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告

红河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告


附件1

红河学院2019-2020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 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 年4 月,经教

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

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以

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

一的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牢

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持“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践行“博远有鸣,

开阔弘毅”的校训,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严谨至诚,乐教善

导”的教风和“慎思明辨,好学乐群”的学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

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

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

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2012 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整改工

作。2014 年学校获批为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 年学

校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

项目”;2017 年被确定为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8

年11 月,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场考察形成审核

评估考察报告;2019 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现场反馈意见开展整改

落实工作。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硕士授权单位和硕士授权点申报工作。作为

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努力

建设成为国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学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实施的“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 所应

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云

南省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单位”。2011 年列入云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

予单位,2018 年列入云南省2018-2020 年立项培育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

目前,学校占地1166 亩,建筑面积34.71748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9.26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62 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71 亿元,图书馆纸质

藏书109.64 万册,电子图书113.44 万册;教职工937 人,专任教师675 人,省

部级高层次人才26 人;学校现下设职能部门23 个(其中教育评估中心与教师教

学发展中心合署办公、学生工作部与武装部合署办公),二级学院14 个。2020

年,招收来自全国25 个省(市、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目前在校

全日制本科生14492 人,其中国际学生682 人。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 个(2020 年招生专业数为55 个),涵盖文、史、法、

理、工、农、经、管、教、艺术等10 个学科门类。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设

置了6 个专业群, 5 个面向GMS 国家的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拟逐步构建涵盖

10 个专业的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

建校以来,学校密切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积极为地方培养合格

人才,已为地方输送4.6 万多名毕业生。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

才的根本任务,构建形成起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本

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起“通识课、学科平台

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

程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分制

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以专业、

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建设工作,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立项建设

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6 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79 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

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奖一等奖;学校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逐

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7 万余名本科毕业生

活跃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办学效益逐步显现。

2014 年以来,学校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确定了“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

培养面向应用、专业结构面向产业、专业定位面向行业、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就业、

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课程设置对接需求技术、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养保障

校地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思路,制定《红河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红

河学院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先后立项建设转型发展试点项目165 项(不

含中央财政项目),共计投入1620.5 万专项资金。全面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了“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电气专业群”“高原特色

-3-

农业专业群”“支撑云南沿边开放开发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支撑建水紫陶产

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全媒体视域下支撑地方媒体发展的专业群”“支撑国门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群”6 个专业群,试点开设了机械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

工程、财务管理等5 个高职本科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设置行业特色试点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学院·达内集团‘AI+智

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试点开展“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9 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设立云南省

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开设“昆山班”“恒冠泰达班”等系列冠名

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兴建工程实训中心大楼、文科综合实训楼、

生化实训大楼、陶艺综合实训楼等基建项目,共计投入基建经费11308.89 万元。

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情况。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

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

程,努力实现创新与创业对接,创业与市场接轨。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统筹创

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过程;加强校企、校

政、校研合作,搭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孵化基地,设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

学院1 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4 个;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探

索建设跨学科学生创新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推动科研成果向创

业成果转化;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弹性学制”,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全面保障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先后获国家大学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4 项、省级奖项95 项。

科学研究

学校以提升自身能力、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推进特色科研和应用型科研,

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研竞争力和科研成果质量逐步提升。升本以来,学校

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6 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91 项、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4 项、横向科研项目219 项、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

项;获授权职务发明专利36 项、获授权职务实用新型专利324 项;公开出版著

作282 部;被采纳咨询报告110 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446 篇,其中SCI、EI、

ISTP 收录论文1001 篇、核心期刊论文1823 篇。目前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

研究中心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1 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基地2 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 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

基地2 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4 个,校级研究中心14 个。有省哲社创新团队2

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 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 人,云南省中

-4-

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 人。

社会服务

学校的服务面向趋于多样化,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面向红河州产业行业

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

域、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加强技术研发,

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化应用,努力使学校成为红河州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

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面向红河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重点支持越南研究

中心、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红河州边疆财政经济

研究中心、红河州财税金融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心、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主动服务政府、行业、企业,

探讨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组织校内外力量,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学校的“地方

智库”作用。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增加、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非学历

培训从单独面向红河州师资培训发展为面向全省的高层次的师资培训,从单一的

师范类培训转向多行业职业培训,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的培训工作逐步拓展与

深化。

国际交流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教育对外开

放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境外办学、合作办学、国际学习、汉语国

际推广/华文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与交

流项目。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与12 个国家、80

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合

作高校建立了汉语中心;在越南太原大学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学点,

培养本科层次国际学生;全校共有来自20 多个专业的1216 名学生参加过‘1+3’

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中美121 人才培养计划、境外实习等项目;努力发挥

“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

优势,为培养应用型的国际人才创造条件。教育部先后批准学校设置越南语、泰

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形成了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

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学校在校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

生682 人,接受非学历教育国际学生282 人,国际学生人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5-

2019-2020 学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云南

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

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南省本科

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77 号),围绕“立足红河,服

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

学定位和“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国门大学建设工作,积极应对新冠疫情挑战,确保

教学秩序与质量,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深入分析存在问

题和薄弱环节,以专业综合评价和深化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

构,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树立教学质量核心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能力。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积极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十九大及

全国教育大会、云南省教育大会精神,从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本科教育

教学质量、推进应用型人才示范校建设、推动校地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推进

国门大学特色发展、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配齐配强思想政

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制定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

工作的实施方案》(红院党发〔2020〕32 号),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度,突出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制定《红河学院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

动机制实施意见(试行)》(红院行发〔2020〕1 号),根据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

结果和学校专业预警指标数据,在认真分析现有专业资源条件和专业调研的基础

上开展专业结构调整,计划在2021 年,将招生专业数由现有55 个削减至45 个。

(二)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

加快推进云南省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发〔2019〕19 号)《云南省教

育厅关于全面提高云南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

77 号)精神,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学校制定了《红河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总

-6-

体方案》。学校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学生中心、课程中心、教

师中心建设,理顺学校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关系,在明晰管理权责、

优化管理流程基础上,完善相关标准、配套政策与制度,优化保障学分制运行的

管理信息化支持条件,抓实课程教学运行质量保障,形成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的内

部机制环境,逐步实现课程供给有质量、师资保障有力量、学生学习有能量、专

业建设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

能力和质量形成坚强有力的支撑。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服务面向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服务面向逐步清晰。学校于2014 年

被确定为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2016 年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职

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学校,2017 年获批为首批云南

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在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形成

了“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应用、专业结构面向产业、专业定位面向

行业、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就业、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课程设置对接需求技术、

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养保障校地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思路;学校坚持“立足

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面向,“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培养

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

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目标;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四)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 个(2020 年招生专业数为55 个),涵盖文、史、法、

理、工、农、经、管、教、艺术等10 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分布在13 个二级学

院。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10 个占15.87%、理学专业10 个占15.87%、

文学专业15 个占23.81%、经济学专业3 个占4.76%、管理学专业4 个占6.35%、

艺术学专业10 个占15.87%、农学专业3 个占4.76%、教育学专业4 个占6.35%、

法学专业3 个占4.76%、历史学专业1 个占1.59%、设置了“支撑地方产业升级

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机械、电气专业群”“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支撑云南沿边

开放开发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支撑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全媒体

视域下支撑地方媒体发展的专业群”“支撑国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群”6

个专业群,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学、

生物科学、物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10 个师范类专业。2019-2020 学年新

增秘书学、自动化2 个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7-

图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学校现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 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

地1 个,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 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

务中心1 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 个,省级教学团队4 个。国家级

特色专业1 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4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 个,省级

小语种重点专业2 个,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 个。

(五)在校生规模

2019-2020 学年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4427 人(2019 级3796 人、2018

级3806 人、2017 级3420 人、2016 级3382 人、其他23 人)。

截至2020 年8 月31 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4,492 人,其中普通

高校本科在校生14,030 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81%;攻读学历的

国际学生人数682 人(分别来自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印度、斯

里兰卡及哈萨克斯坦,其中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462 人)。夜大(业余)学生数

262 人,函授学生4,491 人。

-8-

表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14,030

本科留学生数462

夜大(业余)学生数262

函授学生数4,491

(六)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0 年,学校面向全国25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招生3990

人,其中普通本科计划3,410 人,专升本计划520 人,第二学位60 人;实际录取

3935 人,其中普通本科录取3410 人,专升本录取522 人,第二学位3 人;实际

报到3805 人(不含应征入伍、保留学籍、报到后退学学生),报到率96.70%,

其中普通本科报到3311 人,报到率97.10%,专升本科报到493 人,报到率94.44%,

第二学位1 人,报到率33.3%。普通本科一志愿满足率56.74%,调剂率12.70%。

2020 年本科录取云南籍学生3089 人。

学校本年度生源质量较好,普通文史、理工、综合改革不分文理录取线差平

均值分别为44.65 分、50.29 分、53.52 分。云南二本原始志愿文史类最低分516

分,超出省控线36 分,理工类最低分479 分,超出省控线39 分。

表2 生源情况

省份批次

录取数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天津

本科

批招

0 0 20 0.0 0.0 476.0 0.00 0.00 40.40

河北

本科

批招

6 8 0 465.0 415.0 0.0 44.11 72.85 0.00

山西

第二

批次

招生

B

6 8 0 469.0 449.0 0.0 6.10 -7.02 0.00

内蒙

古自

治区

第二

批次

招生

A

6 6 0 437.0 333.0 0.0 38.17 59.50 0.00

-9-

省份批次

录取数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辽宁

本科

批招

4 10 0 472.0 359.0 0.0 56.60 82.60 0.00

吉林

第二

批次

招生

A

5 5 0 371.0 336.0 0.0 98.60 82.50 0.00

黑龙

江省

第二

批次

招生

A

8 8 0 356.0 301.0 0.0 71.85 93.47 0.00

江苏

第二

批次

招生

A

18 22 0 284.0 313.0 0.0 35.50 15.14 0.00

浙江

本科

批招

0 0 0 0.0 0.0 495.0 0.00 0.00 54.10

安徽

第二

批次

招生

A

4 7 0 499.0 435.0 0.0 19.85 32.60 0.00

福建

提前

批招

0 2 0 465.0 402.0 0.0

-465.0

0

49.50 0.00

福建

本科

批招

16 27 0 465.0 402.0 0.0 38.12 56.57 0.00

江西

第二

批次

招生

A

8 12 0 488.0 463.0 0.0 26.13 29.23 0.00

山东

本科

批招

0 0 20 0.0 0.0 449.0 0.00 0.00 44.15

河南

第二

批次

招生

A

20 28 0 465.0 418.0 0.0 56.55 85.78 0.00

湖北第二12 20 0 426.0 395.0 0.0 56.60 69.30 0.00

-10-

省份批次

录取数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省批次

招生

A

湖南

第二

批次

招生

A

12 26 0 526.0 464.0 0.0 9.42 18.12 0.00

广东

本科

批招

10 15 0 430.0 410.0 0.0 66.78 64.28 0.00

广西

壮族

自治

第二

批次

招生

A

10 16 0 381.0 353.0 0.0 67.17 73.84 0.00

海南

本科

批招

0 0 30 0.0 0.0 463.0 0.00 0.00 75.44

重庆

第二

批次

招生

A

10 22 0 443.0 411.0 0.0 67.90 58.38 0.00

四川

第二

批次

招生

A

14 24 0 459.0 443.0 0.0 40.46 48.39 0.00

贵州

第二

批次

招生

A

8 12 0 463.0 384.0 0.0 43.98 42.18 0.00

陕西

第二

批次

招生

A

10 14 0 405.0 350.0 0.0 82.80 73.52 0.00

甘肃

第二

批次

招生

A

8 12 0 439.0 372.0 0.0 49.73 40.18 0.00

云南

提前

批招

12 8 0 480.0 440.0 0.0 9.00 12.00 0.00

-11-

省份批次

录取数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

不分

文理

云南

第一

批次

招生

114 117 0 555.0 535.0 0.0 -0.99 6.63 0.00

云南

第二

批次

招生

A

662 1286 0 480.0 440.0 0.0 42.61 47.32 0.0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37 人,其中:专任教师675 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2.04%),

外聘教师198 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9:1),折合教师总数为774

人(参见表3)。

按折合学生数15019.7 计算,生师比为19.41:1(参见表3)。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3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30%;具有研

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教师505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4.81%;具有副高

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78 人,占专任教师的41.19%(详见表4)。

2020 年,学校进一步加大专兼职“双师双能型”队伍的建设力度,正在开

展认定第二批“双师双能型”教师,构建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表3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折合教师总数生师比

本学年675 198 774.0 19.41

上学年675 175 762.5 19.63

表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外聘教师

数量比例(%) 数量比例(%)

总计675 / 198 /

职称

正高级83 12.30 19 9.60

其中教授75 11.11 7 3.54

-12-

项目

专任教师外聘教师

数量比例(%) 数量比例(%)

副高级195 28.89 95 47.98

其中副教授186 27.56 18 9.09

中级311 46.07 44 22.22

其中讲师298 44.15 4 2.02

初级62 9.19 5 2.53

其中助教48 7.11 0 0.00

未评级24 3.56 35 17.68

最高

学位

博士139 20.59 13 6.57

硕士366 54.22 47 23.74

学士153 22.67 84 42.42

无学位17 2.52 54 27.27

年龄

35 岁及以下136 20.15 34 17.17

36-45 岁387 57.33 84 42.42

46-55 岁119 17.63 46 23.23

56 岁及以上33 4.89 34 17.17

图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13-

图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图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有“国贴”专家3 人、“省贴”专家6 人、“省突”专家3 人;“云

岭教学名师”2 人、省级教学名师6 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

家11 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5 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

备人才8 人。

学校现建设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 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 个、省级高层次

研究团队9 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 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

-14-

个。

2020 年,学校按照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全

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通知》(云人通[2019]155 号)及《云南省教育厅

关于做好高校教师职称工作的通知》要求,修订出台了《红河学院专业技术职称

评审管理办法(修订)》,在职称评审中加大了教育教学业绩的比重,将教师日常

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

作为计分项,充分体现了注重教育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导向作用。本年度学校计

划晋升教授13 人、副教授30 人、讲师17 人,实验师、工程师、图书馆员各1

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及教授授课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74,占总课程门数的47.96%;课

程门次数为2246,占开课总门次的41.85%。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74,占总课程门数的13.49%;课程门次数为500,占开课总门次的9.32%。其

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55,占总课程门数的12.56%;课程门次数为

475,占开课总门次的8.85%。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83,占总课

程门数的38.55%;课程门次数为1747,占开课总门次的32.55%。其中副教授职

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46,占总课程门数的36.73%;课程门次数为1672,

占开课总门次的31.15%。以上数据显示,我校高级职称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

量与其所占专任教师队伍比例基本相当。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71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9

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79.78%。

图5: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6 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

-15-

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 人,占比为83.33%。

图6:近两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50 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

10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90 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

程的比例为52.54%。

(三)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完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顶层设计。制定《红河学院关于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

作的实施意见》(红院行发〔2020〕19 号),通过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形成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健全,特色鲜明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切实增强教师使命感,提高教师职业认同,助力“四有”好老师成长。加强教师

教学发展规划,建立教师全员参与、职业发展各阶段全覆盖的教师教学指导、培

训、评价与服务体系。健全教师教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明确各单位教师教学发展

的职责与任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发展的经费

和条件保障水平,完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建设,实现教

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

的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组织开展好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项

目,2019-2020 学年共参加了30 门同步集中培训、62 门在线点播培训通过培训,

进一步更新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力

度,提升我校参训教师的综合素养;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暨第四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的通知》要

-16-

求,学校精心统筹、组织校内选拔赛,推荐6 位选手参加省级比赛;积极组织教

师参加云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民族

体育舞蹈线上教学和竞赛活动。

(四)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工作

开展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增强疫情防控期间对学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

的培训与指导,确保教学进度与质量,学校依托超星学习通/博远网络教学平台

构建了《抗疫期间如何开展线上教学》一站式服务线上课程,采用同步讲授、直

播答疑和异步答疑等形式,系统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确保疫情期间所有教师

在线课程顺利开设,全面实现“停课不停教”。

组织在线教学比赛。为推广在线教学的做法、经验、成果,学校以在线直播

的形式组织了“红河学院2020 年在线教学比赛”。比赛共评选一等奖6 人、二等

奖8 人、三等奖12 人。比赛直播得到了校内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向社会展

示了学校教师的良好形象和过硬的教学素质,比赛当天的直播观看点击量达到了

2.84 万次。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9 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481.06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285.26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41.23 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481.15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03.32 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43.21 元。近两

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图7: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17-

(六)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0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77.721 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77.721

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4.717 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192642.********002m2,其中教室面积65987.58m2(含智慧教室面积302.78m2),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3002.78m2。拥有体育馆面积14668.02m2。拥有运动场

面积56654.0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4492 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3.63(m2/生),生

均建筑面积为23.96(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29(m2/生),生均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97(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01(m2/生),生均运动

场面积3.91(m2/生)。详见表5。

表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777210.0 53.63

建筑面积347170.0 23.96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2642.********002 13.29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3002.78 2.97

体育馆面积14668.02 1.01

运动场面积56654.0 3.91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71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0.71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60.67 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总值的4.49%。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5550 台(套),合计总值0.704 亿元,其中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92 台(套),总值2650.00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4030

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5017.82 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2 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19 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1 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3,393m2,阅览

室座位数4,195 个,朗读亭两座。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9.64 万册,当年新增

18,489 册,生均纸质图书73 册;电子图书113.44 万册,数据库7 个,拥有电

子期刊213.85 万册,学位论文470.88 万册,音视频371.25 小时。2019 年,纸

质图书借阅量6.93 万册,生均借阅书为4.61 册;电子资源下载量67.25 万篇次,

-18-

生均下载量为44.77 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0665.79 万人次,其中电子图书在线

阅读10590.12 万人次。

2019-2020 学年,图书馆继续秉持“以读者需要为起点,以读者满意为归宿”

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库”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积

极开展专家荐购活动。完成“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据库”建设工作,至此学校自

建数据库2 个(滇南古彝文在线学习资源、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据库)。完成以

“哈尼族研究图书资料”“彝族研究图书资料”“红河区域研究图书资料”“东南

亚、南亚研究图书资料”为主题的特色纸质图书资料架构,特色主题馆图书总册

数达7767 册。形成《红河学院图书馆读者阅读状况监测报告》,报告包括各学院

读者到馆情况及借阅情况、藏书及数字资源利用情况、年度读者阅读情况初步分

析、改善和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措施等内容,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精

确统计资料。举办“阅读盛典”活动,唱响“奋进青春年华,共庆祖国华诞”活

动主题,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目前,学校校园网有线和无线网络基本全覆盖。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40960.0Mbps。校园网同时拥有教育网、移动两家公网出口链路,总带宽达20G。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3270 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300 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总量527GB,信息化工作人员13 人。形成较完备的校园网安全认证体系,校园

网接入认证全覆盖,实现有线和无线统一认证和全校漫游,营造教育信息化环境

下安全便利的网络使用环境。通过数据中心虚拟机服务体系提供的85 多台虚拟

机和100T 存储容量,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和服务体系,为学校信息化

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服务。

稳步推进红河学院信息化建设,积极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稳

定、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服务。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点亮“智慧校园”,

上线微智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一站式智慧服务中心、智慧学习中心、智慧红

院、方便师生校园生活,开通VPN 应用、开展中心机房电力改造,自主开发奖励

性学分互换平台、红河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的

效率和质量。

以数据应用驱动,促进学校数据治理水平的提升。在对全校业务数据进行梳

理整合、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建设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综合校情与决策分析系统,

以教师、学生为主线,通过数据挖掘已有历史数据,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

教学、学工、科研、设备资产、财务经费等部门综合查询、统计等服务。通过全

面的数据分析,为学生、学生个性化服务、教学研究、校务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

持。

-19-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2019-2020 学年,学校在全省推进专业综合评价、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形势下,开展专业结构调整,提高学校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符合度。以“成果导向、

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学校现有1 个国家特色专

业,6 个省部级优势专业,7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 个省级“卓越工程师”

计划专业。2020 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数55 个,停招的本科专业5 个,分别

是秘书学、冶金工程、自动化、经济统计学、统计学、音乐表演。2020 年,学

校新增专业增长率为零,新增自动化、秘书学两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 个专业通过增设第二学士学位备案于

2020 年9 月招生。

开展专业结构调整。为使招生专业规模稳定在合理状态,全面形成专业规模

与招生规模协调、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有效工作机制,按照《红河学院专业结构

调整工作方案》(红院行发[2019]16 号)工作计划,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二轮本科

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按照“专业结构符合学科发展,专业为龙头、学科作支撑,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服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服务

特色发展”四个原则,决定2021 年暂停工商管理、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广告学、缅甸语等11 个专业招生,恢复冶金工程专业招生,将招生专业数由现

有55 个削减至45 个;在认真调研、分析地方基础教育师范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2020 年,在原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等3 个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调

整音乐学、舞蹈学等7 个专业为师范专业。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组织各专业开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做好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学习,按要求组织国际经济与贸易、越南语、

化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舞蹈表演、汉语国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绘画、物理学、酒店管理、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舞蹈学、音乐学、

工艺美术16 个专业申报2020 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要求,我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根据国家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对标对表,积极推动和加强本校师范类专

业建设,组织小学教育、历史学等10 个师范类专业开展专业自评,制定科学合

理的专业认证规划。

制定“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2019 年3 月,学校启动了2020 版人才

-20-

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多方协调商讨,形成《红河学院2020 年本科人才培养方

案修订指导意见》,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备,专业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

次方案修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分析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确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矩阵,明晰课程(群)对核心能力的支撑度,构建“宽

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启动与应用型人才毕业要求高度

匹配的课程大纲修订。

表6 各学科2020 级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

分比例

(%)

选修课学

分比例

(%)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

学科

必修课学

分比例

(%)

选修课学

分比例

(%)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

哲学- - - 理学77.16 22.84 28.80

经济学76.33 23.67 24.00 工学74.44 25.56 29.66

法学77.92 22.08 25.85 农学80.26 19.74 29.33

教育学72.20 27.80 29.79 医学- - -

文学76.75 23.25 26.81 管理学78.28 21.72 24.03

历史学76.89 23.11 22.67 艺术学70.61 29.39 32.14

开展第二学士学位申报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9 号)精神,为做好“六稳”工

作,落实“六保”任务,学校从师资队伍、生师比、专业特点和特性、专业建设、

实际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荐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3 个有一定举办能力的专业申请备案,增设第二学士学位,完成了第二

学士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网络申报工作。2020 年7 月,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 个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备案,于9 月开始招生。

(二)课程建设

2019-2020 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

2,031 门、累计5,367 门次。为保障基本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实际情况,

我校对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班规模做出具体规定,原则上专业课程教学班规模不超

过60 人,学科平台课程不超过70 人,通识课程不超过100 人。学校鼓励有

条件的课程小班额授课。

-21-

表7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学年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 人及以下

本学

4.60 3.86 45.14

上学

2.55 8.56 46.21

31-60 人

本学

40.36 35.40 41.95

上学

46.10 34.56 43.56

61-90 人

本学

21.97 29.03 12.84

上学

16.09 19.46 11.41

90 人以上

本学

33.08 31.71 0.08

上学

31.03 31.71 0.55

完善“德智体美劳”课程体系。2019-2020 学年,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德智

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台《红河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

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红河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细则(试行)》《红河学院社会

实践课程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强化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在人才培

养中的重要性,加强德育和美育在课程与教学环节中的渗透作用,将劳动教育列

入专业教育,把美育融入第二课堂。

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思政课程示范课,推动“思

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广大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新版课程大纲修订中明确提出课

程思政目标要求并以逐年立项方式强化课程建设。设立应用型课程建设试点项

目、模块化课程改革与实施项目、项目式、混合式、讨论式教学改革示范课项目,

新增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两类一流

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通过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结题方式促进课程建设。积极向教

育部、教育厅推荐报送“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共有3 门课程获批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出台《红河学院关于印

发2019-2020 学年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预案的通知》

《红河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实施方

案》,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工作原则,2019-2020 学年春季学期

-22-

共开设在线课程942 门,开展线上教学班级数为2508 个,理论课在线课程开出

率达到95%。

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学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依托网

络教学平台、学堂云、博远学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开展MOOC 建设与混合式

教学应用。2019-2020 学年共有《国学入门》《教育技术学导论》《机械制造技术

基础》《酒店公关礼仪》4 门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引进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学堂学

分课《界面设计导论》《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趋势》2 门MOOC,并通过学堂在线

红河学院SPOC 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疫情期间,师生通

过智慧学习中心构建教与学的线上学习空间,共开设网络课程2130 门,上传图

片、视频、ppt、音频、文档等教学资源277616 个,智慧学习中心贯穿课前、课

中、课后的日常教学全过程,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积极探索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教学决策。

(三)教材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

教育重要论术讲义》,并将《讲义》中新思想新观点融入到全校思政课教学课堂

中,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内容。

加强教材选用工作的监控,严格执行《红河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遵行

教材选用原则,优选推荐教材、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凡涉及到

“马工程”相关的课程100%选用“马工程”教材。加强对本校选用教材教辅、

自编讲义的审核工作,重点审核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等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教

材一律停止使用。

制定自编教材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学校自主开发教材管理

系统,对教材的征订、选用、审核和发放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得到师生的好评。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为本科生开设实验的课程共计666 个教学班,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

共计427 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30 门。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20

人,具有高级职称5 人,所占比例为25.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 人,所占

比例为50.00%。

学校不断加强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2019 年、2020 年,学校分别使用中

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727 万元、441 万用于建设“红河学院

‘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项目”“红河学院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创新

-23-

实践平台建设项目”“红河学院信息安全实训平台项目”“红河学院融媒体实验教

学中心建设项目”“红河学院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工程能力产教融合实训示范

基地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红河学院经济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训练中心”

及“红河学院文科应用型人才职业通用能力综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等校内实验

实训平台。

巩固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的前提下,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各类实验实训

中心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向学生开放。2019-2020 年开设实验项目

数2020 个,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所占比例37.82%,实验教学计划开出率100%。

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严格执行《红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进一步保障毕业论

文质量。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重要环节,及时下发关于选题、开题、答辩、

论文检测等通知,明确指导教师责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成绩评定、评分

标准、答辩等规定。加强选题管理,在选题来源、类型、难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应

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督促学生科学规范引用文献资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使用毕业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维普论文检测系统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辅

助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审核,有力保障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20

年,学校共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97 篇。本学年,共有464 名教师(其

中,外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10 人)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

指导工作,共提供了3615 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论文(设计);平均每位教师指

导学生人数为7.64 人。全体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

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2.67%。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严格执行《红河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明确了实习教学各环节的质

量标准、教学要求和过程监控。为了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执行人才

培养方案,抓实实习环节的问题,学校使用实习管理系统,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

系统性解决实习管理难的问题,确保实习到位。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制定了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实训

工作质量标准和采风写生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

位,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作为加快应用

型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9

年学校新增69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315 个,本

学年共接纳学生4281 人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24-

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教育机构1 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5 人,就业指

导专职教师4 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81 人。设立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

地(平台)15 个,其中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 个。学校出台《红河学院

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

力培养实施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创新创业教

育管理,同时将主办学科竞赛计入各学院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创新创业学分。2019-2020 学年,学校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投资》《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电子商务与创业》《创

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创业启程》《决胜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商业模式》

等课程38 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3 门。

学校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内涵,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载

体,建立健全了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科技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参加的创新创业

工作协调机制,丰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措,投入创新创业专项资金21.54

万元。学校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淘宝街、创新创业沙龙、

“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

能力,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2019-2020 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 个(其

中创新12 个,创业1 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17 个,校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项目80 个,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402 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

1591 人。在校学生创业项目共18 项。本学年,受疫情影响,各级学科竞赛的比

赛大幅减少,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7 项,省级奖项51 项,其

中获第六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铜奖4 项。

(六)教学改革

组织开展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建设。2020 年,结题课程建设与教学建设改革

项目60 项。支持教师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2019-2020 年度,获

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 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 项,并

与12 家企业联合签订了协议书。

表8 2019 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国家级(教育部)项目数省部级项目数总数

产学合作协同育

人项目

0 13 13

-25-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专业培养能力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4 年以来,学校加强了

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转型发展试点过程中,引导各专业明确服务区域

经济社会的办学定位;在审核评估评建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各专业人才培

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符合度。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各专业深入开展

专业调研,主动梳理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特长特色,围绕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标准,细化培养规格,科学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主动优化办学资源,积极争取中央

财政经费支持,集中有限办学资源,不断优化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专业办学经

费投入,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引导各专

业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学

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教授授课,通过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各专业重视课程建

设,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教

学质量。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

学改革与创新。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各学院开设创新创业

相关课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

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

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学校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测与评价水平,加强教学反馈力度,促进教学质量持续

改进。

2020 年,学校组织各专业对照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专业培养能力”具

体要求,从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认真总结各专业人才培养能

力和水平,重点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

基地,立德树人落实情况、专业课程体系、教授授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

学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分专业的“专业培养能

力报告”(详见附件2)。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积极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

-26-

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校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全面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党委制定了《红河学院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方案》,出台了《中共红河

学院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课程思政教

育教学建设实施方案》《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

案》《中共红河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

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学校党委引领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

制定《红河学院组织开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

训方案》,举办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题研讨班”,

采取网络培训和集中培训方式,培训全体中层干部、在岗教师710 余人次;学校

党委制定《红河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工作方案》,从聚焦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应用型人才示范校建设、推动校地合

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国门大学特色发展、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

地位。学校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加大干部教师学习力度,解放思想,

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全校教职员工对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重大发展战略的知晓度、认同感,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9 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 名,所占比例为33.33%,具

有博士学位2 名,所占比例为22.22%。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

工作评价都体现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建立了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

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工作,对于提交涉及教学工作的议

题,予以优先安排会议研究;2019-2020 学年,学校领导班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

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动态,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建设、深化学分制改革、

专业认证和专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确立校领导分工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和工作机

制,校领导经常深入院系、部门和课堂开展教学建设和专业发展调研,深入了解

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一线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质量保障队伍建设情况

1.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

在校学术委员会设立学位评定与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成员17 人,其中

-27-

高级职称11 人,所占比例为65%;硕士及以上学校16 人,所占比例为94%;二

级学院教学副院长12 人,所占比例为71%。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5 人,其中高级职称4 人,所占比例为26.67%;硕士及

以上学位10 人,所占比例为66.67%。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90 人,其中高级职称47 人,所占比例为52.22%;硕士

及以上学位65 人,所占比例为72.22%。

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 项,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

目1 项。

2.学生管理与服务队伍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58 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49 人,按本科生数14,030

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286: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 人,所占比例为12.07%,具有中级职称

的21 人,所占比例为36.21%。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4 人,所占

比例为58.62%,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24 人,所占比例为41.38%。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5 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

2898.40:1。

3.质量监控队伍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5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 人,具有硕士及以上

学位的5 人。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116 人,其中校领导2 人,校级督导34 人,院级督导80

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1,625 学时,校领导听课24 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

60 学时。学校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共有285 人,覆盖全校所有行政班。

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2020 年,学校教育评估中心党支部,被云南省委教育工委认定为“云南省

第二批‘一流示范党支部’”称号。

(四)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为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从人才培养目标论证、

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执行到教学质量评价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容涵

盖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监控与评估、学生学

业质量等方面。

2019-2020 学年,学校出台了《红河学院2020 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

导意见》《红河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红河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修订了《红河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管理规定》

《红河学院国际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本科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进一

-28-

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事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意识,构建

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合理利

用质量监控信息,及时采取质量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不断完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学校注重建立分类实

施、点面结合、动态监测与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内部评估制度,形成以质量报告、

数据监测、内部自评为主要方式,与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相适应的内部

质量评估格局。不断完善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

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质量提升为抓手,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合力,促进学

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学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立质量文化意识,切实加强内部质量保

障体系建设。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目标与标准、

组织框架、支持资源和教学质量控制。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

起点,标准为依据,组织建构和支持资源为保障,教学质量控制为手段,“评教”

“评学”“评管”为关注重点,围绕信息采集、监测、评价、反馈、调控等环节,

形成对教学运行全程、全面、全方位实施监控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1.国家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及应用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2020 年监测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教育评估中心组织全校各单位开

展了数据采集工作。经过两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国家数据平台82 张表格和“红

河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数据”36 余张表格的数据采集与填报工作。

在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数字红院---红河学院核心数据

纵向分析报告”编撰工作,全面分析了学校近年主要办学数据的变化趋势,客观

反映出学校的真实办学情况,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组织开展了涵盖所有专业的专业自评数据整理、分析工作,为各专业撰写《专业

自评报告》及开展专业认证自评提供数据支撑。

2.开展“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工作

学校及时组织开展2020 届毕业生“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工作,对调查原始

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满意度调查统计报表。在对“满意度调查”数据深度分

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教学和学生服

务工作地进一步改善。为深度挖掘数据内涵,发现教学和学生服务中存在深层次

-29-

问题,教育评估中心对2017 年以来连续四年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3.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新冠疫情前所未有,对学校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校对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进行

专项研究和部署,制定出台了《红河学院关于印发2019-2020 学年春季学期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预案》。在线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评

估中心联合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主动作为,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及学生开

展在线教学调查,撰写形成了《红河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运行与

管理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并解决在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促进在线教学质

量的提升。

(七)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总结

2019 年是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年。学校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

家组现场考察活动反馈意见,制定了《红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

案》,积极开展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经过一年的认真整改,2019 年底,学校组织

各单位根据审核评估整改方案任务分工,全面梳理整改工作,认真进行整改总结;

各牵头单位结合整改工作任务分工,及时组织各责任单位逐条对照整改工作任务

清单,总结整改措施完成情况,汇总完成各项整改任务的工作总结。2020 年1

月,形成了《红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报告》,从“加强学习,

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培养能力,

深入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进‘四个回归’,强化过程管理,打造红河学院

‘金课’”“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统一

改革思路,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优化结构,深化

改革,提升能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共享力度,

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益”“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服务指导,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加强教学监控与反馈,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履行国家使命,服务区

域需求,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十个方面对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总结。

(八)完成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整改自查工作

2020 年3 月,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9 年普通高

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督导复查情况的通报》(国教督办函〔2020〕4

号)和省教育督导委办公室转发的通知精神,对2012 年合格评估整改落实情况、

办学基本指标数据开展了逐项、逐条自查。6 月,撰写报送了《红河学院本科教

学工作评估整改工作自查报告》。自查报告从“深化对办学定位的认识,不断丰

富办学特色内涵”“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产

-30-

学研合作,深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基

本条件”“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对合格评

估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总结,同时结合2018 年审核评估开展情况对学校

教育教学整体工作进行总结。通过2012 年合格评估以来近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

总结,树立了进一步发展的信心,明确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科学规划“十

四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组织开展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

为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精神,按照《云南省教育

厅关于开展2019 年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于2020 年4

月组织全校63 个本科专业参加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经专家评审,学前教

育、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

数字媒体技术、酒店管理、舞蹈表演、舞蹈学、音乐学、绘画13 个专业评价分

类为C 级。结合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学校全面梳理现有本科专业建设情

况,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综合研判,统筹规划,形成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20-2024 年)。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2024 年冲击B 级的化学、舞蹈表演等5

个深化学分制改革质量提升计划专业,并制定了《专业质量提升计划》。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调查

学校将学生满意度调查作为了解和改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举

措,组织2020 届3,473 名毕业生填写了“在校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重

点针对“教学”“教学服务及设施”“学习成果”等六大类别。在“教学”类别的

15 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为96.92%;满意度

最低的是“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为80.56%。“教学”类总体平均满意度为89.90%。

在“学习成果”类别的15 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科学素养”,为92.95%;

满意度最低的是“大学学习成绩”,为77.31%。学生对“学习成果”类总体平均

满意度为86.85%。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99%,“对所学专业

的总体满意度”为90.07%。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类满意度较2019

年呈上升状态,“学习效果”类满意度较2019 略有下降。

(二)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0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841 人,实际毕业3625 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

率为94.38%,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3.43%。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

-31-

学校2020 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97 人,出国(境)留学4 人。其中,升学至

省内高校43 人,升学至省外高校58 人。

(四)学生就业情况

2019-2020 学年,学校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组织毕业班召开“转观念、

提技能、定好位、早就业”主题班会,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意向调查,提高了我

校精准就业服务水平,制订“一生一策”就业方案,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指

导和服务。

学校2020 届应届本科毕业生3625 人,截止8 月31 日,实际毕业3439 人,

已就业2808 人,初次就业率为81.65%。

(五)毕业生成就

我校2020 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政府机构就业人数为103 人,占应届本科毕

业生就业总人数的3.67%;在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545 人,占应届本科毕业生就

业总人数的19.41%;到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人数82 人,占应届本科毕业生

就业总人数的2.92%,其中参与西部计划15 人。毕业生中有31 人应征入伍,有

101 人考上硕士研究生,有51 人自主创业。

(六)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169 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20%。学校未

开展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

七、特色发展:

(一)多学科专业并进,全力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

才培养体系

学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实施的“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 所应

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建设单位”“云南

省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单位”,2020 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成

效菲然。

1.人工智能学院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育人平台不断拓展,获批“面

向东南亚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省级新基建项目

2020 年,人工智能学院制定《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明晰人工智能学院组

织架构方案和运行机制。与科森科技东台有限公司签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协议,

-32-

校企双方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全面展开合作。

人工智能学院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开展校政企深度合作,对传统专业改造

升级。通过对标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专业定

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8 个专业的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3 个专业“1+X”证书试点工作获批。

与东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科森科技东台有限公司签约建立联合培养机

制,构建柔性化“分段渐进式”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协同3+

0.5+0.5”或“3+1”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工智能学院组以“AI+X”复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面向全校开设通识模块

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应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

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专业开设《Python 程序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获批

云南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转型发展示范校背景下新工科工程能力产教融合

实训实践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应用型人才培

养的专业课程实验平台的开发”“在线开放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分获三等

奖。学生获第九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4 项,第六届云南

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 项,红河州第三届“创青春”青年创

业创新大赛创新组第二名、第三名。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实验实训平台”“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

造实训平台”建设进入设备采购阶段。“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机械数字

化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基于产业学院架构的‘AI+X’复合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建设项目”进入学校中央财政规划项目库。与科森科

技东台有限公司、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新增6 个校外实习基地。

2020 年9 月,获批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面向东南亚人工智能产业研

究院(应用孵化中心)”(建设经费1.2 亿元)。10 月,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通

过教育部专家巡检。

2. 紫陶学院“融入特色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开创校政企三方协同

育人新态势

紫陶学院实践以工艺美术核心专业、绘画专业、产品设计专业为支撑的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围绕提高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设计学类国家教学质

量标准要求课程的符合度,以能力为本位开设“递进式”课程,另一方面从深化

产业学院内涵建设入手,着力推进校政企协同育人。

学院邀请知名紫陶企业、文创企业、设计公司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

实施,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

-33-

建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等,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以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按工作过程结构框架进行

重构,推进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跨界融通进行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在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加强夯实“专业必修”,不断优化

设计“专业方向选修+专业学科平台”,并同时注意模块化设计,建立以核心专业

技能为中心的模块组合式、技能层进式的专业课程群,优化课程设计,不同程度

将企业、公司对人才岗位的需求与课程设计接轨、建立课程设置标准,融入到教

学内容中去,构建符合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灵活采用项目式、

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赛创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

自主性,鼓励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及主流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

学改革,2020 年获校级线上教学比赛一等奖1 名、三等奖2 名。

学院实施“教师+能工巧匠”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外派教师到

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授课或开展讲座,2020 年新增“双师双能型”

教师7 人。学院持续推进“创意红河—系列主题设计与创作”实践教学活动,引

入5 家艺术设计类企业进驻校内创新创意基地开展创业项目实训,投入30 万元

建成“产品设计创新创业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坚持政校企合作,累积获得6400 万元经费支持,推进孔明紫陶艺术馆、

蒙自桥米线小镇文化创意孵化区(街)建设,打造“三创”实践平台,为师生提

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优质孵化平台。2020 年教师作品获

国家级奖项3 项、省级奖项5 项、核心期刊发表作品24 件;学生作品参加国家

级展览入选2 项,省级展览入选4 项。

3. “乐舞艺术实践与创新服务中心”整合学科专业优势,多渠道服

务地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乐舞艺术实践与创新服务中心整合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四

个专业学科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专业综合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模式,

形成集教育、培训、创作、实践、服务、指导、就业七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服务

基地。

乐舞艺术实践与创新服务中心根据专业办学定位与行业面向,秉承“团体实

践、以演代训”实践育人理念,形成“三团一盟”与地方文化部门、文艺团体、

文化企业、艺术培训机构进行深入合作。与红河州委宣传部、云锡控股公司、州

文化馆、元阳县委宣传部、红河州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

开展实践实训与专业技术服务合作;与省文化馆馆办乐团昆明聂耳青少年民族乐

团合作建设红河州分团并成立中国音乐学院红河考级点;与红河州云普紫天茶文

-34-

化馆等企业合作开展演艺人员、瑜伽教练、礼仪师、茶艺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受

邀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演出活动80 余场,派出实践演员4800 人次;每年固定在红

河州大剧院演出三场的新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合作排演红河州政府重大庆典音乐

会六场,代表红河州昆明、玉溪巡演,服务观众2 万余人。中心合唱团已成长为

一支代表红河州最高水平的合唱团,自编“红河从这里流过合唱交响音乐会”已

成为红河州的一张文艺名片。“中心”集体荣获红河州第二届“红河文化艺术奖”。

乐舞艺术实践与创新服务中心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学生以专业团体实践

训练、专业展演赛获奖、专业资格认证的方式获得奖励学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

设专业拓展课程,供学生跨专业方向修读,与团体实践训练互相形成助力,实现

“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在通识课程模块开设《合唱团展演实践》《舞蹈团展演

实践》《民乐团展演实践》课程,培养吸收更多热爱音乐舞蹈的非专业学生加入

中心,以参加各类美育展演活动的形式助推学校美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中心选送

节目参加省级各类比赛,获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1 项,云南省第五届大学

生艺术展演二等奖3 项;云南省本土歌曲创作演唱大赛民族唱法金奖1 项。2020

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3 个专业进入C 级。

(二)深入推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作为我国西南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自2012 年开始,在云南

省首倡“国门大学”建设理念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门大学”既承担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大学职能,也承

担着所处特殊区域的“国际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等特殊职能,是具有

自身相对独特内涵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

1.国际学生规模稳步扩大,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

供人才支撑

国际学生工作是体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红河学

院“国门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我校依托所处区位优势,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动

力,结合自身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优化学校本科层次国际

学生教育,积极吸收境外学生到校学习。2019-2020 学年,学校招收国际学生

169 人,在校国际学生总数达到964 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生682 人,

语言预科生191 人,进修生91 人。

2.积极申报非通用语种在校本科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省级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实践“专业+东南亚

国家语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东南亚国家语种作为公共外语课程修

-35-

读,在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东南亚国家语

种必修课程,设置东南亚国家语种辅修专业,形成具备国际视野、非通用语交流

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的应用型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2020 年,

我校国际学院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泰语5 个专业的8 名学生成

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非通用语种在校本科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3.创新形式,有序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影响,保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有序开

展,2020 年5 月,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创新形式,举行了首次HSK 和HSKK 网络

考试,涵盖了HSK4-6 各个等级和HSKK 初、中、高三个等级的考试,共有47 名

考生报名参加了此次网络考试。此外,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积极争取,获得中国

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的资助,用于科伦坡大学多媒体教室建设,支持孔子学院汉语

教学。

4.成立“中柬文化双创中心”

2019 年,我校与柬埔寨知名中资企业优联发展集团共建校企合作项目,双

方将结合“中国-柬埔寨”两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资源互置,成立共建“中柬文化双创中心”,该项目已成为我校在境外的产

学研校企合作项目。2020 年,学校人文学院和美术学院共同申报的“中柬文化

产业创新创业合作团”成为我省地州高校唯一获批的子项目。人文学院和美术学

院5 名教师将分2 批前往柬埔寨优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借助“中柬文化双创中

心”开展相关专业调研和学习。

5.承办教育部2020 年俄罗斯艺术大师班项目

我校积极承办教育部各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顺利举办2020 年俄罗斯艺

术大师班项目(油画方向)。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深化红河学院“国门大学”建设,

推动我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强我校与俄罗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深入了解并借鉴国外的专业教学经验,对中俄两国在油画方向的教学实践领

域进行比较研究,为我校及云南省内高校青年教师及画家提供优质的俄罗斯绘画

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提升参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鉴于国际疫情蔓延的实际

情况,项目创新了方式方法,采取大师网络在线授课,红河州内学员集中进行培

训与交流学习,后期将继续推进与俄罗斯艺术类专业院校深度学术合作。

6.积极开展对台教育交流项目

2020 年1 月,我校联合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太极与大

学之道’学术与文化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旨在协助建立以“太极拳健康工

-36-

程”为核心的太极拳公共服务体系,将太极拳这张中华文化特色名片不断发扬光

大,促进太极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培养太极拳人才,以太极武艺为载体,持续打

造推动两岸高校文化交流的特色平台。2020 年9 月,我校根据教育部港澳台事

务办公室相关通知精神,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对台教育交流项目,最终向教育部推

荐了《海峡两岸高校师生太极文化交流活动》的项目申请。

7.共克时艰,同心抗疫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为了将我校的人文关怀、温情防控工作落

到实处,学校向外籍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普及

防控知识,帮助外籍师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将安全隐患及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疫情发生初期,学校精心计划,多方协调,协助46 名留校国际学生安全离校归

国,其中19 名斯里兰卡学生由学校专车送抵昆明机场集体离校回国。对疫情期

间留校的国际师生开展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必要防疫物资和生活用

品,通过多种渠道向全校外籍师生发布“致外籍师生的一封信”,及时有效的指

导国际师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我校外籍师生的一致好评。疫情在全球蔓

延后,学校及时向境外合作伙伴致信致函,表达了我校真挚慰问,以及同各合作

伙伴守望相助,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态度。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校积极了解疫情期间国际师生工作学习情况,主动

掌握存在困难和诉求,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持续为国际师生正常工作学习提供

有力支撑,保障86 名国际学生正常毕业,安排在华国际学生顺利返校复课,妥

善安排我校在外人员顺利回国。我校境外办学项目的整体运作方式由人员外派转

为线上沟通协商。学校密切关注境外办学项目及“2+2”联合培养项目5 个教学

班级的教学情况,做到出现问题及时沟通,积极应对,确保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学校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在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争取到由教育部国际司牵

头,NBA 中国对云南部分学校捐赠的口罩、一次性手套、医用红外体温计、杀菌

卫生湿巾等抗疫物资,为我校抗击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支持。

我校2016 级越南籍老街省学生丁友成,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疫情

防控物资吃紧的时刻,心系母校师生,克服物资采购困难、入关手续繁琐、物流

不顺畅等多重困难,筹集到2500 个医用口罩捐赠给学校。另有两名哈萨克斯坦

籍国际学生(2016 级工商管理王杰和2017 级工商管理李文轩)向我校捐赠了1500

个一次性医用口罩,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八、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总结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了巨大挑战。根

据《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

-37-

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

号)、《云南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关于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

学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学校及时谋划,周密部署,有条不紊地推进在线教学工

作,2019-2020 学年春季学期,共开设在线课程942 门(占全校课程总数的

71.5%),开设在线课程教学班2363 个(占全校课程教学班的79.99%),实现了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专项工作组

学校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为确保全校按原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工作,实

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保证教学进度和在线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内

容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及时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教师发

展中心、信息中心、学生处领导和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新冠疫情防

控期间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专项工作组,负责领导全校在线教学组织和管理工

作。

(二)制定方案,出台文件,保证在线教学稳步开展

2020 年2 月,学校及时起草并下发《红河学院关于印发2019-2020 学年春

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预案的通知》,明确了在线教学的总

体思路、原则、实施方式、工作要求等内容,决定2020 年3 月9 日线上教学正

式开课。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学校研究制定了《红河学院新冠肺炎疫

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以“超星数字马克思

主义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手机端为“学习通”)为唯一集结联系点,充分发挥

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改变原有授课模式,采取信息化教学方式组织学

生进行学习。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教务处、教育评估中心联合起草了《红河学院

2019-2020 学年寒假及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实施方案》《红河学院网

络教学平台“博远学堂”运行管理办法》等方案和文件,为师生开展在线教学提

供详细的指引。

(三)做好在线教学技术支持与资源保障工作

根据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需要,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及时协调运营商,提

高校园网出口带宽。一是与中国移动达成“实时观测出口带宽使用率,当使用率

达70%,立即进行扩容”;二是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协调,将学校教育网出口带宽

由100M 升级到200M;三是实施从校园网访问超星平台的手机免流量网络策略;

四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VPN 通道,方便师生访问校园网资源。

按《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停课不

停学”期间信息通信行业助教助学工作的通知》(云教函〔2020〕25 号)文件要

-38-

求,学校信息技术中心认真组织相关信息采集报送工作,共采集到我校云南省籍

建档立卡户学生2079 人,教师宽带安装需求数36 人,宽带升级教师数193 人,

分别向移动、电信、联通提请为师生及时办理相关业务,保障师生线上教学和线

上学习。

学校通过超星学银在线、尔雅通识课向教师提供了3005 门课程资源包供老

师选择克隆建课,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在线教学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及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在线教学工作

2020 年2 月26 日,刘艳红副校长主持召开学校在线教学工作会议,教务处、

信息技术中心、教育评估中心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参加会议。

会议对学校在线教学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对做好在线教学各阶段组织工作提出明

确要求。在线教学期间,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信息技术中心、教育评估中心等

部门结合在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在线课程教学组

织、管理与技术保障等相关工作。

(五)精心组织在线培训,开展经验分享,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

为及时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进度与质量,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

心联合信息技术中心、工学院、教务处,依托超星学习通、博远网络教学平台开

设了《抗疫期间如何开展线上教学》一站式服务线上课程,课程上线一周内,全

校有572 名教师参与该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有效访问量达9458 人次,快速提

升了广大教师在线教学能力。

为提高学校教师课程学习效率和效果,《抗疫期间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课程

培训团队配套制定了课程学习指引《“边学边建”学习目标及进度安排》和《疫

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结合教师在线教学设计和教

学组织中的困惑,针对教师在线教学平台使用、课程资料建设、网课建设等问题,

分在线教学技术、模式构建、教学组织等不同专题,采用同步讲授、直播答疑和

异步答疑等形式系统、及时地开展在线培训。

为促进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不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水平,经过

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调查,参考超星学习通/博远学堂课程PV 值,选拔理学院张举

成、教师教育学院何莹、商学院何婕、数学学院王艳娥、外国语学院冯霞五位老

师进驻“在线教学工作坊”,交流在线教学经验,分享在线教学案例。

(六)丰富多彩的在线教学形式

在线教学平台及资源利用方面,我校教师主要选择了博远学堂+学习通,部

份教师选择了中国大学MOOCS 平台/爱课程、超星尔雅、学银在线、超星马克思

主义学院平台、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智慧树平台、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综

-39-

合平台、好大学在线、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等;在辅助教学工具方面,我校

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熟悉程度选择呈现多样化特点,包括学习通、腾讯会议、

腾讯课堂、超星直播平台、雨课堂、we learn 随行课堂、ZOOM、企业微信会议、

蓝墨云、钉钉、荔枝微课、QQ 群等;在线教学组织模式方面,我校教师根据课

程特点,灵活采用了“上传课件(等资源)+线上答疑”“直播授课+线上答疑”

“录播授课+线上答疑”“网络‘一对一’指导”和“布置慕课资源学习任务+线

上答疑”等多种形式。

(七)及时撰写在线教学分析报告,持续改进在线教学质量

为了及时掌握在线教学开展情况,持续改进在线教学质量,学校教育评估中

心、信息技术中心多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形式,组织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网络调

查,认真统计调查结果,科学分析调查数据,客观判断在线学习效果,深入挖掘

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应对的解决建议,

撰写形成了3 万余字的《红河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运行与管理分

析报告》。

(八)组织教学比赛,推广线上教学经验

为展示我校教师在疫情期间对线上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建设,不断巩固与推广

线上教学的优秀做法、经验、成果,推动形成一批体现学生中心教学理念、展现

先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线上教学示范课堂、优秀案例,2020 年7 月至9 月,学

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策划组织了“红河学院2020 年在线教学比赛”。比赛分为人

文组、理工组、语言艺术组,历经初赛、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用专家网络评审、

学生网络评价的形式开展,决赛以在线直播形式开展,依据教师网络投票结果和

专家现场评审成绩,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 人、二等奖8 人,三等奖12 人。在线

教学比赛直播得到了校内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向社会展示了学校教师的良好

形象和过硬的教学素质,比赛当天的直播观看点击量达到了2.84 万次。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

问题表现:

2020 年我校生师比为19.41,仍未达到国家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

标准(合格标准为18),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管理、实验技术、就业指导专

职教师等队伍数量相对不足,教师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双

师双能型”师资、专业负责人等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强。

改进措施:

-40-

一是科学测算,认真制定“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各岗位分

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同时,加大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

二是调整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比例,改进职称评审工作,继续优化专业技

术结构比例,提高高级职称占比。

三是进一步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努力构建一支适应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双师双能

型”队伍。

四是制定“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责权利,

提高专业负责人待遇。

(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问题表现:

2020 年,学校已按国家相关工作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但对照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的六项具体要求仍有差距。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仍需提高。

改进措施:

一是制定“红河学院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引导全体

思政课教师坚持把讲好思政课作为首要岗位职责,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抓好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

的表率。

二是统筹协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科学技术处、信息技术

中心等单位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职能,整合资源、密切合作,全面落实《红河学

院关于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是制定“关于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及其职能落实的意见”,加强基层教学组

织建设,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责、权、利,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职能,畅通

教学工作的组织与落实,规范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交流,通过基层教学组织的有

效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学能力。

(三)“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仍未落地

生根

问题表现: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在广大教师中已有一定

程度的认识,但仍未能落实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

改进措施:

一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优先落实“产出导向”理念,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

教学改革,打造红河学院“金课”。

-41-

二是制定“红河学院专业认证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专业认

证年度计划,遴选前期基础较好的一个师范专业申请在2021 年进行二级认证。

三是根据国家“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专业建设要求,运用

“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专业建设方法,加强学校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

(四)教学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

问题表现:

学校教学资源未能围绕学生和课程合理配置,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例如教

师队伍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不平衡,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学业指导

与学习支持体系不健全。

改进措施:

一是组建课程中心。审核课程的准入条件和评价课程质量等级,强化以课程

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内涵建设体系,保障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优质有效供给。同

时,制定课程水平对标标准、建设任务和评估体系,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合理配置

教学资源,确保课程水平质量提升。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扎实推进跨校学分

互认,明确课程设要求,制定配套激励措施,充分利用校际优质课程资源,提升

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的效果。

二是组建教师中心。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

立既存师资队伍职级的“长聘”、新进师资考核期的“准聘”和校外教师的“短

聘”人事聘用制度,合理确定不同类型聘任考核标准与内容,建立课程执行合同

制,依据合同开展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人事薪酬

综合绩效体系,引导教师资源的合理配备。

三是建设学生中心。建设学生综合指导办公室,优化学生服务资源,明确辅

导员职责,理顺学业导师、双创导师、就业导师等权责关系,有效发挥“两个课

堂”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成长的指导质量。

-42-

附录

红河学院2019-2020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96.81%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外聘教师

数量比例(%) 数量比例(%)

总计675 / 198 /

职称

正高级83 12.30 19 9.60

其中教授75 11.11 7 3.54

副高级195 28.89 95 47.98

其中副教授186 27.56 18 9.09

中级311 46.07 44 22.22

其中讲师298 44.15 4 2.02

初级62 9.19 5 2.53

其中助教48 7.11 0 0.00

未评级24 3.56 35 17.68

最高学位

博士139 20.59 13 6.57

硕士366 54.22 47 23.74

学士153 22.67 84 42.42

无学位17 2.52 54 27.27

年龄

35 岁及以下136 20.15 34 17.17

36-45 岁387 57.33 84 42.42

46-55 岁119 17.63 46 23.23

56 岁及以上33 4.89 34 17.17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

数量

生师

近五年新

进教师

双师型

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

背景教师

020101 经济学5 45.00 1 2 0

020102 经济统计学4 37.00 0 1 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

18 15.67 0 7 2

-43-

专业代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

数量

生师

近五年新

进教师

双师型

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

背景教师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

11 18.36 1 3 0

030302 社会工作3 56.33 0 0 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12 23.25 0 0 0

040104 教育技术学7 27.29 1 0 0

040106 学前教育14 36.86 1 4 0

040107 小学教育21 34.62 0 1 0

040201 体育教育24 24.33 2 16 22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

14 13.57 0 8 14

050101 汉语言文学22 25.82 1 5 1

050102 汉语言11 26.55 7 0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12 18.17 1 7 1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文学

9 9.67 1 0 0

050107T 秘书学3 39.00 0 1 0

050201 英语21 15.29 1 2 0

050214 柬埔寨语5 20.40 2 2 0

050215 老挝语5 17.80 3 1 0

050216 缅甸语3 30.00 0 1 0

050220 泰语6 26.67 0 0 0

050223 越南语8 18.00 1 0 0

050262 商务英语15 15.53 3 1 1

050302 广播电视学4 46.00 0 1 2

050303 广告学2 86.50 0 1 1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8 17.63 1 2 2

060101 历史学12 17.75 0 1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

11 25.09 1 0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

8 23.88 0 0 0

070201 物理学12 19.33 1 0 0

070301 化学20 21.50 2 4 0

071001 生物科学15 16.87 1 1 0

071002 生物技术4 21.50 1 1 0

071102 应用心理学12 14.25 0 3 0

071201 统计学6 20.67 2 1 1

071202 应用统计学9 19.44 0 1 1

080201 机械工程14 29.64 1 5 0

080404 冶金工程11 26.27 4 5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9 40.33 0 3 0

-44-

专业代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

数量

生师

近五年新

进教师

双师型

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

背景教师

自动化

080703 通信工程12 18.75 0 3 0

080801 自动化5 27.80 0 2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12 21.33 0 4 0

080904K 信息安全10 15.20 0 1 0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7 28.43 0 1 0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5 39.60 2 0 1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

9 30.89 2 1 0

090101 农学9 33.11 2 2 0

090103 植物保护15 14.47 5 1 0

090106

设施农业科学

与工程

7 30.00 2 1 0

120201K 工商管理5 51.60 1 1 2

120204 财务管理14 44.86 1 5 4

120601 物流管理3 68.67 0 2 0

120902 酒店管理10 18.60 0 5 0

130201 音乐表演12 9.33 0 0 0

130202 音乐学12 18.92 1 1 0

130204 舞蹈表演8 16.75 0 0 0

130205 舞蹈学8 23.50 1 2 0

130402 绘画12 11.17 0 3 3

130404 摄影4 12.50 0 3 1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4 23.50 0 1 1

130503 环境设计6 22.00 0 0 5

130504 产品设计6 20.50 0 1 1

130507 工艺美术9 22.00 1 6 5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专任教

师总数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教授副

中级

及以

学士

及以

授课教授

比例(%)

020101 经济学5 0 -- 2 3 2 3 0

020102

经济统计

4 0 -- 1 3 2 1 1

020401

国际经济

与贸易

18 2 100.00 7 8 5 10 3

030201 政治学与11 1 100.00 4 6 2 8 1

-45-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任教

师总数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教授副

中级

及以

学士

行政学及以

030302 社会工作3 0 -- 0 2 0 2 1

030503

思想政治

教育

12 3 100.00 4 5 4 5 3

040104

教育技术

7 2 50.00 2 3 1 5 1

040106 学前教育14 1 100.00 6 7 1 9 4

040107 小学教育21 2 100.00 10 8 5 9 7

040201 体育教育24 5 100.00 7 12 0 15 9

040203

社会体育

指导与管

14 1 100.00 6 7 1 6 7

050101

汉语言文

22 4 100.00 9 9 5 10 7

050102 汉语言11 0 -- 0 11 1 8 2

050103

汉语国际

教育

12 3 67.00 2 7 2 10 0

050104

中国少数

民族语言

文学

9 1 100.00 2 2 3 3 3

050107T 秘书学3 0 -- 1 1 0 0 3

050201 英语21 2 0.00 8 11 1 19 1

050214 柬埔寨语5 0 -- 0 5 0 1 4

050215 老挝语5 0 -- 0 5 0 0 5

050216 缅甸语3 0 -- 0 3 0 2 1

050220 泰语6 0 -- 0 6 0 6 0

050223 越南语8 0 -- 2 6 1 4 3

050262 商务英语15 0 -- 3 12 2 13 0

050302

广播电视

4 0 -- 2 2 1 3 0

050303 广告学2 0 -- 0 2 0 1 1

050306T

网络与新

媒体

8 0 -- 2 6 2 4 2

060101 历史学12 4 75.00 5 3 6 2 4

070101

数学与应

用数学

11 3 67.00 2 6 6 5 0

070102

信息与计

算科学

8 1 100.00 4 3 2 6 0

070201 物理学12 2 50.00 6 4 4 7 1

070301 化学20 7 86.00 4 9 10 9 1

071001 生物科学15 3 100.00 4 7 9 5 1

-46-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任教

师总数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教授副

中级

及以

学士

071002 生物技术4 0 -- 0 4 1 1 及2以

071102

应用心理

12 3 67.00 2 7 2 9 1

071201 统计学6 0 -- 2 4 4 2 0

071202

应用统计

9 1 100.00 2 6 2 7 0

080201 机械工程14 3 67.00 4 7 5 6 3

080404 冶金工程11 0 -- 4 6 5 6 0

080601

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

9 1 100.00 2 6 1 5 3

080703 通信工程12 0 -- 3 9 1 5 6

080801 自动化5 2 100.00 0 3 2 2 1

080901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12 2 100.00 4 6 2 8 2

080904K 信息安全10 2 100.00 2 6 2 4 4

080906

数字媒体

技术

7 0 -- 1 6 0 6 1

082504

环境生态

工程

5 0 -- 2 2 3 2 0

082702

食品质量

与安全

9 0 -- 0 9 1 7 1

090101 农学9 0 -- 3 5 6 3 0

090103 植物保护15 2 100.00 5 7 9 6 0

090106

设施农业

科学与工

7 0 -- 1 6 3 4 0

120201K 工商管理5 0 -- 1 4 1 2 2

120204 财务管理14 1 100.00 2 7 3 6 5

120601 物流管理3 0 -- 0 3 0 3 0

120902 酒店管理10 0 -- 4 6 2 6 2

130201 音乐表演12 0 -- 0 12 0 0 12

130202 音乐学12 0 -- 5 7 0 8 4

130204 舞蹈表演8 0 -- 0 8 0 0 8

130205 舞蹈学8 2 100.00 2 4 0 3 5

130402 绘画12 2 50.00 4 6 0 8 4

130404 摄影4 0 -- 2 2 0 3 1

130502

视觉传达

设计

4 0 -- 1 3 0 4 0

130503 环境设计6 0 -- 1 5 0 2 4

130504 产品设计6 0 -- 3 3 0 6 0

-47-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任教

师总数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教授副

中级

及以

学士

130507 工艺美术9 2 100.00 2 5 1 6 及2以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4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

专业

总数

当年本科

招生专业

总数

新专业名单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63 55

秘书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信息安全,工商管理,工

艺美术,环境生态工程,社会工作

秘书学,冶金工程,自

动化,经济统计学,统

计学,音乐表演

4. 全校整体生师比19.41,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7100.00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460.67

7. 生均图书(册)73.0

8. 电子图书(册)*******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3.29,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26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2481.15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

费总额)(万元)1531.1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元)203.32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

均值)(元)243.21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2031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

1 门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

5)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48-

专业代

专业

名称

实践学分实践场地

集中性

实践环

实验

教学

课外科

技活动

实践环

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收学生

020101

经济

30.0 3.0 0.0 20.89 2 31 0

020102

经济

统计

35.5 3.0 0.0 28.31 2 31 0

020401

国际

经济

与贸

34.0 3.0 0.0 23.42 2 36 3

030201

政治

学与

行政

35.0 0.0 0.0 22.58 0 7 14

030302

社会

工作

48.0 0.0 0.0 30.97 0 4 0

030503

思想

政治

教育

54.0 0.0 0.0 24.55 0 3 43

040104

教育

技术

12.5 31.5 2.0 29.33 3 12 16

040106

学前

教育

82.5 0.0 0.0 36.67 1 11 820

040107

小学

教育

46.0 0.0 0.0 27.88 0 13 420

040201

体育

教育

59.0 3.0 0.0 27.56 0 8 110

040203

社会

体育

指导

与管

38.0 3.0 0.0 25.31 0 6 38

050101

汉语

言文

47.0 0.0 0.0 20.89 0 9 0

050102

汉语

87.0 0.0 0.0 31.75 0 0 0

050103

汉语

国际

34.0 0.0 0.0 22.37 0 5 22

-49-

专业代

专业

名称

实践学分实践场地

集中性

实践环

实验

教学

课外科

技活动

实践环

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收学生

教育

050104

中国

少数

民族

语言

文学

40.0 0.0 0.0 25.0 0 0 0

050107T

秘书

42.5 0.0 0.0 31.25 0 2 0

050201 英语84.0 0.0 0.0 38.01 0 8 135

050214

柬埔

寨语

42.0 0.0 0.0 27.63 1 5 8

050215

老挝

36.0 0.0 0.0 23.68 0 2 2

050216

缅甸

35.0 0.0 0.0 23.03 1 4 6

050220 泰语36.0 0.0 0.0 23.68 1 4 8

050223

越南

40.0 0.0 0.0 26.32 1 7 23

050262

商务

英语

61.0 0.0 0.0 38.12 0 6 125

050302

广播

电视

37.0 0.0 0.0 23.12 0 11 47

050303

广告

33.0 0.0 0.0 20.62 0 10 38

050306T

网络

与新

媒体

34.0 0.0 0.0 21.25 0 0 0

060101

历史

51.0 0.0 0.0 22.67 0 7 0

070101

数学

与应

用数

20.0 21.0 0.0 25.95 0 3 15

070102

信息

与计

算科

24.0 16.0 0.0 25.32 1 8 3

070201 物理37.0 8.5 0.0 27.58 6 6 53

-50-

专业代

专业

名称

实践学分实践场地

集中性

实践环

实验

教学

课外科

技活动

实践环

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收学生

070301 化学26.0 17.0 0.0 28.67 26 17 87

071001

生物

科学

19.0 28.5 0.0 28.79 6 20 11

071002

生物

技术

12.0 25.5 0.0 27.57 4 22 8

071102

应用

心理

54.0 4.0 0.0 38.16 0 4 4

071201

统计

36.5 1.0 0.0 27.57 0 8 12

071202

应用

统计

24.0 22.0 2.0 29.11 0 9 13

080201

机械

工程

28.5 65.0 3.0 32.69 13 16 617

080404

冶金

工程

74.5 19.0 0.0 28.16 10 12 188

080601

电气

工程

及其

自动

28.0 54.0 3.0 28.67 10 14 118

080703

通信

工程

11.5 34.0 1.0 30.33 7 12 136

080801

自动

12.5 23.0 2.0 26.1 9 0 0

080901

计算

机科

学与

技术

13.5 40.0 1.0 35.67 4 15 125

080904K

信息

安全

14.5 30.0 1.0 29.67 2 0 0

080906

数字

媒体

技术

12.5 34.5 1.0 31.33 4 9 28

082504

环境

生态

工程

17.0 27.5 0.0 27.81 5 7 17

-51-

专业代

专业

名称

实践学分实践场地

集中性

实践环

实验

教学

课外科

技活动

实践环

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收学生

082702

食品

质量

与安

34.0 23.0 0.0 27.01 11 7 43

090101 农学21.0 44.5 0.0 30.18 9 26 0

090103

植物

保护

17.0 30.5 0.0 29.69 7 20 0

090106

设施

农业

科学

与工

17.0 27.5 0.0 27.81 7 25 0

120201K

工商

管理

30.0 3.0 0.0 20.89 2 31 0

120204

财务

管理

89.0 7.0 0.0 27.43 2 37 0

120601

物流

管理

28.0 3.0 0.0 19.62 2 30 0

120902

酒店

管理

35.0 3.0 1.0 24.05 2 23 13

130201

音乐

表演

42.0 0.0 0.0 20.49 0 32 23

130202

音乐

52.0 0.0 0.0 31.52 0 31 6

130204

舞蹈

表演

59.5 0.0 0.0 37.19 0 21 25

130205

舞蹈

65.0 0.0 0.0 39.39 0 21 27

130402 绘画12.0 28.0 0.0 25.0 0 5 110

130404 摄影8.0 38.0 0.0 33.82 0 0 0

130502

视觉

传达

设计

15.0 37.0 0.0 32.5 0 3 95

130503

环境

设计

19.0 38.0 0.0 35.62 2 3 175

130504

产品

设计

15.0 35.0 0.0 31.25 1 3 81

130507

工艺

美术

19.0 61.0 0.0 36.36 0 3 370

-52-

专业代

专业

名称

实践学分实践场地

集中性

实践环

实验

教学

课外科

技活动

实践环

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收学生

全校校

/ 28.21 11.19 0.21 28.29 4.26 3 53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

专业名称

学时数学分数

总数

其中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

课占

(%)

选修

课占

(%)

理论

教学

占比

(%)

实验教

学占比

(%)

必修

课占

(%)

选修

课占

(%)

130507 工艺美术2200.00 58.55 41.45 44.36 44.36 110.00 66.82 33.18

130504 产品设计2880.00 71.11 28.89 51.11 38.89 160.00 73.75 26.25

130503 环境设计3824.00 59.00 41.00 35.56 56.90 160.00 65.00 35.00

130502

视觉传达

设计

2912.00 73.63 26.37 49.45 40.66 160.00 75.63 24.38

130404 摄影2608.00 69.94 30.06 42.33 46.63 136.00 66.91 33.09

130402 绘画2816.00 64.77 35.23 39.77 31.82 160.00 71.25 28.75

130205 舞蹈学2976.00 83.87 16.13 43.55 0.00 165.00 81.82 18.18

130204 舞蹈表演2928.00 79.23 20.77 81.42 0.00 160.00 78.13 21.88

130202 音乐学3104.00 85.05 14.95 74.74 0.00 165.00 82.42 17.58

130201 音乐表演2092.50 55.05 44.95 33.76 0.00 102.50 50.24 49.76

120902 酒店管理2832.00 81.92 18.08 69.49 1.69 158.00 81.01 18.99

120601 物流管理2752.00 81.40 18.60 75.58 1.74 158.00 81.01 18.99

120204 财务管理2173.33 74.48 25.52 65.89 1.72 116.67 74.57 25.43

120201

K

工商管理2784.00 81.61 18.39 73.56 1.72 158.00 81.01 18.99

090106

设施农业

科学与工

2728.00 81.23 18.77 67.74 32.26 160.00 80.00 20.00

090103 植物保护2776.00 80.40 19.60 64.84 35.16 160.00 80.00 20.00

090101 农学1956.00 79.55 20.45 61.96 36.40 108.50 80.65 19.35

082702

食品质量

与安全

2124.00 86.82 13.18 62.52 17.33 105.50 84.83 15.17

082504

环境生态

工程

2728.00 78.89 21.11 67.74 32.26 160.00 80.00 20.00

080906

数字媒体

技术

2768.00 74.86 25.14 58.96 41.04 150.00 76.00 24.00

-53-

专业代

专业名称

学时数学分数

总数

其中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

课占

(%)

选修

课占

(%)

理论

教学

占比

(%)

实验教

学占比

(%)

必修

课占

(%)

选修

课占

(%)

080904

K

信息安全2664.00 74.77 25.23 62.76 37.24 150.00 77.33 22.67

080901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2712.00 74.63 25.37 53.10 38.94 150.00 76.67 23.33

080801 自动化2610.00 67.59 32.41 75.17 24.83 136.00 70.22 29.78

080703 通信工程2744.00 73.76 26.24 60.35 39.65 150.00 71.33 28.67

080601

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

2665.00 70.13 29.87 67.62 32.38 143.00 72.73 27.27

080404 冶金工程2532.00 71.56 28.44 57.82 9.00 110.67 66.27 33.73

080201 机械工程2666.00 70.59 29.41 65.08 34.92 143.00 75.00 25.00

071202

应用统计

3184.00 80.40 19.60 55.28 22.11 158.00 78.48 21.52

071201 统计学3123.00 68.88 31.12 56.77 1.15 136.00 70.59 29.41

071102

应用心理

3296.00 77.18 22.82 47.57 6.80 152.00 75.66 24.34

071002 生物技术2929.00 68.66 31.34 59.92 27.86 136.00 69.85 30.15

071001 生物科学2920.00 82.47 17.53 64.38 31.23 165.00 83.03 16.97

070301 化学2967.00 80.59 19.41 64.17 18.34 150.00 76.00 24.00

070201 物理学3746.00 87.19 12.81 61.08 6.83 165.00 81.82 18.18

070102

信息与计

算科学

3168.00 80.30 19.70 59.60 16.16 158.00 79.11 20.89

070101

数学与应

用数学

3040.00 80.00 20.00 61.58 22.11 158.00 77.22 22.78

060101 历史学2208.00 78.62 21.38 63.04 0.00 112.50 76.89 23.11

050306

T

网络与新

媒体

3104.00 81.44 18.56 64.95 0.00 160.00 77.50 22.50

050303 广告学3088.00 80.31 19.69 65.80 0.00 160.00 77.50 22.50

050302

广播电视

3152.00 81.73 18.27 62.44 0.00 160.00 77.50 22.50

050262 商务英语3184.00 68.84 31.16 49.75 0.00 160.00 76.25 23.75

050223 越南语2816.00 82.95 17.05 80.68 0.00 152.00 78.95 21.05

050220 泰语2880.00 82.22 17.78 68.89 0.00 152.00 78.95 21.05

050216 缅甸语2992.00 82.35 17.65 62.57 0.00 152.00 78.29 21.71

050215 老挝语2880.00 82.22 17.78 64.44 0.00 152.00 78.95 21.05

050214 柬埔寨语2832.00 78.53 21.47 62.15 0.00 152.00 76.97 23.03

050201 英语2440.00 67.95 32.05 44.92 0.00 110.50 69.23 30.77

-54-

专业代

专业名称

学时数学分数

总数

其中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

课占

(%)

选修

课占

(%)

理论

教学

占比

(%)

实验教

学占比

(%)

必修

课占

(%)

选修

课占

(%)

050107

T

秘书学3213.00 68.07 31.93 52.38 0.00 136.00 66.91 33.09

050104

中国少数

民族语言

文学

3200.00 82.00 18.00 60.00 0.00 160.00 77.50 22.50

050103

汉语国际

教育

2720.00 77.65 22.35 69.41 0.00 152.00 75.00 25.00

050102 汉语言2872.00 82.17 17.83 52.09 0.00 137.00 76.64 23.36

050101

汉语言文

2176.00 83.82 16.18 62.50 0.00 112.50 84.00 16.00

040203

社会体育

指导与管

3024.00 67.72 32.28 64.02 3.17 162.00 64.81 35.19

040201 体育教育2048.00 71.88 28.13 60.94 2.34 112.50 69.78 30.22

040107 小学教育2928.00 74.32 25.68 65.03 0.00 165.00 75.76 24.24

040106 学前教育2236.00 73.88 26.12 50.98 0.00 112.50 77.33 22.67

040104

教育技术

2760.00 72.75 27.25 60.29 36.52 150.00 77.33 22.67

030503

思想政治

教育

2192.00 81.02 18.98 60.58 0.00 110.00 77.73 22.27

030302 社会工作3312.00 81.64 18.36 82.61 0.00 155.00 80.65 19.35

030201

政治学与

行政学

3040.00 80.00 20.00 63.16 0.00 155.00 75.48 24.52

020401

国际经济

与贸易

2848.00 82.02 17.98 69.66 1.69 158.00 81.01 18.99

020102

经济统计

2536.00 64.67 35.33 64.04 1.89 136.00 65.44 34.56

020101 经济学2784.00 81.61 18.39 73.56 1.72 158.00 81.01 18.99

全校校

/ 2695.99 75.89 24.11 60.33 13.40 139.29 75.46 24.54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79.78%,各专业主讲本

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8.85%。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5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4.38%,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班人数毕业人数毕业率(%)

020101 经济学55 51 92.73

020102 经济统计学54 52 96.3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49 48 97.96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44 44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88 87 98.86

040104 教育技术学47 44 93.62

040106 学前教育181 177 97.79

040107 小学教育166 165 99.40

040201 体育教育197 182 92.39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

46 44 95.65

050101 汉语言文学225 199 88.44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50 49 98.00

050107T 秘书学36 36 100.00

050201 英语92 90 97.83

050214 柬埔寨语18 18 100.00

050215 老挝语11 11 100.00

050216 缅甸语16 15 93.75

050220 泰语44 43 97.73

050223 越南语23 23 100.00

050262 商务英语54 52 96.30

050302 广播电视学44 44 100.00

050303 广告学48 47 97.92

060101 历史学59 56 94.92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67 64 95.5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44 40 90.91

070201 物理学57 51 89.47

070301 化学102 97 95.10

071001 生物科学35 35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41 39 95.12

071102 应用心理学40 39 97.50

071201 统计学43 43 100.00

071202 应用统计学45 42 93.33

080201 机械工程178 161 90.45

080404 冶金工程151 139 92.05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126 115 91.27

080703 通信工程60 59 98.33

080801 自动化72 61 84.72

-56-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班人数毕业人数毕业率(%)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3 67 91.78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54 50 92.59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42 41 97.62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55 51 92.73

090101 农学62 58 93.55

090103 植物保护59 56 94.92

090106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

51 47 92.16

120201K 工商管理45 40 88.89

120204 财务管理256 249 97.27

120601 物流管理44 40 90.91

120902 酒店管理48 44 91.67

130201 音乐表演34 29 85.29

130202 音乐学50 48 96.00

130204 舞蹈表演35 33 94.29

130205 舞蹈学32 32 100.00

130402 绘画28 27 96.43

130404 摄影27 26 96.3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36 33 91.67

130503 环境设计38 35 92.11

130507 工艺美术64 57 89.06

全校整体/ 3841 3625 94.38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3.43%,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8。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人数获得学位人数学位授予率(%)

020101 经济学51 47 92.16

020102 经济统计学52 50 96.15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48 47 97.92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44 44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87 86 98.85

040104 教育技术学44 41 93.18

040106 学前教育177 172 97.18

040107 小学教育165 164 99.39

040201 体育教育182 165 90.66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4 42 95.45

050101 汉语言文学199 173 86.9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49 46 93.88

050107T 秘书学36 36 100.00

050201 英语90 88 97.78

050214 柬埔寨语18 18 100.00

-57-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人数获得学位人数学位授予率(%)

050215 老挝语11 11 100.00

050216 缅甸语15 14 93.33

050220 泰语43 41 95.35

050223 越南语23 23 100.00

050262 商务英语52 50 96.15

050302 广播电视学44 44 100.00

050303 广告学47 46 97.87

060101 历史学56 53 94.64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64 61 95.3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40 36 90.00

070201 物理学51 45 88.24

070301 化学97 91 93.81

071001 生物科学35 35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39 37 94.87

071102 应用心理学39 38 97.44

071201 统计学43 42 97.67

071202 应用统计学42 38 90.48

080201 机械工程161 143 88.82

080404 冶金工程139 127 91.3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15 103 89.57

080703 通信工程59 58 98.31

080801 自动化61 50 81.9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7 59 88.06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50 46 92.00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41 40 97.56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51 46 90.20

090101 农学58 53 91.38

090103 植物保护56 51 91.07

090106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47 43 91.49

120201K 工商管理40 35 87.50

120204 财务管理249 240 96.39

120601 物流管理40 36 90.00

120902 酒店管理44 40 90.91

130201 音乐表演29 24 82.76

130202 音乐学48 44 91.67

130204 舞蹈表演33 31 93.94

130205 舞蹈学32 31 96.88

130402 绘画27 26 96.30

130404 摄影26 25 96.1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33 30 90.91

130503 环境设计35 32 91.43

130507 工艺美术57 50 87.72

-58-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人数获得学位人数学位授予率(%)

全校整体/ 3625 3387 93.43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6.77%,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

020101 经济学51 42 82.35

020102 经济统计学52 46 88.46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48 35 72.92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44 29 65.91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56 45 80.46

040104 教育技术学44 33 75.00

040106 学前教育91 66 76.27

040107 小学教育165 118 71.52

040201 体育教育102 75 68.68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4 35 79.55

050101 汉语言文学143 119 67.84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49 32 65.31

050107T 秘书学36 19 52.78

050201 英语67 51 76.67

050214 柬埔寨语18 16 88.89

050215 老挝语11 10 90.91

050216 缅甸语15 12 80.00

050220 泰语43 33 76.74

050223 越南语23 17 73.91

050262 商务英语52 38 73.08

050302 广播电视学44 34 77.27

050303 广告学47 35 74.47

060101 历史学56 50 89.2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64 53 82.8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40 29 72.50

070201 物理学51 39 76.47

070301 化学97 78 80.41

071001 生物科学35 34 97.14

071002 生物技术39 34 87.18

071102 应用心理学39 35 89.74

071201 统计学43 31 72.09

071202 应用统计学42 31 73.81

080201 机械工程117 100 81.37

080404 冶金工程85 70 81.29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6 53 82.61

-59-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

080703 通信工程59 51 86.44

080801 自动化61 39 63.9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7 55 82.09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50 39 78.00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41 35 85.37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47 29 62.75

090101 农学46 43 87.93

090103 植物保护56 49 87.50

090106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47 40 85.11

120201K 工商管理40 33 82.50

120204 财务管理129 88 68.67

120601 物流管理40 28 70.00

120902 酒店管理44 33 75.00

130201 音乐表演26 21 75.86

130202 音乐学48 39 81.25

130204 舞蹈表演33 30 90.91

130205 舞蹈学32 26 81.25

130402 绘画27 24 88.89

130404 摄影26 17 65.38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33 25 75.76

130503 环境设计35 25 71.43

130507 工艺美术25 23 84.21

全校整体/ 3625 2783 76.77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89.16%,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参与测试人数测试合格人数合格率(%)

020101 经济学208 188 90.38

020102 经济统计学201 186 92.54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195 169 86.67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196 174 88.78

030302 社会工作125 118 94.4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266 234 87.97

040104 教育技术学191 176 92.15

040106 学前教育295 286 96.95

040107 小学教育654 609 93.12

050101 汉语言文学542 482 88.9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184 156 84.78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61 57 93.44

050107T 秘书学162 150 92.59

-60-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参与测试人数测试合格人数合格率(%)

050201 英语292 257 88.01

050214 柬埔寨语84 72 85.71

050215 老挝语61 52 85.25

050216 缅甸语58 47 81.03

050220 泰语150 129 86.00

050223 越南语109 93 85.32

050262 商务英语211 201 95.26

050302 广播电视学180 156 86.67

050303 广告学173 158 91.33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92 82 89.13

060101 历史学212 185 87.2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227 202 88.99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189 162 85.71

070201 物理学229 213 93.01

070301 化学399 373 93.48

071001 生物科学212 197 92.92

071002 生物技术124 38 30.65

071102 应用心理学155 146 94.19

071201 统计学171 150 87.72

071202 应用统计学173 157 90.75

080201 机械工程479 432 90.19

080404 冶金工程444 403 90.7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52 316 89.77

080703 通信工程227 204 89.8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32 215 92.67

080904K 信息安全95 80 84.21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186 168 90.32

082504 环境生态工程176 158 89.77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245 214 87.35

090101 农学257 222 86.38

090103 植物保护213 201 94.37

090106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42 189 78.10

120201K 工商管理212 193 91.04

120204 财务管理545 494 90.64

120601 物流管理197 182 92.39

120902 酒店管理200 188 94.00

130201 音乐表演132 109 82.58

130202 音乐学187 160 85.56

130204 舞蹈表演115 108 93.91

130205 舞蹈学174 171 98.28

130402 绘画123 101 82.11

130404 摄影80 53 66.25

-61-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参与测试人数测试合格人数合格率(%)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86 73 84.88

130503 环境设计114 103 90.35

130504 产品设计83 70 84.34

130507 工艺美术185 160 86.49

全校整体/ 12362 11022 89.16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学校将学生满意度调查作为了解和改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举

措,组织2020 届3,473 名毕业生填写了“在校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重

点针对“教学”“教学服务及设施”“学习成果”等六大类别。在“教学”类别的

15 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为96.92%;满意度

最低的是“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为80.56%。“教学”类总体平均满意度为89.90%。

在“学习成果”类别的15 个问题项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科学素养”,为92.95%;

满意度最低的是“大学学习成绩”,为77.31%。学生对“学习成果”类总体平均

满意度为86.85%。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99%,“对所学专业

的总体满意度”为90.07%。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类满意度较2019

年呈上升状态,“学习效果”类满意度较2019 略有下降。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6.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质量 科教 学院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