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等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1年-2035年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等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1年-2035年
目 录
总 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二节 规划范围
第三节 街区及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二章 空间布局与分区管控
第一节 三生空间布局与主导功能分区
第二节 建筑规模管控与基准强度分区
第三节 整体空间形态与基准高度分区
第三章 特色塑造与设计引导
第一节 整体景观格局
第二节 重点地区布局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第四节 蓝绿空间
第五节 街道空间
第六节 建筑空间
第七节 公共空间
第八节 生态空间
第九节 轨道一体化管控及轨道微中心
第十节 社区会客厅
第四章 专项统筹
第一节 居住提升
第二节 公共服务
第三节 综合交通
第四节 市政设施
第五节 (略)
第六节 城市安全
第七节 定线与竖向
第八节 地下空间
第九节 区域评估
第十节 地名规划
第十一节 无障碍设施
第十二节 (略)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实施策略
第二节 实施保障机制
第三节 规划适应性规定
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1条 规划背景
贯彻落实《 (略) 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与《海淀区详细规划街区指引》(以下简称“街区指引”)的总目标与各项要求,以落实“两区”建设及“十四五”发展重点为契机,聚焦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由传统“科技园区”向多元复合的“生态创新城区”转变, (略) 及海淀区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规划范围
第2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位于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翠湖组团及北安河组团,西起西北环线铁路,东至翠湖东路,北起翠湖南路,南至京密引水渠及浅山区域,涉及海淀区苏家坨镇及温泉镇,总用地面积约22.67平方公里。
第三节 街区及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第3条 街区划定
依据街区指引,以街镇行政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城市道路、铁路、河流等为划定依据,明确街区边界,共划定10个街区。涉及3个建设主导街区,均为优化完善街区,7个生态复合街区。
第4条 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本次规划在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基础上,统筹主次干路、河流等重要空间自然边界、地物边界和土地权属、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强度与形态特征、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服务范围、各地块规划实施情况等内容,将规划区划分为53个主导功能分区。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5条 功能定位
牢牢把握海淀区建设“五区”的定位要求,聚焦“两区”建设和“十四五”建设要求,围绕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从加强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服务保障创新人群及居民需求等方面着眼,强化科技创新职能,补充完善区域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品质,支撑翠湖创新发展极建设,促进产城融合、 (略) 融合,明确本次规划区总体定位为:国际领先的科创中心核心区,开放活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和蓝绿交织的创新风貌典范区。
第6条 发展目标
实现传统“科技园区”向“生态创新城区”转型,与生态融合、科技创新 (略) 新形态基本建成。提升区域创新服务能力,推进世界顶尖创新极核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产城共享的高质量服务保障;坚持科技创新产业环境与品质人居环境联动发展,彰显活力与人文魅力,建设开放活力的高品质产城融合社区;引导景观与公共服务功能融合建设,体现多元复合、活力共享的国际创新空间氛围,塑造生态融合的创新交往空间。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7条 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疏控并举, (略) 功能为目标,加快城乡统筹,有序推进低效集体产业退出,促进街区布局优化、功能完善。
在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着眼 (略) 发展,实现融合发展,从单一的研发与产业功能培育向创新与科技服务相融合转变。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8条 优化职住比例,科学控制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立足街区建成情况及机遇用地分布情况,优化区域职住关系,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约6.2万人,规划就业岗位约11.4万个。
第9条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建设总量
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集约节约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落实减量发展要求,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建筑规模。
规划区总用地规模约2266.8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833.1公顷。规划总建筑规模控制在约740.1万平方米以内。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10条 构建控规综合指标体系
承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街区指引的指标管控要求,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和管控要求,构建街区控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规模结构、绿色生态、民生共享、便捷交通、基础保障、文化景观共六大类。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11条 构建“一廊两核引领、两区四片协同、蓝绿网络串联”的空间结构
统筹产业、居住及生态空间,延续优化原有规划空间结构,结合翠湖组团整体统筹提升,通过织补、缝合、活化的方式塑造生态融合、多元复合、活力共享、产城融 (略) 空间新形态。
一廊两核引领:依托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加强北清路创新产业集聚,提升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效能,并依托轨道站点打造两大服务核心。
两区四片协同: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两大特色片区,结合轨道站点划定4大产城融合单元,优化职住关系,促进产城融合。
蓝绿网络串联:加强蓝绿空间网络高品质塑造,打造开放、多元、 (略) 公共开敞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目 录
总 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二节 规划范围
第三节 街区及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二章 空间布局与分区管控
第一节 三生空间布局与主导功能分区
第二节 建筑规模管控与基准强度分区
第三节 整体空间形态与基准高度分区
第三章 特色塑造与设计引导
第一节 整体景观格局
第二节 重点地区布局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第四节 蓝绿空间
第五节 街道空间
第六节 建筑空间
第七节 公共空间
第八节 生态空间
第九节 轨道一体化管控及轨道微中心
第十节 社区会客厅
第四章 专项统筹
第一节 居住提升
第二节 公共服务
第三节 综合交通
第四节 市政设施
第五节 (略)
第六节 城市安全
第七节 定线与竖向
第八节 地下空间
第九节 区域评估
第十节 地名规划
第十一节 无障碍设施
第十二节 (略)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实施策略
第二节 实施保障机制
第三节 规划适应性规定
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1条 规划背景
贯彻落实《 (略) 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与《海淀区详细规划街区指引》(以下简称“街区指引”)的总目标与各项要求,以落实“两区”建设及“十四五”发展重点为契机,聚焦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由传统“科技园区”向多元复合的“生态创新城区”转变, (略) 及海淀区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规划范围
第2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位于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翠湖组团及北安河组团,西起西北环线铁路,东至翠湖东路,北起翠湖南路,南至京密引水渠及浅山区域,涉及海淀区苏家坨镇及温泉镇,总用地面积约22.67平方公里。
第三节 街区及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第3条 街区划定
依据街区指引,以街镇行政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城市道路、铁路、河流等为划定依据,明确街区边界,共划定10个街区。涉及3个建设主导街区,均为优化完善街区,7个生态复合街区。
第4条 主导功能分区划定
本次规划在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基础上,统筹主次干路、河流等重要空间自然边界、地物边界和土地权属、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强度与形态特征、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服务范围、各地块规划实施情况等内容,将规划区划分为53个主导功能分区。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5条 功能定位
牢牢把握海淀区建设“五区”的定位要求,聚焦“两区”建设和“十四五”建设要求,围绕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从加强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服务保障创新人群及居民需求等方面着眼,强化科技创新职能,补充完善区域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品质,支撑翠湖创新发展极建设,促进产城融合、 (略) 融合,明确本次规划区总体定位为:国际领先的科创中心核心区,开放活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和蓝绿交织的创新风貌典范区。
第6条 发展目标
实现传统“科技园区”向“生态创新城区”转型,与生态融合、科技创新 (略) 新形态基本建成。提升区域创新服务能力,推进世界顶尖创新极核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产城共享的高质量服务保障;坚持科技创新产业环境与品质人居环境联动发展,彰显活力与人文魅力,建设开放活力的高品质产城融合社区;引导景观与公共服务功能融合建设,体现多元复合、活力共享的国际创新空间氛围,塑造生态融合的创新交往空间。
第二节 功能疏解与承接
第7条 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疏控并举, (略) 功能为目标,加快城乡统筹,有序推进低效集体产业退出,促进街区布局优化、功能完善。
在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着眼 (略) 发展,实现融合发展,从单一的研发与产业功能培育向创新与科技服务相融合转变。
第三节 总量规模管控
第8条 优化职住比例,科学控制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立足街区建成情况及机遇用地分布情况,优化区域职住关系,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约6.2万人,规划就业岗位约11.4万个。
第9条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建设总量
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集约节约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落实减量发展要求,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建筑规模。
规划区总用地规模约2266.8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833.1公顷。规划总建筑规模控制在约740.1万平方米以内。
第四节 综合指标体系
第10条 构建控规综合指标体系
承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街区指引的指标管控要求,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和管控要求,构建街区控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规模结构、绿色生态、民生共享、便捷交通、基础保障、文化景观共六大类。
第五节 整体空间结构
第11条 构建“一廊两核引领、两区四片协同、蓝绿网络串联”的空间结构
统筹产业、居住及生态空间,延续优化原有规划空间结构,结合翠湖组团整体统筹提升,通过织补、缝合、活化的方式塑造生态融合、多元复合、活力共享、产城融 (略) 空间新形态。
一廊两核引领:依托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加强北清路创新产业集聚,提升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效能,并依托轨道站点打造两大服务核心。
两区四片协同: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两大特色片区,结合轨道站点划定4大产城融合单元,优化职住关系,促进产城融合。
蓝绿网络串联:加强蓝绿空间网络高品质塑造,打造开放、多元、 (略) 公共开敞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