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甘肃省委省政府、临夏州委州政府将“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和推进全省、全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做出明确安排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部署,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临夏州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立足县情实际,按照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和政目标,全力提升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态产业体系,促进我县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特编制《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我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基期为2018年,期限为2018-2025年。其中,近期为2018-2020年;远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在 (略) 、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政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心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环节,着力增强建设“山水和政、绿色和政、冰雪和政、美丽和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实现全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严格按照《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规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我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了《和政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政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和政县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和政县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等生态保护相关规章制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坚决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作。城乡融合发展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全县上下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抓手,全面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有效推进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稳步进行,全县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2017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为25.*吨标准煤,较201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7.44%。2018年,全县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111.33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50.67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开展对燃煤锅炉、餐饮企业、供热站等集中整治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农村废旧地膜回收、秸秆利用、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倡导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最大限度的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74%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7%。

(三)循环经济产业园初具规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础逐渐稳固

以我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代表的临(夏)—甘(南)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园区建设突出“生态环保、综合开发”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基本建成了建材工业区、生态养殖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区、商贸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等六大产业区,初步形成了“双低油菜籽—食用油—饲料”、“啤特果—果汁—饲料”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畜禽粪便—沼气—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肥料”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固体废渣、生活垃圾—水泥等建材产品—余热余压利用”建材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大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巩固。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突显,县域文化旅游品质持续提升,基本形成了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业发展稳中趋好,牛羊肉、乳制品、饮品、农产品、副食品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经营、生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逐步改变,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逐渐显现。中医中药产业得到重视,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医养融合步伐逐步加快。物流园区和商贸综合体加速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以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突出问题为抓手, (略) 场化导向,强化绿色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绿色发展的基础逐渐稳固。

二、机遇和挑战

从全国看,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我们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略) ”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 (略) 更加清晰,将针对西部地区的省情、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情况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生态安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释放更多政策红利。这些都为我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新空间、带来新机遇。

从全省来看,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阶段。依据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略) ,是从源头上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行动方案及《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技术引进指南》,全面部署了未来我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和保障机制,为我县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全州来看,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支撑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围绕州委州政府“六抓”思路举措,以绿色生态产业引领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全县来看,近年来深入贯彻 (略) 、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制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仍相当严峻,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全民环保意识还不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土乱堆、秸秆乱烧等现象屡禁不止、依然存在;二是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到位。“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落实存在逐级递减的现象,环境监管执法机制等不够健全;三是水污染防治能力不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站、县城备用水源建设进度缓慢,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设施有人为损坏现象;四是大气污染管控措施落实不全面。小煤炉、土炕整治任务进展十分缓慢;五是土壤污染整治措施不严格。 (略) 场监管不严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

目前,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同全省、全州一样,既进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又到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因此,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色生态产业引领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当前区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 (略) 。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动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中医中药、通道物流等绿色生态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和政。

二、基本原则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促进产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优势、选准产业、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强化保障,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和政县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全州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前提。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建立绿色发展政策导向,坚持保护优先,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并重,铆足全力抓整改促环保,加大县域各流域水保生态治理,提高生态建设质量效益。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认真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全县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节约和循环利用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依据我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有度有序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节能减排,改造提升循环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让自然美景永驻长存。

——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充分依托和挖掘各乡镇现有资源,根据不同乡镇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重点。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带动,实施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示范重大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动能转换,绿色转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放在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绿色生态产业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略) 场导向的绿色技术体系,大力拓宽绿色发展空间。

—— (略) 场主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绿色产业发展的趋势。 (略) 场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着力破解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 (略) 场主体积极性, (略) 场主导、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增强全县人民绿色发展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开创和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总体布局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和政县行政辖区范围,辖九镇四乡。绿色生态产业布局严格按照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立足全县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构建“一心、一轴、二带、四区”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开发,强化特色,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一心”是指县城城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教育文化产业、餐饮服务产业、旅游配套产业,将县城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服务中心。

“一轴”是指广通河至牙塘河流域。包括三合镇、买家集镇和城关镇,其中:广通河段紧抓“ (略) 经济带”商贸机遇,做大做强商贸流通,建设现代大型专业 (略) 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牙塘河段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中药材及养生、循环经济等产业,努力建设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带”是指以大南岔河观光旅游为主的产业带和以牛津河流域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带。大南岔河观光旅游产业带继续完善沿大南岔河两岸的农家休闲乐园、松鸣镇各项旅游设施,形成集古动物化石、花儿文化、少数民族风情、自然生态、冰雪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产业带。牛津河流域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依托林果种植、蔬菜栽培、野菜采摘,建设集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带。

“四区”是指南阳山生态农业观光区、北部畜牧养殖及药材饲草种植区、中部果蔬种植及畜牧加工区和太子山沿线生态旅游区。南阳山生态农业观光区重点发展啤特果等生态农业和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一条龙的观光旅游产业;北部畜牧养殖及药材饲草种植区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中药材和旱作农业、牧草种植;中部果蔬种植及畜牧加工区重点开展啤特果种植、樱桃种植、蔬菜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野菜加工和发展肉牛、肉羊、草鸡养殖和加工,形成专业化的养殖和加工基地;太子山沿线生态旅游区依托自然环境的特点,重点依托松鸣岩、三岔沟、黄松沟等景区及旅游扶贫大通道沿线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明晰,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地位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集聚溢出效应、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逐步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清洁、高效、低碳的生产模式成为主导;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绿色生态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0.5%。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初步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绿色。结合州上提出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围绕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4大类23项具体指标,全面完成省、州下达的目标任务。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更加凸显。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和政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美丽和政。

专栏一:和政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序号

目标名称

2017年实际

2020年预期

2025年预期

绿

色 产

业 发

1

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0.5

3

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例(%)

100

100

100

4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47

55

完成省州下达目标

5

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比重(%)

52

55

6

林下经济产值(亿元)

0.28

0.45

0.6

资源

节约

7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20

>20

8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25.26

30

完成省州下达目标

9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7.44

12

1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15

16

1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

17.9

25.3

12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

0.55

13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21

49

14

资源产出率(万元/吨)

1

1.018

1.06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0

85

环境

保护

1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2

完成省州

下达目标

17

细颗粒物(PM2.5)城市年均浓度下降(%)

44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100

生态

建设

19

城市污水处理率(%)

89

95

>98

2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95

21

森林覆盖率(%)

35

完成省州下达目标

2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68.9

2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12

第三章 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抓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传统制造升级、中医中药、通道物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重点绿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具有和政特色的绿色高质 (略) ,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一、做强旅游文化体育产业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山水和政、冰雪和政、绿色和政、美丽和政”的定位,以发展全季全域旅游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空间集聚,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古动物化石、松鸣岩、花儿”三大品牌,将我县打造成为集科研科普、民俗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综合基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研学、 (略) 等的深度融合,把旅游文化体育业培育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到2025年,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甘肃乃至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一)优化旅游总体布局

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按照“世界的和政、古动物的伊甸园”和临夏 (略) 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一会、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着力打响“化石、花儿、松鸣岩”三大旅游品牌,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面上,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推动古动物化石资源与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衔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按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拓展、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旅游内容形式,拉长旅游季节,形成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全面提升全季节旅游产品档次,打造一条精 (略) ,建设全域民族风情线,把和政建设成为甘肃重要的旅游地和回藏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快建 (略) ,推进县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到2020年争取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推进大景区建设

抓住全省建设20个大景区的有利时机,重点打造核心景区:“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提高产品服务档次,力争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花儿保护利用设施、松鸣岩和桦林游客服务中心装修布展、法台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实施大景区智能停车场、标志性景观工程、智慧旅游系统、地质公园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博物馆布展优化等项目,加快三岔沟、半截峡、黄松沟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略) 服务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建成康乐莲麓至积石山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和政段,建 (略) 基础设施、县城至松鸣岩快速通道;绿化东西两山,建成啤特果林带、油菜长廊,把大南岔河流域建设成为连接县城文化核心区与松鸣岩大景区的旅游大通道;强力推进旅游业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旅游厕所建设力度,核心大景区内旅游厕所达到3A级标准;沿大南岔河两岸建设万亩花海、水域景观、水上漂流、西部民俗园、少数民族民居、民俗馆、农家休闲乐园等,全面提升旅游景区质量; (略) 、旅游大通道沿线完善自驾游基础设施,开发观光体验农业、山野小吃、乡村民宿,打造自驾 (略) ;加快提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场所、娱乐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等配套保障服务设施水平;加快形成和政山水风光游、古动物化石探秘游、森林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花儿文化游等精品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完善冰雪体育、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等为主要元素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体系。2020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2-3个,3A级景区4-6个。

(三)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积极打造和政“梨园”品牌形象,重点打造以松鸣镇狼土泉村、吊滩村、上王家村、三岔沟村、小滩村、石咀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旅游新业态,形成品牌效应。加快推进提升松鸣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一批体验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带动能力强劲的特色旅游项目。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程度和受益水平。积极培育“种、养、加”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石咀村等旅游扶贫试点村。引导鼓励扶持乡村企业家、农民巧手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开发乡村客栈、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体育扶贫行动,促进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四)凸显特色文化旅游

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在4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的辐射带动下,依托温和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三岔沟田园综合体、华丰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甘肃松鸣岩户外健身训练基地、和政县生态文化示范村建设等生态文化项目,形成“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的和政特色。充分挖据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 重点打造和政砖雕木雕、竹柳编、奇石、民族刺绣、水秀石盆景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商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花儿、砖雕、竹柳编、秧歌、眉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村寨、化石遗迹等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花儿”演艺、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推动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五)打造智慧旅游县域

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行业监管、智慧旅游推广营销、智慧 (略) ,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城镇、智慧景区、智慧旅游饭店创建工作。推动建立公 (略) ,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构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鼓励通过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融合传媒新模式,加大和政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宣传推广力度。以大型节会赛事为引领,以旅游、文化、体育、传媒、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支撑,通过以节促游、以节聚力、以节造势,积极打造甘肃民族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力争4A级以上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

(六)培育旅游新业态

围绕化石、花儿、松鸣岩三张名片,加快推动“旅游+体育”,精心策划包装,深度营销宣传,强力推介以古生物化石遗迹为主的研学探秘游、以花儿文化为主的民俗体验游、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的山水生态观光乡村游、以滑雪滑草为主的户外运动游,积极筹办全国大众高山滑雪巡回赛,继续举办高原梨花旅游节、鲁冰花油菜花旅游节、松鸣岩花儿会、冰雪旅游节等节会活动,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形式, (略) ,以“节会+比赛+旅游”的新模式,积极承接和开展省内外重要体育赛事和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甘肃省“松鸣岩”杯高山滑雪公开邀请赛、和政县赛马大赛等大型品牌赛事影响力,开发越野自驾、水上游乐、滑雪滑草、冰雪项目训练等休闲体育项目, 培育旅游新业态,打响和政旅游品牌。

(七)推动文化产业保护与传承创新

不断提升我县史前文化研究传承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人文历史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加大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业力度,实施民俗民居保护等工程。不断加大红色文化弘扬传承力度,加快爱国主义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古镇及遗址恢复工程建设。实施文化遗址保护,强化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的保护利用。加强河湟花儿、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花儿”演艺、“和政羊”文化推介会展等文化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加快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加工业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传统文化产品创意性转变,传统文化技艺创造性传承,传统文化理念创新性发展。培育发展旅游演艺文化,围绕化石文化、民族文化、花儿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精品演艺产品,开展精品系列文化创作活动,补齐旅游文化演艺产业短板。

(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组建运营好和政县文化 (略) ,借助 (略)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资金通过投资、融资、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开发乡村客栈、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狼土泉村、吊滩村、上王家村、三岔沟村、小滩村、石咀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旅游新业态。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进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旅游经营者,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买家集镇石咀村、松鸣镇吊滩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发以“吃农家饭、 (略) 、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民宿客栈,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旅游村,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层次。

专栏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提质工程

1.三岔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9-2022年,建设三岔沟景区停车场、游客中心、主干道提升改造、旅游步行栈道、旅游厕所,改造景区内水体、建设小桥流水景观,建设民宿、自驾游营地。

2.松鸣岩温泉乐园度假村项目。2019-2021年,投资8.81亿元,占地229.89亩,总建筑面积1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题酒店、温泉水世界、商业餐饮区、联排住宅、精品公寓、员工宿舍楼以及其它附属设施。

3.重点景区建设项目。2019-2020年,建成康乐莲麓至积石山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和政段。进一步完善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法台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华成云溪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大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大景区智能生态停车场、大景区标志性景观工程及标示系统项目、松鸣岩和桦林游客服务中心装修布展、松鸣岩自驾游营地、松鸣岩速8酒店,争取逐年实施大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桦林万兽谷景区古动物化石“时光隧道”及5D体验馆、黄松沟景区旅游开发、花儿之家休闲养生养老中心、松鸣特色小镇B区商业街、仿古文化街AB区、特色水街开发、滴珠山公园综合开发、县城河东新区“欢乐谷”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建设县城至松鸣岩快速通道;争取实施革命烈士肋巴佛纪念馆建设项目;提升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旅游接待能力。

4.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乡村旅游厕所、温和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三岔沟多垛湾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力争实施大南岔河流域万亩花海、松鸣小镇旅游综合提升、旅游扶贫大通道沿线旅游开发、华丰国家农业公园、松鸣岩民俗村、松鸣镇传统村落保护及棚户区改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乡村民宿农家乐改造等项目。

5.品牌营销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围绕化石、花儿、松鸣岩三张名片,建设大南岔河流域观光旅游产业带,建设项目精心策划包装,深度营销宣传,努力扩大和政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6.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政县城关镇、松鸣镇两个足球场,计划在广通河县城段两岸建成10公里健走步道。

二、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突出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循环化发展水平,构建优质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体系。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比重达到55%。

(一)优化农业种养结构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旱作农业和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做实“粮改饲”推广工作,增加饲草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有效提升种植养殖效益。紧紧围绕牛、羊、特色林果、油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业向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更多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加强和政辣椒、啤特果、双低菜籽油、“嘴头馋”草鸡等品牌产品的宣传、培育和保护。加快健全完善草牧业“种、管、收、储、运”生产服务体系,扶持壮大饲草龙头企业,规范提升饲草合作社,配套完善青贮窖、饲草棚等设施建设,引导全县牛羊养殖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方向转变,推动玉米从跨区销售转向就地利用,实现区域内种养良性循环,促进种养结合机制新突破,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着力提高种养综合效益。到2020年,力争“粮改饲”面积达到*亩,培育饲草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企业2个、3000吨加工企业5个、1000吨加工企业3个,建成饲草加工配送中心1处。

(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林业清洁生产,推行高效互补、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构建全配套回收利用体系。

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农村户用沼气、养殖业等条件,推广“种-养-气”、“种-气-肥”等多种循环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巩固提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打造高寒阴湿区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连片生产、循环化双向互动”的循环发展模式,加快秸秆、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县重点推广“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秸秆(尾菜)—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循环农业模式。在重点旱作农业区,重点推广“饲草(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循环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开发有机农产品,促进食品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肥水肥料化利用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重点实施农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深加工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尾菜处理利用方式,进一步巩固提升绿色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提升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水平。到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8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壮大特色优势农业

大力发展壮大油菜、辣椒、啤特果、草食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全县乃至周边区域的双低油菜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油菜深加工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油菜精深加工,引进国内食用油先进加工工艺, (略) 场高端产品,提高产 (略) 场竞争力。引导县内油品加工作坊改进传统压榨工艺,提高油品质量,继续走好寻常百姓餐 (略) 。

紧紧围绕牛、羊、蔬菜、油菜、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业,引导农业向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油菜和草食畜牧业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高原夏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示范园项目,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更多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到2020年,建设3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油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亩、*亩、*亩以上,牛羊肉总产量达0.*吨以上,牛羊肉精深加工量占到总产量的45%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生产规模的55%以上。

(四)深入推进产业融合

以循 (略) ,发挥农林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优势,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农业产业化和精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行“农户+龙头企业+品牌”等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和农产品产地配套服务工程,推动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促进啤特果、油菜、中药材、乳品、草食畜等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县城 (略) 场建设,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积极探索农业新型业态,创建1-2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三园一体”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三园”建设,逐步完善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等功能相互融合,以松鸣特色小镇等重点镇为节点,创建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专栏三:循环农业发展工程

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规模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示范园:以种养加一体、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循环高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配套为主,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建设打造循环农业产业园,形成“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循环农业示范区;实施农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

2.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实施高原夏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示范园项目。推进年产*吨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化、优质林果基地、林木种苗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推进油用牡丹基地建设项目、蚕豆种植与深加工项目、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包装项目、啤特果产业开发项目、林下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啤特果种植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等;开展日光温室旧棚改造项目。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2022年,建设松鸣特色小镇特色农产品采摘园、松鸣岩紫韵庄园、大南岔河流域万亩花海、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4.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效开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建设罗家集镇三岔沟多垛湾田园综合体、华丰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园、狼土泉田园综合体开发、咀头村乡村旅游综合体、达浪“宁河慢城”田园综合体、白桦林中草药生态谷等项目。

5.秸秆饲草料开发及加工配送供应体系建设项目。2019-2020年,全县新建5000吨玉米秸秆青贮草加工企业2个、3000吨加工企业5个、1000吨加工企业3个;购置大型玉米联合收割铡草机8台、大型铡草机20台、中型铡草机30台、揉丝裹包机30套。

6.秸秆综合利用工程。2019-2020年,新建青贮池、氨化池容量*立方米;建设秸秆饲草配送中心1个;建立3个秸秆饲料化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个专业化秸秆收集贮存加工服务队,开展秸秆打包揉丝工作。

7.有机肥生产线项目。2019-2020年,建设年产*吨有机肥的生产线一条及粪便和秸秆无害化处理设施,总建筑面积1.*平方米。

8.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2019-2020年,新建粪污处理厂2处,配套发酵池、搅拌机等设备、生产办公用房及化验室、道路及晒场、场地硬化、围墙、贮气柜、泵房及仪表房、有机复合肥加工厂等。

9.农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2019-2020年,扶持培育一家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配套厂房及设备建设。

10.粮改饲项目。2019-2020年,年种植粮改饲玉米*亩,青贮玉米*吨以上。

11.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开展粪污清理、输送、储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堆积发酵、沼气生产和沼液沼渣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积极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到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12.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采取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垄膜沟灌、深松深耕技术等系列农艺、生物、工程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每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亩、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实现病虫害监测智能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统防统治专业化。

13.大型农产品冷链储备项目。2019-2020年,建设果品储藏库20个,蔬菜保鲜库5个、肉制品冷藏库10个、畜产品冷藏品5个。

14.特色农产品小型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2019-2020年,投资*元,在贫困村建小型冷鲜库10个,总库容4000立方米。

三、巩固拓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挥我县面向甘南 (略) 交通区位优势和作为临夏 (略) 的物流集散地优势, (略) 建设,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依托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内外资源,完善 (略) 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主动融入“ (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使物流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创新动力引擎。到2020年,全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0%,批发业销售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

(一) (略) 建设

建设和政县大 (略) 场,将我县各类零散交易整合进入大 (略) 场,进行统一交易,建设煤炭、花鸟鱼、中药材、蔬菜瓜果、建材、活畜、屠宰等7个功能区。力争新建和提升改造3-5 (略) 场,2 (略) 场。高标准建设 (略) 场,实现临夏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中药材在我县的交易,与岷县 (略) 场形成互补交易。在和汇物流园建设县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全县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实现全县快递物流的集中统一分拣、配送,建设申通、 (略) 代办处及电子购物中心、 (略) 络、物品仓储、商品展示区。同时,加快完善火车站运输基础设施及物流中心建设,拓展货运和快件业务。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实现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交易展示、货运代理等各种高质量物流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和政县大 (略) 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

(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鼓励 (略) 运输企业采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推进货运枢纽转型升级,优化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服务主体,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高效衔接的物流体系,加快 (略) 。推广甩挂运输,支持甩挂运输企业开展“四车组合”等运输组织模式创新, (略) 运输空驶率。加快 (略) ,推进干线甩 (略) 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统一配送,支持物流企 (略) 冷藏车、铁路冷藏货柜班列的普及应用。积极推广 (略) 等先进技术,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三)着力发展智慧物流

(略) 建设,实施“ (略) +”行动计划, (略) (略) 为突破口,扶持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直供直销等新兴业态,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好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培育发展电商企业4家, (略) 店300家以上,申报建设省级电商扶贫村11个,在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多点支撑、运行高效的 (略) 络,以一村一品为依托,结合电商,培育特色产品“淘宝村”、“京东村”。加快推进县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和大型生产、流通企业的融合,实现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保障。

(四)积极扩大对外商务贸易合作

立足资源禀赋,通过电商企业、 (略)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整合内外资源,完善 (略) 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方位促进电子商务与旅游、啤特果、油菜、中药材、畜牧养殖、劳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县 (略) 销售民族食品、用品及名优新特产品的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略) 络体系。依托电子商务,持续推进和政辣椒、草鸡(蛋)、牛羊肉、野生蜂蜜、酿皮子、甜麦子、油炸面食、山野菜等特色食品和砖木雕、化石仿制品、竹柳编、水秀石、手工刺绣等特色手工艺品实现线上销售,进一步拓宽农产品、 (略) 场的渠道。 (略) 展销企业名优产品,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出口竞争力。到2025年,使我县成为联结省城和州府临夏,打通甘南甚至西宁、西藏整个藏区的物流大通道、大枢纽,连接“ (略) ”国际大通道的一个重要基地。

专栏四:通道物流产业拓展工程

1. (略) 场建设工程。2019-2020年,计划修 (略) 场、 (略) 场、 (略) 场、蔬 (略) 场、 (略) 场、 (略) 场、 (略) (略) 场。 (略) 建设,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

2.大型农产品冷链储备项目。2019-2020年,建设果品储藏库20个,蔬菜保鲜库5个、肉制品冷藏库10个、畜产品冷藏品5个。

3.特色农产品小型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2019-2020年,在贫困村建小型冷鲜库10个,总库容4000立方米,年储存啤特果2000多吨,年增收10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多户。

4.综合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扩建项目。2019-2020年,在和汇物流园建设和政县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全县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实现全县快递物流的集中统一分拣、配送。

5.走出去基地建设工程。向东积极融入兰州经济圈,建设面向兰州的物流基地;向 (略) 县一体化建设、永靖- (略) -和政旅游带的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建 (略) 的小商品集散基地;向西南加强与藏区合作, (略) 场的物流中转中心,并以电子商务促进藏区商品往内*的流通,将和政打造成为藏区牛羊肉、中药材等特色商品流入内*的一个重要通道, (略) 场,将内*产品输送到物资相对匮乏的藏区,扩大和政特色农产品、 (略) 。

6.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实施“ (略) +智慧和政”战略, (略) 、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 (略)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 (略)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改造)、 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升级改造,争取实施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孵化园扶贫项目,进一步完善电商服务体系。

7.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提升项目。到2020年,建设或改造13个乡镇、122个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物流服务站点,乡镇建设标准面积30平方米以上、村点建设标准面积15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三有一能”目标。

8.甘肃慧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项目。2019-2020年,建设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孵化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及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线上产品包装研发生产中心。

9.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政分中心建设项目。2019-2020年,在松鸣岩滑雪场建设甘肃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为全州18个中心之一。

四、发展壮大中医中药产业

依托我县中医中药资源富集优势,以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积极构建优质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开发度假疗养、医养结合、中医药养生等健康产品和服务,促进健康和政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10%),政府中医药事业投入占卫生事业投入的比重达到15%,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略) 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公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素养达到30%,中医药养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0%。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县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

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在县域内中药材主产区、适宜区建设中药村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构建以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为核心,以松鸣、新营、罗家集、陈家集为节点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框架,推动中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充分发掘太子山地带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完善中部地区中医药加工产业链和中 (略) 络,培育一批现代化中药材加工骨干企业,建设特色区域性 (略) 场,形成布局合理、定位科学、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

(二)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加工生产水平

充分利用和政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以甘肃复 (略) 为龙头,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在县内主产区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力争把和政药材产区打造成为临夏州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实施复兴厚中药材交易物流中心项目。择优连片发展地方特色品种,稳步扩大当归、党参、柴胡、黄芪、板蓝根、防风、冬花、秦艽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无公害和有机种植,切实提高中药材种植品质。引导中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推进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大宗药材进行道地药材认证,鼓励开展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复兴厚等骨干制药企业发展,鼓励药品生产企业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全面提升我县制药产业规模与竞争力。大力推进药菜两用蔬菜的种植、加工及产业化开发,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值。

稳妥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通过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引导种植户利用土地、贴息贷款、帮扶资金、自有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或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贫困户”模式,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连接,充分发挥上连龙头下连农户的作用,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面积增加到*亩左右,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亩;重点培育2-3家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仓储物流水平,力争中药材种植、加工、商贸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0.6亿元,2025年达到1亿元。

(三)积极推动区域特色医药产业发展

依托保健食用中药材开发项目,逐步建设以医疗保健、食疗养生、教学科研、旅游保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初具规模的特色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体系。提升医药研发水平,借鉴蒙医药、藏医药开发的先进经验和优良做法,与医疗单位、制药企业合作,探索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医药产品,支持建设特色医药为主 (略) 及特色医药研究机构、培训基地,建设特色医药文化展示基地,促进区域特色医药产业稳步发展。

(四)积极构建优质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体系

支持县内复兴厚制药企业发展,全面提升制药竞争力。挖掘研发以县内道地药材为主的中成药,加快推进二次开发和扩能改造。延伸发展膳食配方饮片、保健茶、饮料等中药食品,积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统筹医疗、产业、教育、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引导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推动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心理咨询等服务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探索推进特色医药养生保健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实施复兴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支持开发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发展集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绿色健康养生产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建设集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绿色健康养生产业。

专栏五:中医药产业壮大工程

1.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以二级 (略) 中医科为骨干,以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社会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略) 住院部综合楼、中医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2. (略) 场。依托复兴厚等中医药骨干企业,发展药品仓储、物流配送等医药流通业,重点实施复兴厚中药材交易物流中心项目。

3.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拓展中医药产业链,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复兴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占地600亩,建设标准工业厂房及仓储用房*平方米,贮存规模达到*吨,安装年加工中药材生产线3条及其他附属设施;实施复兴厚中医养生馆建设项目:建设中医养生馆1座,开发食补疗法、人工理疗、经络疗法、熏蒸疗法、疏通经络等形式的自然疗法等服务项目;争取实施白桦林中草药生态谷项目,全面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建设带动中医药产业壮大工程。

4.中药材培养加工体系开发建设。依托保健食用中药材开发项目,对食药两用中药材进行开发,建设年产*吨保健食用中药材生产线一条。

5.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当归、党参、甘草、黄芪、柴胡等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涵盖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开发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技术。

五、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产业

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改造是推进我县绿色发展崛起的重要抓手。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 (略) +制造”行动计划,优化升级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一)优化升级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产业

巩固优化食品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坚持打好“特色”和“绿色”牌,壮大提升民族用品加工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打造拥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食品和民族用品特色优势品牌,提升牛羊肉制品、啤特果汁饮料、菜籽油、乳制品、民族服饰、砖雕木雕 (略) 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开 (略) 场。

(二)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绿色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支持 (略) 所、 (略) 校以 (略) 与我县企业或经济园区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引导龙头企业将一般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外包出去,促进降本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微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推进制造业对外开放合作,强化政府协调服务,积极搭建合作渠道,引导企业和园区对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以及与“ (略) ”沿线国家或地区产业对接,有力促进我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实施“ (略) +智慧和政”战略, (略) 、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 (略)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数控机床、三D打印等前沿技术和装备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鼓励制造加工企业在焊接、物流与仓储、装配与检测等领域推行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促进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运营管理、产品销售、用户反馈全面互联,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专栏六:传统制造产业升级工程

大力发展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产业,全力打造民族用品品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规划实施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传统制造产业升级。

1.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实施甘肃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项目,为全县食品、民族用品等生产加工企业提供集中展示展销宣传推介、跨境商务贸易、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等服务;实施和政八 (略) 实施年产*吨啤特果果汁饮料生产线、和政 (略) 全乳产业链乳品产业园项目。

2.装备制造。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新材料、电工电器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等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产业升级。

3.生物医药。实施复兴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复兴厚中医养生馆、中药材保健品开发等项目。

4.扶贫车间工程。鼓励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以东西协作为契机,建设吉美包袋厂、集和兴东西协作产业园,引导产业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园区、县内条件成熟的村镇建设产业扶贫车间。

六、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把握全国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全州产业绿色发展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企业集聚发展,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引进,加强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全面培育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一)加快节能装备开发利用与技术推广

开展低碳节能减排清洁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和节能环保技术。重点推进高能耗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在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高效蓄热换热等领域加强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的推广。推广应用轻质高强、保温防火、节能利废等多功能复合一体化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等新型节能建材;推动发展模块化或整体式房屋等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广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微水电等技术;推广一批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示范、棚养畜禽,应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城镇、园区、用能单位等系统用能和节能。

(二)提升环保产业装备技术水平

积极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控制领域的环保技术应用与装备的研发推广。加强燃煤锅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除尘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村节能环保炕和小火炉清洁炉具等环保产品。逐步推广应用水处理药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新型环保产品。加快发展隔热防火性能良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等新型节能建材,推动发展模块化或整体式房屋等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广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微水电技术,推广一批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示范、棚养畜禽应用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节水灌溉管材、光伏和风电配件产品制造等领域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投资建厂。

(三)推进物质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发展以废旧产品再利用为主的再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和政县拆解回收利用中心。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推动餐厨垃圾、建 (略) 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架构。

(四)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鼓励大型重点用能、排放单位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能源监测和能效测试、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品认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引进培育以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评估与咨询为主的技术服务机构,逐步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水平,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专栏七: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

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开展低碳节能减排清洁技术、环保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规划实施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制造、环保技术和装备、节能减排提标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

1.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制造。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炉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设计研发与规模化生产。拆并燃煤小锅炉,20吨以上燃煤锅炉、砖厂等全部安装除尘脱硫设施,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淘汰老旧车、黄标车;加强兴苑煤 (略) 场管理,强化煤质检测和源头管控,有效防止劣质煤 (略) 场;对全 (略) 照明灯、广场照明灯进行节能改造。

2.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推进烟气综合处理一体化、脱硫、扬尘治理技术,实施重点企业污水、废水深度处理。实施重点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对采砂、污水排放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安装污水处理设施6台(套);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认真开展水质监测和隐患排查治理,海眼泉、饮马泉、半截峡、小牛圈等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一类标准,合格率达到100%。

3.节能减排提标改造。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项目,推广工业低品位余热暖民工程、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 (略) 4.5兆瓦余热发电系统项目;持续推进和政县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新修、改造灌区3处,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7.*亩;新建循环经济园 (略) 13千米。

4.资源综合利用。 (略) 利用水泥窑资 (略) 生活垃圾项目,建成功能明确、管理规范、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 (略) 场,重点实施拆解回收利用中心,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点3个,年收购废旧农膜400吨,回收利用率80%以上;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创建环境整洁村16个、美丽示范村3个。

5.绿色建筑行动。推动新建公共建筑、新建棚户区改造工程(镇除外)、新建住宅小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积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支持乡村住房建设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七、着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

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加大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降低15%、25.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循环经济园区基本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

(一)加快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

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生态化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引导企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在建材、乳制品、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等行业率先开展清洁生产改造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持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食品加工业,以八八啤特果、星月菜籽油、大禹酒业等企业为重点,提升企业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医药加工行业,依托复兴厚等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推进药渣资源化利用。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

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物料消耗,提高原料产出率。逐步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使用节能降耗设备,试点实施设备运行绿色化管理,大力加强工业节水管理,削减新鲜用水,推行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开展用水定额对标、节水型企业创建等工作。

(三)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有序推进县城主区企业实施环保改造和出城入园,对经济开发区以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健全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县内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链接或延伸、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污染集中防治设施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项目,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核准备案上优先支持共生和补链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产业关联度高、符合产业链接要求的企业入驻园区,推进经济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加大清洁生产技术工艺推广力度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食品制造业着力推广白酒机械化改造、阶梯式水循环利用、发酵废水资源再利用和冷却水封闭循环利用等技术。建材行业加快推广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组合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细颗粒物团聚强化除尘技术等。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突出做好工业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示范项目建设, (略) 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项目的实施,引领我县所属行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专栏八:清洁生产产业提升工程

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主要依托和政 (略) 实施年产1500吨鲜奶酪朊酸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进和政县奶牛养殖及酪朊酸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与相关补链项目、延链项目、配套项目、原材料精深加工项目、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园区循环改造依托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升级建材工业区、生态养殖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区、商贸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等六大产业区,完善基础设施、储备建设用地6000亩,对现有16户工业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等。

八、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产业

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紧紧依托和政县自然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构建水光生等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体系。到2020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有明显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

(一)加快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

围绕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鼓励发展地热能供暖、温泉理疗旅游等项目。加强控制煤炭消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继续推进“煤改气”工程,全面整治城镇燃煤小锅炉,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逐步减少城区燃煤消耗量。推广先进民用灶具,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完善天然气能源供销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增加气源,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管输天然气覆盖范围,推进县城 (略) 入户项目建设。在确 (略) 正常用气计划逐年增加的同时,科学有序地推进天然气利用项目,积极向乡镇、工业集中区、农村社区供气,逐步扩大全县用气范围,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二)稳步推进光电发展

突出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以全县太阳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实施临夏州“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积极培育太阳能热利用,加快太阳能热水器、 (略) 灯、太阳灶的普及使用;在乡镇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示范项目。到2020年,争取使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

(三)有序发展其他清洁能源

完善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存储、转化体系,推进城区供然站煤改气项目建设,开展智能恒温节能炕、大阳能取暖房、天然气壁挂炉供暖、高效生物质节能炉、秸秆气化炉等示范推广应用。逐步建设充(换)电桩建设,推广使用电动汽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发展疗养保健、温室种植,加快推进地热能供暖、发电和温泉理疗旅游项目,大力推进松鸣岩地热资源普查项目,为全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到2020年,全县生物质发电容量达到800兆瓦,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2.5兆瓦。

专栏九: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工程

1.新能源发电。大力推进松鸣镇狼土泉、新营镇三坪等12个村的光伏扶贫发电工程,完 (略) 设施,增加贫困群众的稳定收入。

2.生物质发电。完善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存储、转化体系,提升“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发电”为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金剑、东太、华丰等养殖场建设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一处日处理量100吨生活垃圾焚烧生活发电项目,在马家堡等7个乡镇新建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

3.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推广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采暖,实施天然气输配二期工程、扩 (略) ,加大天然气使用比例。开展“煤改电”“煤改电”改造,新建天然气供暖锅炉房一座,改造商 (略) 与供热系统;继续实施松鸣岩地热资源普查、规模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等项目;全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狠抓生态保护与示范区建设。

九、积极培育数据信息产业

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区域实现4G和WIFI全覆盖, (略) 络覆盖水平,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 (略) +政务+民生+产业”,推进“智慧和政” (略) 建设。

(一)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畅通信 (略) ,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数字鸿沟”。积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 (略) 络。 (略) 、 (略) 、 (略) 融合,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三维数字社区(村)试点项目, (略) 络的光纤化升级和光纤入户,推进10 (略) 示范小区建设。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 (略) 络建设,优化 (略) 络质量,推动 (略) 络资源共享。推进各类功能区、旅游景区、国道、省道、县道、隧道、宾馆、商场、大型场馆、经济园区、贫困村、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实现4G和WIFI全覆盖,统筹 (略) 络建设, (略) 络覆盖水平。加快通信运 (略) 新型信息服务产品的推广工作,提升数字化高清电视、 (略) 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的普及率。实施 “光进铜退”和“智慧和政”建设工程,加 (略) 、光缆、宽带,CDMA、TD-SCDMA、WCDM、GSM、4G、5G基站、通信 (略) 建设,扩大 (略) 的覆盖规模。到2020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区宽带用户5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自然村通信信号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

围绕“ (略) +政务+民生+产业”,加快推进“智慧和政” (略) 建设,加强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依托通信运营 (略) 数据中心建设基础,建设和政县信息资源大数据中心。 (略) 服务,推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开放,逐步将县级各部门硬件及基础软件等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调整为购买云服务, (略) 场带动产业发展。建设覆盖交通、能源、医疗、教育、旅游、养老、农业、精准扶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为一体 (略) ,开发云上和政等信息化应用项目。实现“ (略) ”向移动客户端的延伸,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支持和鼓励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发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和用 (略) ,实现数据资源的商业价值。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综合性乡镇管理数据库,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乡管理新模式。

(略) 管理、车辆GPS、数字校园、平安和政、安全生产等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完善“农信通”、“三农综合信息” (略) ,积极推广*三农热线等惠农信息服务。建立 (略) ,加快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

(三)鼓励数据信息企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大数 (略) 络产业。 (略) ,立足云计算、 (略) 等新技术,建设办公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服务系统、电子营销系统和旅游商户管理系统。推进“数字企业”建设和“云服务”平台应用,结合“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率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研发水平、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扩大“西 (略) ”应用面,积极培育两化融合创新试点企业。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 (略) +”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 (略) 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略) 企业建立产 (略) ,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专栏十:数据信息产业培育工程

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依托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汇聚、交换、共享,在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培育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

1.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提升乡村 (略) 络接入能力;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略) 、 (略) 、 (略) 、线网等基础设施项目, (略) 建设实施;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铁塔及附属设施;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4G基站、光缆、 (略) 络、集团专线等基础设施;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LTE、 (略) 络、宽带、 (略) 、 (略) 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和政县 (略) 络建设项目、和政县 (略) 络建设项目。

2.大数据产业。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农业、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就业、安全监管等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实施“智慧和政” (略) 建设项目。

3.信息服务业。推进“数字企业"建设和“云服务”平台应用,结合“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施和政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 (略) 建设项目。

十、协同推进军民融合产业

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和需求对接机制,提升国防动员发展水平,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军民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健全军地协调与需求对接机制

抢抓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做好与国家、省、州 (略) 的对接,积极参与承办国家或区域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为各类军民融合产业要素提供集聚、 (略) 。加强应急保障动员企业的经常化动态化联系,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和需求对接机制。建成三合镇石虎家至松鸣镇狼土 (略) 主线,加快完善战 (略) 通道及联络线布局。

(二)加快推进社会服务和军队保障统筹发展

主动适应军队服务和保障向社会购买服务转变的需求,积极承接相关军队社会服务,促进县域建设军民共建、社会发展军民共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逐步完善交通、测绘、信息等领域的共建共用。推动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 (略) (镇)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成品粮油应急配送示范中心;依托交通运输资源提高军队战略投送能力,谱写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

(三)提升国防动员发展水平

适应国防动员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和应急保障的新要求,推进国防动员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方向上,结合和政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军用食品等军民融合产业,推动牛羊肉冷链物流建设,促进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依托和政华 (略) 鲜奶深加工、 (略) 双低菜籽油、 (略) 脱壳蚕豆、 (略) 纯净水生产等积极为军队日常生活和军事需求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满足军队在和政县域的经济动员应急保障。加强地方和军队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支持整合军地综合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略) 络和人工影响天气等资源,建设军民一体化的应急气象保障体系。

专栏十一: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工程

1.三合镇石虎家至松鸣镇狼土 (略) 主线工程。 (略) 线全长38.225公里,其中主线长33公里,另设3条支线,长5.225公里。路面为沥 (略) 面。支线一 (略) 标准设计;支线二 (略) 标准设计;支线三 (略) 技术标准设计。

2.社会服务和军队保障共建共享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逐步完善交通、测绘、信息等领域的共建共用。推动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 (略) (镇)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成品粮油应急配送示范中心。

第四章 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紧紧抓住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把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环节,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一、推进实施生态绿色工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和政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治山治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采取“依山系绿化,整流域治理,无缝隙、开花式、全覆盖造林”的模式,以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河流两岸、景区周边、村社四旁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实现大南岔等主要河流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鹿马沟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二、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加强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对湿地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加大黄河、洮河、大夏河干支流流域湿地保护及综合治理,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实施和政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项目等工程。

加强水土保持,继续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小南岔河小流域、牛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广通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湖连通工程、大南岔河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二期)、临夏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和政县)等工程。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河流等重点区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力度,全面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坚持春季造林与秋季补林相结合、工程造林与义务植树相结合,全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特色经济林等重点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工程,栽植云杉、落叶树、苏柳等各类苗木,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三、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为抓手,在“排查、整治、联防”上精准发力,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施“蓝天工程”。坚持源头治理,认真落实《环保法》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加强废气排放、 (略) 场、土炕、小煤炉、建筑、烟气等重点领域的管控整治,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推广新能源替代技术,完善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确保PM10、PM2.5、空气优良天数等指标达到州上考核要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大力推进“碧水工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以“清河行动”为重点,全面实施县、乡、村、社四级“河长制”,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和河流纳污管理,全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日常巡河制度、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加大河道滥采乱挖整治力度。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及工业水污染监测和管控,实施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和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地表地下水污染防治,4处集中式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力攻坚“净土工程”。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切实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落实禁养规定,划定畜禽禁养区,有效杜绝畜禽粪便污染;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土壤污染监测工作。实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防控、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污染、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实施三合镇金剑山周边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建立耕地污染防控治理体系,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以建设美丽宜居环境为导向,以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和全民绿化行动,坚持规划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开展全域无垃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环境整洁村等创建工作,配套完善垃圾站点、清运设备和处理、焚烧等设施,创新垃圾污水收运处理体系,提高乡村垃圾收集处理能力。以农村生活垃圾、卫生厕所改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构建生态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

五、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和政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和政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政县耕地河湖草原休养生息工作方案》《和政县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和政县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全力促进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治理等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布局

按照把我县打造为“临 (略) ”的发展定位,严规划、强管理,全面落实甘肃省和临夏州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及生态经济产业规划重点项目,着力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精准扶贫重点生态产业等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布局。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承载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发展高效集约型畜牧业、旅游业及民族特色产业,打造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

第五章 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凸显政策激励导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健全用地保障机制,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严格监测监督考核,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提升绿色生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和政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充分认识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建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重大产业培育、重点项目落地、重要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工作做实做细,形成县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分工负责与乡镇政府共同推进实施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责任体系。各相关牵头部门和责任实施单位,要根据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细化分解任务,建立“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绿色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台帐,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绿色产业发展智库,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绿色生态产业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服务。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与调整“权责清单”,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解决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进一步简化招商审批手续,严格执行招商项目服务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绿色生态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快办、先办、补办、代办制度。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进服务标准化、政策透明化、社会诚信化建设,加强品牌、专利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 (略) 场准入条件,用公平公开、 (略) 场环境、政策环境吸引企业、集聚产业,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创业创新活力强的营商环境。

三、强化生态产业人才支撑

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实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突出人才作用发挥,不断改进人才联系服务工作;突出强化组织保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健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支撑体系,为我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引导和奖补资金,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培育、企业技术改造、文化创意、品牌质量和标准建设、市场拓展等。支持科技创新,对各类绿色生态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一定奖励。重点支持引进绿色生态产业企业,实施 “一企一策”。

五、强化绿色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金融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推广企业绿色授信制度,鼓励商业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加大对新技术、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环保企业的资金支持。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节能减排项目等绿色贷款比例,支持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征信优势和协调功能, (略) ,建立全县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库,对入库项目给予融资支持,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生态产业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生态产业领域,促进绿色生态 (略) 场深度融合。强化政府资金引导,县政府设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采取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略) 上结算、银行划转、代收代付等无纸化结算支付方式, (略) 上银行、网上保险、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普及电子账单、ATM、POS机等服务手段,提高支付结算的信息化水平,服务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六、健全用地保障机制

全力保障绿色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开辟绿色产业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省州县鼓励发展、列入规划的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实行优惠地价政策。优先将存量土地用于绿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予以办理供地手续。

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善“谋划一个、签约一个、开工一个、投产一个、增资扩产一个”项目滚动发展机制,把绿色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围绕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短板,谋划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性、可操作性的重点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对接相关人才、团队和企业来和政投资,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和关键性产业项目。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实行点对点精准帮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八、严格监测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反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分析,开展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为产业发展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完善考评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有关单位的绩效考评,以考评机制保障目标任务的落实。建立奖惩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强化规划实施考评结果的运用,将绿色产业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探索设立绿色生态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

九、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加强领导干部新发展理念培训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学习交流。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让绿色发展理念广泛深入人心,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绿色发展互动机制,组织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生态产业体系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解读,加大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节约理念,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营造全县域共同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前 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甘肃省委省政府、临夏州委州政府将“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和推进全省、全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做出明确安排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部署,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临夏州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立足县情实际,按照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和政目标,全力提升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态产业体系,促进我县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特编制《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我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基期为2018年,期限为2018-2025年。其中,近期为2018-2020年;远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在 (略) 、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政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心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环节,着力增强建设“山水和政、绿色和政、冰雪和政、美丽和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实现全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严格按照《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规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我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了《和政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政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和政县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和政县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等生态保护相关规章制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坚决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作。城乡融合发展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全县上下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抓手,全面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有效推进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稳步进行,全县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2017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为25.*吨标准煤,较201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7.44%。2018年,全县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111.33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50.67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开展对燃煤锅炉、餐饮企业、供热站等集中整治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农村废旧地膜回收、秸秆利用、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倡导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最大限度的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74%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7%。

(三)循环经济产业园初具规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础逐渐稳固

以我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代表的临(夏)—甘(南)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园区建设突出“生态环保、综合开发”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基本建成了建材工业区、生态养殖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区、商贸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等六大产业区,初步形成了“双低油菜籽—食用油—饲料”、“啤特果—果汁—饲料”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畜禽粪便—沼气—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肥料”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固体废渣、生活垃圾—水泥等建材产品—余热余压利用”建材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大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巩固。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突显,县域文化旅游品质持续提升,基本形成了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业发展稳中趋好,牛羊肉、乳制品、饮品、农产品、副食品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经营、生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逐步改变,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逐渐显现。中医中药产业得到重视,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医养融合步伐逐步加快。物流园区和商贸综合体加速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以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突出问题为抓手, (略) 场化导向,强化绿色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绿色发展的基础逐渐稳固。

二、机遇和挑战

从全国看,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我们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略) ”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 (略) 更加清晰,将针对西部地区的省情、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情况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生态安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释放更多政策红利。这些都为我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新空间、带来新机遇。

从全省来看,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阶段。依据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略) ,是从源头上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行动方案及《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技术引进指南》,全面部署了未来我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和保障机制,为我县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全州来看,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支撑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围绕州委州政府“六抓”思路举措,以绿色生态产业引领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全县来看,近年来深入贯彻 (略) 、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制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仍相当严峻,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全民环保意识还不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土乱堆、秸秆乱烧等现象屡禁不止、依然存在;二是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到位。“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落实存在逐级递减的现象,环境监管执法机制等不够健全;三是水污染防治能力不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站、县城备用水源建设进度缓慢,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设施有人为损坏现象;四是大气污染管控措施落实不全面。小煤炉、土炕整治任务进展十分缓慢;五是土壤污染整治措施不严格。 (略) 场监管不严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

目前,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同全省、全州一样,既进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又到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因此,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色生态产业引领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当前区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 (略) 。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动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中医中药、通道物流等绿色生态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和政。

二、基本原则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促进产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优势、选准产业、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强化保障,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和政县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全州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前提。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建立绿色发展政策导向,坚持保护优先,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并重,铆足全力抓整改促环保,加大县域各流域水保生态治理,提高生态建设质量效益。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认真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全县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节约和循环利用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依据我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有度有序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节能减排,改造提升循环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让自然美景永驻长存。

——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充分依托和挖掘各乡镇现有资源,根据不同乡镇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重点。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带动,实施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示范重大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动能转换,绿色转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放在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绿色生态产业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略) 场导向的绿色技术体系,大力拓宽绿色发展空间。

—— (略) 场主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绿色产业发展的趋势。 (略) 场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着力破解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 (略) 场主体积极性, (略) 场主导、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增强全县人民绿色发展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开创和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总体布局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和政县行政辖区范围,辖九镇四乡。绿色生态产业布局严格按照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立足全县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构建“一心、一轴、二带、四区”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开发,强化特色,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一心”是指县城城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教育文化产业、餐饮服务产业、旅游配套产业,将县城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服务中心。

“一轴”是指广通河至牙塘河流域。包括三合镇、买家集镇和城关镇,其中:广通河段紧抓“ (略) 经济带”商贸机遇,做大做强商贸流通,建设现代大型专业 (略) 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牙塘河段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中药材及养生、循环经济等产业,努力建设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带”是指以大南岔河观光旅游为主的产业带和以牛津河流域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带。大南岔河观光旅游产业带继续完善沿大南岔河两岸的农家休闲乐园、松鸣镇各项旅游设施,形成集古动物化石、花儿文化、少数民族风情、自然生态、冰雪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产业带。牛津河流域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依托林果种植、蔬菜栽培、野菜采摘,建设集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带。

“四区”是指南阳山生态农业观光区、北部畜牧养殖及药材饲草种植区、中部果蔬种植及畜牧加工区和太子山沿线生态旅游区。南阳山生态农业观光区重点发展啤特果等生态农业和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一条龙的观光旅游产业;北部畜牧养殖及药材饲草种植区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中药材和旱作农业、牧草种植;中部果蔬种植及畜牧加工区重点开展啤特果种植、樱桃种植、蔬菜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野菜加工和发展肉牛、肉羊、草鸡养殖和加工,形成专业化的养殖和加工基地;太子山沿线生态旅游区依托自然环境的特点,重点依托松鸣岩、三岔沟、黄松沟等景区及旅游扶贫大通道沿线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明晰,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地位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集聚溢出效应、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逐步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清洁、高效、低碳的生产模式成为主导;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绿色生态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0.5%。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初步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绿色。结合州上提出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围绕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4大类23项具体指标,全面完成省、州下达的目标任务。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更加凸显。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和政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美丽和政。

专栏一:和政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序号

目标名称

2017年实际

2020年预期

2025年预期

绿

色 产

业 发

1

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0.5

3

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例(%)

100

100

100

4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47

55

完成省州下达目标

5

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比重(%)

52

55

6

林下经济产值(亿元)

0.28

0.45

0.6

资源

节约

7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20

>20

8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25.26

30

完成省州下达目标

9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7.44

12

1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15

16

1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

17.9

25.3

12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

0.55

13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21

49

14

资源产出率(万元/吨)

1

1.018

1.06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0

85

环境

保护

1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2

完成省州

下达目标

17

细颗粒物(PM2.5)城市年均浓度下降(%)

44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100

生态

建设

19

城市污水处理率(%)

89

95

>98

2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95

21

森林覆盖率(%)

35

完成省州下达目标

2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68.9

2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12

第三章 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抓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循环农业、传统制造升级、中医中药、通道物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重点绿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具有和政特色的绿色高质 (略) ,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一、做强旅游文化体育产业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山水和政、冰雪和政、绿色和政、美丽和政”的定位,以发展全季全域旅游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空间集聚,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古动物化石、松鸣岩、花儿”三大品牌,将我县打造成为集科研科普、民俗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综合基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研学、 (略) 等的深度融合,把旅游文化体育业培育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到2025年,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甘肃乃至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一)优化旅游总体布局

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按照“世界的和政、古动物的伊甸园”和临夏 (略) 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一会、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着力打响“化石、花儿、松鸣岩”三大旅游品牌,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面上,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推动古动物化石资源与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衔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按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拓展、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旅游内容形式,拉长旅游季节,形成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全面提升全季节旅游产品档次,打造一条精 (略) ,建设全域民族风情线,把和政建设成为甘肃重要的旅游地和回藏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快建 (略) ,推进县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到2020年争取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推进大景区建设

抓住全省建设20个大景区的有利时机,重点打造核心景区:“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提高产品服务档次,力争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花儿保护利用设施、松鸣岩和桦林游客服务中心装修布展、法台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实施大景区智能停车场、标志性景观工程、智慧旅游系统、地质公园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博物馆布展优化等项目,加快三岔沟、半截峡、黄松沟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略) 服务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建成康乐莲麓至积石山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和政段,建 (略) 基础设施、县城至松鸣岩快速通道;绿化东西两山,建成啤特果林带、油菜长廊,把大南岔河流域建设成为连接县城文化核心区与松鸣岩大景区的旅游大通道;强力推进旅游业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旅游厕所建设力度,核心大景区内旅游厕所达到3A级标准;沿大南岔河两岸建设万亩花海、水域景观、水上漂流、西部民俗园、少数民族民居、民俗馆、农家休闲乐园等,全面提升旅游景区质量; (略) 、旅游大通道沿线完善自驾游基础设施,开发观光体验农业、山野小吃、乡村民宿,打造自驾 (略) ;加快提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场所、娱乐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等配套保障服务设施水平;加快形成和政山水风光游、古动物化石探秘游、森林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花儿文化游等精品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完善冰雪体育、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等为主要元素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体系。2020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2-3个,3A级景区4-6个。

(三)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积极打造和政“梨园”品牌形象,重点打造以松鸣镇狼土泉村、吊滩村、上王家村、三岔沟村、小滩村、石咀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旅游新业态,形成品牌效应。加快推进提升松鸣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一批体验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带动能力强劲的特色旅游项目。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程度和受益水平。积极培育“种、养、加”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石咀村等旅游扶贫试点村。引导鼓励扶持乡村企业家、农民巧手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开发乡村客栈、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体育扶贫行动,促进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四)凸显特色文化旅游

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在4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的辐射带动下,依托温和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三岔沟田园综合体、华丰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甘肃松鸣岩户外健身训练基地、和政县生态文化示范村建设等生态文化项目,形成“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的和政特色。充分挖据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 重点打造和政砖雕木雕、竹柳编、奇石、民族刺绣、水秀石盆景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商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花儿、砖雕、竹柳编、秧歌、眉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村寨、化石遗迹等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花儿”演艺、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推动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五)打造智慧旅游县域

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行业监管、智慧旅游推广营销、智慧 (略) ,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城镇、智慧景区、智慧旅游饭店创建工作。推动建立公 (略) ,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构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鼓励通过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融合传媒新模式,加大和政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宣传推广力度。以大型节会赛事为引领,以旅游、文化、体育、传媒、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支撑,通过以节促游、以节聚力、以节造势,积极打造甘肃民族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力争4A级以上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

(六)培育旅游新业态

围绕化石、花儿、松鸣岩三张名片,加快推动“旅游+体育”,精心策划包装,深度营销宣传,强力推介以古生物化石遗迹为主的研学探秘游、以花儿文化为主的民俗体验游、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的山水生态观光乡村游、以滑雪滑草为主的户外运动游,积极筹办全国大众高山滑雪巡回赛,继续举办高原梨花旅游节、鲁冰花油菜花旅游节、松鸣岩花儿会、冰雪旅游节等节会活动,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形式, (略) ,以“节会+比赛+旅游”的新模式,积极承接和开展省内外重要体育赛事和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甘肃省“松鸣岩”杯高山滑雪公开邀请赛、和政县赛马大赛等大型品牌赛事影响力,开发越野自驾、水上游乐、滑雪滑草、冰雪项目训练等休闲体育项目, 培育旅游新业态,打响和政旅游品牌。

(七)推动文化产业保护与传承创新

不断提升我县史前文化研究传承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人文历史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加大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业力度,实施民俗民居保护等工程。不断加大红色文化弘扬传承力度,加快爱国主义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古镇及遗址恢复工程建设。实施文化遗址保护,强化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的保护利用。加强河湟花儿、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花儿”演艺、“和政羊”文化推介会展等文化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加快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加工业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传统文化产品创意性转变,传统文化技艺创造性传承,传统文化理念创新性发展。培育发展旅游演艺文化,围绕化石文化、民族文化、花儿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精品演艺产品,开展精品系列文化创作活动,补齐旅游文化演艺产业短板。

(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组建运营好和政县文化 (略) ,借助 (略)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资金通过投资、融资、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开发乡村客栈、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狼土泉村、吊滩村、上王家村、三岔沟村、小滩村、石咀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旅游新业态。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进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旅游经营者,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买家集镇石咀村、松鸣镇吊滩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发以“吃农家饭、 (略) 、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民宿客栈,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旅游村,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层次。

专栏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提质工程

1.三岔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9-2022年,建设三岔沟景区停车场、游客中心、主干道提升改造、旅游步行栈道、旅游厕所,改造景区内水体、建设小桥流水景观,建设民宿、自驾游营地。

2.松鸣岩温泉乐园度假村项目。2019-2021年,投资8.81亿元,占地229.89亩,总建筑面积1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题酒店、温泉水世界、商业餐饮区、联排住宅、精品公寓、员工宿舍楼以及其它附属设施。

3.重点景区建设项目。2019-2020年,建成康乐莲麓至积石山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和政段。进一步完善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法台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华成云溪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大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大景区智能生态停车场、大景区标志性景观工程及标示系统项目、松鸣岩和桦林游客服务中心装修布展、松鸣岩自驾游营地、松鸣岩速8酒店,争取逐年实施大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桦林万兽谷景区古动物化石“时光隧道”及5D体验馆、黄松沟景区旅游开发、花儿之家休闲养生养老中心、松鸣特色小镇B区商业街、仿古文化街AB区、特色水街开发、滴珠山公园综合开发、县城河东新区“欢乐谷”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建设县城至松鸣岩快速通道;争取实施革命烈士肋巴佛纪念馆建设项目;提升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旅游接待能力。

4.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乡村旅游厕所、温和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三岔沟多垛湾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力争实施大南岔河流域万亩花海、松鸣小镇旅游综合提升、旅游扶贫大通道沿线旅游开发、华丰国家农业公园、松鸣岩民俗村、松鸣镇传统村落保护及棚户区改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乡村民宿农家乐改造等项目。

5.品牌营销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围绕化石、花儿、松鸣岩三张名片,建设大南岔河流域观光旅游产业带,建设项目精心策划包装,深度营销宣传,努力扩大和政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6.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政县城关镇、松鸣镇两个足球场,计划在广通河县城段两岸建成10公里健走步道。

二、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突出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循环化发展水平,构建优质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体系。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比重达到55%。

(一)优化农业种养结构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旱作农业和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做实“粮改饲”推广工作,增加饲草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有效提升种植养殖效益。紧紧围绕牛、羊、特色林果、油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业向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更多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加强和政辣椒、啤特果、双低菜籽油、“嘴头馋”草鸡等品牌产品的宣传、培育和保护。加快健全完善草牧业“种、管、收、储、运”生产服务体系,扶持壮大饲草龙头企业,规范提升饲草合作社,配套完善青贮窖、饲草棚等设施建设,引导全县牛羊养殖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方向转变,推动玉米从跨区销售转向就地利用,实现区域内种养良性循环,促进种养结合机制新突破,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着力提高种养综合效益。到2020年,力争“粮改饲”面积达到*亩,培育饲草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企业2个、3000吨加工企业5个、1000吨加工企业3个,建成饲草加工配送中心1处。

(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林业清洁生产,推行高效互补、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构建全配套回收利用体系。

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农村户用沼气、养殖业等条件,推广“种-养-气”、“种-气-肥”等多种循环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巩固提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打造高寒阴湿区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连片生产、循环化双向互动”的循环发展模式,加快秸秆、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县重点推广“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秸秆(尾菜)—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循环农业模式。在重点旱作农业区,重点推广“饲草(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循环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开发有机农产品,促进食品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肥水肥料化利用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重点实施农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深加工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尾菜处理利用方式,进一步巩固提升绿色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提升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水平。到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8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壮大特色优势农业

大力发展壮大油菜、辣椒、啤特果、草食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全县乃至周边区域的双低油菜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油菜深加工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油菜精深加工,引进国内食用油先进加工工艺, (略) 场高端产品,提高产 (略) 场竞争力。引导县内油品加工作坊改进传统压榨工艺,提高油品质量,继续走好寻常百姓餐 (略) 。

紧紧围绕牛、羊、蔬菜、油菜、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业,引导农业向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油菜和草食畜牧业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高原夏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示范园项目,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更多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到2020年,建设3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油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亩、*亩、*亩以上,牛羊肉总产量达0.*吨以上,牛羊肉精深加工量占到总产量的45%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生产规模的55%以上。

(四)深入推进产业融合

以循 (略) ,发挥农林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优势,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农业产业化和精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行“农户+龙头企业+品牌”等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和农产品产地配套服务工程,推动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促进啤特果、油菜、中药材、乳品、草食畜等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县城 (略) 场建设,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积极探索农业新型业态,创建1-2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三园一体”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三园”建设,逐步完善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等功能相互融合,以松鸣特色小镇等重点镇为节点,创建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专栏三:循环农业发展工程

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规模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示范园:以种养加一体、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循环高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配套为主,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建设打造循环农业产业园,形成“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循环农业示范区;实施农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

2.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实施高原夏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示范园项目。推进年产*吨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化、优质林果基地、林木种苗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推进油用牡丹基地建设项目、蚕豆种植与深加工项目、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包装项目、啤特果产业开发项目、林下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啤特果种植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等;开展日光温室旧棚改造项目。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2022年,建设松鸣特色小镇特色农产品采摘园、松鸣岩紫韵庄园、大南岔河流域万亩花海、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4.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效开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建设罗家集镇三岔沟多垛湾田园综合体、华丰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园、狼土泉田园综合体开发、咀头村乡村旅游综合体、达浪“宁河慢城”田园综合体、白桦林中草药生态谷等项目。

5.秸秆饲草料开发及加工配送供应体系建设项目。2019-2020年,全县新建5000吨玉米秸秆青贮草加工企业2个、3000吨加工企业5个、1000吨加工企业3个;购置大型玉米联合收割铡草机8台、大型铡草机20台、中型铡草机30台、揉丝裹包机30套。

6.秸秆综合利用工程。2019-2020年,新建青贮池、氨化池容量*立方米;建设秸秆饲草配送中心1个;建立3个秸秆饲料化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个专业化秸秆收集贮存加工服务队,开展秸秆打包揉丝工作。

7.有机肥生产线项目。2019-2020年,建设年产*吨有机肥的生产线一条及粪便和秸秆无害化处理设施,总建筑面积1.*平方米。

8.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2019-2020年,新建粪污处理厂2处,配套发酵池、搅拌机等设备、生产办公用房及化验室、道路及晒场、场地硬化、围墙、贮气柜、泵房及仪表房、有机复合肥加工厂等。

9.农业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2019-2020年,扶持培育一家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配套厂房及设备建设。

10.粮改饲项目。2019-2020年,年种植粮改饲玉米*亩,青贮玉米*吨以上。

11.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开展粪污清理、输送、储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堆积发酵、沼气生产和沼液沼渣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积极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到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12.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采取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垄膜沟灌、深松深耕技术等系列农艺、生物、工程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每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亩、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实现病虫害监测智能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统防统治专业化。

13.大型农产品冷链储备项目。2019-2020年,建设果品储藏库20个,蔬菜保鲜库5个、肉制品冷藏库10个、畜产品冷藏品5个。

14.特色农产品小型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2019-2020年,投资*元,在贫困村建小型冷鲜库10个,总库容4000立方米。

三、巩固拓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挥我县面向甘南 (略) 交通区位优势和作为临夏 (略) 的物流集散地优势, (略) 建设,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依托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内外资源,完善 (略) 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主动融入“ (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使物流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创新动力引擎。到2020年,全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0%,批发业销售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

(一) (略) 建设

建设和政县大 (略) 场,将我县各类零散交易整合进入大 (略) 场,进行统一交易,建设煤炭、花鸟鱼、中药材、蔬菜瓜果、建材、活畜、屠宰等7个功能区。力争新建和提升改造3-5 (略) 场,2 (略) 场。高标准建设 (略) 场,实现临夏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中药材在我县的交易,与岷县 (略) 场形成互补交易。在和汇物流园建设县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全县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实现全县快递物流的集中统一分拣、配送,建设申通、 (略) 代办处及电子购物中心、 (略) 络、物品仓储、商品展示区。同时,加快完善火车站运输基础设施及物流中心建设,拓展货运和快件业务。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实现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交易展示、货运代理等各种高质量物流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和政县大 (略) 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

(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鼓励 (略) 运输企业采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推进货运枢纽转型升级,优化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服务主体,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高效衔接的物流体系,加快 (略) 。推广甩挂运输,支持甩挂运输企业开展“四车组合”等运输组织模式创新, (略) 运输空驶率。加快 (略) ,推进干线甩 (略) 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统一配送,支持物流企 (略) 冷藏车、铁路冷藏货柜班列的普及应用。积极推广 (略) 等先进技术,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三)着力发展智慧物流

(略) 建设,实施“ (略) +”行动计划, (略) (略) 为突破口,扶持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直供直销等新兴业态,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好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培育发展电商企业4家, (略) 店300家以上,申报建设省级电商扶贫村11个,在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多点支撑、运行高效的 (略) 络,以一村一品为依托,结合电商,培育特色产品“淘宝村”、“京东村”。加快推进县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和大型生产、流通企业的融合,实现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保障。

(四)积极扩大对外商务贸易合作

立足资源禀赋,通过电商企业、 (略)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整合内外资源,完善 (略) 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方位促进电子商务与旅游、啤特果、油菜、中药材、畜牧养殖、劳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县 (略) 销售民族食品、用品及名优新特产品的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略) 络体系。依托电子商务,持续推进和政辣椒、草鸡(蛋)、牛羊肉、野生蜂蜜、酿皮子、甜麦子、油炸面食、山野菜等特色食品和砖木雕、化石仿制品、竹柳编、水秀石、手工刺绣等特色手工艺品实现线上销售,进一步拓宽农产品、 (略) 场的渠道。 (略) 展销企业名优产品,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出口竞争力。到2025年,使我县成为联结省城和州府临夏,打通甘南甚至西宁、西藏整个藏区的物流大通道、大枢纽,连接“ (略) ”国际大通道的一个重要基地。

专栏四:通道物流产业拓展工程

1. (略) 场建设工程。2019-2020年,计划修 (略) 场、 (略) 场、 (略) 场、蔬 (略) 场、 (略) 场、 (略) 场、 (略) (略) 场。 (略) 建设,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

2.大型农产品冷链储备项目。2019-2020年,建设果品储藏库20个,蔬菜保鲜库5个、肉制品冷藏库10个、畜产品冷藏品5个。

3.特色农产品小型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2019-2020年,在贫困村建小型冷鲜库10个,总库容4000立方米,年储存啤特果2000多吨,年增收10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多户。

4.综合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扩建项目。2019-2020年,在和汇物流园建设和政县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全县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实现全县快递物流的集中统一分拣、配送。

5.走出去基地建设工程。向东积极融入兰州经济圈,建设面向兰州的物流基地;向 (略) 县一体化建设、永靖- (略) -和政旅游带的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建 (略) 的小商品集散基地;向西南加强与藏区合作, (略) 场的物流中转中心,并以电子商务促进藏区商品往内*的流通,将和政打造成为藏区牛羊肉、中药材等特色商品流入内*的一个重要通道, (略) 场,将内*产品输送到物资相对匮乏的藏区,扩大和政特色农产品、 (略) 。

6.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实施“ (略) +智慧和政”战略, (略) 、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 (略)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 (略)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改造)、 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升级改造,争取实施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孵化园扶贫项目,进一步完善电商服务体系。

7.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提升项目。到2020年,建设或改造13个乡镇、122个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物流服务站点,乡镇建设标准面积30平方米以上、村点建设标准面积15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三有一能”目标。

8.甘肃慧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项目。2019-2020年,建设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孵化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及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线上产品包装研发生产中心。

9.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政分中心建设项目。2019-2020年,在松鸣岩滑雪场建设甘肃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为全州18个中心之一。

四、发展壮大中医中药产业

依托我县中医中药资源富集优势,以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积极构建优质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开发度假疗养、医养结合、中医药养生等健康产品和服务,促进健康和政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10%),政府中医药事业投入占卫生事业投入的比重达到15%,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略) 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公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素养达到30%,中医药养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0%。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县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

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在县域内中药材主产区、适宜区建设中药村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构建以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为核心,以松鸣、新营、罗家集、陈家集为节点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框架,推动中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充分发掘太子山地带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完善中部地区中医药加工产业链和中 (略) 络,培育一批现代化中药材加工骨干企业,建设特色区域性 (略) 场,形成布局合理、定位科学、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

(二)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加工生产水平

充分利用和政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以甘肃复 (略) 为龙头,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在县内主产区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力争把和政药材产区打造成为临夏州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实施复兴厚中药材交易物流中心项目。择优连片发展地方特色品种,稳步扩大当归、党参、柴胡、黄芪、板蓝根、防风、冬花、秦艽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无公害和有机种植,切实提高中药材种植品质。引导中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推进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大宗药材进行道地药材认证,鼓励开展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复兴厚等骨干制药企业发展,鼓励药品生产企业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全面提升我县制药产业规模与竞争力。大力推进药菜两用蔬菜的种植、加工及产业化开发,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值。

稳妥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通过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引导种植户利用土地、贴息贷款、帮扶资金、自有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或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贫困户”模式,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连接,充分发挥上连龙头下连农户的作用,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面积增加到*亩左右,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亩;重点培育2-3家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仓储物流水平,力争中药材种植、加工、商贸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0.6亿元,2025年达到1亿元。

(三)积极推动区域特色医药产业发展

依托保健食用中药材开发项目,逐步建设以医疗保健、食疗养生、教学科研、旅游保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初具规模的特色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体系。提升医药研发水平,借鉴蒙医药、藏医药开发的先进经验和优良做法,与医疗单位、制药企业合作,探索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医药产品,支持建设特色医药为主 (略) 及特色医药研究机构、培训基地,建设特色医药文化展示基地,促进区域特色医药产业稳步发展。

(四)积极构建优质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体系

支持县内复兴厚制药企业发展,全面提升制药竞争力。挖掘研发以县内道地药材为主的中成药,加快推进二次开发和扩能改造。延伸发展膳食配方饮片、保健茶、饮料等中药食品,积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统筹医疗、产业、教育、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引导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推动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心理咨询等服务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探索推进特色医药养生保健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实施复兴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支持开发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发展集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绿色健康养生产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建设集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绿色健康养生产业。

专栏五:中医药产业壮大工程

1.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以二级 (略) 中医科为骨干,以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社会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略) 住院部综合楼、中医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2. (略) 场。依托复兴厚等中医药骨干企业,发展药品仓储、物流配送等医药流通业,重点实施复兴厚中药材交易物流中心项目。

3.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拓展中医药产业链,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复兴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占地600亩,建设标准工业厂房及仓储用房*平方米,贮存规模达到*吨,安装年加工中药材生产线3条及其他附属设施;实施复兴厚中医养生馆建设项目:建设中医养生馆1座,开发食补疗法、人工理疗、经络疗法、熏蒸疗法、疏通经络等形式的自然疗法等服务项目;争取实施白桦林中草药生态谷项目,全面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建设带动中医药产业壮大工程。

4.中药材培养加工体系开发建设。依托保健食用中药材开发项目,对食药两用中药材进行开发,建设年产*吨保健食用中药材生产线一条。

5.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当归、党参、甘草、黄芪、柴胡等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涵盖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开发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技术。

五、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产业

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改造是推进我县绿色发展崛起的重要抓手。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 (略) +制造”行动计划,优化升级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一)优化升级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产业

巩固优化食品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坚持打好“特色”和“绿色”牌,壮大提升民族用品加工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打造拥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食品和民族用品特色优势品牌,提升牛羊肉制品、啤特果汁饮料、菜籽油、乳制品、民族服饰、砖雕木雕 (略) 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开 (略) 场。

(二)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绿色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支持 (略) 所、 (略) 校以 (略) 与我县企业或经济园区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引导龙头企业将一般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外包出去,促进降本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微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推进制造业对外开放合作,强化政府协调服务,积极搭建合作渠道,引导企业和园区对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以及与“ (略) ”沿线国家或地区产业对接,有力促进我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实施“ (略) +智慧和政”战略, (略) 、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 (略)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数控机床、三D打印等前沿技术和装备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鼓励制造加工企业在焊接、物流与仓储、装配与检测等领域推行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促进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运营管理、产品销售、用户反馈全面互联,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专栏六:传统制造产业升级工程

大力发展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产业,全力打造民族用品品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规划实施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传统制造产业升级。

1.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实施甘肃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项目,为全县食品、民族用品等生产加工企业提供集中展示展销宣传推介、跨境商务贸易、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等服务;实施和政八 (略) 实施年产*吨啤特果果汁饮料生产线、和政 (略) 全乳产业链乳品产业园项目。

2.装备制造。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新材料、电工电器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等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产业升级。

3.生物医药。实施复兴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复兴厚中医养生馆、中药材保健品开发等项目。

4.扶贫车间工程。鼓励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以东西协作为契机,建设吉美包袋厂、集和兴东西协作产业园,引导产业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园区、县内条件成熟的村镇建设产业扶贫车间。

六、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把握全国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全州产业绿色发展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企业集聚发展,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引进,加强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全面培育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一)加快节能装备开发利用与技术推广

开展低碳节能减排清洁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和节能环保技术。重点推进高能耗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在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高效蓄热换热等领域加强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的推广。推广应用轻质高强、保温防火、节能利废等多功能复合一体化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等新型节能建材;推动发展模块化或整体式房屋等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广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微水电等技术;推广一批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示范、棚养畜禽,应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城镇、园区、用能单位等系统用能和节能。

(二)提升环保产业装备技术水平

积极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控制领域的环保技术应用与装备的研发推广。加强燃煤锅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除尘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村节能环保炕和小火炉清洁炉具等环保产品。逐步推广应用水处理药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新型环保产品。加快发展隔热防火性能良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等新型节能建材,推动发展模块化或整体式房屋等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广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微水电技术,推广一批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示范、棚养畜禽应用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节水灌溉管材、光伏和风电配件产品制造等领域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投资建厂。

(三)推进物质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发展以废旧产品再利用为主的再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和政县拆解回收利用中心。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推动餐厨垃圾、建 (略) 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架构。

(四)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鼓励大型重点用能、排放单位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能源监测和能效测试、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品认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引进培育以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评估与咨询为主的技术服务机构,逐步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水平,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专栏七: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

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开展低碳节能减排清洁技术、环保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规划实施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制造、环保技术和装备、节能减排提标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

1.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制造。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炉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设计研发与规模化生产。拆并燃煤小锅炉,20吨以上燃煤锅炉、砖厂等全部安装除尘脱硫设施,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淘汰老旧车、黄标车;加强兴苑煤 (略) 场管理,强化煤质检测和源头管控,有效防止劣质煤 (略) 场;对全 (略) 照明灯、广场照明灯进行节能改造。

2.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推进烟气综合处理一体化、脱硫、扬尘治理技术,实施重点企业污水、废水深度处理。实施重点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对采砂、污水排放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安装污水处理设施6台(套);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认真开展水质监测和隐患排查治理,海眼泉、饮马泉、半截峡、小牛圈等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一类标准,合格率达到100%。

3.节能减排提标改造。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项目,推广工业低品位余热暖民工程、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 (略) 4.5兆瓦余热发电系统项目;持续推进和政县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新修、改造灌区3处,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7.*亩;新建循环经济园 (略) 13千米。

4.资源综合利用。 (略) 利用水泥窑资 (略) 生活垃圾项目,建成功能明确、管理规范、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 (略) 场,重点实施拆解回收利用中心,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点3个,年收购废旧农膜400吨,回收利用率80%以上;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创建环境整洁村16个、美丽示范村3个。

5.绿色建筑行动。推动新建公共建筑、新建棚户区改造工程(镇除外)、新建住宅小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积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支持乡村住房建设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七、着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

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加大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降低15%、25.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循环经济园区基本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省、州下达指标内。

(一)加快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

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生态化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引导企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在建材、乳制品、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等行业率先开展清洁生产改造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持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食品加工业,以八八啤特果、星月菜籽油、大禹酒业等企业为重点,提升企业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医药加工行业,依托复兴厚等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推进药渣资源化利用。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

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物料消耗,提高原料产出率。逐步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使用节能降耗设备,试点实施设备运行绿色化管理,大力加强工业节水管理,削减新鲜用水,推行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开展用水定额对标、节水型企业创建等工作。

(三)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有序推进县城主区企业实施环保改造和出城入园,对经济开发区以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健全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县内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链接或延伸、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污染集中防治设施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项目,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核准备案上优先支持共生和补链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产业关联度高、符合产业链接要求的企业入驻园区,推进经济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加大清洁生产技术工艺推广力度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食品制造业着力推广白酒机械化改造、阶梯式水循环利用、发酵废水资源再利用和冷却水封闭循环利用等技术。建材行业加快推广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组合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细颗粒物团聚强化除尘技术等。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突出做好工业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示范项目建设, (略) 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项目的实施,引领我县所属行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专栏八:清洁生产产业提升工程

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主要依托和政 (略) 实施年产1500吨鲜奶酪朊酸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进和政县奶牛养殖及酪朊酸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与相关补链项目、延链项目、配套项目、原材料精深加工项目、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园区循环改造依托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升级建材工业区、生态养殖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区、商贸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等六大产业区,完善基础设施、储备建设用地6000亩,对现有16户工业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等。

八、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产业

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紧紧依托和政县自然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构建水光生等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体系。到2020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有明显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

(一)加快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

围绕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鼓励发展地热能供暖、温泉理疗旅游等项目。加强控制煤炭消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继续推进“煤改气”工程,全面整治城镇燃煤小锅炉,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逐步减少城区燃煤消耗量。推广先进民用灶具,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完善天然气能源供销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增加气源,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管输天然气覆盖范围,推进县城 (略) 入户项目建设。在确 (略) 正常用气计划逐年增加的同时,科学有序地推进天然气利用项目,积极向乡镇、工业集中区、农村社区供气,逐步扩大全县用气范围,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二)稳步推进光电发展

突出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以全县太阳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实施临夏州“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积极培育太阳能热利用,加快太阳能热水器、 (略) 灯、太阳灶的普及使用;在乡镇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示范项目。到2020年,争取使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

(三)有序发展其他清洁能源

完善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存储、转化体系,推进城区供然站煤改气项目建设,开展智能恒温节能炕、大阳能取暖房、天然气壁挂炉供暖、高效生物质节能炉、秸秆气化炉等示范推广应用。逐步建设充(换)电桩建设,推广使用电动汽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发展疗养保健、温室种植,加快推进地热能供暖、发电和温泉理疗旅游项目,大力推进松鸣岩地热资源普查项目,为全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到2020年,全县生物质发电容量达到800兆瓦,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2.5兆瓦。

专栏九: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工程

1.新能源发电。大力推进松鸣镇狼土泉、新营镇三坪等12个村的光伏扶贫发电工程,完 (略) 设施,增加贫困群众的稳定收入。

2.生物质发电。完善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存储、转化体系,提升“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发电”为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金剑、东太、华丰等养殖场建设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一处日处理量100吨生活垃圾焚烧生活发电项目,在马家堡等7个乡镇新建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

3.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推广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采暖,实施天然气输配二期工程、扩 (略) ,加大天然气使用比例。开展“煤改电”“煤改电”改造,新建天然气供暖锅炉房一座,改造商 (略) 与供热系统;继续实施松鸣岩地热资源普查、规模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等项目;全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狠抓生态保护与示范区建设。

九、积极培育数据信息产业

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区域实现4G和WIFI全覆盖, (略) 络覆盖水平,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 (略) +政务+民生+产业”,推进“智慧和政” (略) 建设。

(一)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畅通信 (略) ,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数字鸿沟”。积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 (略) 络。 (略) 、 (略) 、 (略) 融合,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三维数字社区(村)试点项目, (略) 络的光纤化升级和光纤入户,推进10 (略) 示范小区建设。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 (略) 络建设,优化 (略) 络质量,推动 (略) 络资源共享。推进各类功能区、旅游景区、国道、省道、县道、隧道、宾馆、商场、大型场馆、经济园区、贫困村、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实现4G和WIFI全覆盖,统筹 (略) 络建设, (略) 络覆盖水平。加快通信运 (略) 新型信息服务产品的推广工作,提升数字化高清电视、 (略) 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的普及率。实施 “光进铜退”和“智慧和政”建设工程,加 (略) 、光缆、宽带,CDMA、TD-SCDMA、WCDM、GSM、4G、5G基站、通信 (略) 建设,扩大 (略) 的覆盖规模。到2020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区宽带用户5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自然村通信信号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

围绕“ (略) +政务+民生+产业”,加快推进“智慧和政” (略) 建设,加强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依托通信运营 (略) 数据中心建设基础,建设和政县信息资源大数据中心。 (略) 服务,推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开放,逐步将县级各部门硬件及基础软件等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调整为购买云服务, (略) 场带动产业发展。建设覆盖交通、能源、医疗、教育、旅游、养老、农业、精准扶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为一体 (略) ,开发云上和政等信息化应用项目。实现“ (略) ”向移动客户端的延伸,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支持和鼓励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发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和用 (略) ,实现数据资源的商业价值。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综合性乡镇管理数据库,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乡管理新模式。

(略) 管理、车辆GPS、数字校园、平安和政、安全生产等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完善“农信通”、“三农综合信息” (略) ,积极推广*三农热线等惠农信息服务。建立 (略) ,加快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

(三)鼓励数据信息企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大数 (略) 络产业。 (略) ,立足云计算、 (略) 等新技术,建设办公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服务系统、电子营销系统和旅游商户管理系统。推进“数字企业”建设和“云服务”平台应用,结合“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率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研发水平、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扩大“西 (略) ”应用面,积极培育两化融合创新试点企业。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 (略) +”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 (略) 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略) 企业建立产 (略) ,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专栏十:数据信息产业培育工程

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依托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汇聚、交换、共享,在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培育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

1.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提升乡村 (略) 络接入能力;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略) 、 (略) 、 (略) 、线网等基础设施项目, (略) 建设实施;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铁塔及附属设施;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4G基站、光缆、 (略) 络、集团专线等基础设施; (略)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LTE、 (略) 络、宽带、 (略) 、 (略) 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和政县 (略) 络建设项目、和政县 (略) 络建设项目。

2.大数据产业。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农业、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就业、安全监管等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实施“智慧和政” (略) 建设项目。

3.信息服务业。推进“数字企业"建设和“云服务”平台应用,结合“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施和政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 (略) 建设项目。

十、协同推进军民融合产业

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和需求对接机制,提升国防动员发展水平,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军民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健全军地协调与需求对接机制

抢抓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做好与国家、省、州 (略) 的对接,积极参与承办国家或区域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为各类军民融合产业要素提供集聚、 (略) 。加强应急保障动员企业的经常化动态化联系,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和需求对接机制。建成三合镇石虎家至松鸣镇狼土 (略) 主线,加快完善战 (略) 通道及联络线布局。

(二)加快推进社会服务和军队保障统筹发展

主动适应军队服务和保障向社会购买服务转变的需求,积极承接相关军队社会服务,促进县域建设军民共建、社会发展军民共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逐步完善交通、测绘、信息等领域的共建共用。推动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 (略) (镇)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成品粮油应急配送示范中心;依托交通运输资源提高军队战略投送能力,谱写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

(三)提升国防动员发展水平

适应国防动员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和应急保障的新要求,推进国防动员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方向上,结合和政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军用食品等军民融合产业,推动牛羊肉冷链物流建设,促进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依托和政华 (略) 鲜奶深加工、 (略) 双低菜籽油、 (略) 脱壳蚕豆、 (略) 纯净水生产等积极为军队日常生活和军事需求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满足军队在和政县域的经济动员应急保障。加强地方和军队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支持整合军地综合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略) 络和人工影响天气等资源,建设军民一体化的应急气象保障体系。

专栏十一: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工程

1.三合镇石虎家至松鸣镇狼土 (略) 主线工程。 (略) 线全长38.225公里,其中主线长33公里,另设3条支线,长5.225公里。路面为沥 (略) 面。支线一 (略) 标准设计;支线二 (略) 标准设计;支线三 (略) 技术标准设计。

2.社会服务和军队保障共建共享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逐步完善交通、测绘、信息等领域的共建共用。推动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 (略) (镇)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成品粮油应急配送示范中心。

第四章 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紧紧抓住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把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环节,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一、推进实施生态绿色工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和政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治山治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采取“依山系绿化,整流域治理,无缝隙、开花式、全覆盖造林”的模式,以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河流两岸、景区周边、村社四旁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实现大南岔等主要河流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鹿马沟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二、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加强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对湿地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加大黄河、洮河、大夏河干支流流域湿地保护及综合治理,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实施和政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项目等工程。

加强水土保持,继续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小南岔河小流域、牛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广通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湖连通工程、大南岔河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二期)、临夏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和政县)等工程。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河流等重点区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力度,全面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坚持春季造林与秋季补林相结合、工程造林与义务植树相结合,全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特色经济林等重点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工程,栽植云杉、落叶树、苏柳等各类苗木,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三、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为抓手,在“排查、整治、联防”上精准发力,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施“蓝天工程”。坚持源头治理,认真落实《环保法》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加强废气排放、 (略) 场、土炕、小煤炉、建筑、烟气等重点领域的管控整治,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推广新能源替代技术,完善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确保PM10、PM2.5、空气优良天数等指标达到州上考核要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大力推进“碧水工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以“清河行动”为重点,全面实施县、乡、村、社四级“河长制”,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和河流纳污管理,全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日常巡河制度、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加大河道滥采乱挖整治力度。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及工业水污染监测和管控,实施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和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地表地下水污染防治,4处集中式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力攻坚“净土工程”。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切实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落实禁养规定,划定畜禽禁养区,有效杜绝畜禽粪便污染;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土壤污染监测工作。实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防控、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污染、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实施三合镇金剑山周边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建立耕地污染防控治理体系,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以建设美丽宜居环境为导向,以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和全民绿化行动,坚持规划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开展全域无垃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环境整洁村等创建工作,配套完善垃圾站点、清运设备和处理、焚烧等设施,创新垃圾污水收运处理体系,提高乡村垃圾收集处理能力。以农村生活垃圾、卫生厕所改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构建生态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

五、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和政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和政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政县耕地河湖草原休养生息工作方案》《和政县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和政县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全力促进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治理等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布局

按照把我县打造为“临 (略) ”的发展定位,严规划、强管理,全面落实甘肃省和临夏州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及生态经济产业规划重点项目,着力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精准扶贫重点生态产业等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布局。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承载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发展高效集约型畜牧业、旅游业及民族特色产业,打造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

第五章 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凸显政策激励导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健全用地保障机制,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严格监测监督考核,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提升绿色生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和政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充分认识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建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重大产业培育、重点项目落地、重要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工作做实做细,形成县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分工负责与乡镇政府共同推进实施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责任体系。各相关牵头部门和责任实施单位,要根据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细化分解任务,建立“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绿色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台帐,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绿色产业发展智库,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绿色生态产业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服务。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与调整“权责清单”,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解决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进一步简化招商审批手续,严格执行招商项目服务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绿色生态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快办、先办、补办、代办制度。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进服务标准化、政策透明化、社会诚信化建设,加强品牌、专利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 (略) 场准入条件,用公平公开、 (略) 场环境、政策环境吸引企业、集聚产业,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创业创新活力强的营商环境。

三、强化生态产业人才支撑

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实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突出人才作用发挥,不断改进人才联系服务工作;突出强化组织保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健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支撑体系,为我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和政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引导和奖补资金,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培育、企业技术改造、文化创意、品牌质量和标准建设、市场拓展等。支持科技创新,对各类绿色生态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一定奖励。重点支持引进绿色生态产业企业,实施 “一企一策”。

五、强化绿色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金融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推广企业绿色授信制度,鼓励商业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加大对新技术、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环保企业的资金支持。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节能减排项目等绿色贷款比例,支持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征信优势和协调功能, (略) ,建立全县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库,对入库项目给予融资支持,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生态产业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生态产业领域,促进绿色生态 (略) 场深度融合。强化政府资金引导,县政府设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采取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略) 上结算、银行划转、代收代付等无纸化结算支付方式, (略) 上银行、网上保险、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普及电子账单、ATM、POS机等服务手段,提高支付结算的信息化水平,服务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六、健全用地保障机制

全力保障绿色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开辟绿色产业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省州县鼓励发展、列入规划的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实行优惠地价政策。优先将存量土地用于绿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予以办理供地手续。

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善“谋划一个、签约一个、开工一个、投产一个、增资扩产一个”项目滚动发展机制,把绿色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围绕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短板,谋划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性、可操作性的重点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对接相关人才、团队和企业来和政投资,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和关键性产业项目。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实行点对点精准帮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八、严格监测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反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分析,开展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为产业发展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完善考评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有关单位的绩效考评,以考评机制保障目标任务的落实。建立奖惩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强化规划实施考评结果的运用,将绿色产业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探索设立绿色生态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

九、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加强领导干部新发展理念培训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学习交流。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让绿色发展理念广泛深入人心,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绿色发展互动机制,组织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生态产业体系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解读,加大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节约理念,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营造全县域共同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