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拟作出审批决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示相城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2024年09月13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拟作出审批决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示相城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局拟对高铁苏州北站落客快速联络道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决定。现将拟作出审批决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09月13日-2024年09月20日(5个工作日)。
??? 联系电话:0512-*
  邮??? 箱:*@*26.com
??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一、拟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
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1

高铁苏州北站落客快速联络道工程建设项目

(略) 相城区,西起S228, (略) ,南 (略) ,北 (略)

苏州高铁 (略)

苏 (略)

主要包括快速联络道工程外围联络道约6.5km,核心区联络道长度约3.1km( (略) );G524节点互通立交1座(不含立交范围内G5 (略) 主线隧道),S228节点互通立交1座;沿线包含5.5对上下匝道与5条回离场匝道;新建或改扩建 (略) 总长度约8.7km。

项目

1.强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在该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应当依据环评文件和批复进一步细化环境保护措施,在环保篇章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将环保投资纳入工程概算。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施工期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和制度编制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设立专门的环保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做到规范施工、文明施工;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场所,严格划定施工范围,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防治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多样性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少对周边生境的影响;

3.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控制施工方案采用环境影响较小的设备。施工期废水经收集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后回用,禁止排入周边河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接管至苏州 (略) ( (略) 高铁新城污水厂)处理,严禁随意倾倒;

4.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相关要求。强化施工管理,注意控制施工扬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大风天气作业;施工区在工作井、开挖段设置围挡、围护,加强日常洒水降尘,设置运输车辆洗车设施,工程建材及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应表面覆盖。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执行《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32/4437-202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2/4041-2021)及《 (略) 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排放限值;

5.认真落实噪声防治措施。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必要时采取适当临时隔声措施;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禁止夜间(22:00次日06:00)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确需在夜间进行施工的应取得相关部门夜间作业证明并公示后方可进行,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道路全线 (略) 面, (略) 两侧绿化隔离带建设。落实《报告表》提出的营运期噪声防治措施,加强交通管理,对沿线噪声敏感点进行跟踪监测,预留部分资金,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增补和完善防治措施,防止对沿线居民正常生活、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6.落实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应及时收集清运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地点,严禁乱丢乱弃。施工期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委托持有有效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单位进行处理,开挖弃土按照《 (略)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要求由施工单位运送至指定弃渣厂合理处置,同时应加强运输环节的环保控制措施。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存储,由环卫部门定期统一处理;

7.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单位应按要求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配备应急队*和应急物资,防范环境风险;

8.按要求制定并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测监测结果及相关资料备查,发现监测数据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9.施工过程中如遇土壤、底泥污染问题,应立即停止施工,上报主管部门和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10.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建 (略)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保护诉求。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局拟对高铁苏州北站落客快速联络道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决定。现将拟作出审批决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09月13日-2024年09月20日(5个工作日)。
??? 联系电话:0512-*
  邮??? 箱:*@*26.com
??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一、拟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
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1

高铁苏州北站落客快速联络道工程建设项目

(略) 相城区,西起S228, (略) ,南 (略) ,北 (略)

苏州高铁 (略)

苏 (略)

主要包括快速联络道工程外围联络道约6.5km,核心区联络道长度约3.1km( (略) );G524节点互通立交1座(不含立交范围内G5 (略) 主线隧道),S228节点互通立交1座;沿线包含5.5对上下匝道与5条回离场匝道;新建或改扩建 (略) 总长度约8.7km。

项目

1.强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在该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应当依据环评文件和批复进一步细化环境保护措施,在环保篇章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将环保投资纳入工程概算。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施工期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和制度编制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设立专门的环保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做到规范施工、文明施工;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场所,严格划定施工范围,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防治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多样性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少对周边生境的影响;

3.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控制施工方案采用环境影响较小的设备。施工期废水经收集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后回用,禁止排入周边河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接管至苏州 (略) ( (略) 高铁新城污水厂)处理,严禁随意倾倒;

4.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相关要求。强化施工管理,注意控制施工扬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大风天气作业;施工区在工作井、开挖段设置围挡、围护,加强日常洒水降尘,设置运输车辆洗车设施,工程建材及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应表面覆盖。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执行《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32/4437-202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2/4041-2021)及《 (略) 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排放限值;

5.认真落实噪声防治措施。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必要时采取适当临时隔声措施;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禁止夜间(22:00次日06:00)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确需在夜间进行施工的应取得相关部门夜间作业证明并公示后方可进行,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道路全线 (略) 面, (略) 两侧绿化隔离带建设。落实《报告表》提出的营运期噪声防治措施,加强交通管理,对沿线噪声敏感点进行跟踪监测,预留部分资金,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增补和完善防治措施,防止对沿线居民正常生活、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6.落实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应及时收集清运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地点,严禁乱丢乱弃。施工期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委托持有有效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单位进行处理,开挖弃土按照《 (略)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要求由施工单位运送至指定弃渣厂合理处置,同时应加强运输环节的环保控制措施。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存储,由环卫部门定期统一处理;

7.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单位应按要求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配备应急队*和应急物资,防范环境风险;

8.按要求制定并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测监测结果及相关资料备查,发现监测数据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9.施工过程中如遇土壤、底泥污染问题,应立即停止施工,上报主管部门和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10.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建 (略)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保护诉求。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