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交通运输局S214马都线都昌县城绕城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拟批准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都昌县交通运输局S214马都线都昌县城绕城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拟批准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都昌县交通运输局S214马都线都昌县城绕城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日-**日(5个工作日)。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告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上述拟作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792-*( (略) 生态环境局)

通讯地址: (略) 八里湖新区体 (略) 民服务中心北附楼B栋5楼、6楼(*)

项目名称

都昌县交通运输局S214马都线都昌县城绕城段改建工程

建设地点

工 (略) (略) 都昌县,起于新妙湖大道和国年路交叉处(地理坐标:东经116°12′10.164″,北纬29°19′24.323″), (略) 道S209(地理坐标:东经116°14′23.339″,北纬29°16′36.580″)。

建设单位

都昌县交通运输局

环评机构

(略) (略)

建设项目

概况

本项目为新建道路工程,项目挖填方总量222.66万m3,其中挖方130.21万m3(含表土剥离9.56万m3)、填方87.78万m3、表土4.67万m3用于施工期生态恢复、弃(余)方37.76万m3,无借方。

本项目建设分为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四个部分。主体工程包括全路段工程,全路段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载荷为公路-Ⅰ级,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0米,路面宽度24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幅布置为:3米土路肩+3.5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3米中间带+2×3.5米行车道+3.5米硬路肩+3米土路肩;全线共设3座大桥总长477.82米。辅助工程包括设置2处弃渣场,占地2.39hm2;设置一处施工场地(水稳加工及箱梁加工),占地0.424hm2;修筑三处施工便道,占地0.08hm2。公用工程包括给排水工程。环保工程包括施工期废水、废气、固废以及噪声处置工程,营运期噪声治理和生态风险防范措施。

本项目总投资45848.8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213.5万元,占总投资4.83%。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来自施工工地扬尘、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沥青烟及搅拌站粉尘。施工便道路面应夯实,配备洒水车定期洒水;散货物料的运输采用密闭方式,运输路线尽量避开村庄集中居住区。控制散货物料堆垛的堆存高度并在堆场四周设置围挡防风;土方、黄沙堆场定期洒水,并配备篷布遮盖,石灰、水泥应贮存在封闭的堆场内;合理调配物料的进出场,尽量减少堆场的堆存量和堆存周期。土方及路基路面施工防尘;路基路面施工路段两侧设置围挡;路基路面填筑时,及时压实,未完工路面及时洒水,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施工。施工粉尘、扬尘及道路摊铺沥青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相应标准要求;搅拌站粉尘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排放限值。

2.废水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排放的废水主要来自:机械设备冲洗废水、养护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机械设备冲洗废水、养护水经“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周边场地晒水降尘,不外排;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家肥处理;涉水桥梁桩基、挡墙基坑及基础的水域施工会对河流底泥进行扰动,造成施工区域附近水中SS浓度增高,影响水体水质。本项目桥梁桩基、挡墙基坑及基础的水域施工采取护筒围堰法,桥梁桩基、挡墙基坑及基础施工过程在围堰内完成,对围堰外水域的影响较小,对水体的扰动仅发生在安装和拆除围堰的过程。

3.噪声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的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自带降噪、消声设备;注意机器保养和正确操作,尽量使施工的机械噪声维持在最低声级水平;禁止高音鸣笛,合理制定施工运输线路,合理安排施工场所进行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拆除建筑垃圾、废钢板桩、废钢管、废包装物、弃方、桥梁桩基施工钻渣、钻孔泥浆、废机油、废润滑油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其中拆除建筑垃圾、废钢板桩、废钢管、废包装物、桥梁桩基施工钻渣、施工弃方以及生活垃圾为一般固废,拆除建筑垃圾、废钢板桩、废钢管、废包 (略) 利用,桥梁桩基施工钻渣和施工弃方待施工结束后运至弃土场;泥浆通过管道流入沉砂池沉淀,清出的淤泥用于场地绿化回填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废机油、废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相应危废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固体废物临时堆场集中设置,堆场四周设置围挡防风阻尘,堆垛配备篷布遮盖并定期洒水保持湿润;堆场四周开挖排水沟,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淀池,截留雨水径流。固体废物运输车辆应配备顶棚或遮盖物,装运过程中应对装载物进行适量洒水,采取湿法作业;运输桥梁桩基钻渣的车辆车厢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不得有渗漏现象。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范围,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工程永久占地,对临时占地进行合理选址,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单位应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各自标段内工程达到环保“三同时”验收要求后,方可撤离现场;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队*的环保意识,做到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做到永临结合;工程材料、机械等应定置堆放,运输车辆应按照指定线路行驶;在农田周边施工时,尽量减少施工及机械碾压等对农作物及农田土质的影响;雨季施工要对物料堆场采取临时防风、防雨设施,对施工运输车辆采取遮盖措施。

(2)植物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保护好施工场地周围植被。临时工程合理布局,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临时工程建筑,清理平整场地,复垦还耕或绿化;施工临时便道尽量利用既有公路及乡村道路,尽量减少对农作物和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新建和整修道路,施工结束后尽量利用,作为农村机耕道或者养护便道;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征地范围内栽植适宜的乔、灌、草植物,用于边坡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加强野生珍稀保护植物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进行调查,如有发现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应采取就地保护(围栏、标识牌等)或移栽等保护措施,避免工程施工对其破坏,保证野生植物资源不受损害。

(3)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本项目应重点做好桥梁、通道等区域的植被恢复措施,充分发挥桥梁、涵洞工程的动物信道作用;开工前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加大对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和破坏其生态环境的惩治力度;做好施工规划前期工作,防止动物生境污染。施工期间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对于两栖爬行类动物,施工时应避免对沿线水系河道以及沟渠水利联系的切割,并严格控制施工界限,减少对水田、池塘等两栖爬行类栖息生境的破坏。

(4)临时工程防护措施与建议

占用的临时用地均按照原地貌进行恢复,本项目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或在永久用地范围内设置,新增少量道路。本项目设置的弃土场拟弃土后通过土地整治,按原地类恢复。

6.环境风险减缓措施

由建设单位牵头,联合各施工单位及地方相关部门,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施工期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及事故应急反应,在发生水污染事故时,组织人力物力,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的扩散,控制事故影响范围及程度;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雨季施工期,对施工人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出现事故时,及时做好必要的取水、水处理安全防范措施;安排施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与演练。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防治措施

运营期废气污染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载颗粒物的各种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因货物裸露产生的扬尘以及道路扬尘。加强公路路基边坡绿化带的日常养护管理;加强公路路面、交通设施的养护管理,保障道路畅通,提升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定期清扫路面和洒水;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限制尾气超标排放的机动车的通行。

2.废水防治措施

路面径流不排入封闭水域以避免出现雨涝;加强公路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疏通清淤,确保排水畅通。跨河主桥采用加强型钢护栏,并在桥梁两端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为防止桥面径流对Ⅲ类水体的影响,应在跨河桥梁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并设置收集池,处理桥面径流初期雨水并收集事故发生后的事故废水。

3.噪声防治措施

加强车辆管控,设立禁止鸣笛和缓行减速等标志,针对敏感点超标采取全路段限速、低噪声通过;作好路面的维修保养,对受损路面应及时修复,避免因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引起交通噪声增大;途径村庄等声环境保护目标应禁鸣、跟踪检测;在预测超标敏感点的相应居民,采取增加隔声窗以降噪。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为运输车辆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装载的货物、客车乘客丢弃的物品等,其形式为沿公路呈线性分布。项目运营阶段,养护工人对公路全线进行养护,对运营车辆、人员沿公路掉落的垃圾进行收集,清扫、集中处理。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营运期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植物定期维护和一些常规动物防护。

6.环境风险减缓措施

在大桥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为防范环境风险,减轻桥面径流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需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和收集池;提高大桥护栏防撞,避免事故车辆冲入河中;在桥梁连段设置谨慎驾驶、禁止超车的警示标志,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桥梁上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船舶注意安全角势,避让桥墩;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公路运营单位制定专项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演练。

公众参与情况

本次公众参与采用网上公示、现场公示和登报公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项目公示期间,企业未收到反馈意见,说明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没有异议。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关联导读:
附件: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都昌县交通运输局S214马都线都昌县城绕城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日-**日(5个工作日)。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告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上述拟作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792-*( (略) 生态环境局)

通讯地址: (略) 八里湖新区体 (略) 民服务中心北附楼B栋5楼、6楼(*)

项目名称

都昌县交通运输局S214马都线都昌县城绕城段改建工程

建设地点

工 (略) (略) 都昌县,起于新妙湖大道和国年路交叉处(地理坐标:东经116°12′10.164″,北纬29°19′24.323″), (略) 道S209(地理坐标:东经116°14′23.339″,北纬29°16′36.580″)。

建设单位

都昌县交通运输局

环评机构

(略) (略)

建设项目

概况

本项目为新建道路工程,项目挖填方总量222.66万m3,其中挖方130.21万m3(含表土剥离9.56万m3)、填方87.78万m3、表土4.67万m3用于施工期生态恢复、弃(余)方37.76万m3,无借方。

本项目建设分为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四个部分。主体工程包括全路段工程,全路段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载荷为公路-Ⅰ级,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0米,路面宽度24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幅布置为:3米土路肩+3.5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3米中间带+2×3.5米行车道+3.5米硬路肩+3米土路肩;全线共设3座大桥总长477.82米。辅助工程包括设置2处弃渣场,占地2.39hm2;设置一处施工场地(水稳加工及箱梁加工),占地0.424hm2;修筑三处施工便道,占地0.08hm2。公用工程包括给排水工程。环保工程包括施工期废水、废气、固废以及噪声处置工程,营运期噪声治理和生态风险防范措施。

本项目总投资45848.8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213.5万元,占总投资4.83%。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来自施工工地扬尘、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沥青烟及搅拌站粉尘。施工便道路面应夯实,配备洒水车定期洒水;散货物料的运输采用密闭方式,运输路线尽量避开村庄集中居住区。控制散货物料堆垛的堆存高度并在堆场四周设置围挡防风;土方、黄沙堆场定期洒水,并配备篷布遮盖,石灰、水泥应贮存在封闭的堆场内;合理调配物料的进出场,尽量减少堆场的堆存量和堆存周期。土方及路基路面施工防尘;路基路面施工路段两侧设置围挡;路基路面填筑时,及时压实,未完工路面及时洒水,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施工。施工粉尘、扬尘及道路摊铺沥青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相应标准要求;搅拌站粉尘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排放限值。

2.废水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排放的废水主要来自:机械设备冲洗废水、养护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机械设备冲洗废水、养护水经“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周边场地晒水降尘,不外排;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家肥处理;涉水桥梁桩基、挡墙基坑及基础的水域施工会对河流底泥进行扰动,造成施工区域附近水中SS浓度增高,影响水体水质。本项目桥梁桩基、挡墙基坑及基础的水域施工采取护筒围堰法,桥梁桩基、挡墙基坑及基础施工过程在围堰内完成,对围堰外水域的影响较小,对水体的扰动仅发生在安装和拆除围堰的过程。

3.噪声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的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自带降噪、消声设备;注意机器保养和正确操作,尽量使施工的机械噪声维持在最低声级水平;禁止高音鸣笛,合理制定施工运输线路,合理安排施工场所进行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拆除建筑垃圾、废钢板桩、废钢管、废包装物、弃方、桥梁桩基施工钻渣、钻孔泥浆、废机油、废润滑油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其中拆除建筑垃圾、废钢板桩、废钢管、废包装物、桥梁桩基施工钻渣、施工弃方以及生活垃圾为一般固废,拆除建筑垃圾、废钢板桩、废钢管、废包 (略) 利用,桥梁桩基施工钻渣和施工弃方待施工结束后运至弃土场;泥浆通过管道流入沉砂池沉淀,清出的淤泥用于场地绿化回填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废机油、废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委托有相应危废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固体废物临时堆场集中设置,堆场四周设置围挡防风阻尘,堆垛配备篷布遮盖并定期洒水保持湿润;堆场四周开挖排水沟,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淀池,截留雨水径流。固体废物运输车辆应配备顶棚或遮盖物,装运过程中应对装载物进行适量洒水,采取湿法作业;运输桥梁桩基钻渣的车辆车厢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不得有渗漏现象。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范围,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工程永久占地,对临时占地进行合理选址,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单位应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各自标段内工程达到环保“三同时”验收要求后,方可撤离现场;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队*的环保意识,做到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做到永临结合;工程材料、机械等应定置堆放,运输车辆应按照指定线路行驶;在农田周边施工时,尽量减少施工及机械碾压等对农作物及农田土质的影响;雨季施工要对物料堆场采取临时防风、防雨设施,对施工运输车辆采取遮盖措施。

(2)植物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保护好施工场地周围植被。临时工程合理布局,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临时工程建筑,清理平整场地,复垦还耕或绿化;施工临时便道尽量利用既有公路及乡村道路,尽量减少对农作物和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新建和整修道路,施工结束后尽量利用,作为农村机耕道或者养护便道;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征地范围内栽植适宜的乔、灌、草植物,用于边坡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加强野生珍稀保护植物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进行调查,如有发现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应采取就地保护(围栏、标识牌等)或移栽等保护措施,避免工程施工对其破坏,保证野生植物资源不受损害。

(3)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本项目应重点做好桥梁、通道等区域的植被恢复措施,充分发挥桥梁、涵洞工程的动物信道作用;开工前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加大对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和破坏其生态环境的惩治力度;做好施工规划前期工作,防止动物生境污染。施工期间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对于两栖爬行类动物,施工时应避免对沿线水系河道以及沟渠水利联系的切割,并严格控制施工界限,减少对水田、池塘等两栖爬行类栖息生境的破坏。

(4)临时工程防护措施与建议

占用的临时用地均按照原地貌进行恢复,本项目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或在永久用地范围内设置,新增少量道路。本项目设置的弃土场拟弃土后通过土地整治,按原地类恢复。

6.环境风险减缓措施

由建设单位牵头,联合各施工单位及地方相关部门,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施工期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及事故应急反应,在发生水污染事故时,组织人力物力,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的扩散,控制事故影响范围及程度;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雨季施工期,对施工人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出现事故时,及时做好必要的取水、水处理安全防范措施;安排施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与演练。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防治措施

运营期废气污染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载颗粒物的各种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因货物裸露产生的扬尘以及道路扬尘。加强公路路基边坡绿化带的日常养护管理;加强公路路面、交通设施的养护管理,保障道路畅通,提升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定期清扫路面和洒水;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限制尾气超标排放的机动车的通行。

2.废水防治措施

路面径流不排入封闭水域以避免出现雨涝;加强公路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疏通清淤,确保排水畅通。跨河主桥采用加强型钢护栏,并在桥梁两端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为防止桥面径流对Ⅲ类水体的影响,应在跨河桥梁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并设置收集池,处理桥面径流初期雨水并收集事故发生后的事故废水。

3.噪声防治措施

加强车辆管控,设立禁止鸣笛和缓行减速等标志,针对敏感点超标采取全路段限速、低噪声通过;作好路面的维修保养,对受损路面应及时修复,避免因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引起交通噪声增大;途径村庄等声环境保护目标应禁鸣、跟踪检测;在预测超标敏感点的相应居民,采取增加隔声窗以降噪。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为运输车辆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装载的货物、客车乘客丢弃的物品等,其形式为沿公路呈线性分布。项目运营阶段,养护工人对公路全线进行养护,对运营车辆、人员沿公路掉落的垃圾进行收集,清扫、集中处理。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营运期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植物定期维护和一些常规动物防护。

6.环境风险减缓措施

在大桥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为防范环境风险,减轻桥面径流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需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和收集池;提高大桥护栏防撞,避免事故车辆冲入河中;在桥梁连段设置谨慎驾驶、禁止超车的警示标志,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桥梁上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船舶注意安全角势,避让桥墩;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公路运营单位制定专项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演练。

公众参与情况

本次公众参与采用网上公示、现场公示和登报公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项目公示期间,企业未收到反馈意见,说明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没有异议。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关联导读:
附件: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