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学技术招标变更

内容
 
发送至邮箱

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学技术招标变更



 
根 (略) 要求,推荐 201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候选项目,需在项目 (略) (略) 公示。中 (略) 业协会推荐我校 1 项科技成果为 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现将候选项目名称、推荐单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推广应用情况、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 (略) 公示,公示期从 2015 年 12 月 25 日到 2016 年 1 月 3 日。

自本公示公布之日起 10 天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有异议的,须 (略) 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联系人:张燕 联系电话: 点击查看>>

 

项目名称: 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 文书明、贺政、周廷熙、刘恒亮、项拥军、缪建成、李茂林、姚曙、张健、罗仙平、罗进、高建峰、张鹏、孙肇淑、方振鹏。

完成单位: (略) 、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长 (略) (略) 、铜 (略) 、 (略) 。

申报奖励种类: 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矿山工程技术领域,涉及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硫铁矿由铁和硫组成,主要用于制造硫酸。生产硫酸的过程中,铁转化为烧渣,成为一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固体废物。由于铁不能有效利用,硫铁矿属于化工矿产,而不属于铁矿资源。为了利用烧渣中的铁资源,已 (略) 展了几十年的研究,但从烧渣中回收铁仍是一个典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如能改变硫铁矿的资源属性,使之成为铁矿资源,将增加我国铁矿的资源量,也能实现硫铁矿制酸的清洁生成,经济、资源和环境意义重大。

本项目以我国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为研究对象,在 (略) 省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略) 等多个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持续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多晶型硫铁矿同步回收-表面疏水性控制深度精选-高温过氧焙烧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为核心的成套新技术。创新点如下:

1 、首次提出了"深度选硫不选渣"的学术思想和全新的技术路线,世界范围内烧渣选铁的研究逐渐减少,逐步转为深度选硫,硫铁矿烧渣直接作为铁精矿的技术路线上来,开展全面的攻关研究。

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计算,并与浮选研究相结合,首次开发了多晶型硫铁矿表面性质调控与同步回收新技术,实现了多种晶型硫铁矿的高效回收。

3 、深入研究了硫铁矿精选过程中因表面氧化导致的疏水性衰减现象,首次开发了表面疏水性控制与深度精选新技术,浮选获得了高品位的硫精矿。

4 、创新性地研发了高品位硫精矿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新技术,使硫 (略) 成为合格铁精矿。

已申请2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8项发明专利获授权; (略) ,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5篇。整体技术于2009年开始,分别在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等省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不同性质的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获得了硫化铁矿物含量90%~95%的高品质硫精矿和铁品位大于60%、含硫小于0.4%的合格铁精矿。近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0亿元。

本项目技术将硫铁矿 (略) 工矿产拓展为铁矿资源,转变了硫铁矿的资源属性,增加了我国铁矿资源量,新增潜在铁矿资源价值巨大,实现了硫铁矿制酸固体废物的零排放。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我国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进步,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观评价

1 、技术成果鉴定会结论

本成果于 * 日,由 (略) 省科 (略) 组织了技术鉴定,由全国知名专家 (略) 对本技术的鉴定认为:“在理论和工艺技术研究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本成套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6项,其中18项发明专利获授权。首要核心技术为"高铁低硫型硫铁矿烧渣的生产方法",专利号:ZL 点击查看>> .4,“一种多晶系硫铁矿混合回收的方法”,专利号:ZL 点击查看>> .3,“一种硫铁矿烧渣中低品位铅锌的回收利用方法”,专利号:ZL 点击查看>> .2,其他密切相关单体技术共计15项,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总之,无论是整体核心技术,还是密切相关单体技术,均获国家专利授权。

3 、国家一级查新机构国际联机检索查新结论

该查新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

(1)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指出了晶型和空间对称性决定硫铁矿的表面氧化还原性质,从理论上指导多晶型硫铁矿的混合浮选;并采用硫化钠、多硫化钠与硫酸配合,解抑活化有色金属硫化矿浮选过程中被抑制的硫铁矿,采用黄药、黑药和烃基硫醇组合捕收剂联合捕收多晶型硫铁矿,从 (略) 论证。

(2)通过控制弱紊流小气量浮选、矿浆弱还原电位、弱酸性环境 (略) 得的粗精矿,补加组合捕收剂等措施,控制表面疏水性的衰退, (略) 深度精选获得硫铁矿含量90%~95%的高品位的硫铁矿精矿。

(3)通过增加空气过剩系数(1.05~1.2),提高焙烧温度(900度以上),提高硫铁矿燃烧的速度和硫的脱出率,使获得的烧渣含硫品位下降到0.15%~0.4%, (略) 成为合格铁精矿。

经检索并对相关文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上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分别涉及到该 (略) 分研究内容,除委托人、 (略) 在课题组成员及其 (略) 单位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均未见与本查新项目以上技术特点相符的文献报道。

4 、获得 (略)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 (略) 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有 (略) 科技进步一等 (略) 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在 (略) 省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略) 的支持下,从2004年1月开始,进行了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完成了理论研究、小型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全过程,形成了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新技术。从2009年开始,逐步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铜 (略) 等国内大型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0亿元。

本项目核心技术于2004年以发明专利的形式公开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利用企业大都先后接受并采纳了“深度选硫不选渣”科学理念,该核心技术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限填10项)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 利
 高铁低硫型硫铁矿烧渣的生产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4
  *
  点击查看>>
  (略) , (略) 易 (略)
 文书明,李明,周兴龙
 未缴费失效
 
发明专 利
 一种多晶系硫铁矿混合回收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3
  *
  点击查看>>
  (略) (略) , (略)
 文书明,高建峰, 刘恒亮,熊天佑, 贾仰武,韩任海, 周廷熙,项拥军, 先永骏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硫铁矿烧渣中低品位铅锌的回收利用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2
  *
  点击查看>>
  (略)
 文书明,周兴龙,龙泽毅,柏少军,刘丹,曹沁波,沈海英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高硫铁矿粉脱硫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9
  *
  点击查看>>
 长 (略) , (略) 有限公司
 石云良,苏木清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检测高品位硫铁矿精矿含硫品位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2
  *
  点击查看>>
  (略) , (略) (略)
 文书明,贾仰武,朱 (略) ,刘雁鹰,吕玉贵,周廷熙, 缪建成,先永骏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分离铜铅锌铁多金属硫化矿的选矿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4
  *
  点击查看>>
  (略)
 刘丹,文书明
 有权
 
发明专 利
 一种高硫铜锌矿的分步再磨分段脱硫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8
  *
  点击查看>>
  (略) 、 (略)
 周平,舒宗宪, 谢海云,李德,庄故章,王春,陈晓明,张珍雄,袁明华,吕振江
 有权
 
发明专 利
 一种提高浮选回收率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4
  *
  点击查看>>
  (略) (略)
 贺政,罗科华,赵志强
 有权
 
发明专 利
 一种高浓细度的高效选铅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3
  *
  点击查看>>
  (略) (略)
 缪建成 , 马斌 , 刘亚龙 , 汤成龙 , 陈如风 , 芮凯 , 董宗良 , 胡继华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浮选控消泡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3
  *
  点击查看>>
  (略)
 邓久帅,文书明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文书明, (略) 教授, (略) 长,排名第一。本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负责对项目的组织与技术实施,制定相关的工艺流程、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整个试验研究工作的组织以及技术资料的编写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1、2、3、4均有重要贡献。

2 、贺政, (略) (略) 研究员,排名第二。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粗选和深度精选小型试验研究、工业试验指导,对项目技术创新点1、2、3具有重要贡献。

3 、周廷熙, (略) (略) 教授级高工,排名第三。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和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4 、刘恒亮, (略) (略) 工程师,总工程师,排名第四。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5 、项拥军, (略) (略) 铜矿高级工程师, (略) 经理,排名第五。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黄铁矿为主型高品位硫精矿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的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中的工艺参数、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4具有重要贡献。

6 、缪建成, (略) (略) 教授级高工,副经理,排名第六。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高浓细度选铅,低铅尾矿选硫粗选、深度精选、降低硫精矿中铅杂质含量的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7 、李茂林,长 (略) (略) 教授,副经理,排名第七。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同步回收、深度精选提高硫精矿品位的小型试验研究,工业试验指导及工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8 、姚曙,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高级工程师,矿长,排名第八。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主持、管理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9 、张健,铜 (略) 高级工程师,经理,排名第九。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磁黄铁矿为主型高品位硫精矿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的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的主持管理、工艺参数、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4具有重要贡献。

10 、罗仙平, (略) 教授,院长,排名第十。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废酸活化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1 、罗进, (略) (略) 教授级高工,分公司经理,排名第十一。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和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2 、高建峰, (略) (略) 工程师,董事长,排名第十二。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粗选、深度精选工业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3 、张鹏, (略) (略) 铜矿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排名第十三。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同步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组织及研究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4 、孙肇淑,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教授级高工, (略) 长,排名第十四。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尾矿选硫、同步回收、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5 、方振鹏,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教授, (略) 主任,排名第十五。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尾矿中硫铁矿粗选工艺、药剂研究,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工程化关键技术攻关,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 (略) ,是本项目的总负责单位,承担多项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项目,获得 (略) 省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略) 的立项支持,在硫铁矿资源开发 (略) 了十多年的理论、试验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工作,获得了十多项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发明专利授权,发表了多篇三大检索的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对项目的四个创新点均具有重要贡献。研究成果经过企业工程化应用研究,获得了广泛应用,推进了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 、 (略) (略) ,在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略) 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略) 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共同完成了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重要贡献。同时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3 、 (略) (略) ,在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略) 、 (略) (略) (略) (略) ,开展了大量的工程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所属的驰宏锌锗等企业将铅锌选矿尾矿中 (略) 综合回收,深度精选,获得了高品位的硫精矿,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重要贡献。

4 、 (略) (略) ,是我国重要的铜矿和共伴生硫铁矿开采与回收利用的大型企业, (略) 联合,从铜矿选矿尾矿中回收硫铁矿资源,通过深度精选,获得了高品位的硫精矿,降低了尾矿硫的含量,显著提升了硫精矿的利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项目创新点2、3具有贡献。

5 、 (略) (略) 铜矿,是我国重要的铜矿和共伴生硫铁矿开采与回收利用的大型企业,从选铜尾矿中回收硫铁矿获得高品位硫精矿,经过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获得了含硫低的高品位的硫铁矿烧渣,全部直接作为铁精矿销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硫酸烧渣直接成为产品销售,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2、3、4具有重要贡献。

6 、 (略) (略) ,是 (略) 市重要的矿山企业, (略) 市中的矿山,为了实现尾矿、废水零排放,与 (略) (略) (略) 联合,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铅锌共伴生硫铁矿的回收利用方面开展大量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工作,生产出了含硫品位48%-50%的高品位硫精矿,硫精矿的价值得到大大提升,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贡献。

7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具有大量的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由于价值低,长期堆存或以低品位硫铁矿出售,环境污染重,没有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以来,与长 (略) 、 (略) (略) 等单位 (略) ,开展硫铁矿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生产出高品位硫精矿,产品价值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

8 、长 (略) (略) ,是我国选矿和冶金试验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的知名科研单位,在复杂金属资源高效回收利用、选矿设备开发等方面, (略) 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与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 (略) ,开展了小型试验和工程化应用研究,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重要贡献。

9 、铜 (略) ,是 (略) (略) 所属企业,在硫酸生产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略) (略) 铜尾矿中回收的高品位硫精矿,经过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获得了含硫低的高品位的硫酸烧渣,直接作为铁精矿销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硫酸烧渣直接成为产品销售,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4具有重要贡献。

10 、 (略) ,承担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科技项目,长期开展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 (略) 、 (略) (略) 、 (略) (略) 等单位 (略) ,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开展硫铁矿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

完成人 (略) 关系说明

本项目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略) ,其他完成单位为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长 (略) (略) 、铜 (略) 、 (略) 。

(略) 与 (略) (略) 、 (略) (略) 、 (略) 等单位于2009年以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方式,开展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 (略) 。

(略) 与 (略) (略) (略) 于2006年以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方式,开展 (略) 研究, (略) 内容包含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工作。

(略)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属 (略) 铜业( (略) ) (略) 分别于 * 年以企业 (略) 研究等形式开展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 (略) 。

(略) (略)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分别于 * 、2010年以项目 (略) 的方式开展包含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长 (略) (略) 与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于2009年以项目 (略) 的形式开展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为文书明,其他完成人为贺政、周廷熙、刘恒亮、项拥军、缪建成、李茂林、姚曙、张健、罗仙平、罗进、高建峰、张鹏、孙肇淑、方振鹏,均为具有 (略) 关系的单位试验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均为项目的技术骨干,参与了 (略) 项目的科技工作,其贡献见完成人情况介绍。 (略) 关系表现为共同完成科技项目,共同申请国家专利、 (略) 级科技成果奖励等。

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申报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符合推荐资格,相关栏目均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以我国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开发了“多晶型硫铁矿同步回收-表面疏水性控制深度精选-高温过氧焙烧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为核心的成套新技术,实现了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的综合、高效和清洁利用。在学术思想、理论和工艺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18项发明专利获授权,出版 (略) ,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5篇。整体技术于2009年开始,分别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铜 (略) 等国内大型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和新增利润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将硫铁矿 (略) 工矿产拓展为铁矿资源,转变了硫铁矿的资源属性,增加了我国铁矿资源量,潜在资源价值巨大,同时实现了硫铁矿制酸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清洁利用,资源、 (略) 会效益显著。

鉴于该项目在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大创新,新技术示范性强,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我国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照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略)

2015 年12月25日

 


 



 
根 (略) 要求,推荐 201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候选项目,需在项目 (略) (略) 公示。中 (略) 业协会推荐我校 1 项科技成果为 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现将候选项目名称、推荐单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推广应用情况、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 (略) 公示,公示期从 2015 年 12 月 25 日到 2016 年 1 月 3 日。

自本公示公布之日起 10 天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有异议的,须 (略) 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联系人:张燕 联系电话: 点击查看>>

 

项目名称: 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 文书明、贺政、周廷熙、刘恒亮、项拥军、缪建成、李茂林、姚曙、张健、罗仙平、罗进、高建峰、张鹏、孙肇淑、方振鹏。

完成单位: (略) 、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长 (略) (略) 、铜 (略) 、 (略) 。

申报奖励种类: 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矿山工程技术领域,涉及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硫铁矿由铁和硫组成,主要用于制造硫酸。生产硫酸的过程中,铁转化为烧渣,成为一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固体废物。由于铁不能有效利用,硫铁矿属于化工矿产,而不属于铁矿资源。为了利用烧渣中的铁资源,已 (略) 展了几十年的研究,但从烧渣中回收铁仍是一个典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如能改变硫铁矿的资源属性,使之成为铁矿资源,将增加我国铁矿的资源量,也能实现硫铁矿制酸的清洁生成,经济、资源和环境意义重大。

本项目以我国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为研究对象,在 (略) 省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略) 等多个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持续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多晶型硫铁矿同步回收-表面疏水性控制深度精选-高温过氧焙烧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为核心的成套新技术。创新点如下:

1 、首次提出了"深度选硫不选渣"的学术思想和全新的技术路线,世界范围内烧渣选铁的研究逐渐减少,逐步转为深度选硫,硫铁矿烧渣直接作为铁精矿的技术路线上来,开展全面的攻关研究。

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计算,并与浮选研究相结合,首次开发了多晶型硫铁矿表面性质调控与同步回收新技术,实现了多种晶型硫铁矿的高效回收。

3 、深入研究了硫铁矿精选过程中因表面氧化导致的疏水性衰减现象,首次开发了表面疏水性控制与深度精选新技术,浮选获得了高品位的硫精矿。

4 、创新性地研发了高品位硫精矿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新技术,使硫 (略) 成为合格铁精矿。

已申请2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8项发明专利获授权; (略) ,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5篇。整体技术于2009年开始,分别在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等省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不同性质的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获得了硫化铁矿物含量90%~95%的高品质硫精矿和铁品位大于60%、含硫小于0.4%的合格铁精矿。近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0亿元。

本项目技术将硫铁矿 (略) 工矿产拓展为铁矿资源,转变了硫铁矿的资源属性,增加了我国铁矿资源量,新增潜在铁矿资源价值巨大,实现了硫铁矿制酸固体废物的零排放。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我国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进步,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观评价

1 、技术成果鉴定会结论

本成果于 * 日,由 (略) 省科 (略) 组织了技术鉴定,由全国知名专家 (略) 对本技术的鉴定认为:“在理论和工艺技术研究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本成套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6项,其中18项发明专利获授权。首要核心技术为"高铁低硫型硫铁矿烧渣的生产方法",专利号:ZL 点击查看>> .4,“一种多晶系硫铁矿混合回收的方法”,专利号:ZL 点击查看>> .3,“一种硫铁矿烧渣中低品位铅锌的回收利用方法”,专利号:ZL 点击查看>> .2,其他密切相关单体技术共计15项,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总之,无论是整体核心技术,还是密切相关单体技术,均获国家专利授权。

3 、国家一级查新机构国际联机检索查新结论

该查新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

(1)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指出了晶型和空间对称性决定硫铁矿的表面氧化还原性质,从理论上指导多晶型硫铁矿的混合浮选;并采用硫化钠、多硫化钠与硫酸配合,解抑活化有色金属硫化矿浮选过程中被抑制的硫铁矿,采用黄药、黑药和烃基硫醇组合捕收剂联合捕收多晶型硫铁矿,从 (略) 论证。

(2)通过控制弱紊流小气量浮选、矿浆弱还原电位、弱酸性环境 (略) 得的粗精矿,补加组合捕收剂等措施,控制表面疏水性的衰退, (略) 深度精选获得硫铁矿含量90%~95%的高品位的硫铁矿精矿。

(3)通过增加空气过剩系数(1.05~1.2),提高焙烧温度(900度以上),提高硫铁矿燃烧的速度和硫的脱出率,使获得的烧渣含硫品位下降到0.15%~0.4%, (略) 成为合格铁精矿。

经检索并对相关文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上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分别涉及到该 (略) 分研究内容,除委托人、 (略) 在课题组成员及其 (略) 单位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均未见与本查新项目以上技术特点相符的文献报道。

4 、获得 (略)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 (略) 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有 (略) 科技进步一等 (略) 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在 (略) 省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略) 的支持下,从2004年1月开始,进行了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完成了理论研究、小型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全过程,形成了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新技术。从2009年开始,逐步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铜 (略) 等国内大型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0亿元。

本项目核心技术于2004年以发明专利的形式公开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利用企业大都先后接受并采纳了“深度选硫不选渣”科学理念,该核心技术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限填10项)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 利
 高铁低硫型硫铁矿烧渣的生产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4
  *
  点击查看>>
  (略) , (略) 易 (略)
 文书明,李明,周兴龙
 未缴费失效
 
发明专 利
 一种多晶系硫铁矿混合回收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3
  *
  点击查看>>
  (略) (略) , (略)
 文书明,高建峰, 刘恒亮,熊天佑, 贾仰武,韩任海, 周廷熙,项拥军, 先永骏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硫铁矿烧渣中低品位铅锌的回收利用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2
  *
  点击查看>>
  (略)
 文书明,周兴龙,龙泽毅,柏少军,刘丹,曹沁波,沈海英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高硫铁矿粉脱硫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9
  *
  点击查看>>
 长 (略) , (略) 有限公司
 石云良,苏木清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检测高品位硫铁矿精矿含硫品位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2
  *
  点击查看>>
  (略) , (略) (略)
 文书明,贾仰武,朱 (略) ,刘雁鹰,吕玉贵,周廷熙, 缪建成,先永骏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分离铜铅锌铁多金属硫化矿的选矿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4
  *
  点击查看>>
  (略)
 刘丹,文书明
 有权
 
发明专 利
 一种高硫铜锌矿的分步再磨分段脱硫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8
  *
  点击查看>>
  (略) 、 (略)
 周平,舒宗宪, 谢海云,李德,庄故章,王春,陈晓明,张珍雄,袁明华,吕振江
 有权
 
发明专 利
 一种提高浮选回收率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4
  *
  点击查看>>
  (略) (略)
 贺政,罗科华,赵志强
 有权
 
发明专 利
 一种高浓细度的高效选铅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3
  *
  点击查看>>
  (略) (略)
 缪建成 , 马斌 , 刘亚龙 , 汤成龙 , 陈如风 , 芮凯 , 董宗良 , 胡继华
 有效
 
发明专 利
 一种浮选控消泡的方法
 中国
 ZL 点击查看>> .3
  *
  点击查看>>
  (略)
 邓久帅,文书明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文书明, (略) 教授, (略) 长,排名第一。本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负责对项目的组织与技术实施,制定相关的工艺流程、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整个试验研究工作的组织以及技术资料的编写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1、2、3、4均有重要贡献。

2 、贺政, (略) (略) 研究员,排名第二。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粗选和深度精选小型试验研究、工业试验指导,对项目技术创新点1、2、3具有重要贡献。

3 、周廷熙, (略) (略) 教授级高工,排名第三。本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和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4 、刘恒亮, (略) (略) 工程师,总工程师,排名第四。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5 、项拥军, (略) (略) 铜矿高级工程师, (略) 经理,排名第五。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黄铁矿为主型高品位硫精矿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的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中的工艺参数、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4具有重要贡献。

6 、缪建成, (略) (略) 教授级高工,副经理,排名第六。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高浓细度选铅,低铅尾矿选硫粗选、深度精选、降低硫精矿中铅杂质含量的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7 、李茂林,长 (略) (略) 教授,副经理,排名第七。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同步回收、深度精选提高硫精矿品位的小型试验研究,工业试验指导及工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8 、姚曙,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高级工程师,矿长,排名第八。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主持、管理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9 、张健,铜 (略) 高级工程师,经理,排名第九。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磁黄铁矿为主型高品位硫精矿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的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的主持管理、工艺参数、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4具有重要贡献。

10 、罗仙平, (略) 教授,院长,排名第十。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废酸活化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1 、罗进, (略) (略) 教授级高工,分公司经理,排名第十一。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粗选和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2 、高建峰, (略) (略) 工程师,董事长,排名第十二。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粗选、深度精选工业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3 、张鹏, (略) (略) 铜矿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排名第十三。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铜矿共伴生硫铁矿同步粗选、深度精选工业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组织及研究工作,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4 、孙肇淑,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教授级高工, (略) 长,排名第十四。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尾矿选硫、同步回收、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15 、方振鹏,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教授, (略) 主任,排名第十五。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尾矿中硫铁矿粗选工艺、药剂研究,深度精选工业试验、工程化关键技术攻关,对项目技术创新点2、3具有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 (略) ,是本项目的总负责单位,承担多项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项目,获得 (略) 省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略) 的立项支持,在硫铁矿资源开发 (略) 了十多年的理论、试验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工作,获得了十多项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发明专利授权,发表了多篇三大检索的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对项目的四个创新点均具有重要贡献。研究成果经过企业工程化应用研究,获得了广泛应用,推进了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 、 (略) (略) ,在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略) 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略) 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共同完成了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重要贡献。同时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3 、 (略) (略) ,在铅锌共伴生硫铁矿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略) 、 (略) (略) (略) (略) ,开展了大量的工程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所属的驰宏锌锗等企业将铅锌选矿尾矿中 (略) 综合回收,深度精选,获得了高品位的硫精矿,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重要贡献。

4 、 (略) (略) ,是我国重要的铜矿和共伴生硫铁矿开采与回收利用的大型企业, (略) 联合,从铜矿选矿尾矿中回收硫铁矿资源,通过深度精选,获得了高品位的硫精矿,降低了尾矿硫的含量,显著提升了硫精矿的利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项目创新点2、3具有贡献。

5 、 (略) (略) 铜矿,是我国重要的铜矿和共伴生硫铁矿开采与回收利用的大型企业,从选铜尾矿中回收硫铁矿获得高品位硫精矿,经过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获得了含硫低的高品位的硫铁矿烧渣,全部直接作为铁精矿销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硫酸烧渣直接成为产品销售,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2、3、4具有重要贡献。

6 、 (略) (略) ,是 (略) 市重要的矿山企业, (略) 市中的矿山,为了实现尾矿、废水零排放,与 (略) (略) (略) 联合,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铅锌共伴生硫铁矿的回收利用方面开展大量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工作,生产出了含硫品位48%-50%的高品位硫精矿,硫精矿的价值得到大大提升,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贡献。

7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具有大量的铅锌矿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由于价值低,长期堆存或以低品位硫铁矿出售,环境污染重,没有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以来,与长 (略) 、 (略) (略) 等单位 (略) ,开展硫铁矿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生产出高品位硫精矿,产品价值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

8 、长 (略) (略) ,是我国选矿和冶金试验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的知名科研单位,在复杂金属资源高效回收利用、选矿设备开发等方面, (略) 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与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 (略) ,开展了小型试验和工程化应用研究,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具有重要贡献。

9 、铜 (略) ,是 (略) (略) 所属企业,在硫酸生产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略) (略) 铜尾矿中回收的高品位硫精矿,经过高温过氧焙烧—深度脱硫,获得了含硫低的高品位的硫酸烧渣,直接作为铁精矿销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硫酸烧渣直接成为产品销售,环境效益显著。对项目的创新点4具有重要贡献。

10 、 (略) ,承担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科技项目,长期开展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 (略) 、 (略) (略) 、 (略) (略) 等单位 (略) ,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开展硫铁矿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

完成人 (略) 关系说明

本项目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略) ,其他完成单位为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长 (略) (略) 、铜 (略) 、 (略) 。

(略) 与 (略) (略) 、 (略) (略) 、 (略) 等单位于2009年以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方式,开展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 (略) 。

(略) 与 (略) (略) (略) 于2006年以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方式,开展 (略) 研究, (略) 内容包含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工作。

(略)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属 (略) 铜业( (略) ) (略) 分别于 * 年以企业 (略) 研究等形式开展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 (略) 。

(略) (略)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分别于 * 、2010年以项目 (略) 的方式开展包含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长 (略) (略) 与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于2009年以项目 (略) 的形式开展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为文书明,其他完成人为贺政、周廷熙、刘恒亮、项拥军、缪建成、李茂林、姚曙、张健、罗仙平、罗进、高建峰、张鹏、孙肇淑、方振鹏,均为具有 (略) 关系的单位试验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均为项目的技术骨干,参与了 (略) 项目的科技工作,其贡献见完成人情况介绍。 (略) 关系表现为共同完成科技项目,共同申请国家专利、 (略) 级科技成果奖励等。

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申报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符合推荐资格,相关栏目均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以我国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开发了“多晶型硫铁矿同步回收-表面疏水性控制深度精选-高温过氧焙烧脱硫制酸-直接联产铁精矿”为核心的成套新技术,实现了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的综合、高效和清洁利用。在学术思想、理论和工艺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18项发明专利获授权,出版 (略) ,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5篇。整体技术于2009年开始,分别 (略) (略) 、 (略) (略) 、 (略) (略) 铜矿、 (略) (略) 、 (略) 市中金岭南 (略) 凡口铅锌矿、铜 (略) 等国内大型企业得到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和新增利润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将硫铁矿 (略) 工矿产拓展为铁矿资源,转变了硫铁矿的资源属性,增加了我国铁矿资源量,潜在资源价值巨大,同时实现了硫铁矿制酸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清洁利用,资源、 (略) 会效益显著。

鉴于该项目在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大创新,新技术示范性强,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我国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照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略)

2015 年12月25日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