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刀直入|2023年我国煤炭供需整体平稳结构有所调整
丹刀直入|2023年我国煤炭供需整体平稳结构有所调整
202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我国煤炭供需总体保持平稳,预计全年我国原煤产量46亿吨,进口量4.7亿吨,总体供应量同比增加6%,市场整体呈现”两稳两增一降”特征,即国内煤炭供应维持高位稳定,进口煤量大幅增长,非电煤消费保持稳定,电煤消费保持增长, (略) 场价格整体下降。
重点内容:一是我国原煤生产供应维持高位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11月份我国原煤产量42.39亿吨,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增长率较2021年(同期4.2%)和2022年(同期9.7%)分别下降1.3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从煤种上看,我国炼焦原煤增速在2.3%左右,低于原煤产量增速,说明炼焦煤产量增长困难,且供给弹性更显不足,反映出当前我国炼焦煤资源的稀缺属性。 (略) 份原煤增量贡献看,晋陕蒙新仍 (略) 份,贡献增量占比(下同)约86%,其中山西约41%、内蒙约20%、新疆约15%、陕西约10%。二是进口煤量大幅增长。2023年以来,受全球煤炭供需阶段性宽松,海内外煤炭价差较大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以及我国延续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推动终端进口煤采购积极性提高。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前11个月中国进口煤炭4.27亿吨、同比增加1.65亿吨、增幅62.8%,处于历史同期新高,全年预计进口总量在4.5亿吨左右。从进口来源看,我国约95%的进口煤来源于印俄蒙澳四国,其中动力煤进口中印尼占比约62%、俄罗斯占比约18%、澳大利亚占比约13%、蒙古占比约4%;炼焦煤进口中蒙古占比约51%、俄罗斯占比约27%。从进口煤种来看,动力煤进口量3.19亿吨、增幅63.78%,炼焦煤进口量9105万吨、同比增幅58.7%,无烟煤进口量1673万吨、同比增幅66.9%。三是非电煤消费保持稳定。2022年煤炭的下游行业使用占比中火电54%、钢铁17%、建材7%、化工6%、供热7%、其它9%。钢铁和建材占非电用煤比例的5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11个月我国粗钢产量达9.52亿吨,同比增长仅1.5%;我国水泥产量达18.67亿吨,同比降低0.9%,受房地产和基建项目建设降温影响,我国钢铁和建材行业产量增长缓慢,加之受2023年油价“6连跌”等因素影响,煤化工产品竞争优势降低,全年非电煤消耗保持相对稳定。四是电煤消费保持一定增长。前11个月我国火力发电量达5.6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高于总发电量增幅(同期4.8%)0.9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3282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94小时,其中火电4040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61小时。按照全国供电煤耗率303.4克/千瓦时计算,电煤耗量增加约8300万吨标准煤,按照我国目前商品煤约4800大卡的平均热值折算约为1.21亿吨。 (略) 场价格整体下降。2023年1-11月份,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电煤长协均价713元/吨,同比下降3元/吨;现货均价983元/吨,同比下降310元/吨。长协较现货均价低270元/吨,长协、现货双轨制 (略) 场运行方式和竞争态势。同时, (略) 场价格活跃度高,价格转向调整频率高、节奏快、波动幅度大,但交易活跃度偏低,主要表现为港口现货成交维持低量,且品种结构失衡问题凸显。
简要分析:一是在产煤矿产能达限,短期内增量困难。今年以来,国内煤矿新增产能逐步达限,供给增量开始收缩,依靠产能核增推动的原煤增量空间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已由2022年的74.9%降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74%。加之煤矿持续高强度生产下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凸显,安全强监管引发供给约束。同时,煤价下行也对供应端形成反向压制,主产地发运到港成本价与港口价常态化倒挂,影响煤炭高效稳定供应。二是进口煤增量动能不足,补充作用发挥有限。今年以来,尽管进口煤量维持在月均3900万吨上下的历史高位水平,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口煤增长动能已显不足。进口煤相对内贸煤价格优势缩小,进口量逐步见顶。如印尼3800大卡动力煤南中国海到岸价较国内同热值资源价格优势已由年初的约130元/吨逐步降至11月中下旬的约60元/吨。三是煤质下降或成常态,间接影响煤炭实际有效供给。近年来受煤矿增产扩能煤质下降、矿井地质条件转差、煤源地环保趋严原煤入洗率下降和大量进口低热煤涌入国内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供应热值长期处于低位,港口煤炭库存结构失衡,优质煤供应持续不足。此种情况下,燃用低质煤大幅增加了电企总耗煤量,间接影响煤炭实际有效供给,增大保供压力;同时也不利于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机组顶峰发力,影响保供安全。 (略) 场供应格局有所变化,逐步形成梯度供应。一方面进口煤逐步向内*渗透。随着进口煤量增大,蒙煤南下逐步向华北地区渗透、俄煤沿东北地区向华北渗透、印 (略) 场向北部华中地区渗透、澳煤等沿着华东沿长江向西渗透。另一方面疆煤出区外运量进一步加大,目前西北、西南是疆煤外运重点区域,两户一江为接续供应战略区。随着疆煤对西南地区保障能力加强,间接强化晋陕蒙对东南沿海、北煤南下的支撑。五是煤炭消费格局变化加剧负荷中心煤炭保供压力。煤炭主产区就地利用率大幅提高,推动我国煤炭消费变化为“北煤南运+就地转化”的两端型格局。目前,晋 (略) 区煤炭消费由10年前的5亿吨上升至近14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比例由20.6%上升至30.7%。此种消费格局下,在煤炭资源增量不足的情况下,将对“北煤南运”需求增量形成压制。六是“五水五定”政策可能影响部分区域煤炭产能。黄河流域煤矿产能约占全国的80%,每采一吨煤约消耗1.7吨水,黄河流域煤与水矛盾突出。为保护黄河水资源利用,针对黄河水权国家提出“五水五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随着该项政策的实施预计将对未来煤矿产能造成一定影响。七是 (略) 场形成有效支撑,产地到港口发运价格持续倒挂。2023年,煤炭企业普遍将长协、现货搭配销售,当现货价接近长协时,通过“增长协、降现货”的方式调整供应比例,以降低综 (略) 场竞争力, (略) 场上现货资源减少进而推动价格反弹。同时,浩吉铁路、瓦日铁路等新出区通道投运,依靠低成本优势对资源的分流作用不断加大,传统进港通道经济性下降;进口煤价格较国内现货价格保持50-150元/吨的价格优势,成为沿海用户现货采购的首选;产地资源分流和沿海进口冲击双向挤压,导致从产地向环渤海港口发运成本与港口现货价格倒挂成为常态。八 (略) 场价格主要呈现三段式定价。首先产地定价看非电,随着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利润推动化工企业生产积极性保持高位,对市场煤价格的容忍度不断提升,成为主产地煤炭价格的主要支撑;其次港口定价看进口,随着进口煤的大量涌入,港口煤炭更多的参 (略) 场竞争,同时在零关税支撑下,进口煤价格保持较大优势,成为影响 (略) 场定价的重要因素;最后北港定价看库存,受供应持续高位影响,今年以来北港库存连续维持在历史同期高位,对上游供应形成反向压力,对下游形成价格疏导,受疏港压力影响贸易商多被迫采取降价促销。
工作建议:从国家层面看,一方面持续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围绕煤源基地逐步完善出区外运通道建设,降低物流环节成本;围绕沿海、沿江、运煤通道沿线布局大型煤炭储备基地,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平抑淡旺季需求峰谷;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竞争 (略) 场体系和 (略) 场交易体系。另一方面推动煤炭行业发展逐步由“保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不断提升原煤入洗率,通过加强对煤矿的排矸管理督导、对进口煤煤质监督指导和绿色低碳化发展引导,实现国内煤炭供给量质双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从市场层面看,统筹优化内贸 (略) 场布局,构建“四线联动”资源梯次供应格局。通过加大疆煤出区,置换出的部分蒙西和陕北资源供应 (略) 场,优化西线供应格局;通过蒙古煤南下补充京津冀和山东 (略) 场,置换出的蒙西资 (略) 场,优化中线供应格局;逐步做大俄煤进口量,供应东北和华东区域,优化东线供应格局;增加华南地区印尼煤和澳煤的进口量,并通过珠江水系或铁路系统向西南华中地区销售延伸,将国家能源集团高栏港打造成为国家级进口煤储备集散基地,优化南线供应格局。
202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我国煤炭供需总体保持平稳,预计全年我国原煤产量46亿吨,进口量4.7亿吨,总体供应量同比增加6%,市场整体呈现”两稳两增一降”特征,即国内煤炭供应维持高位稳定,进口煤量大幅增长,非电煤消费保持稳定,电煤消费保持增长, (略) 场价格整体下降。
重点内容:一是我国原煤生产供应维持高位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11月份我国原煤产量42.39亿吨,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增长率较2021年(同期4.2%)和2022年(同期9.7%)分别下降1.3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从煤种上看,我国炼焦原煤增速在2.3%左右,低于原煤产量增速,说明炼焦煤产量增长困难,且供给弹性更显不足,反映出当前我国炼焦煤资源的稀缺属性。 (略) 份原煤增量贡献看,晋陕蒙新仍 (略) 份,贡献增量占比(下同)约86%,其中山西约41%、内蒙约20%、新疆约15%、陕西约10%。二是进口煤量大幅增长。2023年以来,受全球煤炭供需阶段性宽松,海内外煤炭价差较大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以及我国延续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推动终端进口煤采购积极性提高。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前11个月中国进口煤炭4.27亿吨、同比增加1.65亿吨、增幅62.8%,处于历史同期新高,全年预计进口总量在4.5亿吨左右。从进口来源看,我国约95%的进口煤来源于印俄蒙澳四国,其中动力煤进口中印尼占比约62%、俄罗斯占比约18%、澳大利亚占比约13%、蒙古占比约4%;炼焦煤进口中蒙古占比约51%、俄罗斯占比约27%。从进口煤种来看,动力煤进口量3.19亿吨、增幅63.78%,炼焦煤进口量9105万吨、同比增幅58.7%,无烟煤进口量1673万吨、同比增幅66.9%。三是非电煤消费保持稳定。2022年煤炭的下游行业使用占比中火电54%、钢铁17%、建材7%、化工6%、供热7%、其它9%。钢铁和建材占非电用煤比例的5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11个月我国粗钢产量达9.52亿吨,同比增长仅1.5%;我国水泥产量达18.67亿吨,同比降低0.9%,受房地产和基建项目建设降温影响,我国钢铁和建材行业产量增长缓慢,加之受2023年油价“6连跌”等因素影响,煤化工产品竞争优势降低,全年非电煤消耗保持相对稳定。四是电煤消费保持一定增长。前11个月我国火力发电量达5.6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高于总发电量增幅(同期4.8%)0.9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3282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94小时,其中火电4040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61小时。按照全国供电煤耗率303.4克/千瓦时计算,电煤耗量增加约8300万吨标准煤,按照我国目前商品煤约4800大卡的平均热值折算约为1.21亿吨。 (略) 场价格整体下降。2023年1-11月份,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电煤长协均价713元/吨,同比下降3元/吨;现货均价983元/吨,同比下降310元/吨。长协较现货均价低270元/吨,长协、现货双轨制 (略) 场运行方式和竞争态势。同时, (略) 场价格活跃度高,价格转向调整频率高、节奏快、波动幅度大,但交易活跃度偏低,主要表现为港口现货成交维持低量,且品种结构失衡问题凸显。
简要分析:一是在产煤矿产能达限,短期内增量困难。今年以来,国内煤矿新增产能逐步达限,供给增量开始收缩,依靠产能核增推动的原煤增量空间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已由2022年的74.9%降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74%。加之煤矿持续高强度生产下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凸显,安全强监管引发供给约束。同时,煤价下行也对供应端形成反向压制,主产地发运到港成本价与港口价常态化倒挂,影响煤炭高效稳定供应。二是进口煤增量动能不足,补充作用发挥有限。今年以来,尽管进口煤量维持在月均3900万吨上下的历史高位水平,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口煤增长动能已显不足。进口煤相对内贸煤价格优势缩小,进口量逐步见顶。如印尼3800大卡动力煤南中国海到岸价较国内同热值资源价格优势已由年初的约130元/吨逐步降至11月中下旬的约60元/吨。三是煤质下降或成常态,间接影响煤炭实际有效供给。近年来受煤矿增产扩能煤质下降、矿井地质条件转差、煤源地环保趋严原煤入洗率下降和大量进口低热煤涌入国内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供应热值长期处于低位,港口煤炭库存结构失衡,优质煤供应持续不足。此种情况下,燃用低质煤大幅增加了电企总耗煤量,间接影响煤炭实际有效供给,增大保供压力;同时也不利于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机组顶峰发力,影响保供安全。 (略) 场供应格局有所变化,逐步形成梯度供应。一方面进口煤逐步向内*渗透。随着进口煤量增大,蒙煤南下逐步向华北地区渗透、俄煤沿东北地区向华北渗透、印 (略) 场向北部华中地区渗透、澳煤等沿着华东沿长江向西渗透。另一方面疆煤出区外运量进一步加大,目前西北、西南是疆煤外运重点区域,两户一江为接续供应战略区。随着疆煤对西南地区保障能力加强,间接强化晋陕蒙对东南沿海、北煤南下的支撑。五是煤炭消费格局变化加剧负荷中心煤炭保供压力。煤炭主产区就地利用率大幅提高,推动我国煤炭消费变化为“北煤南运+就地转化”的两端型格局。目前,晋 (略) 区煤炭消费由10年前的5亿吨上升至近14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比例由20.6%上升至30.7%。此种消费格局下,在煤炭资源增量不足的情况下,将对“北煤南运”需求增量形成压制。六是“五水五定”政策可能影响部分区域煤炭产能。黄河流域煤矿产能约占全国的80%,每采一吨煤约消耗1.7吨水,黄河流域煤与水矛盾突出。为保护黄河水资源利用,针对黄河水权国家提出“五水五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随着该项政策的实施预计将对未来煤矿产能造成一定影响。七是 (略) 场形成有效支撑,产地到港口发运价格持续倒挂。2023年,煤炭企业普遍将长协、现货搭配销售,当现货价接近长协时,通过“增长协、降现货”的方式调整供应比例,以降低综 (略) 场竞争力, (略) 场上现货资源减少进而推动价格反弹。同时,浩吉铁路、瓦日铁路等新出区通道投运,依靠低成本优势对资源的分流作用不断加大,传统进港通道经济性下降;进口煤价格较国内现货价格保持50-150元/吨的价格优势,成为沿海用户现货采购的首选;产地资源分流和沿海进口冲击双向挤压,导致从产地向环渤海港口发运成本与港口现货价格倒挂成为常态。八 (略) 场价格主要呈现三段式定价。首先产地定价看非电,随着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利润推动化工企业生产积极性保持高位,对市场煤价格的容忍度不断提升,成为主产地煤炭价格的主要支撑;其次港口定价看进口,随着进口煤的大量涌入,港口煤炭更多的参 (略) 场竞争,同时在零关税支撑下,进口煤价格保持较大优势,成为影响 (略) 场定价的重要因素;最后北港定价看库存,受供应持续高位影响,今年以来北港库存连续维持在历史同期高位,对上游供应形成反向压力,对下游形成价格疏导,受疏港压力影响贸易商多被迫采取降价促销。
工作建议:从国家层面看,一方面持续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围绕煤源基地逐步完善出区外运通道建设,降低物流环节成本;围绕沿海、沿江、运煤通道沿线布局大型煤炭储备基地,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平抑淡旺季需求峰谷;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竞争 (略) 场体系和 (略) 场交易体系。另一方面推动煤炭行业发展逐步由“保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不断提升原煤入洗率,通过加强对煤矿的排矸管理督导、对进口煤煤质监督指导和绿色低碳化发展引导,实现国内煤炭供给量质双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从市场层面看,统筹优化内贸 (略) 场布局,构建“四线联动”资源梯次供应格局。通过加大疆煤出区,置换出的部分蒙西和陕北资源供应 (略) 场,优化西线供应格局;通过蒙古煤南下补充京津冀和山东 (略) 场,置换出的蒙西资 (略) 场,优化中线供应格局;逐步做大俄煤进口量,供应东北和华东区域,优化东线供应格局;增加华南地区印尼煤和澳煤的进口量,并通过珠江水系或铁路系统向西南华中地区销售延伸,将国家能源集团高栏港打造成为国家级进口煤储备集散基地,优化南线供应格局。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