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内容
 
发送至邮箱

碧江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目录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第二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

第二章指导思想、 (略)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 (略)

第三节基本原则

第四节主要目标与指标

第三章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绿色升级

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

第三节优化运输结构,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第四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第四章加强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第一节推进系统治理, (略) 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第二节加强空间管控,持 (略) 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三节以PM2.5污染防治为中心,推动多污染物减排协同增效

第四节控排温室气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五章深化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第一节健全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第二节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

第三节全面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四节实 (略) 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第五节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第六节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第六章加强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第一节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

第二节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章提升农业农村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第三节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第四节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第五节统筹推进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第六节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第八章强化全过程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一节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略) 置能力

第二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三节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第四节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常态化监管机制

第二节提升环境突发事 (略) 置能力

第三节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十章强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供给能力

第一节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第二节推进河湖生态建设

第三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第四节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节加 (略) 域生态治理修复

第六节加强生态红线监管

第七节强化生物安全监测评估与监督管理

第八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第十一章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测

第一节健全生态 (略) 络

第二节完善生态监测体制机制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规制度

第四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第十二章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第一节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第二节聚焦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

第三节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健康

第四节完善应急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第十三章深化改革创新,落实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节落实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

第二节落实企业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第三节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第四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第五节构建生 (略) 场体系

第六节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能力

第十四章强化任务实施,统筹谋划重大工程

第一节建立重大工程体系

第二节分类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第三节拓展项目投融资渠道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责任落实

第二节明确任务分工

第三节开展评估考核

第四节强化资金保障

第五节强化信息公开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 (略) (略) 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上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紧紧围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固废治理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略) ,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持续向好,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出新绩、不断开创百姓富与生态美 (略) 新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建立。(1)建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 (略) ,省委、 (略) 委、市 (略) 委、区政府关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 (略)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研究环境污染防治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分工。制定出台了《 (略)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保工作责任。(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出台《 (略) 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将环保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

二、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环境空气质量。2016-2019年, (略) 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2)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全区主要河流锦江河设和尚田、九龙洞、健全和漾头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2016-2020年,其中和尚田、健全和漾头断面均符合地表水Ⅰ类标准,九龙洞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符 (略) 要求。饮用水源:2016-2020年,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其中, (略)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鹭鸶岩),水质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天生桥),水质达标率为100%。(3)声环境质量。2016-2020年, (略) (略) 域环境噪声、 (略) 环境噪声均符合各类 (略) 的要求; (略) 交通干线噪声状况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区以工程减排为主要抓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措施,对所有直接和间接排放工业废气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制度,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各部门齐抓共管,实现减存量、控新增,圆满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十三五”期间完成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和减排任务。

四、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和完善了 (略) 格化监管工作机制, (略) 内已全面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全区2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部拆除,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共计5619辆,报废注销其它老旧车辆8714辆。 (略) 区内23个加油站、59台油罐车的油气治理。 (略) 在建以及停建工地认真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的规范化管理要求, (略) 段实行重点管控,雾炮车实行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喷雾作业, (略) 面3000余平方米。严厉打击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检查烟花爆竹销售点172家,查获违规燃放案件2起。完成1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建成灯 (略) 理厂、铜仁漩水 (略) 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坝黄、漾头、云场坪 (略) 理厂并投入使用。先后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厂10家,网箱养鱼498口。完成 (略)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鹭鸶岩)取水口上移和规范化建设,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天生桥)及灯 (略) 暗塘供水点、和平乡供水厂、漾头镇冷水溪水厂、滑石乡罗家寨井水、滑石乡集镇水源点等5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略) 规范化建设。完成和平乡和平村、矮龙村、桐木坪乡桐木坪村、环北街道大坳村、漾头镇九龙村、瓦屋乡瓦屋村、滑石乡白水村等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明确 (略) 级河长、46名乡级河长和村级河长96名,开展清河大行动并坚持巡河活动。完 (略) 锦江河段14个排污口整治。(3)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依据《 (略) (略) 2018-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方案》《 (略) 畜禽养 (略) 划定方案》,按照“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要求,围绕农药、农膜、化肥、畜禽粪污治理等内容, (略) 格化管理、定期协商、督查巡查、动态监管4个机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取缔散养户57户,全区规模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均达80%以上,农药化肥使用实现零增长。稳步 (略)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2%以上。(4)在固废治理方面,常态化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推行贵州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引 (略) 综合利用固废等项目,初步形成固体 (略) 置体系。出台《 (略) 尾矿库、锰渣库“一库一策”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尾矿库、锰渣库闭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完善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 (略) 理体系,建成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 (略) 理站点128个,村级及种植基地回收桶覆盖率100%。全面推进医疗废物集 (略) 置,实现医疗废物集中 (略) 置“全覆盖”。(5)农村环境整治,按照《 (略) 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将生活垃圾转运至海创垃圾焚烧发电 (略) 置,实现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全覆盖和 (略) 理全覆盖,城 (略) 理率达97.3%,城乡生活垃圾 (略) 理率达95%, (略) 70个涉农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全区户厕改造率达80%以上。(6)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存在问题整改责任分解机制,加强整改进展情况的日常调度、汇总及上报,中央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涉及碧江的33(27+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信访转办102(43+59)个已全部办结;省第二轮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19(8+11)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信访转办件71(53+18)个已全部办结。同时,加强了组织领导,深化了思想认识,举一反三, (略) 范围内开展了突出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确保问题解决在前端。

六、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开展环评审批工作。一是坚持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作为控制新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准入门槛,杜绝高能耗、高污染。2016年以来,审批的建设项目共260个。二是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事项服务流程,完善审批事项目录。三是完 (略) 103个“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改。

七、环境监测、监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两河口、天生桥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指导 (略) 9家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完成铜仁海螺 (略) 、 (略) 武陵冶化厂、 (略) (略) 等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 (略) 任务和贵州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任务,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5%以上。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企业自觉守法。巩固提升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环境执法“双随机”,先后多次开展了涉重金属行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及辐射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开 (略) 环境污染隐患大排查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了环境污染事件发生。2016年以来, (略) 超标排放、未批先建、 (略) 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共计112起,处罚金额578.#元。

八、夯实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知行合一。一是以生态环保教育“五进”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环保宣传进企业、进机关、 (略) 、进农村、进学校活动。二是围绕环保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和“保护母亲河”,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世界环境日集中宣传活动。发放环保宣传资料#余份,制作发放环保宣传袋5000余个。三是进一步拓展了环保宣传渠道,及 (略) 站公开环保有关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四是开展“线下”活动。 (略) 群众、学生、社会组织、企业员工等共计12期600名代表先后 (略) 城市 (略) 、铜仁海创 (略) 、 (略) 环境监测站3家环 (略) 污 (略) 理设施。五是举办生态环保专题培训5期。

第二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仍待解决。一是2005年以前,建筑及室外排水技术规范标准要求低, (略) 政排水系统与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多采用合流制设计建设。 (略) 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科学性、联系性,未充分 (略) (略) 理厂建设用地、 (略) 建设改造 (略) 建设。 (略) 、房屋等建筑物配套排水系统的审查、建设、验收等环节,因长期缺少专业监管导致雨季大量地表径流进入污 (略) ,一旦超过输送负荷易发生溢流入河、进厂污水浓度低以及错接、直排、混排等问题。 (略) 污水问题属于工程类问题,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撑,区级政府受自身财力、融资困难等影响,彻底解决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整改。二是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生态修复难度大。由于时间原因,部分历史遗留砂石矿山主体灭失,以前收缴的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不能满足现行治理方案的资金保障。且原始开采不够规范,开采遗留坡面较为陡峭,加之受地域、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砂石矿山治理修复效果很难立竿见影。在砂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上,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原则,植被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存活率受土壤、空气、水分等环境的影响,一般都需要两到三年的养护和补种,短期内治理效果难以呈现,导致矿山恢复治理周期长,且受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或农业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恢复现状易遭受破坏,后期管护难度较大。

二、推进汞锰等重金属污染防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工作,推进耕地土壤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历史遗留尾矿库土壤污染防治、河道底泥清淤等工作开展,减少汞等重金属排放,降低周边土壤环境风险。以汞锰污染防控为重点,按“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的工作要求,严控 (略) 和涉重金属行业排放,定期开展涉重金属行 (略) 等重 (略) 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状况监测;对关停退出及停产整合的电解锰企业,全面拆除生产设施,做好拆除过程污染防治及拆除后的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整治工作。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合作。

三、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全区畜禽养殖场点多面广,养殖户文化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主要采取就近还田的模式消纳粪污,增加了监管难度,如果还田不当和还田过量容易引发环境风险。我区为典型的喀斯 (略) 域,地下溶洞和地下水系丰富,集中连片耕地少,推广发展机械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进展缓慢,加上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频率仍然较高,仍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四、空气质量管控压力大。 (略) 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梵净山和雪峰山之间,地势内低外高,当东北方向大气污染物在东北风携带下,沿着输送通道向 (略) 传输时,到达碧江后因南面和西面高海拔山体阻隔,污染 (略) 累积上升,容易出现本地污染物浓度高于 (略) 的现象。同时,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污染也给环境带来影响。 (略) 在建项目不断增多,城乡接合 (略) (略) 口路面破损未及时修复, (略) 两侧、 (略) 存在除尘死角,降尘、吸尘不彻底。受区域输入性、地域特征、少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保持稳定有一定难度。“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94.2%,环境空气形势较严峻,压力较大。

五、乡镇和农村生 (略) 理设施建设进度滞缓。 (略) 已采用式引进社会资本方参与建设农村生 (略) 理项目,目前,建成运行的只有 2 座乡 (略) 理厂、约 200 个自然村民 (略) 理设施。另外由于国家和地方缺少有关农村生 (略) 理设施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导致运行维护监管缺位,难以保障长期正常、规范运行,发挥生态效益。

六、群众身边问题仍需高度重视。一是群众对身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问题、处理问题的渠道单一、信息挖掘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发现问题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长期易反弹问题整改工作成效与群众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方式还不够精细,导致生活噪声、生活垃圾、工地扬尘等信访问题时有 (略) 理和解决后,成果未能得到长期有效巩固,容易出现反弹。

第二章指导思想、 (略)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总目标,推进美 (略) 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 (略) 径,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总抓手,坚持强化定力,坚持从严基调,坚持铁腕治污,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 (略) ,在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质量、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修复与示范创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碧江新未来。

第二 (略)

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总要求,以守护好优良生态环境为总目标,以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为总抓手,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行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聚焦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污染治理领域,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创建领域,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和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大领域发力,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污染防治行动,打好碳排放达峰攻坚战,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创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十四五”期间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稳定趋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三节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持久内生动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 (略) 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化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坚决筑牢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牢牢守护好优良生态环境 (略) 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精细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高环境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分区域分流域制定政策、目标、任务,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以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巩固提升已有成果,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十四五”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第四节主要目标与指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略)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展望2035年, (略) (略) 、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生态环境将根本好转,美 (略) 基本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略)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空气质量巩固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达到“生态环境优美,美丽碧江”远景目标。

二、指标体系

按照“可监测、可评估、可分解、可考核”,规划设置了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等四大类20项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

表2-1 (略)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现状值

(2020年)

目标值

(2025年)

指标属性

环境治理

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约束性

2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6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3

城市PM2.5年均浓度

(μg/m3)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4

城市O3年均浓度(第90百分

位数浓度值)(μg/m3)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5

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6

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

0

约束性

7

城 (略) 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全面清除

预期性

8

地下水国控点位劣V类水体比例(%)

无国控点位

预期性

9

农村生 (略) 理率(%)

2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10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万吨)

[1.17]、[0.45]、[3.1]、[0.16]

约束性


11

新增锰渣综合利用率

100%

预期性

应对气候变化

12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

约束性

13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3.5]

约束性

1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17.3

预期性

环境风险防控

1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16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100%

有效保障

100%

预期性

17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

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生态保护

18

生态质量指数(EQI)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19

森林覆盖率(%)

68.21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20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27.05%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21

水土保持率(%)

10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注:1.[]表示五年累计。

第三章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协同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 (略) 和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升产业清洁化水平,稳步推进“ (略) ”建设。

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绿色升级

全面完成国土空间优 (略) ,促进产 (略) 绿色发展, (略) 建设,提升污染综合防治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

合理谋划未 (略) ,碧 (略) (苏铜产业园)重点发展加工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仓储物流等产业,建 (略) 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南部新材料产业园、西部新型建材产业园、北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推进碧江数字科创产业园建设。

积极推进建材、锰产业等领域绿色工艺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加快生产工艺清洁化改造或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着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1 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1. (略) 高端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建设高端智能数控设备生产线一条。

2.配合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3.推进碧江数字科创产业园建设。

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

推动生物质发电智能化技术改造。优化水电、火电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处理好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风能资源普查及评价,积极推广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项目。

专栏2 能源结构调整项目

1.清洁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改善民生,包括风力发电。

第三节优化运输结构,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构建空中、#路、水域立体物流大通道, (略) 、公路、河运码头等重要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 (略) ,建设无缝链 (略) 络,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物流组织场所,提升物流产业对内集聚、对外辐射能力。发挥多式联运优势,优化货运结构, (略) 和水运通道,提升铁水货运比例, (略) 货运占比,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略) 络货运,推广“物流+大数据”,通过智慧物流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安全高效便捷运输。加快现 (略) 建设, (略) 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选择在多种运输方式汇合的地点建设 (略) 或物流中心。推动建设碧江火车东货运站、碧江鹏程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集装箱甩挂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着力控制柴油货车污染。严格落实国三、国四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基本淘汰任务。推动柴油机清洁化工程,全面 (略) 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船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 (略) 货场、建筑工地、 (略) 等重点 (略) 移动机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示范应用。

专栏3运输结构调整项目

1.碧江火车东货运站。

2.碧江鹏程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集装箱甩挂中心。

第四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清洁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规范使用养殖饲料和添加剂,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配方肥、新型肥料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

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健全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成推广“设施增地”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立体栽植、多层养殖、喷灌滴灌等集约化生产技术,发展高效节约型生态农业、节肥、节药、节能、节地农业。积极发展农林循环经济。

加强秸秆禁烧管控,严防因秸秆焚 (略) 域性大气污染,实施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还田,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


第四章加强协同控制,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略) 扬尘管控,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监管,构建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机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第一节推进系统治理, (略) 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略)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为目标,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规划,完善和落实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响应机制,建立和动态分析大气污染源应急减排清单,实施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分类管控机制,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加强空间管控,持 (略) 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落实“三线一单”成果,强化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倒逼落后产能淘汰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向精准化和科学化发展。进一步优化 (略) 大气监测点位,打通大数据监管通道,实现联防联治,以 (略) 、 (略) 等为重点,对大气污染治理实现全域范围全覆盖、空间时间全覆盖、管理责任全覆盖、系统治理全覆盖。

第三节以PM2.5污染防治为中心,推动多污染物减排协同增效

协同开展PM2.5和O3污染防治。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O3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制定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明确控制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针对PM2.5和O3的季节性污染 (略) 域传输规律,结 (略) 实际情况,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 (略) 分时分类的差异化和精细化协同管控。

专栏4臭氧形成机理研究项目

1.建设PM2.5和 (略) ,推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提升预测预警基础能力。

2. (略) 臭氧污染成因调查分析,解 (略) 夏季臭氧超标影响综合考评的问题,编制并实施《 (略) 夏季大气臭氧超标成因分析报告》,提 (略) 夏季大气臭氧污染防控措施建议。

强化扬尘管控。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严格实施“六个100%”扬尘防治措施。开展工业企业扬尘整治,按照“一厂一策”开展工业企业扬尘污染防治。 (略) 裸露地块扬尘整治。 (略) 网格化保洁管理, (略) 机械化清扫力度。严格渣土、砂石等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规运输扬尘污染违法行为。制定扬尘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扬尘防控长效机制。

专栏5扬尘控制项目

1. (略) 冬春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方案。持续开 (略) 工业企业、砂石料场、森林大火、秸秆焚烧、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及控制方案;提出切实可行 (略) 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管控办法。编制并实施《 (略) 城区冬春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方案》。

深入强化VOCs源头排放管控。确 (略) 本地VOCs控制重点行业,组织完成涉VOCs (略) 、企业集群、重点管控企业排查,明确VOCs主要生产环节,建立管理台账,对重点突出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编制“一厂一策”,重点实施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的原料替代、工艺提升、有组织排放治理、无组织排放控制等治理工程。持续排查汽修企业从事钣喷、烘干作业资质,检查VOCs净化装置安装使用情况,大力推广使用水性、高固体份涂料,推广静电喷涂等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严格落实喷漆、流平和烘干等工艺操作应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进行,并按要求进行废气集中 (略) 置,实现达标排放。

全面禁止低速货运车辆驶入 (略) , (略) 域内建筑工地内 (略) 移动机械情况进行检查,查处或劝离尾气排放不达标作业机械,加强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治理设施维护和监管检查,探索开展加油站错峰加油等积极管控措施。加强重点工程涉及VOCs排放工序管控,全区范围内涉及VOCs排放作业工序的施工项目(大中型装修工程、外立面改造工程、道路画线作业、道路沥青铺设作业)合理安排夏、秋季施工时间,制定错峰施工方案,施工过程合理选择和使用含VOCs原料。持续推动餐饮油烟管控治理,严格按照排放标准定期开展餐饮油烟检测,落实油烟净化装置安装使用和日常维护,确保达标排放。

专栏6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改造项目

1.重点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国家标准)提标改造项目,应覆 (略) 现有涉及的国家已发布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的重点行业。

强化机动车尾气监控。加 (略) 6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把好源头关。开展 (略) 检路查、加快 (略) 移动机械编码及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检查等工作。

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对工业大气污染源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主要大气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以水泥、冶金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含汞废气综合治理。鼓励有条件的非电非钢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水泥等建材行业深度治理。针对水泥、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

加强大气重点污染源监控。全面推进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医药、塑料制品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实施重点行业VOCs排污收费制度。在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试点。

第四节控排温室气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强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等源头管控措施,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倡导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改造工程,重点推动水泥、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能矿、资源深加工产业改造升级,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根据国家和省级部署,开展常态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温室气体数据的年度发布工作,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强化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在重点行业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管理。加强对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管控。推广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术,鼓励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发展低碳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成品住宅建设。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 (略) 理厂#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单株碳汇扶贫项目,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购买碳汇。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增强自然空间碳汇能力。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略) 基础设施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高防洪除涝能力,继续推进“ (略) ”建设。加强基础信息收集,建立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报,积极推进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提出部门、行业、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专栏7温室气体防治项目

1.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大气汞污染源追溯及大气汞的自然释放、传输和界面交换研究。大气汞污染主要来源解析,为大气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并实施《 (略) 大气汞污染主要来源分析报告》。

2. (略) 含 (略) 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3.水泥行业全面实现全过程超低排放提标改造项目,水泥行业提标改造全面实现全过程超低排放。

4. (略)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按年度,编 (略)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及 (略) 理五大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5. (略)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 (略) 二氧化碳达峰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

第五章深化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坚持系统思维,“三水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略) 无黑臭水体。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岸上和水里保护与治理,促进水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为主逐步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力争“十四五”期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 (略) 基本形成。

第一节健全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优化实施以控制断面和 (略) 相结合为基础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实现主要河流湖库、控制单元和 (略) 水质管理目标全覆盖。坚持“水#统筹、以水定岸”,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实行水质目标、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排放口、污染源企业的全面管理,提高河(湖)长制管理效能。

第二节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

强化生态环保执法。严格落实《 (略) 锦江流域保护条例》《 (略) 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 (略) 水体综合治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加大河流水质监测力度,健全三级河长体系,强化河长制工作,开展好巡查、执法与水污染隐患排查。 (略) 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努力实现长治久清。加强涉重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污染防治。实施城镇污 (略) 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程。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开展涉水行业企业和 (略) 工业污水深度治理,实现全面达标排放。继续实施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推进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废污水治理及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等任务。

(略) 黑臭水体。治理城乡生活环境, (略) (略) 黑臭水体,建立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机制。

推进城 (略) 全覆盖。深入开 (略) 普查,建 (略) 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实 (略) “四改造”, (略) 生 (略) 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低于100mg/L的,制定并实施“一厂一策”管网系统整治方案, (略) 混错接改造、破损修复。加快 (略) 、新城、污水直排、 (略) 理厂长期超负荷 (略) 域生 (略) 理能力。加 (略) 建设 (略) 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改造,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污泥 (略) 理和资源化利用,新 (略) 理厂必须有明确 (略) 置途径,限制未 (略) 理达标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扩大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推广污泥集中焚烧 (略) 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将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利用。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

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鼓励初期雨水截留 (略) 理设施建设,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

专栏8水污染治理项目

1.锦江重要支流川硐河污染成因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从水文条件、人为污染等方面全面调查和解析川硐河水质污染成因;提出川硐河污染治理技术及方案,编制并实施《川硐河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方案》。

2. (略) 金 (略) 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新 (略) 理能力#吨/日。

3. (略) 高新 (略) 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新 (略) 理能力#吨/日。

4. (略) (略) 政污 (略) 建设改造工程(该项目为合并名称,实际 (略) 项目不单列),建设改造污 (略) 175公里。

第三节全面加强水资源保障

转变高耗水方式。开展高耗水行业工业节水设施改造、节水型 (略) 建设。实施城 (略) 改造、节水型公共机构 (略) 建设、节水型器具推广、合同制节水。推进 (略) 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喷灌、微灌、集雨补灌、水田控制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运用。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略) 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广再生水利用。污 (略) 理后,除了河道生态补水外,推广 (略) 政杂用、工业用水等,节约水资源,多方式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

第四节实 (略) 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按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的原则,开展水生态修复,以解决断流河流“有水”问题为重点,明确河(湖)生态流量要求。

河湖生态恢复。《全国生 (略) 划》中水 (略) 内,清理与水 (略) 、水体及其生态缓冲带主导功能不相符(矛盾)的生产、生活活动,继续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提出以封育自然修复和人工林、草建设相结合的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对水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包括水下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河湖生态缓冲带受损等,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恢复、水生植被恢复等规模化生态保护恢复。对生态缓冲带范围内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农业污染进行整治。

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整治。对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体开展控源、截污、生物措施、水量保障措施、生态修复措施等综合管控和整治。

专栏9水生态修复项目

1. (略) (略) 德胜屯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2. (略) (略) 小江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3. (略) (略) 河道环境治理工程。包括瓦屋乡黄家寨河道、大梁河河道治理工程、锦江坝黄詹家溪至坝喻家坪段河道治理工程、锦江坝黄长坪至詹家溪段河道治理工程、冷水河河道治理工程、龙塘河河道治理工程、三寨河河道治理工程、石竹河河道治理工程、瓦屋河河道治理工程、小江口至清水塘段河道治理工程等。

4. (略) 梵净山清洁型小流域及锦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5.锦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科学解析锦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锦江流域重点污染源、风险源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管控建议及排污口清理整治工作建议。围绕锦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10-20年锦江流域的开发和保护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规划。编制并实施《锦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9年)》。

6.锦江流 (略)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人工湿地、河道生态护岸、河滨带等。

7. (略) (略) 锦江河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8. (略) 川硐街道小江口村中寨组大梁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第五节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力度,探索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范围划定及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饮用水水 (略) 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 (略)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加大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等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水源环境管理档案。到2025年,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 (略) 划定与勘界立标,县 (略) 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

强化饮用水安全风险防控。防范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风险。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分级分类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强化环境监管。巩固县 (略) 集中式水源地整治成效。推进“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 (略) 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略) 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 (略) 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专栏10水源地保护项目

1. (略) 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略) 标准化建设项目。

2. (略) 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 (略) 综合治理项目。

3. (略) 两河口集中式饮用水 (略) 规范化建设工程。

第六节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完善入河排污口监测数据档案,扎实做好入河排水口调查及分类工作,实行编号档案管理,并设置标识标牌。 (略) (略) 及重要水体排污口数量、位置及排放状况,建立入河排污口或溢流口台账。到2025年, (略) 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或溢流口排查。

设置入河 (略) (略) 。在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各地经济、 (略) 及城镇规划,划分禁止设 (略) 域和限制设 (略) 域,优化 (略) ,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工程。

第六章加强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以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底线, (略) 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风险因子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各级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实施一批针对性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优先行动, (略) 域土壤环境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第一节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

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工作,推进耕地土壤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历史遗留尾矿库土壤污染防治、河道底泥清淤等,减少汞等重金属排放,降低周边土壤环境风险。以汞锰污染防控为重点,按“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的工作要求,严控 (略) 和涉重金属行业排放,定期开展涉重金属行 (略) 等重 (略) 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状况监测;对关停退出及停产整合的电解锰企业,全面拆除生产设施,做好拆除过程污染防治及拆除后的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整治工作。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合作。

专栏11工矿污染源头治理项目

1. (略) 历史遗留煤矸石弃渣场综合治理项目。

2. (略) 土壤污染防治治理工程。

3. (略) (略) 域汞污染土壤污染源解析、贡献率定量计算、汞污染的沉积记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科学解 (略) (略) 域土壤汞污染来源, (略) (略) 域土壤汞污染治理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并实施《 (略) (略) 域土壤汞污染来源解析》。

4.涉汞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程。开展涉汞生产企业和历史遗留含汞污染地块的排查,确定涉汞重点行业企业和遗留污染地块(含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编 (略)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 (略) 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技术指南。落实重点涉汞企业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的要求,涉汞企业每年开展一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监测评估。

持续实施耕地土壤环境管理。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在永久基本农 (略) 域,不得进行破坏耕地的活动及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积极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合理采取农药及化肥等措施,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 (略) 使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分类实施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12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

1. (略) (略) 云场坪镇农用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项目。

2. (略) 瓦屋乡司前大坝、云场坪镇、滑石乡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二期项目立项建议及可行性研究。开展瓦屋乡、滑石乡、 (略) 域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精查,开 (略) 区域农田土壤汞及其它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编制并实 (略) 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二期项目的立项建议和(或)可行性报告。编制《 (略) 汞污染农田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并实施《 (略) (略) 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构建汞积累农作物正、负面清单,制 (略) 涉汞污染农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构建汞积累农作物正、负面清单,制 (略) 涉汞污染农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保障农产品安全。构建《汞积累农作物正、负面清单》;编制并实施《 (略) 涉汞污染农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强化建设用地治理修复。推广绿色修复理念,强化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 (略) 域、重点行业实施一批土壤污染防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重点工程。推进历史遗留矿山采选废渣的环境整治和修复治理。探索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专栏13建设用地治理修复项目

1.碧江涉汞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2. (略) 锰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第二节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以 (略) 为重点,实施地下水基础条件调查、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对 (略) 周边主要地下河、岩溶大泉、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监测点位及水质现状开展调查,科学评估地下水环境状况,基本 (略)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对地下水受 (略) 域进行分析,排查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源识别,对污染源进行治理。

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全过程中,统筹考虑地下水污染防治内容,在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措施、污染地块修复方案中,应纳入地下水相关内容。新(改、扩)建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需满足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

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以“双源”(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为重点,开展矿渣堆场周边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严控地下水污染源,切实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地下水污染行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利用渗井、渗坑、裂隙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等行为。提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 (略) 置能力,建立部门间地下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动监管机制。实 (略) 域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如电解锰产 (略) 、废弃矿山酸性废 (略) 、垃圾填埋 (略)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

第七章提升农业农村环境,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以“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动饮用水水 (略) 规范化建设,持续推 (略) 划定以及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等工作。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环境风险源,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实施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建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 (略) 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纳入河长制、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实施。结合农村改厕、村庄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等,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与农村改厕衔接,加快补齐农村生 (略) 理设施。制定农村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推动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自筹、村民适当缴费的运维资金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依据治理成效付费制度。开展已建污水 (略) 理设施运行状况摸底排查。推广第三方运行运维+村民有效参与、建设维护一体、设施租赁等运行管护模式。

专栏1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1. (略) 农村环境综合 (略) 推进项目(包 (略) 乡镇及农村生 (略) 理项目、 (略) (略) 桐木坪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略) (略) 瓦屋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略) 六龙山乡小冬云村、六龙山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

2. (略) 乡镇及农村生 (略) 理项目。开展农村分散式生 (略) 理分类收集转运的示范试点,研发并推广适合 (略) 分散式高效低成 (略) 理设施设备。

第三节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建立治理黑臭水体台账,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强化黑臭水体治理动态监管,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验收评估、抽查暗访、整改督查。按照“突出重点,试点先行”的原则,建立竞争性评审工作机制。开展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源头治理。推动河长制向村级延伸,切实履行黑臭水体治理责任。强化村委会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的责任,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和村集体组织投工投劳参与黑臭水体整治,鼓励公众监督举报,实现农村黑臭水体长“制”久清。

专栏15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项目

以乡(镇)、 (略) 为单位,试点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完成100个以上农村分散式生 (略) 理试点示范工程。

第四节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略) 块链、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继续开展果蔬茶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与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有机结合的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支持第三方服务组织开展化肥统配统施服务,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升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推动农药施用强度有效降低。推广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肥料施用全过程专业化服务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估,编制优 (略) 域清单,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和监督考核体系。

第五节统筹推进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健全农村生活垃 (略) 置体系。开展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创建,推进农村生 (略) 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在散 (略) 支持建立粪 (略) 理中心, (略) 场主体。完善畜 (略) 理利用合理收费制度 (略) 理长效运营机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及农膜回收利用。健全秸秆收储供应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提升秸秆商品化收储和供应能力。构建秸秆利用补偿制度,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制度,推进秸秆利用长效化运行。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建 (略) 域网格化监管制度。开 (略) 域性绿色补偿制度试点示范。健全完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强化产销用各环节监管,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

专栏16提升农业农村环境项目

1. (略) 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开展农村分散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的试点示范。

第六节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强化面源 (略) 络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大力推广可降解无害化农用薄膜。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污 (略) 理为主, (略) 理为补充,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实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 (略) 理相结合的“生态化、分散化、小型化”处理模式,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措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统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 (略) 理设施,加快农村生活垃 (略) 置体系建设,实现建制村生 (略) 理处置全覆盖。

专栏17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项目

1. (略) 乡镇及农村生 (略) 理项目。

2.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

3. (略) 废弃食用菌载重菌棒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第八章强化全过程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 (略) 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第一节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略) 置能力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构建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 (略) ”,强化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环境监管,提升信息化追溯水平。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优先支持铅蓄电池、矿物油生产企业 (略) 点回收其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逐步实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省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

统筹危 (略) 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危险及医疗废 (略) 置能力短板。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完善医疗废物收 (略) 置体系并覆盖 (略) 。推进企业、 (略) 危险废物自 (略) 置能力和水平提升,支持大 (略) 内部共享危险废 (略) 置设施。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开 (略) 危险废物、化学品产排单位及持证经营单位环境排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危 (略) 置单位、危险化学品单位、化工企业和 (略)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推进危 (略) 置能力和规范化运营水平。规范化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贮存、预处理和综合利用,推进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进 (略) 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推进 (略)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建立医疗废物协 (略) 置设施清单, (略) 置物资储备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 (略) 置能力。

第二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开展尾矿与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环境准入。建立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制度。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重点渣场尾矿库动态更新清单,实施“一库一档”管理。以无主尾矿库为重点,制定细化尾矿库应急预案。开展矿山污染调查与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实施一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

拓宽锰渣综合利用途径,落实锰渣综合利用 (略) 置。推进锰渣中有价组分回收利用,开展锰渣的无害化资源 (略) 理,研发锰渣高值化利用产品。拓宽锰渣综合利用途径,探索 (略) 理后的锰渣在制备富硒全价肥、渣库复垦、矿山回填造地、道路交通建设、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落实锰渣及产品检测标准,界定锰渣适宜排放可使用的重金属含量范围。开 (略) 理和利用技术与产品标准研究,规范锰渣 (略) 理检验方法,确定 (略) 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高值化利用领域的产品设计标准和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涉锰渣施工相关标准。

加快汞污染修复与汞 (略) 置。严控涉汞新增产能,原则上不予新建涉汞生产企业。积极推进低温等离子体、甘汞法、新型吸附材料等新型大气脱汞和深度净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推动在产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原则上涉汞企业均搬迁入园管理。研发含汞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法,提高汞的提取率和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专栏18固 (略) 置利用项目

1. (略) 云场坪镇老冶炼厂历史遗留汞渣污染治理工程。

2. (略) 云场坪镇云 (略) 道塘汞矿采矿点综合整治项目。

3. (略) (略)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 (略) 建筑垃 (略) 置再利用项目。

5.铜仁海螺 (略) 原煤堆棚及石灰石堆棚封闭技改项目。

第三节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建设生 (略) 理设施。结合城镇建设现状、发展需求,构建生 (略) 理“焚烧发电为主、其他利用为辅、 (略) 置保底” (略) 。统筹考虑农村生 (略) 理需求,全面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

大力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根据生 (略) 理设施现状及规划,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活 (略) 络体系。

(略)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略) 理 (略) 理系统,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专栏19 生 (略) 置利用项目

1. (略) 城镇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项目。

第四节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

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完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依法依规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以汞污染为试点,研究推进汞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聚焦汞、锰等重金属污染物,深入推进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排查治理,以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为主要手段,推动实施一批重金属减排工程,严格执行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

专栏20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

1.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应用及效果评估。编制《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与治理技术的成效评估报告》。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环境风险和核与辐射管理,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常态化监管机制

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监管机制。 (略) 域流域环境风险评估, (略) 域流域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物质、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情景分析, (略) 域流域环境风险评估。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落实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环境安全监管责任,把环境安全纳入日常隐患排查。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把环境隐患排查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隐患排查台账清单。

专栏21环境风险防控项目

1. (略) (略)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方案的修编。完善并实施《 (略) (略)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方案》。

第二节提升环境突发事 (略) 置能力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队#建设。加强应急队#建设,通过有偿服务吸纳专家参与环境应急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和事 (略) 置,与第三方救援应急队#协定应急协议,加强应急救援力量。

完善应急物资保障。 (略) 环境风险源分布情况和突发环境事件特点,补充和更新环境应急物资, (略) 置提供物资保障。建立常用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信息库,以便在事故状态下调集使用应急物资。探索与企业共建环境应急物资库,按市场规律,合理有偿共同管理、使用应急物资,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第三节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

提升核与辐射监管效能。持续推进核与辐射“放管服”改革工作,逐步实现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审批备案等事项线上办理。持续巩固辐射工作人员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核改革成果。加强现场监督执法,探索风险指引型监管,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定期开展放射源清查。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测井源作业、运输及贮存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逐步配备核与辐射执法设备和防护用品。

提升核与辐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开展辐射环境现状调查。强化核与辐射社会风险评估和快 (略) 置。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做好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大辐射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供应和应急调用资源清单化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高风险源、重点排污单位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

持续推进放射性污染治理。强化放射性废物管理。废旧闲置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规范核技术利用单位放射性“三废”管理。持续推进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企业名录公开制度,探索伴生放射性矿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模式。

第十章强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供给能力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第一节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应急防灾水平,实施以自然恢复为主、科学合理人工措施为辅的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勘界立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装备,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人为活动,推进核 (略) 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

加强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略) 重要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重点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开展退化天然林修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试点,开展退田还湖还湿。

推 (略) 域生态治理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继续推 (略) 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加强城镇生态功能建设, (略) (略) ,增强绿地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第二节推进河湖生态建设

强化河湖生态管理。完善河(湖)长制,大力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恢复与改善重要河流、湖库、湿地和城镇水环境、水生态状况。

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国家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珍稀濒危水生物种为重点,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加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跟踪观测和科学研究,强化重要水产种质资 (略) 、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第三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完善林业生态功能。做足“造绿”文章,重点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抚育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以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目标,全力推动林长制改革,健全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林业科技转换机制、建设森林保护联动机制。

第四节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持续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退耕还林,持续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宜林荒山造林、种植结构调整、森林抚育、林地改造等,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筑牢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在水 (略) 如天生桥公园等实施以封育自然修复和人工林草建设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生态产业示范,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

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监管,定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定期发布外来入侵物种分布情况,对造成重大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开展治理和清除。

第五节加 (略) 域生态治理修复

推 (略) 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略) 治理;加强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上游重要河段和湖泊等重要湿地,增强水体功能。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构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及预测预报体系,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保护的法治化管理。

加强城镇生态功能建设, (略) (略) ,增强绿地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略) 生态环境, (略)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略) (略) 原有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城乡生活环境, (略) (略) 黑臭水体,建立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机制。着重城镇滨河生态缓冲带园林绿化建设,逐步推进沿河道绿地通风走廊构建,完善水系绿廊、滨水景观, (略) 热岛效应。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与修复。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与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

第六节加强生态红线监管

加强生态红线监管。利用统一的 (略) ,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 (略)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加快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国家重点生 (略) 转移支付政策。推动生态保护红线 (略) 和 (略) 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分担生态保护任务,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加强对自然保护地、水土流失等生态 (略) 的监测、评估与监管。及时发 (略) 生态破坏行为,利用遥感等手段开展监测,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地专项执法检查,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 (略) 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略) 。建立 (略) ,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 (略) 、生物多样性保 (略) 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

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

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职责。监督各类资源开发活动。通过强化资源开发活动生态保护事前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事中监督检查、加强监管,事后严格执法、督查问责,加快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全过程统一监管执法体系。

第七节强化生物安全监测评估与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涉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依法打击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严厉打击为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提供 (略) 场、 (略) ,以及发布广告的行为。严格审批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活动,严格监督野生动物猎捕、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加强出入境野生动物的检疫审批和检疫监督工作。禁止为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提供寄递服务。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第八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 (略) 创建,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模式,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专栏22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

1. (略) 凉湾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测

与省、市监测站联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第一节健全生态 (略) 络

完善地表水 (略) 络。进一步优化调整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 (略) 地 (略) 络现状,优化调整考核、评价断面,部分重点流域监测断面完善水量、水质 (略) 络。进一步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 (略) 络,构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为 (略) 络。持续加强安全监管。

有效运行环境空气 (略) 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PM2.5、O3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升。 (略) 评价、交通、山区、农村等空气 (略) 络,提升空气质量监测, (略) 评价点,实现精准评价。 (略) 大气降尘监测。增加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大气降水监测点数量。

健全 (略) 络。加快声环境 (略) 络建设,按 (略) 声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对学校、医院、 (略) (略) 域声环境质量监测。

健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略) 络。在国家和省控土壤及地下水监测点位的监测基础上, (略) 级适时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监测点位,并根据法律及政策要求开展专项监测。

构建遥感监测体系,建立天地一体监测体系。应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拓展监测半径,降低监测风险,提高监测应急响应速度,提升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推进新增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建设任务,完善污染源 (略) 络,推动挥发性有机物和总磷、总氮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逐步探索将大量非重点排污单位安装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

第二节完善生态监测体制机制

完善监测站的工作体系。监测工作在同一体系下运行,促进监测质量管理及数据的有效交流。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配置。建立监测人员考核机制,明确规定职称晋升需满足的专业条件,将个人信用纳入考核。

完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监测站建立一般环境风险应急响应能力, (略) 级联动机制。

推动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辐射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满足相关工作任务的专业人员,并配 (略) 内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辖区内辐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应急监测任务相适应的监测、分析设备及场所。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 (略) 水 (略) 络建设,其中地表水 (略) 络建设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实施,水利部门参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饮用水 (略) 络建设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实施, (略) 、 (略) (略) 参与。建立健全水环境要素监测断面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制度。全面规范环境空气 (略) 。全面规范社会化运维机制以及运维绩效评估、信用评价、从业禁止等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标准化建设。推进人财物等生态环境执法资源向基层下沉, (略) 执法力量。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强化综合行政执法职能。推动落实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略) 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第十二章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第一节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持续加强安全监管。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国家核技术利用申报系统使用和维护,制定信息核对和完善制度,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强化对核与辐射单位指导和帮扶。初步探索放射源实时监测监管模式,建成高风险移动放 (略) 。加大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和非密封放射性场所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废旧闲置放射源安全管理。适时对废物库进行评估和升级改造。深化废旧闲置放射源送贮管理,发现的废旧闲置放射源依法做到100%应收尽收。加强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督促企业自主开展辐射监测,企业全面建设门禁或通道式辐射监测系统。

强化核技术利用领域核安全文化建设。规范管理核技术利用企业监测和 (略) 管理,督促各核技术利用单位建立健全辐射安全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开展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并定期体检,建立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档案。加强监管人员及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从业人员的辐射安全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开展核技术利用宣传工作。

第二节 聚焦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

强化伴生矿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提高监管能力。建立和动态更新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企业名录。开展土壤放射性水平调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开展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篇,有序推动遗留的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污染场地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加强放射性监管能力建设,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建设伴生放射性 (略) ,推进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监管现代化建设。

规范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开展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性固体废物调查。督促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规范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暂存工作,控制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工作,防止无 (略) 场。开展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 (略) 置研究,对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摸底调查。

提升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能力。提高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企业的辐射防护意识。开展放射性岗位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安全教育和培训。完善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企业放射性废水 (略) 理设施,确保流出物达标排放。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企业建设相应的放射 (略) 理设施,开展放射性废水监测。

第三节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健康

加强电磁辐射监管。针对《环评法》实施前已建设未办手续的电磁设施,坚持最优化原则,采用“环评手续+环境限值”的模式分类推进,加强监督执法,对超出环境限值的电磁设 (略) 罚,守好辐射环境“不超标”底线。

全面铺开电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电磁辐射现状调查。绘制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分布图,建立电磁辐射场强分布模型。 (略) 的使用和完善工作,分类分步纳入通信基站、输变电等辐射设施基本情况、历年监测数据等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基本信息,实施“网络备案”,打造电 (略) ,实现电磁辐射设施信息化管理。

第四节完善应急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完善辐射事故应急体系。及时修订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立问责机制。完善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

加强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评估机制,开展辐射事故应急能力评估。建立应对重大辐射事故风险的“三单”制度。建立辐射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各级辐射事故应急组织配齐必需的辐射事故应急仪器、设备、防护用品等专用辐射事故应急物资。

完善辐射事故应急演 (略) 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略) 场环境。制定 (略) 环保产业发展措施, (略) 场主体培育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带动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在企业 (略) 、连片污 (略) 域和 (略) 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措施,加强工业污染地块利用和安全管控。建立企业分类分档差别 (略) 理收费机制,推动形 (略) 理运营服务费标准。探索建立农 (略) 理收费制度,适时完善居民阶梯水价政策。

第六节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能力

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探索建立非现场环境执法制度,依托科技手段,强化污染源执法管理。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全力抓好专项执法工作,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立更广泛及时的信息公开及公众反馈渠道。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利用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 (略) 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以自然生态、地下水、土壤质量等作为重点,完善监测体系。以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质、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监管为目标,加密监测点位、增加监测指标, (略) 格化监测。根据环境治理工作需求,拓展实施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温室气体、黑臭水体、长江经济带水质、重点流域水质等专项监测。推进城乡环境监测一体化,重点实施三级站对标达标、增项资质、补齐短板。 (略) 域三级站协作监测,发展重要污染因子中心实验室, (略) 域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分类管理制度,充实基层应 (略) 置力量,建立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重点乡镇应急资源与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略) 的环境信访举报投诉问题,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推进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推进应急预警监测能力建设, (略) 域联动的应急响应与调度支援机制,形成有效应 (略) 域内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强化环境风险预测预警,逐步开展土壤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体系。加强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巩固数据铁笼效果,实现从人防到机防转变,加快建设生态 (略) 和机构。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生态环境信息,全面建成生态环境“一本账、 (略) 、一张图”管理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网格化监管。基于“一张图”管理系统,加快水、大气、土壤等业务子系统的建设进度。实施生态环境项目库建设,整合项目绩效评估和财政绩效评估功能,实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第十四章强化任务实施,统筹谋划重大工程

第一节建立重大工程体系

按照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控、现代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八个方面,建立重点工程项目库,分期实施,动态调整。

第二节分类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对于以政府资金投入 (略) (略) 和污 (略) 理处置设施建设与提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加强项目库建设,强化项目绩效评估。对于基础调查、 (略) 络建设、执法监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对于以企业为治理主体的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温室气体减排等工程,推行行业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工程任务实施。

第三节拓展项目投融资渠道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把握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资金筹措原则,坚持以开拓 (略) , (略) 场化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责任与经济责任挂钩,企业是治理污染的主体,对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的,由政府补助和企业分担。二是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企业以及二噁英排放企业等要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三是争取中央、 (略) 级财政补助,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四是制定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五是整合各部门资金,共 (略) 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责任落实

区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中,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可制定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目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第二节明确任务分工

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规划任务落实方案,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第三节开展评估考核

对本规划执行情况按要求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上级部门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强化资金保障

区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新各类环保投融资方式,大力推 (略) 场化。围绕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和环境质量改善实施一批环保重大工程,作为政府优先实施项目和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并积极参与中央资金竞争性分配。同时,要积极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早落地、早建成、早见效。

第五节强化信息公开

完善 (略) 络,多渠道、多媒体宣传环境保护规划,定期公布环境质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规划实施信息,确保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公开。积极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觉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及时公开企业信息。进一步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与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

目录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第二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

第二章指导思想、 (略)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 (略)

第三节基本原则

第四节主要目标与指标

第三章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绿色升级

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

第三节优化运输结构,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第四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第四章加强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第一节推进系统治理, (略) 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第二节加强空间管控,持 (略) 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三节以PM2.5污染防治为中心,推动多污染物减排协同增效

第四节控排温室气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五章深化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第一节健全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第二节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

第三节全面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四节实 (略) 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第五节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第六节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第六章加强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第一节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

第二节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章提升农业农村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第三节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第四节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第五节统筹推进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第六节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第八章强化全过程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一节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略) 置能力

第二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三节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第四节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常态化监管机制

第二节提升环境突发事 (略) 置能力

第三节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十章强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供给能力

第一节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第二节推进河湖生态建设

第三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第四节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节加 (略) 域生态治理修复

第六节加强生态红线监管

第七节强化生物安全监测评估与监督管理

第八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第十一章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测

第一节健全生态 (略) 络

第二节完善生态监测体制机制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规制度

第四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第十二章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第一节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第二节聚焦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

第三节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健康

第四节完善应急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第十三章深化改革创新,落实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节落实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

第二节落实企业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第三节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第四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第五节构建生 (略) 场体系

第六节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能力

第十四章强化任务实施,统筹谋划重大工程

第一节建立重大工程体系

第二节分类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第三节拓展项目投融资渠道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责任落实

第二节明确任务分工

第三节开展评估考核

第四节强化资金保障

第五节强化信息公开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 (略) (略) 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上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紧紧围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固废治理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略) ,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持续向好,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出新绩、不断开创百姓富与生态美 (略) 新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建立。(1)建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 (略) ,省委、 (略) 委、市 (略) 委、区政府关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 (略)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研究环境污染防治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分工。制定出台了《 (略)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保工作责任。(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出台《 (略) 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将环保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

二、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环境空气质量。2016-2019年, (略) 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2)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全区主要河流锦江河设和尚田、九龙洞、健全和漾头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2016-2020年,其中和尚田、健全和漾头断面均符合地表水Ⅰ类标准,九龙洞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符 (略) 要求。饮用水源:2016-2020年,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其中, (略)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鹭鸶岩),水质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天生桥),水质达标率为100%。(3)声环境质量。2016-2020年, (略) (略) 域环境噪声、 (略) 环境噪声均符合各类 (略) 的要求; (略) 交通干线噪声状况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区以工程减排为主要抓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措施,对所有直接和间接排放工业废气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制度,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各部门齐抓共管,实现减存量、控新增,圆满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十三五”期间完成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和减排任务。

四、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和完善了 (略) 格化监管工作机制, (略) 内已全面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全区2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部拆除,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共计5619辆,报废注销其它老旧车辆8714辆。 (略) 区内23个加油站、59台油罐车的油气治理。 (略) 在建以及停建工地认真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的规范化管理要求, (略) 段实行重点管控,雾炮车实行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喷雾作业, (略) 面3000余平方米。严厉打击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检查烟花爆竹销售点172家,查获违规燃放案件2起。完成1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建成灯 (略) 理厂、铜仁漩水 (略) 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坝黄、漾头、云场坪 (略) 理厂并投入使用。先后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厂10家,网箱养鱼498口。完成 (略)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鹭鸶岩)取水口上移和规范化建设,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天生桥)及灯 (略) 暗塘供水点、和平乡供水厂、漾头镇冷水溪水厂、滑石乡罗家寨井水、滑石乡集镇水源点等5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略) 规范化建设。完成和平乡和平村、矮龙村、桐木坪乡桐木坪村、环北街道大坳村、漾头镇九龙村、瓦屋乡瓦屋村、滑石乡白水村等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明确 (略) 级河长、46名乡级河长和村级河长96名,开展清河大行动并坚持巡河活动。完 (略) 锦江河段14个排污口整治。(3)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依据《 (略) (略) 2018-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方案》《 (略) 畜禽养 (略) 划定方案》,按照“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要求,围绕农药、农膜、化肥、畜禽粪污治理等内容, (略) 格化管理、定期协商、督查巡查、动态监管4个机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取缔散养户57户,全区规模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均达80%以上,农药化肥使用实现零增长。稳步 (略)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2%以上。(4)在固废治理方面,常态化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推行贵州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引 (略) 综合利用固废等项目,初步形成固体 (略) 置体系。出台《 (略) 尾矿库、锰渣库“一库一策”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尾矿库、锰渣库闭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完善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 (略) 理体系,建成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 (略) 理站点128个,村级及种植基地回收桶覆盖率100%。全面推进医疗废物集 (略) 置,实现医疗废物集中 (略) 置“全覆盖”。(5)农村环境整治,按照《 (略) 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将生活垃圾转运至海创垃圾焚烧发电 (略) 置,实现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全覆盖和 (略) 理全覆盖,城 (略) 理率达97.3%,城乡生活垃圾 (略) 理率达95%, (略) 70个涉农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全区户厕改造率达80%以上。(6)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存在问题整改责任分解机制,加强整改进展情况的日常调度、汇总及上报,中央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涉及碧江的33(27+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信访转办102(43+59)个已全部办结;省第二轮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19(8+11)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信访转办件71(53+18)个已全部办结。同时,加强了组织领导,深化了思想认识,举一反三, (略) 范围内开展了突出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确保问题解决在前端。

六、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开展环评审批工作。一是坚持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作为控制新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准入门槛,杜绝高能耗、高污染。2016年以来,审批的建设项目共260个。二是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事项服务流程,完善审批事项目录。三是完 (略) 103个“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改。

七、环境监测、监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两河口、天生桥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指导 (略) 9家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完成铜仁海螺 (略) 、 (略) 武陵冶化厂、 (略) (略) 等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 (略) 任务和贵州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任务,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5%以上。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企业自觉守法。巩固提升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环境执法“双随机”,先后多次开展了涉重金属行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及辐射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开 (略) 环境污染隐患大排查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了环境污染事件发生。2016年以来, (略) 超标排放、未批先建、 (略) 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共计112起,处罚金额578.#元。

八、夯实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知行合一。一是以生态环保教育“五进”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环保宣传进企业、进机关、 (略) 、进农村、进学校活动。二是围绕环保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和“保护母亲河”,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世界环境日集中宣传活动。发放环保宣传资料#余份,制作发放环保宣传袋5000余个。三是进一步拓展了环保宣传渠道,及 (略) 站公开环保有关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四是开展“线下”活动。 (略) 群众、学生、社会组织、企业员工等共计12期600名代表先后 (略) 城市 (略) 、铜仁海创 (略) 、 (略) 环境监测站3家环 (略) 污 (略) 理设施。五是举办生态环保专题培训5期。

第二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仍待解决。一是2005年以前,建筑及室外排水技术规范标准要求低, (略) 政排水系统与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多采用合流制设计建设。 (略) 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科学性、联系性,未充分 (略) (略) 理厂建设用地、 (略) 建设改造 (略) 建设。 (略) 、房屋等建筑物配套排水系统的审查、建设、验收等环节,因长期缺少专业监管导致雨季大量地表径流进入污 (略) ,一旦超过输送负荷易发生溢流入河、进厂污水浓度低以及错接、直排、混排等问题。 (略) 污水问题属于工程类问题,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撑,区级政府受自身财力、融资困难等影响,彻底解决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整改。二是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生态修复难度大。由于时间原因,部分历史遗留砂石矿山主体灭失,以前收缴的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不能满足现行治理方案的资金保障。且原始开采不够规范,开采遗留坡面较为陡峭,加之受地域、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砂石矿山治理修复效果很难立竿见影。在砂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上,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原则,植被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存活率受土壤、空气、水分等环境的影响,一般都需要两到三年的养护和补种,短期内治理效果难以呈现,导致矿山恢复治理周期长,且受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或农业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恢复现状易遭受破坏,后期管护难度较大。

二、推进汞锰等重金属污染防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工作,推进耕地土壤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历史遗留尾矿库土壤污染防治、河道底泥清淤等工作开展,减少汞等重金属排放,降低周边土壤环境风险。以汞锰污染防控为重点,按“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的工作要求,严控 (略) 和涉重金属行业排放,定期开展涉重金属行 (略) 等重 (略) 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状况监测;对关停退出及停产整合的电解锰企业,全面拆除生产设施,做好拆除过程污染防治及拆除后的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整治工作。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合作。

三、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全区畜禽养殖场点多面广,养殖户文化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主要采取就近还田的模式消纳粪污,增加了监管难度,如果还田不当和还田过量容易引发环境风险。我区为典型的喀斯 (略) 域,地下溶洞和地下水系丰富,集中连片耕地少,推广发展机械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进展缓慢,加上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频率仍然较高,仍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四、空气质量管控压力大。 (略) 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梵净山和雪峰山之间,地势内低外高,当东北方向大气污染物在东北风携带下,沿着输送通道向 (略) 传输时,到达碧江后因南面和西面高海拔山体阻隔,污染 (略) 累积上升,容易出现本地污染物浓度高于 (略) 的现象。同时,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污染也给环境带来影响。 (略) 在建项目不断增多,城乡接合 (略) (略) 口路面破损未及时修复, (略) 两侧、 (略) 存在除尘死角,降尘、吸尘不彻底。受区域输入性、地域特征、少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保持稳定有一定难度。“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94.2%,环境空气形势较严峻,压力较大。

五、乡镇和农村生 (略) 理设施建设进度滞缓。 (略) 已采用式引进社会资本方参与建设农村生 (略) 理项目,目前,建成运行的只有 2 座乡 (略) 理厂、约 200 个自然村民 (略) 理设施。另外由于国家和地方缺少有关农村生 (略) 理设施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导致运行维护监管缺位,难以保障长期正常、规范运行,发挥生态效益。

六、群众身边问题仍需高度重视。一是群众对身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问题、处理问题的渠道单一、信息挖掘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发现问题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长期易反弹问题整改工作成效与群众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方式还不够精细,导致生活噪声、生活垃圾、工地扬尘等信访问题时有 (略) 理和解决后,成果未能得到长期有效巩固,容易出现反弹。

第二章指导思想、 (略)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总目标,推进美 (略) 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 (略) 径,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总抓手,坚持强化定力,坚持从严基调,坚持铁腕治污,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 (略) ,在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质量、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修复与示范创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碧江新未来。

第二 (略)

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总要求,以守护好优良生态环境为总目标,以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为总抓手,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行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聚焦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污染治理领域,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创建领域,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和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大领域发力,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污染防治行动,打好碳排放达峰攻坚战,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创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十四五”期间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稳定趋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三节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持久内生动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 (略) 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化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坚决筑牢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牢牢守护好优良生态环境 (略) 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精细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高环境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分区域分流域制定政策、目标、任务,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以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巩固提升已有成果,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十四五”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第四节主要目标与指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略)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展望2035年, (略) (略) 、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生态环境将根本好转,美 (略) 基本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略)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空气质量巩固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达到“生态环境优美,美丽碧江”远景目标。

二、指标体系

按照“可监测、可评估、可分解、可考核”,规划设置了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等四大类20项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

表2-1 (略)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现状值

(2020年)

目标值

(2025年)

指标属性

环境治理

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约束性

2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6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3

城市PM2.5年均浓度

(μg/m3)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4

城市O3年均浓度(第90百分

位数浓度值)(μg/m3)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5

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6

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

0

约束性

7

城 (略) 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全面清除

预期性

8

地下水国控点位劣V类水体比例(%)

无国控点位

预期性

9

农村生 (略) 理率(%)

2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10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万吨)

[1.17]、[0.45]、[3.1]、[0.16]

约束性


11

新增锰渣综合利用率

100%

预期性

应对气候变化

12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

约束性

13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3.5]

约束性

1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17.3

预期性

环境风险防控

1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16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100%

有效保障

100%

预期性

17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

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生态保护

18

生态质量指数(EQI)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19

森林覆盖率(%)

68.21

(略) 下达目标要求

约束性

20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27.05%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21

水土保持率(%)

100%

(略) 下达目标要求

预期性

注:1.[]表示五年累计。

第三章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协同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 (略) 和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升产业清洁化水平,稳步推进“ (略) ”建设。

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绿色升级

全面完成国土空间优 (略) ,促进产 (略) 绿色发展, (略) 建设,提升污染综合防治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

合理谋划未 (略) ,碧 (略) (苏铜产业园)重点发展加工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仓储物流等产业,建 (略) 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南部新材料产业园、西部新型建材产业园、北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推进碧江数字科创产业园建设。

积极推进建材、锰产业等领域绿色工艺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加快生产工艺清洁化改造或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着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1 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1. (略) 高端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建设高端智能数控设备生产线一条。

2.配合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3.推进碧江数字科创产业园建设。

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

推动生物质发电智能化技术改造。优化水电、火电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处理好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风能资源普查及评价,积极推广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项目。

专栏2 能源结构调整项目

1.清洁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改善民生,包括风力发电。

第三节优化运输结构,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构建空中、#路、水域立体物流大通道, (略) 、公路、河运码头等重要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 (略) ,建设无缝链 (略) 络,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物流组织场所,提升物流产业对内集聚、对外辐射能力。发挥多式联运优势,优化货运结构, (略) 和水运通道,提升铁水货运比例, (略) 货运占比,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略) 络货运,推广“物流+大数据”,通过智慧物流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安全高效便捷运输。加快现 (略) 建设, (略) 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选择在多种运输方式汇合的地点建设 (略) 或物流中心。推动建设碧江火车东货运站、碧江鹏程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集装箱甩挂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着力控制柴油货车污染。严格落实国三、国四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基本淘汰任务。推动柴油机清洁化工程,全面 (略) 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船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 (略) 货场、建筑工地、 (略) 等重点 (略) 移动机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示范应用。

专栏3运输结构调整项目

1.碧江火车东货运站。

2.碧江鹏程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集装箱甩挂中心。

第四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清洁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规范使用养殖饲料和添加剂,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配方肥、新型肥料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

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健全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成推广“设施增地”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立体栽植、多层养殖、喷灌滴灌等集约化生产技术,发展高效节约型生态农业、节肥、节药、节能、节地农业。积极发展农林循环经济。

加强秸秆禁烧管控,严防因秸秆焚 (略) 域性大气污染,实施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还田,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


第四章加强协同控制,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略) 扬尘管控,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监管,构建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机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第一节推进系统治理, (略) 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略)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为目标,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规划,完善和落实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响应机制,建立和动态分析大气污染源应急减排清单,实施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分类管控机制,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加强空间管控,持 (略) 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落实“三线一单”成果,强化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倒逼落后产能淘汰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向精准化和科学化发展。进一步优化 (略) 大气监测点位,打通大数据监管通道,实现联防联治,以 (略) 、 (略) 等为重点,对大气污染治理实现全域范围全覆盖、空间时间全覆盖、管理责任全覆盖、系统治理全覆盖。

第三节以PM2.5污染防治为中心,推动多污染物减排协同增效

协同开展PM2.5和O3污染防治。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O3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制定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明确控制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针对PM2.5和O3的季节性污染 (略) 域传输规律,结 (略) 实际情况,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 (略) 分时分类的差异化和精细化协同管控。

专栏4臭氧形成机理研究项目

1.建设PM2.5和 (略) ,推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提升预测预警基础能力。

2. (略) 臭氧污染成因调查分析,解 (略) 夏季臭氧超标影响综合考评的问题,编制并实施《 (略) 夏季大气臭氧超标成因分析报告》,提 (略) 夏季大气臭氧污染防控措施建议。

强化扬尘管控。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严格实施“六个100%”扬尘防治措施。开展工业企业扬尘整治,按照“一厂一策”开展工业企业扬尘污染防治。 (略) 裸露地块扬尘整治。 (略) 网格化保洁管理, (略) 机械化清扫力度。严格渣土、砂石等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规运输扬尘污染违法行为。制定扬尘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扬尘防控长效机制。

专栏5扬尘控制项目

1. (略) 冬春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方案。持续开 (略) 工业企业、砂石料场、森林大火、秸秆焚烧、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及控制方案;提出切实可行 (略) 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管控办法。编制并实施《 (略) 城区冬春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方案》。

深入强化VOCs源头排放管控。确 (略) 本地VOCs控制重点行业,组织完成涉VOCs (略) 、企业集群、重点管控企业排查,明确VOCs主要生产环节,建立管理台账,对重点突出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编制“一厂一策”,重点实施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的原料替代、工艺提升、有组织排放治理、无组织排放控制等治理工程。持续排查汽修企业从事钣喷、烘干作业资质,检查VOCs净化装置安装使用情况,大力推广使用水性、高固体份涂料,推广静电喷涂等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严格落实喷漆、流平和烘干等工艺操作应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进行,并按要求进行废气集中 (略) 置,实现达标排放。

全面禁止低速货运车辆驶入 (略) , (略) 域内建筑工地内 (略) 移动机械情况进行检查,查处或劝离尾气排放不达标作业机械,加强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治理设施维护和监管检查,探索开展加油站错峰加油等积极管控措施。加强重点工程涉及VOCs排放工序管控,全区范围内涉及VOCs排放作业工序的施工项目(大中型装修工程、外立面改造工程、道路画线作业、道路沥青铺设作业)合理安排夏、秋季施工时间,制定错峰施工方案,施工过程合理选择和使用含VOCs原料。持续推动餐饮油烟管控治理,严格按照排放标准定期开展餐饮油烟检测,落实油烟净化装置安装使用和日常维护,确保达标排放。

专栏6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改造项目

1.重点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国家标准)提标改造项目,应覆 (略) 现有涉及的国家已发布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的重点行业。

强化机动车尾气监控。加 (略) 6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把好源头关。开展 (略) 检路查、加快 (略) 移动机械编码及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检查等工作。

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对工业大气污染源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主要大气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以水泥、冶金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含汞废气综合治理。鼓励有条件的非电非钢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水泥等建材行业深度治理。针对水泥、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

加强大气重点污染源监控。全面推进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医药、塑料制品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实施重点行业VOCs排污收费制度。在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试点。

第四节控排温室气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强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等源头管控措施,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倡导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改造工程,重点推动水泥、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能矿、资源深加工产业改造升级,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根据国家和省级部署,开展常态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温室气体数据的年度发布工作,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强化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在重点行业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管理。加强对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管控。推广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术,鼓励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发展低碳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成品住宅建设。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 (略) 理厂#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单株碳汇扶贫项目,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购买碳汇。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增强自然空间碳汇能力。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略) 基础设施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高防洪除涝能力,继续推进“ (略) ”建设。加强基础信息收集,建立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报,积极推进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提出部门、行业、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专栏7温室气体防治项目

1.基于同位素技术的大气汞污染源追溯及大气汞的自然释放、传输和界面交换研究。大气汞污染主要来源解析,为大气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并实施《 (略) 大气汞污染主要来源分析报告》。

2. (略) 含 (略) 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3.水泥行业全面实现全过程超低排放提标改造项目,水泥行业提标改造全面实现全过程超低排放。

4. (略)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按年度,编 (略)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及 (略) 理五大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5. (略)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 (略) 二氧化碳达峰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

第五章深化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坚持系统思维,“三水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略) 无黑臭水体。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岸上和水里保护与治理,促进水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为主逐步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力争“十四五”期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 (略) 基本形成。

第一节健全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优化实施以控制断面和 (略) 相结合为基础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实现主要河流湖库、控制单元和 (略) 水质管理目标全覆盖。坚持“水#统筹、以水定岸”,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实行水质目标、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排放口、污染源企业的全面管理,提高河(湖)长制管理效能。

第二节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

强化生态环保执法。严格落实《 (略) 锦江流域保护条例》《 (略) 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 (略) 水体综合治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加大河流水质监测力度,健全三级河长体系,强化河长制工作,开展好巡查、执法与水污染隐患排查。 (略) 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努力实现长治久清。加强涉重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污染防治。实施城镇污 (略) 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程。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开展涉水行业企业和 (略) 工业污水深度治理,实现全面达标排放。继续实施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推进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废污水治理及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等任务。

(略) 黑臭水体。治理城乡生活环境, (略) (略) 黑臭水体,建立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机制。

推进城 (略) 全覆盖。深入开 (略) 普查,建 (略) 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实 (略) “四改造”, (略) 生 (略) 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低于100mg/L的,制定并实施“一厂一策”管网系统整治方案, (略) 混错接改造、破损修复。加快 (略) 、新城、污水直排、 (略) 理厂长期超负荷 (略) 域生 (略) 理能力。加 (略) 建设 (略) 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改造,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污泥 (略) 理和资源化利用,新 (略) 理厂必须有明确 (略) 置途径,限制未 (略) 理达标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扩大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推广污泥集中焚烧 (略) 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将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利用。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

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鼓励初期雨水截留 (略) 理设施建设,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

专栏8水污染治理项目

1.锦江重要支流川硐河污染成因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从水文条件、人为污染等方面全面调查和解析川硐河水质污染成因;提出川硐河污染治理技术及方案,编制并实施《川硐河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方案》。

2. (略) 金 (略) 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新 (略) 理能力#吨/日。

3. (略) 高新 (略) 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新 (略) 理能力#吨/日。

4. (略) (略) 政污 (略) 建设改造工程(该项目为合并名称,实际 (略) 项目不单列),建设改造污 (略) 175公里。

第三节全面加强水资源保障

转变高耗水方式。开展高耗水行业工业节水设施改造、节水型 (略) 建设。实施城 (略) 改造、节水型公共机构 (略) 建设、节水型器具推广、合同制节水。推进 (略) 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喷灌、微灌、集雨补灌、水田控制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运用。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略) 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广再生水利用。污 (略) 理后,除了河道生态补水外,推广 (略) 政杂用、工业用水等,节约水资源,多方式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

第四节实 (略) 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按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的原则,开展水生态修复,以解决断流河流“有水”问题为重点,明确河(湖)生态流量要求。

河湖生态恢复。《全国生 (略) 划》中水 (略) 内,清理与水 (略) 、水体及其生态缓冲带主导功能不相符(矛盾)的生产、生活活动,继续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提出以封育自然修复和人工林、草建设相结合的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对水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包括水下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河湖生态缓冲带受损等,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恢复、水生植被恢复等规模化生态保护恢复。对生态缓冲带范围内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农业污染进行整治。

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整治。对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体开展控源、截污、生物措施、水量保障措施、生态修复措施等综合管控和整治。

专栏9水生态修复项目

1. (略) (略) 德胜屯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2. (略) (略) 小江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3. (略) (略) 河道环境治理工程。包括瓦屋乡黄家寨河道、大梁河河道治理工程、锦江坝黄詹家溪至坝喻家坪段河道治理工程、锦江坝黄长坪至詹家溪段河道治理工程、冷水河河道治理工程、龙塘河河道治理工程、三寨河河道治理工程、石竹河河道治理工程、瓦屋河河道治理工程、小江口至清水塘段河道治理工程等。

4. (略) 梵净山清洁型小流域及锦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5.锦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科学解析锦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锦江流域重点污染源、风险源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管控建议及排污口清理整治工作建议。围绕锦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10-20年锦江流域的开发和保护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规划。编制并实施《锦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9年)》。

6.锦江流 (略)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人工湿地、河道生态护岸、河滨带等。

7. (略) (略) 锦江河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8. (略) 川硐街道小江口村中寨组大梁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第五节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力度,探索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范围划定及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饮用水水 (略) 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 (略)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加大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等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水源环境管理档案。到2025年,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 (略) 划定与勘界立标,县 (略) 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

强化饮用水安全风险防控。防范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风险。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分级分类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强化环境监管。巩固县 (略) 集中式水源地整治成效。推进“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 (略) 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略) 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 (略) 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专栏10水源地保护项目

1. (略) 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略) 标准化建设项目。

2. (略) 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 (略) 综合治理项目。

3. (略) 两河口集中式饮用水 (略) 规范化建设工程。

第六节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完善入河排污口监测数据档案,扎实做好入河排水口调查及分类工作,实行编号档案管理,并设置标识标牌。 (略) (略) 及重要水体排污口数量、位置及排放状况,建立入河排污口或溢流口台账。到2025年, (略) 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或溢流口排查。

设置入河 (略) (略) 。在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各地经济、 (略) 及城镇规划,划分禁止设 (略) 域和限制设 (略) 域,优化 (略) ,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及整治工程。

第六章加强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以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底线, (略) 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风险因子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各级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实施一批针对性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优先行动, (略) 域土壤环境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第一节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

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工作,推进耕地土壤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历史遗留尾矿库土壤污染防治、河道底泥清淤等,减少汞等重金属排放,降低周边土壤环境风险。以汞锰污染防控为重点,按“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的工作要求,严控 (略) 和涉重金属行业排放,定期开展涉重金属行 (略) 等重 (略) 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状况监测;对关停退出及停产整合的电解锰企业,全面拆除生产设施,做好拆除过程污染防治及拆除后的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整治工作。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合作。

专栏11工矿污染源头治理项目

1. (略) 历史遗留煤矸石弃渣场综合治理项目。

2. (略) 土壤污染防治治理工程。

3. (略) (略) 域汞污染土壤污染源解析、贡献率定量计算、汞污染的沉积记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科学解 (略) (略) 域土壤汞污染来源, (略) (略) 域土壤汞污染治理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并实施《 (略) (略) 域土壤汞污染来源解析》。

4.涉汞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程。开展涉汞生产企业和历史遗留含汞污染地块的排查,确定涉汞重点行业企业和遗留污染地块(含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编 (略)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 (略) 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技术指南。落实重点涉汞企业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的要求,涉汞企业每年开展一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监测评估。

持续实施耕地土壤环境管理。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在永久基本农 (略) 域,不得进行破坏耕地的活动及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积极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合理采取农药及化肥等措施,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 (略) 使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分类实施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12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

1. (略) (略) 云场坪镇农用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项目。

2. (略) 瓦屋乡司前大坝、云场坪镇、滑石乡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二期项目立项建议及可行性研究。开展瓦屋乡、滑石乡、 (略) 域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精查,开 (略) 区域农田土壤汞及其它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编制并实 (略) 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二期项目的立项建议和(或)可行性报告。编制《 (略) 汞污染农田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并实施《 (略) (略) 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构建汞积累农作物正、负面清单,制 (略) 涉汞污染农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构建汞积累农作物正、负面清单,制 (略) 涉汞污染农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保障农产品安全。构建《汞积累农作物正、负面清单》;编制并实施《 (略) 涉汞污染农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强化建设用地治理修复。推广绿色修复理念,强化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 (略) 域、重点行业实施一批土壤污染防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重点工程。推进历史遗留矿山采选废渣的环境整治和修复治理。探索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专栏13建设用地治理修复项目

1.碧江涉汞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2. (略) 锰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第二节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以 (略) 为重点,实施地下水基础条件调查、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对 (略) 周边主要地下河、岩溶大泉、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监测点位及水质现状开展调查,科学评估地下水环境状况,基本 (略)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对地下水受 (略) 域进行分析,排查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源识别,对污染源进行治理。

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全过程中,统筹考虑地下水污染防治内容,在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措施、污染地块修复方案中,应纳入地下水相关内容。新(改、扩)建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需满足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

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以“双源”(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为重点,开展矿渣堆场周边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严控地下水污染源,切实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地下水污染行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利用渗井、渗坑、裂隙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等行为。提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 (略) 置能力,建立部门间地下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动监管机制。实 (略) 域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如电解锰产 (略) 、废弃矿山酸性废 (略) 、垃圾填埋 (略)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

第七章提升农业农村环境,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以“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动饮用水水 (略) 规范化建设,持续推 (略) 划定以及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等工作。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环境风险源,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实施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建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 (略) 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纳入河长制、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实施。结合农村改厕、村庄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等,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与农村改厕衔接,加快补齐农村生 (略) 理设施。制定农村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推动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自筹、村民适当缴费的运维资金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依据治理成效付费制度。开展已建污水 (略) 理设施运行状况摸底排查。推广第三方运行运维+村民有效参与、建设维护一体、设施租赁等运行管护模式。

专栏1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1. (略) 农村环境综合 (略) 推进项目(包 (略) 乡镇及农村生 (略) 理项目、 (略) (略) 桐木坪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略) (略) 瓦屋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略) 六龙山乡小冬云村、六龙山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

2. (略) 乡镇及农村生 (略) 理项目。开展农村分散式生 (略) 理分类收集转运的示范试点,研发并推广适合 (略) 分散式高效低成 (略) 理设施设备。

第三节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建立治理黑臭水体台账,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强化黑臭水体治理动态监管,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验收评估、抽查暗访、整改督查。按照“突出重点,试点先行”的原则,建立竞争性评审工作机制。开展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源头治理。推动河长制向村级延伸,切实履行黑臭水体治理责任。强化村委会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的责任,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和村集体组织投工投劳参与黑臭水体整治,鼓励公众监督举报,实现农村黑臭水体长“制”久清。

专栏15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项目

以乡(镇)、 (略) 为单位,试点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完成100个以上农村分散式生 (略) 理试点示范工程。

第四节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略) 块链、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继续开展果蔬茶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与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有机结合的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支持第三方服务组织开展化肥统配统施服务,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升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推动农药施用强度有效降低。推广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肥料施用全过程专业化服务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估,编制优 (略) 域清单,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和监督考核体系。

第五节统筹推进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健全农村生活垃 (略) 置体系。开展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创建,推进农村生 (略) 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在散 (略) 支持建立粪 (略) 理中心, (略) 场主体。完善畜 (略) 理利用合理收费制度 (略) 理长效运营机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及农膜回收利用。健全秸秆收储供应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提升秸秆商品化收储和供应能力。构建秸秆利用补偿制度,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制度,推进秸秆利用长效化运行。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建 (略) 域网格化监管制度。开 (略) 域性绿色补偿制度试点示范。健全完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强化产销用各环节监管,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

专栏16提升农业农村环境项目

1. (略) 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开展农村分散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的试点示范。

第六节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强化面源 (略) 络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大力推广可降解无害化农用薄膜。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污 (略) 理为主, (略) 理为补充,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实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 (略) 理相结合的“生态化、分散化、小型化”处理模式,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措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统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 (略) 理设施,加快农村生活垃 (略) 置体系建设,实现建制村生 (略) 理处置全覆盖。

专栏17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项目

1. (略) 乡镇及农村生 (略) 理项目。

2.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

3. (略) 废弃食用菌载重菌棒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第八章强化全过程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 (略) 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第一节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略) 置能力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构建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 (略) ”,强化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环境监管,提升信息化追溯水平。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优先支持铅蓄电池、矿物油生产企业 (略) 点回收其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逐步实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省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

统筹危 (略) 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危险及医疗废 (略) 置能力短板。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完善医疗废物收 (略) 置体系并覆盖 (略) 。推进企业、 (略) 危险废物自 (略) 置能力和水平提升,支持大 (略) 内部共享危险废 (略) 置设施。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开 (略) 危险废物、化学品产排单位及持证经营单位环境排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危 (略) 置单位、危险化学品单位、化工企业和 (略)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推进危 (略) 置能力和规范化运营水平。规范化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贮存、预处理和综合利用,推进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进 (略) 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推进 (略)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建立医疗废物协 (略) 置设施清单, (略) 置物资储备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 (略) 置能力。

第二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开展尾矿与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环境准入。建立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制度。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重点渣场尾矿库动态更新清单,实施“一库一档”管理。以无主尾矿库为重点,制定细化尾矿库应急预案。开展矿山污染调查与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实施一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

拓宽锰渣综合利用途径,落实锰渣综合利用 (略) 置。推进锰渣中有价组分回收利用,开展锰渣的无害化资源 (略) 理,研发锰渣高值化利用产品。拓宽锰渣综合利用途径,探索 (略) 理后的锰渣在制备富硒全价肥、渣库复垦、矿山回填造地、道路交通建设、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落实锰渣及产品检测标准,界定锰渣适宜排放可使用的重金属含量范围。开 (略) 理和利用技术与产品标准研究,规范锰渣 (略) 理检验方法,确定 (略) 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高值化利用领域的产品设计标准和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涉锰渣施工相关标准。

加快汞污染修复与汞 (略) 置。严控涉汞新增产能,原则上不予新建涉汞生产企业。积极推进低温等离子体、甘汞法、新型吸附材料等新型大气脱汞和深度净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推动在产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原则上涉汞企业均搬迁入园管理。研发含汞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法,提高汞的提取率和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专栏18固 (略) 置利用项目

1. (略) 云场坪镇老冶炼厂历史遗留汞渣污染治理工程。

2. (略) 云场坪镇云 (略) 道塘汞矿采矿点综合整治项目。

3. (略) (略)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 (略) 建筑垃 (略) 置再利用项目。

5.铜仁海螺 (略) 原煤堆棚及石灰石堆棚封闭技改项目。

第三节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建设生 (略) 理设施。结合城镇建设现状、发展需求,构建生 (略) 理“焚烧发电为主、其他利用为辅、 (略) 置保底” (略) 。统筹考虑农村生 (略) 理需求,全面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

大力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根据生 (略) 理设施现状及规划,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活 (略) 络体系。

(略)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略) 理 (略) 理系统,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专栏19 生 (略) 置利用项目

1. (略) 城镇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项目。

第四节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

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完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依法依规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以汞污染为试点,研究推进汞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聚焦汞、锰等重金属污染物,深入推进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排查治理,以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为主要手段,推动实施一批重金属减排工程,严格执行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

专栏20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

1.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应用及效果评估。编制《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与治理技术的成效评估报告》。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环境风险和核与辐射管理,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常态化监管机制

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监管机制。 (略) 域流域环境风险评估, (略) 域流域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物质、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情景分析, (略) 域流域环境风险评估。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落实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环境安全监管责任,把环境安全纳入日常隐患排查。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把环境隐患排查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隐患排查台账清单。

专栏21环境风险防控项目

1. (略) (略)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方案的修编。完善并实施《 (略) (略) 大气污染应急管控方案》。

第二节提升环境突发事 (略) 置能力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队#建设。加强应急队#建设,通过有偿服务吸纳专家参与环境应急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和事 (略) 置,与第三方救援应急队#协定应急协议,加强应急救援力量。

完善应急物资保障。 (略) 环境风险源分布情况和突发环境事件特点,补充和更新环境应急物资, (略) 置提供物资保障。建立常用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信息库,以便在事故状态下调集使用应急物资。探索与企业共建环境应急物资库,按市场规律,合理有偿共同管理、使用应急物资,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第三节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

提升核与辐射监管效能。持续推进核与辐射“放管服”改革工作,逐步实现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审批备案等事项线上办理。持续巩固辐射工作人员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核改革成果。加强现场监督执法,探索风险指引型监管,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定期开展放射源清查。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测井源作业、运输及贮存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逐步配备核与辐射执法设备和防护用品。

提升核与辐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开展辐射环境现状调查。强化核与辐射社会风险评估和快 (略) 置。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做好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大辐射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供应和应急调用资源清单化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高风险源、重点排污单位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

持续推进放射性污染治理。强化放射性废物管理。废旧闲置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规范核技术利用单位放射性“三废”管理。持续推进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企业名录公开制度,探索伴生放射性矿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模式。

第十章强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供给能力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第一节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应急防灾水平,实施以自然恢复为主、科学合理人工措施为辅的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勘界立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装备,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人为活动,推进核 (略) 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

加强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略) 重要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重点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开展退化天然林修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试点,开展退田还湖还湿。

推 (略) 域生态治理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继续推 (略) 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加强城镇生态功能建设, (略) (略) ,增强绿地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第二节推进河湖生态建设

强化河湖生态管理。完善河(湖)长制,大力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恢复与改善重要河流、湖库、湿地和城镇水环境、水生态状况。

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国家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珍稀濒危水生物种为重点,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加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跟踪观测和科学研究,强化重要水产种质资 (略) 、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第三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完善林业生态功能。做足“造绿”文章,重点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抚育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以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目标,全力推动林长制改革,健全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林业科技转换机制、建设森林保护联动机制。

第四节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持续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退耕还林,持续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宜林荒山造林、种植结构调整、森林抚育、林地改造等,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筑牢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在水 (略) 如天生桥公园等实施以封育自然修复和人工林草建设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生态产业示范,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

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监管,定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定期发布外来入侵物种分布情况,对造成重大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开展治理和清除。

第五节加 (略) 域生态治理修复

推 (略) 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略) 治理;加强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上游重要河段和湖泊等重要湿地,增强水体功能。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构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及预测预报体系,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保护的法治化管理。

加强城镇生态功能建设, (略) (略) ,增强绿地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略) 生态环境, (略)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略) (略) 原有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城乡生活环境, (略) (略) 黑臭水体,建立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机制。着重城镇滨河生态缓冲带园林绿化建设,逐步推进沿河道绿地通风走廊构建,完善水系绿廊、滨水景观, (略) 热岛效应。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与修复。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与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

第六节加强生态红线监管

加强生态红线监管。利用统一的 (略) ,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 (略)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加快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国家重点生 (略) 转移支付政策。推动生态保护红线 (略) 和 (略) 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分担生态保护任务,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加强对自然保护地、水土流失等生态 (略) 的监测、评估与监管。及时发 (略) 生态破坏行为,利用遥感等手段开展监测,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地专项执法检查,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 (略) 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略) 。建立 (略) ,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 (略) 、生物多样性保 (略) 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

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

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职责。监督各类资源开发活动。通过强化资源开发活动生态保护事前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事中监督检查、加强监管,事后严格执法、督查问责,加快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全过程统一监管执法体系。

第七节强化生物安全监测评估与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涉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依法打击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严厉打击为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提供 (略) 场、 (略) ,以及发布广告的行为。严格审批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活动,严格监督野生动物猎捕、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加强出入境野生动物的检疫审批和检疫监督工作。禁止为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提供寄递服务。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第八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 (略) 创建,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模式,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专栏22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

1. (略) 凉湾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测

与省、市监测站联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第一节健全生态 (略) 络

完善地表水 (略) 络。进一步优化调整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 (略) 地 (略) 络现状,优化调整考核、评价断面,部分重点流域监测断面完善水量、水质 (略) 络。进一步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 (略) 络,构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为 (略) 络。持续加强安全监管。

有效运行环境空气 (略) 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PM2.5、O3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升。 (略) 评价、交通、山区、农村等空气 (略) 络,提升空气质量监测, (略) 评价点,实现精准评价。 (略) 大气降尘监测。增加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大气降水监测点数量。

健全 (略) 络。加快声环境 (略) 络建设,按 (略) 声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对学校、医院、 (略) (略) 域声环境质量监测。

健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略) 络。在国家和省控土壤及地下水监测点位的监测基础上, (略) 级适时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监测点位,并根据法律及政策要求开展专项监测。

构建遥感监测体系,建立天地一体监测体系。应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拓展监测半径,降低监测风险,提高监测应急响应速度,提升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推进新增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建设任务,完善污染源 (略) 络,推动挥发性有机物和总磷、总氮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逐步探索将大量非重点排污单位安装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

第二节完善生态监测体制机制

完善监测站的工作体系。监测工作在同一体系下运行,促进监测质量管理及数据的有效交流。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配置。建立监测人员考核机制,明确规定职称晋升需满足的专业条件,将个人信用纳入考核。

完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监测站建立一般环境风险应急响应能力, (略) 级联动机制。

推动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辐射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满足相关工作任务的专业人员,并配 (略) 内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辖区内辐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应急监测任务相适应的监测、分析设备及场所。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 (略) 水 (略) 络建设,其中地表水 (略) 络建设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实施,水利部门参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饮用水 (略) 络建设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实施, (略) 、 (略) (略) 参与。建立健全水环境要素监测断面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制度。全面规范环境空气 (略) 。全面规范社会化运维机制以及运维绩效评估、信用评价、从业禁止等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标准化建设。推进人财物等生态环境执法资源向基层下沉, (略) 执法力量。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强化综合行政执法职能。推动落实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略) 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第十二章加强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第一节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持续加强安全监管。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国家核技术利用申报系统使用和维护,制定信息核对和完善制度,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强化对核与辐射单位指导和帮扶。初步探索放射源实时监测监管模式,建成高风险移动放 (略) 。加大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和非密封放射性场所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废旧闲置放射源安全管理。适时对废物库进行评估和升级改造。深化废旧闲置放射源送贮管理,发现的废旧闲置放射源依法做到100%应收尽收。加强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辐射安全监管,督促企业自主开展辐射监测,企业全面建设门禁或通道式辐射监测系统。

强化核技术利用领域核安全文化建设。规范管理核技术利用企业监测和 (略) 管理,督促各核技术利用单位建立健全辐射安全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开展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并定期体检,建立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档案。加强监管人员及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从业人员的辐射安全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开展核技术利用宣传工作。

第二节 聚焦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

强化伴生矿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提高监管能力。建立和动态更新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企业名录。开展土壤放射性水平调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开展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篇,有序推动遗留的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污染场地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加强放射性监管能力建设,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建设伴生放射性 (略) ,推进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监管现代化建设。

规范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开展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性固体废物调查。督促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规范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暂存工作,控制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工作,防止无 (略) 场。开展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放射 (略) 置研究,对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摸底调查。

提升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能力。提高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企业的辐射防护意识。开展放射性岗位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安全教育和培训。完善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企业放射性废水 (略) 理设施,确保流出物达标排放。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企业建设相应的放射 (略) 理设施,开展放射性废水监测。

第三节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健康

加强电磁辐射监管。针对《环评法》实施前已建设未办手续的电磁设施,坚持最优化原则,采用“环评手续+环境限值”的模式分类推进,加强监督执法,对超出环境限值的电磁设 (略) 罚,守好辐射环境“不超标”底线。

全面铺开电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电磁辐射现状调查。绘制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分布图,建立电磁辐射场强分布模型。 (略) 的使用和完善工作,分类分步纳入通信基站、输变电等辐射设施基本情况、历年监测数据等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基本信息,实施“网络备案”,打造电 (略) ,实现电磁辐射设施信息化管理。

第四节完善应急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完善辐射事故应急体系。及时修订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立问责机制。完善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

加强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评估机制,开展辐射事故应急能力评估。建立应对重大辐射事故风险的“三单”制度。建立辐射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各级辐射事故应急组织配齐必需的辐射事故应急仪器、设备、防护用品等专用辐射事故应急物资。

完善辐射事故应急演 (略) 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略) 场环境。制定 (略) 环保产业发展措施, (略) 场主体培育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带动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在企业 (略) 、连片污 (略) 域和 (略) 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措施,加强工业污染地块利用和安全管控。建立企业分类分档差别 (略) 理收费机制,推动形 (略) 理运营服务费标准。探索建立农 (略) 理收费制度,适时完善居民阶梯水价政策。

第六节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能力

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探索建立非现场环境执法制度,依托科技手段,强化污染源执法管理。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全力抓好专项执法工作,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立更广泛及时的信息公开及公众反馈渠道。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利用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 (略) 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以自然生态、地下水、土壤质量等作为重点,完善监测体系。以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质、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监管为目标,加密监测点位、增加监测指标, (略) 格化监测。根据环境治理工作需求,拓展实施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温室气体、黑臭水体、长江经济带水质、重点流域水质等专项监测。推进城乡环境监测一体化,重点实施三级站对标达标、增项资质、补齐短板。 (略) 域三级站协作监测,发展重要污染因子中心实验室, (略) 域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分类管理制度,充实基层应 (略) 置力量,建立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重点乡镇应急资源与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略) 的环境信访举报投诉问题,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推进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推进应急预警监测能力建设, (略) 域联动的应急响应与调度支援机制,形成有效应 (略) 域内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强化环境风险预测预警,逐步开展土壤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体系。加强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巩固数据铁笼效果,实现从人防到机防转变,加快建设生态 (略) 和机构。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生态环境信息,全面建成生态环境“一本账、 (略) 、一张图”管理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网格化监管。基于“一张图”管理系统,加快水、大气、土壤等业务子系统的建设进度。实施生态环境项目库建设,整合项目绩效评估和财政绩效评估功能,实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第十四章强化任务实施,统筹谋划重大工程

第一节建立重大工程体系

按照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控、现代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八个方面,建立重点工程项目库,分期实施,动态调整。

第二节分类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对于以政府资金投入 (略) (略) 和污 (略) 理处置设施建设与提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加强项目库建设,强化项目绩效评估。对于基础调查、 (略) 络建设、执法监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对于以企业为治理主体的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温室气体减排等工程,推行行业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工程任务实施。

第三节拓展项目投融资渠道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把握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资金筹措原则,坚持以开拓 (略) , (略) 场化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责任与经济责任挂钩,企业是治理污染的主体,对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的,由政府补助和企业分担。二是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企业以及二噁英排放企业等要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三是争取中央、 (略) 级财政补助,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四是制定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五是整合各部门资金,共 (略) 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责任落实

区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中,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可制定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目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第二节明确任务分工

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规划任务落实方案,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第三节开展评估考核

对本规划执行情况按要求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上级部门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强化资金保障

区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新各类环保投融资方式,大力推 (略) 场化。围绕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和环境质量改善实施一批环保重大工程,作为政府优先实施项目和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并积极参与中央资金竞争性分配。同时,要积极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早落地、早建成、早见效。

第五节强化信息公开

完善 (略) 络,多渠道、多媒体宣传环境保护规划,定期公布环境质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规划实施信息,确保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公开。积极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觉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及时公开企业信息。进一步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与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