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的要求,现对我单位拟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低浓度氰化氢合成高值腈(氰)类衍生化学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公示内容见附件),公示期为10天,从2017年1月9日起至2017年1月19日止。
任何人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们提出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联系人:刘丹
联系电话:023-*
地址: (略) 黄山大道 (略) 2号 B座11楼
邮编:*
重庆 (略)
2017年1月9日
附件:
一、项目名称
低浓度氰化氢合成高值腈(氰)类衍生化学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二、推荐单位意见
项目承担单位是我国主要氰化物研发和生产企业,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突破氢氰酸及其系列衍生品制备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创新:(1)研发了氨氧化法制HCN高活性催化剂,开发出高性能、长寿命HCN反应器,突破系统高效运行、装置大型化、过程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实现HCN清洁高效大规模生产;(2)研制出适于气液快速反应并能抑制腈(氰)类化合物聚合的多相流反应器,首创以低浓度HCN直接制备高纯中间体羟基*腈和氰化钠的新工艺,研发了羟基*腈和胺(氨)类可控合成氨基腈类化合物技术;(3)研发了以氨基腈类化合物及无机氰化物合成下游系列衍生品的清洁生产工艺;研发了尾气旋流焚烧技术及废水深度脱氰末端治理技术;集成先进的过程分离技术,实现腈(氰)类衍生产品的绿色生产。
该项目形成了腈(氰)类衍生化学品产业链整体生产技术,其经济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环保治理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技术改变了国内甚至全球靛蓝、草甘膦、蛋氨酸 (略) 。该项目申请专利138项,获授权81项,建成70余套产业化装置,产业规模亚洲最大全球居前。苯胺基*腈等13个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58.05亿元,利润7.37亿元,产品获得广泛应用。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以氰化氢(HCN)为原料的氰化物产业是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精细化工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HCN及其部分衍生物剧毒,易挥发和聚合,生产条件要求高,安全控制严格,技术研发难度大,投资和操作费用高,加之国外长期对我国技术封锁,使我国该行业技术水平及产业发展严重落后,主要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氰化氢合成高值腈(氰)类衍生品产业链技术难题
紫光化工成立16年来,一直坚持氰化物产业技术进步,组建了逾百人的氰化物专业技术团队,以国家级企业技术 (略) 氰化物工 (略) , (略) 所及企业联合,探索HCN及其腈(氰)类衍生物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新型催化剂和高性能反应器,攻克HCN设备大型化、低浓度HCN高效利用、腈(氰)类衍生物清洁生产等技术难关,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包括:
1、研发了氨氧化法制HCN高活性催化剂,开发高性能、长寿命HCN反应器,突破系统高效运行、装置大型化、过程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实现HCN大规模高效生产;
2、开发出适于气液快速反应并能抑制腈(氰)化合物聚合的多相流反应器,首创以低浓度HCN直接制备高纯中间体羟基*腈和氰化钠新工艺,研发了羟基*腈和胺(氨)类可控合成氨基有机腈类化合物技术;
3、开发了以氨基有机腈类和无机氰化物合成下游系列衍生品的清洁生产工艺,研发出尾气旋流焚烧技术及废水深度脱氰末端治理技术,结合先进的过程分离技术,实现了腈(氰)类衍生产品的绿色生产。
以本项目创新成果为核心,在近10家单位分别建成*吨/年HCN、*吨/年羟基*腈等腈类中间体、近*吨/年双甘膦等下游系列衍生产品70余套氰化物产业化装置,形成了技术上国内领先、生产规模亚洲最大全球居前、产品综合竞争力强、品种齐全、配套完整的氰化物全产业链,推动了我国氰化物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成果申请专利138项,授权81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基 (略) 线的双甘膦清洁生产新技术等6项相关技术通过省部级鉴定,结论为:综合技术和生产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苯胺基*腈等3个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亚氨基二*腈等10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2014-2016年,新增销售收入58亿元,利润7.37亿元,产品获得广泛应用。
四、客观评价
(1)项目鉴定意见
2000年6月26日, (略) 经济委员会组织了“黄血盐钾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项目鉴定。鉴定认为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技术(以HCN、氢氧化钾、铁粉为原料)生产黄血盐钾,改变了反应机理,消除了“两渣一废水”排放,提高了原料气的吸收率及氰根利用率,解决了固、液、气三相的混合工程技术问题。 (略) 线具有独创性,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2002年3月16日, (略) 经济委员会对苯胺基*腈项目组织了技术鉴定,认为采用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羟基*腈,羟基*腈再与苯胺合成苯胺基*腈的清洁生产工艺,有效降低了各种副产物的产生。羟基*腈的收率达到99%(以*醛计)以上,苯胺基*腈的收率达到98%(以苯胺计)以上。为无污染的靛蓝新技术的推广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靛蓝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2006年1月7日, (略) 经济委员会对*二酸二*酯进行了新产品鉴定,鉴定意见为“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发成功粗氰化钠替代精制氰化钠为原料,副产硫酸酸化、水解、酯化工艺替代传统工艺,收率明显提高,能耗大幅降低,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且利用本企业生产的废酸,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实现了清洁生产,加强了公司产品关联度,符合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2006年12月21日、 2007年4月18日, (略) 经济委员会、 (略) 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对亚氨基二*腈进行新产品鉴定,鉴定意见为“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以天然气“氨氧化法”合成的HCN与*醛反应生成羟基*腈,羟基*腈再与氨气连续反应合成亚氨基二*腈的工艺,整个生产工艺三废排放量少,实现了清洁生产。该产品填补了国内规模化生产亚氨基二*腈的空白,为国内草甘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该技术的综合技术和生产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0年12月20日, (略) 科学技术委员会对4,6-二羟基嘧啶进行重点新产品鉴定,鉴定意见为“在国内率先研发了以*二酸二*酯、*酰胺和*醇钠反应制得4,6-二羟基嘧啶新工艺。采用常压反应和负压蒸馏交替进行,可有效防止反应体系中*酰胺的分解,原材料消耗低,产品收率高、质量好,工艺简便易行、易于工业化,且“三废”排放量有所减少,清洁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该技术成 (略) 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12月9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对“基 (略) 线的双甘膦清洁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进行技术鉴定,鉴定意见为“开发了以天然气制HCN为初始原料,经羟基*腈、亚氨基二*腈、亚氨基二*酸,制取双甘膦产品的产业链技术。研发的硫酸法IDA新工艺技术,系统解决了装置大型化,副产盐资源化、MVR节能等工业化问题,研发的双甘膦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含磷母液循环利用。该成果属清洁生产工艺,符合国家农药绿色化生产发展方向。整体技术居国内领先,在低浓度HCN合成气直接利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获奖情况
“低浓度氰化氢合成高值腈(氰)类衍生化学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 (略) 线的双甘膦清洁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创新贡献奖。
“工业用亚氨基二*腈” (略) 起草。
苯胺基*腈、亚氨基二*腈、4,6-二羟基嘧啶分别于2002、2008、201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亚氨基二*腈的制备工艺”、“4,6-二羟基嘧啶的合成方法”、“苯胺基*腈的制备方法”分别被评为第十二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专利优秀奖。
苯胺基*腈、亚氨基二*腈、4,6-二羟基嘧啶、黄血盐钾、黄血盐钠、*二酸二*酯、*二胺四*酸、*二胺四*酸二钠、亚氨基二*酸、双甘膦评为为高新技术产品。
五、推广应用情况
(1)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该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吨/年HCN 、*吨/年羟基*腈、*吨/年液体氰化钠、*吨/年苯胺基*腈、*吨/年亚氨基二*腈、3.*吨/年甘氨酸、*吨/年亚氨基二*酸、3.*吨/年双甘膦、0.*吨/年EDTA及钠盐、1.*吨/年黄血盐钠(钾)、*吨/年海因、0.*吨/年*二酸二*酯、3500吨/年4,6-二羟基嘧啶生产装置,且稳定运行。2014年到2016年,总共生产含中间体羟基*腈与氰化钠在内的下游系列衍生产品60余万吨,实现新增销售收入58.05亿元。
(2)产品推广应用情况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
一种高纯度、高收率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氰化物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4
2013.11.13
*
宁夏紫光天 (略)
郑道敏、郑伯川、 孙文兵、方善伦、 陶继强、 徐代行、 刘希望、何铁春、杨平
有效
发明
海因的制备装置及方法
中国
ZL*.3
2012.04.28
*
宁夏紫光天 (略)
罗玉成、黄宝玉、杨平、 杨勇 常克让、魏天录、柳亚玲、刘道伟、祝能俊
有效
发明
亚氨基二*腈的制备工艺
中国
ZL*.2
2007.08.15
*
重庆 (略)
龙晓钦、甘永昌、周垂龙
有效
发明
苯胺基*腈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5
2009.04.03
*
重庆 (略)
周明权、甘永昌
有效
发明
双甘膦的合成方法
中国
ZL*.4
2016.11.30
*
重庆 (略)
*永良、刘佳、游欢、郑伯川、吴传隆、郑道敏、冷方蓉
有效
发明
去除HCN合成气中残余氨的装置及方法
中国
ZL*.8
2016.08.10
*
重庆紫光 (略)
郑伯川、范倩玉、徐代行、田庆来、金海琴
有效
发明
黄血盐的清洁生产工艺
中国
ZL*.X
2015.11.18
*
重庆 (略)
方善伦、柳亚玲、徐代行、刘丹、杨成威
有效
发明
4,6-二羟基嘧啶的合成方法
中国
ZL*.1
2013.02.13
*
重庆 (略)
龙晓钦、苏培炳、陈富荣、叶义文 唐玉平、苏定邦
有效
发明
一种工业生产高纯度亚氨基二*酸的方法
中国
ZL*.0
2015.01.07
*
重庆 (略)
王飞、陈薛强、龙晓钦
有效
发明
一种高纯度EDTA-2Na的环保清洁生产新工艺
中国
ZL*.3
2016.09.162
*
重庆 (略)
吴传隆、李欧、郑道敏 王用贵、陈宏扬、金海琴、姚如杰、 秦岭、杨帆
有效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 名
罗玉成
排 名
1
行政职务
董事长
技术职称
高级经济师
工作单位
重庆化医紫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0年12月27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项目总负责人,提出并确定项目总体方案,对推动项目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作出重要贡献。对本项目创新点1HCN合成、创新点2羟基*腈和胺(氨)可控合成有机胺腈类化学物、创新点3*硫基海因生产的工艺做出贡献。
姓 名
熊泽春
排 名
2
行政职务
总经理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锚点重庆化医紫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6年04月06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该项目技术工业应用、生产系统调试优化负责人,主持项目产业化、技术提升等,对本成果对本项目创新点1HCN合成优化、创新点2羟基*腈合成优化、创新点3腈类下游产品清洁生产工艺优化以及连续色谱、双极膜、电渗析等先进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做出贡献。
姓 名
钟颜麟
排 名
3
行政职务
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重庆化医紫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13年10月08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协调,对项目技术研发架构设计、技术成果产业化方案的形成作出贡献。对本成果创新点2反应器技术优化提升、创新点3“三废”处理技术及腈类下游产品生产技术产业化做出贡献。
姓 名
郑道敏
排 名
4
行政职务
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重庆化医紫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年06月09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实施,对本成果创新点1、2、3 HCN生产工艺技术及反应器大型化、低浓度HCN制备高品质中间体羟基*腈和氰化钠、亚铁氰化物新制备技术、双甘膦及亚氨基二*酸清洁生产、苯胺基*腈技术提升等做出贡献。
姓 名
龙晓钦
排 名
5
行政职务
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重庆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3年11月20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亚氨基二*腈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实施以及4,6-二羟基嘧啶技术优化、部分HCN下游产品技术研究,对本成果创新点2、3工艺技术优化做出贡献。
姓 名
*永良
排 名
6
行政职务
总工艺师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重庆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10年06月22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本成果创新点2、3双甘膦清洁工艺及母液套用,苯胺基*腈技术优化、亚氨基二*酸性新制备技术、*二酸二*酯技术提升等做出贡献。
姓 名
周明权
排 名
7
行政职务
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
工程师
工作单位
重庆化医紫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0年12月27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本成果创新点1、2、3苯胺基*腈技术开发、主要反应器设计、生产装置工程化技术设计做出贡献。
姓 名
姚如杰
排 名
8
行政职务
院长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重庆化医紫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8年10月10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本成果创新点1、3 HCN反应器设计、亚氨基二*酸分步除盐、*二胺四*酸钠盐分离等作出贡献。
姓 名
郑伯川
排 名
9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重庆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0年12月27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本成果创新点1、2 HCN合成催化剂优化及节能降耗、氰化钠和亚氨基二*腈生产工艺与多相流反应器设计等做出贡献。
姓 名
吴传隆
排 名
10
行政职务
院长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宁夏紫光天 (略)
完成单位
重庆 (略)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11年09月10日至2015年02月28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本成果创新点3甘氨酸工艺优化、双极膜电渗析分析纯化*二胺四*酸等作出贡献。
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重庆 (略)
排 名
1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重庆 (略) 对本项目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对本项目立项、研发、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项目的产业化进行了实施。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研究:(1)研发了氨氧化法制HCN高活性催化剂,开发出高性能、长寿命HCN反应器,突破系统高效运行、装置大型化、过程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实现HCN清洁高效大规模生产;(2)开发出适于气液快速反应并能抑制腈(氰)化合物聚合的多相流反应器,首创以低浓度HCN直接制备高纯中间体羟基*腈和氰化钠的新工艺,研发了羟基*腈和胺(氨)类可控合成有机胺腈类化合物技术;(3)开发了以有机胺腈和无机氰化物合成下游系列衍生品的清洁生产工艺,研发出尾气旋流焚烧技术及废水深度脱氰末端治理技术,结合先进的过程分离技术,实现了腈(氰)类衍生产品的绿色生产。
项目成果在近10家单位应用,建成70余套氰化物产业化装置,形成了生产规模上亚洲最大全球居前的氰化物全产业链。完成了相关专利的申报,并进行了相关产品的生产、 (略) 场销售等工作。
单位名称
内蒙古 (略)
排 名
2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重庆 (略) 研发下列技术:氨氧化法HCN催化剂、工艺技术和装置优化;低浓度HCN合成气直接连续制备高品质羟基*腈工艺技术和专有反应器;以亚氨基二*腈为原料合成亚氨基二*酸、双甘膦的清洁化工艺制备技术;氰化钠为原料的亚铁氰化物制备技术;含氰尾气深度高效焚烧。 以上述技术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了*吨/年HCN、*吨/年羟基*腈、*吨/年苯胺基*腈、*吨/年亚氨基二*腈、*吨/年亚氨基二*酸、3.*吨/年双甘膦、1.*吨/年黄血盐钠(钾)、5000吨/年DMM产业化生产装置并稳定运行。
单位名称
新疆紫光 (略)
排 名
3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重庆 (略) 研发下列技术:氨氧化法HCN合成技术及装置大型化;低浓度HCN合成气直接连续制备高品质羟基*腈和氰化钠的专有反应器和工艺技术;以羟基*腈为原料高选择性合成亚氨基二*腈的清洁化工艺制备技术;含氰尾气深度高效焚烧等。以上述技术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了*吨/年HCN、*吨/年羟基*腈、*吨/年亚氨基二*腈产业化生产装置并稳定运行。
单位名称
重庆紫光 (略)
排 名
4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重庆 (略) 研发下列技术:氨氧化法HCN催化剂及合成技术;DHP制备技术;含氰尾气深度高效焚烧。以上述技术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了3500吨/年DHP产业化生产装置并稳定运行。
单位名称
宁夏紫光天 (略)
排 名
5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重庆 (略) 研发下列技术:氨氧化法HCN合成技术;低浓度HCN直接连续制备氰化钠的工艺技术和专有反应器;氰化钠为原料的海因制备技术;含氰尾气深度高效焚烧。 以上述技术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了*吨/海因产业化生产装置并稳定运行。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该项目成果主要由重庆 (略) 牵头,自2000年起,联合内蒙紫光、紫光永利、紫光国际、宁夏紫 (略) 组成研发团队,针对不同研究内容任务共同完成。
第一完成人罗玉成作为项目总负责,与第二完成人熊泽春、第三完成人钟颜麟、第四完成人郑道敏、第五完成人龙晓钦、第六完成人*永良、第七完成人周明权、第八完成人姚如杰、第十完成人郑伯川组成的团队共同开展“基 (略) 线的双甘膦清洁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研究,其中熊泽春负责技术工业应用、生产系统调试优化,钟颜麟负责协调技术成果产业化,郑道敏、*永良、姚如杰负责羟基*腈连续化、亚氨基二*酸、双甘膦清洁生产技术研发,龙晓钦、郑伯川负责亚氨基二腈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实施,周明权负责生产装置工程设计,在研究期内对创新成果2、3做出了突出贡献。合作关系:产业合作,详见附件10。
第一完成人罗玉成指导,郑道敏、周明权、姚如杰、郑伯川完成氨氧化制HCN高效催化、运行、大型化及节能降耗科技攻关工作。其中郑道敏负责第1创新点的攻关,周明权、姚如杰、郑伯川参与第1创新点的攻关。合作关系:产业合作。
郑道敏负责,郑伯川等完成低浓度HCN直接连续制备氰化钠科技攻关工作,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合作关系:专利合作,详见附件1。
郑道敏负责,*永良、郑伯川等完成双甘膦合成的科技攻关工作,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合作关系:专利合作,ZL*.4。
吴传隆、郑道敏、姚如杰完成高纯度EDTA-2Na的环保清洁生产科技攻关工作,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合作关系:专利合作,ZL*.3。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序号
合作
方式
合作者
(项目排名)
合作
时间
合作成果
备注
1
产业
合作
罗玉成、熊泽春、钟颜麟、郑道敏、龙晓钦、*永良、周明权、姚如杰、郑伯川/1、2、3、4、5、6、7、8、10
2000-2015年
基 (略) 线的双甘膦清洁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
罗玉成、熊泽春、钟颜麟、郑道敏、龙晓钦、*永良、周明权、姚如杰、郑伯川分别是第1、2、3、4、5、6、7、9、10完成人
2
产业
合作
罗玉成、郑道敏、周明权、姚如杰、郑伯川/1、4、7、8、10
2000-2015年
氨氧化制HCN高效催化、运行、大型化及节能降耗
罗玉成、郑道敏、周明权、郑伯川、姚如杰分别为第1、2、3、4、5完成人
3
专利
合作
郑道敏、郑伯川/4、10
2000-2015年
低浓度HCN直接连续制备氰化钠
郑道敏、郑伯川分别为第1、2发明人
4
专利
合作
郑道敏、*永良、吴传隆、郑伯川/4、6、9、10
2008-2015年
双甘膦合成
*永良、郑伯川、吴传隆、郑道敏分别为第1、4、5、6发明人
5
专利
合作
郑道敏、姚如杰、吴传隆/4、8、9
2013-2015年
一种高纯度EDTA-2Na的环保清洁生产新工艺
吴传隆、郑道敏、姚如杰分别为第1、3、7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