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 (略)
二〇二二年八月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委 托 人: 重庆綦江工业园区 (略)
评 估 单 位: 重庆 (略)
资 质 等 级: *级
证 书 编 号: *
项目负责人:刘 嘉 高级工程师
报告编写人:刘 嘉 高级工程师
向活力 工 程 师
肖雪梅 工 程 师
技术负责人:刘 嘉 高级工程师
审 核 人:谢坤成 高级工程师
总 工 程 师:谢坤成 高级工程师
法 人 代 表:
提 交 单 位: 重庆 (略)
提 交 时 间: 2022年8月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内审意见
2022年8月4日,我公司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在听取项目组对该项目情况及成果报告的介绍后,经认真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提交审查的评估成果资料齐全,图件清晰、美观。
2.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开展本评估工作方法正确。
3.《评估报告》是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成果资料和现场地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编制的,依据充分。报告对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阐述较详细,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定为较复杂合理,评估区为建设规划用地,评估级别为一级。
4、评估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两类区域合理。
5、《评估报告》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主要防治措施建议为:加强对局部顺向临空斜边坡的防治,对工程建设形成的挖、填方边坡采取支挡或放坡处理,针对顺层切坡应先支挡后开挖或顺层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应按照分段逆作、信息法施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的主要防治建议措施为: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上述防治措施建议基本可行。
6、《评估报告》质量合格,同意送审。
审核人:
重庆 (略)
2022年8月4日
目 录
附 表:
表1 各功能区地块防治措施建议一览表
表2 各功能区地块 (略) 防治措施建议一览表
斜边坡调查表及地质点调查表
附 图: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平面图(1:2000) 1张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2000) 13条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500) 1条
3规划地块平面图(1:2000) 1张
(略) 地块平面图(1:2000) 1张
5综合成果图 (1:2000) 1张
附 件:
1照片
2纲要
3批复
4合同
5承诺书委托书
6资质评估人员
2022年3月重庆 (略) 受重庆綦江工业园区 (略) 委托对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1.2 评估目的与任务本次地质评估目的:为该地块区域用地内的减灾、防灾,避免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以及预防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业主合理用地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地质依据。评估的主要任务如下:
①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
②基本查明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③对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价;
④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对评估内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
⑤针对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1.13+0.45
(略) 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5.24km2, (略) 已作其中煤电园部分面积3.66km2,本次评估为产业园未作评估部分,面积为1.58km2。其中北西侧地块面积1.13km2,南东侧地块面积0.45km2。本次评估范围与已作评估的煤电园部分相互关系见下图:
图1.3-1 煤电园部分与本次评估相互关系图
本次评估地块分为北西侧地块和南东侧地块。其主要角点坐标见表1.3-1。本评估报告中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系,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坐标系。评估范围在区域用地范围外扩30m~200m,包括周边不良地质现象与其影响范围,评估区面积约2.5km2。
表1.3-1 北西侧地块主要拐点坐标一览表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
X | Y | X | Y | ||
G1 | *.841 | *.18 | G14 | *.435 | *.33 |
G2 | *.975 | *.51 | G15 | *.118 | *.92 |
G3 | *.708 | *.85 | G16 | *.438 | *.7 |
G4 | *.604 | *.31 | G17 | *.87 | *.14 |
G5 | *.164 | *.49 | G18 | *.052 | *.48 |
G6 | *.657 | *.65 | G19 | *.314 | *.89 |
G7 | *.731 | *.94 | G20 | *.027 | *.2 |
G8 | *.731 | *.78 | G21 | *.672 | *.98 |
G9 | *.34 | *.52 | G22 | *.076 | *.61 |
G10 | *.706 | *.04 | G23 | *.173 | *.47 |
G11 | *.442 | *.64 | G24 | *.713 | *.6 |
G12 | *.187 | *.75 | G25 | *.417 | *.53 |
G13 | *.491 | *.24 | G26 | *.563 | *.53 |
表1.3-2 南东侧地块主要拐点坐标一览表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
X | Y | X | Y | ||
G1 | *.925 | *.63 | G7 | *.751 | *.33 |
G2 | *.971 | *.54 | G8 | *.619 | *.03 |
G3 | *.047 | *.49 | G9 | *.207 | *.49 |
G4 | *.67 | *.04 | G10 | *.805 | *.68 |
G5 | *.726 | *.94 | G11 | *.982 | *.83 |
G6 | *.231 | *.21 |
该区域以往作过大量地质工作。经收集,在区内及邻近已作的地质工作主要有:
1、1977年12月原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1:*区域地质图(綦江幅);
2、2009年7月由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编写并通过专家审查的《 (略) 万盛区煤电化核心区七平方公里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其中对万盛区煤电化核心区七平方公里区域的地质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对本报告的编写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且根据该报告的结论得知该区适宜万盛煤电化基地核心区建设项目建设。
3、2014年重庆地 (略) 提供的《万盛经开区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4、2009年9月重庆一三六 (略) 编写并通过专家审查的《 (略) 万盛区煤电化核心区七平方公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5、2015年10月,重庆地 (略) 和重庆136 (略) 提交了《201 (略) 万盛经开区地质灾害核查排查报告》。
6、2019年5月,重庆地 (略) 提交了《 (略) 綦江区关坝镇“419”暴雨地灾排查报告》。
7.《綦江区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2022 (中煤科工重 (略) (集团)有限公司)
8.《 (略) 万盛经开区煤电化园区地块(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重庆 (略) )
这些基础地质成果资料为本次评估区地层识别、划分,了解评估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基本了解调查评价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下水分布情况等提供了参考,为本次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1.5 评估的依据及执行的技术标准评估的依据:
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及委托书;
②现状地形图(1:2000地形图);
③《 (略) 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
④《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渝规资规范(2019)25号)。
本次评估的的主要技术标准为:
① 2016年8月, (略) 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
②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Z/T 0286-2015)。
1.6 评估级别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渝规资[2018]72号规定:区域用地、村庄和集镇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应为一级。
本次评估为规划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级别定为一级。
1.7 评估工作概况本次评估以收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以及地质测绘和地质调查为主。地质调查重点为地块区域内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致灾地质体。
地质调查工作底图采用1:2000地形图,采用小于或等于100m的线距,以穿越法和追踪法相结合, (略) 垂直于构造线和地形走向,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及相关规范为标准,对用地区域进行了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对自然陡坡和不良地质分布点进行了重点调查。范围大致以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地块范围线外延30~200m为界,对区域用地以外有影响该区域的不良地质现象,则加大调查范围。
1.8 工作量及质量评述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项目组以高级工程师为项目负责人,还抽调多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组。外业调查工作开始于2022年4月5日,同年4月10日外业调查工作结束,转入内业资料整理。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8-1。
表1.8-1 评估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 工作内容 | 比例尺 | 单位 | 完成工作量 | 备注 |
1 | 地质调查 | 1:2000 | km2 | 2.5 | |
2 | 平面图 | 1:2000 | 张 | 4 | |
4 | 地质剖面图测绘 | 1:2000 | 条 | 16 | |
5 | 文字报告 | 册 | 1 | ||
6 | 斜(边)坡及地质调查点 | 个 | 76 | ||
7 | 收集资料 | 册 | 1 |
公司总工办技术领导参与了评估工作并全过程质量把关。本次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以查明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为主,地质调查工作底图比例尺1:2000,成图比例尺为1:2000,范围以区域用地范围为界,对区域内有危害性的地质因素作了定点观测,并根据不良地质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范围加宽了调查区域。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搜集的相关资料内容较齐全,且充分利用了搜集资料。工作程度达到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对区域用地的评估依据充分。收集到的野外资料真实可靠。评估报告编写依据充分,表述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本次评估任务,达到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目的,完成质量良好,评估工作满足规范要求。
2 区域基本情况 2.1 区域用地规划概况评估区位于扶欢镇位于綦江城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8°51"33"~28°52"11"、东经106°42"46"~106°45"12"之间。东邻万盛区关坝镇、青年镇,南与赶水镇交界,西连东溪镇、篆塘镇,北与三江街道、石角镇接壤。评估范围2.5平方公里。
2.2拟建项目概况为了适应扶欢产业发展要求,优化和 (略) 空间资源, (略) 空间资源的管理,确保扶欢循环经济 (略) 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下:
一、规划原则
1.优地优用,集约高效:充分发掘土地的价值。
2.集疏通畅,配套完善:合理布局各项功能,完善各项配套, (略) 络通达畅通,集聚疏散快速便捷。
3. 弹性控制,刚柔并济: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合理区分刚性和弹性控制要求,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二、功能定位
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由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技术服务办公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园绿地、广场用地、防护绿地等组成。主要以工业、研发、居住及相关配套功能为主,作为綦万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载体,通过审查成功认定为化工园区后,将对推动化工行业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和绿色发展,促进化工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集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50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8公顷,常住人口3.*人。
四、规划布局结构
规划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两片”。
1、一轴:以规划 (略) 为轴东西分布;
2、四片:将规划区分为“东、西”两片:西片为场镇居民用地及工业用地区,东片为工业用地区。
1
图2.2-1 规划功能分区图
五、土地利用控制
1、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分布在扶欢场镇东侧和北侧。规划工业用地139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88%。
2、技术服务办公用地: 于城镇中部主要由小型零售、餐饮(食堂)、医疗、通讯、邮政、及适量停车场等服务功能构成。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2.8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0.9%。
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略) 与交通设施用地8.6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5.4%。
4.仓储用地:与仓储用地2.7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2.6%。
5、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绿地面积为4.9公顷, (略) 建设用地3.1%。
6、“绿线”、“蓝线”、“黄线”控制规划
“绿线”:规划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的边界控制线划定为绿线,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并应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控制。
“蓝线”:规划范围内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划定蓝线,以最终的防洪规划或护岸工程设计确定的边界为准进行控制,。
“黄线”:规划 (略) 重要的基础设施控制线划定为黄线,包括消防站、加油站、公交首末站、停车场等用地边界划定黄线,并应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控制。
8、地下空间利用
除相关规划确定的防灾避难场所及其他规定不可建设的地下空间外,可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优先安排地下公共交通设施、 (略) 政基础设施,适度发展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广场及绿地下可适量建设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量及布局方式根据后期具体规划设计方案确定。
3 区域用地的自然地理概况 3.1 行政区划及交通位置本项目处于扶欢镇,扶欢镇位于綦江城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8°51"33"~28°52"11"、东经106°42"46"~106°45"12"之间。东邻万盛区关坝镇、青年镇,南与赶水镇交界,西连东溪镇、篆塘镇,北与三江街道、石角镇接壤。(图3.1-1)。
图3.1-1 地理位置图
3.2 气 象评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72℃,极端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多年无霜期314.6天,雾日平均30~40天;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左右。
3.3 水文评估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为溱溪河,发源于青年镇罗争坪,流经关坝镇至扶欢镇,流经扶欢场至两河口注入綦江。全长2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55立方米∕秒,落差830米,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常年水位471m,一般洪水位约473m。
调查区分布有部分人工鱼塘,其水位、水体补给与排泄均系人为控制,水量有限。
3.4社会经济概况扶欢镇位于綦江城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8°51"33"~28°52"11"、东经106°42"46"~106°45"12"之间。东邻万盛区关坝镇、青年镇,南与赶水镇交界,西连东溪镇、篆塘镇,北与三江街道、石角镇接壤。
2017年,扶欢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辖区内工商税收完成497.*元,比上年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8 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7.2%。
2017年,扶欢镇安育村 (略) ,流转土地发展精品蓝莓26.67余公顷,举办首届蓝莓采摘节,接待游客*余人,销售蓝莓近2.*斤,实现纯收入80余万元。助推青岩西瓜园、松山蜜柚园、小卷布朗李园等特色产业园健康发展,种植传统特色农业萝卜、李子、柑橘等产业66.67公顷;脱贫村规划发展养羊、养蜂大户,种植枇杷、春芽、核桃20公顷;成立芳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蔬菜13.33 公顷。
2017年,石膏项目落户扶欢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由纸面石膏板生产企业投资,利用工业废料脱硫石膏生产新型环保的纸面石膏板。
2011年,扶欢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农家书屋15个,业务文艺团体4个、从业人员86人。
2011年,扶欢镇 (略) 1所、农村合作医疗点18个,医疗卫生人员52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93张、拥有医疗卫生人员1.47人,2011 年开展诊疗*人次, (略) 手术235台次, (略) 2244人次。2017年,扶欢镇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参保率95.7%。新增就业471人,为任务的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 ;介绍就业116人,为任务的145%;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人,为任务的162%;引导创业108人,其中大学生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人,发放金额*元,举办创业技能培训班4期。享受城乡低保966人,实现应保就保;办理临时救助65户,救助金额16.*元。
未来扶欢将围绕“煤电化工业重镇”目标,突出“园区建设”和“场镇拓展”两大重点,实施“规划引领、园区带动、场镇配套、资源整合、绿色发展”五大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倾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
4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概况 4.1 地形、地貌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斜坡冲沟相间,岩性多为砂岩和泥岩,岩性又软弱,丘陵起状和缓,相对高度较小,谷地较开阔,在夹有厚层砂岩的地方,形成方山式丘陵。
评估区地形总体上受地层和地质构造控制明显,北西侧高、南东侧低,最高点位于评估区北侧-山丘高程为580m;最低点位于评估区南东侧高程为:471m,相对高差为111m。
评估区的地形较简单,地形总体上受地层、地质构造及风化剥蚀控制明显,主要由浑圆状山丘、季节性冲沟谷地组成。山丘分布大致走向为北西,横向上波状起伏,丘顶呈圆形或椭圆形,各个小山丘独个而立,丘顶圆浑平缓。丘体斜坡地形坡度角一般为5~20°,局部25-30°,斜坡植物繁茂。评估区总体较平缓,多为耕地农田。
4.2 地质构造及地震场地地处洛渍向斜南西翼,未见断层通过本场地,未见断裂破碎带分布,岩层分布稳定,未见褶皱分布,地质构造简单。据场内和场外基岩露头观测:岩层产状:310-315°∠16-22°;层面平直,闭合~微张状,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观测到岩体中发育两组裂隙:
①LX1:产状140°∠87°,间距2~3m,延伸6~8m,裂面张开度2~5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较发育,为硬性结构面;
②LX2:产状30°∠84°,间距1~2.5m,延伸6~7m,裂面张开度2.5~5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较发育,为硬性结构面。
根据1:*(綦江幅)区域地质图,万盛煤电化核心区位于石油沟背斜和酒店垭背斜及接龙场背斜之间三角镇向斜东翼。
综上,评估区未发现断层及次级褶皱通过,构造条件简单。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2015),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震属较复杂。
图4.2-1 评估区构造纲要图
4.3 地层岩性图4.3-1 地层岩性图
评估区范围内出露地层由第四系和侏罗系上统中统沙溪庙组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Q4):分布有填土、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滑坡堆积层、河流冲洪积层土。
第四系素填土(Q4ml),杂色,其主要成分为砂、泥岩块碎石夹杂粉质粘土,干燥~稍湿,结构稍密~中密,碎块石直径一般10-150cm,含量占45%~55%,大部分堆积时间大于5年,少量新近抛填的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堆积时间约1年;该填土层为厚度差异较大且不连续,主要分布 (略) 附近、施工场地等。
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局部夹砂岩块碎石,块碎石粒径2~15cm ,含量占10~15%,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切口稍有光泽。该层主要 (略) 两侧及施工场地,厚度0.30~5.30m。
~~~~~~ 不整合接触 ~~~~~~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J2s):
泥岩,紫红色,主要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含砂质及钙质较重,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砂岩,灰色,局部为紫红色,主要成分以长石矿物为主,含云母矿物,细-中粒结构,钙质、泥质胶结,中厚层~厚层状构造。
泥岩与砂岩互层发育。
4.4 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内粉质粘土和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素填土、块石土为透水层。上覆填土松散、空隙较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1)地下水类型
场地内地下水种类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a、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
松散层类孔隙水集中分布于全新统第四系土中。因土层的性质、颗粒大小、厚度、砂泥岩碎块石含量等均有明显差别,其富水性也因此而异,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随气候和降雨变化的显著特征,雨季有水,旱季干涸。
b、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两个亚类。构造裂隙水分布零散,其特点是贯通性差,富水性贫乏。风化裂隙水分布于砂泥岩的强风化带中,其水量由风化带厚度决定,富水性贫乏。
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但降水后绝大多数沿斜坡下渗至低洼处。基岩裂隙水受地形控制明显,具有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的动态变化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受人为活动用水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综上,评估区地下水贫乏,在雨季或长时间下雨情况下,在局部沟槽土层及人工填土较厚部位有暂时性地下水,雨后很快疏干,局部地段土层厚,裂隙较发育。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5 不良地质现象根据《 (略) 綦江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 (略) 綦江县地质灾害排查报告(2020年)》的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见图4.5-1),评估区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据现场调查及访问:在规划区的其它区域未见崩塌、泥石流、滑坡、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
综上:规划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图4.5-1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及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1
评估区内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地貌,为农业耕地、荒地、林地等,其余区域均为工程建设而改变。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场地整平、道路建设、工业厂房建设及民房建设等。
评 (略) 的修 (略) 边坡,多存在不同高度的挖填方边坡,道路主要为通村水 (略) ,基本沿原地形修建,多为挖方岩质边坡,边坡高度较小,一般小于15m,边坡未见明显变形,现状稳定,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综上,评估区目前人类工程活动总体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强烈。
4.7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评估区用地地势起伏,土层厚薄不均,且分布不连续,区域构造则较稳定。
XP4、XP5为顺向坡,局部开挖出现临空,因此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较复杂。
评估区内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总体较复杂。
4.8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综前述各项地质环境因素的相关内容,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规范的划分标准,考虑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分区(分区详见第六章相关章节)所处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为了比较准确的反映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先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区判定后再进行综合判定(详见表4-1)。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浅丘陵地貌,地形坡角一般5~20°,局部25-30°,岩土界面倾角一般5~20°;土层厚度一般为0.5~5.3m,出露岩性为泥岩、砂岩,岩性差异较小;基岩中一般发育有三组间距大于1m的构造裂隙;岩体呈中厚层状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影响范围占评估区面积的0.37%;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总体较强烈。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表2的划分标准,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较复杂”(见表4-1)。
表4-1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综合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 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 形 坡 角 (°) | 一般5-20°,局部25-30° | 较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3 | 土坡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 层 厚 度 (m) | 最厚0.3-5.3m | 较复杂 | ||
5 | 岩 层 厚 度 (m) | 中厚-厚层层状构造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大与1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局部外倾临空倾角20°~10°影响总用地面积小于10% | 简单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0.37 | 简单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小于8m | 简单 | |
14 | 岩质边坡 | 小于15m | 简单 | |||
15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小结 | 较复杂 | |||||
评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5.1斜(边)坡稳定性(1)斜坡稳定性
北西测斜坡与评估用地范围位置关系图(比例尺1:*)
北西测斜坡剖面图(比例尺1:5000)
在评估区北西侧地块西侧为斜坡地形,斜坡顶部较陡局部形成陡崖,根据现场调查,未见危岩发育,中部为自然斜坡,坡向130°,斜坡坡角25-30°,斜坡土层厚度约为0.5-3m,局部基岩出露,岩土界面倾角约为25°,局部土层可能发生滑塌,本次评估用地红线距离陡崖450-500m左右,斜坡下部较平缓,因此发生失稳对评估用地范围的影响小。
评估区属于剥蚀丘陵地貌,规划区内地形坡角为5-20°,局部坡角25-30°。评估区土层一般较薄0.3-5m;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发育;选择较为典型的7个斜坡和1个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现状斜坡稳定性分析如表5-1:
斜坡 | 斜坡特征 | 赤平投影分析图 | 斜坡稳定性评价 |
XP1 | 斜坡长为81m,宽为157m,高为28m,坡向为45°,坡角为20°。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45°∠20°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2 | 斜坡长为144m,宽为160m,高为30m,坡向为293°,坡角为12°,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293°∠12°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顺向坡,岩层顺向不临空。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3 | 斜坡长为222m,宽为342m,高为50m,坡向为314°,坡角为13°,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314°∠13°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顺向坡,岩层顺向不临空。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基本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4 | 斜坡长为432m,宽为522m,高为43m,坡向为314°,坡角为8°,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109°∠8°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5 | 斜坡长为158,宽为380m,高为41m,坡向为314°,坡角为10°,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314°∠10°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切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6 | 斜坡长为77m,宽为195m,高为37m,坡向为110°,坡角为25°,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110°∠25°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7 | 斜坡长为123m,宽为190m,高为40m,坡向为20°,坡角为21°,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20°∠18°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切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BP1 | 斜坡长为217m,高为2-13m,坡向为357°,坡角为90°,基岩为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357°∠90° | 边坡 (略) 形成的挖方岩质边坡,出露基岩为砂岩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切向临空且倾角为18°。边坡局部可能发生滑塌。根据现场调查,边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基本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小。 |
综上所述;该评估区斜边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小。
5.2含水层破坏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结合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及土地规划,未来建设在评估区内为地表浅层的挖填,不会对深层含水层产生破坏。
5.3地下空间的影响根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估区范围内无地下洞室。
5.4地表水评估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为溱溪河,发源于青年镇罗争坪,流经关坝镇至扶欢镇,流经扶欢场至两河口注入綦江。全长2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55立方米∕秒,落差830米,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常年水位471m,一般洪水位约473m。
调查区分布有部分人工鱼塘,其水位、水体补给与排泄均系人为控制,水量有限。
5.5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根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 (略) 规划及土地规划,无其他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
5.6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评估区内土地资源主要为农田、耕地部分斜坡为荒地。
评估区内主要构筑物为工业用地。居民地和厂房较分散,规划区实施前应做好拆迁安置工作。
5.7小结评估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规划拟建工程修建中对已有斜(边)坡及地质造成影响破坏.
通过调查,未见其他地质遗迹,未见区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和人文景观。
6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析评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1、斜(边)坡稳定性
1)斜坡稳定性
评估区内存在不同坡度的斜坡,坡度一般5-20°,局部25-30°,场地内存在顺层斜坡,且岩层倾角较缓。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内存在两张构造裂隙,其中一组为软弱结构面且泥质充填(局部)。结合对评估区的走访调查,尚未出现明显变形迹象的自然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
2)边坡稳定性
用地区域内存在多处边坡,以场地 (略) 施工建设现场的岩质、土质边坡为主。道路边坡局部较高,但都已按设计坡率进行放坡处理,现状较为稳定。
6.1 地质灾害分区原则评估区地质环境较复杂,各区块地质环境条件有一定差异,将评估区进行宏观分区。各地块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别确定。当不同地块地质环境判定因素及结果基本相同时,可归并在一起。
评估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区将遵循以下原则:
(1) 微地形地貌的异同;
(2)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异同;
(3) 人类工程活动改变或破坏地质环境强烈程度的异同,
(4)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区域单独分区。
6.2宏观分区及各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根据上述原则,并结合规划用地的红线分界。从宏观上对评估区进行划分。评估区的岩层倾角为16-22°。
(1)先按照原始地形的坡角进行分区:
地形总体坡角≥15°,<30°的区域:
①不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编号为17、21)。
②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如下:
局部外倾临空且倾角<20°,≥10°的区域(编号为22、19)。
地形总体坡角≥30°的区域:
①不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无)。
②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如下:
外倾临空且倾角≥20°的区域(无)。
外倾临空且倾角<20°,≥10°的区域(无)。
外倾临空且倾角<10°的区域(无)。
(2)按照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进行分区:
另外,将地形总体坡角<15°,岩质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等,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为简单的区域分为同一种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22)。
总共划分为2种宏观小区。再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的不同将评估区细分为22个小区:
各小区位置见规划区分区图(图6.2-1)。对上述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区,分别归并为相同小区,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列于表6.2-1。
图6.2-1宏观分区图北西侧地块
图6.2-2宏观分区图南东侧地块
1
表6.2-1 各 小 区 地 质 环 境 复 杂 程 度 一 览 表
观分区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 | 17、21 | 22、19 | ||||||||
序号 | 地质环境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15° | 简单 | ≥15°,<30° | 较复杂 | ≥15°,<30° | 较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3 | 土坡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3<h<10 | 较复杂 | 3<h<10 | 较复杂 | 3<h<10 | 较复杂 | |||
5 | 岩层厚度(m) | 中厚-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厚层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1m | 简单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1m | 简单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1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不临空 | 简单 | 不临空 | 简单 | 局部外倾临空,倾角<20°,≥10° | 较复杂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Ⅵ | 较复杂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规划区的比例(%)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8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4 | 岩质边坡 | <15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漏失量占蓄(流)量的比例% | 地表水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地下水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6 | 采空区占规划区的比例(%)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小结 | 简单 | 较复杂 | 较复杂 | ||||||||
1
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附录H计算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Y=0.62D+0.38R
式中:Y——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D——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取值由基本分值和附加分值两部分构成。基本分值在地质环境复杂时取0.75,在地质环境较复杂时取0.50,在地质环境简单时取0.25;附加分值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的“表H.1”确定。
R——降水量指数,区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63.3mm,介于10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约93.9mm,介于70~95mm之间。查表得R=0.864。
当Y≥0.80时小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
0.80>Y≥0.60时小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中等;
Y<0.60时小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小。
各小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见各小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表(表6.3-1、表6.3-2、表6.3-3)。
表6.3-1 各小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表
宏观小区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 | 17、21 | 22、19 | |
地质环境 复杂程度 | 总体特征 | 简单 | 较复杂 | 较复杂 |
基本分值 | 0.25 | 0.50 | 0.50 | |
地形坡角(°) | 特征 | <15° | ≥15°,<30° | ≥15°,<30°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
自然岩坡 高度(m)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自然土坡 高度(m)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土层厚度(m) | 特征 | 3<h<10 | 3<h<10 | 3<h<10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岩层厚度(m) | 特征 | 中厚-厚层状 | 中厚-厚层状 | 中厚-厚层状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岩层或土 层组合 | 特征 | 二元组合 | 二元组合 | 二元组合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裂隙发 育程度 | 特征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附加分值 |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特征 | 简单 | 简单 | 较复杂 |
附加分值 | 0.010 | |||
地震基本烈度 | 特征 | Ⅵ | Ⅵ | Ⅵ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地表水对岩 土体的影响 | 特征 | 小 | 小 | 小 |
附加分值 | ||||
地下水对岩 土体的影响 | 特征 | 小 | 小 | 小 |
附加分值 | ||||
不良地质现象占规划区的比例(%)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土质边坡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岩质边坡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洞顶围岩厚度 与洞跨之比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采空区占规划区的比例(%)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附加分值总和 | 0.040 | 0.060 | 0.060 | |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D) | 0.290 | 0.560 | 0.560 | |
降水量指数(R) | 0.864 | 0.864 | 0.864 |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Y) | 0.508 | 0.676 | 0.676 |
评估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表6.3-1中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确定。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原则上结合致灾体对工程活动敏感性确定:可能性指数小区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对未来人类工程活动不敏感,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可能性指数中等区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其可能危害范围占分区面积的100%,对未来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根据《规范》7.3.2 规划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进行地质灾害对工程活动敏感性分析。下列斜(边)坡应视为对工程活动敏感:
——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20°且地形坡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
——易滑地层、 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15°且地形坡 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
——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坡角大于或等于35°的巴东组碎裂岩斜(边)坡。
本评估区XP3、XP5高度大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15°且地形坡 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视为对工程活动敏感,则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中等。同时结合规划用地情况确定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级。
6.5未来人类工程活动对相邻建构筑物影响分析未来在区域用地红线周边的人类工程活动,应当严格控制施工场地范围,避免对区域用地红线周边村落、公路交通、电力设施、地下管线设施及居民建筑等造成影响;施工应当控制噪音污染,避免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加强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保护,避免污染。
未来在区域用地范围内的人类工程活动,应当加强对区域用地范围 (略) 交通、电力设施、地下管线设施及居民建筑等的保护,施工应严格控制与架 (略) 的安全距离。
各地块内施工按照施工先后,加强对周边已建建构筑物的保护。
7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由于本次评估为产业园区未评估部分,本次评估结论与前期煤电园部分评估对比分析,在与前期煤电园接触线附近、地质条件类似地段两次危险性分区分级均能对应(见图7-1)。
图7-1煤电园评估与本次为评估区危险性分区分级对照示意图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本次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分区评估如下:
1)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1)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区
根据调查,上述各区多为已建房屋区域,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土层厚度3<h<10m,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508,本区岩土体及斜坡对人类活动不敏感。上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1):17、21区
根据调查,上述各区多为居民区域和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不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676,对斜坡开挖及填方工程活动较敏感,上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2):22、19区
根据调查,上述各区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局部外倾临空,倾角<20°,≥10°,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676,对斜坡开挖、特别是顺层切坡及填方工程活动较敏感,上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各分区按照《规范》规定的代号进行编号。结果详见表7-1。
表7-1 分区编号与地质灾害分区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编号 | 面积 (km2)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 规划用地类型 | 地质灾害危险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
1 | 0.007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2 | 0.002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3 | 0.009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4 | 0.010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5 | 0.009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6 | 0.004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7 | 0.003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8 | 0.00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9 | 0.004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0 | 0.004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1 | 0.06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2 | 0.033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3 | 0.090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4 | 0.00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5 | 0.882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技术办公用地 | 小 | A1 |
16 | 0.012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7 | 0.020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1 |
18 | 0.02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9 | 0.181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2 |
20 | 0.039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21 | 0.058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1 |
22 | 0.104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2 |
表7-2 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 编号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亚区 | 地质环境主要影响因素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 | A区 (小区) | A1 | 多为居民房屋区域和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土层厚度3<h<10m,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508,本区岩土体及斜坡对人类活动不敏感。 | A1 |
17-1、21 | B区 (中等区) | B1 | 多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不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 | B1 |
22、19 | B2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外倾临空,倾角<20°,≥10°。 | B2 |
根据前面章节的宏观分区情况,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对各区的防治措施进行建议。
①A1区的场地起伏较小,工程建设基本不受限制,但存在基坑边坡时,应先支挡、后建设。
④B1区加强对拟形成的挖填方边坡支护。对拟形成的挖方边坡进行放坡或其他方式支护。
⑤B2区加强对现有临空斜边坡的防治,对拟形成的顺层切坡应先支挡后开挖或顺层放坡处理。
8.2各功能区地块防治措施建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合规划空间布局结构,对各功能区地块规划的内容作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地块的排列顺序,给出各地块的防治措施建议,详见表8.1,各地块 (略) 防治措施建议,详见表8.2。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1)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行政区 (略) 綦江区管辖,区域用地面积1.58km2。地质环境条件总体较复杂。
(2)评估区位于扶欢场镇,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整体地形平缓,主要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丘坡浑园,丘谷宽缓,大部地区地形坡角5-20°。
(3)评估区未见断层通过本场地,未见断裂破碎带分布,岩层分布稳定,未见褶皱分布,地质构造简单。据场内和场外基岩露头观测:岩层产状:310-315°∠16-22°;层面平直,闭合~微张状,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4)评估区内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地貌,为农业耕地、荒地、林地等,其余区域均为工程建设而改变。人类工程活动主要 (略) 建设及民房建设等。评估区内现状人类工程活动总体不强烈。
(5)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6)根据区域用地各区域自然陡坡高度、地形坡角大小、斜(边)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土层厚度、边坡高度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等因素并结合评估区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等作为原则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评估区总共划分为22个宏观小区。各小区位置见分区图。对地质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区,分别归并为相同小区,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列于表6.2-1。
评估区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并分为1个亚区,面积1.308km 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82.8%;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并分为2个亚区,面积0.272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17.2%。
9.2 建议(1)区域用地范围内防治措施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现状斜(边)坡、以及工程建设形成的边坡防治上。
(2)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总体防治措施建议:综合考虑区内的地坪标高,宜尽量避免高切坡、深填方、采用依山就势进行工程建设。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见报告第8 章。
(4)建议分区用地时,加强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及周边地质环境勘察工作。
1
表8.1 各地块分区防治措施建议
编号 | 地块编号 | 规划用地类型 | 地块分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地质环境条件 |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
G2-5、G2-6、G2-7、G2-8、G2-10、G2-11、G2-12 | 公园绿地 | A1 | 地势平缓,地形坡度角一般低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2-5m,人工填土厚3-5m。 | 无 | 不宜在斜坡坡顶加载和坡脚开挖。确需开挖应进行有效防治。 | |
2 | A1-2 | 技术服务办公用地 | A1 | 地势平缓,地形坡度角一般低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2-5m,人工填土厚3-5m。 | 无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3 | U12、U22、U15、U31 | 仓储用地 | A1 | 地势平缓,地形坡度角一般低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2-5m,人工填土厚3-5m。 | 无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4 | M2-1、M2-2 | 二类工业用地 | A1 | 多为已建房屋区域,地形总体坡角<15°,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已建区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土层厚度≤3m。 | 无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5 | M3 | 三类工业用地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整平区边缘岩质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土层厚度≤5m。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环境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基坑或环境边坡应及时治理。 |
B1 | 岩层产状一般16-22°,地形坡度角大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切向不临空或反向,斜坡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环境边坡 | 不宜深挖高填,并对形成的边坡进行支护 | |||
B2 | 岩层产状一般23°,地形坡度角一般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局部顺向临空,岩层倾角18°。斜坡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顺向边坡 | 顺向坡开挖时,应做好边坡支护,建议抗滑支挡或放坡 | |||
6 | M3-4、M3-6 | 二类工业用地 | A1 | 多为已建房屋区域,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已建区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环境边坡稳定性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深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1
表8.2 各地块 (略) 防治措施建议
序号 | 道路名称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分级编号 | 地质环境条件 | 主要地质环境 | 防治措施建议 |
1 | 1#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东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采用放坡或挡墙支挡。 |
2 | 2#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3 | 3#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侧和北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4 | 4#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西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5 | 5#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侧和北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6 | 6#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东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7 | 7#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北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8 | 8#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挖填方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B1 | 岩层产状一般16-22°,地形坡度角大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切向不临空或反向,斜坡现状稳定。 | (略) 南东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
B2 | 岩层产状一般23°,地形坡度角一般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局部顺向临空,岩层倾角18°。斜坡现状稳定。 | (略) 南东侧形成的顺向边坡 | 建议形成的顺向边坡采用抗滑支挡或顺层放坡。 | ||
9 | 9#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挖填方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B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1-2m,基岩局部出露。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挖填方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
10 | 10# | B2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1-2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外倾临空,倾角<20°,≥10°。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西侧形成的挖方边坡 | 建议形成的挖方边坡采用放坡或挡墙支护。 |
11 | 11# | B2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1-2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外倾临空,倾角<20°,≥10°。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东侧形成的顺向边坡 | 建议形成的顺向边坡采用抗滑支挡或顺层放坡。 |
备注: 1、加强工程勘察、工程测量等前期相关工作,查明评估区内工程设计影响深度内岩土体的空间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对评估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处理时,应结合地块属性进行,有威胁对象的地灾体应进行治理; 3、对勘察中可能揭露的深厚填土地段,应注意不均匀沉降问题和桩侧负摩阻力问题; 4、相 (略) 的地块,在修建本地块项目时应作好 (略) 的保护;涉及轨道交通 (略) 保护范围的地块,在修建项目前须征得相应交通主管部门书面同意; 5、以 (略) 在进行布局时,应避免深挖高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治理;6、本表应结合“ (略) 地质灾害危险性平面图”使用; 7、以上地块编号1#-11#路为自编号。 |
1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 (略)
二〇二二年八月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委 托 人: 重庆綦江工业园区 (略)
评 估 单 位: 重庆 (略)
资 质 等 级: *级
证 书 编 号: *
项目负责人:刘 嘉 高级工程师
报告编写人:刘 嘉 高级工程师
向活力 工 程 师
肖雪梅 工 程 师
技术负责人:刘 嘉 高级工程师
审 核 人:谢坤成 高级工程师
总 工 程 师:谢坤成 高级工程师
法 人 代 表:
提 交 单 位: 重庆 (略)
提 交 时 间: 2022年8月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内审意见
2022年8月4日,我公司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未评估区1.58km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在听取项目组对该项目情况及成果报告的介绍后,经认真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提交审查的评估成果资料齐全,图件清晰、美观。
2.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开展本评估工作方法正确。
3.《评估报告》是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成果资料和现场地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编制的,依据充分。报告对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阐述较详细,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定为较复杂合理,评估区为建设规划用地,评估级别为一级。
4、评估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两类区域合理。
5、《评估报告》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主要防治措施建议为:加强对局部顺向临空斜边坡的防治,对工程建设形成的挖、填方边坡采取支挡或放坡处理,针对顺层切坡应先支挡后开挖或顺层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应按照分段逆作、信息法施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的主要防治建议措施为: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上述防治措施建议基本可行。
6、《评估报告》质量合格,同意送审。
审核人:
重庆 (略)
2022年8月4日
目 录
附 表:
表1 各功能区地块防治措施建议一览表
表2 各功能区地块 (略) 防治措施建议一览表
斜边坡调查表及地质点调查表
附 图: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平面图(1:2000) 1张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2000) 13条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500) 1条
3规划地块平面图(1:2000) 1张
(略) 地块平面图(1:2000) 1张
5综合成果图 (1:2000) 1张
附 件:
1照片
2纲要
3批复
4合同
5承诺书委托书
6资质评估人员
2022年3月重庆 (略) 受重庆綦江工业园区 (略) 委托对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1.2 评估目的与任务本次地质评估目的:为该地块区域用地内的减灾、防灾,避免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以及预防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业主合理用地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地质依据。评估的主要任务如下:
①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
②基本查明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③对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价;
④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对评估内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
⑤针对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1.13+0.45
(略) 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5.24km2, (略) 已作其中煤电园部分面积3.66km2,本次评估为产业园未作评估部分,面积为1.58km2。其中北西侧地块面积1.13km2,南东侧地块面积0.45km2。本次评估范围与已作评估的煤电园部分相互关系见下图:
图1.3-1 煤电园部分与本次评估相互关系图
本次评估地块分为北西侧地块和南东侧地块。其主要角点坐标见表1.3-1。本评估报告中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系,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坐标系。评估范围在区域用地范围外扩30m~200m,包括周边不良地质现象与其影响范围,评估区面积约2.5km2。
表1.3-1 北西侧地块主要拐点坐标一览表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
X | Y | X | Y | ||
G1 | *.841 | *.18 | G14 | *.435 | *.33 |
G2 | *.975 | *.51 | G15 | *.118 | *.92 |
G3 | *.708 | *.85 | G16 | *.438 | *.7 |
G4 | *.604 | *.31 | G17 | *.87 | *.14 |
G5 | *.164 | *.49 | G18 | *.052 | *.48 |
G6 | *.657 | *.65 | G19 | *.314 | *.89 |
G7 | *.731 | *.94 | G20 | *.027 | *.2 |
G8 | *.731 | *.78 | G21 | *.672 | *.98 |
G9 | *.34 | *.52 | G22 | *.076 | *.61 |
G10 | *.706 | *.04 | G23 | *.173 | *.47 |
G11 | *.442 | *.64 | G24 | *.713 | *.6 |
G12 | *.187 | *.75 | G25 | *.417 | *.53 |
G13 | *.491 | *.24 | G26 | *.563 | *.53 |
表1.3-2 南东侧地块主要拐点坐标一览表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角点 编号 | 2000国家坐标系 | ||
X | Y | X | Y | ||
G1 | *.925 | *.63 | G7 | *.751 | *.33 |
G2 | *.971 | *.54 | G8 | *.619 | *.03 |
G3 | *.047 | *.49 | G9 | *.207 | *.49 |
G4 | *.67 | *.04 | G10 | *.805 | *.68 |
G5 | *.726 | *.94 | G11 | *.982 | *.83 |
G6 | *.231 | *.21 |
该区域以往作过大量地质工作。经收集,在区内及邻近已作的地质工作主要有:
1、1977年12月原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1:*区域地质图(綦江幅);
2、2009年7月由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编写并通过专家审查的《 (略) 万盛区煤电化核心区七平方公里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其中对万盛区煤电化核心区七平方公里区域的地质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对本报告的编写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且根据该报告的结论得知该区适宜万盛煤电化基地核心区建设项目建设。
3、2014年重庆地 (略) 提供的《万盛经开区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4、2009年9月重庆一三六 (略) 编写并通过专家审查的《 (略) 万盛区煤电化核心区七平方公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5、2015年10月,重庆地 (略) 和重庆136 (略) 提交了《201 (略) 万盛经开区地质灾害核查排查报告》。
6、2019年5月,重庆地 (略) 提交了《 (略) 綦江区关坝镇“419”暴雨地灾排查报告》。
7.《綦江区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2022 (中煤科工重 (略) (集团)有限公司)
8.《 (略) 万盛经开区煤电化园区地块(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20年,重庆 (略) )
这些基础地质成果资料为本次评估区地层识别、划分,了解评估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基本了解调查评价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下水分布情况等提供了参考,为本次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1.5 评估的依据及执行的技术标准评估的依据:
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及委托书;
②现状地形图(1:2000地形图);
③《 (略) 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
④《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渝规资规范(2019)25号)。
本次评估的的主要技术标准为:
① 2016年8月, (略) 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
②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Z/T 0286-2015)。
1.6 评估级别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渝规资[2018]72号规定:区域用地、村庄和集镇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应为一级。
本次评估为规划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级别定为一级。
1.7 评估工作概况本次评估以收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以及地质测绘和地质调查为主。地质调查重点为地块区域内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致灾地质体。
地质调查工作底图采用1:2000地形图,采用小于或等于100m的线距,以穿越法和追踪法相结合, (略) 垂直于构造线和地形走向,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及相关规范为标准,对用地区域进行了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对自然陡坡和不良地质分布点进行了重点调查。范围大致以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地块范围线外延30~200m为界,对区域用地以外有影响该区域的不良地质现象,则加大调查范围。
1.8 工作量及质量评述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项目组以高级工程师为项目负责人,还抽调多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组。外业调查工作开始于2022年4月5日,同年4月10日外业调查工作结束,转入内业资料整理。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8-1。
表1.8-1 评估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 工作内容 | 比例尺 | 单位 | 完成工作量 | 备注 |
1 | 地质调查 | 1:2000 | km2 | 2.5 | |
2 | 平面图 | 1:2000 | 张 | 4 | |
4 | 地质剖面图测绘 | 1:2000 | 条 | 16 | |
5 | 文字报告 | 册 | 1 | ||
6 | 斜(边)坡及地质调查点 | 个 | 76 | ||
7 | 收集资料 | 册 | 1 |
公司总工办技术领导参与了评估工作并全过程质量把关。本次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以查明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为主,地质调查工作底图比例尺1:2000,成图比例尺为1:2000,范围以区域用地范围为界,对区域内有危害性的地质因素作了定点观测,并根据不良地质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范围加宽了调查区域。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搜集的相关资料内容较齐全,且充分利用了搜集资料。工作程度达到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对区域用地的评估依据充分。收集到的野外资料真实可靠。评估报告编写依据充分,表述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本次评估任务,达到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目的,完成质量良好,评估工作满足规范要求。
2 区域基本情况 2.1 区域用地规划概况评估区位于扶欢镇位于綦江城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8°51"33"~28°52"11"、东经106°42"46"~106°45"12"之间。东邻万盛区关坝镇、青年镇,南与赶水镇交界,西连东溪镇、篆塘镇,北与三江街道、石角镇接壤。评估范围2.5平方公里。
2.2拟建项目概况为了适应扶欢产业发展要求,优化和 (略) 空间资源, (略) 空间资源的管理,确保扶欢循环经济 (略) 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下:
一、规划原则
1.优地优用,集约高效:充分发掘土地的价值。
2.集疏通畅,配套完善:合理布局各项功能,完善各项配套, (略) 络通达畅通,集聚疏散快速便捷。
3. 弹性控制,刚柔并济: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合理区分刚性和弹性控制要求,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二、功能定位
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由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技术服务办公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园绿地、广场用地、防护绿地等组成。主要以工业、研发、居住及相关配套功能为主,作为綦万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载体,通过审查成功认定为化工园区后,将对推动化工行业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和绿色发展,促进化工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集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50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8公顷,常住人口3.*人。
四、规划布局结构
规划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两片”。
1、一轴:以规划 (略) 为轴东西分布;
2、四片:将规划区分为“东、西”两片:西片为场镇居民用地及工业用地区,东片为工业用地区。
1
图2.2-1 规划功能分区图
五、土地利用控制
1、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分布在扶欢场镇东侧和北侧。规划工业用地139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88%。
2、技术服务办公用地: 于城镇中部主要由小型零售、餐饮(食堂)、医疗、通讯、邮政、及适量停车场等服务功能构成。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2.8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0.9%。
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略) 与交通设施用地8.6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5.4%。
4.仓储用地:与仓储用地2.7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2.6%。
5、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绿地面积为4.9公顷, (略) 建设用地3.1%。
6、“绿线”、“蓝线”、“黄线”控制规划
“绿线”:规划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的边界控制线划定为绿线,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并应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控制。
“蓝线”:规划范围内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划定蓝线,以最终的防洪规划或护岸工程设计确定的边界为准进行控制,。
“黄线”:规划 (略) 重要的基础设施控制线划定为黄线,包括消防站、加油站、公交首末站、停车场等用地边界划定黄线,并应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控制。
8、地下空间利用
除相关规划确定的防灾避难场所及其他规定不可建设的地下空间外,可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优先安排地下公共交通设施、 (略) 政基础设施,适度发展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广场及绿地下可适量建设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量及布局方式根据后期具体规划设计方案确定。
3 区域用地的自然地理概况 3.1 行政区划及交通位置本项目处于扶欢镇,扶欢镇位于綦江城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8°51"33"~28°52"11"、东经106°42"46"~106°45"12"之间。东邻万盛区关坝镇、青年镇,南与赶水镇交界,西连东溪镇、篆塘镇,北与三江街道、石角镇接壤。(图3.1-1)。
图3.1-1 地理位置图
3.2 气 象评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72℃,极端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多年无霜期314.6天,雾日平均30~40天;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左右。
3.3 水文评估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为溱溪河,发源于青年镇罗争坪,流经关坝镇至扶欢镇,流经扶欢场至两河口注入綦江。全长2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55立方米∕秒,落差830米,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常年水位471m,一般洪水位约473m。
调查区分布有部分人工鱼塘,其水位、水体补给与排泄均系人为控制,水量有限。
3.4社会经济概况扶欢镇位于綦江城区东南部,介于北纬28°51"33"~28°52"11"、东经106°42"46"~106°45"12"之间。东邻万盛区关坝镇、青年镇,南与赶水镇交界,西连东溪镇、篆塘镇,北与三江街道、石角镇接壤。
2017年,扶欢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辖区内工商税收完成497.*元,比上年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8 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7.2%。
2017年,扶欢镇安育村 (略) ,流转土地发展精品蓝莓26.67余公顷,举办首届蓝莓采摘节,接待游客*余人,销售蓝莓近2.*斤,实现纯收入80余万元。助推青岩西瓜园、松山蜜柚园、小卷布朗李园等特色产业园健康发展,种植传统特色农业萝卜、李子、柑橘等产业66.67公顷;脱贫村规划发展养羊、养蜂大户,种植枇杷、春芽、核桃20公顷;成立芳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蔬菜13.33 公顷。
2017年,石膏项目落户扶欢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由纸面石膏板生产企业投资,利用工业废料脱硫石膏生产新型环保的纸面石膏板。
2011年,扶欢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农家书屋15个,业务文艺团体4个、从业人员86人。
2011年,扶欢镇 (略) 1所、农村合作医疗点18个,医疗卫生人员52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93张、拥有医疗卫生人员1.47人,2011 年开展诊疗*人次, (略) 手术235台次, (略) 2244人次。2017年,扶欢镇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参保率95.7%。新增就业471人,为任务的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 ;介绍就业116人,为任务的145%;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人,为任务的162%;引导创业108人,其中大学生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人,发放金额*元,举办创业技能培训班4期。享受城乡低保966人,实现应保就保;办理临时救助65户,救助金额16.*元。
未来扶欢将围绕“煤电化工业重镇”目标,突出“园区建设”和“场镇拓展”两大重点,实施“规划引领、园区带动、场镇配套、资源整合、绿色发展”五大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倾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
4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概况 4.1 地形、地貌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斜坡冲沟相间,岩性多为砂岩和泥岩,岩性又软弱,丘陵起状和缓,相对高度较小,谷地较开阔,在夹有厚层砂岩的地方,形成方山式丘陵。
评估区地形总体上受地层和地质构造控制明显,北西侧高、南东侧低,最高点位于评估区北侧-山丘高程为580m;最低点位于评估区南东侧高程为:471m,相对高差为111m。
评估区的地形较简单,地形总体上受地层、地质构造及风化剥蚀控制明显,主要由浑圆状山丘、季节性冲沟谷地组成。山丘分布大致走向为北西,横向上波状起伏,丘顶呈圆形或椭圆形,各个小山丘独个而立,丘顶圆浑平缓。丘体斜坡地形坡度角一般为5~20°,局部25-30°,斜坡植物繁茂。评估区总体较平缓,多为耕地农田。
4.2 地质构造及地震场地地处洛渍向斜南西翼,未见断层通过本场地,未见断裂破碎带分布,岩层分布稳定,未见褶皱分布,地质构造简单。据场内和场外基岩露头观测:岩层产状:310-315°∠16-22°;层面平直,闭合~微张状,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观测到岩体中发育两组裂隙:
①LX1:产状140°∠87°,间距2~3m,延伸6~8m,裂面张开度2~5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较发育,为硬性结构面;
②LX2:产状30°∠84°,间距1~2.5m,延伸6~7m,裂面张开度2.5~5mm,无充填,结合程度差,较发育,为硬性结构面。
根据1:*(綦江幅)区域地质图,万盛煤电化核心区位于石油沟背斜和酒店垭背斜及接龙场背斜之间三角镇向斜东翼。
综上,评估区未发现断层及次级褶皱通过,构造条件简单。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2015),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震属较复杂。
图4.2-1 评估区构造纲要图
4.3 地层岩性图4.3-1 地层岩性图
评估区范围内出露地层由第四系和侏罗系上统中统沙溪庙组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Q4):分布有填土、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滑坡堆积层、河流冲洪积层土。
第四系素填土(Q4ml),杂色,其主要成分为砂、泥岩块碎石夹杂粉质粘土,干燥~稍湿,结构稍密~中密,碎块石直径一般10-150cm,含量占45%~55%,大部分堆积时间大于5年,少量新近抛填的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堆积时间约1年;该填土层为厚度差异较大且不连续,主要分布 (略) 附近、施工场地等。
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局部夹砂岩块碎石,块碎石粒径2~15cm ,含量占10~15%,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切口稍有光泽。该层主要 (略) 两侧及施工场地,厚度0.30~5.30m。
~~~~~~ 不整合接触 ~~~~~~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J2s):
泥岩,紫红色,主要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含砂质及钙质较重,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砂岩,灰色,局部为紫红色,主要成分以长石矿物为主,含云母矿物,细-中粒结构,钙质、泥质胶结,中厚层~厚层状构造。
泥岩与砂岩互层发育。
4.4 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内粉质粘土和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素填土、块石土为透水层。上覆填土松散、空隙较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1)地下水类型
场地内地下水种类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a、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
松散层类孔隙水集中分布于全新统第四系土中。因土层的性质、颗粒大小、厚度、砂泥岩碎块石含量等均有明显差别,其富水性也因此而异,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随气候和降雨变化的显著特征,雨季有水,旱季干涸。
b、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两个亚类。构造裂隙水分布零散,其特点是贯通性差,富水性贫乏。风化裂隙水分布于砂泥岩的强风化带中,其水量由风化带厚度决定,富水性贫乏。
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但降水后绝大多数沿斜坡下渗至低洼处。基岩裂隙水受地形控制明显,具有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的动态变化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受人为活动用水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综上,评估区地下水贫乏,在雨季或长时间下雨情况下,在局部沟槽土层及人工填土较厚部位有暂时性地下水,雨后很快疏干,局部地段土层厚,裂隙较发育。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5 不良地质现象根据《 (略) 綦江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 (略) 綦江县地质灾害排查报告(2020年)》的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见图4.5-1),评估区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据现场调查及访问:在规划区的其它区域未见崩塌、泥石流、滑坡、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
综上:规划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图4.5-1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及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1
评估区内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地貌,为农业耕地、荒地、林地等,其余区域均为工程建设而改变。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场地整平、道路建设、工业厂房建设及民房建设等。
评 (略) 的修 (略) 边坡,多存在不同高度的挖填方边坡,道路主要为通村水 (略) ,基本沿原地形修建,多为挖方岩质边坡,边坡高度较小,一般小于15m,边坡未见明显变形,现状稳定,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综上,评估区目前人类工程活动总体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强烈。
4.7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评估区用地地势起伏,土层厚薄不均,且分布不连续,区域构造则较稳定。
XP4、XP5为顺向坡,局部开挖出现临空,因此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较复杂。
评估区内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总体较复杂。
4.8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价综前述各项地质环境因素的相关内容,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规范的划分标准,考虑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分区(分区详见第六章相关章节)所处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为了比较准确的反映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先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区判定后再进行综合判定(详见表4-1)。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浅丘陵地貌,地形坡角一般5~20°,局部25-30°,岩土界面倾角一般5~20°;土层厚度一般为0.5~5.3m,出露岩性为泥岩、砂岩,岩性差异较小;基岩中一般发育有三组间距大于1m的构造裂隙;岩体呈中厚层状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影响范围占评估区面积的0.37%;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总体较强烈。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表2的划分标准,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较复杂”(见表4-1)。
表4-1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综合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 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 形 坡 角 (°) | 一般5-20°,局部25-30° | 较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3 | 土坡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 层 厚 度 (m) | 最厚0.3-5.3m | 较复杂 | ||
5 | 岩 层 厚 度 (m) | 中厚-厚层层状构造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大与1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局部外倾临空倾角20°~10°影响总用地面积小于10% | 简单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0.37 | 简单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小于8m | 简单 | |
14 | 岩质边坡 | 小于15m | 简单 | |||
15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小结 | 较复杂 | |||||
评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5.1斜(边)坡稳定性(1)斜坡稳定性
北西测斜坡与评估用地范围位置关系图(比例尺1:*)
北西测斜坡剖面图(比例尺1:5000)
在评估区北西侧地块西侧为斜坡地形,斜坡顶部较陡局部形成陡崖,根据现场调查,未见危岩发育,中部为自然斜坡,坡向130°,斜坡坡角25-30°,斜坡土层厚度约为0.5-3m,局部基岩出露,岩土界面倾角约为25°,局部土层可能发生滑塌,本次评估用地红线距离陡崖450-500m左右,斜坡下部较平缓,因此发生失稳对评估用地范围的影响小。
评估区属于剥蚀丘陵地貌,规划区内地形坡角为5-20°,局部坡角25-30°。评估区土层一般较薄0.3-5m;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发育;选择较为典型的7个斜坡和1个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现状斜坡稳定性分析如表5-1:
斜坡 | 斜坡特征 | 赤平投影分析图 | 斜坡稳定性评价 |
XP1 | 斜坡长为81m,宽为157m,高为28m,坡向为45°,坡角为20°。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45°∠20°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2 | 斜坡长为144m,宽为160m,高为30m,坡向为293°,坡角为12°,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293°∠12°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顺向坡,岩层顺向不临空。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3 | 斜坡长为222m,宽为342m,高为50m,坡向为314°,坡角为13°,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314°∠13°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顺向坡,岩层顺向不临空。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基本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4 | 斜坡长为432m,宽为522m,高为43m,坡向为314°,坡角为8°,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109°∠8°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5 | 斜坡长为158,宽为380m,高为41m,坡向为314°,坡角为10°,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314°∠10°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切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6 | 斜坡长为77m,宽为195m,高为37m,坡向为110°,坡角为25°,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110°∠25°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XP7 | 斜坡长为123m,宽为190m,高为40m,坡向为20°,坡角为21°,基岩为泥岩、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20°∠18° | 斜坡表层土层较薄,植被发育,岩土界面粗糙不平,土层不易滑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斜坡为切向坡,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根据现场调查,斜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BP1 | 斜坡长为217m,高为2-13m,坡向为357°,坡角为90°,基岩为砂岩。 1.YC产状:312°∠18° 2.LX1产状:140°∠87° 3.LX2产状:30°∠84° 4.XP产状:357°∠90° | 边坡 (略) 形成的挖方岩质边坡,出露基岩为砂岩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切向临空且倾角为18°。边坡局部可能发生滑塌。根据现场调查,边坡未见变形迹象。 因此斜坡现状基本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小。 |
综上所述;该评估区斜边坡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小。
5.2含水层破坏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结合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及土地规划,未来建设在评估区内为地表浅层的挖填,不会对深层含水层产生破坏。
5.3地下空间的影响根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估区范围内无地下洞室。
5.4地表水评估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为溱溪河,发源于青年镇罗争坪,流经关坝镇至扶欢镇,流经扶欢场至两河口注入綦江。全长2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55立方米∕秒,落差830米,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常年水位471m,一般洪水位约473m。
调查区分布有部分人工鱼塘,其水位、水体补给与排泄均系人为控制,水量有限。
5.5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根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 (略) 规划及土地规划,无其他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
5.6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评估区内土地资源主要为农田、耕地部分斜坡为荒地。
评估区内主要构筑物为工业用地。居民地和厂房较分散,规划区实施前应做好拆迁安置工作。
5.7小结评估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规划拟建工程修建中对已有斜(边)坡及地质造成影响破坏.
通过调查,未见其他地质遗迹,未见区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和人文景观。
6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析评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1、斜(边)坡稳定性
1)斜坡稳定性
评估区内存在不同坡度的斜坡,坡度一般5-20°,局部25-30°,场地内存在顺层斜坡,且岩层倾角较缓。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内存在两张构造裂隙,其中一组为软弱结构面且泥质充填(局部)。结合对评估区的走访调查,尚未出现明显变形迹象的自然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
2)边坡稳定性
用地区域内存在多处边坡,以场地 (略) 施工建设现场的岩质、土质边坡为主。道路边坡局部较高,但都已按设计坡率进行放坡处理,现状较为稳定。
6.1 地质灾害分区原则评估区地质环境较复杂,各区块地质环境条件有一定差异,将评估区进行宏观分区。各地块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别确定。当不同地块地质环境判定因素及结果基本相同时,可归并在一起。
评估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区将遵循以下原则:
(1) 微地形地貌的异同;
(2)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异同;
(3) 人类工程活动改变或破坏地质环境强烈程度的异同,
(4)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区域单独分区。
6.2宏观分区及各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根据上述原则,并结合规划用地的红线分界。从宏观上对评估区进行划分。评估区的岩层倾角为16-22°。
(1)先按照原始地形的坡角进行分区:
地形总体坡角≥15°,<30°的区域:
①不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编号为17、21)。
②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如下:
局部外倾临空且倾角<20°,≥10°的区域(编号为22、19)。
地形总体坡角≥30°的区域:
①不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无)。
②存在外倾贯通结构面的分区如下:
外倾临空且倾角≥20°的区域(无)。
外倾临空且倾角<20°,≥10°的区域(无)。
外倾临空且倾角<10°的区域(无)。
(2)按照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进行分区:
另外,将地形总体坡角<15°,岩质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等,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为简单的区域分为同一种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22)。
总共划分为2种宏观小区。再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的不同将评估区细分为22个小区:
各小区位置见规划区分区图(图6.2-1)。对上述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区,分别归并为相同小区,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列于表6.2-1。
图6.2-1宏观分区图北西侧地块
图6.2-2宏观分区图南东侧地块
1
表6.2-1 各 小 区 地 质 环 境 复 杂 程 度 一 览 表
观分区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 | 17、21 | 22、19 | ||||||||
序号 | 地质环境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15° | 简单 | ≥15°,<30° | 较复杂 | ≥15°,<30° | 较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3 | 土坡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3<h<10 | 较复杂 | 3<h<10 | 较复杂 | 3<h<10 | 较复杂 | |||
5 | 岩层厚度(m) | 中厚-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厚层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岩土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1m | 简单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1m | 简单 | 无断层,有2组裂隙,间距>1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不临空 | 简单 | 不临空 | 简单 | 局部外倾临空,倾角<20°,≥10° | 较复杂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Ⅵ | 较复杂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规划区的比例(%)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8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4 | 岩质边坡 | <15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漏失量占蓄(流)量的比例% | 地表水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地下水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16 | 采空区占规划区的比例(%)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小结 | 简单 | 较复杂 | 较复杂 | ||||||||
1
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附录H计算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Y=0.62D+0.38R
式中:Y——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D——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取值由基本分值和附加分值两部分构成。基本分值在地质环境复杂时取0.75,在地质环境较复杂时取0.50,在地质环境简单时取0.25;附加分值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的“表H.1”确定。
R——降水量指数,区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63.3mm,介于10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约93.9mm,介于70~95mm之间。查表得R=0.864。
当Y≥0.80时小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
0.80>Y≥0.60时小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中等;
Y<0.60时小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小。
各小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见各小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表(表6.3-1、表6.3-2、表6.3-3)。
表6.3-1 各小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表
宏观小区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 | 17、21 | 22、19 | |
地质环境 复杂程度 | 总体特征 | 简单 | 较复杂 | 较复杂 |
基本分值 | 0.25 | 0.50 | 0.50 | |
地形坡角(°) | 特征 | <15° | ≥15°,<30° | ≥15°,<30°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
自然岩坡 高度(m)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自然土坡 高度(m)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土层厚度(m) | 特征 | 3<h<10 | 3<h<10 | 3<h<10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岩层厚度(m) | 特征 | 中厚-厚层状 | 中厚-厚层状 | 中厚-厚层状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岩层或土 层组合 | 特征 | 二元组合 | 二元组合 | 二元组合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裂隙发 育程度 | 特征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附加分值 |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特征 | 简单 | 简单 | 较复杂 |
附加分值 | 0.010 | |||
地震基本烈度 | 特征 | Ⅵ | Ⅵ | Ⅵ |
附加分值 | 0.010 | 0.010 | 0.010 | |
地表水对岩 土体的影响 | 特征 | 小 | 小 | 小 |
附加分值 | ||||
地下水对岩 土体的影响 | 特征 | 小 | 小 | 小 |
附加分值 | ||||
不良地质现象占规划区的比例(%)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土质边坡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岩质边坡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洞顶围岩厚度 与洞跨之比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采空区占规划区的比例(%) | 特征 | 无 | 无 | 无 |
附加分值 | ||||
附加分值总和 | 0.040 | 0.060 | 0.060 | |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D) | 0.290 | 0.560 | 0.560 | |
降水量指数(R) | 0.864 | 0.864 | 0.864 |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Y) | 0.508 | 0.676 | 0.676 |
评估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表6.3-1中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确定。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原则上结合致灾体对工程活动敏感性确定:可能性指数小区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对未来人类工程活动不敏感,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可能性指数中等区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其可能危害范围占分区面积的100%,对未来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根据《规范》7.3.2 规划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进行地质灾害对工程活动敏感性分析。下列斜(边)坡应视为对工程活动敏感:
——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20°且地形坡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
——易滑地层、 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15°且地形坡 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
——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坡角大于或等于35°的巴东组碎裂岩斜(边)坡。
本评估区XP3、XP5高度大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15°且地形坡 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视为对工程活动敏感,则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中等。同时结合规划用地情况确定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级。
6.5未来人类工程活动对相邻建构筑物影响分析未来在区域用地红线周边的人类工程活动,应当严格控制施工场地范围,避免对区域用地红线周边村落、公路交通、电力设施、地下管线设施及居民建筑等造成影响;施工应当控制噪音污染,避免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加强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保护,避免污染。
未来在区域用地范围内的人类工程活动,应当加强对区域用地范围 (略) 交通、电力设施、地下管线设施及居民建筑等的保护,施工应严格控制与架 (略) 的安全距离。
各地块内施工按照施工先后,加强对周边已建建构筑物的保护。
7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由于本次评估为产业园区未评估部分,本次评估结论与前期煤电园部分评估对比分析,在与前期煤电园接触线附近、地质条件类似地段两次危险性分区分级均能对应(见图7-1)。
图7-1煤电园评估与本次为评估区危险性分区分级对照示意图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本次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分区评估如下:
1)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1)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区
根据调查,上述各区多为已建房屋区域,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土层厚度3<h<10m,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508,本区岩土体及斜坡对人类活动不敏感。上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1):17、21区
根据调查,上述各区多为居民区域和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不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676,对斜坡开挖及填方工程活动较敏感,上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2):22、19区
根据调查,上述各区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局部外倾临空,倾角<20°,≥10°,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676,对斜坡开挖、特别是顺层切坡及填方工程活动较敏感,上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各分区按照《规范》规定的代号进行编号。结果详见表7-1。
表7-1 分区编号与地质灾害分区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编号 | 面积 (km2)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 规划用地类型 | 地质灾害危险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
1 | 0.007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2 | 0.002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3 | 0.009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4 | 0.010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5 | 0.009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6 | 0.004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7 | 0.003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8 | 0.00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9 | 0.004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0 | 0.004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1 | 0.06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2 | 0.033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3 | 0.090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4 | 0.00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5 | 0.882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技术办公用地 | 小 | A1 |
16 | 0.012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7 | 0.020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1 |
18 | 0.026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19 | 0.181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2 |
20 | 0.039 | 0.508 | 小 | 工业用地 | 小 | A1 |
21 | 0.058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1 |
22 | 0.104 | 0.676 | 中等 | 工业用地 | 中 | B2 |
表7-2 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 编号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亚区 | 地质环境主要影响因素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20 | A区 (小区) | A1 | 多为居民房屋区域和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土层厚度3<h<10m,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为0.508,本区岩土体及斜坡对人类活动不敏感。 | A1 |
17-1、21 | B区 (中等区) | B1 | 多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不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 | B1 |
22、19 | B2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3<h<10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外倾临空,倾角<20°,≥10°。 | B2 |
根据前面章节的宏观分区情况,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对各区的防治措施进行建议。
①A1区的场地起伏较小,工程建设基本不受限制,但存在基坑边坡时,应先支挡、后建设。
④B1区加强对拟形成的挖填方边坡支护。对拟形成的挖方边坡进行放坡或其他方式支护。
⑤B2区加强对现有临空斜边坡的防治,对拟形成的顺层切坡应先支挡后开挖或顺层放坡处理。
8.2各功能区地块防治措施建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合规划空间布局结构,对各功能区地块规划的内容作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地块的排列顺序,给出各地块的防治措施建议,详见表8.1,各地块 (略) 防治措施建议,详见表8.2。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1)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行政区 (略) 綦江区管辖,区域用地面积1.58km2。地质环境条件总体较复杂。
(2)评估区位于扶欢场镇,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整体地形平缓,主要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地形起伏不大,丘坡浑园,丘谷宽缓,大部地区地形坡角5-20°。
(3)评估区未见断层通过本场地,未见断裂破碎带分布,岩层分布稳定,未见褶皱分布,地质构造简单。据场内和场外基岩露头观测:岩层产状:310-315°∠16-22°;层面平直,闭合~微张状,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
(4)评估区内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地貌,为农业耕地、荒地、林地等,其余区域均为工程建设而改变。人类工程活动主要 (略) 建设及民房建设等。评估区内现状人类工程活动总体不强烈。
(5)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6)根据区域用地各区域自然陡坡高度、地形坡角大小、斜(边)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土层厚度、边坡高度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等因素并结合评估区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等作为原则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评估区总共划分为22个宏观小区。各小区位置见分区图。对地质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区,分别归并为相同小区,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列于表6.2-1。
评估区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并分为1个亚区,面积1.308km 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82.8%;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并分为2个亚区,面积0.272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17.2%。
9.2 建议(1)区域用地范围内防治措施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现状斜(边)坡、以及工程建设形成的边坡防治上。
(2)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总体防治措施建议:综合考虑区内的地坪标高,宜尽量避免高切坡、深填方、采用依山就势进行工程建设。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见报告第8 章。
(4)建议分区用地时,加强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及周边地质环境勘察工作。
1
表8.1 各地块分区防治措施建议
编号 | 地块编号 | 规划用地类型 | 地块分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地质环境条件 |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
G2-5、G2-6、G2-7、G2-8、G2-10、G2-11、G2-12 | 公园绿地 | A1 | 地势平缓,地形坡度角一般低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2-5m,人工填土厚3-5m。 | 无 | 不宜在斜坡坡顶加载和坡脚开挖。确需开挖应进行有效防治。 | |
2 | A1-2 | 技术服务办公用地 | A1 | 地势平缓,地形坡度角一般低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2-5m,人工填土厚3-5m。 | 无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3 | U12、U22、U15、U31 | 仓储用地 | A1 | 地势平缓,地形坡度角一般低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2-5m,人工填土厚3-5m。 | 无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4 | M2-1、M2-2 | 二类工业用地 | A1 | 多为已建房屋区域,地形总体坡角<15°,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已建区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土层厚度≤3m。 | 无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5 | M3 | 三类工业用地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整平区边缘岩质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土层厚度≤5m。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环境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基坑或环境边坡应及时治理。 |
B1 | 岩层产状一般16-22°,地形坡度角大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切向不临空或反向,斜坡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环境边坡 | 不宜深挖高填,并对形成的边坡进行支护 | |||
B2 | 岩层产状一般23°,地形坡度角一般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局部顺向临空,岩层倾角18°。斜坡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顺向边坡 | 顺向坡开挖时,应做好边坡支护,建议抗滑支挡或放坡 | |||
6 | M3-4、M3-6 | 二类工业用地 | A1 | 多为已建房屋区域,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平区边缘局部地形起伏,已建区边坡高度<15m,土质边坡高度<8m。 | 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边坡及环境边坡稳定性 | 基本不受限制,但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存在深基坑边坡应先支挡后建设 |
1
表8.2 各地块 (略) 防治措施建议
序号 | 道路名称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分级编号 | 地质环境条件 | 主要地质环境 | 防治措施建议 |
1 | 1#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东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采用放坡或挡墙支挡。 |
2 | 2#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3 | 3#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整,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侧和北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4 | 4#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西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5 | 5#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侧和北侧形成填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6 | 6#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东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7 | 7#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北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边坡应放坡或修建挡墙。 |
8 | 8#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挖填方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B1 | 岩层产状一般16-22°,地形坡度角大于1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切向不临空或反向,斜坡现状稳定。 | (略) 南东侧形成挖方边坡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
B2 | 岩层产状一般23°,地形坡度角一般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1-2m,岩层面局部顺向临空,岩层倾角18°。斜坡现状稳定。 | (略) 南东侧形成的顺向边坡 | 建议形成的顺向边坡采用抗滑支挡或顺层放坡。 | ||
9 | 9# | A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局部属施工整平区,地形总体较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挖填方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B1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1-2m,基岩局部出露。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工程建设形成挖填方边坡稳定性 |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边坡应及时放坡或修建挡墙。 | ||
10 | 10# | B2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1-2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外倾临空,倾角<20°,≥10°。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西侧形成的挖方边坡 | 建议形成的挖方边坡采用放坡或挡墙支护。 |
11 | 11# | B2 | 多为原始地形,地形总体坡角≥15°,<30°,土层厚度1-2m,基岩局部出露,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外倾临空,倾角<20°,≥10°。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稳定。 | (略) 南东侧形成的顺向边坡 | 建议形成的顺向边坡采用抗滑支挡或顺层放坡。 |
备注: 1、加强工程勘察、工程测量等前期相关工作,查明评估区内工程设计影响深度内岩土体的空间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对评估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处理时,应结合地块属性进行,有威胁对象的地灾体应进行治理; 3、对勘察中可能揭露的深厚填土地段,应注意不均匀沉降问题和桩侧负摩阻力问题; 4、相 (略) 的地块,在修建本地块项目时应作好 (略) 的保护;涉及轨道交通 (略) 保护范围的地块,在修建项目前须征得相应交通主管部门书面同意; 5、以 (略) 在进行布局时,应避免深挖高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治理;6、本表应结合“ (略) 地质灾害危险性平面图”使用; 7、以上地块编号1#-11#路为自编号。 |
1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