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过江通道(梅墟段至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研究招标补充文件-【宁波市】

内容
 
发送至邮箱

甬江过江通道(梅墟段至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研究招标补充文件-【宁波市】

各投标人:

现对甬江过江通道(梅墟段至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研究招标文件有关内容补充如下(以前所作的任何表述与本补充文件不同的,以本补充文件为准):

1、原技术说明要求由于文本转换问题出现个别错误,现修改本项目招标文件中技术说明及要求,详见附件1。

2、投标文件格式中增加“服务费用分项报价表”,详见附件2。

3、招标文件其余内容保持不变。

(略)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

德威 (略)

2023330



附件1:

技术说明及要求

一、项目背景

梅墟路过江通道位于甬江梅墟段,大运路、镇浦路过江通道位于甬江镇浦段,经前期方案比选论证,均拟采用下穿方式过江。根据《 (略) 河道管理条例》(2019.8)第24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各类水工程以及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符合河道专业规划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并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修建桥梁、栈桥、跨河管道、缆线等工程的,其梁底标高或者净空高度应当高于设计洪水位,并留有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的安全超高。在规划通航河道上修建相关工程的,其梁底标高或者净空高度还应当符合航运技术要求;(二)修建穿河管道、地下空间工程等建(构)筑物,其设计顶标高应当与河床底标高保持技术规范规定的安全距离。”由于甬江为感潮河道,日常受外海潮动力影响,洪水期受上游洪水影响,河床底标高随动力条件而变化,河床地形存在“洪冲枯淤”的演变特征,以上条例中所述“河床底标高”为设计洪水条件影响下的甬江河床底标高(即极限冲刷下的河底高程)。

因此,需开展甬江梅墟段、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工作,通过数学模型、经验公式等多种计算手段,分析明确各过江通道断面设计水文条件下的冲刷线。为前期方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后期工程设计管理运行等提供相关重要参数。

二、主要工作内容

甬江过江通道(镇浦段、梅墟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资料收集及河床演变分析

收集甬江梅墟段、镇浦段的历史水文、泥沙及地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依据基础资料,分析现状河道的水动力及泥沙特性,分析河势变化情况、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规律和原因,对河道的演变趋势进行预估。

综合河道水动力、地质、河床演变分析成果,预估在各种不利水文条件下河道冲淤变化和河床演变趋势。

2)水文分析计算

建立甬江流域一维数学模型;

进行甬江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分析,推求暴雨、洪水演进过程;

确立典型洪潮组合水文条件;

3)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建立工程所在的甬江梅墟段、镇浦段二维潮流数学泥沙模型,并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针对各不利工况,进行二维潮流泥沙模型计算。

建立工程所在甬江梅墟段、镇浦段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并进行潮位、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泥沙特征值的验证计算;

在典型洪潮组合条件下,了解工程段河床冲淤变化趋势,计算冲淤变形平面分布、冲淤量及冲淤幅度;

在不利工况下,计算工程段河床计算冲刷变形情况,包括极限冲刷深度、极限冲刷部位等冲刷特征;

4)极限冲刷分析

基于数学模型水动力分析,分析各种洪潮组合水文条件下过江通道工程线位的断面河床冲淤变化、最大冲刷深度等,并绘制工程线位的各种洪水工况下的极限冲刷包络图。

综合分析过江通道工程断面的最大冲刷深度,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5)结论与建议

6)其他为达到本项目工作目的所需的相关内容

三、技术要求

1)水文分析及水利计算范围应拓展至整个甬江流域,并采用典型台风期间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

2)二维潮流泥沙模型应采用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采用甬江流域典型台风前后实测地形变化进行河床冲淤验证。

4、提交成果

提供满足发包人要求的相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具体如下:

序号

提交的报告

提交时间

数量

1

甬江过江通道梅墟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送审稿)

基础资料收集完整后60个工作日

根据发包人要求的份数提供

2

甬江过江通道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送审稿)

基础资料收集完整后60个工作日

根据发包人要求的份数提供



附件2:

服务费用分项报价表

序号

区段

报价(元)

备注

1

镇浦段(包括镇浦路和大运路)

2

梅墟段(包括梅墟路)

总报价(元)

备注:总报价=镇浦段报价+梅墟段报价,总报价需与上述金额保持一致。

各投标人:

现对甬江过江通道(梅墟段至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研究招标文件有关内容补充如下(以前所作的任何表述与本补充文件不同的,以本补充文件为准):

1、原技术说明要求由于文本转换问题出现个别错误,现修改本项目招标文件中技术说明及要求,详见附件1。

2、投标文件格式中增加“服务费用分项报价表”,详见附件2。

3、招标文件其余内容保持不变。

(略)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

德威 (略)

2023330



附件1:

技术说明及要求

一、项目背景

梅墟路过江通道位于甬江梅墟段,大运路、镇浦路过江通道位于甬江镇浦段,经前期方案比选论证,均拟采用下穿方式过江。根据《 (略) 河道管理条例》(2019.8)第24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各类水工程以及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符合河道专业规划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并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修建桥梁、栈桥、跨河管道、缆线等工程的,其梁底标高或者净空高度应当高于设计洪水位,并留有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的安全超高。在规划通航河道上修建相关工程的,其梁底标高或者净空高度还应当符合航运技术要求;(二)修建穿河管道、地下空间工程等建(构)筑物,其设计顶标高应当与河床底标高保持技术规范规定的安全距离。”由于甬江为感潮河道,日常受外海潮动力影响,洪水期受上游洪水影响,河床底标高随动力条件而变化,河床地形存在“洪冲枯淤”的演变特征,以上条例中所述“河床底标高”为设计洪水条件影响下的甬江河床底标高(即极限冲刷下的河底高程)。

因此,需开展甬江梅墟段、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工作,通过数学模型、经验公式等多种计算手段,分析明确各过江通道断面设计水文条件下的冲刷线。为前期方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后期工程设计管理运行等提供相关重要参数。

二、主要工作内容

甬江过江通道(镇浦段、梅墟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资料收集及河床演变分析

收集甬江梅墟段、镇浦段的历史水文、泥沙及地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依据基础资料,分析现状河道的水动力及泥沙特性,分析河势变化情况、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规律和原因,对河道的演变趋势进行预估。

综合河道水动力、地质、河床演变分析成果,预估在各种不利水文条件下河道冲淤变化和河床演变趋势。

2)水文分析计算

建立甬江流域一维数学模型;

进行甬江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分析,推求暴雨、洪水演进过程;

确立典型洪潮组合水文条件;

3)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建立工程所在的甬江梅墟段、镇浦段二维潮流数学泥沙模型,并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针对各不利工况,进行二维潮流泥沙模型计算。

建立工程所在甬江梅墟段、镇浦段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并进行潮位、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泥沙特征值的验证计算;

在典型洪潮组合条件下,了解工程段河床冲淤变化趋势,计算冲淤变形平面分布、冲淤量及冲淤幅度;

在不利工况下,计算工程段河床计算冲刷变形情况,包括极限冲刷深度、极限冲刷部位等冲刷特征;

4)极限冲刷分析

基于数学模型水动力分析,分析各种洪潮组合水文条件下过江通道工程线位的断面河床冲淤变化、最大冲刷深度等,并绘制工程线位的各种洪水工况下的极限冲刷包络图。

综合分析过江通道工程断面的最大冲刷深度,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5)结论与建议

6)其他为达到本项目工作目的所需的相关内容

三、技术要求

1)水文分析及水利计算范围应拓展至整个甬江流域,并采用典型台风期间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

2)二维潮流泥沙模型应采用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采用甬江流域典型台风前后实测地形变化进行河床冲淤验证。

4、提交成果

提供满足发包人要求的相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具体如下:

序号

提交的报告

提交时间

数量

1

甬江过江通道梅墟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送审稿)

基础资料收集完整后60个工作日

根据发包人要求的份数提供

2

甬江过江通道镇浦段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极限冲刷专题(送审稿)

基础资料收集完整后60个工作日

根据发包人要求的份数提供



附件2:

服务费用分项报价表

序号

区段

报价(元)

备注

1

镇浦段(包括镇浦路和大运路)

2

梅墟段(包括梅墟路)

总报价(元)

备注:总报价=镇浦段报价+梅墟段报价,总报价需与上述金额保持一致。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