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树村地区、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北京海淀区树村地区、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

目 录
  总则
  第一章 总体战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二章 空间布局与分区管控
  第一节 三生空间布局与主导功能分区
  第二节 建筑规模管控与基准强度分区
  第三节 整体空间形态与基准高度分区
  第三章 特色塑造与设计引导
  第一节 整体景观格局
  第二节 重点地区布局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第四节 蓝绿空间
  第五节 街道空间
  第六节 建筑空间
  第七节 公共空间
  第八节 生态空间
  第九节 社区会客厅
  第四章 专项统筹
  第一节 居住提升
  第二节 公共服务
  第三节 综合交通
  第四节 市政设施
  第五节 (略)
  第六节 城市安全
  第七节 定线与竖向
  第八节 地下空间
  第九节 区域评估
  第十节 地名规划
  第十一节 无障碍设施
  第十二节 (略)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实施策略
  第二节 实施保障机制
  第三节 规划适应性规定
  总 则
  第1条 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 (略) 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海淀分区规划”)与《海淀区详细规划街区指引(2017 年—2035年)》(以下简称“街区指引”)的总目标与各项要求,实现稳增长促发展的目标,推动上地地区建设, (略) 特色、 (略) 品质,特编制《北京海淀区树村地区HD00-0704、HD00-0705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 年—2035年)》。
  本次规划是规划范围内各项用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经相应法定程序审批后,即为下阶段(建设项目)综合方案编制及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均应符合本次规划的刚性控制要求。本次规划成果由文本、附表、图纸、图则部分组成,均为法定审批文件。
  第2条 区位及规划范围
  树村位于海淀区北五环以北的上地地区, (略) 中心城区范围,地处海淀区的上地街道,同时属于海淀镇所属的树村的辖区范围内。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HD00-0704和HD00-0705两个街区(以下简称
  “0704街区、0705街区”),北至马连洼北路,东至上地西路和信息路,西至厢黄旗路-东北旺西路-树村西路,南至北五环,其中清河及沿河带状用地延伸至京张城际铁路西侧。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308.65公顷。
  第3条 街区及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优先考虑行政边界, (略) 空间自然边界、城市道路和河道等因素,以1-3平方公里为街区规模界限,在街区内统筹考虑现状建设、区位条件及自然边界等情况,划定16个主导功能分区。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4条 功能定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城融合单元、吸引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理想宜居之地
   (略) “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和总体规划提出的“以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推动和强化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的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办公与研发、高品质的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以及绿化游憩功能,将树村地区建设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城融合单元。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建设以树村公园和清河滨水空间为核心的高品质蓝绿空间,补充和完善各类公共 (略) 政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现有住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建设新型的高品质住宅,成为吸引高科技创新产业人才的理想宜居之地。
  第5条 发展目标: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生态宜人的蓝绿空间环境、完善便捷的配套服务设施
  落实海淀分区规划两线三区的管控要求,保障生态空间水清树绿、开敞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实现土地价值的充分利用;改善和提升老旧小区环境与设施水平,新建高标准的居住空间,促进上地地区整体的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
  在街区内补充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存量更新空间中,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利用的创新模式;建设绿色交通优先的路网系统,提高路网密度,保障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的安全便捷。
  总体空间环境与街区南侧的三山五园文化绿心和海淀西部的西山画屏
  相融合;高标准建设树村公园,打造国际化、生态化、 (略) 绿廊;提升清河滨河空间环境水平,促进滨水空间与树村公 (略) 功能的融合渗透。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6条 坚持疏控并举, (略) 品质
  牢牢 (略) 战略定位,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落实总体规划、海淀分区规划战略要求,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城乡统筹,从全区角度落实人口疏解、用地减量、绿色空间占比等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服务保障民生,补充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7条 强化指标刚性传导,加强总量管控
  规划总用地规模约308.65公顷,规划总建筑规模约222.95万平方米,规划常住人口共计约4.14万人,规划就业岗位共计约2.0万个。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8条 建立街区特色指标体系
  承接总体规划和海淀分区规划指标管控要求,结合街区发展需求和管控要求,构建街区控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规模结构、绿色生态、民生共享、便捷交通、基础保障、文化景观共六大类52项。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9条 构建“两轴、三心、三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1.两轴:
  绿色休闲轴——树村公园作为海淀分区规划确定的圆明园北绿廊一部分,南北向贯穿整个规划范围,成为集绿色生态休闲活动于一体的主轴;
  创新发展轴——沿信息路和上地西路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空间上联系上地发展极与中关村核心区,集聚研发设计、科技创新、商业服务等功能的创新发展轴。
  2.三心:
  依托树村公园构建活力休闲绿心,通过增加自行车专用道、休闲步道、体育健身等设施,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依托现状硅谷亮城、华联商厦等构建综合服务核心,提升建成地区的建筑风貌和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略) 和泰来商务大厦等,打造社区级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核心。
  3.三区:
  布局三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综合性混合功能区、居住生活区、景观游憩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目 录
  总则
  第一章 总体战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二章 空间布局与分区管控
  第一节 三生空间布局与主导功能分区
  第二节 建筑规模管控与基准强度分区
  第三节 整体空间形态与基准高度分区
  第三章 特色塑造与设计引导
  第一节 整体景观格局
  第二节 重点地区布局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第四节 蓝绿空间
  第五节 街道空间
  第六节 建筑空间
  第七节 公共空间
  第八节 生态空间
  第九节 社区会客厅
  第四章 专项统筹
  第一节 居住提升
  第二节 公共服务
  第三节 综合交通
  第四节 市政设施
  第五节 (略)
  第六节 城市安全
  第七节 定线与竖向
  第八节 地下空间
  第九节 区域评估
  第十节 地名规划
  第十一节 无障碍设施
  第十二节 (略)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实施策略
  第二节 实施保障机制
  第三节 规划适应性规定
  总 则
  第1条 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 (略) 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海淀分区规划”)与《海淀区详细规划街区指引(2017 年—2035年)》(以下简称“街区指引”)的总目标与各项要求,实现稳增长促发展的目标,推动上地地区建设, (略) 特色、 (略) 品质,特编制《北京海淀区树村地区HD00-0704、HD00-0705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 年—2035年)》。
  本次规划是规划范围内各项用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经相应法定程序审批后,即为下阶段(建设项目)综合方案编制及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均应符合本次规划的刚性控制要求。本次规划成果由文本、附表、图纸、图则部分组成,均为法定审批文件。
  第2条 区位及规划范围
  树村位于海淀区北五环以北的上地地区, (略) 中心城区范围,地处海淀区的上地街道,同时属于海淀镇所属的树村的辖区范围内。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HD00-0704和HD00-0705两个街区(以下简称
  “0704街区、0705街区”),北至马连洼北路,东至上地西路和信息路,西至厢黄旗路-东北旺西路-树村西路,南至北五环,其中清河及沿河带状用地延伸至京张城际铁路西侧。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308.65公顷。
  第3条 街区及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优先考虑行政边界, (略) 空间自然边界、城市道路和河道等因素,以1-3平方公里为街区规模界限,在街区内统筹考虑现状建设、区位条件及自然边界等情况,划定16个主导功能分区。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4条 功能定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城融合单元、吸引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理想宜居之地
   (略) “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和总体规划提出的“以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推动和强化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的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办公与研发、高品质的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以及绿化游憩功能,将树村地区建设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城融合单元。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建设以树村公园和清河滨水空间为核心的高品质蓝绿空间,补充和完善各类公共 (略) 政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现有住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建设新型的高品质住宅,成为吸引高科技创新产业人才的理想宜居之地。
  第5条 发展目标: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生态宜人的蓝绿空间环境、完善便捷的配套服务设施
  落实海淀分区规划两线三区的管控要求,保障生态空间水清树绿、开敞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实现土地价值的充分利用;改善和提升老旧小区环境与设施水平,新建高标准的居住空间,促进上地地区整体的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
  在街区内补充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存量更新空间中,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利用的创新模式;建设绿色交通优先的路网系统,提高路网密度,保障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的安全便捷。
  总体空间环境与街区南侧的三山五园文化绿心和海淀西部的西山画屏
  相融合;高标准建设树村公园,打造国际化、生态化、 (略) 绿廊;提升清河滨河空间环境水平,促进滨水空间与树村公 (略) 功能的融合渗透。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6条 坚持疏控并举, (略) 品质
  牢牢 (略) 战略定位,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落实总体规划、海淀分区规划战略要求,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城乡统筹,从全区角度落实人口疏解、用地减量、绿色空间占比等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服务保障民生,补充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7条 强化指标刚性传导,加强总量管控
  规划总用地规模约308.65公顷,规划总建筑规模约222.95万平方米,规划常住人口共计约4.14万人,规划就业岗位共计约2.0万个。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8条 建立街区特色指标体系
  承接总体规划和海淀分区规划指标管控要求,结合街区发展需求和管控要求,构建街区控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规模结构、绿色生态、民生共享、便捷交通、基础保障、文化景观共六大类52项。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9条 构建“两轴、三心、三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1.两轴:
  绿色休闲轴——树村公园作为海淀分区规划确定的圆明园北绿廊一部分,南北向贯穿整个规划范围,成为集绿色生态休闲活动于一体的主轴;
  创新发展轴——沿信息路和上地西路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空间上联系上地发展极与中关村核心区,集聚研发设计、科技创新、商业服务等功能的创新发展轴。
  2.三心:
  依托树村公园构建活力休闲绿心,通过增加自行车专用道、休闲步道、体育健身等设施,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依托现状硅谷亮城、华联商厦等构建综合服务核心,提升建成地区的建筑风貌和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略) 和泰来商务大厦等,打造社区级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核心。
  3.三区:
  布局三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综合性混合功能区、居住生活区、景观游憩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