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 (略)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 (略)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省、市、县的相关部署,银窝沟乡组织编制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和深化,是银窝沟乡全域空间发展的指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为银窝沟乡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空间保障。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本次规划分为乡域和乡政府驻地两个层次。乡域范围为银窝沟乡 (略) ,总面积207.2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为银镇村 (略) ,面积为6.92平方公里。
二、乡镇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结合银 (略) 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析,确定银窝沟乡总体定位为现代农业型乡镇。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三条空间管制控制线全面落地;各级生 (略) 保护和修复体系建立;农 (略) 得到优化,耕地保护目标得到落实;产镇融合度显著提升,充满活力的城 (略) 基本奠定;国土空间的保护、利用、治理和修复水平明显提高。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开放高效的国 (略) ,建成现代化生态型农旅小镇。
到2050年,国 (略) 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越,人居环境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富足的农业强乡。
四、国土空间开 (略)
1、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9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亩。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全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319.19公顷,为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银窝沟乡为围场县农 (略) 。
3、国土空 (略)
规划构建“两轴、两心、三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 (略) 。
“两轴”:镇域主要空间发展轴、镇域次要空间发展轴,“两心”是以乡政府驻地为依托的公共服务中心;以西沟门村为依托的工贸服务中心,“三片”是围绕乡政府驻地打造的经济融合 (略) ;以西沟门村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 (略) ;其他村形成的农业 (略) 。
4、落实国土空间 (略)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 (略) ,银窝沟乡包括生 (略) 、生 (略) 、牧 (略) 、农 (略) 、村 (略) 、林 (略) 、一 (略) 七大 (略) 。
5、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落实县级国土空间调控目标,立足银窝沟乡土地利用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合理调整农林用地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园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导园地向低山丘陵调整。科学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闲置的土地。
优化生 (略) 。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荒山荒坡造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矿山修复等,提升土地生态化水平。
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村庄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 (略) 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五、农 (略)
1、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饲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各类非农建 (略) 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须经相关部门批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原则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产能不下降。建立统 (略) ,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除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确需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整理。结合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多渠道补充耕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 (略) ,将符合条件的宜耕后备资源通过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设等措施,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2、优化农 (略)
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空 (略) ,银窝沟乡位于东南部高效生态农业板块,以规模化种养殖、标准化生产为目标,以生产马铃薯、露地蔬菜(甘蓝和白菜)、设施蔬菜、特色鲜果、畜禽养殖为主,重点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苗木和花卉生产基地等项目。规划应立足乡内特色农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以玉米、中药材种植和肉牛养殖为主,水稻、绿色果蔬种植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3、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农用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银窝沟乡国 (略) ,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对低效林草地和园地资源整合、 (略) ,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部署,通过耕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稳步推进银窝沟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顺应加强耕地保护的需要,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的整治能避免土地浪费,是当前土地使用中优先考虑对象。结合县域低效用地利用项目整体部署,推进银窝沟乡工矿复垦、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整治。
未利用地开发。结合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整体统筹,积极推进银窝沟乡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距离村庄近、道路通达度高、地形坡度小、土壤肥力足、集中连片度高的宜耕等级为最适宜或中等适宜的土地划入后备耕地。
六、生 (略)
1、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略) 打基础、多廊多点保质量”的生态保 (略) ,银窝沟乡属于中部水 (略) ,主要以人工造林和天然林、生态林保护为主,兼顾维持与提 (略) 的生态功能。
加强重点物种监测地保护,加强森林系统恢复,保护寒温带和温带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村庄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水井周围30米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定期常规指标监测,保证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 (略) ,银 (略) 于布澄河流域生 (略) 。
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布澄河中上游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布澄河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廊道的恢复与修复,营造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
加大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修复,尽量避免林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结合县域造林绿化任务整体部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积,保障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对农田土壤污染防护与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扶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种养结合、轮作休耕等农业耕作措施,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
七、建 (略)
1、居民点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指引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职能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两个等级,细化居民点体系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确定银镇村、银杖子村为中心村;基层村共14个,包括西沟门村、查正村、富营子村、来太沟村、银水泉村、前道村、银里村、石匣村、北山根村、马连道村、大碾子村、德安庄村、上伙房村、麻家营村。
规划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村庄分类引导,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全乡16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和保留改善类两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包括银镇村、银杖子村,保留改善类村庄包括西沟门村、查正村、富营子村、来太沟村、银水泉村、前道村、银里村、石匣村、北山根村、马连道村、大碾子村、德安庄村、上伙房村、麻家营村。
银窝沟乡共16个行政村,其中银镇村纳入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范围,不编制村庄规划,其余15个行政村均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2、建 (略)
按照县域统筹、先增后减、规划期末乡域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期末银窝沟乡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
3、产业发展空间
通过梳理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优势,按照三产融合发展途径优化镇域产业体系,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以为途径,推动镇域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工业+旅游”进 (略) ,形成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工业产业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载体的“ (略) 、多节点”的产业体系。
4、公共服 (略)
规划建立“乡级—村级”二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乡级、村级 (略) 生活圈层级,强化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统筹。
八、乡政府驻地规划
1、用地结构
规划对现状用地结构和规模进行优化,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用地,优化农村 (略) ,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引导
遵循自 (略) ,实现建设空间与生态和谐共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山水空间形态。
3、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
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 (略) 合理,生态宜人的生活环境,新建建筑或质量较好的建筑应尽量保留。
4、 (略) 络
做好乡政府驻地生态空间和生态绿心的有机结合,划定生态景观廊道。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化乡政府驻地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 (略) 。
九、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道路交通规划
贯彻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建设外畅内通的立体 (略) 络的目标, (略) 等重要交通规划(赤呼高速的建成),加 (略) 系统与各类对外交通设施的连接,形成“1-1-1”对外 (略) 络; (略) 络,加强镇村、产业节 (略) 连通;提 (略) 建设目标,提 (略) 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给水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 (略) 水厂,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为每个村庄供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3、排水工程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规划在乡政府驻地 (略) (略) 理厂,对乡政府驻地生活污水进行 (略) 理。规划每个村应建设 (略) 一体 (略) 理设施,保障生活污水 (略) 理。
4、电力工程
(略) 建设改造升级。改造提升村庄现有生活变压器,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到四千伏安以上,满足 (略) 生活改善需求及电能替代、新能源汽车普及、清洁能源接入等经济发展需求。
5、通信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新 (略) ,鼓励其他村庄结合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 (略) 点。规划结合村委会、邻里驿站或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 (略) 点。
6、供热工程
规划乡政府驻地和其他村庄持续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清洁能源供暖,大力推动洁净煤、电代煤采暖工程,结 (略) 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动空气源采暖。
7、燃气工程
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村庄主要气源,规划新建液化石油气站,位于银镇村。
8、环卫工程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 (略) 置体系,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规划在北山外根村新建垃圾中转站,至2035年,生活垃圾 (略) 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进村庄公厕、旅游公厕建设,推动户厕改造全覆盖。
十、安全防灾体系
1、防洪排涝工程
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乡政府驻地及连片村庄防洪标准按照不低于10年一遇进行设防。
2、抗震工程
加强抗震防灾工程建设,银窝沟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地 (略) 划图中所 (略) 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抗震设防;生命线工程和重要抗震设施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以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3、消防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新建乡镇志愿消防队,在县消防大队管理与乡政府统筹下,加强志愿消防队应急知识培训,承担乡域内对火灾、工程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消防应急任务。
4、公共卫生工程
建 (略) 为核心,各村庄卫生室为辅助的二级防疫保健体系,充分 (略) 的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覆盖全 (略) 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 (略)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 (略)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省、市、县的相关部署,银窝沟乡组织编制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和深化,是银窝沟乡全域空间发展的指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为银窝沟乡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空间保障。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本次规划分为乡域和乡政府驻地两个层次。乡域范围为银窝沟乡 (略) ,总面积207.2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为银镇村 (略) ,面积为6.92平方公里。
二、乡镇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结合银 (略) 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析,确定银窝沟乡总体定位为现代农业型乡镇。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三条空间管制控制线全面落地;各级生 (略) 保护和修复体系建立;农 (略) 得到优化,耕地保护目标得到落实;产镇融合度显著提升,充满活力的城 (略) 基本奠定;国土空间的保护、利用、治理和修复水平明显提高。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开放高效的国 (略) ,建成现代化生态型农旅小镇。
到2050年,国 (略) 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越,人居环境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富足的农业强乡。
四、国土空间开 (略)
1、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9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亩。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全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319.19公顷,为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银窝沟乡为围场县农 (略) 。
3、国土空 (略)
规划构建“两轴、两心、三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 (略) 。
“两轴”:镇域主要空间发展轴、镇域次要空间发展轴,“两心”是以乡政府驻地为依托的公共服务中心;以西沟门村为依托的工贸服务中心,“三片”是围绕乡政府驻地打造的经济融合 (略) ;以西沟门村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 (略) ;其他村形成的农业 (略) 。
4、落实国土空间 (略)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 (略) ,银窝沟乡包括生 (略) 、生 (略) 、牧 (略) 、农 (略) 、村 (略) 、林 (略) 、一 (略) 七大 (略) 。
5、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落实县级国土空间调控目标,立足银窝沟乡土地利用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合理调整农林用地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园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导园地向低山丘陵调整。科学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闲置的土地。
优化生 (略) 。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荒山荒坡造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矿山修复等,提升土地生态化水平。
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村庄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 (略) 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五、农 (略)
1、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饲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各类非农建 (略) 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须经相关部门批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原则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产能不下降。建立统 (略) ,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除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确需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整理。结合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多渠道补充耕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 (略) ,将符合条件的宜耕后备资源通过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设等措施,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2、优化农 (略)
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空 (略) ,银窝沟乡位于东南部高效生态农业板块,以规模化种养殖、标准化生产为目标,以生产马铃薯、露地蔬菜(甘蓝和白菜)、设施蔬菜、特色鲜果、畜禽养殖为主,重点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苗木和花卉生产基地等项目。规划应立足乡内特色农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以玉米、中药材种植和肉牛养殖为主,水稻、绿色果蔬种植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3、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农用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银窝沟乡国 (略) ,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对低效林草地和园地资源整合、 (略) ,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部署,通过耕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稳步推进银窝沟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顺应加强耕地保护的需要,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的整治能避免土地浪费,是当前土地使用中优先考虑对象。结合县域低效用地利用项目整体部署,推进银窝沟乡工矿复垦、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整治。
未利用地开发。结合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整体统筹,积极推进银窝沟乡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距离村庄近、道路通达度高、地形坡度小、土壤肥力足、集中连片度高的宜耕等级为最适宜或中等适宜的土地划入后备耕地。
六、生 (略)
1、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略) 打基础、多廊多点保质量”的生态保 (略) ,银窝沟乡属于中部水 (略) ,主要以人工造林和天然林、生态林保护为主,兼顾维持与提 (略) 的生态功能。
加强重点物种监测地保护,加强森林系统恢复,保护寒温带和温带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村庄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水井周围30米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定期常规指标监测,保证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 (略) ,银 (略) 于布澄河流域生 (略) 。
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布澄河中上游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布澄河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廊道的恢复与修复,营造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
加大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修复,尽量避免林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结合县域造林绿化任务整体部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积,保障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对农田土壤污染防护与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扶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种养结合、轮作休耕等农业耕作措施,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
七、建 (略)
1、居民点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指引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职能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两个等级,细化居民点体系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确定银镇村、银杖子村为中心村;基层村共14个,包括西沟门村、查正村、富营子村、来太沟村、银水泉村、前道村、银里村、石匣村、北山根村、马连道村、大碾子村、德安庄村、上伙房村、麻家营村。
规划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村庄分类引导,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全乡16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和保留改善类两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包括银镇村、银杖子村,保留改善类村庄包括西沟门村、查正村、富营子村、来太沟村、银水泉村、前道村、银里村、石匣村、北山根村、马连道村、大碾子村、德安庄村、上伙房村、麻家营村。
银窝沟乡共16个行政村,其中银镇村纳入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范围,不编制村庄规划,其余15个行政村均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2、建 (略)
按照县域统筹、先增后减、规划期末乡域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期末银窝沟乡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
3、产业发展空间
通过梳理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优势,按照三产融合发展途径优化镇域产业体系,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以为途径,推动镇域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工业+旅游”进 (略) ,形成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工业产业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载体的“ (略) 、多节点”的产业体系。
4、公共服 (略)
规划建立“乡级—村级”二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乡级、村级 (略) 生活圈层级,强化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统筹。
八、乡政府驻地规划
1、用地结构
规划对现状用地结构和规模进行优化,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用地,优化农村 (略) ,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引导
遵循自 (略) ,实现建设空间与生态和谐共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山水空间形态。
3、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
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 (略) 合理,生态宜人的生活环境,新建建筑或质量较好的建筑应尽量保留。
4、 (略) 络
做好乡政府驻地生态空间和生态绿心的有机结合,划定生态景观廊道。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化乡政府驻地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 (略) 。
九、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道路交通规划
贯彻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建设外畅内通的立体 (略) 络的目标, (略) 等重要交通规划(赤呼高速的建成),加 (略) 系统与各类对外交通设施的连接,形成“1-1-1”对外 (略) 络; (略) 络,加强镇村、产业节 (略) 连通;提 (略) 建设目标,提 (略) 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给水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 (略) 水厂,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为每个村庄供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3、排水工程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规划在乡政府驻地 (略) (略) 理厂,对乡政府驻地生活污水进行 (略) 理。规划每个村应建设 (略) 一体 (略) 理设施,保障生活污水 (略) 理。
4、电力工程
(略) 建设改造升级。改造提升村庄现有生活变压器,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到四千伏安以上,满足 (略) 生活改善需求及电能替代、新能源汽车普及、清洁能源接入等经济发展需求。
5、通信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新 (略) ,鼓励其他村庄结合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 (略) 点。规划结合村委会、邻里驿站或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 (略) 点。
6、供热工程
规划乡政府驻地和其他村庄持续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清洁能源供暖,大力推动洁净煤、电代煤采暖工程,结 (略) 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动空气源采暖。
7、燃气工程
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村庄主要气源,规划新建液化石油气站,位于银镇村。
8、环卫工程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 (略) 置体系,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规划在北山外根村新建垃圾中转站,至2035年,生活垃圾 (略) 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进村庄公厕、旅游公厕建设,推动户厕改造全覆盖。
十、安全防灾体系
1、防洪排涝工程
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乡政府驻地及连片村庄防洪标准按照不低于10年一遇进行设防。
2、抗震工程
加强抗震防灾工程建设,银窝沟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地 (略) 划图中所 (略) 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抗震设防;生命线工程和重要抗震设施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以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3、消防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新建乡镇志愿消防队,在县消防大队管理与乡政府统筹下,加强志愿消防队应急知识培训,承担乡域内对火灾、工程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消防应急任务。
4、公共卫生工程
建 (略) 为核心,各村庄卫生室为辅助的二级防疫保健体系,充分 (略) 的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覆盖全 (略) 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