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嘉诚种牛繁育基地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瑞丽市嘉诚种牛繁育基地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692-*。公示期:2024年9月20日—2024年9月26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 (略) (略) (略) 政务服务中心 邮 编:* 联系电话:0692-*

项目名称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扩建项目

建设地点

(略) 瑞丽农场飞海作业区五队

建设单位

(略) (略)

环评文件类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德宏 (略)

项目概况

(略) (略) 成立于2021年11月05日,主要从事饲料生产;食品生产销售;牲畜饲养等。公司租用瑞丽 (略) 飞海作业区五队土地,建设“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0月20日 (略) 行政审批局“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用地面积57.33亩(*.88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牛舍、搅拌站、青贮窖、宿舍等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初步设计年存栏400头种母牛、90头种公牛,年出栏育成种母牛200头,种公牛100头。公司于2023年6月7日填报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号为*014)。该项目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根据环评人员现场踏勘调查,原有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已经引进种牛进入养殖阶段。

(略) 场需求及设计优化,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对养殖规模进行调整,对“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扩建,项目建设性质为:扩建,扩建内容主要为病死牛、分娩暂存间、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扩建后总建筑面积为*m2,本次扩建投资*元,扩建后引进1000头种母牛,100头种公牛,项目通过良种引进、培育与自繁,扩建后最大存栏量为2505头,年出栏645头,堆肥4907.5吨/年。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扩建项目于2024年6月12日取得了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备案号【项目代码】2406-*-04-01-*。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场地内,对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期废气主要是扬尘和燃油机械尾气,呈无组织排放。可以通过洒水降尘等措施进行控制,对周围影响不大,该影响并且伴随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虽然施工期噪声仍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只要加强管理,合理施工,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同时与周围村民协调好关系,并注意听取周围单位的合理意见,就能尽量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施工期结束后,相应的噪声污染即随之消失,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施工期间产生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的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部分用于项 (略) 。生活垃圾由施工现场设置的垃圾收集点收集,并定期清运到附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只要严格采取上述处置措施,施工期间固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建设区及其周边原有地表植被主要为农田植被和林地,现状无原生植被,无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分布,建设将导致工程征地区内的地表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扰动、破坏,局部地貌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预测在建设期可能新增水土流失,只要本项目严格按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措施施工,将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运行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饲料加工粉尘、牛舍恶臭、积粪场恶臭、污水收集池恶臭、食堂油烟等。经预测,本项目牛舍及积粪场NH3、H2S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排放源下风向150m处,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3.21E+00ug/m3、3.21E-01ug/m3,最大浓度占标率分别为1.60%、3.21%,低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中的浓度限值,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污染物的浓度迅速衰减,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超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饲料加工区有组织粉尘排放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排放源下风向212m处,最大落地浓度为7.70E-01μg/m3,浓度占标率为0.17%;无组织粉尘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排放源下风向28m处,最大落地浓度为7.05E+01μg/m3,浓度占标率为7.84%;经过预测分析,最大落地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占标率较低,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污染物的浓度迅速衰减,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超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此外,污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池)恶臭、食堂油烟等产生的废气污染物较小,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无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经计算项目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今后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规划学校、医院、居民区、机关、 (略) 等敏感目标,不引进医药、食品等企业。

(2)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场区内初期雨水经初期雨水收集池收集沉淀后晴天回用于厂区绿化 (略) 洒水综合利用使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项目采用肉牛发酵床饲养技术工艺,在牛舍铺设一定厚度的有机物垫料,垫料厚度90cm左右,按一定比例喷洒发酵菌剂,在牛舍内建造发酵床,牛尿及牛粪直接落到发酵床上,通过牛的日常踩踏和人工辅助翻耙,使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菌群的微生物发酵,使粪、尿有机物质充分分解和转化,同时释放氮、钾、磷等矿物质元素,经发酵处理过的垫料、牛粪可转化为生态有机肥。牛尿经发酵被分解转化,部分蒸发,无养殖废水产生。废旧垫料在积粪场暂存过程中会有少量的渗滤液产生,渗滤液进入污水收集池,收集后回喷于积粪场。本项目将在食堂餐饮废水出水口设置油水分离器进行预处理后,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经过简单沉淀发酵处理后,定期清掏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不外排。

综合分析,项目运营期建设单位管理得当,牛舍废旧垫料定期清理,严格按照要求及工艺进行发酵,项目无废水外排,对周围水体环境影响不大。

(3)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正常情况下本项目运行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本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本环评报告提出的强化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尤其对粪污收集与处置的管理,充分提高其治理、回收和利用率,把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减少或控制在排放标准以内,这样既减轻了对地表水的污染负荷,又能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根据预测分析,在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防渗等级要求对相关设施及场地做好相关防渗措施(分区防渗)后,本项目的运营对地下水的影响不大,在可接受范围内。

(4)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牛舍内牛叫声、饲料加工、除尘系统风机、水泵等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强在70~85dB(A)之间,牛只叫声通过牛舍隔声,定期补给足够的水和食料,减少牛只叫的频率。设备噪声通过减震、厂房隔声等措施减小环境影响,车辆进场需要控制车速,禁止鸣笛。经预测,在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各厂界噪声均能达标,对声环境敏感点影响较小。

(5)固体废弃物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废旧垫料、饲料残渣、沉渣等定期清运至积粪场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废包装物集中收集后全部外售废品回收站;项目设置病死牛、分泌物暂存间,将委托德宏州内专业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德宏 (略) 进行处理;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后暂存于医疗废物暂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废机油、废油桶等危险废物,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理。

经分析,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处置率100%,处置措施合理可行,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对土壤的影响分为建设期及运营期两个阶段,施工期主要为施工扰动以及固体废物临时储存等过程对土壤产生的影响等,运营期对土壤影响途径主要为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及垂直入渗等方式造成土壤不利影响。项目针对各类污染物均采取对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可确保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及防止渗漏及事故排放发生,可从源头上控制项目对区域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强,确保项目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水平。因此,只要企业严格落实本报告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实施对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7)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环境风险调查,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事件有废机油的泄漏、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环境风险;氢氧化钠等消毒剂的泄漏环境风险;养殖粪污收集系统渗漏环境风险。经分析评价,在采取本环评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后,可使投入运营后全场的风险事故隐患降至最低。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规范及条例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做好预防工作,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定期进行演练。本项目的实施在环境风险方面,其风险水平可接受,环境风险可控。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对策和措施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及施工操作规范实施,杜绝随意性,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行为管理;项目周边 (略) 一侧设置临时围挡措施。

(2)施工期在施工现场 (略) 上要及时清理、定时洒水以防尘,在旱天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频次,运输物料必须采取封闭措施,土石方的堆放应尽量选择背风处或设屏障;

(3)配备或租用洒水车辆定时在主 (略) 洒水抑尘;一般情况下夜间禁止大型运输车辆集中化运输,必要时必须事 (略) 段张贴告示。

(4)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封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用防尘布苫盖等措施。

(5)合理安排工期,尽可能地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时间,并建议施工单位采取逐片施工方式,避免大面积地表长时间裸露产生的扬尘。

(6)运输车辆在施工场地的出 (略) ,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略) 四周应设置防溢座或其他防治设施,防止洗车废水溢出工地;设置废水收集坑及沉砂池。车辆驶离工地前, (略) 冲洗轮胎及车身,其表面不得附着污泥。

(7)焊接废气中部分大颗粒的固体熔渣脱落于地面,及时进行清扫,施工场地较为空旷,少量微细的烟尘气体经稀释扩散后呈无组织方式排放到空气中。

(8)施工机械设备燃油废气属于无组织排放性质,具有间断性产生、产生量较小、产生点相对分散、易被稀释扩散等特点,项目区施工场地周围较空旷,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好,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在空气中经自然扩散和稀释。

2、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在施工场地周围建设挡水、截水、排水工程,避免污水汇入附近水体;项目基础等大开挖工程应尽量避开雨季,同时尽量缩短施工现场大面积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施工期,特别是基础大开挖时产生的水土流失。

(2)施工期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禁止以任何方式排入附近水体。

(3)项目基础、管槽的大开挖工程应尽量避开雨季,安排在旱季进行,同时尽量缩短施工现场大面积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施工期,特别是基础大开挖时产生的水土流失。

(4)项目应加强管理,不得在施工现场进行机械修理,雨天对机械设备进行遮盖防雨。

3、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在北侧靠近敏感目标一侧设置隔声围挡。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及施工计划和施工机械设备组合,禁止夜间及午间施工(夜间:22:00~次日6:00、午间:12:00~14:00):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

(3)车辆经过村庄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禁止夜间运输,尽量减少对当地居民的噪声影响;

(4)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紧固各部件,减少运行振动噪声。

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1)土石方开挖量不大,可以做到挖填平衡,无废弃的土石方产生。挖方及时进行场地回填。

(2)废弃建筑材料应对其进行分类集中堆存,能回收利用的部分,例如木制、铁制材料等,请回收商进行收购,重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如散落的砂浆、废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建筑垃圾拟集中收集,进行回收利用,无法回收利用的部分收集后按建设部139号令《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在施工场地内统一临时堆存,用于 (略) 。

(3)施工期间生活垃圾应收集后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集中处置,禁止随意丢弃。

(4)不得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及固体废物,严格运输管理,不得随意洒落或抛弃,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回收、清理多余的建筑材料或建筑垃圾。

5、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严格划定施工作业范围,在施工带内施工。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活动范围;禁止施工人员对征地范围外的植被及植物进行破坏。

(2)平整土地及建筑物基础开挖等施工作业尽可能避开雨季,表土应选择适当地点堆存,留作今后绿化用土。

(3)合理选择施工工序,开挖的土石方应及时回填场地,尽量缩短土石方的堆放时间,避免产生新增的水土流失。

(4)施工中经常对临时排水沟、沉淀池进行检查、清理,避免排水沟堵塞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5)施工完成后,要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种植当地灌木和乡土树种,绿化实施后,应加强抚育管护,对成活率较低的区域进行补植,使植被及早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6)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提供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6、地质灾害风险防治措施

①按照工程设计成果及建筑设计规范做好场地排截水沟,确保场地排水顺畅,杜绝场地积水。②做好场地硬化及牛舍硬化,防止地面雨水及养殖废水下渗。③做好厂区绿化,种植根系较为发达的绿化植物,一方面可以减少地质滑坡风险,一方面可以增加厂区绿化。④结合厂区地形条件,在坡度较大的地段设置挡墙、台地等措施,降低滑坡及泥石流风险,确保养牛场安全运行。

二、运营期对策和措施

1、运营期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饲料加工粉尘、牛舍恶臭、积粪场恶臭、污水收集池恶臭、食堂油烟等。为减缓粉尘、恶臭等影响,环评提出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饲料加工粉尘防治措施

①本项目外购成品精饲料,不在厂内加工,干草料、精饲料堆放在专门的储存间内,不露天堆放。

②设置有集气罩,收集效率按90%计,通过1台风量为2000m3/h风机引至1套脉冲袋式除尘器处理(处理效率按99.5%)处理后,通过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

③搅拌站尽量封闭,地面采用水泥硬化,少量饲料粉尘可通过车间内自然沉降作用捕集于地面,安排专人每日进行清扫,保持车间地面清洁。

采取上述措施处理后,饲料混合过程排放的粉尘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排放限值,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2)恶臭污染防治措施

①生产区和办公生活区分开,生产、生活区之间设有隔离带,以减小恶臭对办公区的影响。

②提高日粮消化率、减少干物质(蛋白质)排出量。本项目采用完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科学地进行日粮配比。

③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每栋牛舍每头肉牛饲养密度控制在6-8m2

④合理对养殖区内的牛舍的通风系统进行设计,选择通风性能较好的设备和设施;牛舍周边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⑤加强牛舍卫生管理,并经常喷洒石灰,牛舍内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降低臭气产生量;

⑥积粪场设置三面墙体,并设置顶棚,为半封闭的堆棚,建设单位通过在积粪场内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除臭,积粪场外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堆肥物及时外送。

⑦养殖场四周种植高大常绿的乔木,在场界形成能吸收臭气、有净化空气作用的绿化隔离带,养殖场内加强绿化,减少臭气影响。

⑧饲料、肉牛、废旧垫料等运输过程中减速慢行,尽可能密闭运输,场 (略) 全硬化, (略) 面清洁( (略) 面洒水降尘),加强运输车辆的消毒除臭工作。

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根据预测结果可知,项目产生的恶臭污染物能够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二级“新扩改建”标准要求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01)标准要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同时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畜禽养殖行业》(*)中恶臭污染防治科学技术与控制要求,无组织恶臭处理主要有选用益生菌配方饲料;及时清运粪污;向粪便或舍内投(铺)放吸附剂减少臭气的散发;投加或喷洒除臭剂;采用厌氧或好氧堆肥方式;废水处理设施加盖或加罩;场 (略) 全硬化、及时清扫、无积灰扬尘、定期洒水抑尘;加强场区绿化等。因此,项目养殖场内恶臭治理技术可行。

3食堂油烟控制措施

食堂油烟废气经集气罩收集,经油烟净化器净化处理后,通过排烟管道高空排放。预计排放浓度可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中的限值,做到达标排放,因此措施可行。

4)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前述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无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但需设置100m的卫生防护距离,今后该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规划学校、医院、居民区、机关、 (略) 等敏感目标。

2、运营期地表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1)厂区内各建筑 (略) 两侧均设置雨水排水沟,生产区、管理区房檐水通过雨水沟渠全部排出厂区,不纳入初期雨水。其他厂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渠收集后进入初期雨水收集池后回用于厂区绿化 (略) 洒水综合利用。

(2)运营期项目采用肉牛发酵床饲养技术工艺,在牛舍铺设一定厚度的有机物垫料,垫料厚度90cm左右,按一定比例喷洒发酵菌剂,在牛舍内建造发酵床,牛尿及牛粪直接落到发酵床上,通过牛的日常踩踏和人工辅助翻耙,使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菌群的微生物发酵,使粪、尿有机物质充分分解和转化,同时释放氮、钾、磷等矿物质元素,经发酵处理过的垫料、牛粪可转化为生态有机肥。牛尿经发酵被分解转化,部分蒸发,无养殖废水产生。

(3)设置1座100m3的事故应急池,满足事故状态下泄漏物料、污染消防水和污染雨水的需要,确保废水不外排。

(4)积粪场产生少量的渗滤液,拟收集进入污水收集池后回喷于积粪场废旧垫料上,污水收集池容积为200m3,完全可以收集渗滤液量;

(5)积粪场半封闭建设,设置顶棚、围堰防止污染物流失。

(6)本项目劳动定员少,将在食堂餐饮废水出水口设置油水分离器进行预处理后,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经过简单沉淀发酵处理后,定期清掏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不外排。

(7)废旧垫料每3个月定期清理,禁止因长期不清理导致牛舍粪尿未得到分解,废旧垫料出现垫料板结发臭或发酵床产生渗滤液现象产生。

3、运营期噪声防治措施

(1)在厂界四周设置围墙,在场区周围及场内加强绿化,充分利用建筑的边角空隙土地及不规则土地进行绿化;场区绿化应结合场区与牛舍之间的隔离、遮阴及防风需要进行。可根据当地实际种植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树种和花草,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加强对噪声的阻隔效果。

(2)在平面布局时,将噪声区域与其他生产区域完全隔开,将噪声源设备集中布置在离厂界距离较远的位置,同时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安置在室内,尽量避免露天安置,以降低噪声影响。

(3)为了减少牛叫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可能满足牛只饮食需要,避免因饥饿或口渴而发出叫声;同时减少外界噪声等对牛舍的干扰,避免因惊吓而产生不安,使牛只保持安定平和的气氛,以缓解牛只的不安情绪,同时,通过牛舍隔声可以降噪10~20dB。

(4)建议在设备采购阶段,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从而从声源上降低设备本身的噪声。加强设备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

(5)应加强运输车辆管理,严禁超载,采取经过敏感建筑时应限速行驶和禁止鸣笛等措施减少噪声影响。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废旧垫料、饲料残渣、沉渣等定期清运至积粪场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废包装物集中收集后全部外售废品回收站;项目设置病死牛、分泌物暂存间,将委托德宏州内专业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德宏 (略) 进行处理;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后暂存于医疗废物暂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废机油、废油桶等危险废物,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理。固体废物妥善暂存处置,处置率为100%。

医疗废物经灭菌消毒后用医疗废物收集容器收集,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养殖场须设置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和规范化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应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

废机油采用桶装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清运处置,尽快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规定进行收集管理。

5、地下水保护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

为了防止一般性渗漏或其他状况产生的污染物污染地下水,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源头控制:

①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作为工程监理单位,对重点防渗区等工程进行严格监理,阶段性施工结束后,应进行工程验收,合格后方能开展下一阶段施工,不合格的施工项目责令施工单位返工,施工监理可录制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存档;

②加强设备和各个埋地建、构筑物的巡视和监控。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持设备和建、构筑物运行处于良好的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检查,尽量避免池子破裂损坏和污水沟的跑、冒、滴、漏现象产生,力求将污水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埋于地下的各类池子要实时监控,严密注意其防渗措施是否安全。

③固体废物的收集、暂存、处理及处置等环节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防止二次污染影响地下水。

④在项目区下游布设不少于1个地下水跟踪监测点,对浅层水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

(2)分区防渗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对污染防控措施的要求,本次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特性提出分区防控要求。本次评价将养殖场地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将积粪场、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渗滤液收集池、牛舍、病死牛、分娩物暂存间划定为重点防渗区,对这些区域地面做重点防渗处理,防止污染物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将初期雨水收集池、化粪池、青贮窖、入口消毒池、消毒间等划定为一般防渗区;将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搅拌站、管理区、道路区等作为简单防渗区,采取地面硬化防渗措施,所需费用计入工程费用中。项目地下水分区防渗措施见表1。

1项目分区防渗一览表

分类

名称

防治措施

防渗等级

及要求

重点防渗区

积粪场、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渗滤液收集池、牛舍、病死牛、分娩物暂存间

采取抗渗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小于150mm,其下铺设厚度不小1.5mm的HDPE防渗膜,总体防渗性能与6m厚的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等效,或参考《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防渗。积粪场主体混凝土工程添加防水膨胀剂,采用较好的隔水材料进行底部固化

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渗透系数≤1×10-7cm/s

一般防渗区

初期雨水收集池、化粪池、青贮窖、入口消毒池、消毒间

防渗层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为1.0×10-7cm/s厚度为1.5m的黏土层的防渗性能,或参考《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防渗。

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10-7cm/s

简单防渗区

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搅拌站、管理区、道路区,采取地面硬化防渗措施。

一般地面硬化

项目具体防渗措施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建设,但必须满足环评提出的防渗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中相关防渗要求。

(3)污染监控措施

①监测井布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本项目须在养殖场区下游(南侧)设置一处地下水监控井,监控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②监测因子

以地下水潜水含水层为主要监测对象,监测频率为:每半年监测一次(在遇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时应加密监测频率)。监测因子主要为pH、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亚硝酸盐、硝酸盐,同步调查水位,水温,井深。

③监测频率

每半年一次,每年2次。一般丰水期、枯水期各监测一次。在遇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时,应增加监测井水质的监测频率。

(4)地下水应急响应措施

1)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国家、地方及行业相关规范要求,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若在发现污水、废水或固废泄漏时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阻止污染物泄漏和扩散,降低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要点:

①如废污水或固废泄漏时, (略) 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调查并确认污染源位置。

②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阻断确认的污染源,防止污染物继续渗漏到地下,导致土壤和地下水受污染范围扩大。

③制定对泄漏至地面的污染物及时进行清理等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④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内容、实施方案、响应程序,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2)应急措施

①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牛舍、积粪场、渗滤液收集池的破损情况,若出现破损须及时进行修补,避免降雨淋漓。

②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等的要求实施防渗,厂区地面的防渗层、各污水池或污废水输送管道等出现破损或破裂时,应及时对其进行修补,避免污废水发生渗漏。

③加强管理,避免牛舍内的粪便等污染物外泄;对厂区内泄漏至地面的污染物,须及时进行清理并妥善处置。

④每半年对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定期监测,若发现水质受到污染时,应增加监测井水质的监测频率,并调查和确认污染源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阻断确认的污染源,以降低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⑤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妥善管理,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遵守操作规程。

6、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严格落实项目环评提出的截排水沟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施工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项目洒水降尘,项目建成后对场区除绿化外的地面进行硬化及分区防渗。

(2)运营期间对建设项目“三废”进行合理处置,达标排放,应切断对土壤的影响源头,重点做好场区分区防渗措施,避免粪污泄漏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故障后立刻停工整修,避免事故排放。

(3)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废气的无组织排放,以减少废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落在地面,污染土壤;固体废物合理处置,不在场区内长期储存及处置。

7、环境风险防护措施

根据风险调查,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事件有废机油的泄漏、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环境风险;氢氧化钠的泄漏环境风险;养殖粪污收集处理系统渗漏环境风险。为减缓环境风险,本环评提出以下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1)废机油的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①对储油桶进行防腐保护,防止因腐蚀产生泄漏。并设置围堰。

②定期对储油桶及其他设备进行巡查,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③储油桶、管阀要根据物料性质、储存条件及环境状况等要求,选择适宜材质的槽罐、管、阀,以保障安全生产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禁止各类储油桶、设备超过服务期使用。

④危废暂存间设置严禁烟火标志牌。

⑤须配备有应急桶、铲子、沙子、灭火器等应急物资,若发现漏油,用沙子吸收溢出的液体,然后用铲子铲装含油沙至应急桶,妥善放置。

⑥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实行上岗证制度,增强职工风险意识,制定和强化各种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规程,减少人为风险事故(如误操作)的发生;

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防火防爆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①应加强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合理使用消毒剂,禁止将消毒剂与不相容危险化学品混合,禁止将消毒剂消毒液直接倾倒于外环境。

②氢氧化钠应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搬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③若发生泄漏时应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再利用。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3)粪污等污染物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①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将积粪场、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渗滤液收集池、牛舍、病死牛、分泌物暂存间划定为重点防渗区;将初期雨水收集池、化粪池、青贮窖、入口消毒池、消毒间等划定为一般防渗区;将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搅拌站、管理区、道路区等为简单防渗区。按照各区防渗要求做好防渗措施(各区防渗要求见地下水章节)。

②牛舍、积粪场等构筑物周围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进入造成溢流污染地下水。

③对积粪场、渗滤液收集池、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应定期巡检、调节、保养、维修,及时发现可能引起事故异常的苗头,消除事故隐患。

④建立地下水跟踪监测系统,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监控区域地下水水质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4)风险管理

①企业领导应该提高对突发性事故的警觉和认识,做到警钟长鸣。企业应建立安全与环保科,并由企业领导直接领导,全权负责检查和监督全场的安全生产和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情况。对安全和环保应建立严格的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列出潜在危险的过程、设备等清单,严格执行设备检验和报废制度。

②定期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应立即排除,以减少事故隐患。

③加强技术培训,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职工安全生产的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企业对生产操作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技术培训,严格管理,增强职工安全环保意识。

④制定事故处理应急方案,落实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定期演练,一旦发生。

⑤协调和周边居民的关系,关注周边居民的利益,听取其对安全方面的建议和要求。项目管理人员需随时了解周边居民对场区安全措施方面的看法,并与周围单位的安全负责人保持定期联系。

⑥建立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发生事故时,充分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极其重要。要制定事故防范计划,预防措施和突发应急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8、其他要求

(1)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经营和环境管理。

(2)加强和充实环保管理和监测机构,建立各种健全的生产环保规章制度,严格在岗人员操作管理,加强设备、管道、各项治污措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

(3)经过核实项目所使用的消毒药剂虽然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但是要妥善地储存,建议消毒剂密封阴凉的库房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加强管理避免泄漏腐蚀等。同时要求养殖场区、牛舍、器械等消毒应采用环境友好的消毒剂和消毒措施,防止产生氯代有机物及其他的二次污染。

公众参与情况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中的规定,使公众更了解拟建项目的建设内容, (略) (略) 分别于2023年12月和2024年3月进行了两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

2023年12月5日,建设单位在“全国 (略) ”网站进行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第一次信息公开的同时一并公示了“公众意见表”以收集附近公众对拟建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2024年3月14日,环评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形成后进行了第二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采用全国 (略) 公开、现场张贴公告、报纸等公开方式同步进行。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开阶段,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均未收到任何形式的公众反馈意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项目所在区域周边居民及单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我单位发放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建设项目周边发放调查表,在接受调查的公众、社会团体中,所有组织均能接受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支持项目的建设。

根据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过程中公众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建设单位承诺: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公众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公众及社会的舆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提出的要求进行建设;加强与当地群众的沟通,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在项目施工和运行中严格执行环保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环境管理能力,将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拟审批意见

拟审批意见

拟同意审批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692-*。公示期:2024年9月20日—2024年9月26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 (略) (略) (略) 政务服务中心 邮 编:* 联系电话:0692-*

项目名称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扩建项目

建设地点

(略) 瑞丽农场飞海作业区五队

建设单位

(略) (略)

环评文件类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德宏 (略)

项目概况

(略) (略) 成立于2021年11月05日,主要从事饲料生产;食品生产销售;牲畜饲养等。公司租用瑞丽 (略) 飞海作业区五队土地,建设“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0月20日 (略) 行政审批局“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用地面积57.33亩(*.88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牛舍、搅拌站、青贮窖、宿舍等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初步设计年存栏400头种母牛、90头种公牛,年出栏育成种母牛200头,种公牛100头。公司于2023年6月7日填报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号为*014)。该项目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根据环评人员现场踏勘调查,原有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已经引进种牛进入养殖阶段。

(略) 场需求及设计优化,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对养殖规模进行调整,对“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扩建,项目建设性质为:扩建,扩建内容主要为病死牛、分娩暂存间、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扩建后总建筑面积为*m2,本次扩建投资*元,扩建后引进1000头种母牛,100头种公牛,项目通过良种引进、培育与自繁,扩建后最大存栏量为2505头,年出栏645头,堆肥4907.5吨/年。

(略) 嘉诚种牛繁育基地扩建项目于2024年6月12日取得了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备案号【项目代码】2406-*-04-01-*。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场地内,对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期废气主要是扬尘和燃油机械尾气,呈无组织排放。可以通过洒水降尘等措施进行控制,对周围影响不大,该影响并且伴随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虽然施工期噪声仍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只要加强管理,合理施工,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同时与周围村民协调好关系,并注意听取周围单位的合理意见,就能尽量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施工期结束后,相应的噪声污染即随之消失,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施工期间产生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的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部分用于项 (略) 。生活垃圾由施工现场设置的垃圾收集点收集,并定期清运到附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只要严格采取上述处置措施,施工期间固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建设区及其周边原有地表植被主要为农田植被和林地,现状无原生植被,无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分布,建设将导致工程征地区内的地表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扰动、破坏,局部地貌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预测在建设期可能新增水土流失,只要本项目严格按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措施施工,将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运行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饲料加工粉尘、牛舍恶臭、积粪场恶臭、污水收集池恶臭、食堂油烟等。经预测,本项目牛舍及积粪场NH3、H2S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排放源下风向150m处,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3.21E+00ug/m3、3.21E-01ug/m3,最大浓度占标率分别为1.60%、3.21%,低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中的浓度限值,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污染物的浓度迅速衰减,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超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饲料加工区有组织粉尘排放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排放源下风向212m处,最大落地浓度为7.70E-01μg/m3,浓度占标率为0.17%;无组织粉尘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排放源下风向28m处,最大落地浓度为7.05E+01μg/m3,浓度占标率为7.84%;经过预测分析,最大落地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占标率较低,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污染物的浓度迅速衰减,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超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此外,污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池)恶臭、食堂油烟等产生的废气污染物较小,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无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经计算项目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今后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规划学校、医院、居民区、机关、 (略) 等敏感目标,不引进医药、食品等企业。

(2)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场区内初期雨水经初期雨水收集池收集沉淀后晴天回用于厂区绿化 (略) 洒水综合利用使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项目采用肉牛发酵床饲养技术工艺,在牛舍铺设一定厚度的有机物垫料,垫料厚度90cm左右,按一定比例喷洒发酵菌剂,在牛舍内建造发酵床,牛尿及牛粪直接落到发酵床上,通过牛的日常踩踏和人工辅助翻耙,使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菌群的微生物发酵,使粪、尿有机物质充分分解和转化,同时释放氮、钾、磷等矿物质元素,经发酵处理过的垫料、牛粪可转化为生态有机肥。牛尿经发酵被分解转化,部分蒸发,无养殖废水产生。废旧垫料在积粪场暂存过程中会有少量的渗滤液产生,渗滤液进入污水收集池,收集后回喷于积粪场。本项目将在食堂餐饮废水出水口设置油水分离器进行预处理后,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经过简单沉淀发酵处理后,定期清掏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不外排。

综合分析,项目运营期建设单位管理得当,牛舍废旧垫料定期清理,严格按照要求及工艺进行发酵,项目无废水外排,对周围水体环境影响不大。

(3)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正常情况下本项目运行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本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本环评报告提出的强化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尤其对粪污收集与处置的管理,充分提高其治理、回收和利用率,把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减少或控制在排放标准以内,这样既减轻了对地表水的污染负荷,又能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根据预测分析,在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防渗等级要求对相关设施及场地做好相关防渗措施(分区防渗)后,本项目的运营对地下水的影响不大,在可接受范围内。

(4)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牛舍内牛叫声、饲料加工、除尘系统风机、水泵等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强在70~85dB(A)之间,牛只叫声通过牛舍隔声,定期补给足够的水和食料,减少牛只叫的频率。设备噪声通过减震、厂房隔声等措施减小环境影响,车辆进场需要控制车速,禁止鸣笛。经预测,在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各厂界噪声均能达标,对声环境敏感点影响较小。

(5)固体废弃物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废旧垫料、饲料残渣、沉渣等定期清运至积粪场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废包装物集中收集后全部外售废品回收站;项目设置病死牛、分泌物暂存间,将委托德宏州内专业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德宏 (略) 进行处理;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后暂存于医疗废物暂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废机油、废油桶等危险废物,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理。

经分析,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处置率100%,处置措施合理可行,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对土壤的影响分为建设期及运营期两个阶段,施工期主要为施工扰动以及固体废物临时储存等过程对土壤产生的影响等,运营期对土壤影响途径主要为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及垂直入渗等方式造成土壤不利影响。项目针对各类污染物均采取对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可确保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及防止渗漏及事故排放发生,可从源头上控制项目对区域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强,确保项目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水平。因此,只要企业严格落实本报告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实施对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7)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环境风险调查,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事件有废机油的泄漏、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环境风险;氢氧化钠等消毒剂的泄漏环境风险;养殖粪污收集系统渗漏环境风险。经分析评价,在采取本环评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后,可使投入运营后全场的风险事故隐患降至最低。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规范及条例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做好预防工作,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定期进行演练。本项目的实施在环境风险方面,其风险水平可接受,环境风险可控。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对策和措施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及施工操作规范实施,杜绝随意性,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行为管理;项目周边 (略) 一侧设置临时围挡措施。

(2)施工期在施工现场 (略) 上要及时清理、定时洒水以防尘,在旱天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频次,运输物料必须采取封闭措施,土石方的堆放应尽量选择背风处或设屏障;

(3)配备或租用洒水车辆定时在主 (略) 洒水抑尘;一般情况下夜间禁止大型运输车辆集中化运输,必要时必须事 (略) 段张贴告示。

(4)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封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用防尘布苫盖等措施。

(5)合理安排工期,尽可能地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时间,并建议施工单位采取逐片施工方式,避免大面积地表长时间裸露产生的扬尘。

(6)运输车辆在施工场地的出 (略) ,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略) 四周应设置防溢座或其他防治设施,防止洗车废水溢出工地;设置废水收集坑及沉砂池。车辆驶离工地前, (略) 冲洗轮胎及车身,其表面不得附着污泥。

(7)焊接废气中部分大颗粒的固体熔渣脱落于地面,及时进行清扫,施工场地较为空旷,少量微细的烟尘气体经稀释扩散后呈无组织方式排放到空气中。

(8)施工机械设备燃油废气属于无组织排放性质,具有间断性产生、产生量较小、产生点相对分散、易被稀释扩散等特点,项目区施工场地周围较空旷,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好,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在空气中经自然扩散和稀释。

2、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在施工场地周围建设挡水、截水、排水工程,避免污水汇入附近水体;项目基础等大开挖工程应尽量避开雨季,同时尽量缩短施工现场大面积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施工期,特别是基础大开挖时产生的水土流失。

(2)施工期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禁止以任何方式排入附近水体。

(3)项目基础、管槽的大开挖工程应尽量避开雨季,安排在旱季进行,同时尽量缩短施工现场大面积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施工期,特别是基础大开挖时产生的水土流失。

(4)项目应加强管理,不得在施工现场进行机械修理,雨天对机械设备进行遮盖防雨。

3、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在北侧靠近敏感目标一侧设置隔声围挡。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及施工计划和施工机械设备组合,禁止夜间及午间施工(夜间:22:00~次日6:00、午间:12:00~14:00):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

(3)车辆经过村庄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禁止夜间运输,尽量减少对当地居民的噪声影响;

(4)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紧固各部件,减少运行振动噪声。

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1)土石方开挖量不大,可以做到挖填平衡,无废弃的土石方产生。挖方及时进行场地回填。

(2)废弃建筑材料应对其进行分类集中堆存,能回收利用的部分,例如木制、铁制材料等,请回收商进行收购,重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如散落的砂浆、废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建筑垃圾拟集中收集,进行回收利用,无法回收利用的部分收集后按建设部139号令《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在施工场地内统一临时堆存,用于 (略) 。

(3)施工期间生活垃圾应收集后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集中处置,禁止随意丢弃。

(4)不得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及固体废物,严格运输管理,不得随意洒落或抛弃,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回收、清理多余的建筑材料或建筑垃圾。

5、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严格划定施工作业范围,在施工带内施工。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活动范围;禁止施工人员对征地范围外的植被及植物进行破坏。

(2)平整土地及建筑物基础开挖等施工作业尽可能避开雨季,表土应选择适当地点堆存,留作今后绿化用土。

(3)合理选择施工工序,开挖的土石方应及时回填场地,尽量缩短土石方的堆放时间,避免产生新增的水土流失。

(4)施工中经常对临时排水沟、沉淀池进行检查、清理,避免排水沟堵塞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5)施工完成后,要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种植当地灌木和乡土树种,绿化实施后,应加强抚育管护,对成活率较低的区域进行补植,使植被及早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6)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提供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6、地质灾害风险防治措施

①按照工程设计成果及建筑设计规范做好场地排截水沟,确保场地排水顺畅,杜绝场地积水。②做好场地硬化及牛舍硬化,防止地面雨水及养殖废水下渗。③做好厂区绿化,种植根系较为发达的绿化植物,一方面可以减少地质滑坡风险,一方面可以增加厂区绿化。④结合厂区地形条件,在坡度较大的地段设置挡墙、台地等措施,降低滑坡及泥石流风险,确保养牛场安全运行。

二、运营期对策和措施

1、运营期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饲料加工粉尘、牛舍恶臭、积粪场恶臭、污水收集池恶臭、食堂油烟等。为减缓粉尘、恶臭等影响,环评提出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饲料加工粉尘防治措施

①本项目外购成品精饲料,不在厂内加工,干草料、精饲料堆放在专门的储存间内,不露天堆放。

②设置有集气罩,收集效率按90%计,通过1台风量为2000m3/h风机引至1套脉冲袋式除尘器处理(处理效率按99.5%)处理后,通过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

③搅拌站尽量封闭,地面采用水泥硬化,少量饲料粉尘可通过车间内自然沉降作用捕集于地面,安排专人每日进行清扫,保持车间地面清洁。

采取上述措施处理后,饲料混合过程排放的粉尘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排放限值,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2)恶臭污染防治措施

①生产区和办公生活区分开,生产、生活区之间设有隔离带,以减小恶臭对办公区的影响。

②提高日粮消化率、减少干物质(蛋白质)排出量。本项目采用完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科学地进行日粮配比。

③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每栋牛舍每头肉牛饲养密度控制在6-8m2

④合理对养殖区内的牛舍的通风系统进行设计,选择通风性能较好的设备和设施;牛舍周边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⑤加强牛舍卫生管理,并经常喷洒石灰,牛舍内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降低臭气产生量;

⑥积粪场设置三面墙体,并设置顶棚,为半封闭的堆棚,建设单位通过在积粪场内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除臭,积粪场外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堆肥物及时外送。

⑦养殖场四周种植高大常绿的乔木,在场界形成能吸收臭气、有净化空气作用的绿化隔离带,养殖场内加强绿化,减少臭气影响。

⑧饲料、肉牛、废旧垫料等运输过程中减速慢行,尽可能密闭运输,场 (略) 全硬化, (略) 面清洁( (略) 面洒水降尘),加强运输车辆的消毒除臭工作。

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根据预测结果可知,项目产生的恶臭污染物能够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二级“新扩改建”标准要求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01)标准要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同时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畜禽养殖行业》(*)中恶臭污染防治科学技术与控制要求,无组织恶臭处理主要有选用益生菌配方饲料;及时清运粪污;向粪便或舍内投(铺)放吸附剂减少臭气的散发;投加或喷洒除臭剂;采用厌氧或好氧堆肥方式;废水处理设施加盖或加罩;场 (略) 全硬化、及时清扫、无积灰扬尘、定期洒水抑尘;加强场区绿化等。因此,项目养殖场内恶臭治理技术可行。

3食堂油烟控制措施

食堂油烟废气经集气罩收集,经油烟净化器净化处理后,通过排烟管道高空排放。预计排放浓度可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中的限值,做到达标排放,因此措施可行。

4)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前述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无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但需设置100m的卫生防护距离,今后该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规划学校、医院、居民区、机关、 (略) 等敏感目标。

2、运营期地表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1)厂区内各建筑 (略) 两侧均设置雨水排水沟,生产区、管理区房檐水通过雨水沟渠全部排出厂区,不纳入初期雨水。其他厂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渠收集后进入初期雨水收集池后回用于厂区绿化 (略) 洒水综合利用。

(2)运营期项目采用肉牛发酵床饲养技术工艺,在牛舍铺设一定厚度的有机物垫料,垫料厚度90cm左右,按一定比例喷洒发酵菌剂,在牛舍内建造发酵床,牛尿及牛粪直接落到发酵床上,通过牛的日常踩踏和人工辅助翻耙,使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菌群的微生物发酵,使粪、尿有机物质充分分解和转化,同时释放氮、钾、磷等矿物质元素,经发酵处理过的垫料、牛粪可转化为生态有机肥。牛尿经发酵被分解转化,部分蒸发,无养殖废水产生。

(3)设置1座100m3的事故应急池,满足事故状态下泄漏物料、污染消防水和污染雨水的需要,确保废水不外排。

(4)积粪场产生少量的渗滤液,拟收集进入污水收集池后回喷于积粪场废旧垫料上,污水收集池容积为200m3,完全可以收集渗滤液量;

(5)积粪场半封闭建设,设置顶棚、围堰防止污染物流失。

(6)本项目劳动定员少,将在食堂餐饮废水出水口设置油水分离器进行预处理后,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经过简单沉淀发酵处理后,定期清掏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不外排。

(7)废旧垫料每3个月定期清理,禁止因长期不清理导致牛舍粪尿未得到分解,废旧垫料出现垫料板结发臭或发酵床产生渗滤液现象产生。

3、运营期噪声防治措施

(1)在厂界四周设置围墙,在场区周围及场内加强绿化,充分利用建筑的边角空隙土地及不规则土地进行绿化;场区绿化应结合场区与牛舍之间的隔离、遮阴及防风需要进行。可根据当地实际种植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树种和花草,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加强对噪声的阻隔效果。

(2)在平面布局时,将噪声区域与其他生产区域完全隔开,将噪声源设备集中布置在离厂界距离较远的位置,同时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安置在室内,尽量避免露天安置,以降低噪声影响。

(3)为了减少牛叫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可能满足牛只饮食需要,避免因饥饿或口渴而发出叫声;同时减少外界噪声等对牛舍的干扰,避免因惊吓而产生不安,使牛只保持安定平和的气氛,以缓解牛只的不安情绪,同时,通过牛舍隔声可以降噪10~20dB。

(4)建议在设备采购阶段,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从而从声源上降低设备本身的噪声。加强设备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

(5)应加强运输车辆管理,严禁超载,采取经过敏感建筑时应限速行驶和禁止鸣笛等措施减少噪声影响。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废旧垫料、饲料残渣、沉渣等定期清运至积粪场随着废旧垫料一起作为自有牧草种植区有机肥还田或者运至有机肥加工厂资源化利用;废包装物集中收集后全部外售废品回收站;项目设置病死牛、分泌物暂存间,将委托德宏州内专业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德宏 (略) 进行处理;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后暂存于医疗废物暂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废机油、废油桶等危险废物,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理。固体废物妥善暂存处置,处置率为100%。

医疗废物经灭菌消毒后用医疗废物收集容器收集,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养殖场须设置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和规范化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应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

废机油采用桶装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清运处置,尽快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规定进行收集管理。

5、地下水保护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

为了防止一般性渗漏或其他状况产生的污染物污染地下水,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源头控制:

①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作为工程监理单位,对重点防渗区等工程进行严格监理,阶段性施工结束后,应进行工程验收,合格后方能开展下一阶段施工,不合格的施工项目责令施工单位返工,施工监理可录制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存档;

②加强设备和各个埋地建、构筑物的巡视和监控。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持设备和建、构筑物运行处于良好的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检查,尽量避免池子破裂损坏和污水沟的跑、冒、滴、漏现象产生,力求将污水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埋于地下的各类池子要实时监控,严密注意其防渗措施是否安全。

③固体废物的收集、暂存、处理及处置等环节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防止二次污染影响地下水。

④在项目区下游布设不少于1个地下水跟踪监测点,对浅层水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

(2)分区防渗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对污染防控措施的要求,本次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特性提出分区防控要求。本次评价将养殖场地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将积粪场、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渗滤液收集池、牛舍、病死牛、分娩物暂存间划定为重点防渗区,对这些区域地面做重点防渗处理,防止污染物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将初期雨水收集池、化粪池、青贮窖、入口消毒池、消毒间等划定为一般防渗区;将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搅拌站、管理区、道路区等作为简单防渗区,采取地面硬化防渗措施,所需费用计入工程费用中。项目地下水分区防渗措施见表1。

1项目分区防渗一览表

分类

名称

防治措施

防渗等级

及要求

重点防渗区

积粪场、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渗滤液收集池、牛舍、病死牛、分娩物暂存间

采取抗渗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小于150mm,其下铺设厚度不小1.5mm的HDPE防渗膜,总体防渗性能与6m厚的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等效,或参考《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防渗。积粪场主体混凝土工程添加防水膨胀剂,采用较好的隔水材料进行底部固化

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渗透系数≤1×10-7cm/s

一般防渗区

初期雨水收集池、化粪池、青贮窖、入口消毒池、消毒间

防渗层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为1.0×10-7cm/s厚度为1.5m的黏土层的防渗性能,或参考《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防渗。

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10-7cm/s

简单防渗区

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搅拌站、管理区、道路区,采取地面硬化防渗措施。

一般地面硬化

项目具体防渗措施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建设,但必须满足环评提出的防渗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中相关防渗要求。

(3)污染监控措施

①监测井布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本项目须在养殖场区下游(南侧)设置一处地下水监控井,监控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②监测因子

以地下水潜水含水层为主要监测对象,监测频率为:每半年监测一次(在遇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时应加密监测频率)。监测因子主要为pH、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亚硝酸盐、硝酸盐,同步调查水位,水温,井深。

③监测频率

每半年一次,每年2次。一般丰水期、枯水期各监测一次。在遇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时,应增加监测井水质的监测频率。

(4)地下水应急响应措施

1)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国家、地方及行业相关规范要求,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若在发现污水、废水或固废泄漏时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阻止污染物泄漏和扩散,降低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要点:

①如废污水或固废泄漏时, (略) 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调查并确认污染源位置。

②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阻断确认的污染源,防止污染物继续渗漏到地下,导致土壤和地下水受污染范围扩大。

③制定对泄漏至地面的污染物及时进行清理等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④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内容、实施方案、响应程序,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2)应急措施

①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牛舍、积粪场、渗滤液收集池的破损情况,若出现破损须及时进行修补,避免降雨淋漓。

②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等的要求实施防渗,厂区地面的防渗层、各污水池或污废水输送管道等出现破损或破裂时,应及时对其进行修补,避免污废水发生渗漏。

③加强管理,避免牛舍内的粪便等污染物外泄;对厂区内泄漏至地面的污染物,须及时进行清理并妥善处置。

④每半年对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定期监测,若发现水质受到污染时,应增加监测井水质的监测频率,并调查和确认污染源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阻断确认的污染源,以降低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⑤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妥善管理,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遵守操作规程。

6、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严格落实项目环评提出的截排水沟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施工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项目洒水降尘,项目建成后对场区除绿化外的地面进行硬化及分区防渗。

(2)运营期间对建设项目“三废”进行合理处置,达标排放,应切断对土壤的影响源头,重点做好场区分区防渗措施,避免粪污泄漏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故障后立刻停工整修,避免事故排放。

(3)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废气的无组织排放,以减少废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落在地面,污染土壤;固体废物合理处置,不在场区内长期储存及处置。

7、环境风险防护措施

根据风险调查,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事件有废机油的泄漏、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环境风险;氢氧化钠的泄漏环境风险;养殖粪污收集处理系统渗漏环境风险。为减缓环境风险,本环评提出以下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1)废机油的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①对储油桶进行防腐保护,防止因腐蚀产生泄漏。并设置围堰。

②定期对储油桶及其他设备进行巡查,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③储油桶、管阀要根据物料性质、储存条件及环境状况等要求,选择适宜材质的槽罐、管、阀,以保障安全生产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禁止各类储油桶、设备超过服务期使用。

④危废暂存间设置严禁烟火标志牌。

⑤须配备有应急桶、铲子、沙子、灭火器等应急物资,若发现漏油,用沙子吸收溢出的液体,然后用铲子铲装含油沙至应急桶,妥善放置。

⑥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实行上岗证制度,增强职工风险意识,制定和强化各种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规程,减少人为风险事故(如误操作)的发生;

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防火防爆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①应加强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合理使用消毒剂,禁止将消毒剂与不相容危险化学品混合,禁止将消毒剂消毒液直接倾倒于外环境。

②氢氧化钠应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搬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③若发生泄漏时应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再利用。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3)粪污等污染物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①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将积粪场、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渗滤液收集池、牛舍、病死牛、分泌物暂存间划定为重点防渗区;将初期雨水收集池、化粪池、青贮窖、入口消毒池、消毒间等划定为一般防渗区;将干草料、精饲料储存加工间、搅拌站、管理区、道路区等为简单防渗区。按照各区防渗要求做好防渗措施(各区防渗要求见地下水章节)。

②牛舍、积粪场等构筑物周围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进入造成溢流污染地下水。

③对积粪场、渗滤液收集池、医疗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间应定期巡检、调节、保养、维修,及时发现可能引起事故异常的苗头,消除事故隐患。

④建立地下水跟踪监测系统,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监控区域地下水水质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4)风险管理

①企业领导应该提高对突发性事故的警觉和认识,做到警钟长鸣。企业应建立安全与环保科,并由企业领导直接领导,全权负责检查和监督全场的安全生产和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情况。对安全和环保应建立严格的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列出潜在危险的过程、设备等清单,严格执行设备检验和报废制度。

②定期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应立即排除,以减少事故隐患。

③加强技术培训,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职工安全生产的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企业对生产操作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技术培训,严格管理,增强职工安全环保意识。

④制定事故处理应急方案,落实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定期演练,一旦发生。

⑤协调和周边居民的关系,关注周边居民的利益,听取其对安全方面的建议和要求。项目管理人员需随时了解周边居民对场区安全措施方面的看法,并与周围单位的安全负责人保持定期联系。

⑥建立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发生事故时,充分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极其重要。要制定事故防范计划,预防措施和突发应急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8、其他要求

(1)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经营和环境管理。

(2)加强和充实环保管理和监测机构,建立各种健全的生产环保规章制度,严格在岗人员操作管理,加强设备、管道、各项治污措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

(3)经过核实项目所使用的消毒药剂虽然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但是要妥善地储存,建议消毒剂密封阴凉的库房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加强管理避免泄漏腐蚀等。同时要求养殖场区、牛舍、器械等消毒应采用环境友好的消毒剂和消毒措施,防止产生氯代有机物及其他的二次污染。

公众参与情况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中的规定,使公众更了解拟建项目的建设内容, (略) (略) 分别于2023年12月和2024年3月进行了两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

2023年12月5日,建设单位在“全国 (略) ”网站进行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第一次信息公开的同时一并公示了“公众意见表”以收集附近公众对拟建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2024年3月14日,环评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形成后进行了第二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采用全国 (略) 公开、现场张贴公告、报纸等公开方式同步进行。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开阶段,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均未收到任何形式的公众反馈意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项目所在区域周边居民及单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我单位发放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建设项目周边发放调查表,在接受调查的公众、社会团体中,所有组织均能接受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支持项目的建设。

根据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过程中公众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建设单位承诺: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公众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公众及社会的舆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提出的要求进行建设;加强与当地群众的沟通,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在项目施工和运行中严格执行环保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环境管理能力,将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拟审批意见

拟审批意见

拟同意审批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