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刀直入|关于加强电煤中长协履约的相关分析

内容
 
发送至邮箱

丹刀直入|关于加强电煤中长协履约的相关分析

【摘要】 : 2024年以来,随着煤价阶段性下跌,部分时段出现中低卡煤种港口现货价跌破同热值长协区间价上限现象,进而出现电煤中长协履约不足问题。

煤炭中长期合同是推动“煤电联营”的有效手段, (略) 场起着“压舱石”作用。2024年以来,随着煤价阶段性下跌,部分时段出现中低卡煤种港口现货价跌破同热值长协区间价上限现象,进而出现电煤中长协履约不足问题。如2月下旬-4月上旬,环渤海港口电煤价格累计跌幅超100元/吨,中低卡煤种港口现货价跌破同热值长协区间价上限,8月中下旬4500大卡品种现货价再次逼近长协区间价上限。当前,煤价大幅下行触及部分煤企边际成本,供应收缩风险加大;长协签约履约要求放松背景下,现货价跌破长协价合理区间上限,可能导致出现电企消极履约现象,阶段性煤炭保供压力和安全风险加大;进口煤量较高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会带来保供隐患。现阶段,我国煤炭供应面临自产煤高位供应压力增大、进口煤增幅收缩等问题,且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煤炭供应链平稳运行仍需高度关注。

一、电煤长协履约重要作用和形势变化

(一)煤炭价格大幅波动过程中,中长期合同发挥“压舱石”作用。2017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带来四年煤价平稳期。2017年-2020年,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作用发挥, (略) 场价格围绕长协价格窄幅波动、整体平稳运行,期 (略) 场“风向标”之称的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均价和长协均价分别为613元/吨和570元/吨。2021年-20 (略) 场剧烈波动中长期合同平抑效应凸显。在全球化石能源危机、极端天气及乌克兰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外煤炭价格出现剧烈波动,2021年秦皇岛港5500 (略) 场价波动范围582元/吨-2600元/吨,年均1015元/吨; (略) 场价波动范围793元/吨-1717元/吨,年均1289元/吨。期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 (略) 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2〕303号),明确570元/吨-770元/吨的长协煤价,并相应设定重点地区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提出电煤中长期合同“三个100%”要求,即签约率100%全覆盖(电力企业中长期合同签约率100%、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签约率至少达到自有资源的80%)、履约率100%严要求(煤炭中长期合同不再区分月度、季度、年度履约率,统一要求履约率100%)、价格政策100%强执行(100%严格执行合理价格区间)。2021年-2022年煤炭长协均价分别为648元/吨、722元/吨,中长期合同以高签约量、高签约率发挥了保供稳价积极作用。

(二) (略) 场价向长协价靠拢过程中,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面临新形势新挑战。2023年煤价下跌背景下出现电企违约苗头。全年原煤产量稳步增长,煤炭进口量大幅提升,煤炭需求有序增长,各环节煤炭库存总体高位运行, (略) 场呈震荡回落及趋稳走势, (略) 场价波动范围765元/吨-1225元/吨,年均978元/吨,长协均价714元/吨。全年电煤长协签约量约26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约55%、电力行业耗煤量约95%,有力保障了电煤稳定供应和电力安全运行。但由 (略) 场价阶梯式下跌,出现跌破长协价格合理区间上限的情况,煤价过快下跌 (略) 场恐慌,电企长协履约积极性下降导致履约推迟甚至违约,对煤炭供应链造成较大压力。2024年签约履约放松背景下电企违约风险加大。2024年国家发改委对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要求作出调整,不再将工业供热用煤纳入签订范围,电力企业签约需求量比例由100%-105%恢复为80%-100%,月、季、年履约率100%恢复为月度不低于80%、季度不低于90%、年度达到100%。据预测,2024年我国煤炭供需关系将由相对宽松向“紧平衡”方向发展,阶段性供需矛盾仍将突出。需求方面,经济复苏背景下煤炭需求特别是电煤需求仍将增长。供应方面,增量挖潜空间趋小,安全治理将阶段性影响煤炭生产,2024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0.5亿吨、同比下降0.3%;进口煤炭3.4亿吨,同比增长11.8%。截止8月底,5000大卡煤炭报价745元/吨,累计均价同比下降89元/吨,4700大卡进口煤报价652元/吨,累计均价同比下降68元/吨。从我国内贸煤与进口煤价差来看,1-8月平均为26元/吨,同比缩小16元/吨,且6月份以来基本维持在42元/吨上下。4月初, (略) 场价再次跌破长协价格合理区间上限,部分煤种内贸煤价格低于进口煤价格。 (略) 场煤、进口煤意向增强,中长期合同履约风险上升。

二、存在相关风险

(一)煤价大幅下行触及部分煤企边际成本,供应收缩风险加大。2022年煤炭行业利润总额达到1.(略)亿元,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大关;2023年下降到7629亿元,降幅达25%。2024年1-2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累计值为954.8亿元,同比降低3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累计值为973.3亿元,同比增长69.4%。可以看出,前两个月煤炭、电力行业利润一降一升,随着3月份以来煤价的大幅下跌,煤炭行业利润将进一步缩小。根据测算,2024年1-7月份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成本约为456元/吨,较2022年成本(668元/吨)和2023年成本(586元/吨)分别低212元/吨和130元/吨,因此,随着煤价下行,煤炭出矿价格已触及一些煤矿的边际成本,部分煤矿产能释放积极性降低,并将倒逼部分高成本煤矿减产或停产。

(二)电企消极、错季履约,阶段性煤炭保供压力和安全风险加大。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要求放松背景下,受煤炭淡旺季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电力企业普遍推迟、降低淡季月份的长协兑现,将淡季月份20%的长协兑现量移至旺季月份兑现,在当前国内自产煤面临产能达限、安全环保监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将进一步增大自产煤供应压力和安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港口中低卡煤种现货价跌破长协区间价上限后,电企 (略) 场煤的采购,有的中长协消极、错季履约,不利于我国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三)进口煤量过大叠加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带来能源安全保供隐患。2015年-2022年,进口煤占国内自产煤比重维持在5.4%-8%之间。2023年,我国进口煤量达到4.74亿吨,占国内自产煤量的10.2%,创历史新高,占比较2022年提升3.7个百分点,2024年1-8月份占比再次扩大至10%。在当前全球能源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进口煤大量 (略) 场产生一定冲击,后期一 (略) 场复苏或突发政治事件,煤炭进口量无法维持,将会影响国内产运销储系统运转。特别是在我国进口煤品种结构中,2023年动力煤进口量达3.53亿吨,占进口煤总量的74%,占电力行业27.5亿吨耗煤量近13%,其中进口动力煤中褐煤占比高达46%,低质进口动力煤对我国自产动力煤供应链影响较大。

三、相关建议

(一)强化供需调控顶层设计,实现煤炭产消平衡健康发展。在加快建设 (略) 场的背景下,着力推动健全完善煤炭供需统计制度,统一口径、准确掌握煤炭供需两端数据,逐步构建起供需适配、产消平衡、利润均衡、公开透明的煤炭生产-消费精准调控体系。供应端准确掌握国内重点煤炭基地的原煤供应能力、煤质指标、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及供应流向,消费端分省摸清重点行业耗煤情况、需求指标、采购成本、经营状况及采购渠道。

(二)强化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夯实电煤保障基础。中长协合同履约不仅要保障供需旺季电厂的用煤安全,也要保障供需淡季煤企的安全生产,通过中长协合同平稳兑现,有效夯实电煤供应链的安全基础。相关部委督导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关于严肃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纪律强化2024年合同履约监管的通知》要求,将中长期合同双方履约完成情况与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矿核增、跨省跨区送电安排、金融信贷支持、铁路运力配置、信用激励约束、国资国企考核等挂钩,增强中长协履约严肃性。

(三)强化进口煤管理,完善煤炭进口动态调节机制。一方面,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和规模管控,特别关注国内自产煤生产运营情况, (略) 场变化,有序调节进口规模,提升进口煤质量,实现进口煤占比维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国内煤炭供应主体地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提高煤炭进口多元化水平,巩固增加友好国家进口量,推动建设海外煤炭保供基地和国内进口煤储备基地,确保在外部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有足够的应对手段。


,秦皇岛
【摘要】 : 2024年以来,随着煤价阶段性下跌,部分时段出现中低卡煤种港口现货价跌破同热值长协区间价上限现象,进而出现电煤中长协履约不足问题。

煤炭中长期合同是推动“煤电联营”的有效手段, (略) 场起着“压舱石”作用。2024年以来,随着煤价阶段性下跌,部分时段出现中低卡煤种港口现货价跌破同热值长协区间价上限现象,进而出现电煤中长协履约不足问题。如2月下旬-4月上旬,环渤海港口电煤价格累计跌幅超100元/吨,中低卡煤种港口现货价跌破同热值长协区间价上限,8月中下旬4500大卡品种现货价再次逼近长协区间价上限。当前,煤价大幅下行触及部分煤企边际成本,供应收缩风险加大;长协签约履约要求放松背景下,现货价跌破长协价合理区间上限,可能导致出现电企消极履约现象,阶段性煤炭保供压力和安全风险加大;进口煤量较高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会带来保供隐患。现阶段,我国煤炭供应面临自产煤高位供应压力增大、进口煤增幅收缩等问题,且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煤炭供应链平稳运行仍需高度关注。

一、电煤长协履约重要作用和形势变化

(一)煤炭价格大幅波动过程中,中长期合同发挥“压舱石”作用。2017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带来四年煤价平稳期。2017年-2020年,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作用发挥, (略) 场价格围绕长协价格窄幅波动、整体平稳运行,期 (略) 场“风向标”之称的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均价和长协均价分别为613元/吨和570元/吨。2021年-20 (略) 场剧烈波动中长期合同平抑效应凸显。在全球化石能源危机、极端天气及乌克兰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外煤炭价格出现剧烈波动,2021年秦皇岛港5500 (略) 场价波动范围582元/吨-2600元/吨,年均1015元/吨; (略) 场价波动范围793元/吨-1717元/吨,年均1289元/吨。期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 (略) 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2〕303号),明确570元/吨-770元/吨的长协煤价,并相应设定重点地区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提出电煤中长期合同“三个100%”要求,即签约率100%全覆盖(电力企业中长期合同签约率100%、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签约率至少达到自有资源的80%)、履约率100%严要求(煤炭中长期合同不再区分月度、季度、年度履约率,统一要求履约率100%)、价格政策100%强执行(100%严格执行合理价格区间)。2021年-2022年煤炭长协均价分别为648元/吨、722元/吨,中长期合同以高签约量、高签约率发挥了保供稳价积极作用。

(二) (略) 场价向长协价靠拢过程中,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面临新形势新挑战。2023年煤价下跌背景下出现电企违约苗头。全年原煤产量稳步增长,煤炭进口量大幅提升,煤炭需求有序增长,各环节煤炭库存总体高位运行, (略) 场呈震荡回落及趋稳走势, (略) 场价波动范围765元/吨-1225元/吨,年均978元/吨,长协均价714元/吨。全年电煤长协签约量约26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约55%、电力行业耗煤量约95%,有力保障了电煤稳定供应和电力安全运行。但由 (略) 场价阶梯式下跌,出现跌破长协价格合理区间上限的情况,煤价过快下跌 (略) 场恐慌,电企长协履约积极性下降导致履约推迟甚至违约,对煤炭供应链造成较大压力。2024年签约履约放松背景下电企违约风险加大。2024年国家发改委对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要求作出调整,不再将工业供热用煤纳入签订范围,电力企业签约需求量比例由100%-105%恢复为80%-100%,月、季、年履约率100%恢复为月度不低于80%、季度不低于90%、年度达到100%。据预测,2024年我国煤炭供需关系将由相对宽松向“紧平衡”方向发展,阶段性供需矛盾仍将突出。需求方面,经济复苏背景下煤炭需求特别是电煤需求仍将增长。供应方面,增量挖潜空间趋小,安全治理将阶段性影响煤炭生产,2024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0.5亿吨、同比下降0.3%;进口煤炭3.4亿吨,同比增长11.8%。截止8月底,5000大卡煤炭报价745元/吨,累计均价同比下降89元/吨,4700大卡进口煤报价652元/吨,累计均价同比下降68元/吨。从我国内贸煤与进口煤价差来看,1-8月平均为26元/吨,同比缩小16元/吨,且6月份以来基本维持在42元/吨上下。4月初, (略) 场价再次跌破长协价格合理区间上限,部分煤种内贸煤价格低于进口煤价格。 (略) 场煤、进口煤意向增强,中长期合同履约风险上升。

二、存在相关风险

(一)煤价大幅下行触及部分煤企边际成本,供应收缩风险加大。2022年煤炭行业利润总额达到1.(略)亿元,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大关;2023年下降到7629亿元,降幅达25%。2024年1-2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累计值为954.8亿元,同比降低3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累计值为973.3亿元,同比增长69.4%。可以看出,前两个月煤炭、电力行业利润一降一升,随着3月份以来煤价的大幅下跌,煤炭行业利润将进一步缩小。根据测算,2024年1-7月份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成本约为456元/吨,较2022年成本(668元/吨)和2023年成本(586元/吨)分别低212元/吨和130元/吨,因此,随着煤价下行,煤炭出矿价格已触及一些煤矿的边际成本,部分煤矿产能释放积极性降低,并将倒逼部分高成本煤矿减产或停产。

(二)电企消极、错季履约,阶段性煤炭保供压力和安全风险加大。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要求放松背景下,受煤炭淡旺季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电力企业普遍推迟、降低淡季月份的长协兑现,将淡季月份20%的长协兑现量移至旺季月份兑现,在当前国内自产煤面临产能达限、安全环保监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将进一步增大自产煤供应压力和安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港口中低卡煤种现货价跌破长协区间价上限后,电企 (略) 场煤的采购,有的中长协消极、错季履约,不利于我国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三)进口煤量过大叠加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带来能源安全保供隐患。2015年-2022年,进口煤占国内自产煤比重维持在5.4%-8%之间。2023年,我国进口煤量达到4.74亿吨,占国内自产煤量的10.2%,创历史新高,占比较2022年提升3.7个百分点,2024年1-8月份占比再次扩大至10%。在当前全球能源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进口煤大量 (略) 场产生一定冲击,后期一 (略) 场复苏或突发政治事件,煤炭进口量无法维持,将会影响国内产运销储系统运转。特别是在我国进口煤品种结构中,2023年动力煤进口量达3.53亿吨,占进口煤总量的74%,占电力行业27.5亿吨耗煤量近13%,其中进口动力煤中褐煤占比高达46%,低质进口动力煤对我国自产动力煤供应链影响较大。

三、相关建议

(一)强化供需调控顶层设计,实现煤炭产消平衡健康发展。在加快建设 (略) 场的背景下,着力推动健全完善煤炭供需统计制度,统一口径、准确掌握煤炭供需两端数据,逐步构建起供需适配、产消平衡、利润均衡、公开透明的煤炭生产-消费精准调控体系。供应端准确掌握国内重点煤炭基地的原煤供应能力、煤质指标、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及供应流向,消费端分省摸清重点行业耗煤情况、需求指标、采购成本、经营状况及采购渠道。

(二)强化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夯实电煤保障基础。中长协合同履约不仅要保障供需旺季电厂的用煤安全,也要保障供需淡季煤企的安全生产,通过中长协合同平稳兑现,有效夯实电煤供应链的安全基础。相关部委督导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关于严肃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纪律强化2024年合同履约监管的通知》要求,将中长期合同双方履约完成情况与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矿核增、跨省跨区送电安排、金融信贷支持、铁路运力配置、信用激励约束、国资国企考核等挂钩,增强中长协履约严肃性。

(三)强化进口煤管理,完善煤炭进口动态调节机制。一方面,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和规模管控,特别关注国内自产煤生产运营情况, (略) 场变化,有序调节进口规模,提升进口煤质量,实现进口煤占比维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国内煤炭供应主体地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提高煤炭进口多元化水平,巩固增加友好国家进口量,推动建设海外煤炭保供基地和国内进口煤储备基地,确保在外部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有足够的应对手段。


,秦皇岛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