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感动新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二)招标公告
第三届“感动新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二)招标公告
第三届“感动新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二)
第三届“感动新干”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不求名利求安定
——记优秀人民调解员邓建辉
城上乡是新干最偏远的山区乡之一。现年53岁的邓建辉是城上乡城上村委会人,这位质朴的山区汉子、优秀的退伍军人、优秀的共产党员。自1986年开始,在乡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他走遍了城上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调处各种矛盾纠纷3000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深受城上乡干群的信赖和赞誉。
邓建辉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人员,只是个普通的社区干部,月工资只有700元。凭着邓建辉的才识,无论去从事哪种工作,其收入也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同村同辈人中不少当了老板、发了家、致了富,邓建辉的两个兄弟都在村里盖了新房,在县城买了楼房,只有他还住在原来的老房,一家五口人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邓建辉无怨无悔,他挚爱自己的工作。
春节既是一个喜庆的传统节日,又是一个矛盾纠纷的多发期,为了全乡社会的稳定和谐,他27个春节都是在乡政府值班度过的。全乡无论何时何地有矛盾纠纷再现,就会有邓建辉出现。2012年过小年的前一天,邓建辉感冒发热在家休病假,丰乐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双方为医疗补助费闹得不可开交,伤者一方纠集几十个人要把伤者抬进肇事者家中,肇事者一方坚决不让抬进去,事态愈演愈烈,已近失控。邓建辉拖着带病的身子,冒着严寒及时赶到,迅速把双方隔离开。经过邓建辉苦口婆心的劝说和真情实意的调处,双方终于握手言和。肇者方从原来坚持只出3万元让步到出4万元,伤者方从原来坚持要5万元让步到只要4万元。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书后,已是凌晨1点多钟了,邓建辉又热心地用摩托车把伤者送回家。
在城上乡再难调处的矛盾纠纷,邓建辉也能调处好。城上乡的山坳村与丰城市的石江乡交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原来是偷盗打架天天有,纠纷闹事不停休,是一个令双方乡村领导最头痛的地方。邓建辉连续8年在山坳村挂点,8年来通过他搞联心、联谊、联防、普法宣传,签订联防协议等工作,使双方群众和谐相处,互亲互敬,再无从前那种状况。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和矛盾纠纷打交通,难道不累不烦吗?你图个什么呢?”不少亲朋好友常常会这样问邓建辉。“我什么也不图,我只图一方的安定和谐”,邓建辉总是这样回答。
邓建辉的爱岗敬业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人们称道、被社会肯定。2009年他荣获省高院、司法厅联合表彰的“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县森林防火先进个人”称号;荣获2000年至2011年“县综治先进个人”、“县优秀人民调解员”、“市十佳人民调解员”称号;2012年被推荐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
(作者:吴文荪)
第三届“感动新干”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爱岗敬业是楷模
——记女环卫工人唐财凤
我县国家卫生城、国家文明城的创建,县环卫工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功臣,唐财凤就是他们中突出的一人员。
52岁的女保洁员唐财凤,右脚脚残,为环卫所社区保洁员,居住在甘前南路40号。全家四口人,丈夫是无业居民,大儿子在大学就读,二儿子在高中就读,是一个生活困难家庭。10年来唐财凤一直负责着湄湘东路和甘前南路的保洁工作,那里住户分散,建房无序,道路弯曲,坡度大,是湄湘片区保洁特别困难的地段。
岁月流逝,流不动的是唐财凤的岗位;季节变换,变不了的是唐财凤的敬业。10年来唐财凤在脏、苦、累的环境中默默地辛勤工作着、奉献着。她负责社区300多户的垃圾清扫和搬运,尤其是妹仔山10多条巷道垃圾的搬运难度大,那里无法使用板车,她每天都要一担又一担挑着几十上百斤的垃圾,拖着残疾的右脚,一跛一跛地上下台阶,往返二十多公里把垃圾搬走,遇上雨雪天气,时时都有跌倒受伤的可能。
唐财凤保洁的艰辛远胜过常人,她除右脚脚残外,五年前还患有间歇性发作的眩晕症,几乎每个月要发作一次。发作时唐财凤有时扶着板车慢慢往下坐,有时抱着树干缓缓往下蹲。发作过后,脸色苍白,虚汗淋淋的唐财凤喝几口自带的矿泉水,缓过神后又继续认真地进行保洁工作。
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一年四季寒暑不避,年年三百六十四天,只有大年初一休息,唐财凤都坚守在工作岗位,天天都使得保洁区优美洁净。有人初步估算了唐财凤10年的工作量:清扫路面面积2000万平方米,搬运垃圾1200多吨,往返路程8万多公里,10年完成了近20年的工作量。
扫帚扫呀扫,铁铲铲呀铲,扁担担呀担,板车拉呀拉,唐财十年如一日的保洁工作,换来了城市的优美洁净,换来了人们的心旷神怡,也换来了社会对她的敬佩,她是真正的“城市美容师”。
(作者:吴文荪)
第三届“感动新干”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诚实守信胜黄金
——钟赠龙同志事迹
钟赠龙是麦斜镇麦斜村委会人,1979年出生,高中文化,1997年19岁的后生钟赠龙充满自信地创办了一个40平米的农资销售小店,迈出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步。钟赠龙凭着优质的服务、诚实的经营,小店的销售量稳步攀升,两年后店面扩大到100多平方米,客源辐射到神政桥、七琴、潭丘、金川等周边的几个乡镇,年销售额达千万元,深得客户的信赖。
钟赠龙在农资销售中始终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农资产品质量过硬,进货全部是正规厂家,至今没有发生过任何客户投诉现象;二是实行送货上门,不收运输费,对农资销售后实行跟踪服务,对比农资的使用效果,客户十分满意;三是农资销售后造成了损失,大多为客户使用不当造成的,他每年向厂商为客户索赔的损失都在一万元以上,赢得了客户的称心和放心。
农资经营有风险,但钟赠龙从来都是自己承担。2006年市场氯化钾紧缺,新干已无货可购,农户又急需氯化钾,钟赠龙及时从外地调进10吨氯化钾,及时送到农户手中。谁知这10吨氯化钾质量有问题,农户使用后效果不佳。得知这种情况后,钟赠龙拿出一万元赔偿给农户,农户都称赞钟赠龙是守信的人。
钟赠龙除销售农资外,还从事粮食收购的生意。2006年,钟赠龙收购农户的粮食,卖给本地一家粮食加工厂,加工厂老板因为赊欠太多,没有偿还能力逃跑被刑拘,钟赠龙有7万多元的款项没能追缴回来,怎么办?是推脱责任转嫁到那位老板身上还是自己揽起责任?他觉得做人要守诚信,农户不收现金卖给自己粮食,就是对自己的信任,自己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他东挪西借,自己掏腰包替农户垫上这些钱,农户们个个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
这些年来农户手头紧,赊欠农资是常有的事,赊欠多的年份有近300多万元,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债务纠纷,钟赠龙的为人处事有口皆碑。
诚信为本,大有发展,钟赠龙又在麦斜镇建了一卒拥有1000平方米的四层综合大楼,一楼超市,二楼服装,三楼餐饮,四楼住宿。他坚持“以为人本,诚心服务,顾客至上”的理念,做到不哄抬物价,不短斤少两,不以次充优,不以劣充好,生意越做越红火,员工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钟赠龙诚实守信的经营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超市被县工商部门授予12315消费者权益服务站和“光彩之星”称号。
(作者:吴文荪)
第三届“感动新干”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诚信造就事业成
——记新干县红梅牙科医生曾海燕
诚实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秀品质,守信是炎黄子孙应该坚守的美德。古有“曾子杀猪”,一言九鼎被尊奉为诚信之道。当今,在新干县,也有这样一位“曾子”,他以诚实为根,以守信为基,在平凡的牙科诊疗生活中谱写出一曲曲“诚信是金”的赞歌。他就是新干县红梅牙科医生曾海燕。
曾海燕,男,50岁,吉安市个私协常务理事、新干县个私协副会长、新干县个私协会金川分会会长、红梅牙科诊所所长。作为诊所的领头人和协会会长,曾海燕始终把 “经商信为本,诚招天下客”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优质服务赢信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傍晚,新干县金川镇庙前村一位胡大爷牙疼得非常厉害,一到诊所老人痛得支持不住了,曾海燕深知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的厉害,但他犯愁了:如果现在治疗大爷可能错过回家的三轮车,要是现在不给他治疗有可能会危及生命。思虑再三,曾海燕亲切地对大爷说:“大爷您放心,我马上给你治疗,如果治好牙以后,没有三轮车我就送您回家”。手术结束后已是晚上的七点多钟,曾海燕顾不上疲劳,一手打着电筒,一手骑着自行车,硬是把大爷驮回了家。大爷到家后非常感动地说:“夜深了,山高路陡,你一个人回去我也不放心,住一宿再回去吧。”曾海燕一边谢绝了大爷的好意,一边说着“我明天还约了顾客,晚上我要把他们的牙齿做好”的话就匆匆行走在夜色之中。从此,胡大爷在他们村庄逢人就夸曾海燕,见人就赞曾海燕。
正是因为有了贴心的服务,加上他的医术精良,曾海燕的牙科诊所生意越做越有名声,许多牙病患者都慕名而来。新干县金川镇养老院一位蒋大爷行动不便,没有牙齿吃下去的东西不容易消化,儿女们想帮他镶装一口假牙,但又想到镶假牙是件烦锁的事,需要往返好多次。于是,蒋大爷的儿媳妇就找到曾海燕问他能否上门去帮忙做一副假牙,曾海燕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承诺复诊也上门服务。经过几次复诊,蒋大爷的牙齿开始可以吃东西了,儿女们都非常感激地说:“曾医师辛苦了,谢谢你”。曾海燕诚恳地说:“顾客是上帝,我们一定要尽所能为顾客服好务。”
曾海燕在做好贴心、真诚服务的同时,严守诚信之道。他常说,“诚信”二字值千金。曾海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8年,原新干县化工厂下岗工人皮冬林的妻子在金融危机前订了一副全口假牙,而且全部费用都已付清,但当时是因为拔了坏死的牙齿,伤口没有恢复,不能及时镶装假牙。到了镶牙时,正巧碰上金融危机,牙齿工厂的价格有所下跌,镶装好假牙后,曾海燕医生拿出了二百元钱退回给了皮冬林。一开始皮冬林还不解地说:“世上还有做生意的人这么傻,有钱不晓得多赚”。曾海燕却说:“作为医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不能味着良心多赚你的钱”。说完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虽然是区区几百元钱,算不了什么,但它诠释了曾海燕“医者仁心、商人诚信”这一信条。
就是这样,曾海燕凭借着他的优质服务和诚信之道,从不到5平方米的牙科铺、年收入不足200元起步发展到今天拥有总资产600万元、年营业额达40多万元, 配备了四台综合治疗椅、三次真空消毒器以及X光机等先进治疗仪器的新干县红梅牙科诊所。同时,他给诊所定位是做到四个“一”,即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环境一流、服务态度一流。
30年来的打拼,曾海燕始终把“诚信”二字作为经营牙科诊所的生命,他的牙科生意越做越红火,但他依然坚持以一颗诚信的心来面对顾客,无论在治疗中遇到什么困难,始终把“诚信”两字放在第一位。“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要诚实守信,无论做什么,我觉得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掷重有声的话语彰显了曾海燕纯朴、真诚、坦荡的人格。
回报社会当己任
在诚信经营的同时,曾海燕不忘回报社会。九江地震、新干中学落成、大学生援助、汶川地震、新干中学资助学生等等,每每需要伸出援手的地方,就有曾海燕慷慨的身影。
2011年2月,曾海燕只身来到七琴镇洪家村。这天,他不是来上门为患者看牙病,而是实地了解新干中学学生洪广琦的家境。当看到洪广琦家住土坯房,屋内只有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口土灶时,曾海燕心里当即就决定一定要资助这个学生。接着,曾海燕又走访了界埠镇元头村陈尧尧家,走进他家,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只有一张烂床,曾海燕也下定决心资助他。就这样,曾海燕以同样的方式走访了另外的贫困学生。根据掌握的情况,曾海燕一口气资助了7个贫困学子,直至他们高中毕业。当问及为何有如此之举时,曾海燕淡然地说:“只是想回报社会。”据不完全统计,曾海燕给灾区、贫困学子等捐款6多万元。
是的,只是想回报社会。一句看似平凡的话语,曾海燕却用百倍的真诚在践行。同样,对待孤寡残疾患者,曾海燕也是抱着一颗柔软的心来对待,待他们似亲人。早在八、九年前,曾海燕在自己的诊所前张贴告示:敬告病友,本诊所给下列人员(残疾人、烈军属、孤寡老人)治疗牙齿费用减免,或只收成本费。界埠敬老院的一个哑巴,曾海燕帮他治疗后没收钱,三湖镇的一个老婆婆来看牙病,曾海燕给她减免了好些费用,金川敬老院的一个老人长期来看牙齿,曾海燕从未收钱……一时间,曾海燕的红梅牙科诊所声誉日隆,可有人认为这是曾海燕在作秀。为了辟谣,曾海燕静静地把告示收起来了,默默地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承诺。据红梅牙科诊所员工估算,每年给孤寡残疾患者看病大概有200多人次,为他们减免费用达两万余元。
诚为人之本,信乃商业魂,这是曾海燕在牙科行业经营中的灵魂,曾海燕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诊所正如他取名为“红梅”一样:红红火火,像梅花一样绽放。诚实是金,守信是银。曾海燕一手抓诚实,一手抓守信,拿着这两把金银钥匙,继续开启着他那普通却不平凡的健康之门,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医生,是全县人民心目中的道德楷模。1999年至2011年,曾海燕连续多次荣获“市县光彩之星”、“诚信经营户”、“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作者:李细兰)
第三届“感动新干”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奉献爱心 敬老情浓
─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金川敬老院党支部书记邹宗根
位于新干县金川镇东山寺路9号的金川镇敬老院是我县唯一的一所省“五星级”社会福利机构。该院由原金川、塘头两所敬老院合并而成,全院占地面积近150亩,入院老人有70多人。
走进金川镇敬老院,只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亭廊宛转,自然环境如诗如画;娱乐室、棋牌室、健身场所一应俱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老人们爽朗欢乐的笑声,烘托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每当人们进院观看时,老人们无不满脸喜悦地说:“我们能够在这里颐养天年,这都得感谢邹书记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老人们所说的邹书记,就是曾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现任院党支部书记的邹宗根。
“敬老院不仅是孤寡老人养老的地方,更应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
今年58岁的邹宗根, 2002年从金川镇水么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经组织安排来到金川镇敬老院当院长。上任伊始,敬老院只有6亩多占地面积,入院老人14人,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2006年,在各级政府和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兴建新的金川镇敬老院,并由原金川、塘头两所敬老院合并成现金川镇敬老院,院占地面积近150亩,入院老人一下子增加到70余人。
面对摊子大、人员多、管理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状况,如何把敬老院建成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完善基础设施,是摆在邹宗根面前的首要任务。没有钱咋办?邹宗根说,只要肯用心,万事都能成。他不分上班、休息时间,四处奔波。他经常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谈建院设想,争政策支持。一周两三次。有时领导忙,上午没等到,下午接着等,直到等到为止。他还与县委、县政府及县民政局、金川镇政府领导一起跑省、市民政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物资扶持,先后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扶助资金500多万元。除了向上争取资金外,他还想尽一切方法,到各个部门收集置换下来但仍然可以用的物质,以充实敬老院的基础设施。2009年,县委、县政府机关统一从临时办公点县财政局搬到新的行政中心办公,将有一批办公设施置换。邹宗根第一时间获得这个信息。他找到相关负责人,说明来意。但负责人告诉他,可能还有其他单位也想要这批办公用品。邹宗根强烈请求留一点给敬老院。为了防止别单位的人早动手,他就带人带车,在搬迁的当天早上七点赶到县财政局大院,提前在上班前把能搬能用的旧办公用品全部装上车,运回敬老院。负责人本想出面阻止,但看到邹宗根也是为了敬老院的老人,于是开玩笑地说:“老邹啊,你这简直就是抢哦!”
敬老院除了上级部门有限的经费拨付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要让老人吃得更好穿得更舒适,邹宗根在发展庭院经济上下功夫。他充分发挥院工勤人员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的作用,征地27亩建立蔬菜和果园基地,开挖鱼塘20多亩,同时还养猪养鸡养鸭,院办经济年纯收入9万多元,达到“肉、鱼、蛋、菜”基本自给,做到周有菜谱、荤素搭配。老人们每天都能吃到时令新鲜的蔬菜。
正是在邹宗根的努力下,如今,金川敬老院各项设备条件均达全省一流县级敬老院的标准,昔日黄土裸露、杂草遍地的敬老院摇身一变,“出落”的如一座花园式小区,为老人们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使老人们能够度过一个温暖、幸福、祥和的晚年。2010年,金川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五星级”敬老院,被江西省住建厅评为省级园林化单位。
“老人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我们就是他们的子女,只有精心照料,才能让他们晚年幸福安康!”
敬老院是党和政府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构建的“幸福之家”。在邹宗根看来,老人就是“父母”、“长辈”,护理员就是子女。他常说,一个好的敬老院,只解决老人们的吃、穿、住、医、葬还不够,还必须解决老有所乐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老人们精神充实,延年益寿。
为了照顾好老人,邹宗根对院内每位老人都建立了个人档案,掌握了每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特点及健康状况。他经常晚上到老人的房间与老人谈心,拉家常;对性格不好的老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引导、帮教,做到用情待人,用心做事;看见已睡却没盖好被子的老人,他总是亲自帮老人盖好被子,并用手伸进老人的被褥看看是否暖和。每年除夕之夜,邹宗根都要陪同老人一起守夜,直到老人们睡了才回家。
在敬老院,很多老人患有各种各样的残疾,耳聋的、哑的、眼睛失明的、大小便失禁的等等。多年来,邹宗根把每一位老有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既当院党支部书记,又当护理员。在每一位老人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为老人们端屎端尿、理发、洗衣、拉家常暖心。他还积极发挥以前学过医,懂急救知识的特长,经常为老人诊断病情,买药治疗,使一个个老人都免受疾病之苦。2009年11月初,张细女老人残疾的腿出现脓肿,邹宗根诊断为有炎症,并亲自帮其到药店买来药,张细女吃三天后便全愈。一位78岁的陈姓老人,经常患胆囊炎复发,有几次通知其女儿都没来,他便自己用车送陈老到医院治疗。每次有老人住院,都是邹宗根跑上跑下,联系医生,拿药喂药,照料老人。现在,他已成了县医院的常客,和住院部的医生、护士全都成了熟人。同一病房的其他病人,看到邹宗根这样悉心照顾老人,都称赞着说:“邹书记真是个好人啊,比照顾自己的父母还尽心!”。
对待逝世的老人,邹宗根更象亲生儿子一样料理后事。他不但帮着抬老人的遗体,还要帮老人穿衣服,擦洗身子,让老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离开人世。2005年12月的一天晚上,80多岁的涂桂金老人逝世,邹宗根从老人临死前到老人死后一直守在身旁,并与老人的旁亲一道料理火化、安葬等后事。2008年正月十四日,老人张保女病死在床上,其亲戚来后,却谁也不愿去抬老人的遗体,邹宗根二话没说,亲自将老人抬到吊唁间,处理好相关事宜后,亲自送到火葬场进行了火化。院里老人们都眼含泪水说:“邹宗根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好”。
十年来,经邹宗根细心照料过的老人不胜枚举,他工作的艰辛是常人无法体会的。邹宗根说,他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份对老人不离不弃的爱。
“我热爱敬老院这份工作,我将倾尽所能,为敬老院事业奉献我的余热!”
在目前养老机制还不完善,敬老院养老观念还未完全更新的现状下,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敬老院对孤寡老人而言只是养老送终的地方,对在这里工作的人员而言也只不过是为了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然而,记者在采访邹宗根时,谈起敬老院工作,言谈举止中,总闪烁着智慧的光茫。
亮点之一——广播传声。敬老院面积扩大,入院老人逐渐增长。天气好时,老人便四散到院里各处走走、看看,开展户外运动。因为掌握不了时间,有时部分老人到吃饭时都没回来,工作人员便只好四处寻找,结果常常耽误了吃饭。尽管工作人员多次强调提醒,但效果不是很好。说多了,还惹得老人不高兴。邹宗根感觉必须用一个简单而易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邹宗根说,关键是能提醒老人,让老人掌握作息时间。他想起年轻当兵时,部队用号角集合战士,传播声讯。但敬老院没人会吹号角。有一次,他经过新干四中,听到学校广播正在播放下课铃声。对,就用广播。他立即请人在敬老院安装了广播。于是,每到吃饭时点,广播就准时播放时政新闻或动听的音乐。久而久之,老人们一听到音乐,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再也没有老人吃饭误时了。根据这个规律,邹宗根还根据院里作息时间需要,详细制定了不同的广播内容,比如吃饭期间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轻松老人心情。户外运动时,播放一些运动舞曲,激活老人动力。在敬老院设广播室,金川镇是全省农村敬老院中唯一的一家,此举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邹宗根说,别看敬老院里工作琐碎,其实只要用心,里面大有文章可作。
亮点之二——创先争优。在金川镇敬老院会议室,记者看到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牌匾、奖章:全省“五星级”敬老院、省级园林化单位、县级文明单位、全县平安先进单位、全县敬老院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记者对这些荣誉称赞的同时,又有些疑惑:一个农村敬老院,得这么多荣誉有什么用呢?邹宗根看出了记者的心事。他笑笑说:“我不是个沽名钓誉的人。之所以要这些荣誉,就是争先创优过程中提升敬老院的工作,并让大家都知道、关心,并支持敬老院工作,从而促进全县农村敬老院工作的开展。”据邹宗根介绍,现在农村养儿防老思想依然严重,阻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如果农村养老机制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敬老院生活、食宿、休闲、环境等基础设施能进一步提高,就一定能为计划生育工作减轻压力。针对现在农村敬老院保障机制和基础设施等“硬件”还无法大幅度提高的现状,邹宗根带领全院工作人员,从服务的“软件”上,给予老人更多的爱,用真情和行动来感召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敬老院工作中来。邹宗根给记者讲了一个事例。有一次,邹宗根和工作人员在县医院精心照料一位住院的老人,感动了同房的另一位老人。这位老人说,自己住院后,儿女只来看过两三次,就不闻不问,而邹宗根他们照顾院里的老人比儿女都照顾的好。于是,出院后,也要求到金川敬老院来生活。
亮点之三——全省农村敬老院列为事业单位。4月19日,江西日报和5月11日人民日报,都刊载了同一内容的新闻,江西省农村敬老院全部定为事业单位,增加事业编制3000多个,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这一举措,不仅为从事农村敬老院工作的人员明确了身份,解决了后顾之忧,还解决了敬老院单位性质不明,困扰五保供养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大家都为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养老事业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项重大举措的出台,凝聚了邹宗根的心血和汗水。邹宗根是市、县政协委员。多年来,他积极参与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建议。自从来到金川镇敬老院后,他就把目光注视到养老事业。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让他对养老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通过调研、走访,搜集了很多资料,最终在2010年形成了一份关于将敬老院纳入事业单位的提案。在上交提案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因为,敬老院工作牵涉面广,而且又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全国也没有先例。当年,这项提案没有通过。去年,他在完善提案的基础上,再次在参加市政协会议时上交了这份提案。在多方面努力下,这份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并最终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两会期间,这项提案最终通过,并积极实施,开了全国第一个将敬老院纳入事业单位的先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邹宗根以坚定执着的敬业精神,演绎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用满腔热忱的赤诚之心,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用自己的大爱无私,诠释了敬老助孤的高尚情怀,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11年,他被国家七个部委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并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县优秀政协委员、全县敬老院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作者:罗小群)
第三届“感动新干”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三十年风雨路
——记孝老爱亲模范李平新
李平新,一个外表健壮、性格豁达的血性男儿,却似水“柔情”,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照顾身患“不死癌症”——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妻子,精心抚养女儿,照顾亲人;又像“老黄牛”一样,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工作……他的感人故事和高尚情操在邻里同事间传为佳话。
他是一位好丈夫。
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但是在李平新眼里,夫妻缘份却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正是这种对夫妻缘份的执着,李平新和妻子携手并肩,祸福相依,患难与共。
时光穿梭回三十年前。1979年,李平新经人介绍和妻子认识。小巧的个子,柔弱的身体,清秀的脸庞,少言寡语,一看就是本分会过日子的女人。对妻子的初次印象,一直留在李平新的心中。男有意,女有情,双方都认可了对方。为了工作,李平新与妻子的婚期一拖再拖,一直到1983年的12月份,李平新才和妻子办了一个简朴而幸福的婚礼。幸福中的小两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可哪里知道,就在结婚的第二年,李平新妻子的手脚关节出现肿痛现象。经医生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了给妻子治病,李平新带着妻子走遍了周边乡镇所有的医院和民间医生。只要听到有人说哪个地方能治好妻子的病,他就不顾路有多远,都带着妻子去。1984年10月的一天,李平新打听到樟树市一家医院能治妻子这种病,他决定带妻子去看看。当时他在桃溪田南水库工作,田南水库到樟树市来回有180多里。因为当时还没有班车。为了赶时间,他早早就起床,天刚蒙蒙亮就用自行车载着妻子前往,路上来回整整要骑10个多小时。往往是凌晨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回来。因为要吃几个疗程,还要经常观察,那段时间,他一个月起码有三四次要骑自行车带着妻子去樟树市看病。风里来雨里去,他从不觉得辛苦。后来,李平新又带妻子去湖北洪湖寻医问药,还通过邮寄方式寻找药方子。李平新说,只要能想的到的法子,他们都试过了。但妻子的病没有丝毫改变。有时反而受药物反应,病痛加剧。妻子看到治疗效果不明显,又花去很多钱,心情不好,时常急躁,李平新便常常安慰妻子:“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努力,不要放弃。”
在治病的过程中,有一位医生告诉李平新,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医生眼中就好比“不死的癌症”,大都是因为干农活劳累过度,受风寒引起的。要控制病情,唯一的方法就要注意保养,发病时服一些止痛的药。听了医生的话,从此,李平新就一个人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接送辅导女儿。妻子发病时,手指肿痛,四肢麻木,李平新就帮妻子反复揉搓,舒通关节,活络血液,减轻妻子的疼痛。30多年来,他从不打麻将,不打扑克,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和休息时间,生活中基本是两点一线,上班时间忙完单位工作就急忙往家赶。有时单位有客人来,领导叫他陪同,他都借故推辞。因为,久而久之,他放心不下家里的妻子,他不愿让妻子一个人在家里忍受寂寞、冷清,更不能让妻子挨饿。三十多年来,他很少出过远门,无论在外面做什么,都会及时赶回家。
由于妻子生病的原故,结婚七年,一直没能生育孩子。但李平新从没半句怨言。采访中,笔者小心翼翼地问他:“你有单位,又是国家干部,你妻子不但没工作,还得了这个病,又长期不能生育,这期间,你就没其他想法?”李平新轻松地笑笑说:“人不能没有感情,更不能没有良心。这么多年的坎坷,生活是清苦了点,但在我看来,既然和她有缘结合,就应该和她白头携老。男人么,照顾妻子,担当家庭重任,是天经地仪的事情。”
花开无声,却是情满襟怀;命运无情,却也爱盈天下。李平新用爱撑起这个家,用男人特有的情怀诠释着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
他是一位慈父亲。
在女儿的心中,李平新是一位慈父。由于妻子一直患病,不能生育,李平新微薄的工资几乎全花在治病上,夫妻俩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也许是诚心感动了上苍。1991年4月,也就是李平新结婚的第八年,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出生,为这个清贫的家庭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然而,困难也接踵而来。妻子手脚僵直,连抱女儿的力气都没有,抚养女儿的重担自然又落在李平新肩上。女儿一切衣食起居,端屎端尿,清洗屎尿片,都是李平新做。别看李平新是个大男人,但做起这些事来,却是格外细心。1993年11月的一天,还不满3周岁的女儿颈部突然长起了包,而且还伴有高烧,李平新二话没说,抱起女儿就往就近的金川医院赶,医生一看,女儿生的是对口疮,而且是恶性的,因为生在颈部,需要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照顾妻子,李平新白天上班,中午和下午下班抱女儿去医院打针上药,晚上陪护女儿和照顾妻子,经过20多天的治疗,虽然女儿的病好了,但他自己却瘦掉了一身肉。女儿上学后,李平新非常重视对女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她学做人的道理,教育她学会做家务事。由于家里离学校有5里多路,又不通班车,加上女儿身体单薄,出于安全考虑,李平新坚持起早摸夜骑自行车接送女儿,风雨无阻。女儿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时间里,他骑自行车的里程足足超过了4万里。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李平新的交通工具:一辆普普通通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李平新1985年在溧江乡政府时工作时买的。李平新说,当时自行车还是稀缺物,他之所以舍得买,是为了方便载妻子外出寻医看病。现在,他用自行车接送女儿上学,并把女儿送进了北京交通大学。就是这辆自行车,28年来,见证了李平新对妻子和女儿的爱。
他还是一位孝顺子。
虽然生活清苦,日子过的克勤克俭。但是,在双方父母或兄弟姐妹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尽力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渡过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节假日、双休日期间,李平新同志总是尽量去看望双方老人,或带上一些水果、食品、营养品。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非常关注双方老人的身心健康,每当碰上老人有头痛脑热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身边所有的事情,带上他们去医院检查、治病,直至痊愈,使他们在各自的晚年生活,始终保持在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度过。其实,他的孝心,早在年少时就体现出来了。“吸痰救母”的故事,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被家乡的四邻八舍赞叹。原来,在李平新14岁那年,他母亲患白喉病,由于医生大意未做“皮试”就给打了青霉素后走了。可能是青霉素过敏反应,医生刚走不久,母亲就仰面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两眼翻白,牙关紧闭,只有一点出气。当时,家里只有14岁的他和年迈7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情急之中,他急中生智,用筷子使劲将母亲紧闭的牙齿撬开,用嘴将母亲口中的浓痰吸出,挽救了母亲的生命。
润物无声的亲情和孝心,总是散落在琐碎的生活里。李平新在慈父与孝子的角色转换之间,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
于质朴中见赤诚,于无声中显不凡。当得知自己成为“感动新干”评选活动候选人时,这位历经了无数生活压力和困难的七尺男儿像大姑娘一样羞涩地笑了。现在的李平新,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和淡定。他深爱着妻子和女儿,将苦难酝酿成幸福的美酒,精心营造着温馨的家,祝愿好人一家平安!
(作者:罗小群)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