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心若知|新型煤炭行业的前景与挑战
敏心若知|新型煤炭行业的前景与挑战
新型煤炭行业的前景与挑战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行业前景与挑战并存。近年来,新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本报告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新型煤炭行业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引导,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端化 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将从现阶段我国的主体能源,逐渐转为支撑性能源,继而向应急保障和调峰能源转变,看长远,煤炭业如何跳出"挖煤一卖煤"的传统路子,打造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能源准能集团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种黏稠的黑色液体。这是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由煤、水和少量添加剂,经过纳米化工艺制成的一种新型特种燃料。
"这种燃料点火温度低,且可以维持自主稳定燃烧,能够大幅降低火电厂发电煤耗。"国家能源准能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不只是火力发电领域,煤基纳米碳氢燃料还可以应用
于炸药、燃油替代、煤化工气化等多个领域。以煤化工气化为例,通常煤浆浓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合成气产率可提高0.5个百分点。传统水煤浆浓度一股为60%左右,进一步提升浓度的成本很高,而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成浆浓度可接近70%。"一家煤化工企业试用后,产出的合成气增加,每年能新增2亿元左右的收益。"该负责人介绍,以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替代原燃料煤炭,准能集团正打造"煤一电一粉煤灰﹣绿色电解铝﹣高端铝产品、稀有金属﹣白泥综合利用产品"的产业链,将煤炭"吃干榨净"。初步估算,这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将是原煤价值的18倍,还能为解决我国铝土矿资源不足等问题提供新的路径。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认为,煤炭在能源属性达到峰值之后,工业原料属性会越来越突出。应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醇)制烯烃、煤制*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61.25亿立方米、1672万吨、1155万吨,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持续提高,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及今后较长时期,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持续下降,倒逼煤炭行业必须转变长期以来依靠产量增加、规模扩张、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未来,煤炭行业还将继续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
2. 智能化 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已超1500亿元,助力保安全、提效率
内蒙古鄂尔多斯,梯田般盘绕的露天矿坑里,载重330吨的无人矿用卡车装上电铲剥离的矿土,前往25公里外的卸载区排弃,整个"采,运,排"过程精准顺畅。
露天煤矿的矿卡车型大、盲区多,尤其是夜间或者天气差时,司机作业安全隐患大。这些无人矿卡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能够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停靠卸载,驾驶速度也和司机驾驶差不多。
输入煤岩、台阶参数等信息,智能穿爆系统可将布孔精度提升到5厘米以内;高台价雷达监测系统,能够快速识别潜在危险区域,预警时效由24小时缩短至2小时,每年可多采收煤炭超过10万吨……智能科技赋能,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生产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百米井下,煤炭生产同样智能。在山东能源 (略) ,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轻点启动键,智能采煤机缓缓向前,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支护,乌黑的煤炭落人刮板运输机向外运出。
井下单个工作面从18人减少到7人,单产水平提高了46%左右,矿井还安装了智能喷雾系统,可实现煤流识别喷雾和粉尘超限喷雾,改善作业环境。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生产过程常常伴随水害、火灾、瓦斯、冲击地压、粉尘等灾害隐患。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可以减少高危岗位,助力减人员、保安全、提效率。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7家重点煤炭企业已建成智能化产能13.93亿吨/年,占其总产能的74.7%。
智能化建设也撬动了相关产业升级。截至今年6月,全国累计建成104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27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据初步统计,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已超1500亿元,带动了矿山物联网、煤机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快速发展。
规模大、场景多,是我国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的优势,但也带来了挑战。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煤矿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采拥、运输、洗选等场量复杂多样,智能化应用成本高、复制难度大,下一步,应加快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打通煤炭、煤机、软件等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沉淀数据、推进共享。
3.绿色化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是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5年是企业绿色转型的跃升期,生产方式上,将坚持"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思路,大力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装备、工艺,实现煤炭清洁开采与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上,要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积极建设光伏等新能源项目。"
炭行业绿色转型的另一个主攻方向。在国家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提升,是煤能源准能集团,近10万亩复早土地资源被打造为工业旅游景区;在山东能源 (略) ,煤砰石用于筑路、制砖等,尾煤泥截租改造提高中煤产率;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矿井涌水作为井下防尘水使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62%提高到79.3%,土地复屋率由42%提高到57.8%,煤歼石及低热值媒综合利用发电装机由2950万千瓦提升到4300万千瓦,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装机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到94%左右。
针对煤炭固有的高碳特征,一些煤企在氧化碳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积极创新,今年6月,亚洲最大火电CCUS项目在化碳捕集率大于90%,捕集电耗较传统工艺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建成投产,二氧降低约10%。项目自主研发了新一代高容量、低能耗、长寿命吸收剂,开发了焊接制造、食品级干冰,机械清洗等用户,将实现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纳利用。将"乌金"炼成"绿金",并非一蹴而就。下一阶段,要尽快突破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碳核算、碳减排体系。同时,持续探索煤炭绿色低碳的生产开发模式,探索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组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4. 安全化 注重安全生产,通过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设备,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
新型煤炭行业的挑战
1. 环保压力:尽管新型煤炭行业注重清洁化生产,但仍然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如何在提高能源供应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新型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2. 技术风险:新型煤炭行业的智能化、多元化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部分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3. 政策风险:政府在煤炭行业的政策调整可能会对新型煤炭行业产生影响。例如,政府对煤炭开采的环保要求提高、对煤炭利用的限制加强等,都可能对新型煤炭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4. 市场竞争: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新型煤炭 (略) 场竞争的压力。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成本逐渐降低,对传统煤炭行业构成挑战。
总的来说,新型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实现新型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 (略) 场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提高新型煤炭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新型煤炭行业的前景与挑战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行业前景与挑战并存。近年来,新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本报告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新型煤炭行业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引导,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端化 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将从现阶段我国的主体能源,逐渐转为支撑性能源,继而向应急保障和调峰能源转变,看长远,煤炭业如何跳出"挖煤一卖煤"的传统路子,打造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能源准能集团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种黏稠的黑色液体。这是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由煤、水和少量添加剂,经过纳米化工艺制成的一种新型特种燃料。
"这种燃料点火温度低,且可以维持自主稳定燃烧,能够大幅降低火电厂发电煤耗。"国家能源准能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不只是火力发电领域,煤基纳米碳氢燃料还可以应用
于炸药、燃油替代、煤化工气化等多个领域。以煤化工气化为例,通常煤浆浓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合成气产率可提高0.5个百分点。传统水煤浆浓度一股为60%左右,进一步提升浓度的成本很高,而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成浆浓度可接近70%。"一家煤化工企业试用后,产出的合成气增加,每年能新增2亿元左右的收益。"该负责人介绍,以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替代原燃料煤炭,准能集团正打造"煤一电一粉煤灰﹣绿色电解铝﹣高端铝产品、稀有金属﹣白泥综合利用产品"的产业链,将煤炭"吃干榨净"。初步估算,这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将是原煤价值的18倍,还能为解决我国铝土矿资源不足等问题提供新的路径。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认为,煤炭在能源属性达到峰值之后,工业原料属性会越来越突出。应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醇)制烯烃、煤制*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61.25亿立方米、1672万吨、1155万吨,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持续提高,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及今后较长时期,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持续下降,倒逼煤炭行业必须转变长期以来依靠产量增加、规模扩张、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未来,煤炭行业还将继续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
2. 智能化 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已超1500亿元,助力保安全、提效率
内蒙古鄂尔多斯,梯田般盘绕的露天矿坑里,载重330吨的无人矿用卡车装上电铲剥离的矿土,前往25公里外的卸载区排弃,整个"采,运,排"过程精准顺畅。
露天煤矿的矿卡车型大、盲区多,尤其是夜间或者天气差时,司机作业安全隐患大。这些无人矿卡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能够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停靠卸载,驾驶速度也和司机驾驶差不多。
输入煤岩、台阶参数等信息,智能穿爆系统可将布孔精度提升到5厘米以内;高台价雷达监测系统,能够快速识别潜在危险区域,预警时效由24小时缩短至2小时,每年可多采收煤炭超过10万吨……智能科技赋能,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生产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百米井下,煤炭生产同样智能。在山东能源 (略) ,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轻点启动键,智能采煤机缓缓向前,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支护,乌黑的煤炭落人刮板运输机向外运出。
井下单个工作面从18人减少到7人,单产水平提高了46%左右,矿井还安装了智能喷雾系统,可实现煤流识别喷雾和粉尘超限喷雾,改善作业环境。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生产过程常常伴随水害、火灾、瓦斯、冲击地压、粉尘等灾害隐患。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可以减少高危岗位,助力减人员、保安全、提效率。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7家重点煤炭企业已建成智能化产能13.93亿吨/年,占其总产能的74.7%。
智能化建设也撬动了相关产业升级。截至今年6月,全国累计建成104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27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据初步统计,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已超1500亿元,带动了矿山物联网、煤机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快速发展。
规模大、场景多,是我国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的优势,但也带来了挑战。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煤矿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采拥、运输、洗选等场量复杂多样,智能化应用成本高、复制难度大,下一步,应加快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打通煤炭、煤机、软件等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沉淀数据、推进共享。
3.绿色化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是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5年是企业绿色转型的跃升期,生产方式上,将坚持"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思路,大力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装备、工艺,实现煤炭清洁开采与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上,要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积极建设光伏等新能源项目。"
炭行业绿色转型的另一个主攻方向。在国家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提升,是煤能源准能集团,近10万亩复早土地资源被打造为工业旅游景区;在山东能源 (略) ,煤砰石用于筑路、制砖等,尾煤泥截租改造提高中煤产率;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矿井涌水作为井下防尘水使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62%提高到79.3%,土地复屋率由42%提高到57.8%,煤歼石及低热值媒综合利用发电装机由2950万千瓦提升到4300万千瓦,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装机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到94%左右。
针对煤炭固有的高碳特征,一些煤企在氧化碳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积极创新,今年6月,亚洲最大火电CCUS项目在化碳捕集率大于90%,捕集电耗较传统工艺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建成投产,二氧降低约10%。项目自主研发了新一代高容量、低能耗、长寿命吸收剂,开发了焊接制造、食品级干冰,机械清洗等用户,将实现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纳利用。将"乌金"炼成"绿金",并非一蹴而就。下一阶段,要尽快突破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碳核算、碳减排体系。同时,持续探索煤炭绿色低碳的生产开发模式,探索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组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4. 安全化 注重安全生产,通过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设备,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
新型煤炭行业的挑战
1. 环保压力:尽管新型煤炭行业注重清洁化生产,但仍然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如何在提高能源供应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新型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2. 技术风险:新型煤炭行业的智能化、多元化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部分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3. 政策风险:政府在煤炭行业的政策调整可能会对新型煤炭行业产生影响。例如,政府对煤炭开采的环保要求提高、对煤炭利用的限制加强等,都可能对新型煤炭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4. 市场竞争: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新型煤炭 (略) 场竞争的压力。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成本逐渐降低,对传统煤炭行业构成挑战。
总的来说,新型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实现新型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 (略) 场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提高新型煤炭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