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报告书拟批准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报告书拟批准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厅拟对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出审批意见。

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基本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日 至 **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791-*

通讯地址: (略) 红谷滩区北龙蟠街993号,省政务服务中心(方楼)三楼34-35号窗口

邮编:*

建设名称: 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建设地点: (略) 章贡区
建设单位: (略) (略)
建设项目概况(环评单位提供): (1)赣州北50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赣州北500kV变电站站 (略) (略) 章贡区水西镇大塘头西面,围墙内占地面积4.8155hm2,本期建设1×1000MVA主变压器,500kV配电装置HGIS布置;500kV出线间隔8个(至虔州2回、至赣州2回、吉安南2回、瑞金电厂2回),新建低压电容器1×60Mvar +低压电抗器3×60Mvar,新建一组高压并联电抗器1×120Mvar。 (2)新建吉安南~虔州、瑞金电厂~虔州线路π入赣州北500kV线路工程 线路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文虔线(与瑞虔线共塔)322#小号侧附近、325#小号侧240m处附近。新建路径全长2×7km,按双回路架空设计。新建塔基40基。 线 (略) 章贡区、赣县区境内,全线地形比例:丘陵95%、平地5%。 (3)新建瑞金电厂~赣州、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瑞金电厂/吉安南侧改接入赣州北500kV线路工程 瑞金电厂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瑞赣线28#塔大号侧附近;吉安南(文山)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文赣线319#塔大号侧附近。新建路径全长31.9km,按单、双回路架空混合设计,除跨赣江段1.7km采用双回路架空设计外,其余段均采用单回路架空设计。新建塔基78基。 线 (略) 章贡区、赣县区境内,全线地形比例:山地35%、丘陵64%、平地1%。 (4)新建瑞金电厂~赣州、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赣州侧改接入赣州北500kV线路工程 瑞金电厂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瑞虔线39#-40#档中间;吉安南侧(文山)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文赣线304#塔小号侧。新建路径全长21.5km,按单、双回路架空混合设计,其中双回路段16.8km(含跨赣江段),单回路段4.7km(破口改接段)。新建塔基60基。 另外新建线路为减少1次与瑞虔线交叉,以及解开老线路瑞虔线与文赣线交叉,需进行三处改接,第一处改接为:瑞虔线39#塔小号侧处与文赣线306#塔大号侧附近;第二处改接为:瑞虔线26#塔附近与文赣线317#塔附近;第三处改接为:瑞虔线29#塔附近与瑞赣线25#塔附近。 线 (略) 章贡区、赣县区境内,全线地形比例:山地23%、丘陵75%、平地2%。 (5)拆除工程 拆除原吉安南~虔州/瑞金电厂~虔州500kV线路长度约2×1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瑞金电厂~赣州500kV线路长度约0.6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长度约0.8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虔州~瑞金电厂500kV线路长度约1.2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长度约0.7km,拆除铁塔3基。 本工程动态总投资72719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69万元、占总投资的1.88%。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评单位提供): 一、项目施工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生态影响、噪声、固体废物和粉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施工结束,对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 二、项目营运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变电站工程 由虔州500kV变电站类比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变电站建成运行后,厂界四周(电磁环境影响50m评价范围内)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2)500kV线路工程 ①500kV单回线路 其它地区,导线对地最小高度抬升至≥11.5m(取整为12m),地面以上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可小于10kV/m。 居民区,当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分别为≥21m、21.5m(取整为22m)、23m、25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2014)中的控制限值要求。 ②500kV双回线路 500-KC31S-ZC2塔型垂直排列: 其它地区,当导线对地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新建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8.99kV/m,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0.06μT,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0μT 。 居民区,500-KC31S-ZC2塔型挂线时当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分别为≥17.5m(取整为18m)、16.5m(取整为17m)、18.5m(取整为19m)、21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2014)中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SZCK塔型垂直排列: 其它地区,当导线对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新建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9.79kV/m,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0.15 μT,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0μT。 居民区,SZCK塔型挂线时当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分别为≥19.5m(取整为20m)、18m、20m、22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2014)中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③500kV并行线路 其它地区,当本工程并行500kV单回线路导线对地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并行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10.69kV/m,大于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9.10μT,小于100μT。 导线对地最小高度抬升至≥12m,地面以上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可小于10kV/m。 当本工程并行500kV双回线路导线对地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并行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9.02kV/m,小于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29.82μT,小于100μT 。 居民区,当本工程并行单回线路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21.5m(取整为22m)、22.5m(取整为23m)、24m、26m时,地面以上 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 -2014)中的限值要求。 当本工程并行双回线路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17.5m(取整为18m)、19m、21m、23.5m(取整为24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 -2014)中的限值要求。 (3)输电线路类比分析结果 根据类比分析结果,本工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标准限值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影响预测结果 由预测结果可知,通过对部分线路段采取抬升对地距离的措施,本工程建成后,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工频电场强度预测范围为0.10 ~2.82kV/m,磁感应强度预测范围为1.41~11.80μT,电磁环境影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 -2014)的限值要求。 2、运行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1)变电站工程 根据预测结果,赣州北500kV变电站本期建成投运后对厂界噪声的贡献值为31.4~43.7dB(A),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排放限值要求。 声环境保护目标处昼间噪声预测值为44~46dB(A),夜间噪声预测值为40~41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 (2)500kV输电线路工程 根据类比监测分析,本工程建成投运后,线路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噪声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关标准限值要求。 3、水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站工程 变电站站内运行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站内绿化,不外排。变电站本期扩建不增加运行人员、不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2)输电线路工程 输电线路运行期不产生生产废水,不会对线路沿线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较小。 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本工程营运过程中没有工业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空气不会造成影响。 5、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固体废物产生;变电站运行期主要固体废物为巡检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废铅蓄电池及事故废油。 (1)生活垃圾 变电站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巡检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变电站内生活垃圾收集于垃圾桶后进行收集处理,本工程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废铅蓄电池 变电站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蓄电池置于蓄电池室,蓄电池室内地面铺有防渗材料。更换的废铅蓄电池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理。 (3)事故废油 为保证主变压器的正常运行,主变压器会注入变压器油。变压器油注入变压器后,不用更新,使用寿命与设备同步。一般运行工况下,变电站站内所有电气设施每季度作常规检测,对变压器油则每年由专业人员按相关规定抽样检测油的品质,根据检测结果,再定是否需做过滤域增补变压器油。整个过程无漏油、跑油现象产生,亦无废弃油产生。 三、污染防治措施 1、电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高压一次设备采取均压措施。 (2)合理选择杆塔塔型、导线截面和相导线结构等,以降低线路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 (3)通过选择配电架构高度、对地和相间距离,控制设备间连线离地面的最低高度。 (4)避开城镇规划区、居民集中区等区域;尽量避开居民住房;对线路邻近居民房屋处电磁环境影响控制在标准限值之内。 (5)500kV单回线路经过其它地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抬升至12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分别为21m、22m、23m、25m,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6)500kV双回线路500-KC31S-ZC2塔型垂直排列经过其它地区,导线对距离为 11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分别为18m、17m、19m、21m,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SZCK塔型垂直排列经过其它地区,导线对地距离为 11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为20m、18m、20m、22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7)500kV单回并行线路经过其它地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抬升至≥12m;经过居民区时,当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22m、23m、24m、26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外 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500kV双回并行线路经过其它地区时,导线对地距离为11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18m、19m、21m、24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8)工程开工建设前评价范围内新增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应采取线路水平偏移或抬升架高措施,保证后期新增敏感目标处电磁环境达标。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主变压器设备订货时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水平设备。 (2)合理进行总平面规划布置,将高噪声设备尽量远离厂界布置,主变压器基础垫衬减振材料。 (3)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相导线结构以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变电站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巡检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变电站内生活垃圾收集于垃圾桶后进行收集处理。 更换的废旧铅蓄电池及废变压器油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理。 4、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新建赣州北500kV变电站建设一座有效容积为85m3的事故油池(主变压器及电抗器共用),能满足《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2019)规定的6.7.8户外单台油量为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其容积宜按设备油量的20%设计,并能将事故油排至总事故贮油池。总事故贮油池的容量应按其接入的油量最大的一台设备确定,并设置油水分离装置”的要求。事故油池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烯膜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10cm/s。
公众参与情况(建设单位提供): 本工程在公众参与期间,未收到与本工程环境保护有关的公众意见。
相关环保措施承诺(建设单位提供):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避免夜间施工;施工废水经简易沉淀后回用;施工场地设置围挡,洒水降尘;施工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妥善处理,建筑垃圾及时清运。(2)在下阶段设计和建设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充分重视和认真实施相关环保措施。(3)在下阶段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随时听取及收集公众对本项工程建设的意见,充分理解公众对电磁环境影响的担心,及时进行科学宣传和客观解释,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类公众意见,避免有关纠纷事件的发生。(4)在项目实施中加强项目环境管理,定期对施工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减少植被破坏。(5)加强对电磁环境的运行管理,保证各指标满足相应标准要求。(6)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自主验收,并报环保部门备案。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做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建设单位提供):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厅拟对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出审批意见。

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基本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日 至 **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791-*

通讯地址: (略) 红谷滩区北龙蟠街993号,省政务服务中心(方楼)三楼34-35号窗口

邮编:*

建设名称: 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建设地点: (略) 章贡区
建设单位: (略) (略)
建设项目概况(环评单位提供): (1)赣州北50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赣州北500kV变电站站 (略) (略) 章贡区水西镇大塘头西面,围墙内占地面积4.8155hm2,本期建设1×1000MVA主变压器,500kV配电装置HGIS布置;500kV出线间隔8个(至虔州2回、至赣州2回、吉安南2回、瑞金电厂2回),新建低压电容器1×60Mvar +低压电抗器3×60Mvar,新建一组高压并联电抗器1×120Mvar。 (2)新建吉安南~虔州、瑞金电厂~虔州线路π入赣州北500kV线路工程 线路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文虔线(与瑞虔线共塔)322#小号侧附近、325#小号侧240m处附近。新建路径全长2×7km,按双回路架空设计。新建塔基40基。 线 (略) 章贡区、赣县区境内,全线地形比例:丘陵95%、平地5%。 (3)新建瑞金电厂~赣州、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瑞金电厂/吉安南侧改接入赣州北500kV线路工程 瑞金电厂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瑞赣线28#塔大号侧附近;吉安南(文山)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文赣线319#塔大号侧附近。新建路径全长31.9km,按单、双回路架空混合设计,除跨赣江段1.7km采用双回路架空设计外,其余段均采用单回路架空设计。新建塔基78基。 线 (略) 章贡区、赣县区境内,全线地形比例:山地35%、丘陵64%、平地1%。 (4)新建瑞金电厂~赣州、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赣州侧改接入赣州北500kV线路工程 瑞金电厂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瑞虔线39#-40#档中间;吉安南侧(文山)侧起点为赣州北500kV变电站,终点为500kV文赣线304#塔小号侧。新建路径全长21.5km,按单、双回路架空混合设计,其中双回路段16.8km(含跨赣江段),单回路段4.7km(破口改接段)。新建塔基60基。 另外新建线路为减少1次与瑞虔线交叉,以及解开老线路瑞虔线与文赣线交叉,需进行三处改接,第一处改接为:瑞虔线39#塔小号侧处与文赣线306#塔大号侧附近;第二处改接为:瑞虔线26#塔附近与文赣线317#塔附近;第三处改接为:瑞虔线29#塔附近与瑞赣线25#塔附近。 线 (略) 章贡区、赣县区境内,全线地形比例:山地23%、丘陵75%、平地2%。 (5)拆除工程 拆除原吉安南~虔州/瑞金电厂~虔州500kV线路长度约2×1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瑞金电厂~赣州500kV线路长度约0.6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长度约0.8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虔州~瑞金电厂500kV线路长度约1.2km,拆除铁塔3基;拆除原吉安南~赣州500kV线路长度约0.7km,拆除铁塔3基。 本工程动态总投资72719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69万元、占总投资的1.88%。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评单位提供): 一、项目施工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生态影响、噪声、固体废物和粉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施工结束,对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 二、项目营运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变电站工程 由虔州500kV变电站类比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变电站建成运行后,厂界四周(电磁环境影响50m评价范围内)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2)500kV线路工程 ①500kV单回线路 其它地区,导线对地最小高度抬升至≥11.5m(取整为12m),地面以上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可小于10kV/m。 居民区,当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分别为≥21m、21.5m(取整为22m)、23m、25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2014)中的控制限值要求。 ②500kV双回线路 500-KC31S-ZC2塔型垂直排列: 其它地区,当导线对地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新建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8.99kV/m,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0.06μT,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0μT 。 居民区,500-KC31S-ZC2塔型挂线时当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分别为≥17.5m(取整为18m)、16.5m(取整为17m)、18.5m(取整为19m)、21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2014)中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SZCK塔型垂直排列: 其它地区,当导线对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新建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9.79kV/m,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0.15 μT,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100μT。 居民区,SZCK塔型挂线时当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分别为≥19.5m(取整为20m)、18m、20m、22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2014)中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③500kV并行线路 其它地区,当本工程并行500kV单回线路导线对地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并行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10.69kV/m,大于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9.10μT,小于100μT。 导线对地最小高度抬升至≥12m,地面以上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可小于10kV/m。 当本工程并行500kV双回线路导线对地距离为11m时,距地面1.5m处,并行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9.02kV/m,小于10kV/m;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29.82μT,小于100μT 。 居民区,当本工程并行单回线路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21.5m(取整为22m)、22.5m(取整为23m)、24m、26m时,地面以上 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 -2014)中的限值要求。 当本工程并行双回线路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17.5m(取整为18m)、19m、21m、23.5m(取整为24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标准》(GB8702 -2014)中的限值要求。 (3)输电线路类比分析结果 根据类比分析结果,本工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标准限值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影响预测结果 由预测结果可知,通过对部分线路段采取抬升对地距离的措施,本工程建成后,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工频电场强度预测范围为0.10 ~2.82kV/m,磁感应强度预测范围为1.41~11.80μT,电磁环境影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 -2014)的限值要求。 2、运行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1)变电站工程 根据预测结果,赣州北500kV变电站本期建成投运后对厂界噪声的贡献值为31.4~43.7dB(A),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排放限值要求。 声环境保护目标处昼间噪声预测值为44~46dB(A),夜间噪声预测值为40~41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 (2)500kV输电线路工程 根据类比监测分析,本工程建成投运后,线路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噪声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关标准限值要求。 3、水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站工程 变电站站内运行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站内绿化,不外排。变电站本期扩建不增加运行人员、不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2)输电线路工程 输电线路运行期不产生生产废水,不会对线路沿线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较小。 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本工程营运过程中没有工业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空气不会造成影响。 5、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固体废物产生;变电站运行期主要固体废物为巡检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废铅蓄电池及事故废油。 (1)生活垃圾 变电站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巡检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变电站内生活垃圾收集于垃圾桶后进行收集处理,本工程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废铅蓄电池 变电站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蓄电池置于蓄电池室,蓄电池室内地面铺有防渗材料。更换的废铅蓄电池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理。 (3)事故废油 为保证主变压器的正常运行,主变压器会注入变压器油。变压器油注入变压器后,不用更新,使用寿命与设备同步。一般运行工况下,变电站站内所有电气设施每季度作常规检测,对变压器油则每年由专业人员按相关规定抽样检测油的品质,根据检测结果,再定是否需做过滤域增补变压器油。整个过程无漏油、跑油现象产生,亦无废弃油产生。 三、污染防治措施 1、电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高压一次设备采取均压措施。 (2)合理选择杆塔塔型、导线截面和相导线结构等,以降低线路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 (3)通过选择配电架构高度、对地和相间距离,控制设备间连线离地面的最低高度。 (4)避开城镇规划区、居民集中区等区域;尽量避开居民住房;对线路邻近居民房屋处电磁环境影响控制在标准限值之内。 (5)500kV单回线路经过其它地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抬升至12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分别为21m、22m、23m、25m,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6)500kV双回线路500-KC31S-ZC2塔型垂直排列经过其它地区,导线对距离为 11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分别为18m、17m、19m、21m,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SZCK塔型垂直排列经过其它地区,导线对地距离为 11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为20m、18m、20m、22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高度处、线路边相导线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7)500kV单回并行线路经过其它地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抬升至≥12m;经过居民区时,当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22m、23m、24m、26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外 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500kV双回并行线路经过其它地区时,导线对地距离为11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为18m、19m、21m、24m时,地面以上1.5m、4.5m、7.5m、10.5m 高度处、线路边相导外5m处的电磁环境可达标排放。 (8)工程开工建设前评价范围内新增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应采取线路水平偏移或抬升架高措施,保证后期新增敏感目标处电磁环境达标。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主变压器设备订货时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水平设备。 (2)合理进行总平面规划布置,将高噪声设备尽量远离厂界布置,主变压器基础垫衬减振材料。 (3)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相导线结构以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变电站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巡检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变电站内生活垃圾收集于垃圾桶后进行收集处理。 更换的废旧铅蓄电池及废变压器油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理。 4、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新建赣州北500kV变电站建设一座有效容积为85m3的事故油池(主变压器及电抗器共用),能满足《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2019)规定的6.7.8户外单台油量为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其容积宜按设备油量的20%设计,并能将事故油排至总事故贮油池。总事故贮油池的容量应按其接入的油量最大的一台设备确定,并设置油水分离装置”的要求。事故油池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烯膜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10cm/s。
公众参与情况(建设单位提供): 本工程在公众参与期间,未收到与本工程环境保护有关的公众意见。
相关环保措施承诺(建设单位提供):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避免夜间施工;施工废水经简易沉淀后回用;施工场地设置围挡,洒水降尘;施工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妥善处理,建筑垃圾及时清运。(2)在下阶段设计和建设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充分重视和认真实施相关环保措施。(3)在下阶段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随时听取及收集公众对本项工程建设的意见,充分理解公众对电磁环境影响的担心,及时进行科学宣传和客观解释,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类公众意见,避免有关纠纷事件的发生。(4)在项目实施中加强项目环境管理,定期对施工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减少植被破坏。(5)加强对电磁环境的运行管理,保证各指标满足相应标准要求。(6)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自主验收,并报环保部门备案。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做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建设单位提供): \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