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锦市民政局第三敬老院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富锦市民政局第三敬老院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图片1.png图片2.png


目录

一、 概述

1.1调查背景

1.2调查范围

1.3调查依据

1.4调查方法

二、地块概况

2.1区域环境状况

2.2 敏感目标

2.3 地块的现状和历史

2.4 相邻地块的使用现状和历史

三、 资料收集与分析

3.1 资料收集

3.2 资料分析

四、现场踏勘

4.1地块内部现场踏勘情况

4.2地块周边情况

4.3现场踏勘结论

五、人员访谈

5.1人员访谈情况

5.2人员访谈结论

六、地块污染识别分析及结论

6.1地块内污染识别

6.2地块周边污染识别

6.3第一阶段土壤环境调查总结

6.4不确定性分析

七、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件

1、《关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 (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

2、《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项目用地给予划拨的批复》(富政地审[2024]2号 **日);

3、《 (略) 发展和改革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富发改[2021]84号,**日);

4、《 (略) 民政 (略) 增设特困老人夫妻居室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富自然资函[2019]87号,**日);

5、地块控详规划图;

6、人员访谈记录表。




一、概述 1.1调查背景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 (略) (略) 大榆树镇富民村东,富七路南侧, (略) 内西北侧地块。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占地面积为8820m2,该地块原为农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用地性质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略) 、 (略) 、 (略) 等用地。

(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通知中指出: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土地原用途为农用地,在未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情况下,于**日完成用地划拨,用途变更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第 二款“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规定。同时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1.请你单位立即责成有关部门停止该地块的工程建设,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确定土地无污染前,禁止将该地块用于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请你单位于2024年5月底前组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调查报告需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自 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将通过评审的报告 上传至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 (略) 生态环境局备案。

目前该地块已停止工程建设,黑龙江 (略)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等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对该地块及周边范围利用历史情况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场勘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根据所掌握资料信息通过初步分析、判断及结合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的信息,综合研究分析获取地块所受到污染可能性,提出地块环境调查的结论,最终编制形成调查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1.2调查范围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拐点坐标(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如表1.2-1所示,调查范围红线图如图1.2-1所示。

表1.2-1 调查范围拐点坐标

界址点号

直角坐标

地理坐标

X坐标

Y坐标

经度

纬度

1

*.173

*.644

132.*°

47.*°

2

*.142

*.804

132.*°

47.*°

3

*.095

*.694

132.*°

47.*°

4

*.131

*.301

132.*°

47.*°

5

*.151

*.672

132.*°

47.*°

6

*.557

*.588

132.*°

47.*°

7

*.015

*.257

132.*°

47.*°

8

*.981

*.712

132.*°

47.*°

9

*.810

*.413

132.*°

47.*°

10

*.476

*.490

132.*°

47.*°

11

*.675

*.966

132.*°

47.*°

12

*.185

*.788

132.*°

47.*°

13

*.329

*.613

132.*°

47.*°

14

*.287

*.041

132.*°

47.*°

15

*.632

*.057

132.*°

47.*°

16

*,.395

*.454

132.*°

47.*°

图片3.png

图1.2-1 调查范围图

1.3调查依据

1、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

(5) 关于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的通知(环办土壤[2019]63号);

(6) 《 (略)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黑政发[2016]46号);

2、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

(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2)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发[2017]72号);

(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

(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9)。

1.4调查方法

1.4.1调查工作程序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公告2017年第72号)等相关技术标准,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如图1.4-1所示。本项目为地块土壤污染状况第一阶段调查项目,具体如下: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所规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需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编制完成《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本次调查为地块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涉及初步调查及后续其他工作,具体流程如图1.4-1所示。

图片4.png

图1.4-1 调查工作程序

1.4.2调查方法

(1)根据开展调查工作的目的,针对所需的不同资料和信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调查;

(2)通过人员访谈、资料收集,获取所调查地块现状情况,为初步判断污染情况做准备;

(3)编制调查工作方案前,通过现场踏勘,对调查地块的边界、用地类型、人居分布等信息有直观认识和了解,为调查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做好准备;

(4)根据获取的相关信息与资料,识别调查区是否存在的污染情况及环境风险;

(5)综合整理、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及信息,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形成基本结论,并针对当前结论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提出开展后续工作的相关建议

1.4.3调查目的

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明确地块内及周边有无可能的污染源,确定地块是否被污染。

1.4.4调查原则

针对性原则

根据调查地块的现有土地性质(农用地)、规划土地性质(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的特点,调查地块历史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特性和污染情况;针对调查地块内作为农用地的种植情况及地块周边工业企业污染源的特性,判断其是否存在对调查地块污染的可能为地块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二、地块概况 2.1区域环境状况

2.1.1地理位置

(略) (略) 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位于北纬46°45′5″~47°37′6″,东经131°25′38″~133°26′38″之间。东邻抚远县、 (略) ,南接饶河、宝清县,西部和西南部与集贤、桦川县以及友谊、二九一国营农场接壤,北隔松花江与绥滨县相望。全境南北长92km,东西宽180km,全市幅员总面积8227km2, (略) 属面积4907km2

大榆树镇,隶属 (略) (略) (略) ,地处 (略) 东部,松花江下游的南岸,东与向阳川镇相邻,南与砚山镇毗邻, (略) 区街道接壤,北与绥滨县绥东镇隔松花江相望。 [1]辖区总面积407.67平方千米。2018年,大榆树镇户籍人口36130人。

图片5.png

图2.1- (略) 的地理位置图

2.1.2 地形地貌

(略) 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低平,坡降为一万至一万五千分之一。平均海拔60m左右。地貌总趋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除东西两座孤山及延伸的漫岗地外,其余均为冲积低平原,占总面积90%以上。东部乌尔古力山,主峰海拔538.7m, (略) 最高峰。总观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为孤山残丘漫岗、平原、低平原三个地貌单元。

2.1.3 气候气象

1、资料来源

(略) 气象站地理位置为东经131.9833°,北纬47.2333°,为基本站,气象站地面高程(海拔)66.4m。

2、气候概况

(略) 地处三江平原属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有明显的大*性季风特点。四季分明,春季风力大,蒸发大于降水;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表2.1-1 (略) 多年(2000~2019年)风向频率表(%)

图片6.png


表2.1-2 (略) (2000~2019年)各月风向频率表(%)

图片7.png图片8.png

图2.1-2 (略) 近20年(2000~2019年)风向玫瑰图

(略) 近20年(2000~2019年)的风向频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略) 多年主要风向为W(17.3%)、WNW(9.9%)、WSW(10.1%),风频之和为37.3%,其中以W为主风向。因此,该区域近20年主导风向为W-WNW-WSW。 (略) 多年夏季主导风向为ESE-SE-SSE。

2.1.4 水文特征

1、区域地质

本区前第四纪地层未见出露,第四纪地层分布于全区,发育连续,厚度大。其厚度一般大于200m。第四纪地层包括:下更新统绥滨组、中更新统浓江组、上更新统向阳川组、别拉洪河组;全新统冲积层。前第四纪地层包括: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

评价区的地质演化是随着三江平原的地质演化而演化的。大约从1.9亿年前开始,太平洋板块生成并逐渐向西北迁移,到晚侏罗纪其作用明显加强,成为亚洲大*东部边缘地质发展的主宰,从而使东北大*裂谷系形成。三江平原和俄罗斯境内的阿穆尔平原组成的“三江—阿穆尔”地堑就是东北大*裂谷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控制了本区的地质构造演化。

自白垩系开始,三江平原开始强烈坳陷,接受了巨厚的*相碎屑沉积。距今约8.5千万年时,伴随着火山的大量喷发,三江—阿穆尔地堑开始裂开,活动加剧,同时接受了300—500m厚的古今系与新近系碎屑岩堆积。到新生代晚期新近系,区内仍有火山的侵入喷发活动,其喷发的岩浆岩出露于测区东部的残丘中,岩性为黑色气孔状玄武岩,表明此时三江—阿穆尔地堑仍在活动(侵入喷发)喷发的岩浆岩。进入第四纪,测区以间歇性沉降为主,沉积了较大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评价区的基底就是在上述地质演化背景下形成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较厚,无基。

2、区域水文地质

(1)含水岩组特征

三江平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经历了地壳运动和相应的外动力剥蚀堆积作用,形成了目前平原宽阔,残丘零星分布的地质、地貌格局,这种格局也决定了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和赋存规律,其基本特征是第四系地下水分布广泛,基岩裂隙水赋存有限,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深埋。

第四系地下水含水介质由第四系下更新统至全新统的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岩性在水平向上变化较小,在垂向上变化较大。下更新统绥滨组(Q1)在图幅内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埋藏深度70—90m,厚度大于50m,岩性上部为中砂、中粗砂、粗砂,下部为含泥砂砾石,该层在局部地区分布有粉质粘土透镜体,厚约2—4m,XL-K1钻孔有揭露,分布规模有限。中更新统浓江组(Q2n)分布较为稳定,图幅内勘探孔均揭穿,地表无出露,厚度40—75m,岩性上部为颗粒较粗的砂砾石层,厚约30—40m,下部为中粗砂,厚约10—35m。上更新统向阳川组由上部粉质粘土和下部细砂、中细砂构成,厚度15—30m。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以大气降雨入渗补给为主,补给强度主要受包气带岩性结构影响,项目区几乎全部被粉质粘土覆盖,补给强度较低。除此之外,区域地下水的侧向径流、湿地地表水和水田灌溉水对地下水也有一定的补给。

地下水位于补给径流区,单受区域地下水势能驱动控制,径流较为微弱,地下水流向基本为由西北向东南,水动力条件相对简单,天然条件下水位差3-4m,水力梯度2/10000-5/10000。地下水排泄主要有蒸发排泄、径流排泄和人为开采三种途径。本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图见图2.1-3。

微信截图_*.png

图2.1-3 区域水文地质图

区内地下水多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多属低矿化淡水,属于弱酸性—弱碱性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为主,其次是重碳酸钙镁型和重碳酸钙钠型水。

2.1.5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略) 土壤肥沃,是三江平原在世界上仅有的三块冲击黑土平原之一,按类型划分为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

(略) 主要的土壤之一,分布在平原和漫岗区, (略) 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分布在低平原和岗坡下的平地上,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的区域。

本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潜育草甸土质地为壤质粘土,粉砂粒及粘粒含量均在30%左右,属均质型。腐殖质层厚15—25cm,呈棕灰色,其下为浊黄橙色。全剖面土体湿软,有锈纹锈斑,以下部为多,剖面底部为蓝灰色潜育层,夹有锈纹斑。土壤pH6.0—7.0,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

2.1.6 地块地层结构及特征

本次污染状况调查参考2021年 (略) 四维 (略) 编制的《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勘察结论。

1、地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地 (略) 。在地貌上地块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属松花江冲积平原松花江南岸高漫滩上,地块平坦。区域地质构造为佳木斯地块三江中新代断陷带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富锦隆起和东部坳陷结合部位。本区第四系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始终处于大面积下降为主的间歇性缓慢沉降运动中,属于第四纪小幅度沉降区,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该地块有旧建筑,地势南高北低。地基土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别拉洪河细冲积层,具有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土。地质结构简单。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地块地层层序如下:

第(1)层:耕土,层顶埋深:0.00m~0.00m,层顶高程:99.64m~99.23m,层底埋深:0.80m~0.70m,层底高程:98.84m~98.50m,层厚:0.80m~0.70m。灰黑色,由腐殖土含植物根系组成。工程性质差,需全部清除。

第(2)层:细砂,层顶埋深:0.80m~0.70m,层顶高程:98.84m~98.50m,层底埋深:5.10m~4.50m,层底高程:94.86m~94.13m,层厚:4.40m~3.80m。黄白色,中密,湿~饱和。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组成。颗粒均匀,级配不良。磨圆度较好。该层2米以上夹有多层可塑状态粘性土薄层,粘性土分布不均,厚度2~3理。

第(3)层:粗砂,层顶埋深:5.10m~4.50m,层顶高程:94.86m~94.13m,层厚:5.50m~4.90m。黄白色,中密,饱和。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组成。颗粒不均,级配良好。磨圆度较好。该层上部含有卵石圆砾等大颗粒,局部有砾砂薄层。该层未揭穿。

3、地下水特征

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有一层地下水。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时测稳定水位埋深2.66m ~3.07m。地下水地下水西南流向东北由大气降水及松花江补给,地下水水源补给充足。年升降幅度1~2米。勘察期间地下水属于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大幅上升,抗浮水位按1.66 ~3.07m考虑。

经调查地块周围无污染源,判定地下水地表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有微腐蚀性。应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对钢结构采取防护措施。

2.1.7 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

根据《20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略) 2022年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限值,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

2、地表水环境

根据《202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简报》2022 年,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干流及支流国、省控河流断面共 6 个,监测 6 个。水质状况为优,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100%,无劣Ⅴ类水质。 (略) 控断面无监测数据,因此不进行同期比较。2022 年,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国控断面共 4 个,4 个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Ⅲ,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100%。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上升 25.0 个百分点,其中同江断面水质类别由上年的Ⅳ类变为Ⅲ类,水质有所好转。主要关注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 4.9 毫克/升,同比下降 15.5 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为 17.3 毫克/升,同比下降 6.0 个百分点;氨氮平均浓度为 0.142 毫克/升,同比下降 34.3 个百分点;总磷平均浓度为0.087 毫克/升,同比下降 16.3 个百分点。

2022 年, (略) 在郊区、 (略) 、 (略) 、 (略) 的 7 个断面 开展了地表水水质监测,水质达标率为 71.4%,其中 5 个断面水质为Ⅲ类,2 个断面水质为Ⅳ类,与上年相比无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浓江乡断面、别拉洪村断面化学需氧量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 0.1 倍、0.3 倍;别拉洪村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超标倍数为 0.3 倍。见图 19。与上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断面数量减少,断面超标比例较上年减少 14.3 个百分点。

3、农村环境现状

2022 年,按照《 (略)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要求, (略) 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县域地表水水质、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农田灌溉水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2022 年, (略) 1 个(25.0%)县域的农村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无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特别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3 个(75.0%)县域的农村环境状况级别为良,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

2022 年,2 个(66.7%)县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级别为清洁, 地表水水质清洁,未受到农业面源污染;1 个(33.3%)县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级别为污染,地表水水质受农业面源污染明显,需引起重视。与上一年对比, (略) 县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变化级别均为无明显变化。

综上, (略) 农村环境状况良好。

2.2 敏感目标

本地块环境敏感目标调查范围确定为调查地块范围外1公里范围以内,敏感目标主要为农用地、 (略) 民政 (略) 办公楼与富民村居民等。敏感目标性质及分布情况见表2.2-1及图2.2-1。

表2.2-1 地块周围1km范围敏感目标一览表

敏感目标序号

敏感目标

相对地块中心方位

相对距离

备注

1

(略) 民政 (略) 办公、住院楼

东侧

10m


2

富民村

西侧

480m


微信截图_*.png

图2.2-1 地块周围1km敏感目标示意图

2.3 地块的现状和历史

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访谈、卫星地图影像资料和实地调查可知,调查地块历史上为农用地。

因谷歌历史卫星图像最早为2010年,且缺少2011、2013、2014、2017、2020年的卫星影像。因此本地块历史影像资料于2010年开始,2010年之前以及2010以后卫星影像缺失年限的的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式;本地块历史用地情况2010年~2022年卫星影像一览表见表2.3-1

该地块原属农用地,一直以来该地块为仅为农用地和闲置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


表2.3-1 地块历史变迁情况

拍摄时间

地块卫片

2010年2月

01.png

说明

显示该地块为农用地

2012年3月

02.png

说明

地块被划定区域但仍作为农用地种植

2015年6月

03.png

说明

2015年地块内有临时建筑为闲置空厂房

2018年5月

04.png

说明

相较于2015年无变化

2019年5月

05.png

说明

相较于2018年无变化

2021年9月

06.png

说明

相较于2019年无变化

2022年6月

07.png

说明

地块内临时建筑拆除,地块仍作为农业种植使用

2.4 相邻地块的使用现状和历史

通过历史卫星图片可知,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相邻地块在历史上一直以农用地和闲置用地为主,其中:

该地块 (略) 民政 (略) 办公、住院楼。

(略) (略) (略) (略) 大榆树镇富民村东, (略) (略) 项目 (略) “百大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2019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设置床位135张,是一所集供养、康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机构。 (略) (略) 于2019年10月建成运营至今。

经调查地块周边均为居民和农用地,地块内有施工痕迹,目前已停工,经调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生活废水排入临时防渗旱厕,定期抽排至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机械清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等,施工废水沉淀后用于地块抑尘,不外排,与本项目相邻边界未发现土壤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情况。

表2.4-1 地块历史用途变迁情况一览表

序号

年份

历史情况

1

2010年以前

农用地

2

2010年~2022年

农用地、未利用地

3

2022年~今

未利用地


表2.4-2 调查地块范围外1公里范围历史变迁情况

拍摄时间

地块卫片

2012年5月

01.png

说明

2012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主要为农田、民宅和道路。

2015年6月

02.png

说明

2015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基本无变化。

2016年3月

03.png

说明

2016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基本无变化。

2018年5月

04.png

说明

2018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东 (略) 办公、住院楼已经开始建设,其他周边基本无变化。

2019年7月

05.png

说明

2019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东 (略) 办公、住院楼已经正在建设中,其他周边基本无变化。

2021年9月

06.png

说明

2021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东 (略) 办公、住院楼已经建设完成,其他周边基本无变化。

2022年6月

07.png

说明

2022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基本无变化。


三、 资料收集与分析 3.1 资料收集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的技术要求开展该地块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地块利用变迁资料、地块环境资料、地块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地块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等资料。

本次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是通过从政府机关、政府机关公开发布的文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熟悉地块的第三方(居民)开展信息调查、百度地图、GoogleEarth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关于地块的相关资料。资料收集情况见表3.1-1。

表3.1-1 号地块相关资料收集情况一览表

序号

资料名称

内容及用途

资料出处

1

项目所在区域控规及其他相关规划

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析地块现状情况是否与规划相适应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

调查地块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

地块现状、历史情况,通过历史变迁情况找出可能的主要污染物及位置

GoogleEarth数据库、

3

相邻地块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

通过分析相邻地块土地使用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找出可能影响本地块的污染源

GoogleEarth数据库、

4

项目地块位置、面积、四至

确定调查范围,为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5

地块所在区域的GoogleEarth卫星图

主要查询地块的历史变迁图及地块现状图

GoogleEarth数据库

6

地块所在区域自然和社会信息

分析地块周边情况及环境敏感目标

GoogleEarth卫星图、网络查询

7

地块地勘报告

分析项目所在地地质条件、水分、气象条件

相关地质调查报告

8

江北一体化发展区污水排水设施规划总图

确定区域内污水流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9

《20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分析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情况

(略) 生态环境厅

10

《202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简报》

分析项目所在地地质环境情况

(略) 生态环境局

11

《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了解项目所在地地质、环境状况

(略) 民政 (略) 提供

1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第一阶段调查方法辨析

指导项目调查工作

中国知网

3.2 资料分析

3.2.1 资料可靠性分析

关于地块的历史用途、用地性质变更及时间、地块位置坐标、供地方式、土地使用权单位等信息全部由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地块、相邻地块的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主要来源于GoogleEarth数据库;区域地质、自然和社会信息来源于网络查询和相关地质调查报告摘录。资料收集来源包括政府机关、政府网站、专业知识技术网站及GoogleEarth数据库,收集资料包括地块原始及变更信息、区域地质、自然和人文等全部信息,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地块相关资料基本齐全、来源明确,资料内容真实准确,能够全面真实的对地块进行评价,不会对地块的正确评价造成影响。

3.2.2 资料分析结论

1、根据《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项目用地给予划拨的批复》(富政地审[2024]2号 **日)文件并结合地块2002-2022年度历史变迁卫星图分析,地块在2002-2014年度一直为农用地,2015年后闲置未利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此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初步判断此地块无污染。

2、地块的原土地用途及用地性质变更等资料、文件收集来源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关手续报审、批复严格规范。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此地块无污染。

四、现场踏勘 4.1地块内部现场踏勘情况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的相关要求,项目组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并采取当面交流方式进行了人员访谈。

通过现场踏勘发现,该地块内有施工痕迹,目前已停工,地块内部分已经建成建筑物,地面部分已做硬化处理,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未发现该地块土壤存在明显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污染痕迹,施工产生的 (略) 政负责清运, (略) 政管线。

4.1.1有毒有害物质的储存、使用和处置情况分析

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走访,地块在历史过程中主要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内未发现有毒有害物质的储存、使用和处置设施。

4.1.2各类槽罐内物质和泄露评价

通过对整个地块的踏勘及知情人员的访谈可知,地块内不存在槽罐。

4.1.3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评价

目前地块内为未利用地,勘查过程中地块内无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堆存,仅有少量建筑材料存放。

4.1.4管线、沟渠泄露评价

通过对整个地块的踏勘以及现场访谈可知,调查地块范围内不存在管线、沟渠,地块内无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排污管网敷设,也不存在泄露事故。

4.1.5与污染物迁移相关的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地块及地块周边原为农用地、未利用地、农村宅基地。周边无工业企业。周边农村居民活动产生的污染主要为居民生活废水及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集 (略) 政环卫部门集中处置,生活废水排入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堆肥。在得到有效处置后,对地块内的土壤及地下水造成的影响较小。

4.2地块周边情况

距离该地块东侧 (略) 办公、住院楼, (略) 内景观,西侧为农田、林地,北侧为村路、林地,地块周边排污 (略) 市政管理,未发现土壤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情况。

地块周边情况现状照片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地块东侧: (略) 办公、住院楼

地块南侧:院内景观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地块西侧:农田、林地

地块北侧:村路、林地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地块内现状

地块内现状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地块内现状

地块内现状

4.3现场踏勘结论

本次现场踏勘主要是以项目地块内为主,兼顾项目地块相邻地块的实地调查。调查以通过气味的识别、现场拍照及记录描述的方式进行。工作主要内容为项目地块内及相邻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情况等。

通过对调查地块内部及周边相邻地块现场踏勘发现,地块内部及周边相邻区域未发现土壤颜色、气味等异常现象,也未出现工矿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危险废物及固废堆放与倾倒过填埋的迹象,现场踏勘得到的信息能有效印证历史卫星图片解译的信息。


五、人员访谈 5.1人员访谈情况

为进一步印证历史卫星图片解译和现场踏勘所掌握的情况,同时进一步明确调查过程中上不明确的疑问,报告编制组向熟悉该地块历史和现状的周边的农村居民、政府部门、周边企业代表等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下表5-1,访谈现场见图5.1-1。

表5-1 人员访谈对象名单

序号

姓名

访谈形式

电话号码

工作单位(住址)

1

王维

当面交流

*

(略) 生态环境局

2

那娜娜

当面交流

*

(略) 自然资源局

3

肖国辉

当面交流

*

(略) 民政 (略)

4

韩淑萍

当面交流

*

富民村村民

5

刘德全

当面交流

*

富民村村民

6

王立华

当面交流

*

富民村村民

受访者均为调查地块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本项目访谈人员主要为调查地块周边住户、工作人 (略) 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共计6人。受访任人员 (略) 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那 (略) 自然资源局,肖 (略) 民政 (略) ,其余受访人员均为调查地块周边的富民村村民为主,常年工作、生活在调查地块周边区域。调查单位认为受访人员熟悉地块的历史使用情况,能够满足人员访谈的要求。

通过整理分析调查表的内容,并对照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现状,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次核实和补充。

人员访谈共收集调查表6份,通过对比人员访谈信息表的内容可知,调查地块历史主要为农用地,现规划为社会福利用地。收集的访谈信息较为一致,可以采信。人员访谈及调查表归总情况如表5-2。

根据现场访谈,调查地块历史和现状均为农用地。通过访谈了解2010年以前改地块为农用地,结合卫星地图影像资料可判断该地块历史仅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主要种植北方寒地作物玉米。地块周边无工业企业存在。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图5.1-1 人员访谈现场照片


表5-2 访谈信息归总表

关注问题/受访人员

王维

那娜娜

肖国辉

韩淑萍

刘德全

王立华

本地块2010年以前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本地块内历史上作为农用地种植类型?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3.本地块相邻地块是否有工业企业存在?


5.2人员访谈结论

访谈结果表明,该地块一直以来均作为农用地、未利用地进行使用,通过访谈了解2010年以前改地块为农用地,结合卫星地图影像资料可判断该地块历史仅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主要种植北方寒地作物玉米。地块周边无工业企业存在。历史土壤调查数据表明,该地块土壤未受到污染,也从来没有发现地块范围内有被污染的迹象,周边也没有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源存在。人员访谈结论与历史卫星图片解译及现场踏勘信息完全吻合。


六、地块污染识别分析及结论 6.1地块内污染识别

通过对地块资料收集和分析、现场踏查和人员访谈可知,该地块原属农用地,一直以来该地块为仅为农用地和闲置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根据项目地勘报告可知,本项目地块不存在化学品储存以及危险品泄露情况。

勘查过程中地块内无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堆存,仅有少量建筑材料存放,因此历史使用情况以及现状对地块的污染较小。

6.2地块周边污染识别

通过对地块周边环境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现场踏查和人员访谈可知,地块周边1公里范围内周边地块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无矿产资源开发行为,地块周边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地块周边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为。根据前章对地块周边现状和历史情况的调查,地块周边不存在的潜在污染源。

6.3第一阶段土壤环境调查总结

根据第一阶段地块内调查情况,地块规划用地性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用地, (略) 、 (略) 、 (略) 等用地,即社会福利用地,目前地块已开工建设,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

地块周边多为农用地,根据对地块周边现状和历史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周边区域基本不会地块造成污染影响,因此,无需开展第二阶段采样调查。

6.4不确定性分析

该地块历史前身为农用地,由于历史资料缺失,主要存在着以下的不确定性:

遥感影像缺失,导致2010年之前用途不明确。通过对进行访谈和收集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相互印证,可以确定该地块在2010年之前为农用地,2014年后为闲置未利用地,该地块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中。在2010-2022年之间,地块未被用做其他用途。通过人员访谈调查,在2010年之前该地块同样为农用地。

该地块内有施工痕迹,目前已停工,地块内部分已经建成建筑物,地面部分已做硬化处理,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未发现该地块土壤存在明显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污染痕迹,施工产生的 (略) 政负责清运, (略) 政管线。

本阶段调查仅能反应地块内及周围区域无可能的污染源,但不能反映地块历史的天然背景。


七、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黑龙江 (略)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 导则》(HJ 25.1-2019)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相关要求,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主要是以地块及周边区域的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

黑龙江 (略) 相关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地块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进行总结。本次调查历史卫星图片、现场勘查、人员访谈各个环节的调查结果可相互支撑、相互印证。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块以来一直以来均为农用地、未利用地,地块内和周边1公里范围内当前和历史上均勘查过程中地块内无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堆存,仅有少量建筑材料存放。环境风险可接受,地块可按规划进行开发利用。

通过本次调查可知,调查地块及周围区域不存在的潜在污染源。地块的环境风险可接受,第一阶段调查可结束,不需要进行第二阶段调查,本次调查结束。

7.2 建议

(1)在地块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单位应密切注意开发等施工过程,一单发现土壤或地下水的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环境安全,并及时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2)在地块后续开发过程中,应对地块进行严格管理,防治外来污染物进入地块或施工不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3)针对该项目后续开展的土地开发利用,建议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建设过程重点环保监管工作。

(4)建议关注周边环境的地下水监测情况,防范对调查地块的污染。


附件1:《关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 (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

图片23.png图片24.png

附件2:《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项目用地给予划拨的批复》(富政地审[2024]2号 **日)

图片25.png

附件3:《 (略) 发展和改革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富发改[2021]84号,**日)

图片26.png图片27.png图片28.png

附件4:《 (略) 民政 (略) 增设特困老人夫妻居室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富自然资函[2019]87号,**日)

图片29.png图片30.png


附件5:地块控详规划图

图片31.png


附件6: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人员访谈记录表

图片32.png图片33.png图片34.png图片35.png图片36.png图片37.png


图片1.png图片2.png


目录

一、 概述

1.1调查背景

1.2调查范围

1.3调查依据

1.4调查方法

二、地块概况

2.1区域环境状况

2.2 敏感目标

2.3 地块的现状和历史

2.4 相邻地块的使用现状和历史

三、 资料收集与分析

3.1 资料收集

3.2 资料分析

四、现场踏勘

4.1地块内部现场踏勘情况

4.2地块周边情况

4.3现场踏勘结论

五、人员访谈

5.1人员访谈情况

5.2人员访谈结论

六、地块污染识别分析及结论

6.1地块内污染识别

6.2地块周边污染识别

6.3第一阶段土壤环境调查总结

6.4不确定性分析

七、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件

1、《关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 (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

2、《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项目用地给予划拨的批复》(富政地审[2024]2号 **日);

3、《 (略) 发展和改革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富发改[2021]84号,**日);

4、《 (略) 民政 (略) 增设特困老人夫妻居室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富自然资函[2019]87号,**日);

5、地块控详规划图;

6、人员访谈记录表。




一、概述 1.1调查背景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 (略) (略) 大榆树镇富民村东,富七路南侧, (略) 内西北侧地块。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占地面积为8820m2,该地块原为农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用地性质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略) 、 (略) 、 (略) 等用地。

(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通知中指出: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土地原用途为农用地,在未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情况下,于**日完成用地划拨,用途变更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第 二款“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规定。同时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1.请你单位立即责成有关部门停止该地块的工程建设,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确定土地无污染前,禁止将该地块用于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请你单位于2024年5月底前组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调查报告需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自 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将通过评审的报告 上传至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 (略) 生态环境局备案。

目前该地块已停止工程建设,黑龙江 (略)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等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对该地块及周边范围利用历史情况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场勘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根据所掌握资料信息通过初步分析、判断及结合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的信息,综合研究分析获取地块所受到污染可能性,提出地块环境调查的结论,最终编制形成调查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1.2调查范围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拐点坐标(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如表1.2-1所示,调查范围红线图如图1.2-1所示。

表1.2-1 调查范围拐点坐标

界址点号

直角坐标

地理坐标

X坐标

Y坐标

经度

纬度

1

*.173

*.644

132.*°

47.*°

2

*.142

*.804

132.*°

47.*°

3

*.095

*.694

132.*°

47.*°

4

*.131

*.301

132.*°

47.*°

5

*.151

*.672

132.*°

47.*°

6

*.557

*.588

132.*°

47.*°

7

*.015

*.257

132.*°

47.*°

8

*.981

*.712

132.*°

47.*°

9

*.810

*.413

132.*°

47.*°

10

*.476

*.490

132.*°

47.*°

11

*.675

*.966

132.*°

47.*°

12

*.185

*.788

132.*°

47.*°

13

*.329

*.613

132.*°

47.*°

14

*.287

*.041

132.*°

47.*°

15

*.632

*.057

132.*°

47.*°

16

*,.395

*.454

132.*°

47.*°

图片3.png

图1.2-1 调查范围图

1.3调查依据

1、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

(5) 关于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的通知(环办土壤[2019]63号);

(6) 《 (略)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黑政发[2016]46号);

2、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

(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2)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发[2017]72号);

(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

(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9)。

1.4调查方法

1.4.1调查工作程序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公告2017年第72号)等相关技术标准,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如图1.4-1所示。本项目为地块土壤污染状况第一阶段调查项目,具体如下: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所规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需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编制完成《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本次调查为地块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涉及初步调查及后续其他工作,具体流程如图1.4-1所示。

图片4.png

图1.4-1 调查工作程序

1.4.2调查方法

(1)根据开展调查工作的目的,针对所需的不同资料和信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调查;

(2)通过人员访谈、资料收集,获取所调查地块现状情况,为初步判断污染情况做准备;

(3)编制调查工作方案前,通过现场踏勘,对调查地块的边界、用地类型、人居分布等信息有直观认识和了解,为调查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做好准备;

(4)根据获取的相关信息与资料,识别调查区是否存在的污染情况及环境风险;

(5)综合整理、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及信息,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形成基本结论,并针对当前结论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提出开展后续工作的相关建议

1.4.3调查目的

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明确地块内及周边有无可能的污染源,确定地块是否被污染。

1.4.4调查原则

针对性原则

根据调查地块的现有土地性质(农用地)、规划土地性质(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的特点,调查地块历史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特性和污染情况;针对调查地块内作为农用地的种植情况及地块周边工业企业污染源的特性,判断其是否存在对调查地块污染的可能为地块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二、地块概况 2.1区域环境状况

2.1.1地理位置

(略) (略) 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位于北纬46°45′5″~47°37′6″,东经131°25′38″~133°26′38″之间。东邻抚远县、 (略) ,南接饶河、宝清县,西部和西南部与集贤、桦川县以及友谊、二九一国营农场接壤,北隔松花江与绥滨县相望。全境南北长92km,东西宽180km,全市幅员总面积8227km2, (略) 属面积4907km2

大榆树镇,隶属 (略) (略) (略) ,地处 (略) 东部,松花江下游的南岸,东与向阳川镇相邻,南与砚山镇毗邻, (略) 区街道接壤,北与绥滨县绥东镇隔松花江相望。 [1]辖区总面积407.67平方千米。2018年,大榆树镇户籍人口36130人。

图片5.png

图2.1- (略) 的地理位置图

2.1.2 地形地貌

(略) 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低平,坡降为一万至一万五千分之一。平均海拔60m左右。地貌总趋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除东西两座孤山及延伸的漫岗地外,其余均为冲积低平原,占总面积90%以上。东部乌尔古力山,主峰海拔538.7m, (略) 最高峰。总观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为孤山残丘漫岗、平原、低平原三个地貌单元。

2.1.3 气候气象

1、资料来源

(略) 气象站地理位置为东经131.9833°,北纬47.2333°,为基本站,气象站地面高程(海拔)66.4m。

2、气候概况

(略) 地处三江平原属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有明显的大*性季风特点。四季分明,春季风力大,蒸发大于降水;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表2.1-1 (略) 多年(2000~2019年)风向频率表(%)

图片6.png


表2.1-2 (略) (2000~2019年)各月风向频率表(%)

图片7.png图片8.png

图2.1-2 (略) 近20年(2000~2019年)风向玫瑰图

(略) 近20年(2000~2019年)的风向频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略) 多年主要风向为W(17.3%)、WNW(9.9%)、WSW(10.1%),风频之和为37.3%,其中以W为主风向。因此,该区域近20年主导风向为W-WNW-WSW。 (略) 多年夏季主导风向为ESE-SE-SSE。

2.1.4 水文特征

1、区域地质

本区前第四纪地层未见出露,第四纪地层分布于全区,发育连续,厚度大。其厚度一般大于200m。第四纪地层包括:下更新统绥滨组、中更新统浓江组、上更新统向阳川组、别拉洪河组;全新统冲积层。前第四纪地层包括: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

评价区的地质演化是随着三江平原的地质演化而演化的。大约从1.9亿年前开始,太平洋板块生成并逐渐向西北迁移,到晚侏罗纪其作用明显加强,成为亚洲大*东部边缘地质发展的主宰,从而使东北大*裂谷系形成。三江平原和俄罗斯境内的阿穆尔平原组成的“三江—阿穆尔”地堑就是东北大*裂谷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控制了本区的地质构造演化。

自白垩系开始,三江平原开始强烈坳陷,接受了巨厚的*相碎屑沉积。距今约8.5千万年时,伴随着火山的大量喷发,三江—阿穆尔地堑开始裂开,活动加剧,同时接受了300—500m厚的古今系与新近系碎屑岩堆积。到新生代晚期新近系,区内仍有火山的侵入喷发活动,其喷发的岩浆岩出露于测区东部的残丘中,岩性为黑色气孔状玄武岩,表明此时三江—阿穆尔地堑仍在活动(侵入喷发)喷发的岩浆岩。进入第四纪,测区以间歇性沉降为主,沉积了较大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评价区的基底就是在上述地质演化背景下形成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较厚,无基。

2、区域水文地质

(1)含水岩组特征

三江平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经历了地壳运动和相应的外动力剥蚀堆积作用,形成了目前平原宽阔,残丘零星分布的地质、地貌格局,这种格局也决定了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和赋存规律,其基本特征是第四系地下水分布广泛,基岩裂隙水赋存有限,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深埋。

第四系地下水含水介质由第四系下更新统至全新统的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岩性在水平向上变化较小,在垂向上变化较大。下更新统绥滨组(Q1)在图幅内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埋藏深度70—90m,厚度大于50m,岩性上部为中砂、中粗砂、粗砂,下部为含泥砂砾石,该层在局部地区分布有粉质粘土透镜体,厚约2—4m,XL-K1钻孔有揭露,分布规模有限。中更新统浓江组(Q2n)分布较为稳定,图幅内勘探孔均揭穿,地表无出露,厚度40—75m,岩性上部为颗粒较粗的砂砾石层,厚约30—40m,下部为中粗砂,厚约10—35m。上更新统向阳川组由上部粉质粘土和下部细砂、中细砂构成,厚度15—30m。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以大气降雨入渗补给为主,补给强度主要受包气带岩性结构影响,项目区几乎全部被粉质粘土覆盖,补给强度较低。除此之外,区域地下水的侧向径流、湿地地表水和水田灌溉水对地下水也有一定的补给。

地下水位于补给径流区,单受区域地下水势能驱动控制,径流较为微弱,地下水流向基本为由西北向东南,水动力条件相对简单,天然条件下水位差3-4m,水力梯度2/10000-5/10000。地下水排泄主要有蒸发排泄、径流排泄和人为开采三种途径。本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图见图2.1-3。

微信截图_*.png

图2.1-3 区域水文地质图

区内地下水多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多属低矿化淡水,属于弱酸性—弱碱性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为主,其次是重碳酸钙镁型和重碳酸钙钠型水。

2.1.5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略) 土壤肥沃,是三江平原在世界上仅有的三块冲击黑土平原之一,按类型划分为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

(略) 主要的土壤之一,分布在平原和漫岗区, (略) 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分布在低平原和岗坡下的平地上,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的区域。

本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潜育草甸土质地为壤质粘土,粉砂粒及粘粒含量均在30%左右,属均质型。腐殖质层厚15—25cm,呈棕灰色,其下为浊黄橙色。全剖面土体湿软,有锈纹锈斑,以下部为多,剖面底部为蓝灰色潜育层,夹有锈纹斑。土壤pH6.0—7.0,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

2.1.6 地块地层结构及特征

本次污染状况调查参考2021年 (略) 四维 (略) 编制的《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勘察结论。

1、地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地 (略) 。在地貌上地块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属松花江冲积平原松花江南岸高漫滩上,地块平坦。区域地质构造为佳木斯地块三江中新代断陷带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富锦隆起和东部坳陷结合部位。本区第四系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始终处于大面积下降为主的间歇性缓慢沉降运动中,属于第四纪小幅度沉降区,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该地块有旧建筑,地势南高北低。地基土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别拉洪河细冲积层,具有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土。地质结构简单。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地块地层层序如下:

第(1)层:耕土,层顶埋深:0.00m~0.00m,层顶高程:99.64m~99.23m,层底埋深:0.80m~0.70m,层底高程:98.84m~98.50m,层厚:0.80m~0.70m。灰黑色,由腐殖土含植物根系组成。工程性质差,需全部清除。

第(2)层:细砂,层顶埋深:0.80m~0.70m,层顶高程:98.84m~98.50m,层底埋深:5.10m~4.50m,层底高程:94.86m~94.13m,层厚:4.40m~3.80m。黄白色,中密,湿~饱和。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组成。颗粒均匀,级配不良。磨圆度较好。该层2米以上夹有多层可塑状态粘性土薄层,粘性土分布不均,厚度2~3理。

第(3)层:粗砂,层顶埋深:5.10m~4.50m,层顶高程:94.86m~94.13m,层厚:5.50m~4.90m。黄白色,中密,饱和。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组成。颗粒不均,级配良好。磨圆度较好。该层上部含有卵石圆砾等大颗粒,局部有砾砂薄层。该层未揭穿。

3、地下水特征

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有一层地下水。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时测稳定水位埋深2.66m ~3.07m。地下水地下水西南流向东北由大气降水及松花江补给,地下水水源补给充足。年升降幅度1~2米。勘察期间地下水属于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大幅上升,抗浮水位按1.66 ~3.07m考虑。

经调查地块周围无污染源,判定地下水地表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有微腐蚀性。应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对钢结构采取防护措施。

2.1.7 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

根据《20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略) 2022年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限值,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

2、地表水环境

根据《202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简报》2022 年,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干流及支流国、省控河流断面共 6 个,监测 6 个。水质状况为优,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100%,无劣Ⅴ类水质。 (略) 控断面无监测数据,因此不进行同期比较。2022 年,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国控断面共 4 个,4 个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Ⅲ,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100%。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上升 25.0 个百分点,其中同江断面水质类别由上年的Ⅳ类变为Ⅲ类,水质有所好转。主要关注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 4.9 毫克/升,同比下降 15.5 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为 17.3 毫克/升,同比下降 6.0 个百分点;氨氮平均浓度为 0.142 毫克/升,同比下降 34.3 个百分点;总磷平均浓度为0.087 毫克/升,同比下降 16.3 个百分点。

2022 年, (略) 在郊区、 (略) 、 (略) 、 (略) 的 7 个断面 开展了地表水水质监测,水质达标率为 71.4%,其中 5 个断面水质为Ⅲ类,2 个断面水质为Ⅳ类,与上年相比无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浓江乡断面、别拉洪村断面化学需氧量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 0.1 倍、0.3 倍;别拉洪村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超标倍数为 0.3 倍。见图 19。与上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断面数量减少,断面超标比例较上年减少 14.3 个百分点。

3、农村环境现状

2022 年,按照《 (略) 生态环境监测方案》要求, (略) 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县域地表水水质、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农田灌溉水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2022 年, (略) 1 个(25.0%)县域的农村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无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特别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3 个(75.0%)县域的农村环境状况级别为良,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

2022 年,2 个(66.7%)县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级别为清洁, 地表水水质清洁,未受到农业面源污染;1 个(33.3%)县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级别为污染,地表水水质受农业面源污染明显,需引起重视。与上一年对比, (略) 县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变化级别均为无明显变化。

综上, (略) 农村环境状况良好。

2.2 敏感目标

本地块环境敏感目标调查范围确定为调查地块范围外1公里范围以内,敏感目标主要为农用地、 (略) 民政 (略) 办公楼与富民村居民等。敏感目标性质及分布情况见表2.2-1及图2.2-1。

表2.2-1 地块周围1km范围敏感目标一览表

敏感目标序号

敏感目标

相对地块中心方位

相对距离

备注

1

(略) 民政 (略) 办公、住院楼

东侧

10m


2

富民村

西侧

480m


微信截图_*.png

图2.2-1 地块周围1km敏感目标示意图

2.3 地块的现状和历史

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访谈、卫星地图影像资料和实地调查可知,调查地块历史上为农用地。

因谷歌历史卫星图像最早为2010年,且缺少2011、2013、2014、2017、2020年的卫星影像。因此本地块历史影像资料于2010年开始,2010年之前以及2010以后卫星影像缺失年限的的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式;本地块历史用地情况2010年~2022年卫星影像一览表见表2.3-1

该地块原属农用地,一直以来该地块为仅为农用地和闲置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


表2.3-1 地块历史变迁情况

拍摄时间

地块卫片

2010年2月

01.png

说明

显示该地块为农用地

2012年3月

02.png

说明

地块被划定区域但仍作为农用地种植

2015年6月

03.png

说明

2015年地块内有临时建筑为闲置空厂房

2018年5月

04.png

说明

相较于2015年无变化

2019年5月

05.png

说明

相较于2018年无变化

2021年9月

06.png

说明

相较于2019年无变化

2022年6月

07.png

说明

地块内临时建筑拆除,地块仍作为农业种植使用

2.4 相邻地块的使用现状和历史

通过历史卫星图片可知,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相邻地块在历史上一直以农用地和闲置用地为主,其中:

该地块 (略) 民政 (略) 办公、住院楼。

(略) (略) (略) (略) 大榆树镇富民村东, (略) (略) 项目 (略) “百大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2019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设置床位135张,是一所集供养、康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机构。 (略) (略) 于2019年10月建成运营至今。

经调查地块周边均为居民和农用地,地块内有施工痕迹,目前已停工,经调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生活废水排入临时防渗旱厕,定期抽排至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机械清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等,施工废水沉淀后用于地块抑尘,不外排,与本项目相邻边界未发现土壤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情况。

表2.4-1 地块历史用途变迁情况一览表

序号

年份

历史情况

1

2010年以前

农用地

2

2010年~2022年

农用地、未利用地

3

2022年~今

未利用地


表2.4-2 调查地块范围外1公里范围历史变迁情况

拍摄时间

地块卫片

2012年5月

01.png

说明

2012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主要为农田、民宅和道路。

2015年6月

02.png

说明

2015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基本无变化。

2016年3月

03.png

说明

2016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基本无变化。

2018年5月

04.png

说明

2018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东 (略) 办公、住院楼已经开始建设,其他周边基本无变化。

2019年7月

05.png

说明

2019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东 (略) 办公、住院楼已经正在建设中,其他周边基本无变化。

2021年9月

06.png

说明

2021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东 (略) 办公、住院楼已经建设完成,其他周边基本无变化。

2022年6月

07.png

说明

2022年,卫星图显示调查地块周边基本无变化。


三、 资料收集与分析 3.1 资料收集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的技术要求开展该地块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地块利用变迁资料、地块环境资料、地块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地块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等资料。

本次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是通过从政府机关、政府机关公开发布的文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熟悉地块的第三方(居民)开展信息调查、百度地图、GoogleEarth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关于地块的相关资料。资料收集情况见表3.1-1。

表3.1-1 号地块相关资料收集情况一览表

序号

资料名称

内容及用途

资料出处

1

项目所在区域控规及其他相关规划

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析地块现状情况是否与规划相适应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

调查地块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

地块现状、历史情况,通过历史变迁情况找出可能的主要污染物及位置

GoogleEarth数据库、

3

相邻地块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

通过分析相邻地块土地使用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找出可能影响本地块的污染源

GoogleEarth数据库、

4

项目地块位置、面积、四至

确定调查范围,为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5

地块所在区域的GoogleEarth卫星图

主要查询地块的历史变迁图及地块现状图

GoogleEarth数据库

6

地块所在区域自然和社会信息

分析地块周边情况及环境敏感目标

GoogleEarth卫星图、网络查询

7

地块地勘报告

分析项目所在地地质条件、水分、气象条件

相关地质调查报告

8

江北一体化发展区污水排水设施规划总图

确定区域内污水流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9

《20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分析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情况

(略) 生态环境厅

10

《2022 (略) 生态环境质量简报》

分析项目所在地地质环境情况

(略) 生态环境局

11

《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了解项目所在地地质、环境状况

(略) 民政 (略) 提供

1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第一阶段调查方法辨析

指导项目调查工作

中国知网

3.2 资料分析

3.2.1 资料可靠性分析

关于地块的历史用途、用地性质变更及时间、地块位置坐标、供地方式、土地使用权单位等信息全部由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地块、相邻地块的现状及历史使用情况主要来源于GoogleEarth数据库;区域地质、自然和社会信息来源于网络查询和相关地质调查报告摘录。资料收集来源包括政府机关、政府网站、专业知识技术网站及GoogleEarth数据库,收集资料包括地块原始及变更信息、区域地质、自然和人文等全部信息,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地块相关资料基本齐全、来源明确,资料内容真实准确,能够全面真实的对地块进行评价,不会对地块的正确评价造成影响。

3.2.2 资料分析结论

1、根据《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项目用地给予划拨的批复》(富政地审[2024]2号 **日)文件并结合地块2002-2022年度历史变迁卫星图分析,地块在2002-2014年度一直为农用地,2015年后闲置未利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此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初步判断此地块无污染。

2、地块的原土地用途及用地性质变更等资料、文件收集来源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关手续报审、批复严格规范。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此地块无污染。

四、现场踏勘 4.1地块内部现场踏勘情况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的相关要求,项目组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并采取当面交流方式进行了人员访谈。

通过现场踏勘发现,该地块内有施工痕迹,目前已停工,地块内部分已经建成建筑物,地面部分已做硬化处理,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未发现该地块土壤存在明显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污染痕迹,施工产生的 (略) 政负责清运, (略) 政管线。

4.1.1有毒有害物质的储存、使用和处置情况分析

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走访,地块在历史过程中主要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内未发现有毒有害物质的储存、使用和处置设施。

4.1.2各类槽罐内物质和泄露评价

通过对整个地块的踏勘及知情人员的访谈可知,地块内不存在槽罐。

4.1.3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评价

目前地块内为未利用地,勘查过程中地块内无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堆存,仅有少量建筑材料存放。

4.1.4管线、沟渠泄露评价

通过对整个地块的踏勘以及现场访谈可知,调查地块范围内不存在管线、沟渠,地块内无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排污管网敷设,也不存在泄露事故。

4.1.5与污染物迁移相关的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地块及地块周边原为农用地、未利用地、农村宅基地。周边无工业企业。周边农村居民活动产生的污染主要为居民生活废水及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集 (略) 政环卫部门集中处置,生活废水排入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堆肥。在得到有效处置后,对地块内的土壤及地下水造成的影响较小。

4.2地块周边情况

距离该地块东侧 (略) 办公、住院楼, (略) 内景观,西侧为农田、林地,北侧为村路、林地,地块周边排污 (略) 市政管理,未发现土壤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情况。

地块周边情况现状照片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地块东侧: (略) 办公、住院楼

地块南侧:院内景观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地块西侧:农田、林地

地块北侧:村路、林地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地块内现状

地块内现状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地块内现状

地块内现状

4.3现场踏勘结论

本次现场踏勘主要是以项目地块内为主,兼顾项目地块相邻地块的实地调查。调查以通过气味的识别、现场拍照及记录描述的方式进行。工作主要内容为项目地块内及相邻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情况等。

通过对调查地块内部及周边相邻地块现场踏勘发现,地块内部及周边相邻区域未发现土壤颜色、气味等异常现象,也未出现工矿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危险废物及固废堆放与倾倒过填埋的迹象,现场踏勘得到的信息能有效印证历史卫星图片解译的信息。


五、人员访谈 5.1人员访谈情况

为进一步印证历史卫星图片解译和现场踏勘所掌握的情况,同时进一步明确调查过程中上不明确的疑问,报告编制组向熟悉该地块历史和现状的周边的农村居民、政府部门、周边企业代表等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下表5-1,访谈现场见图5.1-1。

表5-1 人员访谈对象名单

序号

姓名

访谈形式

电话号码

工作单位(住址)

1

王维

当面交流

*

(略) 生态环境局

2

那娜娜

当面交流

*

(略) 自然资源局

3

肖国辉

当面交流

*

(略) 民政 (略)

4

韩淑萍

当面交流

*

富民村村民

5

刘德全

当面交流

*

富民村村民

6

王立华

当面交流

*

富民村村民

受访者均为调查地块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本项目访谈人员主要为调查地块周边住户、工作人 (略) 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共计6人。受访任人员 (略) 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那 (略) 自然资源局,肖 (略) 民政 (略) ,其余受访人员均为调查地块周边的富民村村民为主,常年工作、生活在调查地块周边区域。调查单位认为受访人员熟悉地块的历史使用情况,能够满足人员访谈的要求。

通过整理分析调查表的内容,并对照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现状,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次核实和补充。

人员访谈共收集调查表6份,通过对比人员访谈信息表的内容可知,调查地块历史主要为农用地,现规划为社会福利用地。收集的访谈信息较为一致,可以采信。人员访谈及调查表归总情况如表5-2。

根据现场访谈,调查地块历史和现状均为农用地。通过访谈了解2010年以前改地块为农用地,结合卫星地图影像资料可判断该地块历史仅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主要种植北方寒地作物玉米。地块周边无工业企业存在。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图5.1-1 人员访谈现场照片


表5-2 访谈信息归总表

关注问题/受访人员

王维

那娜娜

肖国辉

韩淑萍

刘德全

王立华

本地块2010年以前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

本地块内历史上作为农用地种植类型?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3.本地块相邻地块是否有工业企业存在?


5.2人员访谈结论

访谈结果表明,该地块一直以来均作为农用地、未利用地进行使用,通过访谈了解2010年以前改地块为农用地,结合卫星地图影像资料可判断该地块历史仅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主要种植北方寒地作物玉米。地块周边无工业企业存在。历史土壤调查数据表明,该地块土壤未受到污染,也从来没有发现地块范围内有被污染的迹象,周边也没有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源存在。人员访谈结论与历史卫星图片解译及现场踏勘信息完全吻合。


六、地块污染识别分析及结论 6.1地块内污染识别

通过对地块资料收集和分析、现场踏查和人员访谈可知,该地块原属农用地,一直以来该地块为仅为农用地和闲置用地,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已开工建设,目前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根据项目地勘报告可知,本项目地块不存在化学品储存以及危险品泄露情况。

勘查过程中地块内无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堆存,仅有少量建筑材料存放,因此历史使用情况以及现状对地块的污染较小。

6.2地块周边污染识别

通过对地块周边环境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现场踏查和人员访谈可知,地块周边1公里范围内周边地块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无矿产资源开发行为,地块周边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地块周边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为。根据前章对地块周边现状和历史情况的调查,地块周边不存在的潜在污染源。

6.3第一阶段土壤环境调查总结

根据第一阶段地块内调查情况,地块规划用地性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用地, (略) 、 (略) 、 (略) 等用地,即社会福利用地,目前地块已开工建设,因相关手续不够完善暂停施工,项目未建成。

地块周边多为农用地,根据对地块周边现状和历史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周边区域基本不会地块造成污染影响,因此,无需开展第二阶段采样调查。

6.4不确定性分析

该地块历史前身为农用地,由于历史资料缺失,主要存在着以下的不确定性:

遥感影像缺失,导致2010年之前用途不明确。通过对进行访谈和收集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相互印证,可以确定该地块在2010年之前为农用地,2014年后为闲置未利用地,该地块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中。在2010-2022年之间,地块未被用做其他用途。通过人员访谈调查,在2010年之前该地块同样为农用地。

该地块内有施工痕迹,目前已停工,地块内部分已经建成建筑物,地面部分已做硬化处理,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未发现该地块土壤存在明显颜色异常、油渍、异味等污染痕迹,施工产生的 (略) 政负责清运, (略) 政管线。

本阶段调查仅能反应地块内及周围区域无可能的污染源,但不能反映地块历史的天然背景。


七、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黑龙江 (略)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 导则》(HJ 25.1-2019)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相关要求,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地块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主要是以地块及周边区域的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

黑龙江 (略) 相关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地块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进行总结。本次调查历史卫星图片、现场勘查、人员访谈各个环节的调查结果可相互支撑、相互印证。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块以来一直以来均为农用地、未利用地,地块内和周边1公里范围内当前和历史上均勘查过程中地块内无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堆存,仅有少量建筑材料存放。环境风险可接受,地块可按规划进行开发利用。

通过本次调查可知,调查地块及周围区域不存在的潜在污染源。地块的环境风险可接受,第一阶段调查可结束,不需要进行第二阶段调查,本次调查结束。

7.2 建议

(1)在地块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单位应密切注意开发等施工过程,一单发现土壤或地下水的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环境安全,并及时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2)在地块后续开发过程中,应对地块进行严格管理,防治外来污染物进入地块或施工不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3)针对该项目后续开展的土地开发利用,建议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建设过程重点环保监管工作。

(4)建议关注周边环境的地下水监测情况,防范对调查地块的污染。


附件1:《关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 (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

图片23.png图片24.png

附件2:《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项目用地给予划拨的批复》(富政地审[2024]2号 **日)

图片25.png

附件3:《 (略) 发展和改革 (略) 民政 (略) 特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富发改[2021]84号,**日)

图片26.png图片27.png图片28.png

附件4:《 (略) 民政 (略) 增设特困老人夫妻居室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富自然资函[2019]87号,**日)

图片29.png图片30.png


附件5:地块控详规划图

图片31.png


附件6: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人员访谈记录表

图片32.png图片33.png图片34.png图片35.png图片36.png图片37.png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