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刀直入|煤质下降对我国能源发展影响

内容
 
发送至邮箱

丹刀直入|煤质下降对我国能源发展影响

【摘要】 : 应逐步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由“保供应量”向“保供应量与质并重”转变,充分发挥优质大矿“量大、质优、价稳”的优势,加强进口煤质量管控,引导国内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实现煤炭高质量开采、供应和利用。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但随着煤炭的持续高强度透支性开采,“量增质降”问题逐步凸显,给“双碳”目标下能源供应安全带来隐忧。应逐步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由“保供应量”向“保供应量与质并重”转变,充分发挥优质大矿“量大、质优、价稳”的优势,加强进口煤质量管控,引导国内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实现煤炭高质量开采、供应和利用。

一、煤质下降情况及其影响

“十四五”以来,随着能源保供的深入推进,煤炭供应量持续提升,但国内原煤入洗率逐步降低,煤质呈现下降趋势,褐煤等低值煤源进口量不断增加,煤炭供应质量逐步下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煤炭供应48.5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国内原煤产量45.6亿吨,进口煤炭2.93亿吨。国内原煤洗选率从2020年的74.1%下降至2022年的69.7%,2023年仍没有改观。煤质整体呈下降趋势,煤炭热值降低尤为明显,2022年电煤供应热值较2020年下降近200千卡/公斤,2023年同比下降在100千卡/公斤左右。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累计进口褐煤1.6亿吨,同比增长25%。低质煤 (略) 场,给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厂运行、供应体系、能耗及排放控制等带来严峻挑战。

一是造成煤炭供应链效能降低,环保问题突出。煤炭热值下降导致资源总供应量增加,造成产、运、销、储、用各转运环节能力浪费和运营效能降低,增加各环节生产投入,不利于稳定煤炭供应链。低质煤长途运输,极大增加了运输负担和运力浪费。同时,终端电厂燃用低质煤出现固废和排放大幅增加问题,将环保治理由上游转至下游、由国外转至国内,给环保工作造成压力。

二是影响燃煤电厂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顶峰能力下降。在相同发电量的情况下,煤炭热值过低会导致原煤的耗用量增加,进而增加电厂生产系统负荷,增加设备磨损及故障。同时,导致机组发电负荷率下降,影响机组出力,顶峰时期可能会出现机组无法满负荷发电、降出力和非停等情况。

(略) 场供应体系及价格,“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突出。相较优质煤源,低质煤机械化开采程度低、安全环保科技等资金投入不足,因此整体成本低于大型煤矿。低质煤利用价格优势不仅 (略) 场,对优质煤形成“驱逐”压力,而且容易造成供应充足的假象,致使煤炭品种供应结构性失衡。

四是造成能耗和碳排放双增长,阻碍煤炭“高端化”利用。低质煤供应比例的增加会造成煤炭总用量“虚增”,按照电煤供应热值下降近200千卡/公斤测算,相当于增加5000千卡/公斤电煤耗用约1亿吨,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约1.65亿吨,不利于能耗“双控”政策实施和碳排放的控制。国家鼓励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但低质煤占比提高阻碍了煤炭的“高端化”利用。

二、煤炭热值下降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方面

一是地质采矿条件渐趋复杂,出矿煤炭质量下降。随着煤矿开采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煤炭生产逐渐由赋存条件好、易开采的煤层转向赋存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的煤层。露天矿随着开采范围内的采场降深,煤层内的全水分增加导致煤质下降。部分井工矿优质产能衰竭,转向薄煤层开采,导致原煤煤质下降。例如,国 (略) 宁夏和内蒙 (略) 域由于矿井采矿地质条件持续恶化。

二是露天矿供应比例上升,煤质特性制约质量提升。以褐煤和长焰煤为主的露天煤矿受原煤遇水易泥化影响,不宜采用传统的湿洗工艺,原煤入洗率较低。近年来,我国煤炭产能、产量的增长大部分来自露天矿,仅2021年以来的产能核增就达到了2.5亿吨。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45.6亿吨,其中,露天矿生产10.57亿吨,占比23.2%,较2020年增加4.6亿吨,较2021年增加1.46亿吨。露天矿在快速提高煤炭资源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增露天矿产能大部分为褐煤和地质年代较短的长焰煤,在空气中容易风化,风化后的低位发热量一般仅在2000-4000千卡/千克之间,整体供应热值偏低。

(二)主观原因方面

三是高需求和高煤价驱动低质煤供应快速增加。一些煤矿为降本增量不再对煤炭进行洗选,部分贸易商甚至通过“精煤掺矸”增加销量获利。受近年来煤炭行业高需求高煤价驱动,很多中小煤矿和贸易商加入煤炭生产销售阵营,部分低质、低效煤矿“搭政策便车”,盲目扩能增产、多采超采,致使原煤品质快速下降。

四是不合理的长协任务量分配助推“量增质降”。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但在执行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开采条件、煤种差异等实际情况,超能力下达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量,造成部分煤矿不得不调整采掘(剥)接续,由“精采细采”转为“可采尽采”,影响出矿煤炭质量。

五是多因素叠加导致煤炭入洗率呈下降趋势。部分煤 (略) 加强环保管理,政策性限制或禁止煤矿排矸,造成煤矿出矿原煤无法入洗。例如,国 (略) (略) 部分矿井受环保手续及排矸场地不足影响,选煤厂无法排矸,热值出现明显下降。年生产能力(略)吨的神东保德矿由于排矸场地问题造成原煤长期无法入洗,出矿热值由去年同期的3706千卡/公斤下降为3234千卡/公斤。 (略) 场的快速扩张,导致新建煤矿配套洗煤厂建设滞后、老煤矿对洗选投资及工艺改造积极性不高、具有配套选煤厂的煤矿入洗率下降。

六是终端燃煤成本压力较大 (略) 场扩容。高煤价推高煤电企业燃料成本,造成电企陷入长期大面积亏损。为实现扭亏,相对高价优质资源,下游电企更青睐单卡价格优势突出的低质煤,通过采取低值煤与优质煤掺配入炉的方式降低燃煤成本。许多沿海电厂近年来不断加大进口低质褐煤,推动2023年国内褐煤进口量同比增长25%。

七是对低质煤的政策管控出现松动。国家层面在2013年提出限制低卡煤远距离运输和控制低值煤进口要求,并在2015年发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用商品煤应当符合的条件。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收紧,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 (略) 域火电厂煤炭采购指标(如硫份、热值等)和排放指标(如烟尘、二氧化硫等)的双向监控。但近两年来,为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对低质煤的相关管控逐渐淡化,通过长距运输 (略) 场的低质煤快速增加。

三、相关建议

2023年以来,随着供应增量较大而需求增长放缓, (略) 场逐步由供应紧张转换为相对宽松。 (略) 场需求的整体下行,不断压低低质煤的利润空间,有力 (略) 场扩容。同时,下游煤电企业燃煤成本逐渐改善,有利于推动燃煤需求向高品质转变。综合分析, (略) 场形势有利于施行煤炭行业供应提质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优 (略) ,推动煤炭由“保供应量”向“保供应量与质并重”转变。在当前供需宽松情况下,重点推动提质增效工作,由粗放扩张型向提质保障型转变。加强对煤矿的排矸管理督导、绿色低碳化发展引导,不断提升原煤入洗率,避免污染向“下”转移。加强进口煤煤质管控,避免污染向“内”转移。督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和地方政府环保管控力度,拓展低质煤就地利用途径,逐步收紧低质煤长距运输和销售。

二是加强龙头带动,发挥大矿优势引导国内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发展。加快推进采掘条件好的煤矿,尤其是国有优质大型煤矿的审批、建设速度,缓解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接续紧张及煤炭 (略) 面。充分考虑能源央企保供责任大、开采技术优、接续资源不足的实际,将新增资源优先配置给能源骨干央企,增强煤炭供应兜底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统筹平衡, (略) 理煤炭高质量 (略) 域高水平环境保护的关系。地方政府统筹考虑矸石外排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支持煤炭企业优化开采方案,并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适当给予一定土地指标政策。支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组织开展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及充填开采工艺方法研究,切实解决煤矸石外排问题,从根源上解决环保政策问题。

四是发挥联动效应,促进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从产、运、销、储、用各环节综合施策,加强对煤质管控,进一步做好煤炭产品细分,确保不同品质煤炭资源实现合理、高质、高效利用。将煤质管理要求融入煤电联营、煤化联营、煤冶联营,以控能、减排为目标,不断提升煤炭高端化应用水平。加快构建品种结构均衡、价格体系完善、市场应用合理的煤炭供应和消费体系。


,内蒙古,宁夏,乌海,内蒙
【摘要】 : 应逐步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由“保供应量”向“保供应量与质并重”转变,充分发挥优质大矿“量大、质优、价稳”的优势,加强进口煤质量管控,引导国内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实现煤炭高质量开采、供应和利用。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但随着煤炭的持续高强度透支性开采,“量增质降”问题逐步凸显,给“双碳”目标下能源供应安全带来隐忧。应逐步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由“保供应量”向“保供应量与质并重”转变,充分发挥优质大矿“量大、质优、价稳”的优势,加强进口煤质量管控,引导国内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转变,实现煤炭高质量开采、供应和利用。

一、煤质下降情况及其影响

“十四五”以来,随着能源保供的深入推进,煤炭供应量持续提升,但国内原煤入洗率逐步降低,煤质呈现下降趋势,褐煤等低值煤源进口量不断增加,煤炭供应质量逐步下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煤炭供应48.5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国内原煤产量45.6亿吨,进口煤炭2.93亿吨。国内原煤洗选率从2020年的74.1%下降至2022年的69.7%,2023年仍没有改观。煤质整体呈下降趋势,煤炭热值降低尤为明显,2022年电煤供应热值较2020年下降近200千卡/公斤,2023年同比下降在100千卡/公斤左右。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累计进口褐煤1.6亿吨,同比增长25%。低质煤 (略) 场,给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厂运行、供应体系、能耗及排放控制等带来严峻挑战。

一是造成煤炭供应链效能降低,环保问题突出。煤炭热值下降导致资源总供应量增加,造成产、运、销、储、用各转运环节能力浪费和运营效能降低,增加各环节生产投入,不利于稳定煤炭供应链。低质煤长途运输,极大增加了运输负担和运力浪费。同时,终端电厂燃用低质煤出现固废和排放大幅增加问题,将环保治理由上游转至下游、由国外转至国内,给环保工作造成压力。

二是影响燃煤电厂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顶峰能力下降。在相同发电量的情况下,煤炭热值过低会导致原煤的耗用量增加,进而增加电厂生产系统负荷,增加设备磨损及故障。同时,导致机组发电负荷率下降,影响机组出力,顶峰时期可能会出现机组无法满负荷发电、降出力和非停等情况。

(略) 场供应体系及价格,“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突出。相较优质煤源,低质煤机械化开采程度低、安全环保科技等资金投入不足,因此整体成本低于大型煤矿。低质煤利用价格优势不仅 (略) 场,对优质煤形成“驱逐”压力,而且容易造成供应充足的假象,致使煤炭品种供应结构性失衡。

四是造成能耗和碳排放双增长,阻碍煤炭“高端化”利用。低质煤供应比例的增加会造成煤炭总用量“虚增”,按照电煤供应热值下降近200千卡/公斤测算,相当于增加5000千卡/公斤电煤耗用约1亿吨,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约1.65亿吨,不利于能耗“双控”政策实施和碳排放的控制。国家鼓励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但低质煤占比提高阻碍了煤炭的“高端化”利用。

二、煤炭热值下降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方面

一是地质采矿条件渐趋复杂,出矿煤炭质量下降。随着煤矿开采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煤炭生产逐渐由赋存条件好、易开采的煤层转向赋存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的煤层。露天矿随着开采范围内的采场降深,煤层内的全水分增加导致煤质下降。部分井工矿优质产能衰竭,转向薄煤层开采,导致原煤煤质下降。例如,国 (略) 宁夏和内蒙 (略) 域由于矿井采矿地质条件持续恶化。

二是露天矿供应比例上升,煤质特性制约质量提升。以褐煤和长焰煤为主的露天煤矿受原煤遇水易泥化影响,不宜采用传统的湿洗工艺,原煤入洗率较低。近年来,我国煤炭产能、产量的增长大部分来自露天矿,仅2021年以来的产能核增就达到了2.5亿吨。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45.6亿吨,其中,露天矿生产10.57亿吨,占比23.2%,较2020年增加4.6亿吨,较2021年增加1.46亿吨。露天矿在快速提高煤炭资源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增露天矿产能大部分为褐煤和地质年代较短的长焰煤,在空气中容易风化,风化后的低位发热量一般仅在2000-4000千卡/千克之间,整体供应热值偏低。

(二)主观原因方面

三是高需求和高煤价驱动低质煤供应快速增加。一些煤矿为降本增量不再对煤炭进行洗选,部分贸易商甚至通过“精煤掺矸”增加销量获利。受近年来煤炭行业高需求高煤价驱动,很多中小煤矿和贸易商加入煤炭生产销售阵营,部分低质、低效煤矿“搭政策便车”,盲目扩能增产、多采超采,致使原煤品质快速下降。

四是不合理的长协任务量分配助推“量增质降”。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但在执行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开采条件、煤种差异等实际情况,超能力下达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量,造成部分煤矿不得不调整采掘(剥)接续,由“精采细采”转为“可采尽采”,影响出矿煤炭质量。

五是多因素叠加导致煤炭入洗率呈下降趋势。部分煤 (略) 加强环保管理,政策性限制或禁止煤矿排矸,造成煤矿出矿原煤无法入洗。例如,国 (略) (略) 部分矿井受环保手续及排矸场地不足影响,选煤厂无法排矸,热值出现明显下降。年生产能力(略)吨的神东保德矿由于排矸场地问题造成原煤长期无法入洗,出矿热值由去年同期的3706千卡/公斤下降为3234千卡/公斤。 (略) 场的快速扩张,导致新建煤矿配套洗煤厂建设滞后、老煤矿对洗选投资及工艺改造积极性不高、具有配套选煤厂的煤矿入洗率下降。

六是终端燃煤成本压力较大 (略) 场扩容。高煤价推高煤电企业燃料成本,造成电企陷入长期大面积亏损。为实现扭亏,相对高价优质资源,下游电企更青睐单卡价格优势突出的低质煤,通过采取低值煤与优质煤掺配入炉的方式降低燃煤成本。许多沿海电厂近年来不断加大进口低质褐煤,推动2023年国内褐煤进口量同比增长25%。

七是对低质煤的政策管控出现松动。国家层面在2013年提出限制低卡煤远距离运输和控制低值煤进口要求,并在2015年发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用商品煤应当符合的条件。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收紧,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 (略) 域火电厂煤炭采购指标(如硫份、热值等)和排放指标(如烟尘、二氧化硫等)的双向监控。但近两年来,为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对低质煤的相关管控逐渐淡化,通过长距运输 (略) 场的低质煤快速增加。

三、相关建议

2023年以来,随着供应增量较大而需求增长放缓, (略) 场逐步由供应紧张转换为相对宽松。 (略) 场需求的整体下行,不断压低低质煤的利润空间,有力 (略) 场扩容。同时,下游煤电企业燃煤成本逐渐改善,有利于推动燃煤需求向高品质转变。综合分析, (略) 场形势有利于施行煤炭行业供应提质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优 (略) ,推动煤炭由“保供应量”向“保供应量与质并重”转变。在当前供需宽松情况下,重点推动提质增效工作,由粗放扩张型向提质保障型转变。加强对煤矿的排矸管理督导、绿色低碳化发展引导,不断提升原煤入洗率,避免污染向“下”转移。加强进口煤煤质管控,避免污染向“内”转移。督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和地方政府环保管控力度,拓展低质煤就地利用途径,逐步收紧低质煤长距运输和销售。

二是加强龙头带动,发挥大矿优势引导国内煤炭供应向“量稳质升”方向发展。加快推进采掘条件好的煤矿,尤其是国有优质大型煤矿的审批、建设速度,缓解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接续紧张及煤炭 (略) 面。充分考虑能源央企保供责任大、开采技术优、接续资源不足的实际,将新增资源优先配置给能源骨干央企,增强煤炭供应兜底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统筹平衡, (略) 理煤炭高质量 (略) 域高水平环境保护的关系。地方政府统筹考虑矸石外排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支持煤炭企业优化开采方案,并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适当给予一定土地指标政策。支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组织开展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及充填开采工艺方法研究,切实解决煤矸石外排问题,从根源上解决环保政策问题。

四是发挥联动效应,促进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从产、运、销、储、用各环节综合施策,加强对煤质管控,进一步做好煤炭产品细分,确保不同品质煤炭资源实现合理、高质、高效利用。将煤质管理要求融入煤电联营、煤化联营、煤冶联营,以控能、减排为目标,不断提升煤炭高端化应用水平。加快构建品种结构均衡、价格体系完善、市场应用合理的煤炭供应和消费体系。


,内蒙古,宁夏,乌海,内蒙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