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4月拟作出的贵州省福泉市叠翠路道路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表审批意见的公示核与辐射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4月拟作出的贵州省福泉市叠翠路道路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表审批意见的公示核与辐射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4月19日-2024年4月26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51-*(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传真:0851-*

通讯地址: (略) 南 (略) 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

(略) 南 (略) 270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

邮编:*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名称

建设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1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



(略)


(略) 都匀供电局

武汉华凯环境 (略)



(1)220千伏向福Ⅰ、Ⅱ回#15~#25段迁改工程:本迁改工程长约6.1km,其中: (略) 长约5.5km,调整 (略) 长约0.6km, (略) (略) 架空方式架设。本期同步拆除原220千伏向福Ⅰ、Ⅱ回#16~# (略) ,长约4.0km。

(2)220千伏向福Ⅲ回#16~#27段迁改工程:本迁改工程长约7.5km,其中: (略) 长约6.1km,调整 (略) 长约1.4km, (略) (略) 架空方式架设。本期同步拆除原220千伏向福Ⅲ回#16~# (略) ,长约5.1km。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物及生态影响

(略) 工程施工期塔基基础开挖、杆塔组立、架线施工、 (略) 拆除等过程中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能产生扬尘、施工噪声、废污水以及固体废物等影响因子。

1对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1)生态影响及恢复分析

本工程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 (略) 拆除、塔基开挖等施工临时占地对土地的扰动、植被的破坏造成的生态影响。

1)土地占用

本工程施工期施工内容主要为基础开挖,开挖量小,施工时间短,对土地的扰动较小,工程结束后临时占地即可恢复。

2)植被破坏

线路附近植被状况良好,工程永久占地破坏的植被仅限塔基范围之内,占地面积较小;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主要为施工人员践踏对绿地的破坏,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植被会随施工期的结束而逐步恢复。

3)水土流失

本工程土建施工、土石方开挖、回填以及临时堆土等,若不妥善处置会导致水土流失,从而造成生态影响。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及效果

1)土地占用保护措施

(略) 经过山地时杆塔采用高低脚设计等无害化穿越方式,以减少土地占用面积及开挖量;

②应以合同形式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开挖范围及开挖量,不允许就地倾倒弃土,应采取回填等方式妥善处置;此外应尽量避免践踏,合理堆放弃土,在施工完成后,立即清理施工迹地;

③合理规划施 (略) 、牵张场等临时占地,施工要严格在征地范围内进行,禁止在划定范围外施工;

④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要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对施工临时占地及塔基范围内未进行固化的部分,需根据原占地类型进行生态恢复。

因此,本工程施工单位合理堆放弃土,妥善处理,并在施工后认真清理和恢复的基础上,不会发生土地恶化、土壤结构破坏。

2)植被保护措施

①施工应在指定临时施工范围内进行,文明施工,集中堆放材料,严禁破坏施工区域外地表植被;

②塔基开挖时弃土应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以利于后期植被恢复;

③施工结束后,尽快清理施工场地,并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植 (略) 面恢复;

④导线在经过经济作物和集中林区时,宜采用加高杆塔跨越不砍通道原则,仅对塔基位置周围的林木进行砍伐,对档距中央的林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考虑,本次砍伐树木主要为松木、杉木、杂木。

⑤施工临时占地尽量选择植被稀疏的荒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得砍伐林木,对于植被密集的地段采用架高铁塔施工,局部交通较差的区域,通过人力或畜力运送材料,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⑥对于无法避免的植被破坏,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办理林地手续,并缴纳相关青苗补偿费、林木赔偿费。

⑦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及原有塔基处需及时清理并覆盖表层土,进行区域植被恢复。

3)水土保持措施及效果

①对基础开挖后的裸露开挖面用苫布覆盖,避免降雨时水流直接冲刷,施工时开挖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采取回填或异地回填,临时堆土应在土体表面覆上苫布防治水土流失;

②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避免雨季施工作业,做好临时堆土的围护拦挡。

③在施工过程中,将使用柴油发电机,要求施工单位做好防渗漏油措施,含油设备下铺设吸油毡,油料使用专用容器放置现场并做好警示标示,多余的油料在施工完成后运出现场。

④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工程中的表土剥离及回覆、带状整地、耕地恢复)、植物措施(如工程中的恢复林地、撒播草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略) 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边坡及基坑的开挖,不得随意扩大开挖范围。开挖的余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余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专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线路工程开挖弃土的堆放还应注意对塔位安全及农业耕作的影响。

(3)生态影响分析

在采取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后,工程施工期间水土流失也在可控范围内。 (略) 工程单塔施工时间很短,且一般夜间不施工,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间断性、暂时性的。野生动物一般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施工完成后,大部分野生动物仍可以到原栖息地附近区域栖息。因此,本项目施工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采取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后,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在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之后,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产生的影响不会改变本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恢复。

2对生态保护红线影响分析

(略) (略) 生态保护红线约200m,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立塔,本工程施工期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堆料场等临时占地,本工程施工采取高塔架空走线跨越生态保护红线,不扰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植被,不会对生态保护红线产生影响。

3对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

(略) 越福泉洒金谷风景名胜区,在三级保护区内立塔4基,项目建设会 (略) 沿线景观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本项目在风景名胜区内工程量小,不足以构成项目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将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本工程对风景名胜区影响评价报告详见专题Ⅱ。

4声环境影响分析

(1)噪声源

施工期在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架线施工等阶段中,可能产生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噪声源主要来源于材料运输及各类施工机械的运转噪声, (略) 工程施工期短,塔基采用原状土基础,避免大面积开挖,不适用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商砼搅拌车等高噪声设备,对周围声环境影响很小。根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如重型运输车距声源5m处的声压级为82~90dB(A),距声源10m处的声压级为78~86dB(A);商砼搅拌车距声源5m处的声压级为85~90dB(A),距声源10m处的声压级为82~84dB(A),施工机械噪声随距离衰减速度很快,且由于施工需大型机械较少,施工期短,声环境影响时间很短。

(2)拟采取的声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

2)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机械保养和维护,并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施工机械;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可能避免在22:00~6:00和12:00~14:00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

4)强噪声设备尽量远离噪声敏感建筑物布置;

5)运输土石方等施工车辆经过声环境保护目标附近居民时,应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防止噪声扰民。

(3)声环境影响分析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本工程施工期的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较小,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5施工扬尘分析

(1)环境空气污染源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于土建施工的土方挖掘、施工材料运 (略) 扬尘等,施工期扬尘执行《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2/1700-2022)标准要求。由于扬尘源多且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施工阶段,尤其是施工初期,本工程基础开挖和土石方运输都会产生扬尘污染,特别是若遇久旱无雨的大风天气,扬尘污染更为突出。施工开挖、车辆运输等产生的粉尘短期内将使局部区域内空气中的TSP明显增加,机械及运输车辆燃油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其主要成分为CO,NOX等。由于污染源较分散,且每天排放量很小,对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工作,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及时回填,对不能即使回填的土方采取覆盖薄膜、土工布等措施进行防护,减少扬尘的影响。

2)施工时,应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用罐装车运至施工点进行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扬尘。

3)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 (略) 清洁,管控料堆和渣土堆放,防治扬尘污染。

4)进出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 (略) 、堆场及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

5)施工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并采用土工布覆盖。

6)对裸露施工面等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土应及时洒水抑尘。

7)运输车辆在经 (略) 沿线环境保护目标时,应减速慢行,减少扬尘的产生。

8)施工现场禁止将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燃烧。

(3)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220k (略) 施工是主要是塔基开挖工程,占地面积小,塔基开挖工程量小,施工作业时间短,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很小, (略) 施工对周围50m以内环境空气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并且在施工完成后能够很快恢复,对附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6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施工固废来源

本工程综合土石方平衡后,无弃土弃渣的情况发生,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少量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

(2)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施工前做好施工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2)土建施工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塔基开挖、临 (略) 开辟等涉及土石方处置工艺过程中的临时堆土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严禁随挖随弃、随意倾倒等野蛮施工行为;

3)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

4)生活垃圾交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并集中处理;

5) (略) 拆除产生的废旧导线、金具、杆塔等交由建设单位回收。

(3)环境影响分析

在采取了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7污水排放分析

(1)废污水污染源

本工程施工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少量施工废水。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1)施工单位尽量避免雨季开挖作业;施工车辆清洗废水经收集、沉砂、澄清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2)混凝土养护方法为先用吸水材料覆盖混凝土,再在吸水材料上洒水,根据吸收和蒸发情况,适时补充。在养护过程中,大部分养护水被混凝土吸收或被蒸发,不会因养护水漫流而污染周围环境。

3)落实文明施工原则,不漫排施工废水,弃土弃渣妥善处理。

(3)施工废污水影响分析

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本工程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上述措施进行污染防治,并加强监管,使本项目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得到减缓。

二、运行期主要污染物及生态影响

1电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略) 为220k (略) ,且220k (略) 边导线地面投影外15m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所 (略) 的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其电磁环境影响采用模式预测来分析、预测和评 (略) 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

1. (略) 线路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由预测结果可知,本 (略) 线路在非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6.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9.3378kV/m,位于边导线外0.5m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32.2863μT, (略) 中心线下。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满足交流架 (略) 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10kV/m的要求和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限值。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本 (略) 线路在临近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7.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7.3784kV/m,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略) 在临近居民区时 (略) ,根据预测结果, (略) 最低弧垂抬升至11.0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2.5586kV/m,位于边导线外2.5m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9.1261μT,位于边导 (略) 中心1m处,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故本工程 (略) 经居民区时, (略) 弧垂对地最小距离控制在11.0m及以上。

1. (略) 线路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由预测结果可知, (略) 在非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6.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9.8177kV/m,位于边导 (略) 中心6m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25.8474μT,位于边导 (略) 中心线7m处。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满足交流架 (略) 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10kV/m的要求和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限值。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略) 在临近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7.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8.0663kV/m,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故 (略) ,根据预测结果, (略) 最低弧垂抬升至15.0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3.6714kV/m, (略) 中心线下,工频磁场最大值为9.1699μT,位于边导 (略) 中心线4m处,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故本工程 (略) 经居民区时, (略) 弧垂对地最小距离控制在15.0m及以上。

2 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本工程拟建220k (略) 投运后, (略) 附近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类区标准。

3水环境影响分析

(略) 运行期不产生废污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略) 运行期无固体废物产生,对外环境无影响。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级、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本工程建设不会改变现有生态系统的格局,对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很小。施工单位在合理堆放土、石料,并在施工后认真清理和恢复迹地后,不会发生土地恶化、土壤结构破坏现象。在采取相应植被保护、动物保护措施后,工程对植被和动物的影响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对贵州省目前已投入运行的220kV输变电送出工程调查结果显示,类似工程 (略) 沿线土壤与周围土壤基本没有差别,对周围生态环境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批稿(公示版)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公示版.pdf


评估意见

〔2024〕172号关于对《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估意见.pdf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窗口0851-*

(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4月19日-2024年4月26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51-*(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传真:0851-*

通讯地址: (略) 南 (略) 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

(略) 南 (略) 270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

邮编:*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名称

建设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1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



(略)


(略) 都匀供电局

武汉华凯环境 (略)



(1)220千伏向福Ⅰ、Ⅱ回#15~#25段迁改工程:本迁改工程长约6.1km,其中: (略) 长约5.5km,调整 (略) 长约0.6km, (略) (略) 架空方式架设。本期同步拆除原220千伏向福Ⅰ、Ⅱ回#16~# (略) ,长约4.0km。

(2)220千伏向福Ⅲ回#16~#27段迁改工程:本迁改工程长约7.5km,其中: (略) 长约6.1km,调整 (略) 长约1.4km, (略) (略) 架空方式架设。本期同步拆除原220千伏向福Ⅲ回#16~# (略) ,长约5.1km。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物及生态影响

(略) 工程施工期塔基基础开挖、杆塔组立、架线施工、 (略) 拆除等过程中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能产生扬尘、施工噪声、废污水以及固体废物等影响因子。

1对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1)生态影响及恢复分析

本工程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 (略) 拆除、塔基开挖等施工临时占地对土地的扰动、植被的破坏造成的生态影响。

1)土地占用

本工程施工期施工内容主要为基础开挖,开挖量小,施工时间短,对土地的扰动较小,工程结束后临时占地即可恢复。

2)植被破坏

线路附近植被状况良好,工程永久占地破坏的植被仅限塔基范围之内,占地面积较小;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主要为施工人员践踏对绿地的破坏,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植被会随施工期的结束而逐步恢复。

3)水土流失

本工程土建施工、土石方开挖、回填以及临时堆土等,若不妥善处置会导致水土流失,从而造成生态影响。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及效果

1)土地占用保护措施

(略) 经过山地时杆塔采用高低脚设计等无害化穿越方式,以减少土地占用面积及开挖量;

②应以合同形式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开挖范围及开挖量,不允许就地倾倒弃土,应采取回填等方式妥善处置;此外应尽量避免践踏,合理堆放弃土,在施工完成后,立即清理施工迹地;

③合理规划施 (略) 、牵张场等临时占地,施工要严格在征地范围内进行,禁止在划定范围外施工;

④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要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对施工临时占地及塔基范围内未进行固化的部分,需根据原占地类型进行生态恢复。

因此,本工程施工单位合理堆放弃土,妥善处理,并在施工后认真清理和恢复的基础上,不会发生土地恶化、土壤结构破坏。

2)植被保护措施

①施工应在指定临时施工范围内进行,文明施工,集中堆放材料,严禁破坏施工区域外地表植被;

②塔基开挖时弃土应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以利于后期植被恢复;

③施工结束后,尽快清理施工场地,并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植 (略) 面恢复;

④导线在经过经济作物和集中林区时,宜采用加高杆塔跨越不砍通道原则,仅对塔基位置周围的林木进行砍伐,对档距中央的林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考虑,本次砍伐树木主要为松木、杉木、杂木。

⑤施工临时占地尽量选择植被稀疏的荒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得砍伐林木,对于植被密集的地段采用架高铁塔施工,局部交通较差的区域,通过人力或畜力运送材料,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⑥对于无法避免的植被破坏,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办理林地手续,并缴纳相关青苗补偿费、林木赔偿费。

⑦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及原有塔基处需及时清理并覆盖表层土,进行区域植被恢复。

3)水土保持措施及效果

①对基础开挖后的裸露开挖面用苫布覆盖,避免降雨时水流直接冲刷,施工时开挖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采取回填或异地回填,临时堆土应在土体表面覆上苫布防治水土流失;

②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避免雨季施工作业,做好临时堆土的围护拦挡。

③在施工过程中,将使用柴油发电机,要求施工单位做好防渗漏油措施,含油设备下铺设吸油毡,油料使用专用容器放置现场并做好警示标示,多余的油料在施工完成后运出现场。

④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工程中的表土剥离及回覆、带状整地、耕地恢复)、植物措施(如工程中的恢复林地、撒播草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略) 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边坡及基坑的开挖,不得随意扩大开挖范围。开挖的余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余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专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线路工程开挖弃土的堆放还应注意对塔位安全及农业耕作的影响。

(3)生态影响分析

在采取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后,工程施工期间水土流失也在可控范围内。 (略) 工程单塔施工时间很短,且一般夜间不施工,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间断性、暂时性的。野生动物一般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施工完成后,大部分野生动物仍可以到原栖息地附近区域栖息。因此,本项目施工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采取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后,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在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之后,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产生的影响不会改变本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恢复。

2对生态保护红线影响分析

(略) (略) 生态保护红线约200m,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立塔,本工程施工期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堆料场等临时占地,本工程施工采取高塔架空走线跨越生态保护红线,不扰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植被,不会对生态保护红线产生影响。

3对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

(略) 越福泉洒金谷风景名胜区,在三级保护区内立塔4基,项目建设会 (略) 沿线景观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本项目在风景名胜区内工程量小,不足以构成项目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将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本工程对风景名胜区影响评价报告详见专题Ⅱ。

4声环境影响分析

(1)噪声源

施工期在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架线施工等阶段中,可能产生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噪声源主要来源于材料运输及各类施工机械的运转噪声, (略) 工程施工期短,塔基采用原状土基础,避免大面积开挖,不适用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商砼搅拌车等高噪声设备,对周围声环境影响很小。根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如重型运输车距声源5m处的声压级为82~90dB(A),距声源10m处的声压级为78~86dB(A);商砼搅拌车距声源5m处的声压级为85~90dB(A),距声源10m处的声压级为82~84dB(A),施工机械噪声随距离衰减速度很快,且由于施工需大型机械较少,施工期短,声环境影响时间很短。

(2)拟采取的声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

2)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机械保养和维护,并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施工机械;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可能避免在22:00~6:00和12:00~14:00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

4)强噪声设备尽量远离噪声敏感建筑物布置;

5)运输土石方等施工车辆经过声环境保护目标附近居民时,应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防止噪声扰民。

(3)声环境影响分析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本工程施工期的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较小,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5施工扬尘分析

(1)环境空气污染源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于土建施工的土方挖掘、施工材料运 (略) 扬尘等,施工期扬尘执行《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2/1700-2022)标准要求。由于扬尘源多且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施工阶段,尤其是施工初期,本工程基础开挖和土石方运输都会产生扬尘污染,特别是若遇久旱无雨的大风天气,扬尘污染更为突出。施工开挖、车辆运输等产生的粉尘短期内将使局部区域内空气中的TSP明显增加,机械及运输车辆燃油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其主要成分为CO,NOX等。由于污染源较分散,且每天排放量很小,对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工作,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及时回填,对不能即使回填的土方采取覆盖薄膜、土工布等措施进行防护,减少扬尘的影响。

2)施工时,应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用罐装车运至施工点进行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扬尘。

3)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 (略) 清洁,管控料堆和渣土堆放,防治扬尘污染。

4)进出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 (略) 、堆场及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

5)施工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并采用土工布覆盖。

6)对裸露施工面等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土应及时洒水抑尘。

7)运输车辆在经 (略) 沿线环境保护目标时,应减速慢行,减少扬尘的产生。

8)施工现场禁止将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燃烧。

(3)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220k (略) 施工是主要是塔基开挖工程,占地面积小,塔基开挖工程量小,施工作业时间短,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很小, (略) 施工对周围50m以内环境空气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并且在施工完成后能够很快恢复,对附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6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施工固废来源

本工程综合土石方平衡后,无弃土弃渣的情况发生,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少量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

(2)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施工前做好施工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2)土建施工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塔基开挖、临 (略) 开辟等涉及土石方处置工艺过程中的临时堆土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严禁随挖随弃、随意倾倒等野蛮施工行为;

3)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

4)生活垃圾交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并集中处理;

5) (略) 拆除产生的废旧导线、金具、杆塔等交由建设单位回收。

(3)环境影响分析

在采取了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7污水排放分析

(1)废污水污染源

本工程施工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少量施工废水。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1)施工单位尽量避免雨季开挖作业;施工车辆清洗废水经收集、沉砂、澄清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2)混凝土养护方法为先用吸水材料覆盖混凝土,再在吸水材料上洒水,根据吸收和蒸发情况,适时补充。在养护过程中,大部分养护水被混凝土吸收或被蒸发,不会因养护水漫流而污染周围环境。

3)落实文明施工原则,不漫排施工废水,弃土弃渣妥善处理。

(3)施工废污水影响分析

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本工程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上述措施进行污染防治,并加强监管,使本项目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得到减缓。

二、运行期主要污染物及生态影响

1电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略) 为220k (略) ,且220k (略) 边导线地面投影外15m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所 (略) 的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其电磁环境影响采用模式预测来分析、预测和评 (略) 投运后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

1. (略) 线路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由预测结果可知,本 (略) 线路在非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6.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9.3378kV/m,位于边导线外0.5m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32.2863μT, (略) 中心线下。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满足交流架 (略) 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10kV/m的要求和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限值。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本 (略) 线路在临近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7.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7.3784kV/m,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略) 在临近居民区时 (略) ,根据预测结果, (略) 最低弧垂抬升至11.0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2.5586kV/m,位于边导线外2.5m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9.1261μT,位于边导 (略) 中心1m处,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故本工程 (略) 经居民区时, (略) 弧垂对地最小距离控制在11.0m及以上。

1. (略) 线路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由预测结果可知, (略) 在非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6.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9.8177kV/m,位于边导 (略) 中心6m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25.8474μT,位于边导 (略) 中心线7m处。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满足交流架 (略) 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10kV/m的要求和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限值。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略) 在临近居民区导线弧垂对地距离7.5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8.0663kV/m,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故 (略) ,根据预测结果, (略) 最低弧垂抬升至15.0m时,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3.6714kV/m, (略) 中心线下,工频磁场最大值为9.1699μT,位于边导 (略) 中心线4m处,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变化趋势均是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故本工程 (略) 经居民区时, (略) 弧垂对地最小距离控制在15.0m及以上。

2 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本工程拟建220k (略) 投运后, (略) 附近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类区标准。

3水环境影响分析

(略) 运行期不产生废污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略) 运行期无固体废物产生,对外环境无影响。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级、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本工程建设不会改变现有生态系统的格局,对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很小。施工单位在合理堆放土、石料,并在施工后认真清理和恢复迹地后,不会发生土地恶化、土壤结构破坏现象。在采取相应植被保护、动物保护措施后,工程对植被和动物的影响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对贵州省目前已投入运行的220kV输变电送出工程调查结果显示,类似工程 (略) 沿线土壤与周围土壤基本没有差别,对周围生态环境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批稿(公示版)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公示版.pdf


评估意见

〔2024〕172号关于对《 (略) (略) 延伸段改扩建建设项目220kV电力迁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估意见.pdf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窗口0851-*

(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附件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