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刀直入|我国煤炭消费仍将维持相对高位,供应仍需保持一定增量
丹刀直入|我国煤炭消费仍将维持相对高位,供应仍需保持一定增量
2024年,随着降准、结构性降息、重启PSL投放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国内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两会”后各地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将拉动煤炭需求维持高位,但煤炭供应也面临着自产煤供应压力增大、进口煤面临收缩、保障性机组集中投运、煤炭供应“量增质降”等问题,且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因此仍需重点关注煤炭供应保障。国家能源集团建议延续保供煤矿特殊生产政策,持续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强化煤炭产消精准调控,规范煤矿安全检查机制,引导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充分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一、2023年我国煤炭供需情况
2023年是我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年GDP增速达5.2%,作为煤炭消费和生产大国,2023 (略) 场总体稳定向好,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从供给来看,自产原煤供应量稳定增加,煤炭进口量大幅增长,2023年全国生产原煤46.58亿吨、增长2.9%,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增长61.8%,全社会总体供应量增加约6.5%。从需求来看,2023年全国耗煤46.5亿吨,同比增长7.5%。其中电力行业耗煤约27.5亿吨,同比增长11.5%;化工行业耗煤约3.4亿吨,同比增长5.4%;建材行业耗煤约5.2亿吨,同比持平;钢铁行业耗煤7.0亿吨,同比增长3.0%。
在自产煤供给方面,我国原煤产量继续保持高位,但是产量增长持续放缓。一方面经过连续两年的产能快速释放后,国内煤矿新增产能逐步达限,供给弹性有限;另一方面煤矿事故频发,影响煤炭阶段性供给。同时,我国煤炭增产保供政策延续,保供长协资源占比不断提升,电煤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在进口煤供给方面,受全球煤炭供需阶段性宽松、我国延续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等因素影响,推动终端进口煤采购积极性提高,进口煤量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有效发挥调节补充作用。在需求方面,我国经济重启提振电力消费,尽管风光发电保持增长,但上半年水电出力疲软造成的缺口仍有赖火电弥补,电力及化工行业用煤需求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煤炭需求端韧性较强。
二、2024年煤炭供需形势分析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做好能源保供意义非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各项政策加快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将带动能源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24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进口收缩、消耗微增,供需格局由2023年的显著过剩向平衡偏宽松方向发展,但受气候条件、运输保障、品种结构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煤炭供应紧张问题仍然存在。
(一)煤炭供给维持高位
自产煤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生产产能约49.9亿吨,全年煤矿产能利用率均值在95%,预计到2024年末继续新增核增煤矿72处,实际新增产能*吨左右。但在过去三年积极保供政策下,在产煤矿消耗巨大,生产安全问题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显现,产能接续问题会*续严重。考虑到既有新增产能,又有保供煤矿退出生产的不确定性,还有晋陕蒙地区出现安全事故后可能出现集中停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煤炭产量稳定在46-47亿吨左右,较2023年增加约*吨。进口煤方面,在没有明显地缘政治冲突的前提下,预计2024年,我国主要煤炭进口国的煤炭出口政策调整有限、出口供应稳定。考虑到我国恢复进口煤关税政策、人民币兑美元存在升值的可能、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缩小、高卡煤进口量增加或将抑制进口煤总量等因素,预计2024年我国煤炭进口量或将稳中收缩,有望下滑至4亿吨左右。
根据“晋蒙陕新黔”前五大煤炭主产区省份的工作报告内容,山西省提出“全力稳定煤炭产量”(2023年规上原煤产量13.57亿吨,下同),工作重点是放在新建智能化煤矿150座,煤矿先进产能达到83%;内蒙古2024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2亿吨左右(2023年12.1亿吨),将大力支持阿拉善地区的进口煤基地建设;陕西2024年产煤任务目标是7.8亿吨(2023年7.61亿吨),将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煤化工产业;新疆2024年原煤产量力争达到5亿吨(2023年4.56亿吨),着力打造国家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贵州将建成和投产35处煤矿,原煤产量要达到1.65亿吨以上(2023年1.31亿吨)。可以看出,2024年煤炭产量晋蒙两省以保“稳”为主、陕西预计增加*吨、新疆预计增加*吨、贵州预计增加*吨。2024年山西或迎煤矿安全监管大年,全年煤炭产量或难继续增长;疆煤受出疆运输困难制约,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跨省区有效供给;受资源枯竭和非主产区小煤矿长期停产停工等去产能情况的影响,山东、安徽、青海等地区2024年煤炭产量将下滑。
(二)煤炭需求平稳增长
从电力行业来看,综合宏观经济和气候形势,预计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左右,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 (略) 电力供应偏紧。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夏天出现持续大范围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则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高于6%。同时,预计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装机可能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火电电力及耗煤量基本持平或微增2%以下。
从化工行业来看,由于2020-2022年是国内化工行业的主要扩产周期,2023年开始扩产速度开始减弱,2024年化工行业扩产周期接近尾声,预计2024年化工行业耗煤预计增加*吨,仍然是主要的用煤增长领域。从冶金和建材行业来看,受国内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走弱影响,冶金、建材总体上消费增量有限,考虑到稳增长、保交房,以及部分出口业务存在增长潜力,预计2024年冶金、建材行业需求相对平稳。
三、面临形势
一是保供政策延续存在不确定性。第一批保供煤矿特殊生产政策将于2024年3月到期,其中300余座煤矿(产能3.2亿吨)证照办理仍在进行,该部分产能能否继续释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政策不延续的情况下,按照新的排产计划,晋蒙两省预计2024年煤炭产量同比减产1.5-2亿吨,对国内煤炭供应冲击较大。
二是自产煤供应增量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国内煤矿新增产能逐步达限,供给增量开始收缩,依靠产能核增推动的原煤增量空间有限。加之煤矿持续高强度生产下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凸显,安全强监管引发供给约束。同时,煤价下行也对供应端形成反向压制,主产地发运到港成本价与港口价常态化倒挂,倒逼部分高成本矿井退出。另一方面,我国新建煤矿项目预计在2025-2027年*续投产形成增量贡献,在产煤矿也面临着采掘潜力不足和500余处*吨级以下煤矿待退出关闭等问题。
三是保障性煤电机组集中投运面临保供问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十四五”期间我国逐步加快煤电项目的核准建设,仅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国内核准的煤电项目总装机量已达*万千瓦。核准的煤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河北等负荷大省,审批通过煤电项目装机均超千万千瓦。按照煤电项目2-3年的建设周期,该批煤电机组预计集中在2024-2026年投产运,需警惕电煤阶段性供应不足。
四是煤炭供应“量增质降”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煤炭的持续高强度透支性开采和进口煤快速增长,煤炭“量增质降”问题逐步凸显。一方面,国内原煤洗选率逐年降至70%以下,2021年-2023年电煤供应热值同比降幅均在100千卡/公斤以上。另一方面,2023年我国褐煤进口数量为1.62亿吨,同比增长25%,主要为印尼3800-4700大卡/公斤热值的褐煤。煤质下降,不仅造成我国用煤总量提升,不利于能耗总量和碳排放控制,而且终端燃用低质煤出现固废和排放增加,将环保治理由国外转至国内。
四、相关建议
一是延续保供煤矿特殊生产政策,确保核增产能稳定释放。全国保供煤矿手续办理环节复杂、进展滞后,需要着眼筑牢煤炭保供根基,适当延续现行“边生产、边办手续”保供措施,指导支持企业加快相关证照办理,坚决守住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底线。同时,对优质动力煤煤矿继续挖潜核增产能,确保在新建矿井投运前竭力做好新建煤电项目的电煤需求保障。
二是持续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增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围绕煤源基地逐步完善出区外运通道建设,降低物流环节成本;围绕沿海、沿江、运煤通道沿线布局大型煤炭储备基地,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平抑淡旺季需求峰谷;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竞争 (略) 场体系和 (略) 场交易体系。特别是,加快实施煤炭产能储备, (略) 场自主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煤炭供应调整机制。
三是精细掌握两端数据,实现煤炭产消精准调控。准确掌握国内重点煤炭基地的原煤供应能力、煤质指标、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及供应流向;分省摸清重点行业耗煤情况、需求指标、采购成本、经营状况及采购渠道;以标准煤为单位统计和公布煤炭生产、消费情况,推动煤炭行业产运销统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国资煤企为重点通过引流逐步推动煤炭行业交易由线下转为线上,实现煤炭购销线上监管。逐步构建供需适配、产消平衡、利润均衡、公开透明的煤炭生产-消费精准调控体系。
四是强化安全引导,规范煤矿安全检查机制。结合煤矿安全生产要素,制定合理的煤矿分级分类安全监管监察办法和煤矿安全隐患调查处理办法,实现煤矿“安全”和“产能”的双保障。形成“监督指导为主、检查为辅”的煤矿安检机制,避免因安监造成产能的过大波动。同时,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和考核运用,发挥好电煤中长协保供稳价作用。
五是强化煤质管控,引导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加快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督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提升地方环保管控力度, (略) 场优化供应结构,拓展低质煤就地利用途径,逐步收紧低质煤长距运输和销售。加快推进采掘条件好的煤矿,尤其是国有优质大型煤矿的审批、建设速度,缓解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接续紧张及煤炭质量下降局面,构建品种结构均衡、价格体系完善、市场应用合理的煤炭供应和消费体系。
2024年,随着降准、结构性降息、重启PSL投放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国内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两会”后各地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将拉动煤炭需求维持高位,但煤炭供应也面临着自产煤供应压力增大、进口煤面临收缩、保障性机组集中投运、煤炭供应“量增质降”等问题,且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因此仍需重点关注煤炭供应保障。国家能源集团建议延续保供煤矿特殊生产政策,持续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强化煤炭产消精准调控,规范煤矿安全检查机制,引导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充分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一、2023年我国煤炭供需情况
2023年是我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年GDP增速达5.2%,作为煤炭消费和生产大国,2023 (略) 场总体稳定向好,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从供给来看,自产原煤供应量稳定增加,煤炭进口量大幅增长,2023年全国生产原煤46.58亿吨、增长2.9%,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增长61.8%,全社会总体供应量增加约6.5%。从需求来看,2023年全国耗煤46.5亿吨,同比增长7.5%。其中电力行业耗煤约27.5亿吨,同比增长11.5%;化工行业耗煤约3.4亿吨,同比增长5.4%;建材行业耗煤约5.2亿吨,同比持平;钢铁行业耗煤7.0亿吨,同比增长3.0%。
在自产煤供给方面,我国原煤产量继续保持高位,但是产量增长持续放缓。一方面经过连续两年的产能快速释放后,国内煤矿新增产能逐步达限,供给弹性有限;另一方面煤矿事故频发,影响煤炭阶段性供给。同时,我国煤炭增产保供政策延续,保供长协资源占比不断提升,电煤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在进口煤供给方面,受全球煤炭供需阶段性宽松、我国延续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等因素影响,推动终端进口煤采购积极性提高,进口煤量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有效发挥调节补充作用。在需求方面,我国经济重启提振电力消费,尽管风光发电保持增长,但上半年水电出力疲软造成的缺口仍有赖火电弥补,电力及化工行业用煤需求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煤炭需求端韧性较强。
二、2024年煤炭供需形势分析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做好能源保供意义非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各项政策加快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将带动能源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24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进口收缩、消耗微增,供需格局由2023年的显著过剩向平衡偏宽松方向发展,但受气候条件、运输保障、品种结构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煤炭供应紧张问题仍然存在。
(一)煤炭供给维持高位
自产煤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生产产能约49.9亿吨,全年煤矿产能利用率均值在95%,预计到2024年末继续新增核增煤矿72处,实际新增产能*吨左右。但在过去三年积极保供政策下,在产煤矿消耗巨大,生产安全问题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显现,产能接续问题会*续严重。考虑到既有新增产能,又有保供煤矿退出生产的不确定性,还有晋陕蒙地区出现安全事故后可能出现集中停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煤炭产量稳定在46-47亿吨左右,较2023年增加约*吨。进口煤方面,在没有明显地缘政治冲突的前提下,预计2024年,我国主要煤炭进口国的煤炭出口政策调整有限、出口供应稳定。考虑到我国恢复进口煤关税政策、人民币兑美元存在升值的可能、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缩小、高卡煤进口量增加或将抑制进口煤总量等因素,预计2024年我国煤炭进口量或将稳中收缩,有望下滑至4亿吨左右。
根据“晋蒙陕新黔”前五大煤炭主产区省份的工作报告内容,山西省提出“全力稳定煤炭产量”(2023年规上原煤产量13.57亿吨,下同),工作重点是放在新建智能化煤矿150座,煤矿先进产能达到83%;内蒙古2024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2亿吨左右(2023年12.1亿吨),将大力支持阿拉善地区的进口煤基地建设;陕西2024年产煤任务目标是7.8亿吨(2023年7.61亿吨),将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煤化工产业;新疆2024年原煤产量力争达到5亿吨(2023年4.56亿吨),着力打造国家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贵州将建成和投产35处煤矿,原煤产量要达到1.65亿吨以上(2023年1.31亿吨)。可以看出,2024年煤炭产量晋蒙两省以保“稳”为主、陕西预计增加*吨、新疆预计增加*吨、贵州预计增加*吨。2024年山西或迎煤矿安全监管大年,全年煤炭产量或难继续增长;疆煤受出疆运输困难制约,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跨省区有效供给;受资源枯竭和非主产区小煤矿长期停产停工等去产能情况的影响,山东、安徽、青海等地区2024年煤炭产量将下滑。
(二)煤炭需求平稳增长
从电力行业来看,综合宏观经济和气候形势,预计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左右,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 (略) 电力供应偏紧。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夏天出现持续大范围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则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高于6%。同时,预计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装机可能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火电电力及耗煤量基本持平或微增2%以下。
从化工行业来看,由于2020-2022年是国内化工行业的主要扩产周期,2023年开始扩产速度开始减弱,2024年化工行业扩产周期接近尾声,预计2024年化工行业耗煤预计增加*吨,仍然是主要的用煤增长领域。从冶金和建材行业来看,受国内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走弱影响,冶金、建材总体上消费增量有限,考虑到稳增长、保交房,以及部分出口业务存在增长潜力,预计2024年冶金、建材行业需求相对平稳。
三、面临形势
一是保供政策延续存在不确定性。第一批保供煤矿特殊生产政策将于2024年3月到期,其中300余座煤矿(产能3.2亿吨)证照办理仍在进行,该部分产能能否继续释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政策不延续的情况下,按照新的排产计划,晋蒙两省预计2024年煤炭产量同比减产1.5-2亿吨,对国内煤炭供应冲击较大。
二是自产煤供应增量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国内煤矿新增产能逐步达限,供给增量开始收缩,依靠产能核增推动的原煤增量空间有限。加之煤矿持续高强度生产下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凸显,安全强监管引发供给约束。同时,煤价下行也对供应端形成反向压制,主产地发运到港成本价与港口价常态化倒挂,倒逼部分高成本矿井退出。另一方面,我国新建煤矿项目预计在2025-2027年*续投产形成增量贡献,在产煤矿也面临着采掘潜力不足和500余处*吨级以下煤矿待退出关闭等问题。
三是保障性煤电机组集中投运面临保供问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十四五”期间我国逐步加快煤电项目的核准建设,仅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国内核准的煤电项目总装机量已达*万千瓦。核准的煤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河北等负荷大省,审批通过煤电项目装机均超千万千瓦。按照煤电项目2-3年的建设周期,该批煤电机组预计集中在2024-2026年投产运,需警惕电煤阶段性供应不足。
四是煤炭供应“量增质降”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煤炭的持续高强度透支性开采和进口煤快速增长,煤炭“量增质降”问题逐步凸显。一方面,国内原煤洗选率逐年降至70%以下,2021年-2023年电煤供应热值同比降幅均在100千卡/公斤以上。另一方面,2023年我国褐煤进口数量为1.62亿吨,同比增长25%,主要为印尼3800-4700大卡/公斤热值的褐煤。煤质下降,不仅造成我国用煤总量提升,不利于能耗总量和碳排放控制,而且终端燃用低质煤出现固废和排放增加,将环保治理由国外转至国内。
四、相关建议
一是延续保供煤矿特殊生产政策,确保核增产能稳定释放。全国保供煤矿手续办理环节复杂、进展滞后,需要着眼筑牢煤炭保供根基,适当延续现行“边生产、边办手续”保供措施,指导支持企业加快相关证照办理,坚决守住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底线。同时,对优质动力煤煤矿继续挖潜核增产能,确保在新建矿井投运前竭力做好新建煤电项目的电煤需求保障。
二是持续完善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增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围绕煤源基地逐步完善出区外运通道建设,降低物流环节成本;围绕沿海、沿江、运煤通道沿线布局大型煤炭储备基地,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平抑淡旺季需求峰谷;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竞争 (略) 场体系和 (略) 场交易体系。特别是,加快实施煤炭产能储备, (略) 场自主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煤炭供应调整机制。
三是精细掌握两端数据,实现煤炭产消精准调控。准确掌握国内重点煤炭基地的原煤供应能力、煤质指标、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及供应流向;分省摸清重点行业耗煤情况、需求指标、采购成本、经营状况及采购渠道;以标准煤为单位统计和公布煤炭生产、消费情况,推动煤炭行业产运销统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国资煤企为重点通过引流逐步推动煤炭行业交易由线下转为线上,实现煤炭购销线上监管。逐步构建供需适配、产消平衡、利润均衡、公开透明的煤炭生产-消费精准调控体系。
四是强化安全引导,规范煤矿安全检查机制。结合煤矿安全生产要素,制定合理的煤矿分级分类安全监管监察办法和煤矿安全隐患调查处理办法,实现煤矿“安全”和“产能”的双保障。形成“监督指导为主、检查为辅”的煤矿安检机制,避免因安监造成产能的过大波动。同时,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和考核运用,发挥好电煤中长协保供稳价作用。
五是强化煤质管控,引导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加快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督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提升地方环保管控力度, (略) 场优化供应结构,拓展低质煤就地利用途径,逐步收紧低质煤长距运输和销售。加快推进采掘条件好的煤矿,尤其是国有优质大型煤矿的审批、建设速度,缓解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接续紧张及煤炭质量下降局面,构建品种结构均衡、价格体系完善、市场应用合理的煤炭供应和消费体系。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