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全面推进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 (略) 域自主创新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四) (略) 域协调与合作
 1.调 (略) 域空间结构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3.加快两 (略) 发展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5.推进泛 (略) 域合作
 (五)统筹城乡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提高城镇化水平
 3.统筹城乡建设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5.深化农村改革
 (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壮大人才队*
 (七)构建绿色广东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3.加强生态保护
 (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1.完善 (略) 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5. (略) 场体系
 (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维护社会公平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重大工程
  (一)综合运输工程
  (二)能源保障工程
  (三)水利建设工程
  (四)自主创新工程
  (五)现在重化工程
  (六)服务业工程
  (七)农村建设工程
  (八)环保生态工程
  (九)文化发展工程
  (十)平安保障工程
   附件1:广东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2: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略)
 
  2006—2010年是我国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对于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略) 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达到*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元。2005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达4432亿元。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3%,2005年达4280亿美元。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3∶49.5∶44.2.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4:56,汽车、石化、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通信、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3.区域协调和合作发展迈出新步伐。山区经济增长呈现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临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广州、深圳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珠江三 (略) 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合作在CEPA框架下全面展开。泛 (略) 域合作正式启动并顺利推进。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略) 络进一步完善,提前一 (略) (略) 的目标。到2005年底, (略) 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 (略) 通车里程达3140公里,“十五”期间新增约1950公里。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顺利完成。铁路、港口、航道建设步伐加快。 (略) 建设加快进行,西电东送成效显著,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到2005年底,省内发电装机容量达*千瓦,“十五”期间新增约*千瓦。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修建、加固江海堤围630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522宗。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05年光缆总长度约*公里,为2000年的4.3倍。
  5.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文化大 (略) 良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5年的22%.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广州“申亚”成功。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略) 势稳定,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8.0%和4.1%;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略) 有所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02‰,期望寿命达74.8岁。
  7.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 (略) 场经济体制。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略) 场发展加快,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8.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广东省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的经济社会 (略) 于重要转型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改善,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适度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生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 (略) 域合作 (略) 的形成,特别是粤港澳合作、泛 (略) 域合作的务实推进,区域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将会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 (略) 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新的发展时期,广东省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广东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广东省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广东省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国内环境;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广东省在粤港澳合作、泛 (略) 域合作、中国—东盟自 (略) 合作的架构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广东省自身发展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二是发展潜力较大。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进入较长的增长周期;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特别是 (略) 运输的加快发展,将为广东省长远发展提供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 (略) 场化程度较高。广东省在全国 (略) 场为取向的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广东省经济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贸易摩擦纠纷增多,不利于广东省进一 (略) 场; (略) 场国际化、 (略) 场国内化的新形势下, (略) 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广东省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继续当好排头兵面临新的挑战。
  从广东省现状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循环、高速度低效率等问题突出。二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江河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三是发展不协调。东西两 (略) 远落后于珠三角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内外源型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部分领域的改革缓慢。六是社会方面的问题较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略) ,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基本实现富裕安康,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山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2005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约合4250美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全面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达到5∶50∶45;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5.*公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 (略) 面得到较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左右,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水平承办好2010年亚运会。
  ——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 (略) 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达65%(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非农就业比重达72%,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左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5.5%和6%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42.9%.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58%.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00/*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5岁。
  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元(约合85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
  (三)总体要求
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加快”。
  第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新型 (略)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优质型、效益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构建创新型广东。
  第三,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广东省的发展,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略) 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合作、泛 (略) 域合作以及与东盟自 (略) 的合作,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突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必须加快促 (略) 域协调发展。 (略) 域协调发展战略,打 (略) 划限制,调 (略) 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东西两 (略) 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 (略) 域经济 (略)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五,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广东。实施绿色广东战略,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构筑系统安全的绿色生态,建设优美高质的绿色环境,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明,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广东。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略) 。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优 (略) (略)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大宗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促进优势主导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岭南特色的生态型效益农业。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 (略) 。推进粤台农业合作。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围绕广东省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 (略) 场,促进农业增长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走新型 (略) ,优化产业 (略) ,推进产业聚集,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链节,提升产业层次,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等支柱产业。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为主的通信设备和以数字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制造业,推动微电子、软件、新型元器件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形成全国重要 (略) 设计、软件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群,将广东省建成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研发基地。充分发挥广东省沿海 (略) 场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炼油、*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使广东省石化工业在总量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方面迈上新台阶,成为亚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以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逐步提高高技术产品比重,鼓励家电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做强做大知名品 (略) ,提高广东省家电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完善汽车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企业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以广州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协调 (略) ,力争到2010年广东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辆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能源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医疗影像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提高通用装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建立起具有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征、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广东省钢铁骨干企业与国内重点钢铁企业联合建设沿海钢铁基地。
  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支持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中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把握全球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和产业内国 (略) 正在形成的机遇,大力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广东省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业。争取发展航空工业产品。
  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以服装和家用纺织制品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按产业链配套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纺织服装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现代食品工 (略) ,加快食品工业向品牌经济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有重点地发展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建材产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建材业,走高效低耗优质 (略) 。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壮大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有优势的服务业。以泛 (略) 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 (略) 域合作;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品牌经营方向发展。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推动宽 (略) ;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加强 (略) 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 (略) 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略) 、专业配送、代理制、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合 (略) (略) 点 (略) , (略) 点向农村延伸。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鼓励金融服务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发展壮大保险业,积极拓展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着力 (略) 金融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深圳金 (略) ,推进广州、 (略) 域金融中心建设, (略) 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继续做大广东省金融总量,做强金融机构,提高广东省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金融强省。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围绕广州、深圳 (略) ,合理整合物流资源; (略) 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 (略) 域特色的会展业,继续办好广交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 (略) 域会展资源,加快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
  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等生活服务业。 (略) 服务设施, (略) 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 (略) 场机制 (略) 服务业。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旅馆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 (略) 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 (略) 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素质。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结合广东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和保险等服务领域的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积 (略) 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4.全面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2010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城镇 (略) 普及率60%以上,电视、广播实现数字化。
  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智能化、商务电子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植、加工、流通等全过程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 (略) 络系统。大力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 (略) 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高等学校 (略) 络建设。以建设广东数字图书馆与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公 (略) 、综合性社会 (略) 络系统、社区 (略) 络、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和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广东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到2010年,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1%提高到48%左右。
  1.加强重点 (略) 域自主创新
鼓励原始性创新,抓好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战略产品。进一步完善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重点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海洋科技。切实抓好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广州、深圳成为自主创新的基地,充分发挥珠三角在自主创新中的带动作用。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围绕广东省产业的优势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 (略) ,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究。支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建立为中小企 (略)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 (略) 所的作用,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鼓励 (略) 所进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 (略) 所联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和省 (略) ,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鼓励大型企业和高校、 (略) 所合作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
  走开放型自 (略)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开发核心技术。发挥国际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有条 (略)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广东省高校、 (略) 所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开发活动。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健全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到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整合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各项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规划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和重点产品。积极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建设,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粤工作和创业。
  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 (略) 的建设,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略)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以高新技术产 (略) 、留学生 (略) 、大学 (略) 、民营 (略) 、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建设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完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制度。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略) 所制度, (略) 所和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 (略) 所内部改革。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行按岗、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申请发明专利,利用知识产权 (略) 场,扶持发明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取到2010年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单位 (略) 域。 (略) 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 (略) 场监管力度。加快建立面向全省的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专业化、国际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
  加强技术标准工作。积极跟踪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推进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提高标准中自有知识产权的含量。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争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采标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和通报工作,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防范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 (略) 。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 (略) 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发达国 (略) 的投资,鼓励其在广东省 (略) 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环保节能产业、现代农业和欠 (略) 。 (略) 把更高技术水平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广东省,把引进上游产业与提高现有下游产业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档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经营下游产品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延长产业链,向更高档次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综合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强规划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抓住龙头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招商工作,以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投资。提高各 (略) 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完善珠三角产业升级、转移政策,推动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从珠三 (略) 向 (略) 以及东西两翼 (略) 转移。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结构,着力扩大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促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全面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着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优化进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贸易,扩大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增加资源、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调整和改进外贸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广东省鼓励出口商品目录以及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用好国家和省促进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遏制低价倾销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应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加强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推进口岸改革和查验模式便利化。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大力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逐步实现各种 (略) 场准入的平等待遇,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办好各类民营 (略) ,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 (略) 大集团。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带动力。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国 (略) 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及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合作制、转让和拍卖等方式,逐 (略) 场和收缩国有资本。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有效整合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与品牌等优势,发展一批对国民经济起基础作用、对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龙头带动作用,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知名品牌 (略) (略) ,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增强国有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推进内源型经济国际化。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展面向全球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跨国生产和经营,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鼓励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股权置换、 (略) 等多种方式,建立品牌生产和 (略) 络,充分利用境外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一批有 (略) 。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与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基地。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电力、交通、电信、建筑等领域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带动广东省技术、设备和服务出口。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中介咨询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广东省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与营销 (略) 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略) 全球生产、 (略) 络,成为广东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四) (略) 域协调与合作
  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构 (略) (略)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 (略) ,提高粤港澳和泛 (略) 域合作水平, (略) 域协调和合作发展。
  1.调 (略) 域空间结构
根据广东 (略) 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状况,全省划分为优 (略) 域、重 (略) 域、限 (略) 域和禁 (略) 域四类主 (略) 。(1)优 (略) 域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其发展受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十分明显。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广东省参与经济全球化 (略) 域。(2)重 (略) 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要充实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承接优 (略) 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 (略) 域和禁 (略) 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广东省新的经 (略) 和人 (略) 。(3)限 (略) 域的生态环境较弱,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不够好。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 (略) 。(4)禁 (略) 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 (略) 域。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 (略) 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各地要按照以上四 (略) 定 (略) 域开发秩序,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分类 (略) 域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标准。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进一步 (略) 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 (略) ,把深圳建设成富于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略) 。 (略) 要继续增创新优势, (略) 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珠三角要提升发展层次,继续做优做强,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山区转移,拓宽发展的空间。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要素集聚,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和集约化程度。 (略) 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略) 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努力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 (略) 群。加快广州南沙开发,把南沙建成珠三角乃至全省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 (略) 。加快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山区连接地域的发展。
  3.加快两 (略) 发展
推动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互动发展。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促进珠江三角洲、两翼、山区的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梯度合理分工。积极推进珠三角产 (略) 和两翼转移。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两 (略) 。建 (略) 域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实现两翼、山区与珠三角利益共享和共赢。继续加大对少数 (略) 、 (略) 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东西两翼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 (略) 网、 (略) 、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两翼 (略) 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通过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略) 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两翼成为广东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现代渔 (略) 。
   (略) 发展。积极落实 (略) 发展的政策措施, (略) 公路、水利、 (略) 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产业发展要按照适度发展、集中开发和严格保护环境的原则,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全省主导产业,积极与珠三角产业互动,发展配套产业。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发挥粤港澳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加强合作。重点加强粤港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合作,引进吸收港澳现代服务业,提升广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推动广东省企业在港澳发展业务,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积极推进粤港澳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环保和口岸通关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5.推进泛 (略) 域合作
坚持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创新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合作规划,以落实合作项目和消除行政壁垒为重点,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共同推动泛 (略) 域内各方合作。 (略) 域 (略) 络,重 (略) 域 (略) 、铁路干线、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和机场建设,进一 (略) 域综合运输能力。 (略) 域电力输送、电源建设和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能源方面,以及产业投资、科技、物流、信息化、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 (略) 。逐步消 (略) 域合作的障碍,建立公平 (略) 场体系。积极筹划建设泛珠三角横琴经 (略) 。
  (五)统筹城乡发展
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略) 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以科技富民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从实际出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 (略) 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专 (略) 场,引导和促进企 (略) 发展,提高县域工业的聚集水平。 (略) 场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
  2.提高城镇化水平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 (略) 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促 (略)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略) 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珠 (略) 群、东西两翼城 (略) 、粤北城镇点 (略) 为主 (略) 域,交通运输主干线为依托轴,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 (略) 、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发展。大 (略) (略) ,以 (略) 组成的产业带,带动 (略) 的发展。加快中心镇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中心镇的建设水平,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加快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城中村改制后社会事务管理、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3.统筹城乡建设
按照省要管到县,市要管到镇,县要管到村的要求,切实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略)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广播电视等 (略) 络。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政府支农投资,集中财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 (略) 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略) 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 (略) 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并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深化农村改革
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务农收益。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按照依法、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撤并和精简机构工作。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建设,建设人才强省和文化大省。
   1.推进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努力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具有广东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起在全省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 (略) 100%、 (略) 90%以上普 (略) 一级标准以上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办学规模, (略) 场需求相适应、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着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到2010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到*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达到*人。加强师资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设全民学。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 (略) 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略) 场体系, (略) 场综合执法, (略) 场运作。加 (略) 场、 (略) 场、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建设,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文化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体现文化工作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发展海外文化交流阵地和文化实体。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竞争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 (略) 制改造。
  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转变文化服务观念,创新文化服务体制,形成相对完备、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财政性资金主要投向文物保护、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民间艺术保护、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文化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资。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培育广东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
  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建立起覆盖全省、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并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优化国有文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 (略) 。推 (略) (略) 、跨行业经营,壮大规模实力。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准入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影视和音像制作、发行、印刷、演艺、娱乐、会展、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鼓励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兴办文化企业。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
  3.壮大人才队*
加快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制度,完善人才户口迁徙制度和居住证制度,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力度。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建设人才服 (略)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人 (略) 。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努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工作,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以高层次、复合型和高技能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 (略) 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启动人才智力 (略) 行动计划,激活欠 (略) 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开发投资力度。
  (七)构建绿色广东
实施绿色广东战略,走绿 (略)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的机制。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完善法规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等“绿色技术”,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 (略) 、生态农业县、镇,创建一批资 (略) 。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生产、建设、生活等各领域,广泛推行节约各种资源活动,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 (略) 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水污染。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产业污染控制,加大城镇污 (略) (略) 理设施建设力度,综合控制面源污染。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一批重点污染河段的整治。到2010年,城镇生 (略) 理率达60%以上,主要江河水质保持良好,局部有所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燃油火电厂脱硫,2008年以前全省基本完成现役12.*千瓦以上火电厂(含在建)脱硫治理,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及烟气脱氮氧化物技术。提高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有效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减少酸雨频率,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 (略) 理处置。强化源头控制,减少废物产生量。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到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 (略) 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建设核安全与辐射环境保护设施和 (略) 络,实现辐射源的安全监控,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 (略) 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快 (略) 域、流域的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政策。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 (略) 、生 (略) 等活动。
  3.加强生态保护
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自 (略) 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抓好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强水资源保护。禁止在饮用水 (略) 域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严格限制在重 (略) 布局排放污水的项目,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继续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强珠江出海口以及全省主要干流入海河口水域、滩涂的管理,处理好海洋开发和防洪、船舶通航的关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对海岸带、防护林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实施重点保护,建立一批海洋生态自 (略) 。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加强对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保护农业生 (略) 。
  (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略) , (略) 络,加强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1.完善 (略) 络
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 (略) (略) 网、 (略) 、高 (略) 、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和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等“ (略) 络、三大系统”的建设。到2010年, (略) 通车里程达*公里,其中, (略) 达5000公里左右;公路密度达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约2900公里,地铁达到300公里以上。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9000多万人。港口吞吐能力达1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标箱。
  加快完善“ (略) 络”。(1) (略) 、国省道 (略) 网。加强与 (略) 连接的出 (略) 通道的建设,提高连接泛 (略) 域出 (略) 通道能力。到2010年,建成通 (略) 的主 (略) 通道。提 (略) 面质量。加快 (略) 和东西两 (略) 建设, (略) 网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完成镇通村(建制村) (略) 面硬化工程。 (略) 站场建设。(2) (略) 。以建 (略) 通道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为重点,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基本实现全 (略) (略) 。加快广州、深圳地铁建设。(3) (略) 。建设由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以上骨干航道组成的高 (略) ,浚深沿海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和整治内河深水航道,提高内河航运水平。
  加快建设“三大系统”。(1)集装箱运输系统。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形成以深圳港、广州港为干线港,珠海、虎门、湛江、汕头等港为支线港,中山等其它港口为喂给港, (略) 、公路集装箱运输相衔接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加强枢纽港内集疏运系统的衔接配套,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2)能源运输系统。加快煤炭运输系统的建设,基本形成以电厂专用码头和广州港为主的煤炭接卸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油气码头能力, (略) 建设新的油气码头。完善油气运输系统,建设珠三角液化天然气运输系统。(3)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加强机场建设,拓展 (略) 络,优化整合运输资源,提升航空运输水平,构筑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电源、电网、 (略) 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西电、核电、液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建立能源储备,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充分接收西电,加快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煤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和抽水蓄能发电,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上大压小”电源结构调整,形成以大型骨干电源为主,多种电源并举的结构。在沿海和内*沿江进一步选址建设核电站,在东西两翼沿海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和风电场,在珠三角等负荷中心建设调峰性能好的天然气电站,按 (略) 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约*千瓦(含西电东送*千瓦),其中清洁电源所占比重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单机容量*千瓦及以上大型机组占省内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66%.
   (略) (略) 建设。加 (略) 和西 (略) 的建设,形成便于 (略) 送电和省内电力交换,满足用电需要的安全稳定、结构合理 (略) 。建设液化天然气站线工程、南海天然气上岸工程,形成贯穿珠江三 (略) 的多气 (略) 。开展粤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略) 的选址等前期工作。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水利现代化为总目标,继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体系和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快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完善重点防 (略) 。加强对水库的除险加固、维护和管理,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水资源综合调度效益。进一步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全省三防指挥系统。
  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实现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东江、西江地表水及岩溶 (略) 和雷州半岛地下水等优质水资源。加强统一调度,协调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抓紧开展研究治理珠三角的咸潮问题。
  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略) 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和农村水环境生态安全。改善农田排灌基础条件,增强农田抗旱排洪能力。在解决农村*人饮水困难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 (略)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九)深化体制改革
  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略) 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管办分离。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略) 场监管水平,创造和维护 (略) 场环境。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逐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注重节约行政成本。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 (略) 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投资。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 (略) 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注意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减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将行政管理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对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动其改制转企, (略) 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内部管理。改革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 (略) 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类别建立不同的保障机制。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快以财务监管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产考核分配、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产权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略) 场准入范围,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国有中小企业实行整体改制,鼓励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社会投资者参股、控股。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大型国有企业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放开国有股权限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实行国有控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造和优化基础性、垄断性领域企业的产权结构。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略)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培育 (略) 场。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推动金融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略) 、保险公司、 (略) (略) 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步伐。 (略) 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通过深化改革营造广东省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5. (略) 场体系
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产权、资本、土地、技术和劳 (略) 场。发 (略) 场,建立规范的股票、债券、基金、保险 (略) 场,拓展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 (略) 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 (略) 场监管体系。 (略) 场经济秩序,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个。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碍,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 (略) 场,不断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十一五”期间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人。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略) (略) 、 (略) 场信息系统和远程招聘系统的建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加快将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业者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制定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尽量将没有参保的群体纳入医保体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强化社会保险共济功能,健全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应保尽保,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差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社会养老和社会慈善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2.维护社会公平
加强利益协调。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兼顾 (略) 、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以救助为主,优惠减免为辅, (略) 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以产业化扶贫和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上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完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逐步改革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保证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外来工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方面依法享有应有的权益。做好外来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劳动关系调节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等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 (略) 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垄断行业工资分配的监管力度,控制和调节垄断性收入。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对艾滋病、流感、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略) 理能力。大力支持 (略) 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 (略) 络,提高农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功能。加强对动植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略) 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公 (略) 健身服务。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场 (略) 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业余 (略) 络。支持广州做好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承办工作。发展体育产品,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数量。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普及婚育指导,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促进人口的有序合理迁移和流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实施妇女儿童困难救助工程,重点解决贫困、特殊妇女儿童的安居、就医和儿童的失学、辍学问题,努力改善欠 (略) 农村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
  4.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防洪体系、重点水 (略) 、地下 (略) 、生 (略) 、地质灾 (略) 、地下矿 (略) 的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活动,突出抓好对珠三 (略) 的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城乡灾害救助体系。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爆炸品、放射性物质的生产、运输、储存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加快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加强对重要物资储备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积极配合国家建设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治省,维护法律权威,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实行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着重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预防 (略) 理群体性事件。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以 (略) 为龙头,以创建“平安 (略) ”为切入点,以在珠 (略) 创建一批高标准文明村镇、在东西两 (略) 创建生态文明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城乡基层辐射延伸,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取缔邪教,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立法顾问制度和后评估等制度,推进民主立法、公开立法,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决策跟踪反馈、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 (略) 居民自治,推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搞好县乡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继续做好侨务工作。
  四、重大工程
按照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重大基础产业等领域的要求,重点建设“十大工程”。规划建设重大项目237项,估算总投资约*多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多亿元。项目筹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一)综合运输工程
  规划建设综合运输重大项目62项,估算总投资约550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320亿元。
   (略) 。重点建设出 (略) 和完善省 (略) 网,如云浮至广西苍梧(平台)、三水至广西贺州、连州至湖南永州、韶关至江西赣州、梅州至福建龙岩等出 (略) (广东段)和珠三角外环、广珠西线、广深沿江、汕梅等省 (略) 。“十一五”期间,新 (略) 约2000公里。
  轨道交通。重点建设武广客运专线、洛湛、厦深沿海、赣韶 (略) ,广珠、广深四线、广湛复线 (略) ,以及广州、深圳地铁项目。建成广州—珠海、广州—深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主轴线和广佛线。“十一五”期间, (略) 营运里程1100多公里,城际轨道交通270公里,地铁262公里。
  港口航道。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5个主枢纽港的集装箱、油气、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配套发展沿海及内河中小港口。疏浚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及整治千吨级及以上骨干内河航道。
  机场。重点建设新白云机场二期工程。扩建深圳机场。适时开工建设潮汕民用机场。完善各机场空管及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二)能源保障工程
规划建设能源重大项目21项,估算总投资约32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330亿元。
  电源。重点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阳江核电站一期、台山核电站一期,争取建设*丰核电站及第一个内*沿江核电站。建设一批沿海大型火电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以及一批燃气电厂。开发建设沿海大型风电场。建设集中供热、热电(冷)联产电厂项目。
  电网。积极推进珠 (略) 建设,完善 (略) 和各电 (略) 以及城 (略) 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220千 (略) 线路约*公里,变电容量*万千伏安。
  天 (略) 。重点建设珠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期工程,建成珠三角输气主干线。到2010年,力 (略) 居民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
  (三)水利建设工程规划
建设水利建设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45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投资380亿元。
  防洪安全体系。建设 (略) 防洪工程,包括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干堤治理工程在内、捍卫农田*亩以上的江海堤围达标工程,列入国家规划和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规划的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建设北江大堤加固达标、珠三角五大堤围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乐昌峡水利枢纽、湾头水利枢纽等防洪控制性重大工程。推进建设珠江河口整治工程。
  水资源配置。争取开工建设鉴江河口水利枢纽,建立东江、韩江、北江水资源监控系统。继续建设珠江三 (略) (略) 。积极进行“西水东调”、“西水南调”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 (略) 供水第二水源的规划建设。抓紧开展雷州半岛改水治旱综合治理的前期研究工作。
  (四)自主创新工程规划
建设自主创新重大项目26项,估算总投资约7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630亿元。
  自主研发工程。重点建设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先进制造、软件 (略) 、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消化吸收创新等自主创新专项工程。新建一批国家级、省 (略)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和行业创新中心。
   (略) 。重点在一些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建设国家级、省级 (略) ;建设一批面向全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数据库,以及全省通用的电 (略) 、 (略) 、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略) (略) 。
  (五)现代重化工程
  规划建设重化工业重大项目13项,估算总投资约358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480亿元。
  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造船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以及环保设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广州南沙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造船、能源、环保、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广州汽车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项目等,到2010年,新增汽车生产能力*辆左右。
  石化基地。规划建设以大亚湾石化基地、广州石化基地、茂湛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崖门口石化基地为结点的沿海石化产业带。重点建设南海石化*吨炼油、广州*吨*烯、大型炼油一体化和现有炼厂扩建等。到2010年,炼油能力达到*吨/年,*烯生产能力达到*吨/年。
  钢铁基地。新建湛江东海岛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和南沙高档板材深加工基地。
  (六)服务业工程规划
建设服务业重大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35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90亿元。
  重点建设广州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深圳盐田港国际物流园、华南粮食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等会展项目和韶关丹霞 (略) 等一批旅游项目。
  (七)农村建设工程规划
建设农村建设工程重大项目11项,估算总投资约4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310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 (略) 、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略) 、农网改造工程和村镇综合整治工程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大 (略) 的骨干渠道及配套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工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及国家级重点渔港、国家和省级基本农 (略) 等。
  (八)环保生态工程规划
建设环保生态工程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6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90亿元。
  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治污保洁民心工程,重点建设珠江两岸、珠江流域、 (略) 河涌水系和练江、漠阳江等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现役燃煤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 (略) 理设施、城镇生 (略) 理设施、集约化禽畜养殖 (略) 理工程和危 (略) 理设施。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四江”(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自 (略) 、绿色通道 (略) 、水 (略) 、人工渔礁、生态农业系统,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
  (九)文化发展工程规划
建设文化发展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7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720亿元。
  教育体系。重点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工程和高校建设工程等。
  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科学中心、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和海 (略) 博物馆等项目,以及全民健身设施和2010年亚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
  (十)平安保障工程规划
建设平安保障重大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11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00亿元。
  指挥、监测和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综合协调指挥系统,以及突发事件、防空、防灾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健全土地、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疫情以及社会治安、交通、人防、核应急、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建设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险集中式信息及容灾系统、敬老福星工程、省救助安置中心改扩建工程、工伤康复中心等。
  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建设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疫情监测系统、妇幼安康等公共卫生工程。
  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强自然灾害 (略) 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建设适应宏观调控需 (略) 络,完善提升“珠江粮食走廊”功能。加强药品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原油、成品油储备设施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全面推进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 (略) 域自主创新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四) (略) 域协调与合作
 1.调 (略) 域空间结构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3.加快两 (略) 发展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5.推进泛 (略) 域合作
 (五)统筹城乡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提高城镇化水平
 3.统筹城乡建设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5.深化农村改革
 (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壮大人才队*
 (七)构建绿色广东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3.加强生态保护
 (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1.完善 (略) 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5. (略) 场体系
 (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维护社会公平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重大工程
  (一)综合运输工程
  (二)能源保障工程
  (三)水利建设工程
  (四)自主创新工程
  (五)现在重化工程
  (六)服务业工程
  (七)农村建设工程
  (八)环保生态工程
  (九)文化发展工程
  (十)平安保障工程
   附件1:广东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2: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略)
 
  2006—2010年是我国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对于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略) 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达到*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元。2005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达4432亿元。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3%,2005年达4280亿美元。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3∶49.5∶44.2.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4:56,汽车、石化、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通信、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3.区域协调和合作发展迈出新步伐。山区经济增长呈现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临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广州、深圳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珠江三 (略) 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合作在CEPA框架下全面展开。泛 (略) 域合作正式启动并顺利推进。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略) 络进一步完善,提前一 (略) (略) 的目标。到2005年底, (略) 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 (略) 通车里程达3140公里,“十五”期间新增约1950公里。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顺利完成。铁路、港口、航道建设步伐加快。 (略) 建设加快进行,西电东送成效显著,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到2005年底,省内发电装机容量达*千瓦,“十五”期间新增约*千瓦。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修建、加固江海堤围630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522宗。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05年光缆总长度约*公里,为2000年的4.3倍。
  5.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文化大 (略) 良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5年的22%.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广州“申亚”成功。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略) 势稳定,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8.0%和4.1%;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略) 有所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02‰,期望寿命达74.8岁。
  7.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 (略) 场经济体制。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略) 场发展加快,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8.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广东省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的经济社会 (略) 于重要转型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改善,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适度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生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 (略) 域合作 (略) 的形成,特别是粤港澳合作、泛 (略) 域合作的务实推进,区域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将会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 (略) 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新的发展时期,广东省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广东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广东省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广东省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国内环境;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广东省在粤港澳合作、泛 (略) 域合作、中国—东盟自 (略) 合作的架构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广东省自身发展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二是发展潜力较大。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进入较长的增长周期;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特别是 (略) 运输的加快发展,将为广东省长远发展提供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 (略) 场化程度较高。广东省在全国 (略) 场为取向的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广东省经济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贸易摩擦纠纷增多,不利于广东省进一 (略) 场; (略) 场国际化、 (略) 场国内化的新形势下, (略) 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广东省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继续当好排头兵面临新的挑战。
  从广东省现状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循环、高速度低效率等问题突出。二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江河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三是发展不协调。东西两 (略) 远落后于珠三角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内外源型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部分领域的改革缓慢。六是社会方面的问题较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略) ,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基本实现富裕安康,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山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2005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约合4250美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全面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达到5∶50∶45;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5.*公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 (略) 面得到较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左右,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水平承办好2010年亚运会。
  ——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 (略) 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达65%(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非农就业比重达72%,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左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5.5%和6%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42.9%.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58%.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00/*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5岁。
  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元(约合85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
  (三)总体要求
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加快”。
  第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新型 (略)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优质型、效益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构建创新型广东。
  第三,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广东省的发展,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略) 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合作、泛 (略) 域合作以及与东盟自 (略) 的合作,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突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必须加快促 (略) 域协调发展。 (略) 域协调发展战略,打 (略) 划限制,调 (略) 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东西两 (略) 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 (略) 域经济 (略)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五,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广东。实施绿色广东战略,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构筑系统安全的绿色生态,建设优美高质的绿色环境,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明,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广东。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略) 。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优 (略) (略)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大宗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促进优势主导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岭南特色的生态型效益农业。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 (略) 。推进粤台农业合作。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围绕广东省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 (略) 场,促进农业增长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走新型 (略) ,优化产业 (略) ,推进产业聚集,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链节,提升产业层次,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等支柱产业。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为主的通信设备和以数字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制造业,推动微电子、软件、新型元器件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形成全国重要 (略) 设计、软件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群,将广东省建成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研发基地。充分发挥广东省沿海 (略) 场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炼油、*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使广东省石化工业在总量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方面迈上新台阶,成为亚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以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逐步提高高技术产品比重,鼓励家电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做强做大知名品 (略) ,提高广东省家电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完善汽车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企业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以广州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协调 (略) ,力争到2010年广东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辆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能源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医疗影像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提高通用装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建立起具有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征、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广东省钢铁骨干企业与国内重点钢铁企业联合建设沿海钢铁基地。
  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支持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中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把握全球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和产业内国 (略) 正在形成的机遇,大力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广东省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业。争取发展航空工业产品。
  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以服装和家用纺织制品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按产业链配套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纺织服装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现代食品工 (略) ,加快食品工业向品牌经济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有重点地发展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建材产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建材业,走高效低耗优质 (略) 。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壮大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有优势的服务业。以泛 (略) 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 (略) 域合作;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品牌经营方向发展。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推动宽 (略) ;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加强 (略) 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 (略) 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略) 、专业配送、代理制、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合 (略) (略) 点 (略) , (略) 点向农村延伸。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鼓励金融服务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发展壮大保险业,积极拓展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着力 (略) 金融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深圳金 (略) ,推进广州、 (略) 域金融中心建设, (略) 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继续做大广东省金融总量,做强金融机构,提高广东省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金融强省。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围绕广州、深圳 (略) ,合理整合物流资源; (略) 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 (略) 域特色的会展业,继续办好广交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 (略) 域会展资源,加快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
  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等生活服务业。 (略) 服务设施, (略) 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 (略) 场机制 (略) 服务业。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旅馆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 (略) 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 (略) 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素质。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结合广东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和保险等服务领域的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积 (略) 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4.全面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2010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城镇 (略) 普及率60%以上,电视、广播实现数字化。
  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智能化、商务电子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植、加工、流通等全过程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 (略) 络系统。大力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 (略) 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高等学校 (略) 络建设。以建设广东数字图书馆与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公 (略) 、综合性社会 (略) 络系统、社区 (略) 络、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和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广东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到2010年,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1%提高到48%左右。
  1.加强重点 (略) 域自主创新
鼓励原始性创新,抓好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战略产品。进一步完善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重点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海洋科技。切实抓好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广州、深圳成为自主创新的基地,充分发挥珠三角在自主创新中的带动作用。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围绕广东省产业的优势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 (略) ,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究。支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建立为中小企 (略)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 (略) 所的作用,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鼓励 (略) 所进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 (略) 所联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和省 (略) ,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鼓励大型企业和高校、 (略) 所合作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
  走开放型自 (略)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开发核心技术。发挥国际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有条 (略)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广东省高校、 (略) 所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开发活动。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健全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到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整合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各项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规划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和重点产品。积极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建设,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粤工作和创业。
  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 (略) 的建设,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略)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以高新技术产 (略) 、留学生 (略) 、大学 (略) 、民营 (略) 、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建设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完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制度。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略) 所制度, (略) 所和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 (略) 所内部改革。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行按岗、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申请发明专利,利用知识产权 (略) 场,扶持发明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取到2010年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单位 (略) 域。 (略) 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 (略) 场监管力度。加快建立面向全省的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专业化、国际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
  加强技术标准工作。积极跟踪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推进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提高标准中自有知识产权的含量。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争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采标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和通报工作,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防范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 (略) 。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 (略) 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发达国 (略) 的投资,鼓励其在广东省 (略) 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环保节能产业、现代农业和欠 (略) 。 (略) 把更高技术水平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广东省,把引进上游产业与提高现有下游产业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档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经营下游产品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延长产业链,向更高档次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综合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强规划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抓住龙头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招商工作,以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投资。提高各 (略) 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完善珠三角产业升级、转移政策,推动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从珠三 (略) 向 (略) 以及东西两翼 (略) 转移。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结构,着力扩大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促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全面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着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优化进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贸易,扩大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增加资源、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调整和改进外贸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广东省鼓励出口商品目录以及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用好国家和省促进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遏制低价倾销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应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加强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推进口岸改革和查验模式便利化。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大力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逐步实现各种 (略) 场准入的平等待遇,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办好各类民营 (略) ,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 (略) 大集团。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带动力。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国 (略) 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及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合作制、转让和拍卖等方式,逐 (略) 场和收缩国有资本。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有效整合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与品牌等优势,发展一批对国民经济起基础作用、对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龙头带动作用,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知名品牌 (略) (略) ,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增强国有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推进内源型经济国际化。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展面向全球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跨国生产和经营,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鼓励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股权置换、 (略) 等多种方式,建立品牌生产和 (略) 络,充分利用境外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一批有 (略) 。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与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基地。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电力、交通、电信、建筑等领域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带动广东省技术、设备和服务出口。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中介咨询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广东省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与营销 (略) 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略) 全球生产、 (略) 络,成为广东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四) (略) 域协调与合作
  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构 (略) (略)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 (略) ,提高粤港澳和泛 (略) 域合作水平, (略) 域协调和合作发展。
  1.调 (略) 域空间结构
根据广东 (略) 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状况,全省划分为优 (略) 域、重 (略) 域、限 (略) 域和禁 (略) 域四类主 (略) 。(1)优 (略) 域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其发展受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十分明显。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广东省参与经济全球化 (略) 域。(2)重 (略) 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要充实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承接优 (略) 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 (略) 域和禁 (略) 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广东省新的经 (略) 和人 (略) 。(3)限 (略) 域的生态环境较弱,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不够好。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 (略) 。(4)禁 (略) 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 (略) 域。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 (略) 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各地要按照以上四 (略) 定 (略) 域开发秩序,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分类 (略) 域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标准。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进一步 (略) 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 (略) ,把深圳建设成富于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略) 。 (略) 要继续增创新优势, (略) 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珠三角要提升发展层次,继续做优做强,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山区转移,拓宽发展的空间。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要素集聚,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和集约化程度。 (略) 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略) 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努力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 (略) 群。加快广州南沙开发,把南沙建成珠三角乃至全省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 (略) 。加快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山区连接地域的发展。
  3.加快两 (略) 发展
推动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互动发展。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促进珠江三角洲、两翼、山区的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梯度合理分工。积极推进珠三角产 (略) 和两翼转移。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两 (略) 。建 (略) 域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实现两翼、山区与珠三角利益共享和共赢。继续加大对少数 (略) 、 (略) 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东西两翼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 (略) 网、 (略) 、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两翼 (略) 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通过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略) 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两翼成为广东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现代渔 (略) 。
   (略) 发展。积极落实 (略) 发展的政策措施, (略) 公路、水利、 (略) 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产业发展要按照适度发展、集中开发和严格保护环境的原则,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全省主导产业,积极与珠三角产业互动,发展配套产业。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发挥粤港澳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加强合作。重点加强粤港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合作,引进吸收港澳现代服务业,提升广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推动广东省企业在港澳发展业务,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积极推进粤港澳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环保和口岸通关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5.推进泛 (略) 域合作
坚持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创新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合作规划,以落实合作项目和消除行政壁垒为重点,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共同推动泛 (略) 域内各方合作。 (略) 域 (略) 络,重 (略) 域 (略) 、铁路干线、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和机场建设,进一 (略) 域综合运输能力。 (略) 域电力输送、电源建设和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能源方面,以及产业投资、科技、物流、信息化、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 (略) 。逐步消 (略) 域合作的障碍,建立公平 (略) 场体系。积极筹划建设泛珠三角横琴经 (略) 。
  (五)统筹城乡发展
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略) 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以科技富民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从实际出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 (略) 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专 (略) 场,引导和促进企 (略) 发展,提高县域工业的聚集水平。 (略) 场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
  2.提高城镇化水平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 (略) 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促 (略)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略) 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珠 (略) 群、东西两翼城 (略) 、粤北城镇点 (略) 为主 (略) 域,交通运输主干线为依托轴,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 (略) 、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发展。大 (略) (略) ,以 (略) 组成的产业带,带动 (略) 的发展。加快中心镇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中心镇的建设水平,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加快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城中村改制后社会事务管理、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3.统筹城乡建设
按照省要管到县,市要管到镇,县要管到村的要求,切实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略)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广播电视等 (略) 络。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政府支农投资,集中财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 (略) 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略) 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 (略) 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并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深化农村改革
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务农收益。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按照依法、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撤并和精简机构工作。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建设,建设人才强省和文化大省。
   1.推进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努力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具有广东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起在全省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 (略) 100%、 (略) 90%以上普 (略) 一级标准以上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办学规模, (略) 场需求相适应、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着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到2010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到*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达到*人。加强师资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设全民学。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 (略) 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略) 场体系, (略) 场综合执法, (略) 场运作。加 (略) 场、 (略) 场、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建设,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文化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体现文化工作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发展海外文化交流阵地和文化实体。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竞争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 (略) 制改造。
  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转变文化服务观念,创新文化服务体制,形成相对完备、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财政性资金主要投向文物保护、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民间艺术保护、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文化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资。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培育广东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
  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建立起覆盖全省、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并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优化国有文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 (略) 。推 (略) (略) 、跨行业经营,壮大规模实力。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准入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影视和音像制作、发行、印刷、演艺、娱乐、会展、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鼓励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兴办文化企业。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
  3.壮大人才队*
加快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制度,完善人才户口迁徙制度和居住证制度,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力度。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建设人才服 (略)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人 (略) 。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努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工作,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以高层次、复合型和高技能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 (略) 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启动人才智力 (略) 行动计划,激活欠 (略) 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开发投资力度。
  (七)构建绿色广东
实施绿色广东战略,走绿 (略)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的机制。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完善法规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等“绿色技术”,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 (略) 、生态农业县、镇,创建一批资 (略) 。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生产、建设、生活等各领域,广泛推行节约各种资源活动,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 (略) 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水污染。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产业污染控制,加大城镇污 (略) (略) 理设施建设力度,综合控制面源污染。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一批重点污染河段的整治。到2010年,城镇生 (略) 理率达60%以上,主要江河水质保持良好,局部有所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燃油火电厂脱硫,2008年以前全省基本完成现役12.*千瓦以上火电厂(含在建)脱硫治理,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及烟气脱氮氧化物技术。提高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有效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减少酸雨频率,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 (略) 理处置。强化源头控制,减少废物产生量。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到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 (略) 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建设核安全与辐射环境保护设施和 (略) 络,实现辐射源的安全监控,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 (略) 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快 (略) 域、流域的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政策。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 (略) 、生 (略) 等活动。
  3.加强生态保护
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自 (略) 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抓好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强水资源保护。禁止在饮用水 (略) 域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严格限制在重 (略) 布局排放污水的项目,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继续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强珠江出海口以及全省主要干流入海河口水域、滩涂的管理,处理好海洋开发和防洪、船舶通航的关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对海岸带、防护林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实施重点保护,建立一批海洋生态自 (略) 。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加强对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保护农业生 (略) 。
  (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略) , (略) 络,加强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1.完善 (略) 络
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 (略) (略) 网、 (略) 、高 (略) 、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和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等“ (略) 络、三大系统”的建设。到2010年, (略) 通车里程达*公里,其中, (略) 达5000公里左右;公路密度达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约2900公里,地铁达到300公里以上。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9000多万人。港口吞吐能力达1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标箱。
  加快完善“ (略) 络”。(1) (略) 、国省道 (略) 网。加强与 (略) 连接的出 (略) 通道的建设,提高连接泛 (略) 域出 (略) 通道能力。到2010年,建成通 (略) 的主 (略) 通道。提 (略) 面质量。加快 (略) 和东西两 (略) 建设, (略) 网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完成镇通村(建制村) (略) 面硬化工程。 (略) 站场建设。(2) (略) 。以建 (略) 通道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为重点,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基本实现全 (略) (略) 。加快广州、深圳地铁建设。(3) (略) 。建设由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以上骨干航道组成的高 (略) ,浚深沿海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和整治内河深水航道,提高内河航运水平。
  加快建设“三大系统”。(1)集装箱运输系统。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形成以深圳港、广州港为干线港,珠海、虎门、湛江、汕头等港为支线港,中山等其它港口为喂给港, (略) 、公路集装箱运输相衔接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加强枢纽港内集疏运系统的衔接配套,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2)能源运输系统。加快煤炭运输系统的建设,基本形成以电厂专用码头和广州港为主的煤炭接卸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油气码头能力, (略) 建设新的油气码头。完善油气运输系统,建设珠三角液化天然气运输系统。(3)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加强机场建设,拓展 (略) 络,优化整合运输资源,提升航空运输水平,构筑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电源、电网、 (略) 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西电、核电、液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建立能源储备,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充分接收西电,加快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煤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和抽水蓄能发电,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上大压小”电源结构调整,形成以大型骨干电源为主,多种电源并举的结构。在沿海和内*沿江进一步选址建设核电站,在东西两翼沿海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和风电场,在珠三角等负荷中心建设调峰性能好的天然气电站,按 (略) 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约*千瓦(含西电东送*千瓦),其中清洁电源所占比重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单机容量*千瓦及以上大型机组占省内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66%.
   (略) (略) 建设。加 (略) 和西 (略) 的建设,形成便于 (略) 送电和省内电力交换,满足用电需要的安全稳定、结构合理 (略) 。建设液化天然气站线工程、南海天然气上岸工程,形成贯穿珠江三 (略) 的多气 (略) 。开展粤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略) 的选址等前期工作。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水利现代化为总目标,继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体系和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快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完善重点防 (略) 。加强对水库的除险加固、维护和管理,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水资源综合调度效益。进一步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全省三防指挥系统。
  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实现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东江、西江地表水及岩溶 (略) 和雷州半岛地下水等优质水资源。加强统一调度,协调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抓紧开展研究治理珠三角的咸潮问题。
  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略) 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和农村水环境生态安全。改善农田排灌基础条件,增强农田抗旱排洪能力。在解决农村*人饮水困难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 (略)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九)深化体制改革
  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略) 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管办分离。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略) 场监管水平,创造和维护 (略) 场环境。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逐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注重节约行政成本。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 (略) 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投资。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 (略) 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注意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减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将行政管理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对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动其改制转企, (略) 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内部管理。改革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 (略) 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类别建立不同的保障机制。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快以财务监管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产考核分配、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产权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略) 场准入范围,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国有中小企业实行整体改制,鼓励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社会投资者参股、控股。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大型国有企业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放开国有股权限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实行国有控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造和优化基础性、垄断性领域企业的产权结构。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略)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培育 (略) 场。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推动金融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略) 、保险公司、 (略) (略) 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步伐。 (略) 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通过深化改革营造广东省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5. (略) 场体系
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产权、资本、土地、技术和劳 (略) 场。发 (略) 场,建立规范的股票、债券、基金、保险 (略) 场,拓展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 (略) 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 (略) 场监管体系。 (略) 场经济秩序,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个。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碍,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 (略) 场,不断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十一五”期间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人。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略) (略) 、 (略) 场信息系统和远程招聘系统的建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加快将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业者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制定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尽量将没有参保的群体纳入医保体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强化社会保险共济功能,健全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应保尽保,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差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社会养老和社会慈善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2.维护社会公平
加强利益协调。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兼顾 (略) 、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以救助为主,优惠减免为辅, (略) 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以产业化扶贫和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上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完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逐步改革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保证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外来工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方面依法享有应有的权益。做好外来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劳动关系调节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等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 (略) 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垄断行业工资分配的监管力度,控制和调节垄断性收入。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对艾滋病、流感、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略) 理能力。大力支持 (略) 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 (略) 络,提高农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功能。加强对动植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略) 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公 (略) 健身服务。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场 (略) 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业余 (略) 络。支持广州做好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承办工作。发展体育产品,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数量。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普及婚育指导,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促进人口的有序合理迁移和流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实施妇女儿童困难救助工程,重点解决贫困、特殊妇女儿童的安居、就医和儿童的失学、辍学问题,努力改善欠 (略) 农村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
  4.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防洪体系、重点水 (略) 、地下 (略) 、生 (略) 、地质灾 (略) 、地下矿 (略) 的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活动,突出抓好对珠三 (略) 的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城乡灾害救助体系。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爆炸品、放射性物质的生产、运输、储存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加快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加强对重要物资储备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积极配合国家建设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治省,维护法律权威,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实行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着重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预防 (略) 理群体性事件。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以 (略) 为龙头,以创建“平安 (略) ”为切入点,以在珠 (略) 创建一批高标准文明村镇、在东西两 (略) 创建生态文明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城乡基层辐射延伸,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取缔邪教,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立法顾问制度和后评估等制度,推进民主立法、公开立法,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决策跟踪反馈、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 (略) 居民自治,推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搞好县乡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继续做好侨务工作。
  四、重大工程
按照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重大基础产业等领域的要求,重点建设“十大工程”。规划建设重大项目237项,估算总投资约*多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多亿元。项目筹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一)综合运输工程
  规划建设综合运输重大项目62项,估算总投资约550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320亿元。
   (略) 。重点建设出 (略) 和完善省 (略) 网,如云浮至广西苍梧(平台)、三水至广西贺州、连州至湖南永州、韶关至江西赣州、梅州至福建龙岩等出 (略) (广东段)和珠三角外环、广珠西线、广深沿江、汕梅等省 (略) 。“十一五”期间,新 (略) 约2000公里。
  轨道交通。重点建设武广客运专线、洛湛、厦深沿海、赣韶 (略) ,广珠、广深四线、广湛复线 (略) ,以及广州、深圳地铁项目。建成广州—珠海、广州—深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主轴线和广佛线。“十一五”期间, (略) 营运里程1100多公里,城际轨道交通270公里,地铁262公里。
  港口航道。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5个主枢纽港的集装箱、油气、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配套发展沿海及内河中小港口。疏浚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及整治千吨级及以上骨干内河航道。
  机场。重点建设新白云机场二期工程。扩建深圳机场。适时开工建设潮汕民用机场。完善各机场空管及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二)能源保障工程
规划建设能源重大项目21项,估算总投资约32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330亿元。
  电源。重点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阳江核电站一期、台山核电站一期,争取建设*丰核电站及第一个内*沿江核电站。建设一批沿海大型火电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以及一批燃气电厂。开发建设沿海大型风电场。建设集中供热、热电(冷)联产电厂项目。
  电网。积极推进珠 (略) 建设,完善 (略) 和各电 (略) 以及城 (略) 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220千 (略) 线路约*公里,变电容量*万千伏安。
  天 (略) 。重点建设珠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期工程,建成珠三角输气主干线。到2010年,力 (略) 居民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
  (三)水利建设工程规划
建设水利建设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45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投资380亿元。
  防洪安全体系。建设 (略) 防洪工程,包括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干堤治理工程在内、捍卫农田*亩以上的江海堤围达标工程,列入国家规划和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规划的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建设北江大堤加固达标、珠三角五大堤围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乐昌峡水利枢纽、湾头水利枢纽等防洪控制性重大工程。推进建设珠江河口整治工程。
  水资源配置。争取开工建设鉴江河口水利枢纽,建立东江、韩江、北江水资源监控系统。继续建设珠江三 (略) (略) 。积极进行“西水东调”、“西水南调”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 (略) 供水第二水源的规划建设。抓紧开展雷州半岛改水治旱综合治理的前期研究工作。
  (四)自主创新工程规划
建设自主创新重大项目26项,估算总投资约7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630亿元。
  自主研发工程。重点建设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先进制造、软件 (略) 、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消化吸收创新等自主创新专项工程。新建一批国家级、省 (略)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和行业创新中心。
   (略) 。重点在一些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建设国家级、省级 (略) ;建设一批面向全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数据库,以及全省通用的电 (略) 、 (略) 、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略) (略) 。
  (五)现代重化工程
  规划建设重化工业重大项目13项,估算总投资约358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480亿元。
  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造船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以及环保设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广州南沙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造船、能源、环保、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广州汽车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项目等,到2010年,新增汽车生产能力*辆左右。
  石化基地。规划建设以大亚湾石化基地、广州石化基地、茂湛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崖门口石化基地为结点的沿海石化产业带。重点建设南海石化*吨炼油、广州*吨*烯、大型炼油一体化和现有炼厂扩建等。到2010年,炼油能力达到*吨/年,*烯生产能力达到*吨/年。
  钢铁基地。新建湛江东海岛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和南沙高档板材深加工基地。
  (六)服务业工程规划
建设服务业重大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35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90亿元。
  重点建设广州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深圳盐田港国际物流园、华南粮食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等会展项目和韶关丹霞 (略) 等一批旅游项目。
  (七)农村建设工程规划
建设农村建设工程重大项目11项,估算总投资约4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310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 (略) 、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略) 、农网改造工程和村镇综合整治工程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大 (略) 的骨干渠道及配套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工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及国家级重点渔港、国家和省级基本农 (略) 等。
  (八)环保生态工程规划
建设环保生态工程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69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90亿元。
  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治污保洁民心工程,重点建设珠江两岸、珠江流域、 (略) 河涌水系和练江、漠阳江等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现役燃煤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 (略) 理设施、城镇生 (略) 理设施、集约化禽畜养殖 (略) 理工程和危 (略) 理设施。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四江”(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自 (略) 、绿色通道 (略) 、水 (略) 、人工渔礁、生态农业系统,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
  (九)文化发展工程规划
建设文化发展重大项目22项,估算总投资约7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720亿元。
  教育体系。重点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工程和高校建设工程等。
  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科学中心、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和海 (略) 博物馆等项目,以及全民健身设施和2010年亚运会比赛和训练场馆。
  (十)平安保障工程规划
建设平安保障重大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11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00亿元。
  指挥、监测和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综合协调指挥系统,以及突发事件、防空、防灾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健全土地、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疫情以及社会治安、交通、人防、核应急、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建设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险集中式信息及容灾系统、敬老福星工程、省救助安置中心改扩建工程、工伤康复中心等。
  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建设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疫情监测系统、妇幼安康等公共卫生工程。
  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强自然灾害 (略) 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建设适应宏观调控需 (略) 络,完善提升“珠江粮食走廊”功能。加强药品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原油、成品油储备设施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