“一城一镇一带多点”的戏剧文化保护格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优化旅游休闲度假地空间。协调天柱山、花亭湖、大龙山等风景名胜资源与城乡空间开发,营造高品质活动空间。支持大龙山等风景名胜资源与农业、城镇空间功能融合, (略) 民日常休闲旅游需要。支持天柱山、花亭湖等风景名胜资源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空间载体,丰富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城乡为服务枢纽,积极建设绿道和碧道,将特色自然景观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游憩圈”和“旅游休闲度假地”。
落实旅游用地政策保障旅游用地空间。充分考虑常住居民和旅游人口需求,合理保障驿站等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停车等必要的配套服务项目建设用地。支持废弃地转型为文化和旅游用地,利用旧厂房、旧仓库等建筑资源,以及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鼓励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鼓励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打造“快进慢游” (略) 网体系。逐步扩大 (略) 对重点乡镇和3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率。保障以太天 (略)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主体的全域旅游主干线通道建设,实现大别山区明堂山、花亭湖、天峡、司空山、龙眠山等主要景区资源串联;依托一级、 (略) ,构建风景道 (略) 相互衔接贯通的“鱼骨”状风 (略) 络体系,形成全域旅游“慢游”风景道。
第三节 塑造特色城乡风貌与魅力空间(略) 域城乡风貌总体格局。依托山水田园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秉承 (略) 格局,塑造山、水、田和文、城、乡融合辉映的特色风貌。突出地形地貌与山水资源特色, (略) 风貌区、山林人文风貌区、滨水景观风貌区、田园特色风貌区四大分区,落实风貌管控与引导。
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庆段)建设。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构建文化知识图谱,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彰显活力、开放、包容、生态的安庆文化。 (略) 黄金文化旅游带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安庆沿江文化魅力空间,提升文化资源资产价值,彰显皖江魅力。
塑造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融的大别山魅力空间。依托大别山区生态优势,挖掘和保护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坚持“红色文化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增强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黏合度,塑造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融的大别山魅力空间。将红色人文景点和绿色自然景观串联成线,形成综合性、复合型旅游新产品。
第九章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安全 (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生 (略) 安全为根本,强化水资源、能源安全保障,持续完善各类 (略) 政基础设施, (略) 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体系构建稳定、节约集约的供水体系。系统拓展水资源保障空间,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充分利用人工河湖和低洼地区,拓展水资源调蓄空间增蓄雨洪资源,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助力钓鱼台、牯牛背等水库建设,支持下浒山水库、花凉亭等灌区建设,支撑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 (略) 建设。优化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布局,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完善城乡一体的供水设施布局,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形成多渠道多水源保障格局。至2035年,市域共有安庆一水厂、怀宁城北水厂、桐城一水厂等12座水厂,全域供水普及率达100%。
第二节 完善能源和通信设施体系保障各类电厂建设空间。保障桐城、岳西、太湖、潜山、宜秀5座抽水蓄能电站,宿松新洲渡风电场、宿松九成风电场等12座风电场,望江热电、安庆石化厂热电等4座热电厂,汇口光伏、巨网光伏等多项光伏发电项目用地空间,另规划预留生物质、垃圾、水电等发电空间,提升能源发电的调控性能。支持城镇供电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一批农村供电工程,加密农村地区变电站密度,提 (略) 稳定性、可靠性。
保障供 (略) 建设。 (略) 域供电廊道布局,落 (略) 长距离输送项目,保障 1000kV 武汉 (略) 工程、陕电入皖配套 500kV 线路、文都官山 500 (略) 双开进陕皖直流、安庆 1000kV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项目用地空间。 (略) 域供电设施布局,保留现状双岭变等3座500KV变电站,规划新建安庆四变等3座500kV变电站,规划新建大枫(先锋)变等28座220kV变电站。
构建多源多向的 (略) 络。构建“多站连线,各线成环, (略) ”的 (略) 络。以“川气东送”天然气为主气源,“西气东输”天然气为备用气源,推进宜南五线等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 (略) 域天然 (略) 布局, (略) 域高压管线引入气源,以实现多气源供应。完善与周边怀宁县、 (略) 等 (略) 互联互通,提高供气保障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村庄燃气使用普及率。
推进新型能源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和湖泊周边可利用水域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支持宿松县等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集中区统筹规划建设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注重风电开发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相衔接,合理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场,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及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比例要求,并100%预留安装条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充电基础设施工作,支持停车位加装充电基础设施。
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在安庆中心城区建设中心局,在7个县(市)中心城区设置端局,并通过地区光缆与中心局相联系,在各乡镇驻地设置模块局。以“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下 (略) (IPV6)”“新一代 (略) ”及“下 (略) (NB—IoT)”、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为核心,构建覆盖全面、高速畅通、技术先进、安全稳定、富有弹 (略) 络基础设施体系, (略) 域打造国家量子 (略) 重要节点。
第三节 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绿色生态的排水体系。按流域统筹协调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厂用地需求,促进形成以集中处理为主、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分片处理格局。雨水管设计重现期达到一般地区P=3年、重要地区P=5年的内涝防治标准,有效应对5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至203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促进环卫设施集中整合与模式创新。全域形成“村收—镇运—县(市、区)统筹处理”的环卫设施体系, (略)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空间,推广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服务,保障安庆环保产业园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求。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支持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建设。各县城预留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设施用地,生活垃圾采用分类投放收集,根据需要设置垃圾收储设施、转运站。
第四节 构建综合防灾体系优化防洪排涝体系。提升长江干流安徽段堤防防洪能力,支持同马大堤、广济江堤提标及洲圩滩地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保障望江县合成圩幸福河南站、望江县漳湖圩漳湖站、宿松县复兴坝头港站等大型泵站建设,提高重点涝区的排涝能力。至2035年, (略) 长江干堤及梅林堤能防御“五四型”洪水, (略) 区、 (略) 区、怀宁县城、宿松县城、望江县城、太湖县城、岳西县城为不低于50年一遇,重要城镇不低于20年一遇,农村总体达到 10 年一遇。安庆城区排涝标准达到30年一遇, (略) 区、 (略) 区、怀宁县城、宿松县城、望江县城、太湖县城、岳西县城达到20年一遇,农村排涝标准总体达到10年一遇标准。
科学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以圩区湿地为基础,以华阳河蓄滞洪区为核心,将主要河湖湿地、水库等洪涝水行泄、调蓄的自然空间划入洪涝风险控制线,保障防洪排涝系统完整性和通达性。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进度实时调整风险管控范围,引导各项建设避开灾害风险区。
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区。全市划分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结合防治区划分,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分重点、分层级科学制定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等综合治理措施。至2035年,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威胁,有效控制大型地质灾害威胁。
健全抗震防灾体系。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各级城镇、乡村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构建工程抗震设防、防灾空间布局和应急基础设施保障相结合的城乡抗震防灾体系。至2035年,中心 (略) 等其他7县(市)县城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完善消防配置体系。 (略) 发展同步健全消防 (略) 络,建立*地、水域、空中相结合的消防救援体系。中心城区和县城设置战勤和特勤消防站及一级普通消防站,乡镇设置二级普通消防站,要求5分钟内到达辖区边缘,行政村(社区)设置微型消防站。重大危险源所在地设置专业消防站,消防安全重点监督单位设置微型消防站,结合机场布局航空消防站,结合长江等水域布局水上消防站。
防范台风灾害。区域重要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考虑不受或者少受台风天气影响,保证电力廊道等灾时生命线系统畅通,为防灾救灾提供基础保障。易受台风影响的区域内的现状建筑、桥梁等,支持采取加固等措施;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支持提升防风等级。
完善森林防灭火体系。 (略) 智慧林业项目建设,支持智慧森林防火监控和辅助决策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建设,支持新建生物防火林带、修建森 (略) 、建设消防专业队*靠前驻防综合性基地。至2035年,新建5座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改造及新建16座瞭望塔。
完善人防配置体系。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平战结合、融合发展的原则,发挥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作用,构建指挥、掩蔽、疏散、救援、物资保障等功能配套、互连互通、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体系。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建设,推进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为适合地下工作环境的重要经济目标关键部位和核心设施预留人防空间,保障极端条件下重要经济目标基本运转。科学布点警报设施,人防警报城区覆盖率达98%以上。
加强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的安全防控。支持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和仓储设施向专业园区集聚。在主要货运火车站、 (略) 出入口等交通枢纽配套建设危险化学品中转堆场,保障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集中布局。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化工园区外不再批准新建危化类项目用地。合理确定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化工园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严禁在安全防护距离内建设无关设施和居住建筑。在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建设危化品仓库和危化品停车场,并做好安全防护,留足安全防护距离,确保 (略) 的影响降至最低。
建立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结合应急避难场所, (略)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市级规划1处备灾中心 (略) 级备灾中心辅库,在县(市)级各建设一处备灾中心,在乡镇(街道)配备应急物资储备站,在各行政村(社区)依托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应急物资储备点。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救治体系。 (略) 北院、市疾控中心扩能升级,提升传染病快速反应、诊断、综合救治能力。 (略)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卫生中心和 (略) 络建设,保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略) 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急救圈。
健全综合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示 (略) ,增强应急决策指挥和协调联动能力。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供应保障体系,提升快速应急救援能力。 (略) (略) (略) 为主通道,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至2035年, (略) 级应急指挥中心,7座县(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及时响应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立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和武警等部门应急联动的指挥机制。
第十章 保障交通互联互通,支撑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全国性综合 (略) 为目标, (略) 、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综合 (略) 络,全面保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空间,打造便捷顺畅、绿色经济、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与国家运输大通道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和中西部 (略) 立体通达、市域内部各县(市、区)之间高效连接。
第一节 织密综合立体 (略)构建“米” (略) 。发挥国家高铁主通道京港(台)通道和沿江通道交汇点优势,落实六安— (略) 、武安杭高铁、长安宁高铁安徽北沿江段、 (略) 等项目建设空间,推动安庆“米” (略) 络形成。推进宿望 (略) 、合九—铜九联络线(安庆— (略) (略) )等通道建设,预留合庐城际线南延至桐城建设空间,加 (略) 网。
专栏14 安庆“米”字形高铁通道 |
通道1:北京—济南—合肥—安庆—南昌—深圳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2:青岛—南京—安庆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3: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安庆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4:上海—湖州—宣城—芜湖—安庆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5:温州—黄山—安庆—合肥方向,新增通道,借助池黄高铁新增直连温 (略) 。 通道6:福州—景德镇—安庆—郑州(合肥)方向,新增通道,借助六安 (略) 北延至阜阳,形成南北大通道。 通道7:长沙—九江—安庆—合肥(南京)方向,借 (略) 、长安宁高铁增设通道。 通道8:武汉—安庆—杭州方向,借助武安杭高铁增设。 |
加密扩 (略) 网。保障“五纵四横一环” (略) 网络建设,预留沿大别山高速(霍山—岳西—太湖—宿松)、太潜舒高速(太湖—潜山—舒城)项目建设空间,提升与杭州、南京、合肥、武汉、南昌等 (略) 互联互通水平,支持现 (略) 改扩建。为国 (略) 提级、改造、新建工程等提供用地空间保障,构建“两横两纵” (略) 和“四横四纵” (略) 体系,增强城镇干线交通可达性和城乡交通服务能力。
专栏15 (略) 网布局 | |
五纵四横一 (略) 网 | 五纵为德上高速—淮南至桐城高速、合安高速、安鄱高速—霍山至安庆高速、济广高速、宿松至彭泽高速。 四横为沪武高速/无为至桐城高速、沪渝高速、南京至九江高速、太蕲高速—太湖至东至高速。 一环为以天天高速、南京至九江高速、沪渝高速、海口过江通道构成的中心城区绕城环。 |
两横两纵 (略) | 两横为347国道、318国道。 两纵为105国道、206国道。 四横 (略) :四横为237省道、344省道、337省道、340省道;四纵为246省道、248省道、241/470/471省道、462省道。 |
优化航运空间布局。以长江干线提级、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推进内河航道疏浚与整治,保障重要支流航道能级提升要素空间,实现干支联动发展。优化安庆港区功能布局,加大对各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空间保障力度,形成以中心港区为核心,宿松港区、望江港区、桐城港区、太湖港区协同发展的港口体系,支持打造江海联运枢纽。
推进民航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柱山机场与周边机场错位发展,支持天柱山机场打造成皖西南重要的旅游型支线机场。加快推进新机场迁建前期选址研究,按照4D级(远景4E级)标准预留建设空间,加强 (略) 网的互联互通。推进桐城、太湖、岳西、望江、宿松、怀宁、潜山通用机场建设,提供低空旅游、农林作业、消防应急等服务,实现所有县域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
预留预控跨江通道。 (略) 运输、铁路运输过江需求,实现公铁并进,立体高效。规划新增宿松至彭泽过江通道、彭泽至望江过江通道、池 (略) 大桥、安庆新洲长江大桥、池安过江通道、中山大道过江通道 (略) 跨江通道;规划新增安庆(第二)过江通道、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和海口长江大桥 (略) 、公路两用跨江通道,全方位支撑安庆跨江融合发展。
第二节 健全城乡客货运输体系优化客运枢纽站场体系。 (略) 域客运枢纽站场层次功能与空间布局,建设由综合客运枢纽、普通客运站点、乡镇综合服务站、农村客运服务站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城乡、镇村 (略) 络一体化建设。
优化物流运输节点布局。 (略) 、铁路、港口、航空等枢纽节点,打造高效衔接内外一体的物流通道,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引领,各县(市、区)为多点支撑,围绕农业、制造业、商贸业和对外贸易4个重点产业进行联动布局的物流节点体系。
提 (略) 保障能力。以“提档、深通、联网”为重点,实施县乡、 (略) 提档升级改造、扩面延伸等工程,改善农村客货运通行条件。推动行政村通 (略) 、20户以上自然村(组) (略) (略) ,推 (略) 联网成片,全面提 (略) 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 融入区域格局, (略) 高质量发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强 (略) 圈协调发展,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主动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保障毗邻地区合作区建设,全面支撑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 (略) 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制造名城。
第一节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共建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强化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 (略) 络,充分发挥安庆港、安庆西站、天柱山机场等重要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实现与长 (略) 三小时交通全覆盖。推进长安宁高铁、武安杭高铁建设、南京至九江高速建设。提升天柱山机场服务能力,加强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强化安庆港在长三角内河主要港口功能定位,打通江海联运枢纽。
保障与长三角产业协作空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联系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重要经济节点,承接产业转移。以化工新材料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略) 所、高校、 (略) ,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为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第二节 发挥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作用构建承东启西的交通物流枢纽。支撑沿江大通道建设,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发挥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作用,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保障合安九高铁、武安杭高铁、六安景城际等区域联系通道建设,促进安庆西向与 (略) 群武汉、南昌、长 (略) 高效联动,促进大别山区互联互通。保障安庆港建设,建设长江中下游集输运一体的区域性沿江航运枢纽中心。
共筑承东启西的生态安全屏障。合力筑牢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 (略) 和湖北、河 (略) 县,加强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保障宿松、岳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探索 (略) 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体制机制。
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空间。对接重大区域战略,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针对性部署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助力老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依托大别山生态环境优势,加强与毗邻地区合作,联动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供应基地,重点保障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产业发展空间。
保障宿松、岳西省际毗邻区合作建设空间。支持宿松县与黄梅县、岳西县与英山县在省际毗邻地区开展产业合作,重点推进生态共保、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保障旅游合作开发、乡村联动振兴等多方面空间需求,共建两地互通良好格局。
第三节 加强与 (略) 协同加 (略) 圈协同发展。以桐城为纽带,依托合安发展轴,强 (略) 圈交通衔接、产业协作、要素共享。积极谋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以合安九高铁、引江济淮工程为支撑,发挥桐城、怀宁(含高铁新区)的支点作用,助力安庆港江海联运枢纽港建设。积极对接合肥创新产业发展优势,加强产业协作,重点保障汽车等产业合作(转移)空间。联合旅游服务、会展商贸等服务业,共建江淮运河文化长廊旅游目的地。
支 (略) 组群建设,协调一江两岸空间布局。推动安池铜共同保护由长江、菜子湖、白荡湖、大龙山、浮山组成的生态空间。支撑安庆港、铜陵港、池州港与主要产业园区互联互通,联动打造长三角西翼新兴增长极。协调东至县大渡口镇空间布局, (略) (略) 一江两岸、拥江发展。保障过江通道建设,统筹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衔接大渡口建设安庆商贸物流副中心。
支持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依托沿江高铁、高速、水运等交通通道,全面融入“大黄山”发展格局,主动串接黄山、池州、宣城 (略) ,推进江河联动、跨市联动和景区联动,建设“快旅慢游”区域旅游集散枢纽。依托皖韵古城历史、桐城文学流派和戏曲宗源文化,推动与黄山、池州、宣城合作开发,重点保障旅游和文化产业及相关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支持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第十二章 完善实施保障,提高空间治理现代化能力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强化规划传导,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完善规划实施政策机制,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夯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 (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 (略) 县上下联动,明确职责分工,确定推进实施的共同责任。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加强领导干部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培训,增强法治意识和专业能力。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要求, (略) 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统筹协调优势, (略) 资规委办运行机制, (略) 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略) 重要建设项目,统筹各级单位、部门空间需求。
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遇到重大战略调整、重要目标变化等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逐级请示报告,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加强部门协同。自然资源部门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信息化、民政、司法、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林业、商务、国防动员、数据资源及其他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机制设计,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强化规划传导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三级”即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三类”即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建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实施;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县、镇级政府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和具体安排,由县级、镇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予实施。市域内跨县(市、区)特定行业涉及空间布局的专项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县(市)国土空间规划指引。迎江区新洲乡、长风乡和老峰镇,大观区海口镇、宜秀区罗岭镇和五横 (略) 、怀宁县、 (略) 、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和宿松县应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生态修复, (略) 级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总体格局、重要控制线、规划分区、功能布局、要素配置等规划内容。
详细规划指引。详细规划 (略) 、县级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要控制线等强制性内容,以及规划分区、中心体系、重大设施等重要内容。重要地区的详细规 (略) 设计要求,增加空间形态和风貌控制要求。结合行政区划和实际管辖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74个详细规划单元。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外区域编制乡村单元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建设用地规模及重要设施配建标准或空间布局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应与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结合,成为统筹乡村地区土地、产业、资金、政策的实施性规划。
专项规划指引。分领域分部门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资源保护与利用类专项规划要统筹考虑资源保护底线及利用上线,推进自然资源利用总量管理;市政设施类专项规划要强调衔接协调、共建共享、提质增效;公共设施类专项规划要注重提标扩面、优化布局,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水平;产业与城乡发展类专项规划要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加快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交通类专项规划要注重“大动脉”与“微循环”并举,完善立体 (略) 络布局;公共安全类专项规 (略) 安全韧性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安全保障水平。相关专项规划在编制和审查过程 (略) 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 (略) 级 (略) ,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
第三节 用好 (略)依托 (略) 和“一张图”系统。用好省级 (略) 和“一张图”系统,实现规划编制审查、报批入库、实施监测和评估预警全过程管理,为用地用矿审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工程建设项目联办审批等业务提供基础支撑。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推进智慧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升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的国土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第四节 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 (略) 络,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风险挑战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加强对重要控制线、 (略) 、重点区域等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工程、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等的监测预警。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审批、修改规划和审计、执法、督察的重要参考。根据评估结果, (略) 发展规划在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空间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略) 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指导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动态维护。
严格执法监督和考核。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严格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国土空间规划的各类行为。构建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各方监督合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对失职失责的领导干部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终身问责。
加强规划科技创新。围绕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规划实施要求,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培养专家队*,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智库建设。稳定规划执法人员队*,强化执法能力培训,提升监管效能。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与监督的主动性。推广责任(社区、乡村)规划师制度,更好地服务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完善规划公开制度,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公开规划信息,强化社会监督。
第五节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生态修复近期行动计划。推进长江沙漠洲段、市区新洲乡、白泽湖、皖河山口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潜山雪湖片区、怀宁独秀山观音湖、太湖花亭湖外湖等综合治理项目。开展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略) 江豚保护区大观段生态修复、海口片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 (略) 菜子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宿松县黄大湖水体生态修复、宿松县湖滨带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开展长江城区段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新洲乡环岛滩涂生态修复工程、石门湖水系生态治理工程、石门湖流域境内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蒋畈圩、头坡圩、皖河山口段等水清岸绿生态环保项目,环湖(石塘湖、破罡湖、菜子湖)生态湿地修复、望江县武昌湖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望江县华阳河湖群生态环境保护、宿松县入湖沟渠水生态修复、怀宁县城区生态补水工程,长江流域皖江段(太湖县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
城乡协调发展近期行动计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强化规划、政策、平台、项目对接。推动县(市、区)、开发区与沪苏浙结对共建、对口合作。推动安庆和大渡口联动发展,实现“一江两岸、协同发展”,构建两地规划建设一张图、交通 (略) ,强化过江通道和国家干 (略) 、 (略) 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谋划;构建产业布局一盘棋,围绕安庆主导产业,招引优质项目落户,联手构建产业生态圈;构建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全方位区域一体化格局。
民生保障近期行动计划。落实加快推进安庆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加强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推进安庆四中新校区、安庆师范大学圆梦新区附中、高铁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建设,新建白泽片区初中、高中各一所和一所A类中职学校。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 (略) (略) ( (略) 新院区)建设、 (略) (略) 续建, (略) (略) 北院区、 (略) (略) 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进滨江ECD(油罐生态文化中心)、陈独秀墓保护利用、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 (略)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市新建7个体育公园。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近期行动计划。贯彻“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工作要求, (略) 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库。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引导项目建设时序与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土地供应计划和资金投放安排相协同,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空间治理能力。
附件1.安徽省人民政府 皖政秘〔2024〕54号 关于《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pdf
附件2.《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公开).pdf
附件3.《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图集(公开).pdf
??《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根据有关法律要求,现将主要规划内容予以公开,详细内容见附件。
附件:1.安徽省人民政府 皖政秘〔2024〕54号 关于《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3.《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图集。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 (略) 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对其他规划涉及的开发保护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工作要求,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略)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重大格局、空间布局要求和重大项目, (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具体安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协调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全市下位国土空间规划、市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应当符合本规划。
规划 (略) 行政辖区内的*域空间, (略) 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文本中加“下划线”的内容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安庆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在多个重大发展战略带动下,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当前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同时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 (略) 必须充分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创新、开放、文化、生态、幸福的现代化美好安庆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自然地理格局和资源禀赋襟三省而达江海,承东西而接南北的地理区位。安庆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处于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向为四塞之国而兼五达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称重镇,为防御金陵安全之门户。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及“八省通津”的美称。
“六分山水三分田,一分城镇和庄园”的自然地理格局。安庆依山傍江、水*相连的自然地理格局孕育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山地—丘陵—圩滩—河湖梯次过渡。西北部是大别山中低山区,东南部为长江洲圩滩地,中部丘陵起伏,间有低山、湖泊。
襟江带湖,星罗 (略) 肌理。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系发达。境内长江干流总长度约165千米,引江济淮工程总长度近50千米,另有长河、潜水、皖河、皖水等主要河流,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等重要湖泊水库。境内还建有花凉亭灌区总干渠等多条灌溉输水渠道。
名峰林立,重峦叠嶂的大别山区。山区主要分布于岳西县、 (略) 、太湖县和宿松县,海拔一般在1000—1600米。境内有天羊山脉、青四山脉等多条山脉,其中最高峰为岳西县北与霍山县交界处的天河尖,达1755米,是大别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其他著名的山峰还有古南岳天柱山(1488米),禅宗圣地司空山(1227米),貌若鸵鸟的鸵尖(1751米),巨石嶙峋的明堂山(1563米)等。
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安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严寒期短。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全境年平均气温指数在14.5—16.6℃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361.4毫米、降雨总量209.6亿立方米。
钟灵毓秀,魅力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安庆境内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鹞落坪、古井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柱山、嬉子湖等多个国家级自然公园; (略) 、 (略) 2座国家历史文化 (略) 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和新文化交相辉映,影响甚远;作为原安徽省会驻地,是中国较早接受近 (略) 之一,创造过多项中国第一;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王步文故居等多处红色遗迹,拥有陈独秀、邓稼先、张廷玉等一批历史名人遗迹。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自然资源要素丰富。可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8.65亿立方米。农业资源类型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瓜果、蔬菜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等能源矿产、铜等金属矿产、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主要 (略) 、怀宁县、 (略) 、太湖县和宿松县。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香果、银杏等国家保护树种,白头鹤和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强。在水土资源约束下,农业生产适宜区 (略) 域东南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沿江湖泊, (略) 重要的水域、湿地、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城镇建设适宜区 (略) 域东南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持续巩固,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江豚保护区完成优化,长江岸线复绿工程持续推进,长河、潜水、皖河、皖水等入江主要河流生态修复成果显著,废弃矿山治理和土壤污染修复稳步实施,生态功能持续向好。城镇集聚更加显著,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沿江及大别山区的城镇开发建设得到有序引导,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格局逐步形成。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安庆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大别山区耕地质量不高。 (略)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通过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多种整治形式,补充耕地潜力有限。
生态修复任务复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待加强。 (略) 依山傍江,大别山区、沿江湿地、废弃矿山等区域生态较为脆弱,全市生态修复任务复杂。长江安庆段是长江江豚等重要水生生物分布地和栖息地,沿江湿地是东方白鹳、白鹤等国家重点保护水鸟重要越冬停歇地,内*区域的河湖湿地物种遗传资源受到退化威胁,亟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综合 (略) 支撑不够。 (略)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设施整体水平与合肥以及长 (略) 相比差距明显。 (略) 网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高速环线尚未形成,市域内各县(市)之间联系绕行低效;高铁安庆站位于城区,提升空间有限,安庆西站位于怀宁县,交通枢纽节点尚未形成,对市区影响较弱,同时 (略) 络西向武汉、西南向长沙和东南向温州、福 (略) 快速联系通道不足;安庆港枢纽空间有限,万吨级码头尚未建成,港城联动不强,国家港口型物流 (略) 支撑不足。机场位于安庆城区,扩建空间有限,机场提升受限。
城乡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市域村庄建设用地占比过高,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山区村落规模小,布局散,圩区大量“堤顶建房”,各项设施难配套; (略) 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较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不足;县城对于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中 (略) 域东南角,东南为长江,北为大山和大湖,空间拓展限制性因素较多。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略) 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较大,节约集约水平不高,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亩均税收、投资、容积率等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农村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建设用地使用较粗放。
城乡功能和人居环境品质需进一步提升。江、城、湖、山传统人居共生关系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有待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未成体系,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较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老城区停车、垃圾处理、消防等设施有待补充, (略) 普遍存在;街头游园和口袋公园缺乏,广场、绿地5分钟覆盖率仍需提升;滨江视线受防洪堤阻挡,导致“沿江而不见江”;长江水位顶托导致城区内涝问题比较突出;乡村设施配套短缺,风貌同质化,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第三节 风险与挑战灾害风险加剧对 (略) 建设带来挑战。 (略) 为长江流域 (略) ,汛期受长江洪水影响大,沿江地区季节性持续强降雨加剧了洪涝的风险;大别山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存在一定威胁,抗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公共卫生、地震等突发 (略) 韧性提出新的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加速资源要 (略) 圈集聚带来新挑战。 (略) (略) 圈、 (略) (略) 圈群辐射范围内, (略) (略) 虹吸人才的巨大压力,资源外流大于辐射带动,人口流出较为严重,在未来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约束趋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保障产业空间等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策略和目标围绕打造创新宜城、开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态宜城、幸福宜城的奋斗目标,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策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构建新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发挥好长三角联动中部地区纽带作用,整体谋划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各类资源与要素配置,全面支撑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
第二节 城市性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安徽省第十一次党 (略) 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创新宜城、开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态宜城、幸福宜城建设要求, (略) 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略) 、 (略) 、长三 (略)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规划目标到2025年,国土空间格局得到明显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有效支撑创新宜城、开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态宜城、幸福宜城建设。到2035年,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实现协调布局,基本形成安全韧性、活力包容、集约高效、更具魅力的美丽国土空间,现代化美好安庆基本建成。到2050年,全面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国土空间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庆。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目标如下:
国土空间底线全面筑牢。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长江干流、河湖及大别山等生态空间得到充分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生态底线空间得到全面保护。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其他底线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稳步增强。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建立,能源运输通道等得到有效保障;城市综合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长江等防洪体系全面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公共卫生等各类灾害风险的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农业空间格局合理优化,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空间格局显著改善,长江大保护和大别山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强化;城镇空间格局更加科学合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基本形成“多中心、组团式” (略) 空间结构。
国土空间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消化处置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持续提高。产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建立,长江经济带制造名城基本建成。建设用地规模得到合理控制,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比例不断提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逐步下降,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有较大提升。
国土空间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病”和“乡村病”得到有效治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空间品质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美好家园。
国土空间特色充分彰显。建立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庆段)基本建成,大别山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进一步融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中心城区滨江、环湖、 (略) 空间特色得到传承,山、水、田和文、城、乡融合辉映的城乡风貌景观特色得以彰显。
国土空间治理系统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适应新格局的要素保障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施体系等现代化治理体系合理构建,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节 空间策略筑牢底线, (略) 安全韧性。强化国土空间保护,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资源环境底线,统筹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城镇开发。有效应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完善国土安全基础设施, (略) 安全韧性。
开放协同,融入新格局。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发挥 (略) 协同联动作用,立足长江经济带,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支撑“沿海—沿江—内*”双循环经济主动脉建设。支 (略) 、高铁、航运和航空大通道建设,实现安庆与长三角、中部 (略) 3小时交通全覆盖。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动区域文旅资源,共建长三角全域旅游大环线。
集约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等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要素向城镇高效集聚,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 (略) 中心城区与怀宁县中心城区构成的连片区域为核心, (略) 域城镇建设; (略) 、 (略) 城区和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及宿松县城为县(市)域中心,践行县(市)域新 (略) 径;以重点镇为支点服务周边乡村,形 (略) 和小城镇协调新格局。
品质提升,建设 (略) 。 (略) 设计引导,强化城乡风貌塑造与管控,提升城乡魅力和人居环境。发挥安庆、桐城和潜山历史文化名城等人文资源优势,天柱山、司空山和武昌湖、破罡湖等山水资源优势,构建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与城乡空间融合的魅力空间体系。补齐城乡配套设施短板,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
尊重自然资源本底条件、 (略) 发展规律,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依据,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屏两带三区多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第一节 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和管控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落实《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64.37平方千米(519.*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低于2997.98平方千米(449.*亩)。主要分布在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等沿江地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主要分布在宿松县、望江县和怀宁县等沿江地区。
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求,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将其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统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至2035年,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93.5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和沿江湖泊等地区,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和公益林等,主导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土保持。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至2035年,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38.20平方千米, (略) 辖区、 (略) 城区、县城及镇区。
专栏1 三条控制线管控要求 |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略) 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稳妥有序恢复流向其他农用地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优化的原则,在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 生态保护红线: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自然保护地边界发生调整的,依据相关批准文件,对生态保护红线做出相应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内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分类管控。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防止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施“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
细化主体功能分区。落实细化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 (略) 化地区三大主体功能区细分至乡镇(街道)。在此基础上,叠加确定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能源资源富集区等其他功能区,形成“3+2”的主体功能区体系。
落实农产品主产区。将保障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划入农产品主产区, (略) 、怀宁县、 (略) 、太湖县、望江县和宿松县的43个乡镇。加强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点乡镇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专栏2 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 ||
行政区 | 范围(乡镇、农场) | 数量 |
(略) | 嬉子湖镇、金神镇、青草镇 | 3 |
怀宁县 | 公岭镇、黄墩镇、三桥镇、小市镇、黄龙镇、平山镇、腊树镇、石镜乡、清河乡、雷埠乡、洪铺镇、江镇镇、凉亭乡、秀山乡 | 14 |
(略) | 王河镇、黄泥镇、油坝乡 | 3 |
太湖县 | 大石乡、江塘乡 | 2 |
望江县 | 鸦滩镇、赛口镇、太慈镇、杨湾镇、雷池镇、凉泉乡 | 6 |
宿松县 | 洲头乡、许岭镇、千岭乡、汇口镇、高岭乡、二郎镇、凉亭镇、九姑乡、河塌乡、长铺镇、佐坝乡、程岭乡、下仓镇、华阳河农场、九成监狱 | 15 |
注: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 (略) 调整望江县宿松县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皖民地函〔2022〕116号)。同意调整望江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雷池乡,设立雷池镇。
筑牢重点生态功能区。将长江沿线、大别山区等生态功能价值十分重要的区域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主 (略) 、 (略) 、岳西县、太湖县和宿松县的50个乡镇(林场)。保障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供给,保持自然地理边界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湖泊、河流整体保护。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建设,加强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引导人口向城镇化与工业化集聚区域和重点乡镇转移,逐步降低区内人口密度。
专栏3 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 ||
行政区 | 范围(乡镇、林场) | 数量 |
(略) | 唐湾镇、黄*镇 | 2 |
(略) | 余井镇、槎水镇、水吼镇、官庄镇、黄柏镇、天柱山镇、塔畈乡、龙潭乡、痘姆乡、五庙乡、天柱山林场、驼岭林场 | 12 |
岳西县 | 店前镇、来榜镇、菖蒲镇、头陀镇、白帽镇、响肠镇、河图镇、五河镇、主簿镇、冶溪镇、黄尾镇、中关镇、毛尖山乡、青天乡、包家乡、古坊乡、田头乡、石关乡、姚河乡、和平乡、巍岭乡 | 21 |
太湖县 | 城西乡、北中镇、百里镇、弥陀镇、天华镇、刘畈乡、牛镇镇、汤泉乡、寺前镇 | 9 |
宿松县 | 趾凤乡、北浴乡、隘口乡、柳坪乡、陈汉乡、国有林场 | 6 |
(略) 化地区。 (略) 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乡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略) 化地区。城市 (略) 辖区、 (略) 城区、县城及其周边地区67个乡镇(街道、农场)。 (略) 化地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提升各类要素聚集水平,着力保障产业和就业的承载空间,强化创新驱动能力,支撑农 (略) 化地区集中。
专栏4 城市化地区名录 | ||
行政区 | 范围(乡镇、街道、农场) | 数量 |
大观区 | 十里铺乡、山口乡、海口镇、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菱湖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种畜场、十里乡农场 | 12 |
迎江区 | 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滨江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略) 街道 | 9 |
宜秀区 | 五横乡、白泽湖乡、罗岭镇、大龙山镇(含大龙山林场)、杨桥镇、大桥街道、菱北街道 | 7 |
(略) | 范岗镇、新渡镇、双港镇、孔城镇、吕亭镇、大关镇、鲟鱼镇、龙眠街道、文昌街道、龙腾街道 | 10 |
怀宁县 | 高河镇、月山镇、马庙镇、金拱镇、茶岭镇、石牌镇、皖河农场(含长江) | 7 |
(略) | 梅城镇(含经开区)、黄铺镇、源潭镇 | 3 |
岳西县 | 温泉镇、天堂镇、莲云乡 | 3 |
太湖县 | 晋熙镇、小池镇、徐桥镇、新仓镇 | 4 |
望江县 | 华阳镇、高士镇、漳湖镇、长岭镇、雷阳街道、吉水街道、回龙街道 | 7 |
宿松县 | 孚玉镇、华亭镇、复兴镇、龙山街道、松兹街道 | 5 |
注: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 (略) 调整望江县宿松县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皖民地函〔2022〕116号)。同意调整望江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华阳镇、太慈镇部分管辖范围,设立雷阳街道、吉水街道、回龙街道。同意调整宿松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宿松县五里乡,调整宿松县孚玉镇、破凉镇部分管辖范围,设立龙山街道、松兹街道;宿松县破凉镇更名为宿松县华亭镇。
叠加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 (略) 历史文化遗存分布情况,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所在乡镇,在主体功能上叠加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功能。该区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彰显历史文化整体价值,重点保护历史文化承载空间。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应与所在主体功能区管控要求相协调。
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该区属于叠加功能区,是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区,其开发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能源资源富集区要做好开发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耕地和生态保护空间,同步做好矿区环境修复整治,推进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促进绿色矿山建设。资源开发的后勤保障和加工利用基地应尽可能依托现有城镇,加强资源利用的监督监管,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三节 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规划分区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安徽省“一圈两屏三带五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统筹国土空间安全与发展,构建“一屏两带三区多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专栏5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
一屏:为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属于皖西生态安全屏障, (略) 保障生态安全,实施生态管控的重要屏障。 两带:为长江和引江济淮复合廊带,包括长江和引江济淮水域及沿线地区,以绿色发展为主,兼具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修复和城镇发展。 三区:为北部山地丘陵农林区、中部农业高质量生产区、城镇核心发展区。北部山地丘陵农林区属于安徽省皖西山地丘陵农林区, (略) 开展大别山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推动山地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区域。中部农业高质量生产区属于安徽省沿江平原农业区, (略) 开展农业生产、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实施耕地整备的核心区域。城镇核心发展区属于安 (略) 带, (略) 中心城区与怀宁县中心城区构成的连片区域,是支撑安庆建设 (略) 的核心地区。 多中心: (略) 辖 (略) 域中心,怀宁、桐城、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县(市)域中心,和以重点镇为核心的片区中心,是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治理要求,市域层面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
专栏6 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
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沿江河湖平原地区和低山丘陵地区,按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区内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鼓励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 生态保护区:主要位于长江、沿江湖泊湿地群、大别山等生态地区,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生态控制区:主要位于生态保护区外围、生态服务功能较重要、生态环境较敏感地区,采取“名录管理+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相结合的方式细化管理。允许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符合准入条件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 城镇发展区:主要位于安庆中心城区、安怀桐潜一体化区、县城、产业园区以及镇区等地区,重点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理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内按照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进行分类管理。 矿产能源发展区:将重点进行矿产资源和能源开采利用的区域划入矿产能源发展区,严格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准入管理。建立和完善绿色矿业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有矿山在开采期内按绿色矿山标准实行开采,开采期结束后应由矿山企业采取生态修复手段恢复矿区地质环境。 乡村发展区: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和除以上区域以外的国土空间,严禁集中连片的城镇开发建设,应以促进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统筹协调村庄建设、农田和生态保护。 |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统筹全域村庄布局,强化村庄规划管控指引。合理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支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空间需求。
第一节 (略) 域农业空间格局(略) 域农业空间新格局。落实安徽省“‘一陵亘两原,两山润良田’的一陵两原两山”农业空间格局, (略) 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形成“三带多点”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
专栏7 市域农业空间格局 |
三带:为“起伏山区”“绵延丘陵”“长江沿线”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 “起伏山区”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桐城黄*、唐湾、龙眠街道,潜山官庄、黄柏、水吼、五庙、塔畈、天柱山,太湖天华、寺前、北中、百里以及岳西全域等山区乡镇为主体,重点保障名优茶叶、瓜蒌、蚕桑、精品水果、山地蔬菜等山区特色产业空间。 “绵延丘陵”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318国道、206国道沿线的桐城、怀宁、潜山、太湖等丘陵地区为主体,重点保障粮油、畜禽等传统产业,以及设施农业为主的高效现代农业空间。 “长江沿线”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桐城嬉子湖、怀宁皖河、望江武昌湖、华阳河周边等沿江乡镇为主体,重点保障粮油生产、生态渔业的沿江傍湖高效农业空间。 多点: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示范作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保障望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宿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国家级现代农业化示范区。巩固提升桐城范岗、怀宁平山、潜山塔畈等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推进安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推进望江县、怀宁县、岳西县已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宿松县、大观区、 (略) 等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 (略) 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体系。 |
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有序退出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耕地,沿江等河湖岸线范围内的耕地,大别山区和丘陵地带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其他农业不适宜区耕地。逐步调整不符合地形地貌和水土资源条件的农用地,引导在大别山区和丘陵地带陡坡山地上耕地与山下苗木、林木等置换,优化耕地布局,调整农业空间结构。
第二节 加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多途径补充耕地,稳定耕地数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带位置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每个永久基本农田图斑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明确保护责任,至2035年, (略) 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3464.37平方千米(519.*亩)。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耕地恢复等,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工作。以不造成生态环境影响、不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划定耕地后备资源战略储备区,合理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至2035年,耕地恢复面积不低于省级下达的任务数。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提升耕地质量。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统筹农田交通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工程、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制度,剥离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后期客土改良。
因地制宜,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加强耕地生态管护,以城镇周边耕地为重点,发展生态种养模式,科学开展养殖分区管理。控施化肥农药,严格农业空间污染防治。沿江平原的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等地加强耕 (略) 建设,以路、沟、渠为骨架,促进水道贯通,不断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大别 (略) 、岳西县、太 (略) 等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表土损毁和过度利用。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应当用于粮食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坚持“以补定占”,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
第三节 优化及拓展农业种植生产空间稳定粮油种植空间。在沿长江干流、皖河、华阳河、武昌湖、泊湖、菜子湖、嬉子湖等沿江沿湖圩区,规划沿江沿湖圩区优质粮油高产高效种植集中带;在沪 (略) 境内沿线走廊区域,规划规模化高产高效优质粮油种植集中带。
保障茶叶种植空间。 (略) 、 (略) 、岳西县、太湖县为重点,发挥皖西大别山绿茶生产优势区的资源禀赋,构建茶叶产业种植带。重 (略) 、 (略) 、岳西县、太湖县四个产茶大县(市)核心乡镇万亩以上茶园种植空间。
巩固果蔬种植空间。重点支撑桐城水芹、岳西茭白、天柱山瓜蒌籽等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太湖县、宿松县、宜秀区的库区、湖边、背风向阳地区柑桔种植空间;完善怀宁县、 (略) 、望江县、大观区的蓝莓、丘陵岗地葡萄、桃种植空间;拓展岳西县、太湖县、 (略) 的高山蔬菜种植空间农产品种植空间。
优化森林立体生产空间。支持岳西县、太 (略) 等大别山区布局林茶、林药、林畜、林禽、林菌等林下特色种养业,推动林下经济空间复合利用,优化森林立体生产空间。
优化生态渔业空间。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要求。禁止在长江干流安庆段,皖河干流皖河口至石牌大桥段,以及破罡湖、嬉子湖、武昌湖、花亭湖、泊湖、黄湖等国家级及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和垂钓。支持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范围之外地区以池塘、稻田、河湖为基础,适度保障生态渔业,优化生态渔业生产空间。
拓展现代设施农业空间。以安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提升设施农业质量,保障设施农业用地空间。支撑现代设施种养业发展,有序布局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预留农业生产服务用地空间,保障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各类农事服务中心、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的用地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
第四节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统筹利用乡村生产空间。引导乡村产业集约集聚高效发展,整合全域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各类资源与载体,合理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在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引导农村康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合理布局。盘活空闲、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促进乡村振兴。
合理布局乡村生活空间。遵循乡村自身规律,保留复原村庄肌理、自然水系、古建筑等,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形成和谐的空间关系。严守“一户一宅”按照批准面积建设住宅,使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按照规划合理选择建设地点。优先满 (略) 、电力、给排水、通信、防灾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全民健身、殡葬、停车、物流、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推动供水、污水处理、电网、 (略)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维育将军山、司空山、妙道山、明堂山、天柱山等大别山区特色山峰,开展森林公园林相优化,抚育更新低质低效林地,重视乡村山体形貌维护、植被修复养护。在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等耕地较为集中区域,推广生态沟渠,开展土壤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皖河、华阳河湖群、武昌湖和嬉子湖等河湖湿地,开展水系岸线防护,划定并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开展农村污水专项整治提升水质。彰显皖西南乡村生态特色,充分体现具有山区、平原、滨江等不同特色的乡村自然风貌。
分类引导乡村规划建设。将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等5种类型,自然村分为提升型、稳定型、收缩型和撤并型等4种类型,规划引导村庄差异化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依据不同村庄类型,坚持尊重民意、保护优先、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落实“地域有风格、区域有特色、村庄有风貌、农户有特点”的要求,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用地,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农村建设和产业空间。建立“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用途管制制度并实施。
第五节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坚持规划先行,依法 (略) 、怀宁县、岳西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推进“山 (略) 村”全域全要素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从土地整治、生态修复、道路交通设施通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着手,合理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一二三产业,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实现“田成方、 (略) 、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乡村美”的乡村新貌。
积极开展农用地整理。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低效林地园地整理、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废弃坑塘整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修复等,在确保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的前提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连片度,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保护圩田、梯田、稻虾共养等特色传统生产方式和优秀农耕文化空间。
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理。以怀宁县石牌镇、 (略) 源潭镇、宿松县佐坝乡、太湖县新仓镇、望江县高士镇、岳西县菖 (略) 青草镇等为重点区域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用地空间,合理安排建新地块,为农村产业和城乡统筹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五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一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略) 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及河湖湿地的保护利用;围绕构筑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提升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治理水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安徽省“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以长江、大别山和引江济淮水域等生态空间为核心,保护重要的湖泊、水库、山体等生态节点,构建“一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专栏8 市域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
一屏:大别山生态屏障。维育大别山区以将军山、司空山、妙道山、明堂山、天柱山等多个特色山峰构成的生态屏障,形成贯穿西南—东北的大别山绿屏。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两带: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带、引江济淮生态带。包括长江、引江济淮水域及沿线地区。重点加强重要水源地、自然岸线保护和水土保持,增强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六廊:司空山—武昌湖生态廊道、潜水生态廊道、皖水生态廊道、华阳河生态廊道、二郎河生态廊道、柏年河生态廊道。重点加强重要水源地、自然岸线、滨岸带保护和水土保持,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多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柱山风景名胜区、花亭湖等多个重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湖库。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保护。 |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主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公园16个。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稳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业权有序退出,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完善自然保护地差别化保护政策。保障自然公园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与城乡生态空间耦合联通。
第二节 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至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6.05亿立方米,至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省下达任务。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分级管控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依据实际需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根据水源保护区防护要求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治理工业污染源,重视治理生活污染源、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隔离防护、污染源整治、生态修复和保护等工程措施,保障水源地安全。
第三节 强化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的河湖保护与利用共抓长江大保护,优化岸线资源利用。以长江干流为纽带,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同步开展沿江污水治理、生态敏感区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整体提升廊道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长江流域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有效保护。整合生产岸线,优化长江岸线码头布局,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持沿江产业空间转型升级,加快退出低效产能。优化滨江生活、休闲空间布局,建设独具魅力的滨江岸线。
保护引江济淮生态带,优化沿线国土空间利用。优化江淮运河(安庆段)沿线水系、湿地、林地和近河四大空间,扩大入河支流绿廊宽度,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以引江济淮工程为核心,统筹支流水系两岸空间,支持建设生态带。依据现状生态本底条件,突出创新、农业、历史人文、绿色航运等功能导向,合理规划沿线用地布局。
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构建以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禁止开垦、围垦、排干湿地,禁止向湿地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破坏湿地行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退田还湿、植被恢复等措施对长江沿岸湖泊、水库、干支流及其他已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与治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合理利用沿江湿地、华阳河湖群湿地、花亭湖湿地、菜子湖湿地等湿地公园, (略) 生态游憩、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品质。
第四节 全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长江岸线“建新绿”行动,保障木本油料林基地、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长江安庆段绿色生态廊道。在大别山区及低山地区改造、培育、更新多措并举,优化森林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强化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的普查及检疫。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实现林业资源安全巡护全覆盖。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
合理安排造林绿化空间。以大别山区沿线的宿松县北浴乡、 (略) 青草镇、 (略) 官庄镇等为重点区域,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原则,综合降水量、坡度、土层厚度等主要因子和规划条件,全面提升国土绿化质量,有序安排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促进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加快林地资源高质量利用,划分“山地生态屏障区、沿江重点防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区、林业产业发展区和生态景观游憩区”功能分区,分区施策合理永续利用林业资源。
第五节 提升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治理水平统筹划定矿产资源开采保护线。 (略) 矿产资源禀赋特点,全面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局,落实省级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与规划开采区块用地空间, (略) 级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规划开采区块、砂石土矿产集中开采区用地空间,划定矿产资源开采保护线,保障晶质石墨、铁矿、铜矿等战略矿种以及地热、矿泉水、水泥用灰岩、饰面石材等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空间。全市划定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1个;省级重点勘查区1个,省级重点开采区1个,省级勘查规划区块2个,省级开采规划区块2个;市级重点勘查区2个,市级勘查规划区块3个,市级砂石土类矿产集中开采区17个,市级开采规划区块27个。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严格规划准入管理,执行开采活动空间准入,新出让普通建筑用砂石采矿权应位于砂石集中开采区内;严格开采规模准入,坚持矿山设计开采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最低开采规模设计标准规定。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强化矿山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加快矿业绿色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贯穿于地质勘查全过程,降低地质勘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扰动,做好勘查区内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坚持绿色矿山建设有序推进、分步实施,构建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矿山发展模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至2035年,实现绿色矿山建设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环境有效保护,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
第六节 系统实施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预防为主,加强水源地预防保护,采取封禁封育、工程、生物措施等,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疏林地集中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强低丘缓坡地开发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管理。大龙山片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取沟坡兼治,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封禁治理,保护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加强采矿迹地修复以及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其他区域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减缓地表径流,加强护岸固坡,防治水土流失。
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在岳西县大别山区、 (略) 、太湖县西部等区域开展森林提质增效行动,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积极开展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优先对郁闭度不高的低质低效林地开展抚育更新,对森林公园等开展林相优化。
推进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加强对长江沿线、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华阳河湖群、武昌湖、花亭湖湿地等区域的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针对沿江河湖水生态系统脆弱、土著水生植被消失等问题,采取多种修复措施,实施水生态修复项目,提升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沿江土壤污染地区修复治理。加强对长江安庆段大口鲶鳜鱼、刀鲚等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区域的水环境修复。
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沿江湿地、华阳河湖群湿地、花亭湖湿地以及皖河、潜水、长河等沿线湿地保护与修复。通过水生植物配置等措施,增强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提升水体环境质量,恢复湿地生境。建设湖泊湖滨生态缓冲带,加强滨湖沿线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提升滨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增殖放流及动物迁徙通道建设等提高生物多样性。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结合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长江岸线修复、长江生态廊道修复、长江河道水环境修复、引江济淮工程临时用地复垦、引江济淮工程生物资源保护、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林带湿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协同保护。重点对鹞落坪、古井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加大安庆沿江地区生物栖息地和原生境的保护修复,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和迁徙通道,设立监测定位站点,支撑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加强长江江豚等重点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的空间用途管制,保障白鹤、东方白鹳等重点保护鸟类的迁徙通道安全。
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对怀宁县石境乡—宜秀区杨桥镇地区等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系统查明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主体。通过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山体植被恢复等措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受损问题。
第六章 强化城镇集约集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与布局,构建大中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统筹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障产业空间,推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高质高效的城镇空间。
第一节 (略) 域城镇空间总体格局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坚持区域统筹协调,落实安徽省“两圈两带两区”城镇空间格局,重点 (略) 带建设, (略) 域传统的安九城镇走廊和大别山振兴走廊,形成“一带一轴两廊,一区六心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略) 发展轴带、走廊,发挥重点城镇带动作用,促进城镇空间协调发展。
专栏9 城镇空间格局 |
一带: (略) 带,是安徽省城镇重点发展带。 (略) 带串联安庆中心城区、望江县城,以及望江、宿松、怀宁沿江城镇。 一轴:为合安发展轴,自安庆至合肥的城镇发展主轴。合安发展轴串联安庆中心城区、怀宁县城(含高铁新区)、桐城城区,是实现安庆 (略) 圈的重要支撑。 两廊:为安九城镇发展走廊、大别山振兴发展走廊。安九城镇发展 (略) 传统的城镇发展走廊, (略) ,串联怀宁、潜山、太湖、宿松等四县县城, (略) 域城镇均衡发展的主要走廊。大别山振兴发展走廊,自怀宁县城沿 (略) ,串联大别山区岳西县城及部分乡镇,是支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走廊。 一区: (略) 中心城区与怀宁县中心城区构成的连片区域,是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安庆建设 (略) 的核心地区。 六心:为桐城、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六个区域中心,实现区域协调,推动安庆建设 (略) 的重要支撑。 多点:为罗岭、店前、徐桥等乡镇,是 (略) 和国省干道交通互联互通为支撑,依托当地特色,辐射带动县域乡镇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
构建结构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构 (略) (略) 域城镇格局,形成“ (略) —市 (略) — (略) —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体系。按 (略) 标准建设安庆中心城区,按 (略) 标 (略) 、怀宁县、 (略) 、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七座县城。
(略) (略) 协调布局。优化安庆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加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略) 空间保障。完善面向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形成多级支撑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和空间保障,建设 (略) 。推进中心城区绿地开敞空间建设,加强风貌引导,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略) (略) 发展。提升桐城副中心、怀 (略) 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公园建设, (略) 综合服务能力。 (略) 发挥区位优势, (略) 圈一体化发展。推动怀宁县与安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重点保障高铁新区建设空间需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用地节约集约,保障县(市)城区空间需求,提高吸纳新增城镇人口能力和就地城镇化水平。 (略) 、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等县(市),依托资源、产业、交通等优势, (略) 功能、提升品质,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完整的 (略) 。
推进重点镇、一般镇的空间功能优化。合理保障小城镇空间用地需求,发挥小城镇尤其是重点镇在城镇化和城乡融合中的作用。立足小城镇优势条件,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职能分工,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小城镇产业格局。推动小城镇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实现以强带弱,服务周边农村地区,促进城镇空间协调与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节 保障重要产业空间(略) 域产业空间布局。依托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布局,集合长江岸线和交通走廊,规划形成“两走廊、一轴带、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建设长江经济带制造名城。集聚发展势能,优先保障产业集群空间,引导工业园区向综合型园区转型,有序推进产城融合。
强化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空间保障。 (略) 、 (略) ,全面支持“一十百千”(亿元税收企业、十亿项目、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产业培育工程实施,重点保障国家级、 (略) 空间发展。围绕汽车产业、化工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链,重点保障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含高铁新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用地需求。支持生命健康、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型产业,和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绿色包装、电子信息为依托的各县(市)特色产业, (略) 和县(市、区) (略) 集聚,精准保障其用地需求。
提高产业用地效率。强化重点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业用地向重点产业园区倾斜,重点保障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开展“标准地”供地模式,推动园区集约发展。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从严控制独立选址工业项目的数量和用地规模,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加快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优化化工产业布局。规划在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布局化工产业,重点保障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用地,为打造石油化工产业链、电子化学品及新能源、涂料、特种化学品和生物医药5大产业集群提供空间保障,不断提升化工产业集聚效应。化工园区应依据安全评估设置安全控制线,控制线内严格落实安全风险控制要求。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略) 港口型国家 (略) 建设,加强物流枢纽用地统筹管理,合理保障用地需求,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推动长风物流区、皖河农场物流区双枢纽联动布局,支撑东联西进、辐射南北的多式联运体系,保障铁水联运综合物流基地、保税物流仓储区等重点功能区空间,支撑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
第四节 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在城镇地区构建“市—县(市、区)—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在乡村地区构建“乡(集镇)—村”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推动公共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略) 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专栏10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内容 |
市级:全面建成广覆盖、 (略) 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建设 (略) 、体育场等大型公服设施。 县级:桐城城区、潜山城区、怀宁县城、岳西县城、太湖县城、望江县城和宿松县城完善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重点镇:配置学校、 (略) 、 (略) 、文化站、运动健身场地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根据需求适度提高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标准。 一般镇:按照乡集镇标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未成年人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乡(集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为农服务功能;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务品质。 村庄:配置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 |
推进城乡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街道等基层管理需求,构建15分钟、5—10分 (略) 社区生活圈。以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为中心,构建乡集镇层级社区生活圈、村/组层级社区生活圈,组织乡村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配置,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形成均衡优质的教育设施体系。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加强义务教育设施供给保障,按照适龄人口规模配置小学、初中,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每个县至少建成一所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支持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发展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
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 (略) 级公共卫生机构为中心、市县两级联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调整中心城区 (略) 布局,推进县级城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重点镇根据需要 (略) 分院,一般乡镇至少布局1所公 (略)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则,补齐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短板。 (略) 级和县(市、区) (略) (略) 建设的用地需求,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推进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点建设, (略) 前 (略) 络。
构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略) 县标志性文化设施为引领,街道与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保障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需求,结合公共开敞空间,建设独具安庆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保障各县(市、区)文化场馆、图书馆等设施用地,合理优化用地布局,构建多个功能集中、特色鲜明的县(市、区)文化中心和片区文化节点。保障每个乡镇布局1处文化活动中心,每个行政村配建1处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需求。
建成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提供各年龄段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为基本目标,构建以大型全民健身中心(市级)为中心,以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县级)为节点,以综合运动场(乡镇级)、健身广场(村级)为补充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引导集中布局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等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乡镇体育设施建设,保障每个乡镇1个综合运动场的建设需求。行政村可结合广场、党群活动中心布局至少1个健身广场。提高户外运动空间供给,鼓励在已有公园增设笼式运动场,新建公园应按照体绿 (略) 建设。
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原居养老”15分钟服务圈,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机构功能布局,合理满足各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需求,支持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引导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合建,建设一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各县(市、区)应结合居住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绿地和开敞空间,规划并高标准建设示范性养老公寓。保障镇区配置养老敬老 (略) 、行政村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至2035年,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
打造全面的社会 (略) 络。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性社会 (略) 络。统筹优化中心城区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社会福利设施等布局。支持桐城城区、怀宁县城、潜山城区、岳西县城、太湖县城、望江县城和宿松县城完善精神卫生福利中心、 (略) 、未成年保护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布局,支持各镇区开展社会福利工作,各行政村按需设置临时救助点。
创建文明节约的殡葬服务设施体系。 (略) 殡仪馆功能调整,保障各县(市)现状殡葬服务设施改扩建用地需求,加快补齐殡仪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设施和服务短板,推动新型文明、资源节约的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第五节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实现“双降”。至2035年,实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降低。加强工业用地容积率管理,落实工业项目“标准地”规划要求,推进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降低工业产业地耗水平。
促进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双优”。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合理控制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供给,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保障科创与产业用地,鼓励土地混合使用。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发展、集聚布局,提高产业用地总体效率。
倡导用地混合与用地兼容。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增加混合用地供给。鼓励商务办公用地与居住用地混合, (略) 职住平衡。在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等前提下,鼓励同一地块内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服等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允许工业用地兼容一定比例的其他生产服务用途和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 (略) 空间组织,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面向“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 (略) ”的目标定位, (略) 用地功能布局, (略) 空间形态管控, (略) 宜居品质。
第一节 (略) 空间结构构建“一带双轴、两心多片”的空间结构。构建“一带双轴”城市空间骨架, (略) 空间与山水要素有机融合。推动“两心”引领, (略) 功能,支撑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多片”联动,引领产城融合发展, (略) 高品质生活空间。
专栏11 (略) 空间结构 |
一带:为滨江活力带。优化 (略) 功能,塑造滨水活力城区。 双轴:为合安拓展轴,山水生态轴。强化合安拓展轴(安庆—怀宁段),支撑安怀一体化建设,促进沿线人口集聚和产业一体化布局。通过山水生态轴,串联长江、白泽湖、石塘湖、大龙山等生态资源,彰显 (略) 魅力。 两心:为新城服务中心、老城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引领, (略) 功能优化。 多片: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城区、旧城区、东部新城片区、北部新城片区、双生谷片区、山口片区等片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
统筹安排中心城区规划分区。细化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在中心城区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矿产能源发展区等一级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细化至二级分区。
第二节 (略) 用地布局优化居住用地布局,推进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落实人口布局要求,完善居住用地供应,规划构建七大居住片区,实现职住平衡组团式发展。着力提升老旧居住片区环境和服务配套,创造舒适环境。在交通便利地区优先布局新增居住用地,强化新增居住用地供给和开发强度控制。通过新增配建和存量筹措的方式发展保障性住房(含租赁住房),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模式,按照职住平衡原则,优化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科学布局保障性住房用地。
引导产城融合发展,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坚持节约集约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化的要求,推动工业用地由分散布局向集聚入园转型,提高工业用地效益。加强产城融合,强化组团发展与分工协作,促进职住平衡。按照“保规模、促集聚、优布局、强管控”原则,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
优化商业服务业设施布局。支持吾悦、弘阳等大型商圈和罍街、七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结合居住用地布局 (略) 点,合理布 (略) 场、 (略) 、 (略) 场。
(略) 绿地系统建设, (略) 开敞空间品质。高 (略) 绿地系统建设,加快构筑由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郊野公园组成的多层次、多要素的绿地系统。消除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盲区,以“见缝插绿”的方式增加街头绿地、口袋公园, (略) 休闲游憩空间。通过精细化、品质化的场地设计、景观设计与建设实施,将大型公共建筑及周边塑造成为活力集聚、开放共享的公共开放空间。
第三节 (略) 设计与空间形态管控(略) 设计,明确特色风貌分区指引。充分考虑中心城区自然山 (略) 建设的融合,加强对滨江带、山水轴、龙凤环、古宜城、大学城、高铁城等“一带一轴一环三城”城市设计管控,划定历史风貌区、滨江沿岸区、重点轴线区、山水风貌区、门户枢纽区、活力文教区六大类重点地区。通过特色风貌、城市轴廊、标志眺望、公共空间、文化活动管控,加强对街区建筑整体协调、 (略) 规划控制、建筑形态的引导,注重结合历史文化元素营造特色风貌。
(略) 通风廊道管控,营造看山望水的景观视廊。严控通风口地区的开发建设,划定10条一级通风廊道,落实建筑高度管控要求,合理确定建筑密度与开发强度。依托大龙山、振风塔、紫 (略) 重要自然制高点与高地瞭望点,菱湖公园、康熙河景观带等开敞界面,构建展示安庆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系统。 (略) 轴线、门户区域及重要山体, (略) 重要眺望点与重要地标之间的景观视廊。
建立重点地区天际线与高度指引。重点地区建筑高度应在高度控制范围内组合变化,形成富有层次感、 (略) 天际线。塑造安庆特色空间标识,避免产生“一刀切”式的天际线,引导山边、水边、园边等重点地区及周边的建设高度控制。
构建中心城区景观翠环。通过整治河道、城市更新,进一步释放拓展公共空间,提升环 (略) 功能,塑造两条景观翠环, (略) 片区中心与公园节点,强化沿线生态与人文特色。
精细化打造三个“十公里”滨水公共景观带。 (略) 滨水空间,重点塑造安全、生态、景观、游憩四 (略) 滨水景观,高水平建设三个“十公里”长江滨水公共景观带。
第四节 (略) 交通系统(略) 道路系统。构建“两横三纵” (略) 体系和“七横八纵” (略) 体系。坚持“小街区、 (略) ”, (略) 支路,合理利用街巷空间, (略) 网密度。
专栏12 城市交通系统 |
“两横三纵” (略) 体系:两横 (略) 、 (略) — (略) ,三纵为稼先大道— (略) —G347、中兴大道—机场大道及其延伸线— (略) 、 (略) 。 “七横八纵” (略) 体系:七横为宜秀大道、 (略) 、中山大道、迎宾大道— (略) 、 (略) —振风大道、 (略) —皖江大道、滨江大道;八纵 (略) 、 (略) 、 (略) 、 (略) 、独秀大道、 (略) 、 (略) 、 (略) 。 |
(略) (略) 络。构建覆盖规划范围、干支分明、近远 (略) (略) 络,重点保障公交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站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推进站点地区土地混合使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科学预留轨道交通线位和车辆段位置, (略) 发展需要, (略) 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略) 慢行体系。利用中心城区山湖城江的自然资源格局,构建“两环十线”的 (略) 络体系。 (略) 络、步行空间、慢行休闲节点,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 (略) 环境。
(略) 静态交通设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优先保障老城区停车场库建设用地需求,构建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以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 (略) 和公交设施相协调的停车系统; (略) 外公共停车泊位, (略) 内停车比例。支持建设智慧、共享停车系统,提高各类停车泊位的社会共享利用率。
第五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略) 多级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功能集聚、交通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的要求,构建“1+1+4+N”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统筹布局公共服务中心、老城公共服务副中心、片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布局均衡性和均等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规划至2035年,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13 “1+1+4+N”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
“1”:公共服务中心。安庆行政服务中心和滨江CBD及周边区域, (略) 功能的核心承载区,打造安庆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高品质的生态居住区和中央活力区建设,成为展示安庆现代服务品质的标杆名片。 “1”:老城公共服务副中心。安庆中心城区传统的公共服务中心,提升老城区公共服务职能水平, (略) 更新提升改造工作,传承老城区商 (略) 记忆,推动业态升级。 “4”: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宜秀公共服务中心、大观区公共服务中心、迎江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双生谷公共服务4个片区级中心。作为辐射周边城乡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发挥就近就地服务作用重点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 (略) 民文化休闲的需求。 “N”:社区服务中心。为街道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点加强社区级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与覆盖度。中心城区建设39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每个生活圈服务人口为5—*人,服务半径约为1000米。 |
保障教育设施供给。推进义务教育设施均衡布局,有效提高北部新城、东部新城的中小学供给覆盖率。普及优质多样普通高中教育,结合东部新城、双生谷等区域发展,合理预留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条件,优化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持续推进普通高中阶段普及攻坚工程。优化提升高等教育空间资源配置格局,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特殊教育设施和终身教育设施建设需求。
优化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优化 (略) 布局,老旧城区原则上不再增设 (略) 。积极引导优质医 (略) 新区延伸, (略) (略) 新区、 (略) 东 (略) 的用地扩建需求。积极保障片区级公共卫生中心用地需求, (略)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适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等基层医疗设施规划用地标准,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完善传染病 (略) 络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系统。优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重点在滨江地段利用沿岸文化遗存和景观资源,布局一批彰 (略) 形象的地标型文化设施,打造体现历史人文积淀和文化交融的文化空间长廊。以市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滨江ECD油罐生态文化中心为核心,以市图书馆、文化广场和各区图书馆等为基点,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区为补充,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补齐短板、提档升级。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架构。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加快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在老城区人口稠密地区、大型居住区周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用地保障。结合长江生活岸线设置体育健身设施,布置全民健身步道,形成滨江健身休闲长廊。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闲置空地等建设体育公园、绿道、健身步道,加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利用。
健全社会福利设施保障。提升社会(儿童) (略) 设施服务水平,为孤儿、弃婴(儿)提供养育、教育、康复、娱乐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矫正等服务。支撑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高质量均衡的 (略) 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支持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建设,统筹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 (略) 、 (略) 、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 (略) 络。建设社会救助中心,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提供照料服务,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统筹殡葬设施布局。 (略) 中心城区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以建设“绿色殡葬、人文殡葬、和谐殡葬”为目标,节约现有墓地资源,提高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 (略) 生命纪念公园。
第六节 (略) 政基础设施(略) 政基础设施综合布局。构建以“园区化、地下化、一体化、融合化” (略) 政基础设施布局整合模式。引导污水处理、环卫等 (略) 政综合园、市政综合体,布局因地制宜推动重点地区综合管廊建设,坚持科学、务实、节俭的原则,统筹考虑入廊管线建设需求, (略) 经开区(含高铁新区)、双生谷、高铁新区等地区管廊建设,全面推广缆线管廊,局部试点微型管廊,与人防工程、轨道交通、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安全有序建设综合管廊。
优化给水设施布局。安庆中心城区供水水源为长江,取水 (略) 东侧长江凹岸、长江皖河口上游一水厂取水口2处。2025年中心城区预测用水需求量为*立方米/天,2035年预测中心城区用水需求量为*立方米/天。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总供水规模*立方米/天,由安庆一水厂、三水厂、四水厂统筹供水。 (略) 采用环状布局,推动各区 (略) 的互联互通,保障供水安全。
优化排水设施布局。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略) 全覆盖、污水零直排、污泥全处理的污水处理体系。中心城区规划新建山口、白泽污水处理厂,规划扩建龙山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马窝污水处理厂,均衡布置排水提升泵站。至2035年,中心城区共有马窝污水处理厂等7座污水处理厂,独秀大道泵站等24座提升泵站,污水处理能力达到*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优化供热设施分区布局。中心城区形成蒸汽供热 (略) ,保障热力供应安全。对现有安庆热电厂进行改造、扩建,建设长 (略) 。在中心城区划定4个供热片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供热系统,保留现状曙光供热站、石化热电厂、安庆大电厂3座,新建山口供热站1座。结合东部新城和双生谷建设,重点依托公共建筑、综合商业中心以及工业园区等区域建设分布式能源供热系统;加强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推广应用,提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
优化供电设施布局。以提供稳定、安全、高效、清洁的电力能源为目标,构建“多能互补”的电力供给新格局和多元多向、容量富余、调度灵活的高质量绿 (略) 系统2035年,中心城区全社会用电量约为311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约为*千瓦。规划500千伏的高压走廊宽度不低于60米,220千伏的高压走廊宽度不低于30米,110千伏的高压走廊宽度不低于15米,预留宜秀区北部新城西侧、高新区凤凰片、高新区山口片、 (略) 线周边、 (略) 周边、安庆皖江电厂—龙山变沿线、 (略) 以北双生谷迁改等8条高压走廊带。
优化燃气设施布局。完善城区燃气输配系统,合理布局门站、调压站及储气设施,谋划应急气源建设, (略) 供气安全。至2035年,中心城区有海口、月山2座天然气门站;远期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减为6座。
优化通信设施布局。推进5G和 (略) 络建设,在中心城区 (略) 络深度覆盖,加快新一代超大容量、智能调度 (略) 、新一代小(微)基站建设,支持5 (略) (略) 建设和商用。推进电信基础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杆塔资源,加快5G智慧杆塔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一杆多用”改造。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快 (略) 建设。至2035年,中心城区有12处电信局所、12处邮政局所、1处物流集散中心,宽带用户比例不低于95%。
优化环卫设施布局。落实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衔接“社区(村)收集—区(镇、乡)转运—县(市、区)处理”模式,完善环卫设施配置,建立环境友好的环卫体系,支持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略) 目标。推进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城区规划扩建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保产业园,集中处理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预留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设施用地。规划秦潭湖等垃圾转运站3座,新增24座垃圾收集点,至203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固在100%。
推进“ (略) ”建设。结合绿地系统,创新“绿地+海绵”建设模式,支持老、旧城 (略) 改造, (略) 韧性雨洪管理体系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进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建设,实现源头径流量控制。
第七节 (略) 防灾减灾能力明确抗震设防等级。构建工程抗震设防和监测预警保障 (略) 抗震防灾体系,至2035年,中心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略) 防洪能力。全面巩固长江干流防洪体系,按规划 (略) 防洪堤防,进行长江干流堤防加固及崩岸治理, (略) 防洪安全;至2035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防御“五四型”洪水。
严格排涝标准。中心城区雨水管设计重现期达到一般地区P=3年、重要地区P=5年的内涝防治标准,有效应对50年一遇最大24h设计暴雨。
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结合旧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合 (略) 的红 (略) 网密度,优化中心城 (略) ,构 (略) 、 (略) (略) 为主体的疏散主通道;预留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至2035年,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为2—3平方米,服务半径为2—4千米。
完善人防工程体系。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略) 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至2035年,建设人防掩蔽工程不低于*平方米。 (略) 建设和交通工程建设,开辟必要的交通隧道、地下室、过街地道和地下商场,新建居住小区按建筑面积的2%—5%修建地下人防工程。
加强危险品空间管控。 (略) 区级政务中心、集中居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大型公交枢纽、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1千米范围内和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 (略) 、体育场(馆)等人口密集区及其疏散通道周围0.5千米范围内安排新的重大危险源。 (略) 改造,逐步外迁生活区以内的生产与储存型重大危险源。对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危险源要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排除。划定安庆石化防护隔离带,防护隔离带范围线平均宽度不低于200米,防护隔离带范围线内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0%。
优化消防设施布局。中心城区消防队站按4—7平方千米责任区进行布局,规划用地大于5平方千米独立占地的石油化工区、仓储区、工业区等区域需设专业或企业消防站。至2035年,中心城区共有消防训练基地1座,战勤保障消防站1座,特勤消防站4座,一级普通消防站16座,二级普通消防站4座。
第八节 城市四线划定与管控(略) 蓝线并加以管控。对中心城区内主干河道、重要湖泊、水库、河流、干渠 (略) 地表水体实施蓝线控制,划定长江、菱湖等为蓝线管理范围, (略) 蓝线总面积约34.15平方千米。其他河道以及排水渠的蓝线由专项规划和下层次空间规划具体划定。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略) 绿线并加以管控。 (略) 各类结构性绿地,包括重要的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市级以上公园、风景林地等实施绿线控制,划定宁安城际防护绿带、菱湖公园、秦潭湖公园等为绿线管理范围,绿线面积为4.67平方千米。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略) 黄线并加以管控。对给排水、电力、通信、环卫、供热、 (略) 重大基础设施实施虚线控制,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主要包括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热电厂、天然气门站等。 (略) 黄线总面积约7.86平方千米。小于0.01平 (略) 重大基础设施采取点位控制,在详细规划层面进行空间落位。城市黄线控制范围不仅保障设施自身运行安全,同时应考虑与周围其他建(构)筑物的间距要求,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略) 紫线并加以管控。主要包括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省府旧址遗址、安徽省邮务管理局旧址、 (略) 、红楼、 (略) 、邓石如碑刻、姜周烈士墓和三城寺等。城市紫线面积约0.22平方千米。防止大拆大建破坏文物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本体及其环境。严禁违反规划或擅自调整规划在紫线相关区域建设高层建筑、大型雕塑等高大构筑物,参照相关规定管控。
第九节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优化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区域布局。 (略) 地质调查,识别中心城区可利用地下空间区域, (略) 空间功能布局相适应的地下空间布局。重点在滨江CBD、双生谷、 (略) 两侧等区域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建设地下文化、娱乐、体育和商业设施,符合地质条件的老城区及其他建成区域,在维持现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引导有邻避效应的设施综合利用地下空间。
分层利用地下空间。根据地质调查成果,开展地下空间利用条件评估, (略)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层。浅、中层地下空间重点安排交通、市政、防灾等功能,适度安排商业功能;深层地下空间做好快速交通、物流调配、雨水调蓄、能源输送等功能的预留控制。
促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推动组合排管式缆 (略) 政设施建设,在满足设施功能布局、消防、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鼓励水质净化厂、雨水调蓄池、变电站、高压输电线、给排水泵站、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垃圾转运站等设施采用地下建设模式,消除邻避效应,增加地上绿化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引导产业园区开展立体空间开发利用,在确保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工业项目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仓储、停车设施以及生活配套等设施。
第十节 (略) 更新分类施策,精准谋划更新策略。加快对旧住区、旧厂区、旧商区等地块的更新改造,鼓励集中连片实施更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略)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分级引导,划定更新片区单元。依据行政管辖范 (略) 发展方向,以更新资源为基础划定大学城、大桥、凤凰、石化、老西门、开发区一二期、老城、东部滨江、东部工业、迎江开 (略) 更新片区。 (略) 更新片区内,可根据改造优先级划定重点改造类、鼓励改造类、一般改 (略) 更新单元,更新单元规模以 1—3 平方千米为宜,涉及产业片区的更新单元规模可适当扩大。
保护和传承安庆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皖山皖水、安徽之源独特魅力,促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升安庆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第一节 强化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构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整合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要求,构建遗产保护的空间体系,以保护促发展。整体系统保护自然遗产资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大遗址、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红色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新中国文化财富,以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夯实遗产保护空间基础,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强化安庆、桐城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潜山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响肠镇、孔城镇2个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石牌镇、小市镇、赛口镇4个千年古镇,晋熙老街、百里老街、黄泥老街 (略) 历史老街,山口镇村、连塘城村2个千年古村落,黄泥村、万涧村等24个中国传统村落,薛家岗1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安庆胡玉美酱园1个国家级工业遗产等的空间管控。根据相关保护规划,将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对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暂不具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条件的,加强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增强文化遗产空间安全韧性。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重要文化遗产的灾害专项调查与危险性评估,划定安全缓冲空间和风险管控重点区域,提升文化遗产对各类灾害的应对能力,避免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遭受破坏。
强化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管控。依据相关保护规划,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各类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严禁违反规划或擅自调整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相关区域建设高层建筑、大型雕塑等高大建(构)筑物,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对于经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和出让。
第二节 促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系统推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略) 、 (略) (略) 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建筑、重要文物、革命根据地旧址以及长江、天柱山、司空山、大龙山等各类优质自然资源等为基础,在不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功能造成破坏以及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开展适度的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结合黄梅戏、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等非遗文化保护利用,布局“一城一镇一带多点”的戏剧文化保护格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优化旅游休闲度假地空间。协调天柱山、花亭湖、大龙山等风景名胜资源与城乡空间开发,营造高品质活动空间。支持大龙山等风景名胜资源与农业、城镇空间功能融合, (略) 民日常休闲旅游需要。支持天柱山、花亭湖等风景名胜资源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空间载体,丰富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城乡为服务枢纽,积极建设绿道和碧道,将特色自然景观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游憩圈”和“旅游休闲度假地”。
落实旅游用地政策保障旅游用地空间。充分考虑常住居民和旅游人口需求,合理保障驿站等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停车等必要的配套服务项目建设用地。支持废弃地转型为文化和旅游用地,利用旧厂房、旧仓库等建筑资源,以及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鼓励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鼓励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打造“快进慢游” (略) 网体系。逐步扩大 (略) 对重点乡镇和3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率。保障以太天 (略)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主体的全域旅游主干线通道建设,实现大别山区明堂山、花亭湖、天峡、司空山、龙眠山等主要景区资源串联;依托一级、 (略) ,构建风景道 (略) 相互衔接贯通的“鱼骨”状风 (略) 络体系,形成全域旅游“慢游”风景道。
第三节 塑造特色城乡风貌与魅力空间(略) 域城乡风貌总体格局。依托山水田园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秉承 (略) 格局,塑造山、水、田和文、城、乡融合辉映的特色风貌。突出地形地貌与山水资源特色, (略) 风貌区、山林人文风貌区、滨水景观风貌区、田园特色风貌区四大分区,落实风貌管控与引导。
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庆段)建设。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构建文化知识图谱,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彰显活力、开放、包容、生态的安庆文化。 (略) 黄金文化旅游带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安庆沿江文化魅力空间,提升文化资源资产价值,彰显皖江魅力。
塑造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融的大别山魅力空间。依托大别山区生态优势,挖掘和保护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坚持“红色文化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增强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黏合度,塑造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融的大别山魅力空间。将红色人文景点和绿色自然景观串联成线,形成综合性、复合型旅游新产品。
第九章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安全 (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生 (略) 安全为根本,强化水资源、能源安全保障,持续完善各类 (略) 政基础设施, (略) 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体系构建稳定、节约集约的供水体系。系统拓展水资源保障空间,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充分利用人工河湖和低洼地区,拓展水资源调蓄空间增蓄雨洪资源,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助力钓鱼台、牯牛背等水库建设,支持下浒山水库、花凉亭等灌区建设,支撑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 (略) 建设。优化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布局,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完善城乡一体的供水设施布局,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形成多渠道多水源保障格局。至2035年,市域共有安庆一水厂、怀宁城北水厂、桐城一水厂等12座水厂,全域供水普及率达100%。
第二节 完善能源和通信设施体系保障各类电厂建设空间。保障桐城、岳西、太湖、潜山、宜秀5座抽水蓄能电站,宿松新洲渡风电场、宿松九成风电场等12座风电场,望江热电、安庆石化厂热电等4座热电厂,汇口光伏、巨网光伏等多项光伏发电项目用地空间,另规划预留生物质、垃圾、水电等发电空间,提升能源发电的调控性能。支持城镇供电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一批农村供电工程,加密农村地区变电站密度,提 (略) 稳定性、可靠性。
保障供 (略) 建设。 (略) 域供电廊道布局,落 (略) 长距离输送项目,保障 1000kV 武汉 (略) 工程、陕电入皖配套 500kV 线路、文都官山 500 (略) 双开进陕皖直流、安庆 1000kV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项目用地空间。 (略) 域供电设施布局,保留现状双岭变等3座500KV变电站,规划新建安庆四变等3座500kV变电站,规划新建大枫(先锋)变等28座220kV变电站。
构建多源多向的 (略) 络。构建“多站连线,各线成环, (略) ”的 (略) 络。以“川气东送”天然气为主气源,“西气东输”天然气为备用气源,推进宜南五线等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 (略) 域天然 (略) 布局, (略) 域高压管线引入气源,以实现多气源供应。完善与周边怀宁县、 (略) 等 (略) 互联互通,提高供气保障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村庄燃气使用普及率。
推进新型能源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和湖泊周边可利用水域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支持宿松县等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集中区统筹规划建设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注重风电开发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相衔接,合理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场,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及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比例要求,并100%预留安装条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充电基础设施工作,支持停车位加装充电基础设施。
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在安庆中心城区建设中心局,在7个县(市)中心城区设置端局,并通过地区光缆与中心局相联系,在各乡镇驻地设置模块局。以“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下 (略) (IPV6)”“新一代 (略) ”及“下 (略) (NB—IoT)”、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为核心,构建覆盖全面、高速畅通、技术先进、安全稳定、富有弹 (略) 络基础设施体系, (略) 域打造国家量子 (略) 重要节点。
第三节 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绿色生态的排水体系。按流域统筹协调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厂用地需求,促进形成以集中处理为主、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分片处理格局。雨水管设计重现期达到一般地区P=3年、重要地区P=5年的内涝防治标准,有效应对5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至203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促进环卫设施集中整合与模式创新。全域形成“村收—镇运—县(市、区)统筹处理”的环卫设施体系, (略)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空间,推广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服务,保障安庆环保产业园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求。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支持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建设。各县城预留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设施用地,生活垃圾采用分类投放收集,根据需要设置垃圾收储设施、转运站。
第四节 构建综合防灾体系优化防洪排涝体系。提升长江干流安徽段堤防防洪能力,支持同马大堤、广济江堤提标及洲圩滩地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保障望江县合成圩幸福河南站、望江县漳湖圩漳湖站、宿松县复兴坝头港站等大型泵站建设,提高重点涝区的排涝能力。至2035年, (略) 长江干堤及梅林堤能防御“五四型”洪水, (略) 区、 (略) 区、怀宁县城、宿松县城、望江县城、太湖县城、岳西县城为不低于50年一遇,重要城镇不低于20年一遇,农村总体达到 10 年一遇。安庆城区排涝标准达到30年一遇, (略) 区、 (略) 区、怀宁县城、宿松县城、望江县城、太湖县城、岳西县城达到20年一遇,农村排涝标准总体达到10年一遇标准。
科学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以圩区湿地为基础,以华阳河蓄滞洪区为核心,将主要河湖湿地、水库等洪涝水行泄、调蓄的自然空间划入洪涝风险控制线,保障防洪排涝系统完整性和通达性。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进度实时调整风险管控范围,引导各项建设避开灾害风险区。
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区。全市划分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结合防治区划分,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分重点、分层级科学制定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等综合治理措施。至2035年,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威胁,有效控制大型地质灾害威胁。
健全抗震防灾体系。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各级城镇、乡村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构建工程抗震设防、防灾空间布局和应急基础设施保障相结合的城乡抗震防灾体系。至2035年,中心 (略) 等其他7县(市)县城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完善消防配置体系。 (略) 发展同步健全消防 (略) 络,建立*地、水域、空中相结合的消防救援体系。中心城区和县城设置战勤和特勤消防站及一级普通消防站,乡镇设置二级普通消防站,要求5分钟内到达辖区边缘,行政村(社区)设置微型消防站。重大危险源所在地设置专业消防站,消防安全重点监督单位设置微型消防站,结合机场布局航空消防站,结合长江等水域布局水上消防站。
防范台风灾害。区域重要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考虑不受或者少受台风天气影响,保证电力廊道等灾时生命线系统畅通,为防灾救灾提供基础保障。易受台风影响的区域内的现状建筑、桥梁等,支持采取加固等措施;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支持提升防风等级。
完善森林防灭火体系。 (略) 智慧林业项目建设,支持智慧森林防火监控和辅助决策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建设,支持新建生物防火林带、修建森 (略) 、建设消防专业队*靠前驻防综合性基地。至2035年,新建5座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改造及新建16座瞭望塔。
完善人防配置体系。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平战结合、融合发展的原则,发挥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作用,构建指挥、掩蔽、疏散、救援、物资保障等功能配套、互连互通、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体系。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建设,推进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为适合地下工作环境的重要经济目标关键部位和核心设施预留人防空间,保障极端条件下重要经济目标基本运转。科学布点警报设施,人防警报城区覆盖率达98%以上。
加强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的安全防控。支持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和仓储设施向专业园区集聚。在主要货运火车站、 (略) 出入口等交通枢纽配套建设危险化学品中转堆场,保障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集中布局。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化工园区外不再批准新建危化类项目用地。合理确定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化工园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严禁在安全防护距离内建设无关设施和居住建筑。在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建设危化品仓库和危化品停车场,并做好安全防护,留足安全防护距离,确保 (略) 的影响降至最低。
建立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结合应急避难场所, (略)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市级规划1处备灾中心 (略) 级备灾中心辅库,在县(市)级各建设一处备灾中心,在乡镇(街道)配备应急物资储备站,在各行政村(社区)依托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应急物资储备点。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救治体系。 (略) 北院、市疾控中心扩能升级,提升传染病快速反应、诊断、综合救治能力。 (略)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卫生中心和 (略) 络建设,保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略) 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急救圈。
健全综合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示 (略) ,增强应急决策指挥和协调联动能力。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供应保障体系,提升快速应急救援能力。 (略) (略) (略) 为主通道,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至2035年, (略) 级应急指挥中心,7座县(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及时响应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立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和武警等部门应急联动的指挥机制。
第十章 保障交通互联互通,支撑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全国性综合 (略) 为目标, (略) 、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综合 (略) 络,全面保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空间,打造便捷顺畅、绿色经济、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与国家运输大通道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和中西部 (略) 立体通达、市域内部各县(市、区)之间高效连接。
第一节 织密综合立体 (略)构建“米” (略) 。发挥国家高铁主通道京港(台)通道和沿江通道交汇点优势,落实六安— (略) 、武安杭高铁、长安宁高铁安徽北沿江段、 (略) 等项目建设空间,推动安庆“米” (略) 络形成。推进宿望 (略) 、合九—铜九联络线(安庆— (略) (略) )等通道建设,预留合庐城际线南延至桐城建设空间,加 (略) 网。
专栏14 安庆“米”字形高铁通道 |
通道1:北京—济南—合肥—安庆—南昌—深圳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2:青岛—南京—安庆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3: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安庆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4:上海—湖州—宣城—芜湖—安庆方向,现状通道。 通道5:温州—黄山—安庆—合肥方向,新增通道,借助池黄高铁新增直连温 (略) 。 通道6:福州—景德镇—安庆—郑州(合肥)方向,新增通道,借助六安 (略) 北延至阜阳,形成南北大通道。 通道7:长沙—九江—安庆—合肥(南京)方向,借 (略) 、长安宁高铁增设通道。 通道8:武汉—安庆—杭州方向,借助武安杭高铁增设。 |
加密扩 (略) 网。保障“五纵四横一环” (略) 网络建设,预留沿大别山高速(霍山—岳西—太湖—宿松)、太潜舒高速(太湖—潜山—舒城)项目建设空间,提升与杭州、南京、合肥、武汉、南昌等 (略) 互联互通水平,支持现 (略) 改扩建。为国 (略) 提级、改造、新建工程等提供用地空间保障,构建“两横两纵” (略) 和“四横四纵” (略) 体系,增强城镇干线交通可达性和城乡交通服务能力。
专栏15 (略) 网布局 | |
五纵四横一 (略) 网 | 五纵为德上高速—淮南至桐城高速、合安高速、安鄱高速—霍山至安庆高速、济广高速、宿松至彭泽高速。 四横为沪武高速/无为至桐城高速、沪渝高速、南京至九江高速、太蕲高速—太湖至东至高速。 一环为以天天高速、南京至九江高速、沪渝高速、海口过江通道构成的中心城区绕城环。 |
两横两纵 (略) | 两横为347国道、318国道。 两纵为105国道、206国道。 四横 (略) :四横为237省道、344省道、337省道、340省道;四纵为246省道、248省道、241/470/471省道、462省道。 |
优化航运空间布局。以长江干线提级、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推进内河航道疏浚与整治,保障重要支流航道能级提升要素空间,实现干支联动发展。优化安庆港区功能布局,加大对各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空间保障力度,形成以中心港区为核心,宿松港区、望江港区、桐城港区、太湖港区协同发展的港口体系,支持打造江海联运枢纽。
推进民航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柱山机场与周边机场错位发展,支持天柱山机场打造成皖西南重要的旅游型支线机场。加快推进新机场迁建前期选址研究,按照4D级(远景4E级)标准预留建设空间,加强 (略) 网的互联互通。推进桐城、太湖、岳西、望江、宿松、怀宁、潜山通用机场建设,提供低空旅游、农林作业、消防应急等服务,实现所有县域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
预留预控跨江通道。 (略) 运输、铁路运输过江需求,实现公铁并进,立体高效。规划新增宿松至彭泽过江通道、彭泽至望江过江通道、池 (略) 大桥、安庆新洲长江大桥、池安过江通道、中山大道过江通道 (略) 跨江通道;规划新增安庆(第二)过江通道、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和海口长江大桥 (略) 、公路两用跨江通道,全方位支撑安庆跨江融合发展。
第二节 健全城乡客货运输体系优化客运枢纽站场体系。 (略) 域客运枢纽站场层次功能与空间布局,建设由综合客运枢纽、普通客运站点、乡镇综合服务站、农村客运服务站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城乡、镇村 (略) 络一体化建设。
优化物流运输节点布局。 (略) 、铁路、港口、航空等枢纽节点,打造高效衔接内外一体的物流通道,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引领,各县(市、区)为多点支撑,围绕农业、制造业、商贸业和对外贸易4个重点产业进行联动布局的物流节点体系。
提 (略) 保障能力。以“提档、深通、联网”为重点,实施县乡、 (略) 提档升级改造、扩面延伸等工程,改善农村客货运通行条件。推动行政村通 (略) 、20户以上自然村(组) (略) (略) ,推 (略) 联网成片,全面提 (略) 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 融入区域格局, (略) 高质量发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强 (略) 圈协调发展,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主动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保障毗邻地区合作区建设,全面支撑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 (略) 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制造名城。
第一节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共建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强化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 (略) 络,充分发挥安庆港、安庆西站、天柱山机场等重要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实现与长 (略) 三小时交通全覆盖。推进长安宁高铁、武安杭高铁建设、南京至九江高速建设。提升天柱山机场服务能力,加强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强化安庆港在长三角内河主要港口功能定位,打通江海联运枢纽。
保障与长三角产业协作空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联系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重要经济节点,承接产业转移。以化工新材料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略) 所、高校、 (略) ,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为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第二节 发挥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作用构建承东启西的交通物流枢纽。支撑沿江大通道建设,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发挥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作用,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保障合安九高铁、武安杭高铁、六安景城际等区域联系通道建设,促进安庆西向与 (略) 群武汉、南昌、长 (略) 高效联动,促进大别山区互联互通。保障安庆港建设,建设长江中下游集输运一体的区域性沿江航运枢纽中心。
共筑承东启西的生态安全屏障。合力筑牢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 (略) 和湖北、河 (略) 县,加强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保障宿松、岳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探索 (略) 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体制机制。
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空间。对接重大区域战略,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针对性部署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助力老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依托大别山生态环境优势,加强与毗邻地区合作,联动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供应基地,重点保障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产业发展空间。
保障宿松、岳西省际毗邻区合作建设空间。支持宿松县与黄梅县、岳西县与英山县在省际毗邻地区开展产业合作,重点推进生态共保、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保障旅游合作开发、乡村联动振兴等多方面空间需求,共建两地互通良好格局。
第三节 加强与 (略) 协同加 (略) 圈协同发展。以桐城为纽带,依托合安发展轴,强 (略) 圈交通衔接、产业协作、要素共享。积极谋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以合安九高铁、引江济淮工程为支撑,发挥桐城、怀宁(含高铁新区)的支点作用,助力安庆港江海联运枢纽港建设。积极对接合肥创新产业发展优势,加强产业协作,重点保障汽车等产业合作(转移)空间。联合旅游服务、会展商贸等服务业,共建江淮运河文化长廊旅游目的地。
支 (略) 组群建设,协调一江两岸空间布局。推动安池铜共同保护由长江、菜子湖、白荡湖、大龙山、浮山组成的生态空间。支撑安庆港、铜陵港、池州港与主要产业园区互联互通,联动打造长三角西翼新兴增长极。协调东至县大渡口镇空间布局, (略) (略) 一江两岸、拥江发展。保障过江通道建设,统筹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衔接大渡口建设安庆商贸物流副中心。
支持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依托沿江高铁、高速、水运等交通通道,全面融入“大黄山”发展格局,主动串接黄山、池州、宣城 (略) ,推进江河联动、跨市联动和景区联动,建设“快旅慢游”区域旅游集散枢纽。依托皖韵古城历史、桐城文学流派和戏曲宗源文化,推动与黄山、池州、宣城合作开发,重点保障旅游和文化产业及相关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支持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第十二章 完善实施保障,提高空间治理现代化能力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强化规划传导,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完善规划实施政策机制,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夯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 (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 (略) 县上下联动,明确职责分工,确定推进实施的共同责任。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加强领导干部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培训,增强法治意识和专业能力。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要求, (略) 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统筹协调优势, (略) 资规委办运行机制, (略) 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略) 重要建设项目,统筹各级单位、部门空间需求。
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遇到重大战略调整、重要目标变化等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逐级请示报告,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加强部门协同。自然资源部门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信息化、民政、司法、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林业、商务、国防动员、数据资源及其他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机制设计,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强化规划传导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三级”即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三类”即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建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实施;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县、镇级政府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和具体安排,由县级、镇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予实施。市域内跨县(市、区)特定行业涉及空间布局的专项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县(市)国土空间规划指引。迎江区新洲乡、长风乡和老峰镇,大观区海口镇、宜秀区罗岭镇和五横 (略) 、怀宁县、 (略) 、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和宿松县应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生态修复, (略) 级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总体格局、重要控制线、规划分区、功能布局、要素配置等规划内容。
详细规划指引。详细规划 (略) 、县级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要控制线等强制性内容,以及规划分区、中心体系、重大设施等重要内容。重要地区的详细规 (略) 设计要求,增加空间形态和风貌控制要求。结合行政区划和实际管辖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74个详细规划单元。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外区域编制乡村单元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建设用地规模及重要设施配建标准或空间布局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应与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结合,成为统筹乡村地区土地、产业、资金、政策的实施性规划。
专项规划指引。分领域分部门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资源保护与利用类专项规划要统筹考虑资源保护底线及利用上线,推进自然资源利用总量管理;市政设施类专项规划要强调衔接协调、共建共享、提质增效;公共设施类专项规划要注重提标扩面、优化布局,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水平;产业与城乡发展类专项规划要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加快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交通类专项规划要注重“大动脉”与“微循环”并举,完善立体 (略) 络布局;公共安全类专项规 (略) 安全韧性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安全保障水平。相关专项规划在编制和审查过程 (略) 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 (略) 级 (略) ,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
第三节 用好 (略)依托 (略) 和“一张图”系统。用好省级 (略) 和“一张图”系统,实现规划编制审查、报批入库、实施监测和评估预警全过程管理,为用地用矿审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工程建设项目联办审批等业务提供基础支撑。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推进智慧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升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的国土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第四节 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 (略) 络,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风险挑战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加强对重要控制线、 (略) 、重点区域等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工程、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等的监测预警。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审批、修改规划和审计、执法、督察的重要参考。根据评估结果, (略) 发展规划在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空间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略) 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指导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动态维护。
严格执法监督和考核。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严格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国土空间规划的各类行为。构建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各方监督合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对失职失责的领导干部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终身问责。
加强规划科技创新。围绕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规划实施要求,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培养专家队*,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智库建设。稳定规划执法人员队*,强化执法能力培训,提升监管效能。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与监督的主动性。推广责任(社区、乡村)规划师制度,更好地服务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完善规划公开制度,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公开规划信息,强化社会监督。
第五节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生态修复近期行动计划。推进长江沙漠洲段、市区新洲乡、白泽湖、皖河山口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潜山雪湖片区、怀宁独秀山观音湖、太湖花亭湖外湖等综合治理项目。开展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略) 江豚保护区大观段生态修复、海口片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 (略) 菜子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宿松县黄大湖水体生态修复、宿松县湖滨带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开展长江城区段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新洲乡环岛滩涂生态修复工程、石门湖水系生态治理工程、石门湖流域境内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蒋畈圩、头坡圩、皖河山口段等水清岸绿生态环保项目,环湖(石塘湖、破罡湖、菜子湖)生态湿地修复、望江县武昌湖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望江县华阳河湖群生态环境保护、宿松县入湖沟渠水生态修复、怀宁县城区生态补水工程,长江流域皖江段(太湖县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
城乡协调发展近期行动计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强化规划、政策、平台、项目对接。推动县(市、区)、开发区与沪苏浙结对共建、对口合作。推动安庆和大渡口联动发展,实现“一江两岸、协同发展”,构建两地规划建设一张图、交通 (略) ,强化过江通道和国家干 (略) 、 (略) 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谋划;构建产业布局一盘棋,围绕安庆主导产业,招引优质项目落户,联手构建产业生态圈;构建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全方位区域一体化格局。
民生保障近期行动计划。落实加快推进安庆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加强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推进安庆四中新校区、安庆师范大学圆梦新区附中、高铁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建设,新建白泽片区初中、高中各一所和一所A类中职学校。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 (略) (略) ( (略) 新院区)建设、 (略) (略) 续建, (略) (略) 北院区、 (略) (略) 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进滨江ECD(油罐生态文化中心)、陈独秀墓保护利用、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 (略)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市新建7个体育公园。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近期行动计划。贯彻“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工作要求, (略) 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库。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引导项目建设时序与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土地供应计划和资金投放安排相协同,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空间治理能力。
附件1.安徽省人民政府 皖政秘〔2024〕54号 关于《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pdf
附件2.《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公开).pdf
附件3.《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图集(公开).pdf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