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推荐人员的公示

关于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推荐人员的公示

项目名称:关于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推荐人员的公示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函〔2020〕218号),经单位推荐,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评议 。拟推荐10名青年岐黄学者申报人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下一步遴选。现对推荐人员的基本情况、中医药临床能力或科研能力等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1月3—9日。公示期间,有关问题可向市卫生健康委反映。

联系电话:********

联系部门:中医处

?市卫生健康委

?2020年11月2日

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推荐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单位

1

张俊华

1980.2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

2

王跃飞

1980.10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

3

李遇伯

1978.12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王小莹

1980.3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

5

于海洋

1983.01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

6

李越

1980.12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

7

刘志东

1978.2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

8

樊官伟

1977.10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9

夏天

1976.09

主任医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0

黄宇虹

1976.10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俊华,男,1980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天津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天津市杰青获得者、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负责人。累计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10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220日。主要从事中医药临床疗效循证评价研究,并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系统学习循证医学,将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中医药特点及需求相结合,进行集成创新,在中医药临床疗效循证评价研究方法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际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代表性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和授权专利7项;代表著作2部;2019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1);2020年获得天津市抗击疫情特别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3)。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用其技术成果,张俊华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多中心大样本新冠肺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中医证候特点和病因病机,支持国家诊疗方案中医药内容的修订完善,为中医药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跃飞,男,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为天津市青年创新能手 、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累计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14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00日。(1)聚焦“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开展研究工作,提出方剂“肠中移行成分”的概念和“从菌论治”的观点;(2)首次提出“蛛网模式”的中药质控Markers辨析技术;(3)提出“原生态”及“转化态”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叠加效应可能是导致补骨脂肝脏毒性的重要机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ranostics、Chemical Communication、Phyto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作为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负责人参与研发新药丹知青娥片(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十多项,授权7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委员、天津市精准医学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中草药》杂志青年委员。

于海洋,男,1983年1月生,无党派人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累计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14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20日。为天津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及癌症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研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天津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10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Death and Disease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作为副主编参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

刘志东,男,197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累计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14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200日。为天津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现任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药剂学杂志》青年编委、《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TMR:现代中药》编委。主要从事中药眼用新剂型、脑部给药系统、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和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合作课题50余项;获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件3个;主持完成的“高端、长效眼用制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高效递送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1);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Drug deliv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20项。

李越,男,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累计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9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00日。为天津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天津市杰青获得者。回国任职前,长期在香港和美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工作;曾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多个科研项目。李越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的机理探讨以及中医药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和积累,在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天津市杰青项目1项、天津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参与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5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6.71),获得美国授权专利1项,指导博士毕业生1人。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

王小莹,女,1980年3月生,无党派人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2009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为教育系统党外人才“325”培养计划人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及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累计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及教学工作11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00日。擅长从“分子-细胞-组织-整体”多层面阐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前期工作中,以血瘀证为切入点,整合多种化学生物学、系统生物学、药物分析学、经典药理学手段,建立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从系统生物学到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模式。结合药效物质高通量筛选发现中药复方中的关键药效成分,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从生物体系中“钓取”关键药效成分靶点蛋白,并结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实现靶点与通路网络的对接,进行“中药成分-直接靶点-功效网络”的精准构建,完善了中药配伍治疗血瘀证的“量-时-效/毒”的研究技术体系,为阐明中医“同病异治”的科学内涵,及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参与完成了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参与构建了官产学研四位一体、互动联合攻关的组织实施模式,主持多项名优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产品销售额,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的经济效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项目9项,横向课题总经费1400余万元。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中药新药研发,并获临床试验批件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中文期刊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编著作1部,参编Elsevier等出版社出版中、英文著作5部,作为副主编及编委参编《中药药理学》等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4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主持天津市教改课题一项,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为天津市药理学会理事、天津市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遇伯,女,197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累计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15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00日。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代谢组学、中药安全性评价及新药发现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0多篇,授权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及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201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1项,2018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1项。

樊官伟,男,1977年10月出生,研究员,现担任天津市中医方证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社部)”、天津市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天津市首届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骨干和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骨干,第十四届天津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 270 日,占年度工作日90 %。

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以“阐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阐明了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不同治法有效方剂的作用特点,从多角度认识方剂发挥治疗作用的复杂模式,为理解方剂治疗作用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证据;并针对心血管疾病关键作用靶点--雌激素受体,构建了来源于中药的植物雌激素研究平台技术体系,首次明确了活血化瘀中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的雌激素样效应;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基于临床-基础-临床的组分中药新药研发,已经获得了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批件(2018L03028)。

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95篇,通讯作者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6,IF>5的20篇,总他引1509次,H指数24,单篇最高他引123次,参编著作4部;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10项),4项转让企业。主持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杰青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20余项。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第3)、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3)、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第5)、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10)、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第1、第2)、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以及2016年南开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同时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专家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第二届药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等。也是Biomaterials、J Ethnopharmacology等SCI杂志审稿人。

夏天,女,197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研修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科主任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党支部书记。师从国家级名中医韩冰教授、罗颂平教授,深得其真传。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年,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00日,占年度工作日100%。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15年被选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创新团队带头人。2018年获“津门医学英才”称号,2020年入选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现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妇产与妇幼保健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主持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天津市中医药重点领域项目1项,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3项,获得科研奖励7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参与论著编写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研究生50余人。

夏天博士及其所带领的团队以当前社会高发的女性不孕症为研究重点,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中医药治疗生殖内分泌疾病疗效及机制研究,取得较多成果。自生殖中心成立以来,累计门诊量已达12万余人次,除常见导致不孕症的疾病外,因试管婴儿多次失败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亦日益增多,病患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天津市及其周边地区,多个外地省市甚至边远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亦有病患辗转来院就医。以中医药为基础,结合现代西医诊疗手段(促排卵、人工受精、宫腔灌注等),创新性地将中西医特长结合于一处,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与单纯的中医或者西医诊疗方法相比,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下的临床妊娠率及病患治愈率均较高,节省了医疗资源,同时也减轻甚至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治疗出现的诸多不良反应,缓解了患者及其家人的身体及心理压力,社会效益显著。

黄宇虹,女, 1976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药理中心主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131”一层次人选;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天津中医药大学优秀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最美女教师”。先后在意大利国立卫生院药物评价中心(2009-2010年)、美国Swedish medicine center临床研究中心(2015年)、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教堂山分校药学院(2017-2018年)访问学习。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建成药物临床分析实验室(CNAS17025认证)、I期研究室(ISO9001认证)、心脏毒性临床评价实验室,组建了CRC研究团队,于2019年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担任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学委员会委员;世中联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国药物警戒》第三届编委会委员、《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委,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等SCI杂志审稿人。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