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刀直入|煤炭供需淡旺季波动分析及优化建议
丹刀直入|煤炭供需淡旺季波动分析及优化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煤炭供需稳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居民用电、工业用电、水电和新能源发电等季节性变化影响, (略) 场无法避免的呈现淡旺季交替现象。整体上看, (略) 场每年呈现两淡两旺交替现象,即在每年3-5月呈现春季用煤淡季、6-8月呈现夏季用煤旺季、9-11月呈现秋季用煤淡季、12月至次年2月呈现冬季用煤旺季。煤炭淡旺季的峰谷差异, (略) 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供需平衡,而且不利于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因此亟需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削峰填谷”、稳定供需。
重点内容:结合上述淡旺季月份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引入季节生产波动率指标,即淡旺季波动率=(旺季累计生产量-淡季累计生产量)/淡季累计生产量,对影响煤炭供需淡旺季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一是煤炭供给侧淡旺季波动情况。2022年国内原煤总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仅为-0.7%,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0.4%,秋冬季波动率为-1%;2022年进口煤总量淡旺季波动率为5.4%,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8.9%,秋冬季波动率为-3.2%;2021年进口煤总量淡旺季波动率为-7.3%,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23.6%,秋冬季波动率为-30.1%。二是电量淡旺季波动情况。2022年总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3.2%,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21.9%,秋冬季波动率为4.8%;火力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7.3%,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26.4%,秋冬季波动率为9%;水力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0.2%,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41.8%,秋冬季波动率为-23.5%;新能源(风电+太阳能)总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6%,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7.1%,秋冬季波动率为15.6%。三是高载能行业产品淡旺季波动情况。2022年粗钢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为-3.1%,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7.8%,秋冬季波动率为2.2%;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8%,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5%,秋冬季波动率为2%;*烯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为0.3%,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7%,秋冬季波动率为2.1%;化纤淡旺季波动率为-7.4%,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7%,秋冬季波动率为-13.2%;农用化肥淡旺季波动率为-3.7%,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7.6%,秋冬季波动率为0.7%;水泥淡旺季波动率为-20.7%,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4%,秋冬季波动率为-39.3%。
简要分析如下:
一是从煤炭供应来看,国内自产煤供应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小,全年各季累计供应基本稳定,主要原因为国内煤矿多为井工矿,为保障安全生产必须保持生产的接续性。进口煤供应量全年淡旺季波动相对较大,季节性差异明显,整体上看夏季进口量明显高于春季,且受价格因素和外部国际环境、国内政策等因素影响大,规律性不强,如2021年冬季进口煤量大幅低于秋季,但2022年两季却相差不大。
二是从电量上来看,总发电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无论是全年各季累计波动还是春夏季、秋冬季波动都较明显,特别是春夏季波动更大、秋冬季波动相对平缓,全年发电峰值在夏季、谷值在春季;单看火力发电量,季节性波动明显高于总发电量波动,充分体现了火力发电的调峰作用,从占总发电量的比值来看,春季最低(为66%)、冬季最高(为73%);水力发电量受区域降水量影响淡旺季波动最为明显,全年各季累计波动弱于总发电量,但春夏季、秋冬季波动都强于总发电量,呈现夏秋两季贡献大、春冬两季贡献小的特点;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全年各季累计供应基本稳定,但季节性差异较大,呈现春冬两季贡献大,夏秋两季贡献小的特点,单独看风电是造成新能源季节性波动的主因。
三是从高载能行业上来看,钢铁、有色、化工整体受季节性影响较小,整体上夏季产量较其他季节高,但行业季节性波动性相对较大,如粗钢产量春高秋低(产量差15%)、有色冬高春低(产量差6%)、*烯冬高夏低(产量差13%)、化肥春高夏低(产量差8%)、化纤春高冬低(产量差17%),如化肥生产企业因化工炉启停费用高昂,故尽可能保证生产连续稳定性;水泥产量受季节性影响最为明显,其中春夏季波动较小,秋冬季波动较大,产量在冬季降幅明显,主要原因为冬季为项目施工淡季,造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降低,倒逼原材料产量降低。
工作建议:结合分析,可通过国产煤弹性供应、进口煤补充、储煤错峰、电能储备、用电政策引导等措施进一步平衡淡旺季煤炭供需。一是探索建立国产煤“弹性产能”机制。可优先考虑针对露天煤矿,创新煤炭产能管理和煤矿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机制,提高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和应急保障体系。二是发挥进口煤在调节国内煤炭季节性波动的补充作用。充 (略) 场两种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煤炭供应体系。合理引导进口煤供应,特别是关注国内自产煤生产运营情况,根据季 (略) 场变化,适当调节进口规模。三是统筹煤电与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煤电对非化石能源发电季节波动性的兜底保障作用,特别是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建立对稳定煤电机组收益、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调节作用有重要意义。四是推动储煤和储能产业发展。在沿海、沿江、运煤通道沿线布局煤炭储备基地,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引导旺煤淡储,平抑煤炭需求峰谷;大力发展储能技术,积极引导新 (略) 场化方式配署新型储能,引导旺电淡储,平抑电力需求峰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煤炭供需稳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居民用电、工业用电、水电和新能源发电等季节性变化影响, (略) 场无法避免的呈现淡旺季交替现象。整体上看, (略) 场每年呈现两淡两旺交替现象,即在每年3-5月呈现春季用煤淡季、6-8月呈现夏季用煤旺季、9-11月呈现秋季用煤淡季、12月至次年2月呈现冬季用煤旺季。煤炭淡旺季的峰谷差异, (略) 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供需平衡,而且不利于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因此亟需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削峰填谷”、稳定供需。
重点内容:结合上述淡旺季月份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引入季节生产波动率指标,即淡旺季波动率=(旺季累计生产量-淡季累计生产量)/淡季累计生产量,对影响煤炭供需淡旺季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一是煤炭供给侧淡旺季波动情况。2022年国内原煤总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仅为-0.7%,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0.4%,秋冬季波动率为-1%;2022年进口煤总量淡旺季波动率为5.4%,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8.9%,秋冬季波动率为-3.2%;2021年进口煤总量淡旺季波动率为-7.3%,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23.6%,秋冬季波动率为-30.1%。二是电量淡旺季波动情况。2022年总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3.2%,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21.9%,秋冬季波动率为4.8%;火力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7.3%,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26.4%,秋冬季波动率为9%;水力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0.2%,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41.8%,秋冬季波动率为-23.5%;新能源(风电+太阳能)总发电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6%,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7.1%,秋冬季波动率为15.6%。三是高载能行业产品淡旺季波动情况。2022年粗钢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为-3.1%,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7.8%,秋冬季波动率为2.2%;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为1.8%,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5%,秋冬季波动率为2%;*烯产量淡旺季波动率为0.3%,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7%,秋冬季波动率为2.1%;化纤淡旺季波动率为-7.4%,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7%,秋冬季波动率为-13.2%;农用化肥淡旺季波动率为-3.7%,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7.6%,秋冬季波动率为0.7%;水泥淡旺季波动率为-20.7%,其中春夏季波动率为-1.4%,秋冬季波动率为-39.3%。
简要分析如下:
一是从煤炭供应来看,国内自产煤供应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小,全年各季累计供应基本稳定,主要原因为国内煤矿多为井工矿,为保障安全生产必须保持生产的接续性。进口煤供应量全年淡旺季波动相对较大,季节性差异明显,整体上看夏季进口量明显高于春季,且受价格因素和外部国际环境、国内政策等因素影响大,规律性不强,如2021年冬季进口煤量大幅低于秋季,但2022年两季却相差不大。
二是从电量上来看,总发电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无论是全年各季累计波动还是春夏季、秋冬季波动都较明显,特别是春夏季波动更大、秋冬季波动相对平缓,全年发电峰值在夏季、谷值在春季;单看火力发电量,季节性波动明显高于总发电量波动,充分体现了火力发电的调峰作用,从占总发电量的比值来看,春季最低(为66%)、冬季最高(为73%);水力发电量受区域降水量影响淡旺季波动最为明显,全年各季累计波动弱于总发电量,但春夏季、秋冬季波动都强于总发电量,呈现夏秋两季贡献大、春冬两季贡献小的特点;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全年各季累计供应基本稳定,但季节性差异较大,呈现春冬两季贡献大,夏秋两季贡献小的特点,单独看风电是造成新能源季节性波动的主因。
三是从高载能行业上来看,钢铁、有色、化工整体受季节性影响较小,整体上夏季产量较其他季节高,但行业季节性波动性相对较大,如粗钢产量春高秋低(产量差15%)、有色冬高春低(产量差6%)、*烯冬高夏低(产量差13%)、化肥春高夏低(产量差8%)、化纤春高冬低(产量差17%),如化肥生产企业因化工炉启停费用高昂,故尽可能保证生产连续稳定性;水泥产量受季节性影响最为明显,其中春夏季波动较小,秋冬季波动较大,产量在冬季降幅明显,主要原因为冬季为项目施工淡季,造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降低,倒逼原材料产量降低。
工作建议:结合分析,可通过国产煤弹性供应、进口煤补充、储煤错峰、电能储备、用电政策引导等措施进一步平衡淡旺季煤炭供需。一是探索建立国产煤“弹性产能”机制。可优先考虑针对露天煤矿,创新煤炭产能管理和煤矿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机制,提高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和应急保障体系。二是发挥进口煤在调节国内煤炭季节性波动的补充作用。充 (略) 场两种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煤炭供应体系。合理引导进口煤供应,特别是关注国内自产煤生产运营情况,根据季 (略) 场变化,适当调节进口规模。三是统筹煤电与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煤电对非化石能源发电季节波动性的兜底保障作用,特别是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建立对稳定煤电机组收益、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调节作用有重要意义。四是推动储煤和储能产业发展。在沿海、沿江、运煤通道沿线布局煤炭储备基地,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引导旺煤淡储,平抑煤炭需求峰谷;大力发展储能技术,积极引导新 (略) 场化方式配署新型储能,引导旺电淡储,平抑电力需求峰谷。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