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0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同济大学2020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项目名称:同济大学2020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2020年,根据教育部对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将科学道德养成和学风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常抓不懈,努力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构建起“科学道德浸润-优良学风滋养-学术素养涵育”三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生态。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科学道德浸润,凝聚核心价值共识
完善健全教育教学基层组织,明晰学风建设主体责任主体。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建立健全教学基层组织,压实人才培养相关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中学术和教学组织负责人作用,学校设置学科专业责任岗位、专业责任岗位、课程责任岗位制度的“三类责任岗位”,使学风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责任主体更为明晰,落实更加到位、具体。
统筹推进“立德树人”行动计划。围绕研究生校风学风养成行动,抓住教育契机和重要节点,着力固本培元,铸魂育人。推进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展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强化入学教育的功能性、推动入学教育从形式到内涵的创新,制定《同济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将理论素养、学术能力、校园文化、安全素养、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纳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搭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帮助研究生扣好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宣讲报告会为学术科研之路把舵。积极组织学生观看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会议结束后,与会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写下了学习心得。组织研究生参加《星耀: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共话“新时代北斗精神”》以及《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题宣讲会,引导研究生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弘扬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将自身事业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浪潮,以碧血丹心的赤子之心和勇担重任的立业之举砥砺奋进新时代,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二、强化优良学风滋养,构建优良学术生态
大力建设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生院启动2020年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和线上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经过学院推荐、专家评审,确定了16门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和55门线上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同时,召开了课程建设推进会,明确课程的建设要求、进度、课程运行平台的部署思路、和后续规划。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和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将体现“同舟共济”特点,且以模块化的方式,将经典的课程内容在线呈现,为打造一流研究生优质高水平课程奠定了基础。在平台课程部分,重点打造论文写作与学术行为规范、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人工智能、工程伦理、信息安全、实验室安全、中国科学发展史、同济健康系列、中国概况等品牌课程,适合研究生修读,也适合本研衔接阶段的修读;适合本土学生修读,也专门为国际学生设置了相关课程。
与校图书馆共同研发论文查重系统,及时启动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查重工作。查重工作由研究生院统一部署,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系统,各学院应在博士、硕士研究生通过中期考核,且学位论文完全定稿后,完成查重和隐名评审(简称盲审)工作。布置各学院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制定相关要求和规定细则,交研究生院备案。
发挥导师导学作用,持续开展榜样教育。结合导师遴选、考核管理、全员育人,重点过教育培训、宣传讲解、责任落实等方式促进导师对自身首要责任的认识,过主动服务、树立典型、表彰奖励等方式调动其积极性,落实导师“导德、导心、导学、导研”,开展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活动,举办2020年“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和强化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育人意识,进一步发挥导师课题组这一场域的育人载体作用,挖掘导学团队蕴含的强大育人能效,不断提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质效。发挥研究生朋辈优势,强化示范引领。举办“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报告会,开展“研途有你”系列访谈,举办2020年研究生“学术先锋”评选,开展“研途有你”系列访谈,充分发挥朋辈先进典型的“酵母”作用,引领广大研究生崇学向善,砥砺奋进。

三、彰显科研育人导向,发动学风新引擎
搭建科创平台,牟定育人大局。成立同济大学学生科协技术协会(简称“学生科协”),建立创新育人“同济101”模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打造学术先锋旗帜,凝聚和团结广大青年立志“科技报国”。“创新研讨+1”,举办“学长学姐有话说”14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领军型企业参观活动7场,首次推出“同济学生科创周”,成立“科技青年创新先锋队”,举办“学生科创盛典”,围绕热点话题、热点科研领域、高分论文领域、顶尖期刊等内容,邀请拥有成功发文经验、期刊审稿人、相关领域高年级研究生开办沙龙,通过分享前沿信息,产生科研灵感,激发科研跨学科研究火花,促进跨学科、前瞻性的学生科创团队诞生,累计覆盖师生7500余人次;“青年教师+10”,推动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科创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将“言传”与“身教”结合,“卓越科创育人”师生共创项目申报项目96件,60%为教授领先团队,突出育人导向,聚焦重点学科,瞄准前瞻型、学科交叉型项目;“青年榜样+100”,成立学生科协代表大会、学术先锋和学术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70个“未来科学家”榜样,吸引3万余人参与,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功效。

做强关键环节,培育创新氛围。2020年立项17项,配备中科院、社科院专家追踪指导、定期检查,配备学生科协高年级学生对口助教、每月考核,助力科研育人成果可视化、规模化,经过7个月培育,累计申请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更有十余篇论文、二十余项专利在投,牵引带动“师生课外创新专项”提质增效,形成同济学生科创传帮带特色,做到“集团化作战”。夯实“挑战杯”等创新协同科技赛事体系,激励学生迎接挑战,启迪创新意识。通过日常管理与动态评估,对赛事进行分类指导和朋辈培育,为学生提供探索科研兴趣、参与创新实践最基础的支撑平台,2020年“大挑 ”申报项目400余项,是2018年的2倍,彰显我校创新氛围培育的突出成效。

孵化优质项目,打造共创生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活动、赛事、项目,聚焦人才培养开展创业实践,建立与企业互动机制,共同支持项目开花结果。组织高水平赛事,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再获佳绩,19件作品通过选拔进入市赛,获得7金6银6铜,上海市总分第一的成绩;并最终有6件优秀作品晋级全国总决赛,在国赛中获得1金3银2铜,捧得上海市“挑战杯”、全国“优胜杯”。自今年5月赛事启动以来,校团委联合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研管理部、创新创业学院、同济创新创业控股及各学院,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校赛、市赛、全国赛,从432件参赛项目中层层筛选,多轮培育,凝聚学科智慧,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备赛过程中,学校对决赛项目先后开展三十余场线上线下辅导,邀请各领域专家与项目进行专业指导,落实决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培育高质量项目,打造多方联动的共创生态。依托同济创业谷,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科技园、创东方、易城股份、接力基金等保持密切合作,积极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共同建设和管理校内创新创业空间,提供创新创业专业化服务,弥补学校在社会市场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支持资金灵活性上的短板。2020年,同济创业谷加强与同济科技园孵化器的联动,依托创业谷四级基金支持体系和同济孵化器创新孵化种子基金做资金池,选优育优,共同为以科创为导向的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成功踏出创业实践第一步;组织多场聚焦行业前沿的专场投融资对接活动,搭建企业与资本之间的桥梁。此外,还与易城共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科学跟踪项目成长;与创东方建立同大东方创业基金,为创业谷引入更多力量。
2020年,共完成第17、18期创新创业项目招募和15、16期项目出谷,在谷项目共111个,累计支持梦想起航基金29.1万元,内容涵盖智慧交通、新型材料、生物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完成第四期梦想助力基金考核与第五期梦想助力基金评审,累计支持梦想助力基金69万元;项目“上海海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20“天使基金优秀项目雏鹰奖”。全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活动150余场,吸引11000余人次参与。疫情期间,组织同济创新创业日暨“疫情下的加速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采取“线下互动+线上ZOOM会议室”的形式,通过团中央青春创客、中企视讯等平台进行直播,累计在线观看3.5万人次,6个项目亮相决赛舞台,有37家投资机构代表参与其中。开展多场“创新X计划·前沿沙龙”系列活动,关注交叉学科,聚焦创新融合,绽放创新思维之花;多方联动,合作开展“中法创新创业沙龙”系列活动、“杨浦创新人才训练营”、 GESS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等活动,与国内外创业青年深度交流,进一步培养青年创新创业意识。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同济大学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