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话|关于国内煤炭交易平台建设难点的若干想法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说来话|关于国内煤炭交易平台建设难点的若干想法

【摘要】 : 近十年来,国内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先后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粮食、煤炭、钢铁、砂石土料、油化品等,甚至包括电力、碳排放等平台。

近十年来,国内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先后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粮食、煤炭、钢铁、砂石土料、油化品等,甚至包括电力、碳排放等平台。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和行业的成熟发展,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搭建是必然趋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其实是电商平台交易发展的必然衍生品,它与传统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交易平台一脉相传,煤炭交易中心只是众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的一个品种,由于标的物不同而导致的路径方法选择不同罢了,归根结底,依然要围绕本身的行业要素,通过平台搭建满足上下游的不同需求从而创造自身价值。因此,对煤炭交易中心的研究探讨将主要从其自身的行业要素和特点着手,探讨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内现有的煤炭交易平台,按照平台性质区分,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传统型平台,数量最多,如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内蒙煤炭交易中心、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等,此外还有各大煤炭相关企业建立的电商平台等,此类平台植根于传统煤炭贸易本身而产生,依托各自背后的优势资源搭建交易平台,以撮合贸易为主要路径,辅以信息和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达到自身的利益诉求。第二类金融性平台,包括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依托自身优势平台地位开盘坐庄煤炭相关品种(动力煤、焦煤、焦炭),净收买卖双方手续费以盈利。

2010年初, (略) 场火爆,催生了国内的一批交易中心——东北亚、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均纷纷成立了交易中心。然而,目前仅有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山西煤炭交易中心、榆林煤炭交易中心还顽强地活着,其他都转型做了贸易和信息服务。

纵观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煤炭交易平台或者打着这个名号的平台很多,但不论煤炭行情如何,似乎对平台本身都未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已经倒闭或者面临倒闭的泰德煤网、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等且不说,现存较大的都很难盈利,一些平台甚至只有在地方政策的支持下还能勉强生存。与之对应的,是种类繁多的平台在各种方向上进行的各种尝试突破,然而却难改颓势,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未能有效构建起开放性买卖环境

煤炭行业具有一定限制性,开采有具体政策限制,流通有物理条件限制,使用有资金门槛限制等,买卖的门槛决定了煤炭行业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不能充 (略) 场化的行业,这就决定了煤炭自带一定的垄断属性,上下游在不同时间段对于话语权的掌控决定着利润天平的倾斜角度。交易平台一方面不具有打通政策限制、物流限制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在于上下游的衔接中处于偏弱势地位,搭建的平台就天然缺乏开放性、包容性,进而缺乏充分竞争,平台效果大打折扣。说白了,交易中心在整个煤炭贸易链条中没有话语权。

二、未能解决商品流通要素

完整的商品流通要解决谁卖、卖多少、什么价格卖、谁买、如何买的要素问题,并且必须要在竞争的方式同时产生以上答案,如此才是最优解。但是现有的平台无法同时满足以上答案,或以竞争的方式满足。其中最难的部分或许是“如何买”的问题,即物流方式。阿里巴巴是利用菜鸟整合三通一达解决物流问题,京东则利用自建前置仓加京东快递小哥完成物流配送,这才实现了电商充分繁荣。反观煤炭交易平台则是带着多重镣铐走轨道,限制重重。

三、煤炭的非标商品特性和需求的个性化需求矛盾难以妥协

不同于电力、油化品、炭指标等标准产品,煤炭是典型的非标产品,不同区域不同厂区不同煤层不同生产洗选工艺不同运输条件下都会对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而下游需求虽多,但即便是电厂对不同煤种的适应性依然不同,更遑论钢铁、煤化工等要求更加严苛的行业。因此,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很难通过平台交易得到满足。

四、庞大的资金中继与平台信用不符

作为大宗商品,一笔煤炭贸易的资金小则数十万,大则数千万乃至上亿,很难有交易用户会安心把这笔钱放在平台设置的第三方账户,因此煤炭交易平台的信用建设难度太高也制约了平台发展。阿里巴巴也好、京东也好,能够让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基础首先是对首付款的信任,这既需要平台实力也需要平台信用。

五、与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博弈大过于合作共赢

在煤矿眼里看来,交易平台剥夺了煤矿自身的定价权、计划权乃至客户选择权,因此平台是煤矿的利益侵吞者;在下游看来,交易平台对可能出现的质量、数量纠纷起不到制约作用,在竞价买煤过程中可能推高成交价。当平台夹在上下游之间,两头不讨好的时候,大家对于平台的需求自然是下降的。


,山西,内蒙古,陕西,大连,郑州,榆林
【摘要】 : 近十年来,国内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先后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粮食、煤炭、钢铁、砂石土料、油化品等,甚至包括电力、碳排放等平台。

近十年来,国内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先后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粮食、煤炭、钢铁、砂石土料、油化品等,甚至包括电力、碳排放等平台。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和行业的成熟发展,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搭建是必然趋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其实是电商平台交易发展的必然衍生品,它与传统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交易平台一脉相传,煤炭交易中心只是众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的一个品种,由于标的物不同而导致的路径方法选择不同罢了,归根结底,依然要围绕本身的行业要素,通过平台搭建满足上下游的不同需求从而创造自身价值。因此,对煤炭交易中心的研究探讨将主要从其自身的行业要素和特点着手,探讨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内现有的煤炭交易平台,按照平台性质区分,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传统型平台,数量最多,如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内蒙煤炭交易中心、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等,此外还有各大煤炭相关企业建立的电商平台等,此类平台植根于传统煤炭贸易本身而产生,依托各自背后的优势资源搭建交易平台,以撮合贸易为主要路径,辅以信息和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达到自身的利益诉求。第二类金融性平台,包括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依托自身优势平台地位开盘坐庄煤炭相关品种(动力煤、焦煤、焦炭),净收买卖双方手续费以盈利。

2010年初, (略) 场火爆,催生了国内的一批交易中心——东北亚、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均纷纷成立了交易中心。然而,目前仅有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山西煤炭交易中心、榆林煤炭交易中心还顽强地活着,其他都转型做了贸易和信息服务。

纵观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煤炭交易平台或者打着这个名号的平台很多,但不论煤炭行情如何,似乎对平台本身都未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已经倒闭或者面临倒闭的泰德煤网、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等且不说,现存较大的都很难盈利,一些平台甚至只有在地方政策的支持下还能勉强生存。与之对应的,是种类繁多的平台在各种方向上进行的各种尝试突破,然而却难改颓势,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未能有效构建起开放性买卖环境

煤炭行业具有一定限制性,开采有具体政策限制,流通有物理条件限制,使用有资金门槛限制等,买卖的门槛决定了煤炭行业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不能充 (略) 场化的行业,这就决定了煤炭自带一定的垄断属性,上下游在不同时间段对于话语权的掌控决定着利润天平的倾斜角度。交易平台一方面不具有打通政策限制、物流限制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在于上下游的衔接中处于偏弱势地位,搭建的平台就天然缺乏开放性、包容性,进而缺乏充分竞争,平台效果大打折扣。说白了,交易中心在整个煤炭贸易链条中没有话语权。

二、未能解决商品流通要素

完整的商品流通要解决谁卖、卖多少、什么价格卖、谁买、如何买的要素问题,并且必须要在竞争的方式同时产生以上答案,如此才是最优解。但是现有的平台无法同时满足以上答案,或以竞争的方式满足。其中最难的部分或许是“如何买”的问题,即物流方式。阿里巴巴是利用菜鸟整合三通一达解决物流问题,京东则利用自建前置仓加京东快递小哥完成物流配送,这才实现了电商充分繁荣。反观煤炭交易平台则是带着多重镣铐走轨道,限制重重。

三、煤炭的非标商品特性和需求的个性化需求矛盾难以妥协

不同于电力、油化品、炭指标等标准产品,煤炭是典型的非标产品,不同区域不同厂区不同煤层不同生产洗选工艺不同运输条件下都会对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而下游需求虽多,但即便是电厂对不同煤种的适应性依然不同,更遑论钢铁、煤化工等要求更加严苛的行业。因此,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很难通过平台交易得到满足。

四、庞大的资金中继与平台信用不符

作为大宗商品,一笔煤炭贸易的资金小则数十万,大则数千万乃至上亿,很难有交易用户会安心把这笔钱放在平台设置的第三方账户,因此煤炭交易平台的信用建设难度太高也制约了平台发展。阿里巴巴也好、京东也好,能够让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基础首先是对首付款的信任,这既需要平台实力也需要平台信用。

五、与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博弈大过于合作共赢

在煤矿眼里看来,交易平台剥夺了煤矿自身的定价权、计划权乃至客户选择权,因此平台是煤矿的利益侵吞者;在下游看来,交易平台对可能出现的质量、数量纠纷起不到制约作用,在竞价买煤过程中可能推高成交价。当平台夹在上下游之间,两头不讨好的时候,大家对于平台的需求自然是下降的。


,山西,内蒙古,陕西,大连,郑州,榆林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