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关于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水产养殖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公示
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关于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水产养殖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公示
根据《 (略) 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在水产养殖业 (略) 实际情况,提出刺参、牡蛎作为主导品种,并提出了2024年主推技术,现予以公示。
(略) 海洋发展局
2024年7月29日
2024年主导品种
1、海参
品种名称:“东科1号”
品种来源:亲本来源:以山东烟台、青岛、日照当地野生刺参群体繁育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从中收集并筛选出棘刺坚挺、体表无损伤且处于活动和摄食状态的大规格(体重大于200g/头)亲参740头( (略) 150头、 (略) 120头、青岛黄岛区265头、日照岚山区205头),构建了育种基础群体。
培育单位: (略) 海洋所。
审定情况: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
审定编号:GS-01-015-2017
特征特性:(1)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与当地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相比,24月龄参平均体重增加39.3%;规模化生产对比结果表明,12月龄参经1年的池塘养殖,达到商品参规格的24月龄参平均亩产53.5kg~60.0kg提高21.7%~25.0%。(2)耐高温能力强、度夏成活率高。在山东沿海养殖池塘中,夏眠温度提高1.78℃~1.93℃,度夏成活率提高10.4%~13.6%。(3)制种容易、便于推广。苗种繁育和中间培育技术成熟,产业需求迫切,应用前景广泛。
产量表现:池塘养殖产量高
养殖要点:A、在春天3-5月份和秋季10月下旬以后,要满足海参的生长需要,必须进行人工投喂,以弥补饵料不足;B、在雨季避免池塘水盐度的变化,为海参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池塘水日交换量要大于池水总量的百分之3。C、日常监测养殖期间应注意加强水质、盐度、水温、海参生长情况、安全措施的监控。
适宜区域:适宜在辽宁、山东、天津、河北等沿海池塘养殖,可在福建等南方沿海池塘单季养殖。
2、牡蛎
品种名称:长牡蛎前沿1号
品种来源:亲本来源:牡蛎四倍体X牡蛎二倍体
培育单位:青岛 (略) 、 (略) 海洋研究所、 (略) 海洋经济发展中心。
审定情况:获得技术专利。
审定编号:品种登记号 GS-02-009-2022
特征特性:该品种以2011年从青岛鳌山湾收集的2150枚长牡蛎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二倍体长牡蛎选育系为母本;以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并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长牡蛎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15.4%、体重提高16.8%;与父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20.2%、体重提高22.4%;三倍体倍化率为100%。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产量表现:产量较普通二倍体提高1/3。
养殖要点:A、引进优质三倍体牡蛎苗种。B、每隔1周要下海检查各类蛎苗固着器,台风季节应及早做好台架的维修和加固工作。C、日常监测养殖期间应注意及时清理附着物,加强病害防治。
适宜区域: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2024年主推技术
1、海参安全度夏技术
技术名称:海参安全度夏技术
技术概述:
1、苗种选择
(1)在种质选择上,投放具有抗逆耐高温性能的苗种进行养殖,从种质上提高刺参的抗逆能力。
(2)在投苗规格上,采用分级养殖的方式,池塘养殖时秋季投放规格为15-30g/只的大规格苗种,并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5000-7000只/亩),缩短养成周期,力争在次年高温 (略) 规格出池销售,降低养殖风险。
2、池塘标准化改造
(1)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建设或工程化改造,池塘深度要求一般在1.8-2.5m。
(2)设置进、排水闸门,保障进、排水通畅。
(3)在池底增设充氧管等增氧设施。
(4)对坝体用水泥或土工布进行护坡改造。
(5)在池塘底部敷设瓦礁、复层组合式立体海参附着基等硬质参礁,既可有效达到遮挡阳光和降温效果,还可以形成立体空间,为刺参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3、池塘养殖环境调控
(1)高温灾害背景下,刺参的成活率主要取决于水温高低和水质条件。因此,春、秋刺参摄食旺盛的季节,在池水中泼洒微生态制剂调控池塘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等有害物质含量,预防高温期水质恶化对刺参造成毒害作用。
(2)在春季适时进行肥水,培养池塘中的基础饵料以控制水体的透明度维持在40-60cm,防止强光对池底照射并减少池底大型藻类的爆发式生长。
(3)春季海参摄食旺盛期投喂发酵饲料,进入夏季水温升高且海参摄食量降低时,应适时停止饵料投喂,避免饵料过剩沉积腐败导致水质、底质败坏。
(4)采用“参虾混养”等多品种综合养殖或构建耐盐植物浮床等方式,有效利用池塘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并为池底遮阴降温,营造稳定、适宜的池塘生态环境。
4、高温期养殖管理
(1)对于已经受灾的养殖池塘,需要及时清除池塘中漂浮性有机物和死亡的海参,防止其腐败后沉入池底造成池底败坏和病原的滋生。
(2)在涨潮期的夜间或凌晨对池塘进行换水操作,尽量提高池水水深并增加换水量,以降低池水水温。
(3)在小型池塘上方可 (略) ,避免阳光直射引起的池塘水温快速上升。
(4)在夜间或清晨利用充氧设施增加池塘充氧时间,同时尽快向池塘中投入固态氧(颗粒氧)、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防止高温作用下池底有机物腐败加剧海参的死亡。
(5)使用水色调节剂等产品进行全池泼洒,降低池水的透明度,达到遮挡阳光和降温的效果。
5、高温过后的管理
高温发生后,池塘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为修复高温期被破坏的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减少刺参高温热痹后的二次伤害,需进行适宜的处置措施:
(1)经过对刺参存塘数量、健康状况、池底和池水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损失严重的池塘,需进行清塘和消毒操作。 (2)损失较轻的池塘,应加强管理,及时使用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对池塘水质、底质进行调控,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产品抑制病原菌繁殖、改良底质。
(3)当秋季刺参摄食时,在饲料中添加适当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产品,提高高温期过后刺参的抵抗力。
适宜区域:沿海养殖池塘。
2、牡蛎浅海筏式生态疏养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牡蛎浅海筏式生态疏养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近几年,乳山牡蛎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养殖规模达*亩,年产量*吨,产值50亿元,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乳山牡蛎”已在全国形成区域品牌优势。随着全省牡蛎产业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养殖方式落后、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本高、牡蛎品质下降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省牡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略) 海洋经济发展中心依托乳山作为“中国牡蛎之乡”的区位和品牌优势,对牡蛎养殖养殖技术不断进行研发、试验、集成与熟化,逐步总结出一套绿色、高效的牡蛎养殖技术——牡蛎浅海筏式生态疏养养殖养殖技术。该技术通过调整养殖时间,由传统的全年全程养殖改为半程育肥养殖,即在每年9月中旬从大连、 (略) 区、荣成、牟平等地购买大规格苗种(壳长≥5?cm),养殖到11月开始收获,采取轮捕轮放方式,养殖到翌年的五月全部收获,该模式避免了夏季高温期牡蛎过度死亡,也使海区得到休整,改善海区生态环境;并且通过降低养殖密度、优化养殖技术环节等措施,提高牡蛎养殖的成活率和产品品质,养殖密度的降低也有利于维护海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注重研发、引进先进牡蛎养殖机械,提高产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增产增效情况: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经过65天的育肥,牡蛎肥满度达到12%~15%,成活率为80%左右,重量增加10%~15%,亩产量增加400公斤,收入增加2000元。
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殖设施及布置、苗种运输、苗种投放、日常管理及收获等。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养殖海区水深6 m~30 m,表层水温年变化范围以-2 ℃~30 ℃为宜,盐度变化范围25~32,pH值为7.9~8.3,海底宜为泥沙、沙泥质,水质应符合GB *的要求。
(二)养殖设施及布置
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或水泥砣、橛缆、 (略) 笼等部分组成,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其中, (略) 衣为聚*烯材质,网目大小为4?cm~4.5?cm;格片为厚0.8?cm的高密度聚*烯塑料盘,板面上有多圈孔径约1.0?cm左右的圆孔,格片直径≤32?cm,间距14?cm~20cm,格片8~10层。
每个生产作业区一般不宜超过500亩,作业区之间应保留≥50 m的间隔;筏架设置根据养殖区流速大小,筏向与流向呈45°~90°角,每台筏架有效长度以100?m以下为宜,根据养殖区区位优势程度筏式夹养筏间距12m~15m,筏式笼养筏间距15m~30m。
(三)苗种运输
筏式夹苗:将牡蛎夹养苗种 (略) 袋或聚*烯编织袋内,从育苗场运至养殖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筏式笼养育肥:将苗种从夹养海区收获上岸后,直接装入运输车厢内运至笼养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四)苗种投放
筏式夹苗:苗种运到后,采用直径6?mm~8?mm长约2?m的养成绳夹苗,每绳夹养扇贝壳采苗器约15片,并在末端系坠石。夹苗完毕后装船运至海上,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养成绳间距≥1.0 m。
筏式笼养育肥:苗种运到后,在沿岸开阔处将蛎 (略) 笼内,根据规格大小每层放置20个~30个个体,每笼重量10~15Kg为宜,还应结合养殖海区的饵料丰度以及浮筏的支持量而定。苗种分装 (略) 笼装船,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网笼间距≥2.0m。
(五)日常管理
1、调节养殖水层
养殖笼或采苗器顶端根据养殖区水深,平时水层保持在0.5?m~2?m,在高温期及海洋生物大量附着的季节,应适当调至4?m~8?m深水层。
2、防沉
每隔3 d~5 d到海上做定期巡查,随着牡蛎的生长,应适时增加浮漂, (略) 笼过于沉重,造成设施下沉。
3、防风
养殖期间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强风来临前,应 (略) 笼稳定性,浮筏的浮力不要过大,可采取增加坠石、延长吊漂浮绳、减漂等办法对浮筏进行防护。强风过后,要及时检查抢修受损设施。
4、分笼
笼养时间超过4~5个月后,如不能及时出售,应进行分苗、倒笼操作,秋季分笼宜在水温低于25℃时进行,春季分笼宜在海水水温低于16℃时进行,如水温、气温较高,尽量减少牡蛎离水时间,尽量选择阴天或早、晚时间,并采取遮阴等措施,避免在高温、暴晒等情况下操作。
5、应急处理
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污染事件发生时,应及时收获或者移到无污染海区。
6、养殖记录
对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密度、养殖环境的变化及养殖水质的测量等进行记录。
(六)收获
牡蛎出肉率≥15 %即可收获。
适宜区域: 北方浅无污染海养殖区。
注意事项:
(1)选择的海区要没有任何污染,海底为为沙泥质;
(2)选择养殖海区离岸距离2000~4000米;
(3)要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及附着物。
根据《 (略) 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在水产养殖业 (略) 实际情况,提出刺参、牡蛎作为主导品种,并提出了2024年主推技术,现予以公示。
(略) 海洋发展局
2024年7月29日
2024年主导品种
1、海参
品种名称:“东科1号”
品种来源:亲本来源:以山东烟台、青岛、日照当地野生刺参群体繁育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从中收集并筛选出棘刺坚挺、体表无损伤且处于活动和摄食状态的大规格(体重大于200g/头)亲参740头( (略) 150头、 (略) 120头、青岛黄岛区265头、日照岚山区205头),构建了育种基础群体。
培育单位: (略) 海洋所。
审定情况: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
审定编号:GS-01-015-2017
特征特性:(1)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与当地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相比,24月龄参平均体重增加39.3%;规模化生产对比结果表明,12月龄参经1年的池塘养殖,达到商品参规格的24月龄参平均亩产53.5kg~60.0kg提高21.7%~25.0%。(2)耐高温能力强、度夏成活率高。在山东沿海养殖池塘中,夏眠温度提高1.78℃~1.93℃,度夏成活率提高10.4%~13.6%。(3)制种容易、便于推广。苗种繁育和中间培育技术成熟,产业需求迫切,应用前景广泛。
产量表现:池塘养殖产量高
养殖要点:A、在春天3-5月份和秋季10月下旬以后,要满足海参的生长需要,必须进行人工投喂,以弥补饵料不足;B、在雨季避免池塘水盐度的变化,为海参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池塘水日交换量要大于池水总量的百分之3。C、日常监测养殖期间应注意加强水质、盐度、水温、海参生长情况、安全措施的监控。
适宜区域:适宜在辽宁、山东、天津、河北等沿海池塘养殖,可在福建等南方沿海池塘单季养殖。
2、牡蛎
品种名称:长牡蛎前沿1号
品种来源:亲本来源:牡蛎四倍体X牡蛎二倍体
培育单位:青岛 (略) 、 (略) 海洋研究所、 (略) 海洋经济发展中心。
审定情况:获得技术专利。
审定编号:品种登记号 GS-02-009-2022
特征特性:该品种以2011年从青岛鳌山湾收集的2150枚长牡蛎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二倍体长牡蛎选育系为母本;以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并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长牡蛎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15.4%、体重提高16.8%;与父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20.2%、体重提高22.4%;三倍体倍化率为100%。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产量表现:产量较普通二倍体提高1/3。
养殖要点:A、引进优质三倍体牡蛎苗种。B、每隔1周要下海检查各类蛎苗固着器,台风季节应及早做好台架的维修和加固工作。C、日常监测养殖期间应注意及时清理附着物,加强病害防治。
适宜区域: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2024年主推技术
1、海参安全度夏技术
技术名称:海参安全度夏技术
技术概述:
1、苗种选择
(1)在种质选择上,投放具有抗逆耐高温性能的苗种进行养殖,从种质上提高刺参的抗逆能力。
(2)在投苗规格上,采用分级养殖的方式,池塘养殖时秋季投放规格为15-30g/只的大规格苗种,并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5000-7000只/亩),缩短养成周期,力争在次年高温 (略) 规格出池销售,降低养殖风险。
2、池塘标准化改造
(1)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建设或工程化改造,池塘深度要求一般在1.8-2.5m。
(2)设置进、排水闸门,保障进、排水通畅。
(3)在池底增设充氧管等增氧设施。
(4)对坝体用水泥或土工布进行护坡改造。
(5)在池塘底部敷设瓦礁、复层组合式立体海参附着基等硬质参礁,既可有效达到遮挡阳光和降温效果,还可以形成立体空间,为刺参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3、池塘养殖环境调控
(1)高温灾害背景下,刺参的成活率主要取决于水温高低和水质条件。因此,春、秋刺参摄食旺盛的季节,在池水中泼洒微生态制剂调控池塘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等有害物质含量,预防高温期水质恶化对刺参造成毒害作用。
(2)在春季适时进行肥水,培养池塘中的基础饵料以控制水体的透明度维持在40-60cm,防止强光对池底照射并减少池底大型藻类的爆发式生长。
(3)春季海参摄食旺盛期投喂发酵饲料,进入夏季水温升高且海参摄食量降低时,应适时停止饵料投喂,避免饵料过剩沉积腐败导致水质、底质败坏。
(4)采用“参虾混养”等多品种综合养殖或构建耐盐植物浮床等方式,有效利用池塘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并为池底遮阴降温,营造稳定、适宜的池塘生态环境。
4、高温期养殖管理
(1)对于已经受灾的养殖池塘,需要及时清除池塘中漂浮性有机物和死亡的海参,防止其腐败后沉入池底造成池底败坏和病原的滋生。
(2)在涨潮期的夜间或凌晨对池塘进行换水操作,尽量提高池水水深并增加换水量,以降低池水水温。
(3)在小型池塘上方可 (略) ,避免阳光直射引起的池塘水温快速上升。
(4)在夜间或清晨利用充氧设施增加池塘充氧时间,同时尽快向池塘中投入固态氧(颗粒氧)、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防止高温作用下池底有机物腐败加剧海参的死亡。
(5)使用水色调节剂等产品进行全池泼洒,降低池水的透明度,达到遮挡阳光和降温的效果。
5、高温过后的管理
高温发生后,池塘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为修复高温期被破坏的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减少刺参高温热痹后的二次伤害,需进行适宜的处置措施:
(1)经过对刺参存塘数量、健康状况、池底和池水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损失严重的池塘,需进行清塘和消毒操作。 (2)损失较轻的池塘,应加强管理,及时使用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对池塘水质、底质进行调控,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产品抑制病原菌繁殖、改良底质。
(3)当秋季刺参摄食时,在饲料中添加适当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产品,提高高温期过后刺参的抵抗力。
适宜区域:沿海养殖池塘。
2、牡蛎浅海筏式生态疏养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牡蛎浅海筏式生态疏养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近几年,乳山牡蛎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养殖规模达*亩,年产量*吨,产值50亿元,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乳山牡蛎”已在全国形成区域品牌优势。随着全省牡蛎产业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养殖方式落后、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本高、牡蛎品质下降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省牡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略) 海洋经济发展中心依托乳山作为“中国牡蛎之乡”的区位和品牌优势,对牡蛎养殖养殖技术不断进行研发、试验、集成与熟化,逐步总结出一套绿色、高效的牡蛎养殖技术——牡蛎浅海筏式生态疏养养殖养殖技术。该技术通过调整养殖时间,由传统的全年全程养殖改为半程育肥养殖,即在每年9月中旬从大连、 (略) 区、荣成、牟平等地购买大规格苗种(壳长≥5?cm),养殖到11月开始收获,采取轮捕轮放方式,养殖到翌年的五月全部收获,该模式避免了夏季高温期牡蛎过度死亡,也使海区得到休整,改善海区生态环境;并且通过降低养殖密度、优化养殖技术环节等措施,提高牡蛎养殖的成活率和产品品质,养殖密度的降低也有利于维护海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注重研发、引进先进牡蛎养殖机械,提高产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增产增效情况: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经过65天的育肥,牡蛎肥满度达到12%~15%,成活率为80%左右,重量增加10%~15%,亩产量增加400公斤,收入增加2000元。
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殖设施及布置、苗种运输、苗种投放、日常管理及收获等。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养殖海区水深6 m~30 m,表层水温年变化范围以-2 ℃~30 ℃为宜,盐度变化范围25~32,pH值为7.9~8.3,海底宜为泥沙、沙泥质,水质应符合GB *的要求。
(二)养殖设施及布置
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或水泥砣、橛缆、 (略) 笼等部分组成,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其中, (略) 衣为聚*烯材质,网目大小为4?cm~4.5?cm;格片为厚0.8?cm的高密度聚*烯塑料盘,板面上有多圈孔径约1.0?cm左右的圆孔,格片直径≤32?cm,间距14?cm~20cm,格片8~10层。
每个生产作业区一般不宜超过500亩,作业区之间应保留≥50 m的间隔;筏架设置根据养殖区流速大小,筏向与流向呈45°~90°角,每台筏架有效长度以100?m以下为宜,根据养殖区区位优势程度筏式夹养筏间距12m~15m,筏式笼养筏间距15m~30m。
(三)苗种运输
筏式夹苗:将牡蛎夹养苗种 (略) 袋或聚*烯编织袋内,从育苗场运至养殖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筏式笼养育肥:将苗种从夹养海区收获上岸后,直接装入运输车厢内运至笼养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四)苗种投放
筏式夹苗:苗种运到后,采用直径6?mm~8?mm长约2?m的养成绳夹苗,每绳夹养扇贝壳采苗器约15片,并在末端系坠石。夹苗完毕后装船运至海上,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养成绳间距≥1.0 m。
筏式笼养育肥:苗种运到后,在沿岸开阔处将蛎 (略) 笼内,根据规格大小每层放置20个~30个个体,每笼重量10~15Kg为宜,还应结合养殖海区的饵料丰度以及浮筏的支持量而定。苗种分装 (略) 笼装船,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网笼间距≥2.0m。
(五)日常管理
1、调节养殖水层
养殖笼或采苗器顶端根据养殖区水深,平时水层保持在0.5?m~2?m,在高温期及海洋生物大量附着的季节,应适当调至4?m~8?m深水层。
2、防沉
每隔3 d~5 d到海上做定期巡查,随着牡蛎的生长,应适时增加浮漂, (略) 笼过于沉重,造成设施下沉。
3、防风
养殖期间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强风来临前,应 (略) 笼稳定性,浮筏的浮力不要过大,可采取增加坠石、延长吊漂浮绳、减漂等办法对浮筏进行防护。强风过后,要及时检查抢修受损设施。
4、分笼
笼养时间超过4~5个月后,如不能及时出售,应进行分苗、倒笼操作,秋季分笼宜在水温低于25℃时进行,春季分笼宜在海水水温低于16℃时进行,如水温、气温较高,尽量减少牡蛎离水时间,尽量选择阴天或早、晚时间,并采取遮阴等措施,避免在高温、暴晒等情况下操作。
5、应急处理
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污染事件发生时,应及时收获或者移到无污染海区。
6、养殖记录
对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密度、养殖环境的变化及养殖水质的测量等进行记录。
(六)收获
牡蛎出肉率≥15 %即可收获。
适宜区域: 北方浅无污染海养殖区。
注意事项:
(1)选择的海区要没有任何污染,海底为为沙泥质;
(2)选择养殖海区离岸距离2000~4000米;
(3)要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及附着物。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