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年批后公布稿
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年批后公布稿
(略) 鄞州区塘溪镇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于2024年7月10日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批复,现将规划主要成果进行批后公布。
1 总则
1.1 规划目的
为保护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遗产及历史环境,传承村落优秀文化传统,改善村落人居品质,统筹协调保护与利用,实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提供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1.3 规划范围
上周村村域范围即上周村行政管辖范围,总用地面积约为5.33平方公里。上周村东邻童村,西接童夏家村,另北面白岩山,南面西马山、黄泥岭、银山岗、小天龙岗。
2 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与价值
2.1 历史文化名村特色
(1)村落演化:发族悠久、特征显著。明清时期,周氏卜地而居,村落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散落布局,临溪而居;解放后至八十年代,筚路蓝缕,艰难过渡;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经济好转,蓬勃发展;九十年代后,城镇化吸引,人口外流。
(2)宗族世系:周氏为主、脉络清晰。
(3)宗族礼制与村庄物质空间关系。整体层面,聚族而居、内聚向心;建筑层面,中轴而立、尊卑有序。
(4)生活与生产关系:北耕南居,择优而选。原村落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技能,而早期梅溪以北地势平坦区域以农田耕地为主,以南台地区域以居住为主。
(5)村庄格局: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依山而筑、枕水而居,随山采形、累屋重架,就水取势、垂溪而居。
(6)街巷格局:临溪为街,蜿蜒连续;垂溪为巷,曲折回转。
2.2 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1)完整性的聚落生活形态传承
上周村是鄞东南地区文化多元化的独特载体,是鄞东南古村落生产生活及文化体系延续的典型代表。
上周村以耕读文化为基础,并孕育了名人文化、宗法礼制文化等,构成了完整的古村落综合文化体系,且由其支撑了生产生活形态,至今仍有一部分保持着活力。上周村所展现的文化体系及形态特征源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既有鄞东南村落的典型性,又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
(2)典型性的溪谷传统村落格局
上周村是鄞东南地区村落选址和营建思想的集中体现。
上周村地处群山的环抱之中,溪水的缠绕之间,依山而筑,枕水而居,巧妙的运用山势水形,既保障了生产生活的安全便利,又展现了古人将山水、美学与功能完美结合的能力。历经几百年依然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鄞东南古村落选址的科学性和营建思想的独特性。
(3)重要性的鄞东南人文旅游节点
上周村是世界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周尧的故乡,也是他对昆虫研究的启蒙之所。上周村是堇山湖休闲文化长廊上的节点,协同塘溪镇、沙村、童村的名人文化资源与地域乡土建筑共同作为鄞东南区域发展特色旅游的契入点。
3 保护原则与内容
3.1 保护原则
(1)真实性原则:保护村庄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统生活的延续性。
(2)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
(3)考古前置制度: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的工作机制。
(4)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原则:文化遗产的全面系统保护和利用。
(5)坚持原址保护等原则:减少干预,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
(6)分区、分级保护原则。
(7)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实现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协调发展。
3.2 保护内容
上周村保护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自然环境、古村格局和单体要素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 | |||
自然环境 | 山水格局 | 山环水抱的村落格局、随山就水的村落形态。 | |
山脉水系 | 山脉:村落建设用地外围的山体风貌及地势格局。 水系:梅溪、官山岙水库的位置、走向,依附于水系的埠头、步汀、洗涤石等构件,以及溪流断面、周边环境等。 | ||
田园景观 | 包括村落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林地 (略) 。 | ||
古村格局 | 整体格局 | 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依山而筑,枕水而居。 | |
景观系统 | 景观视廊 | 5条 | |
景观节点 | 仙凤亭-洪武禅寺、周村大桥-宝庆庙、茶屋、周尧故居、黄泥岭古道、树下溪坑。 | ||
历史街巷和古道 | 历史街巷 | (11条)西一巷、西一弄、西二巷、东一弄、东一巷、东二弄、东二巷、东三弄、东三巷、西二弄、东四巷。 | |
古道 | 黄泥岭古道 | ||
单体要素 | 文物保护单位 | (1处)周尧故居 | |
文物保护点 | (1处)宝庆庙 | ||
普查登录点 | (4处)黄泥岭施茶亭、上周外堂前古井、上周咸安会消防间、黄泥岭古道。 | ||
历史建筑 | 3处 | ||
拟推荐历史建筑 | 2处 | ||
传统风貌建筑 | 79处 | ||
历史环境要素 | 19处,一处古井、三处凉亭、一处古墓、七处古桥、两处水步汀、四处水柜和一处古道。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民间文化 | (1项)戏台螺旋娥罗顶营造技艺。 |
4 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村域格局保护
保护山环水抱的村落格局、随山就水的村落形态。保护重要场所空间-周村大桥水口空间。
保护特色风貌带:位于梅溪两侧,包括桥梁、埠头、河岸等各式历史遗存,重点是保护周尧故居、宝庆庙、周氏宗祠及梅溪沿线清代、民国时期传统风貌民居。
(2)自然格局保护
保护村落建设用地外围的山体风貌及地势格局。保护梅溪、官山岙水库的位置、走向,依附于水系的埠头、步汀、洗涤石等构件,以及溪流断面、周边环境等。保护村落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林地 (略) 。
5 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1 保护区划及管控要求
(1)保护区划
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18.91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包括三片区域,一片为北面至周村大桥、水系岸线,东面至滨水建筑红线、盘山街巷边线、沿河街巷边线、南面至山体等高线、西面至盘山街巷边线、沿河街巷边线,是上周村的核心保护区域;一片为洪武禅寺及周边区域,北至山体等高线、盘山街巷边线,南至街巷边线,西至洪武禅寺建筑红线;一片为周氏古墓及周边区域,南北至建筑红线、东至街巷边线、西至山体等高线。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4.67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规划将上周村域内核心保护范围外的可建设用地范围均划为建设控制地带,共分为三个建设控制片区,面积为14.24公顷。
整体保护上周村的环境风貌,在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环境协调区范围由建设控制地带外延至古村所在山谷的山脊线,总面积约66.17公顷。
(2)核心保护范围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范围内严格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管理,应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核心保护范围内除了肌理恢复或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一般禁止建设新建筑,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改造为主。对部分毁坏、破损的古建筑及时进行修缮,不得随意对保护建筑进行改建与加建。
(3)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要求
新建、扩建建(构)筑物,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结构、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名村风貌协调。对严重影响风貌的新建筑,改造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取得风貌的协调。加强环境卫生治理,严禁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等行为。加强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修复,同时对其驳岸、埠头以及河道进行环境整治。整治建筑周围的场地和环境,增加绿化。建设控制地带内根据位置与建设情况分为3个片区,具体控制要求如下: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分区要求一览表
片区 | 位置 | 模式 | 建设控制要求 | 高度控制 |
片区一 | 周村大桥以北 | 适建 | 拆除或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适量开发商业地块,严格遵守传统风貌要求,村民住房的改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留沿溪视线通廊的开敞和适度开放空间。 | 三层以下 |
片区二 | 核心区以西 | 限建 | 拆除或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村民住房的改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留沿溪视线通廊的开敞和适度开放空间。 | 二层以下 |
片区三 | 核心区以东 | 限建 | 拆除或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村民住房的改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留沿溪视线通廊的开敞和适度开放空间。 | 二层以下 |
(4)环境协调区保护要求
该区域范围作为村庄的背景,应以田园、山林、河网为基础,少量旅游景观性建筑要求在不破坏村落风貌的前提下,规模不宜过大,高度不宜过高,体量与色彩不宜太突出,应保持农家风貌,尽量体现上周村特色,避免现代或欧式形式,要求建筑周围绿树环抱,以免产生新的景观障碍点。
5.2 传统街巷保护
重点保护拟推荐传统街巷主要位于梅溪分支东西两侧及下游南北两侧,包括西一巷、西一弄等在内的11条传统街巷。
保护街巷的走向、宽度、空间尺度、两侧界面风貌等,严 (略) 落组织的步行交通;保护街巷两侧建筑的维修,若是围墙界面,应当采用石材砌筑;保护现存的传统铺砌,恢复已消失的传统铺砌,管线建设后应使用原材料原风格恢复,路面铺装应使用石板、石块或卵石,并采用传统形式铺砌。受地形影响,部分街巷须加固护栏或改为台阶。
5.3 (略) 落保护
重点保护 (略) 落。 (略) 落明代1座,清代2座,民国时期5座; (略) 落民国时期34座。
严格保护明、清院落,以堂前、祖堂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布局,强化组团边界,对因时间演 (略) 落单元,可进行局部拆除重建,但不得进行大面积拆旧建新;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以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可根据意愿,恢复传统民居的堂前、祖堂空间。对于传统长屋式建筑,保留其建筑风貌,加固主体结构,部分破损部位进行修缮, (略) 落完整性。
5.4 视廊保护
包括洪武禅寺、宝庆庙等6个主要景观节点,5条景观视廊以及11 (略) 。
5.5 开放空间保护
通过对村落内的开放空间进行梳理,确定保护对象,为传统村落保留应有的公共空间,突出乡村生活 (略) 落组团式发展的聚落结构。
需要保护的开放空间包括临水开放空间和桥头空间。
5.6 高度控制
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应维持原有高度。
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沿传统街巷保持原有高度,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禁止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及基础设施建筑层数控制在1-2层,应与周边建筑协调,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5.6米,正脊高度不超过8.6米。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以2层为主,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5.6米,正脊高度不超过8.6米。局部可为3层,但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正脊高度不超过12米。
(略) 落内建筑应延续建筑之间的历史主次关系,丰富高度上的局部变化。
5.7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
(1)保护
重点保护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尧故居和区级文物保护点的宝庆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 (略) 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按照批准的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落实有效保护和修缮。
(2)修缮
修缮具有较高价值的茶屋、周氏宗祠、周氏民居三处历史建筑以及外观质量较好、能够反映传统风貌的两处拟推荐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及拟推荐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修缮。
(3)改善
改善对于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无冲突的其它建构筑物。保护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原状和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内部允许在不破坏历史信息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设施改善,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4)保留
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它建筑,其建筑质量符合安全标准的为保留类建筑。
(5)整治改造
对于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6 文物古迹保护
6.1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1)文物保护单位
上周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周尧故居。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进行保护。
(2)文物保护点
上周村有区级文物保护点1处,即宝庆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略) 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3)普查登录点
重点保护黄泥岭施茶亭、上周外堂前古井、上周咸安会消防间、黄泥岭古道。普查登录点应根据《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略)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8]4号》等要求进行保护与管理。
6.2 历史建筑保护
规划重点保护周氏宗祠、茶屋、周氏民居三处历史建筑,建议将2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推荐为历史建筑。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和推荐历史建筑严格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略) 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规定进行保护。历史建筑需尽可能保持历史原状、原物,需要修复的部分需按原尺寸、原做法、原材料、原工艺加固或维修。
6.3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规划确定79处传统风貌建筑,应当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外观,并进行维修改善,内部允许设施更新,满足生活需要。若因质量原因必须进行翻建的,应以原风格进行建造。
6.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水井、凉亭、古墓、古桥、水柜、水步汀、古道等七类。 具体包括上周外堂前古井、黄泥岭施茶亭、堇山亭、仙风亭、周氏古墓、周村大桥、堇水桥、镇里桥、赤石桥、梅溪桥、墩安桥、永安桥、水步汀两处、水柜四处、黄泥岭古道。历史环境要素应原样保护,由专人负责维护和修缮,使用材料应与原材料一致或相近。
7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7.1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7.2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加强分类保护,深入实施国家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促进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7.3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始终贯穿国民教育。
7.4 保障措施
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始终贯穿国民教育。
8 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8.1 功能定位
以梅源溪谷的传统村落格局为载体,以完整的聚落生活形态为核心,发展人文旅游的鄞东南历史文化名村。
8.2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心、六点”,T型水轴贯穿,历史建筑镶嵌,生态空间楔入的上周村空间结构。
8.3 道路交通优化
规 (略) 原状, (略) 扩建对村庄风貌造成的破坏;规 (略) 网为依托,以维持现状巷弄尺度为主,局部加以整治拓宽,增加巷道空间的联系,构建以步行交通为主的村庄 (略) 络。
规划保持村庄车行道现状,村内巷道实行机动车限时通行,即上午7:30至下午4:30的时段外以及紧急情况下(如消防、救护)可允许通行。规划根据 (略) 的特点与功能,对街巷进行整理、延伸、串联,形成村 (略) 。规划保留现状位于堇山亭处的公交车停靠站及位于村委会的停车场,并根据村庄发展旅游的目标新建1处停车场,位于村庄旅游服务中心东侧。
8.4 绿地和开放空间建设引导
村域层面上,保护与整治村庄绿化景观、周边竹林景观、北侧果园景观、南侧茶园景观、黄泥岭古道- (略) -太坪岗健步道两侧绿化及自然山体生态环境,注重周围山体的绿化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建立“山地-田园-村落”的绿化体系。
村庄层面上延续村庄与周围的生态格局。保护村庄内原有绿化植物,对古树名木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挂牌进行保护与介绍,并对植被缺乏或观赏价值不高的地区采用本土树种进行补植与增植, (略) 旁绿化、水旁绿化、宅旁绿化、村旁绿化四个层次的绿化空间组合。
8.5 公共服务设施要求和措施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以保留、整治现有建筑使用功能为主,利用拆除违章建设的工厂后的基地以及坍塌的宅基地新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保留现状村委会,对其进行立面改造,塑造与村庄整体相协调的建筑风貌。规划完善村委会前广场的体育设施及景观环境,作为体育活动中心;结合村委会规划文化礼堂,保留修缮已建的宗祠、祖乐堂、家庙等建筑;保留现状老年园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整治改造东西两面台地上景观良好的视点地段, (略) 。利用村东至周村大桥之间旧厂房整治后的用地,建设旅游服务中心等。
9 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9.1 展示利用内容
具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重要的文化空间、保存较好 (略) 落、历史街巷、传统格局、公共活动空间和宗法礼制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
9.2 区域联合发展策略
建设人文旅游小镇,打造堇山湖休闲文化长廊。串联古道、健步道,打造塘溪镇休闲健身长廊。
9.3 村域展示与利用
结合村域内的古道、 (略) 、水库、古村等特色资源,规划形成古村人文体验片区与村域观光休闲片区两大主题片区。依 (略) 、黄泥岭古道、 (略) 、太平岗健步道形成村域健身休闲游线。
9.4 古村展示与利用
结合村域内的周尧故居、宝庆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与摩崖石刻、台地观景台等景观资源,规划形成村落观光体验片区与寻迹人文体检片区两大主题片区。依 (略) 及传统街巷形成古村游线。
9.5 旅游服务规划
规划村庄控制旅游人口容量为350人/日。规划在堇山亭以东新建旅游集散中心一处,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规划依 (略) 及一级巷道,串联宝庆庙、黄泥岭古道、周尧故居、活体昆虫园形成2条 (略) 线。村庄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景物、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导游标志,以示界限,指导方向,阐述须知,介绍情况,提示警告,传达信息。
10 公用设施规划
规划梅溪水库作为水源。饮用水均由管道输送,满足卫生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
村庄内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制。村域范围内,有 (略) 落,应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粪便污水经初级处理后,接到规划污水管。
雨水结合原有的排水 (略) 铺砌,利用明沟,就近排 (略) ,最终由雨水出水口排入附近溪流。
依托现状电力设施,形成环状加支状的供电体系,确保供电能力并且提高现状用电区域的供电安全可靠性。
近期上周村内的新增电话容量,完全可以由现有的设施满足需求,远期可以通过机房扩容等方式,满足上周村的通讯需求。规划新建一邮政所(代办点)。
对村庄内现状5处公共厕所进行整治改造,改造上周 (略) 边垃圾收集点。
11 防灾设施规划
11.1 消防规划
规划每80米设置一处的消防栓,村落内部设置手提消防泵,村委会设置消防摩托车。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强化文物消防安全责任,增强火灾预警防控能力,加强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11.2 防洪排涝规划
规划确定村庄防洪工程按20年一遇标准进行设防。
11.3 抗震规划
根据国家抗震设防烈度划分,上周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必须定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抗震加固。
11.4 防雷规划
古村内部砖木结构建筑等易燃易爆场所,必须安装避雷、防雷设施和预警标识。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项目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防雷装置定期进行检测。
11.5 安防规划
(略) 为基础的安防系统。升级、加强并合理布置村庄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
11.6 防虫、蚁害规划
为防治虫、白蚁对历史建筑的危害,规划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措施:设坑投饵诱杀、毒土处理和化学药剂毒杀法。
12 规划实施措施
12.1 管理规定协调
管理机构:建立组建村庒保护管理委员会,建议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并完善机构体系。
管理规章:根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鄞州区人民政府宜制定并颁布适用辖区范围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条例。
管理人员:严格筛选名村保护、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从业者;完善专业培训机制;明确责任,完善奖惩机制;主要机构、主要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业务相对独立。
日常管理: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日常管理应由上周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
12.2 相关规划协调
《 (略) 鄞州区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童上周村应依托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融入山湖共生的人文钱湖,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功能,助力鄞州区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休闲区。
《塘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充分衔接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规划,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化并细化村庄用地布局,优化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
12.3 管理机制与资金保障
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各级保护机构设置;建立专家巡查督导机制;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
探索多渠道、多类型的政策支持。探索推动多种方式综合支持名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村金融体系,促进房屋、山林、土地资源的盘活;设立村庄保护专项资金,为村庄日常维护、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人员保障队*。明确1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素养的领导管理名村保护实施项目,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定驻村专家和村级联络员;加强本地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训。
12.4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村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工作。
鼓励村民按照传统样式自己开展房屋维修,政府实施补贴。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3 近期规划实施
近期规划重点:推荐的历史建筑应尽快完成修缮;文化礼堂、旅游服务中心、社会停车场、 (略) 等的建设;主要展示利用沿线建筑、立面、巷弄铺地等风貌保护与整治,周村大桥至梅溪桥沿河界面的风貌整治;制定村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
近期实施项目:(1)拟推荐历史建筑的修缮;(2)文化礼堂、旅游服务与集散中心的建设;(3) (略) 沿线巷弄的保护与整治,包括宝庆庙—茶屋—周尧故居—墩安桥畔—梅溪水潭—院落长屋—周氏古墓—台地观景台—院落长屋—周村大桥口—洪武 (略) ,修复破 (略) 面,巷道恢复原有的以卵石、青石板为主的铺筑,复原地域特色和村庄传统风貌;(4)消防设施配置:室外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室内灭火器、安全疏散标识、重要建筑内火灾报警设施等消防设施配置,小型消防车配置,定期进行消防培训和消防演练,并建立相关管理办法;(5)环境景观整治:沿梅溪的生态景观整治,各类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建设;(6)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
近期重点建设区域设计指引,包括村口片区、堇水桥片区及梅溪桥片区,分别对三个片区的建设目标、重点指标控制、活动策划和环境改造进行指引。
图集附件上周村图集.pdf
(1) 区域位置图
(2) 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3) 古村保护范围规划图
(4) 古村高度控制规划图
(5) 古村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
(6) 古村用地规划图
(7) (略) 交通规划图
(8) 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9) 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结构图
(略) 鄞州区塘溪镇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于2024年7月10日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批复,现将规划主要成果进行批后公布。
1 总则
1.1 规划目的
为保护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遗产及历史环境,传承村落优秀文化传统,改善村落人居品质,统筹协调保护与利用,实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提供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1.3 规划范围
上周村村域范围即上周村行政管辖范围,总用地面积约为5.33平方公里。上周村东邻童村,西接童夏家村,另北面白岩山,南面西马山、黄泥岭、银山岗、小天龙岗。
2 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与价值
2.1 历史文化名村特色
(1)村落演化:发族悠久、特征显著。明清时期,周氏卜地而居,村落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散落布局,临溪而居;解放后至八十年代,筚路蓝缕,艰难过渡;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经济好转,蓬勃发展;九十年代后,城镇化吸引,人口外流。
(2)宗族世系:周氏为主、脉络清晰。
(3)宗族礼制与村庄物质空间关系。整体层面,聚族而居、内聚向心;建筑层面,中轴而立、尊卑有序。
(4)生活与生产关系:北耕南居,择优而选。原村落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技能,而早期梅溪以北地势平坦区域以农田耕地为主,以南台地区域以居住为主。
(5)村庄格局: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依山而筑、枕水而居,随山采形、累屋重架,就水取势、垂溪而居。
(6)街巷格局:临溪为街,蜿蜒连续;垂溪为巷,曲折回转。
2.2 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1)完整性的聚落生活形态传承
上周村是鄞东南地区文化多元化的独特载体,是鄞东南古村落生产生活及文化体系延续的典型代表。
上周村以耕读文化为基础,并孕育了名人文化、宗法礼制文化等,构成了完整的古村落综合文化体系,且由其支撑了生产生活形态,至今仍有一部分保持着活力。上周村所展现的文化体系及形态特征源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既有鄞东南村落的典型性,又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
(2)典型性的溪谷传统村落格局
上周村是鄞东南地区村落选址和营建思想的集中体现。
上周村地处群山的环抱之中,溪水的缠绕之间,依山而筑,枕水而居,巧妙的运用山势水形,既保障了生产生活的安全便利,又展现了古人将山水、美学与功能完美结合的能力。历经几百年依然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鄞东南古村落选址的科学性和营建思想的独特性。
(3)重要性的鄞东南人文旅游节点
上周村是世界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周尧的故乡,也是他对昆虫研究的启蒙之所。上周村是堇山湖休闲文化长廊上的节点,协同塘溪镇、沙村、童村的名人文化资源与地域乡土建筑共同作为鄞东南区域发展特色旅游的契入点。
3 保护原则与内容
3.1 保护原则
(1)真实性原则:保护村庄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统生活的延续性。
(2)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
(3)考古前置制度: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的工作机制。
(4)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原则:文化遗产的全面系统保护和利用。
(5)坚持原址保护等原则:减少干预,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
(6)分区、分级保护原则。
(7)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实现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协调发展。
3.2 保护内容
上周村保护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自然环境、古村格局和单体要素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 | |||
自然环境 | 山水格局 | 山环水抱的村落格局、随山就水的村落形态。 | |
山脉水系 | 山脉:村落建设用地外围的山体风貌及地势格局。 水系:梅溪、官山岙水库的位置、走向,依附于水系的埠头、步汀、洗涤石等构件,以及溪流断面、周边环境等。 | ||
田园景观 | 包括村落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林地 (略) 。 | ||
古村格局 | 整体格局 | 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依山而筑,枕水而居。 | |
景观系统 | 景观视廊 | 5条 | |
景观节点 | 仙凤亭-洪武禅寺、周村大桥-宝庆庙、茶屋、周尧故居、黄泥岭古道、树下溪坑。 | ||
历史街巷和古道 | 历史街巷 | (11条)西一巷、西一弄、西二巷、东一弄、东一巷、东二弄、东二巷、东三弄、东三巷、西二弄、东四巷。 | |
古道 | 黄泥岭古道 | ||
单体要素 | 文物保护单位 | (1处)周尧故居 | |
文物保护点 | (1处)宝庆庙 | ||
普查登录点 | (4处)黄泥岭施茶亭、上周外堂前古井、上周咸安会消防间、黄泥岭古道。 | ||
历史建筑 | 3处 | ||
拟推荐历史建筑 | 2处 | ||
传统风貌建筑 | 79处 | ||
历史环境要素 | 19处,一处古井、三处凉亭、一处古墓、七处古桥、两处水步汀、四处水柜和一处古道。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民间文化 | (1项)戏台螺旋娥罗顶营造技艺。 |
4 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村域格局保护
保护山环水抱的村落格局、随山就水的村落形态。保护重要场所空间-周村大桥水口空间。
保护特色风貌带:位于梅溪两侧,包括桥梁、埠头、河岸等各式历史遗存,重点是保护周尧故居、宝庆庙、周氏宗祠及梅溪沿线清代、民国时期传统风貌民居。
(2)自然格局保护
保护村落建设用地外围的山体风貌及地势格局。保护梅溪、官山岙水库的位置、走向,依附于水系的埠头、步汀、洗涤石等构件,以及溪流断面、周边环境等。保护村落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林地 (略) 。
5 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1 保护区划及管控要求
(1)保护区划
上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18.91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包括三片区域,一片为北面至周村大桥、水系岸线,东面至滨水建筑红线、盘山街巷边线、沿河街巷边线、南面至山体等高线、西面至盘山街巷边线、沿河街巷边线,是上周村的核心保护区域;一片为洪武禅寺及周边区域,北至山体等高线、盘山街巷边线,南至街巷边线,西至洪武禅寺建筑红线;一片为周氏古墓及周边区域,南北至建筑红线、东至街巷边线、西至山体等高线。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4.67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规划将上周村域内核心保护范围外的可建设用地范围均划为建设控制地带,共分为三个建设控制片区,面积为14.24公顷。
整体保护上周村的环境风貌,在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环境协调区范围由建设控制地带外延至古村所在山谷的山脊线,总面积约66.17公顷。
(2)核心保护范围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范围内严格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管理,应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核心保护范围内除了肌理恢复或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一般禁止建设新建筑,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改造为主。对部分毁坏、破损的古建筑及时进行修缮,不得随意对保护建筑进行改建与加建。
(3)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要求
新建、扩建建(构)筑物,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结构、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名村风貌协调。对严重影响风貌的新建筑,改造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取得风貌的协调。加强环境卫生治理,严禁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等行为。加强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修复,同时对其驳岸、埠头以及河道进行环境整治。整治建筑周围的场地和环境,增加绿化。建设控制地带内根据位置与建设情况分为3个片区,具体控制要求如下: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分区要求一览表
片区 | 位置 | 模式 | 建设控制要求 | 高度控制 |
片区一 | 周村大桥以北 | 适建 | 拆除或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适量开发商业地块,严格遵守传统风貌要求,村民住房的改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留沿溪视线通廊的开敞和适度开放空间。 | 三层以下 |
片区二 | 核心区以西 | 限建 | 拆除或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村民住房的改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留沿溪视线通廊的开敞和适度开放空间。 | 二层以下 |
片区三 | 核心区以东 | 限建 | 拆除或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村民住房的改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留沿溪视线通廊的开敞和适度开放空间。 | 二层以下 |
(4)环境协调区保护要求
该区域范围作为村庄的背景,应以田园、山林、河网为基础,少量旅游景观性建筑要求在不破坏村落风貌的前提下,规模不宜过大,高度不宜过高,体量与色彩不宜太突出,应保持农家风貌,尽量体现上周村特色,避免现代或欧式形式,要求建筑周围绿树环抱,以免产生新的景观障碍点。
5.2 传统街巷保护
重点保护拟推荐传统街巷主要位于梅溪分支东西两侧及下游南北两侧,包括西一巷、西一弄等在内的11条传统街巷。
保护街巷的走向、宽度、空间尺度、两侧界面风貌等,严 (略) 落组织的步行交通;保护街巷两侧建筑的维修,若是围墙界面,应当采用石材砌筑;保护现存的传统铺砌,恢复已消失的传统铺砌,管线建设后应使用原材料原风格恢复,路面铺装应使用石板、石块或卵石,并采用传统形式铺砌。受地形影响,部分街巷须加固护栏或改为台阶。
5.3 (略) 落保护
重点保护 (略) 落。 (略) 落明代1座,清代2座,民国时期5座; (略) 落民国时期34座。
严格保护明、清院落,以堂前、祖堂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布局,强化组团边界,对因时间演 (略) 落单元,可进行局部拆除重建,但不得进行大面积拆旧建新;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以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可根据意愿,恢复传统民居的堂前、祖堂空间。对于传统长屋式建筑,保留其建筑风貌,加固主体结构,部分破损部位进行修缮, (略) 落完整性。
5.4 视廊保护
包括洪武禅寺、宝庆庙等6个主要景观节点,5条景观视廊以及11 (略) 。
5.5 开放空间保护
通过对村落内的开放空间进行梳理,确定保护对象,为传统村落保留应有的公共空间,突出乡村生活 (略) 落组团式发展的聚落结构。
需要保护的开放空间包括临水开放空间和桥头空间。
5.6 高度控制
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应维持原有高度。
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沿传统街巷保持原有高度,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禁止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及基础设施建筑层数控制在1-2层,应与周边建筑协调,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5.6米,正脊高度不超过8.6米。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以2层为主,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5.6米,正脊高度不超过8.6米。局部可为3层,但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正脊高度不超过12米。
(略) 落内建筑应延续建筑之间的历史主次关系,丰富高度上的局部变化。
5.7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
(1)保护
重点保护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尧故居和区级文物保护点的宝庆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 (略) 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按照批准的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落实有效保护和修缮。
(2)修缮
修缮具有较高价值的茶屋、周氏宗祠、周氏民居三处历史建筑以及外观质量较好、能够反映传统风貌的两处拟推荐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及拟推荐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修缮。
(3)改善
改善对于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无冲突的其它建构筑物。保护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原状和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内部允许在不破坏历史信息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设施改善,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4)保留
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它建筑,其建筑质量符合安全标准的为保留类建筑。
(5)整治改造
对于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6 文物古迹保护
6.1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1)文物保护单位
上周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周尧故居。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进行保护。
(2)文物保护点
上周村有区级文物保护点1处,即宝庆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略) 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3)普查登录点
重点保护黄泥岭施茶亭、上周外堂前古井、上周咸安会消防间、黄泥岭古道。普查登录点应根据《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略)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8]4号》等要求进行保护与管理。
6.2 历史建筑保护
规划重点保护周氏宗祠、茶屋、周氏民居三处历史建筑,建议将2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推荐为历史建筑。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和推荐历史建筑严格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略) 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规定进行保护。历史建筑需尽可能保持历史原状、原物,需要修复的部分需按原尺寸、原做法、原材料、原工艺加固或维修。
6.3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规划确定79处传统风貌建筑,应当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外观,并进行维修改善,内部允许设施更新,满足生活需要。若因质量原因必须进行翻建的,应以原风格进行建造。
6.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水井、凉亭、古墓、古桥、水柜、水步汀、古道等七类。 具体包括上周外堂前古井、黄泥岭施茶亭、堇山亭、仙风亭、周氏古墓、周村大桥、堇水桥、镇里桥、赤石桥、梅溪桥、墩安桥、永安桥、水步汀两处、水柜四处、黄泥岭古道。历史环境要素应原样保护,由专人负责维护和修缮,使用材料应与原材料一致或相近。
7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7.1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7.2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加强分类保护,深入实施国家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促进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7.3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始终贯穿国民教育。
7.4 保障措施
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始终贯穿国民教育。
8 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8.1 功能定位
以梅源溪谷的传统村落格局为载体,以完整的聚落生活形态为核心,发展人文旅游的鄞东南历史文化名村。
8.2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心、六点”,T型水轴贯穿,历史建筑镶嵌,生态空间楔入的上周村空间结构。
8.3 道路交通优化
规 (略) 原状, (略) 扩建对村庄风貌造成的破坏;规 (略) 网为依托,以维持现状巷弄尺度为主,局部加以整治拓宽,增加巷道空间的联系,构建以步行交通为主的村庄 (略) 络。
规划保持村庄车行道现状,村内巷道实行机动车限时通行,即上午7:30至下午4:30的时段外以及紧急情况下(如消防、救护)可允许通行。规划根据 (略) 的特点与功能,对街巷进行整理、延伸、串联,形成村 (略) 。规划保留现状位于堇山亭处的公交车停靠站及位于村委会的停车场,并根据村庄发展旅游的目标新建1处停车场,位于村庄旅游服务中心东侧。
8.4 绿地和开放空间建设引导
村域层面上,保护与整治村庄绿化景观、周边竹林景观、北侧果园景观、南侧茶园景观、黄泥岭古道- (略) -太坪岗健步道两侧绿化及自然山体生态环境,注重周围山体的绿化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建立“山地-田园-村落”的绿化体系。
村庄层面上延续村庄与周围的生态格局。保护村庄内原有绿化植物,对古树名木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挂牌进行保护与介绍,并对植被缺乏或观赏价值不高的地区采用本土树种进行补植与增植, (略) 旁绿化、水旁绿化、宅旁绿化、村旁绿化四个层次的绿化空间组合。
8.5 公共服务设施要求和措施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以保留、整治现有建筑使用功能为主,利用拆除违章建设的工厂后的基地以及坍塌的宅基地新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保留现状村委会,对其进行立面改造,塑造与村庄整体相协调的建筑风貌。规划完善村委会前广场的体育设施及景观环境,作为体育活动中心;结合村委会规划文化礼堂,保留修缮已建的宗祠、祖乐堂、家庙等建筑;保留现状老年园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整治改造东西两面台地上景观良好的视点地段, (略) 。利用村东至周村大桥之间旧厂房整治后的用地,建设旅游服务中心等。
9 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9.1 展示利用内容
具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重要的文化空间、保存较好 (略) 落、历史街巷、传统格局、公共活动空间和宗法礼制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
9.2 区域联合发展策略
建设人文旅游小镇,打造堇山湖休闲文化长廊。串联古道、健步道,打造塘溪镇休闲健身长廊。
9.3 村域展示与利用
结合村域内的古道、 (略) 、水库、古村等特色资源,规划形成古村人文体验片区与村域观光休闲片区两大主题片区。依 (略) 、黄泥岭古道、 (略) 、太平岗健步道形成村域健身休闲游线。
9.4 古村展示与利用
结合村域内的周尧故居、宝庆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与摩崖石刻、台地观景台等景观资源,规划形成村落观光体验片区与寻迹人文体检片区两大主题片区。依 (略) 及传统街巷形成古村游线。
9.5 旅游服务规划
规划村庄控制旅游人口容量为350人/日。规划在堇山亭以东新建旅游集散中心一处,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规划依 (略) 及一级巷道,串联宝庆庙、黄泥岭古道、周尧故居、活体昆虫园形成2条 (略) 线。村庄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景物、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导游标志,以示界限,指导方向,阐述须知,介绍情况,提示警告,传达信息。
10 公用设施规划
规划梅溪水库作为水源。饮用水均由管道输送,满足卫生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
村庄内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制。村域范围内,有 (略) 落,应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粪便污水经初级处理后,接到规划污水管。
雨水结合原有的排水 (略) 铺砌,利用明沟,就近排 (略) ,最终由雨水出水口排入附近溪流。
依托现状电力设施,形成环状加支状的供电体系,确保供电能力并且提高现状用电区域的供电安全可靠性。
近期上周村内的新增电话容量,完全可以由现有的设施满足需求,远期可以通过机房扩容等方式,满足上周村的通讯需求。规划新建一邮政所(代办点)。
对村庄内现状5处公共厕所进行整治改造,改造上周 (略) 边垃圾收集点。
11 防灾设施规划
11.1 消防规划
规划每80米设置一处的消防栓,村落内部设置手提消防泵,村委会设置消防摩托车。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强化文物消防安全责任,增强火灾预警防控能力,加强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11.2 防洪排涝规划
规划确定村庄防洪工程按20年一遇标准进行设防。
11.3 抗震规划
根据国家抗震设防烈度划分,上周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必须定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抗震加固。
11.4 防雷规划
古村内部砖木结构建筑等易燃易爆场所,必须安装避雷、防雷设施和预警标识。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项目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防雷装置定期进行检测。
11.5 安防规划
(略) 为基础的安防系统。升级、加强并合理布置村庄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
11.6 防虫、蚁害规划
为防治虫、白蚁对历史建筑的危害,规划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措施:设坑投饵诱杀、毒土处理和化学药剂毒杀法。
12 规划实施措施
12.1 管理规定协调
管理机构:建立组建村庒保护管理委员会,建议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并完善机构体系。
管理规章:根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鄞州区人民政府宜制定并颁布适用辖区范围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条例。
管理人员:严格筛选名村保护、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从业者;完善专业培训机制;明确责任,完善奖惩机制;主要机构、主要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业务相对独立。
日常管理: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日常管理应由上周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
12.2 相关规划协调
《 (略) 鄞州区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童上周村应依托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融入山湖共生的人文钱湖,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功能,助力鄞州区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休闲区。
《塘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充分衔接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规划,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化并细化村庄用地布局,优化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
12.3 管理机制与资金保障
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各级保护机构设置;建立专家巡查督导机制;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
探索多渠道、多类型的政策支持。探索推动多种方式综合支持名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村金融体系,促进房屋、山林、土地资源的盘活;设立村庄保护专项资金,为村庄日常维护、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人员保障队*。明确1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素养的领导管理名村保护实施项目,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定驻村专家和村级联络员;加强本地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训。
12.4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村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工作。
鼓励村民按照传统样式自己开展房屋维修,政府实施补贴。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3 近期规划实施
近期规划重点:推荐的历史建筑应尽快完成修缮;文化礼堂、旅游服务中心、社会停车场、 (略) 等的建设;主要展示利用沿线建筑、立面、巷弄铺地等风貌保护与整治,周村大桥至梅溪桥沿河界面的风貌整治;制定村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
近期实施项目:(1)拟推荐历史建筑的修缮;(2)文化礼堂、旅游服务与集散中心的建设;(3) (略) 沿线巷弄的保护与整治,包括宝庆庙—茶屋—周尧故居—墩安桥畔—梅溪水潭—院落长屋—周氏古墓—台地观景台—院落长屋—周村大桥口—洪武 (略) ,修复破 (略) 面,巷道恢复原有的以卵石、青石板为主的铺筑,复原地域特色和村庄传统风貌;(4)消防设施配置:室外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室内灭火器、安全疏散标识、重要建筑内火灾报警设施等消防设施配置,小型消防车配置,定期进行消防培训和消防演练,并建立相关管理办法;(5)环境景观整治:沿梅溪的生态景观整治,各类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建设;(6)管理机构与制度建设。
近期重点建设区域设计指引,包括村口片区、堇水桥片区及梅溪桥片区,分别对三个片区的建设目标、重点指标控制、活动策划和环境改造进行指引。
图集附件上周村图集.pdf
(1) 区域位置图
(2) 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3) 古村保护范围规划图
(4) 古村高度控制规划图
(5) 古村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
(6) 古村用地规划图
(7) (略) 交通规划图
(8) 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9) 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结构图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