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0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同济大学2020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项目名称:同济大学2020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2020年是我国全面深化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极端重要的一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同济大学坚持传承创新,不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人民满意的大学文化。尤其是近两年来,学校围绕党建示范高校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试点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中长期规划,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加强保障落实,在传承、传播、创新和服务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工作中创作了优秀作品、培育了优质项目、搭建了校园舞台、涌现了优秀成果、打造了文化品牌、树立了先进典型、形成了有效经验,一大批广受师生欢迎、广受社会关注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传播了时代声音、弘扬了主旋律正能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2020年,围绕国家和学校重大战略部署,同济大学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实际,坚持守正创新、聚焦育人目标、狠抓贯彻落实,艺术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增强,美育育人功能充分彰显、实效显著。
一、打造艺术金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以艺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强课程思政链设计,持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同济大学成功立项多项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教改类项目或领航课程建设项目,《星期音乐会》《纪实节目创作》《媒介文化专题》《传统艺术品设计与制作》《沟通艺术》《绘画实践》《科幻电影赏析》《美术欣赏》《社会表演与领导力》《声音塑造—语言表达与歌唱》《管乐合奏(基础)》《音乐艺术概论》等15门课程入选“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其中,《星期音乐会》在四平校区以及嘉定校区开设了古诗音韵、音乐与心理、爵士乐专场、歌剧咏叹调专场、管弦乐专场音乐会等课程项目,星期音乐会公众号发布165期推文,收获了30万同济粉丝的支持。
以通识艺术教育课程群建设为抓手。自2018级起,同济大学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经典与审美素养、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科学探索与生命关怀四大模块。学校建设的核心通识课程、长青系列课程、交叉融通课程、校级精品通识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精品类通识选修课。同济大学近5年开设通识选修课程745门,其中人文经典与审美素养模块课程237门。同济大学已建设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171门。进一步提高艺术类课程建设质量,加强精品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已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15门校级精品类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

以专业和通识课程资源联动为促进。依托校内优质艺术师资资源,开展大量高水准艺术类通识课程,包含音乐类、绘画类、传统文化类、艺术鉴赏类等。艺术中心通过对学生艺术团开设民乐合奏、中阮演奏、二胡技法教学、中国竹笛(初级)、中国竹笛(中级)、中国竹笛演奏艺术(高级)、舞蹈表演、大学生舞蹈团排练、合唱基础训练、合唱排练等十门艺术类课程,进一步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在校生;同时,通过邀请校外各艺术领域的学者、专家来校以艺术课堂的形式进行讲座交流,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构建了师生与经典艺术近距离接触的平台。

二、坚持守正创新,艺术活动点线面结合构建立体育人格局

依托文教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京昆)等平台,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艺教委指导下,与专业院团开展深度合作,完成学生版《长生殿》青春训练营、阶段性汇报演出项目和“品戏”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多维度传播等项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激发更多师生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焕发生命力的肥沃土壤。
建设“同济出品”项目,打造文化育人品牌。以“四史”教育为主线,引领同济大学精品艺术作品创编演出发挥重大育人效能。学校先后推出了《江姐》《同舟共济》《国之英豪》等品牌性文艺精品,贯通学思践悟营造实践平台,联动常态活动树立育人标杆。舞台剧《铸诗成剑》登录百年高校“四史”学习联合讲坛,丰富了讲坛形式,凝聚了“四史”教育合力。传承和弘扬“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家国情怀和优良传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全校组织动员,积极备战大艺展。向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积极组织报送思想引领性强、艺术水准高、表现手法多样、艺术内容积极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作品。学生民乐团参演作品《楼兰意象》、学生合唱团参展原创作品《蜀道难》、学生舞蹈团参演原创作品《终将见我微笑》,艺术与传媒学院合唱团的参展原创作品《谁人做主指方向》、《青春中国》,学生管弦乐团的参展作品《艾格蒙特序曲》,设计类作品《变》、《嘻犀——犀牛保护系列产品设计》、《茶云》,绘画类作品《漫山红遍》、《战疫日常》、《梦境》、《最美的痕迹》,微电影作品《中国精神动画短片》,工作坊项目《大学生板凳造型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坊》获得了广泛好评,2项艺术作品、2项工作案例代表上海市进入全国赛。
助力青春抗疫,担当时代重任。同济大学美育工作依托学生艺术总团开展抗击疫情艺术作品“云录制”活动,发布精品作品26项。与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制作合唱作品《我的祖国》,发布原创委约歌曲《晨曦》、同济版合唱作品《让世界充满爱》、原创音乐视频《共济未来》、民乐作品《龙的传人》、创意段视频《病毒是什么》、原创手语舞《stay with you》等,包括音乐作品、器乐作品、语言类作品、动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多次被共青团中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艺教委等官方平台广泛转载,凝聚战疫正能量。
同济大学作为上海学生合唱联盟轮席盟主单位,牵头上海各高校开展战疫系列艺术活动。牵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32名学生共同“云录制”原创抗疫作品《为她梳妆》,用歌声致敬抗疫工作者。开展“艺起抗疫”原创音乐作品征集展播、“云拉歌”空中音乐厅及音乐大师课、合唱微课程等活动,坚定战胜疫情的强大决心,凝聚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创编文艺作品,促进文化育人。疫情期间,同济大学开展系列云大师课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艺术中心在bilibili等平台主办并专题开设系列“云大师班”直播课程。作为2020年上海学生合唱联盟轮席盟主单位,先后邀请著名指挥家张锐教授、著名歌唱家李秀英教授、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教授艺术大师课,累计3万余人次收看,受到业内专业人士及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及热烈反响。
我校发挥相关学科优势,在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获得全部10个参赛项目中的3个项目一等奖、3个项目二等奖、1个项目3等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并在闭幕式上表演原创歌曲《晨曦》、中西乐合奏《想见你》、创意手绘艺术科普短视频《艺术小课堂》。成为获奖人数最多、获奖项目最多、参赛范围最广的高校。

打造精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2020年,同济大学通过开展艺术节系列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统筹相关学科、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等单位和组织,着力打造了一批高雅艺术教育平台。本学期共进行了三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分别在两校区上演话剧《12个人》和《原野》,活动覆盖人数多达1700余人次。“云端”举行“廿廿不忘·逐梦前行”同济大学113周年校庆暨2020届毕业晚会,充分展现了战疫故事、脱贫攻坚成果等时代主题,生动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同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昂扬的大学文化,全球近180万名师生校友和观众在云端守候了这份独特“济忆”。开展校园十大歌手、“同期声”音乐会、“醉情樱花季”、女生节等文化艺术活动10余场,线上线下总计覆盖学生超20万人次。

三、加强工作保障,艺术教育工作特色鲜明、氛围浓厚、保障坚实

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艺术中心具体负责,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研工部、校工会、校团委、艺术中心、艺术与传媒学院等为主要承担单位,各部门单位、各学院和各级学生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学校重大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书记专题会、组委会会议、工作联席会等进行决策部署,围绕育人中心,服务工作大局。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并印发《同济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明确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纲领和路径,促进长效机制建设引领艺术教育工作落小落地落实。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同济大学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作用,通过加强课程督导、加强思政建设、加强校内平台展示、加强培训培养等渠道,稳步提升艺术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校内艺术教师双聘制度,合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以学生艺术团及艺术类社团指导教师、大型艺术活动指导、原创艺术作品创编等方式参与普及性艺术教育工作。落实校外教师聘用制度,使更多校外兼职教师为校内学生上课,扩充师资力量,其中多名教师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越剧院等业内知名企业和机构,丰富了专业师资力量。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双向交流机制,聘用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小学等中小学艺术教师担任合唱基地、艺术团、艺术类选修课教师及大型活动艺术节目指导教师。开展校聘艺术家项目,通过校际合作等途径聘请唐俊乔、王燕、唐少伟、谭元元、黄豆豆等艺术家为同济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搭建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加强工作保障,形成有效支撑。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分别在第一、第二课堂列支专项艺术教育经费,全力保障专业艺术教育工作和普及性艺术教育的开展。学校积极整合校内阵地资源,予以学生活动专项支持,并提供日常排练、训练等活动的空间保障;学校在嘉定校区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嘉定校区图书馆文榷堂揭牌启用,与四平路校区图书馆闻学堂一起,构建了传统文化育人阵地新高地。对普及性学生艺术类活动、艺术类学生社团工作,学校安排专门人员予以指导,形成了校院两级有效联动、资源互通的良好局面。
同济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把引导广大青年“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植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艺术教育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平台,整合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促使其美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围绕鉴赏能力教育和审美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个人情操。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同济大学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种全会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传播时代声音、弘扬主旋律正能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不断提升同济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和教育广大同济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教育 艺术 同济大学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