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点啥丨广西新能源和储能建设及发展趋势探讨
想说点啥丨广西新能源和储能建设及发展趋势探讨
一、发展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加快规划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力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努力开创广西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广西新能源建设持续增扩的机理探讨
能源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能源高质量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当前,广西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必要条件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正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必须统筹好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
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是应对新时代挑战、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加速,能源发展呈现低碳化、电子化、智能化趋势,我国能源转型进入关键期,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新阶段。广西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在95%以上,人均用能指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与保障能源供应矛盾突出。在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求下,要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与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用能,广西将面临水电已深度开发、新能源发展约束条件增加、能源转型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等挑战;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增长,又面临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技术进步和政策协同等挑战。为此,必须统筹应对措施,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传统能源有序退出,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广西区位优势独特,是西部*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是国家“西电东送”“南气北上”的重要通道,是开发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生物质能、*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有利地区,既具备突出的传统能源储备优势,又具备丰富的新能源场址资源。广西全坚持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全区能源安全保障基础持续增强,能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北部湾能源安全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条件建设立足广西、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也为广西不断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培育现代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能源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促进能源惠民利民带来重大机遇。
三、广西新能源建设有成果
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引领下,广西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10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258万KW,占区内装机的32%,在8月份时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广西第二大电源类型,新能源已成为广西新增电源、电量的双重主体。
11月,广西区内大部区域受强冷空气与地面高压影响,新能源出力连创历史新高,11月16日,广西风电出力创历史新高,超880万KW,与去年峰值相比增长24.6%,为今年第5次创历史新高;11月17日,广西光伏出力创历史新高,超525万KW,与去年峰值相比增长107.53%。
新能源出力屡创新高,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系统积极打造新能源消纳新形态,在“极端天气下的新能源预测与预警技术”“基于AI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技术”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能力。广西是受天气系统影响 (略) 区之一,提升多时空尺度的气象水文及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对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尤为重要。电网系统和发电企业将在不断提升复杂天气下电网对新能源运行感知把控与风险防控能力等端口持续发力,高质量推动新能源与常规能源优化互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四、区内新型储能建设加快发展
在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及占比不断提高的同时,新能源如何有效消纳成为新的工作重点。
在市场应用层面,广西电力调 (略) 场完成了首单独立储能电站调峰交易,率先在南方电网区域服务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略) 区实现储 (略) 场化运营。通过开辟储能商业盈利新模式,进一步体现储能作为电网调节性资源的战略价值,有利于广西储能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新型储能作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拓宽新能源消纳空间的重要技术手段,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储能装机正迎规模化发展
储能电站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装备,对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利用率、促进新能源消纳比例、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等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增装机规模相当于此前历年装机规模总和。2023年1至8月,广西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313.8万KW,同比增长35.1%。从2018年到2022年,广西已经连续五年实现新能源全额消纳,新能源消纳率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12月16日,平*储能站 (略) 武鸣区并网运行,实现了广西独立储能产业“零”的突破。南方电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广西储能装机总容量达35.8万KW,是2022年储能装机容量的7.2倍,比2021年底增长400%以上,储能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政策支持方面,广西发改委出台《广西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文件明确:到2025年,广西计划实现新型储能由示范应用进入商业化应用初期并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0万KW,其中集中式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不低于200万KW。
(二)储能应用场景多元化
广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脚步加快,新能源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新能源发电具有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等固有特性,带给电网不小的调节压力。储能能够削峰填谷、快速响应、实现电网友好,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
由于具备削峰填谷、调频调相和“充放”自如等功能特征,储能项目作为电网安全运行的“稳定器”“调节器”,在多种应用场景下投入使用。区内除了独立储能站外,多家新能源场站也配备了储能设备。
2023年7月, (略) 110KV朴竹风电站新建投运了30MW储能系统,实现可调节、可调度的新能源输出。特别是在电网负荷低时,储能系统可储存暂时无法消纳的风电电量,对新能源全额消纳提供了技术支撑。
贵港樟木光伏电站是贵港电网首个配备储能系统的新能源发电场站,该项目总容量为144MW/288MWh,项目一期于23年5月投产并网,容量为50MW/100MWh。该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主要是作为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套建设的储能系统。樟木光伏电站目前平均日发电量为45万KWh,储能根据调度安排可实现每日两充两放,每天最高可提供20万KWh错峰电量。为做好该储能项目并网服务工作,南方电网主动对接项目建设,确保早并网、早投产。该储能系统利用其发电功率调节灵活、调节速度快的特性,能够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出力的波动特性,实现了新能源场站出力可控,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助力新能源消纳。
电网系统配合电源侧同步发力,南方电网有序引导网区内新能源项目合理布局, (略) 7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防城港广州发展上思光伏、华润电力防城港防城区100MW/200MWh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充分结合项目能源需求特点,以及防城港网区网架情况, (略) 江平镇、上思县、防城区分别选址。引导防城港新能源项目有序并网,按照“能并尽并,应并尽并”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三)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技术、新业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配置储能成本疏导不畅、盈利困难等难题。目前,广西新型储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试点应用、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以平*储能站为例,平*储能站是南方区域首个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探索共享储能“容量租赁+市场收益”的示范商业模式。
2023年以来,广西发改委先后出台《加快推动广西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的若干举措(试行)》、《广西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了独立共享储能的价格政策,并鼓励通过“容量租赁费+电力辅助服务收益”模式疏导新型储能成本,积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随着新型储能配套政策持续完善,平*储能站共建共享商业模式进一步落地。今年8月,平*储能站完成首 (略) 场模拟交易,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推 (略) 场化运营发展。在政策支持下,共享储能收益不断丰富,也激发了新能源发电企业主动投身储能建设发展的热情。
(四)新型储能建设全面铺开
储能建设方面,目前共实施12个项目,其中:开工建设国投钦州浦北共享储能项目(一期)、灵山县新型储能电站、桂林北部(兴安县)共享储能电站等一批储能项目,加快红花水电厂电化学储能项目、广西南宁武鸣共享储能电站等在建项目建设,预计23年底可全部建成投运。
五、其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广西发改委制定的《广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工作推进方案》,今年将建设输配电、核电、光伏发电、风电、充电基础设施和综合供能服务站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
该方案提出,2023年围绕广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实施,以输配电、核电、火电及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储能、光伏发电、风电、水电、油气及煤炭储运、充电基础设施和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输配电、电源、储能、油气及煤炭储运、充电设施等五大类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750亿元。
《全区2023年能源项目投资计划表》显示,2023年广西共开展288个能源项目,其中涉及输配电、电源、储能、油气及煤炭储运和充电基础设施5个类别,项目总投资达到5373.13亿元。
各市在能源项目方面均有建树, (略) 共建设43个能源项目,是全区建设能源 (略) ,其中包括国投钦州电厂三期项目、钦南柳成品油管道钦州港联通项目等,还有分布在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东场镇、钦北区百浪岭等地的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在浦北县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略) 共建设32个能源项目,涵盖分布在宾阳县、 (略) 、马山县、良庆区、武鸣区等地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分布在宾阳县、 (略) 、兴宁区等地的风电项目,同时还在江南区、西乡塘区等地建设储能项目,在宾阳县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略) 共建设26个能源项目,主要为分布在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灵川县等地的风电场,还有位于灌阳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抽水蓄能电站,此外还有天然气管道工程等。
(略) 共建设25个能源项目,主要有在柳城县、融安县和鹿寨县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柳城县、三江县、鹿寨县、融安县和融水县等地建设的风电项目等。
(略) 共建设24个能源项目,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宜州区、环江县、南丹县、都安县等地,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大化县、东兰县、凤山县、天峨县。还建设了金城江电站工程、大任—南丹天然气支线项目等项目。
(略) 共建设19个能源项目,涵盖了田阳县、 (略) 等地的储能项目,以及田东县、田林县等地的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 (略) (略) 分别建设15个能源项目,主要为煤电、光伏发电、天然气储运等。
输配电建设共实施8个项目(含打捆项目),其中:重点建成投产500KV新江站、凤凰站,220KV凤山站、乔音站、贵南高铁牵引站外部供电工程等一批电网项目,开工建设500KV龙潭站、钦州电厂三期送出工程等一批电网项目。
电源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和续建项目226个项目(包括火电、核电、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其中:新开工建设:国投钦州电厂三期3、4号机组、国能广投北海电厂二期3、4号机组、中能建崇左电厂二期3、4号机组、吉利百矿扩建项目、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百色田林八渡200MW风电储能一体化项目、民海钦南区东场镇风电场、 (略) 局平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等62个项目;续建:国投钦州电厂三期1、2号机组、广投北海电厂二期、中能建崇左电厂一期、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江州区江南145MW光伏项目、田东县莲花山风电场等164个项目。竣工投产111项:国投钦州电厂三期1号机组、国能广投北海电厂一期配套码头及1号机组满出力运行、马山县周鹿武平100MW农业光伏项目、 (略) 2000M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等111个项目。
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4.24亿元,以全区 (略) 为单位开展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
油气及煤炭储运项目稳步运营,共实施28个项目,其中:南宁—崇左支线等17个新项目实现开工建设,续建田东—德保—靖西支线、桂东北天然气环网桂林—阳朔—荔浦段天然气管道项目等11个项目,力争实现广西LNG外输管道桂林支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9个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六、后续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广西区内能源系统安全和绿色转型升级已具有一定成效,并在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等方面统筹推进,为 (略) 场化手段,加 (略) 场建设,积极探索新能 (略) 场机制,拓宽新能源消纳空间,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有效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着力开展支撑性和调节性能源建设,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加快区内在建支撑性保障煤电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并网投产、发挥保供作用。积极安全有序推进核电项目建设,规划储备一批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完善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稳固能源利用基本面。建立健全煤炭储备机制。提高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完善油气主干管网、支线管网和互联互通工程。全面增强能源安全运行韧性和监测防控机制效能。加强能源供需监测分析,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的能源保供预案。
二是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进列入国家规划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深度开发水电,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积极探索氢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持续完善主干网架结构增强电源灵活调节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着力加大节能降碳力度。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产业布局与能耗调控政策衔接,坚决遏制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
三是深化能源关键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油气体制改革。构建油气“一张网”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上游多渠道供应、中游统一集输、下游销售充分 (略) 场体系。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 (略) 场建设,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完善以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长效机制。持续完善电力价格机制,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持续推进电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电网与主电网融合发展,实现全区电力“一张网”。不断提升能源服务水平。激发能源经营主体活力, (略) 场准入,加强能源治理和监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市场化手段和竞争机制有效防范廉政风险。持续优化用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报装审批流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获得电力”指数,降低办电成本。
一、发展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加快规划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力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努力开创广西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广西新能源建设持续增扩的机理探讨
能源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能源高质量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当前,广西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必要条件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正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必须统筹好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
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是应对新时代挑战、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加速,能源发展呈现低碳化、电子化、智能化趋势,我国能源转型进入关键期,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新阶段。广西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在95%以上,人均用能指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与保障能源供应矛盾突出。在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求下,要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与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用能,广西将面临水电已深度开发、新能源发展约束条件增加、能源转型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等挑战;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增长,又面临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技术进步和政策协同等挑战。为此,必须统筹应对措施,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传统能源有序退出,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广西区位优势独特,是西部*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是国家“西电东送”“南气北上”的重要通道,是开发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生物质能、*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有利地区,既具备突出的传统能源储备优势,又具备丰富的新能源场址资源。广西全坚持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全区能源安全保障基础持续增强,能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北部湾能源安全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条件建设立足广西、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也为广西不断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培育现代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能源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促进能源惠民利民带来重大机遇。
三、广西新能源建设有成果
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引领下,广西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10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258万KW,占区内装机的32%,在8月份时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广西第二大电源类型,新能源已成为广西新增电源、电量的双重主体。
11月,广西区内大部区域受强冷空气与地面高压影响,新能源出力连创历史新高,11月16日,广西风电出力创历史新高,超880万KW,与去年峰值相比增长24.6%,为今年第5次创历史新高;11月17日,广西光伏出力创历史新高,超525万KW,与去年峰值相比增长107.53%。
新能源出力屡创新高,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系统积极打造新能源消纳新形态,在“极端天气下的新能源预测与预警技术”“基于AI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技术”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能力。广西是受天气系统影响 (略) 区之一,提升多时空尺度的气象水文及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对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尤为重要。电网系统和发电企业将在不断提升复杂天气下电网对新能源运行感知把控与风险防控能力等端口持续发力,高质量推动新能源与常规能源优化互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四、区内新型储能建设加快发展
在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及占比不断提高的同时,新能源如何有效消纳成为新的工作重点。
在市场应用层面,广西电力调 (略) 场完成了首单独立储能电站调峰交易,率先在南方电网区域服务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略) 区实现储 (略) 场化运营。通过开辟储能商业盈利新模式,进一步体现储能作为电网调节性资源的战略价值,有利于广西储能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新型储能作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拓宽新能源消纳空间的重要技术手段,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储能装机正迎规模化发展
储能电站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装备,对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利用率、促进新能源消纳比例、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等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增装机规模相当于此前历年装机规模总和。2023年1至8月,广西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313.8万KW,同比增长35.1%。从2018年到2022年,广西已经连续五年实现新能源全额消纳,新能源消纳率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12月16日,平*储能站 (略) 武鸣区并网运行,实现了广西独立储能产业“零”的突破。南方电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广西储能装机总容量达35.8万KW,是2022年储能装机容量的7.2倍,比2021年底增长400%以上,储能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政策支持方面,广西发改委出台《广西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文件明确:到2025年,广西计划实现新型储能由示范应用进入商业化应用初期并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0万KW,其中集中式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不低于200万KW。
(二)储能应用场景多元化
广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脚步加快,新能源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新能源发电具有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等固有特性,带给电网不小的调节压力。储能能够削峰填谷、快速响应、实现电网友好,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
由于具备削峰填谷、调频调相和“充放”自如等功能特征,储能项目作为电网安全运行的“稳定器”“调节器”,在多种应用场景下投入使用。区内除了独立储能站外,多家新能源场站也配备了储能设备。
2023年7月, (略) 110KV朴竹风电站新建投运了30MW储能系统,实现可调节、可调度的新能源输出。特别是在电网负荷低时,储能系统可储存暂时无法消纳的风电电量,对新能源全额消纳提供了技术支撑。
贵港樟木光伏电站是贵港电网首个配备储能系统的新能源发电场站,该项目总容量为144MW/288MWh,项目一期于23年5月投产并网,容量为50MW/100MWh。该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主要是作为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套建设的储能系统。樟木光伏电站目前平均日发电量为45万KWh,储能根据调度安排可实现每日两充两放,每天最高可提供20万KWh错峰电量。为做好该储能项目并网服务工作,南方电网主动对接项目建设,确保早并网、早投产。该储能系统利用其发电功率调节灵活、调节速度快的特性,能够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出力的波动特性,实现了新能源场站出力可控,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助力新能源消纳。
电网系统配合电源侧同步发力,南方电网有序引导网区内新能源项目合理布局, (略) 7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防城港广州发展上思光伏、华润电力防城港防城区100MW/200MWh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充分结合项目能源需求特点,以及防城港网区网架情况, (略) 江平镇、上思县、防城区分别选址。引导防城港新能源项目有序并网,按照“能并尽并,应并尽并”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三)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技术、新业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配置储能成本疏导不畅、盈利困难等难题。目前,广西新型储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试点应用、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以平*储能站为例,平*储能站是南方区域首个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探索共享储能“容量租赁+市场收益”的示范商业模式。
2023年以来,广西发改委先后出台《加快推动广西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的若干举措(试行)》、《广西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了独立共享储能的价格政策,并鼓励通过“容量租赁费+电力辅助服务收益”模式疏导新型储能成本,积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随着新型储能配套政策持续完善,平*储能站共建共享商业模式进一步落地。今年8月,平*储能站完成首 (略) 场模拟交易,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推 (略) 场化运营发展。在政策支持下,共享储能收益不断丰富,也激发了新能源发电企业主动投身储能建设发展的热情。
(四)新型储能建设全面铺开
储能建设方面,目前共实施12个项目,其中:开工建设国投钦州浦北共享储能项目(一期)、灵山县新型储能电站、桂林北部(兴安县)共享储能电站等一批储能项目,加快红花水电厂电化学储能项目、广西南宁武鸣共享储能电站等在建项目建设,预计23年底可全部建成投运。
五、其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广西发改委制定的《广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工作推进方案》,今年将建设输配电、核电、光伏发电、风电、充电基础设施和综合供能服务站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
该方案提出,2023年围绕广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实施,以输配电、核电、火电及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储能、光伏发电、风电、水电、油气及煤炭储运、充电基础设施和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输配电、电源、储能、油气及煤炭储运、充电设施等五大类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750亿元。
《全区2023年能源项目投资计划表》显示,2023年广西共开展288个能源项目,其中涉及输配电、电源、储能、油气及煤炭储运和充电基础设施5个类别,项目总投资达到5373.13亿元。
各市在能源项目方面均有建树, (略) 共建设43个能源项目,是全区建设能源 (略) ,其中包括国投钦州电厂三期项目、钦南柳成品油管道钦州港联通项目等,还有分布在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东场镇、钦北区百浪岭等地的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在浦北县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略) 共建设32个能源项目,涵盖分布在宾阳县、 (略) 、马山县、良庆区、武鸣区等地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分布在宾阳县、 (略) 、兴宁区等地的风电项目,同时还在江南区、西乡塘区等地建设储能项目,在宾阳县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略) 共建设26个能源项目,主要为分布在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灵川县等地的风电场,还有位于灌阳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抽水蓄能电站,此外还有天然气管道工程等。
(略) 共建设25个能源项目,主要有在柳城县、融安县和鹿寨县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柳城县、三江县、鹿寨县、融安县和融水县等地建设的风电项目等。
(略) 共建设24个能源项目,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宜州区、环江县、南丹县、都安县等地,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大化县、东兰县、凤山县、天峨县。还建设了金城江电站工程、大任—南丹天然气支线项目等项目。
(略) 共建设19个能源项目,涵盖了田阳县、 (略) 等地的储能项目,以及田东县、田林县等地的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 (略) (略) 分别建设15个能源项目,主要为煤电、光伏发电、天然气储运等。
输配电建设共实施8个项目(含打捆项目),其中:重点建成投产500KV新江站、凤凰站,220KV凤山站、乔音站、贵南高铁牵引站外部供电工程等一批电网项目,开工建设500KV龙潭站、钦州电厂三期送出工程等一批电网项目。
电源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和续建项目226个项目(包括火电、核电、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其中:新开工建设:国投钦州电厂三期3、4号机组、国能广投北海电厂二期3、4号机组、中能建崇左电厂二期3、4号机组、吉利百矿扩建项目、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百色田林八渡200MW风电储能一体化项目、民海钦南区东场镇风电场、 (略) 局平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等62个项目;续建:国投钦州电厂三期1、2号机组、广投北海电厂二期、中能建崇左电厂一期、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江州区江南145MW光伏项目、田东县莲花山风电场等164个项目。竣工投产111项:国投钦州电厂三期1号机组、国能广投北海电厂一期配套码头及1号机组满出力运行、马山县周鹿武平100MW农业光伏项目、 (略) 2000M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等111个项目。
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4.24亿元,以全区 (略) 为单位开展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
油气及煤炭储运项目稳步运营,共实施28个项目,其中:南宁—崇左支线等17个新项目实现开工建设,续建田东—德保—靖西支线、桂东北天然气环网桂林—阳朔—荔浦段天然气管道项目等11个项目,力争实现广西LNG外输管道桂林支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9个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六、后续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广西区内能源系统安全和绿色转型升级已具有一定成效,并在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等方面统筹推进,为 (略) 场化手段,加 (略) 场建设,积极探索新能 (略) 场机制,拓宽新能源消纳空间,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有效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着力开展支撑性和调节性能源建设,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加快区内在建支撑性保障煤电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并网投产、发挥保供作用。积极安全有序推进核电项目建设,规划储备一批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完善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稳固能源利用基本面。建立健全煤炭储备机制。提高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完善油气主干管网、支线管网和互联互通工程。全面增强能源安全运行韧性和监测防控机制效能。加强能源供需监测分析,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的能源保供预案。
二是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进列入国家规划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深度开发水电,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积极探索氢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持续完善主干网架结构增强电源灵活调节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着力加大节能降碳力度。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产业布局与能耗调控政策衔接,坚决遏制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
三是深化能源关键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油气体制改革。构建油气“一张网”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上游多渠道供应、中游统一集输、下游销售充分 (略) 场体系。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 (略) 场建设,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完善以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长效机制。持续完善电力价格机制,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持续推进电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电网与主电网融合发展,实现全区电力“一张网”。不断提升能源服务水平。激发能源经营主体活力, (略) 场准入,加强能源治理和监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市场化手段和竞争机制有效防范廉政风险。持续优化用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报装审批流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获得电力”指数,降低办电成本。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