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之“世界钒钛之都”攀枝花市境内,由我国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钒钛产业特大型中央企业——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举办,是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内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亦是四川省首批8所高职院校和国家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之一。
学院成立于1973年,2001年升格为四川省首批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形成了“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文化融通、管理渗透、共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获得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冶金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
二、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我评价
(一)办学基础条件满足了办学要求
1.办学经费
2018年学院全年办学经费总收入为10518.53万元,2019年达到了11034.88万元。作为企业办学,我校没有生均财政拨款,收入主要来源为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其他收入主要包括为攀钢等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服务等收入,学院办学经费基本满足了学院的办学需要。
2.学院占地及校舍面积
学校占地面积、主要建筑建筑面积等指标见下表。
学校占地面积、主要建筑建筑面积(m2)
占地 面积 | 总建筑面积 |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 其中 | 学生宿舍(公寓) | 学生食堂 | ||||
教室 | 图书馆 | 实验室、实习场所 | 体育馆 | 会堂 | |||||
624544 | 251091 | 137656 | 37302 | 6602 | 83755 | 5706 | 4291 | 55379 | 6210 |
学校占地及校舍面积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生均办学指标要求。
3.教学仪器设备配置
学院现有校内实践基地96个,拥有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并获评四川省优秀和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437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8242.23万元,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1202.8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达到0.87万元,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到0.46个,满足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已建成规模较大、技术较为先进的校园基础网络。目前,已构建了以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网络布局,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3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436台,校内网络节点数目1694个,无线网络已覆盖校园大部分区域,实现了各个校区之间、学院与攀钢集团之间的网络互联。在Internet环境下建立了学院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学院各类二级网站20个,上网课程数141门,数字资源总量9140GB。建有数控加工、高炉炼铁、转炉提钒炼钢、轧钢、化工原理、大型仪器仿真等多个仿真实训室满足了教学和仿真实训的要求。校园网提供WEB、DNS、FTP、维普资讯、超星图书馆等网络基础服务及资源。
同时,建有包括教务管理、学工管理、迎新系统、招生管理、就业管理、一卡通系统等12个软件应用系统,包含学院主网站、招生就业网、各系部处网站等18个子网站的拥有“一站式”访问权限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其管理范围包括了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 、招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等;校园一卡通系统的使用范围已覆盖校内就餐 、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上机上网、实训管理 、住宿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极大方便了在校学生的生活。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常态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建立完整、科学、规范、可持续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系,学院于2019年还开发建设了内部质量诊改信息化平台。在学院质量建设平台总体框架下,完成了质量大厅、服务大厅的系统开发与部署,涵盖了学院规划与制度管理、公物报修、课堂考勤等45个模块,利用实时数据支撑及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目标制定、分析研判、趋势预测、风险防范、结果管理等工作,实现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师资培养工程,打造了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一体的天然优势,学院实施了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及兼职教师培养工程。通过“企业引进、聘任、挂职锻炼、进修深造、专项培训以及‘传帮带’”等途径,结合“耕耘杯”等教学竞赛的实施,建设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核心、“双师”素质教师为基础、兼职教师为实践教学重要支撑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适应了学院建设与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489人,其中专任教师324人,专业教师274人。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数217人,校内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9.20%。同时,重视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培养,在企业中聘请骨干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现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校外兼职教师达170人,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28.66万元,从而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多次开展了师德师风培训、大研讨活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研讨,激发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提升了专任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三)积极推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教学质量诊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推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立足工学紧密结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院“基于校企所一体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稳步推进,创新了冶金技术专业“校企所耦合、虚实境训教、企业顶岗实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四阶段能力递进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主导、能力递进”、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阶段培养、能力递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个能力阶段、三个就业面向、三方质量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加显著,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结合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内涵更加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9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83.24%;订单培养达364人;建立了3个“校中厂”、10个“厂中校”;学生教学满意度和毕业生毕业时一次合格率逐年提高,成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钒钛钢铁产业和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开发了优质核心课程
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各专业(群)成立了有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1+X”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证”融通。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近年来,建成优质核心课程51门,其中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的优质课程8门、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优质课程7门。开发工学结合教材79部,建成教学资源库65个,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
(3)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了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修订了2019级34个专业共28万字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8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每门课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鼓励各系组织优秀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另外,还综合利用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党校培训、“五四”文化月、“庭审进校园”、清明节纪念先烈等主题活动,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做好了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
(4)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学院完善了“校企”、“校校”、“校所”、“校中厂”、“厂中校”五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企业和科研院所,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钒钛钢铁资源综合利用”、“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两个多功能区域共享型国家级实训中心,《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课题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2018年7月,学院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基地顺利通过验收。2019年11月,学院“机电设备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省级认定,被授予“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称号,打造了实训品牌。
学院在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实训基地、实训室的管理,将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融入实验实训室建设,建成了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工作环境。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场所,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2.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根据四川省和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院进一步明确了服务钒钛钢铁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目前,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钒钛资源利用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业已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学院跟踪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结构,在服务方向上更为清晰明确。围绕钒钛钢铁产业链,发挥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学院其他专业的发展,形成了服务于钒钛钢铁产业链的专业群,构建了服务于四川省和攀西地区支柱产业的专业结构体系,提升了专业服务地方重点和支柱产业的能力。
2011年以来对传统专业进行了有针对性调整,同时,向省教育厅申请备案了22个新专业。学院现开设的49个专业,80%以上的在校生所学专业与攀西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相关,56.51%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
2018年7月,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四个专业通过了省重点专业建设验收,成为了四川省重点专业,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另外,还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筹划了“卓越技师班”订单培养,对2019级学生自第三学期开始采用单独组班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增加有关专项课程和业务技能培训,满足了攀西地区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3.持续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形成了“诊改”工作氛围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兼顾管理效率改进提高,出台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编写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完善了机构人员配置;重视顶层设计和工作效率提高,完成了五个层面的标准链、目标链打造以及方案规划,进一步完善了“诊改”工作体系;组织专业、课程、师生与平台建设培训会20余次,编发《“诊改”简报》6期,印发纪要12期,完善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螺旋上升,形成了良好的“诊改”工作氛围。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院建立了由学院职能管理部门、系(部)督导成员、学生代表组成的院系两级督导机构,以日常巡查和专项督查的方式实施诊改。日常巡查旨在发现日常问题,即诊即改;专项督查则重在教学某一阶段薄弱环节的检查、诊改;学生代表填写教学日志,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基本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信息反馈多元化。
除了日常教学督查,围绕学院重点工作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构建了学校、系部、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组织了800余人次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
(四)多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大力开展“冶金机电设备点检”等国家级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组织“理工杯”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加显著,有效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高职院校CTF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荣誉6项。毕业生合格率逐年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直接就业率达93%以上,500强企业就业比例约20%,专业相关岗位就业比例达90%以上。
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学院完善了“四个平台、二个机制、四支队伍”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建成了“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四个平台;完善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劳动育人、活动育人”的“六育人”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强化了“两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校外综合素质教育导师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课、主题班课程改革,拓展了人文艺术教育,培养了素质教育类教师17名,聘任了校外综合素质教育导师9名,建成了校外素质教育基地5个,建成了专业学习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学生社团20个,完善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形成了以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培养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学生男、女篮球队分别在四川省高职院校篮球联赛勇夺亚军和冠军。学院田径队在四川省高职高专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在四川省校园歌手大赛上获得二等奖。学院GYB、SIYB培训实现了学生全覆盖,已开展培训年均5000人次。学院校园孵化园有学生企业近30家,成功孵化学生创业项目近10项。学生团队参加攀枝花市创业大赛,分获第一、第二名;参加省级比赛,获一等奖。
出口旺,带来入口兴,招生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学院统招招生方面计划招生1960人,实际招生1199人(其中报考数6984人);自主招生方面计划招生总数2040人,实际招生1912人(其中自主招生报名总数2161人)。此外,还面向社会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合计29人,新生报到率达85%以上。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主动适应钒钛钢铁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行业优势,全面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成为了地方尤其是攀西地区、川西民族地区及攀枝花临近的川滇黔结合部的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人员培训、党员干部培训等教育培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为加快推进攀西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建设、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同时为完善区域职教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发挥了较好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1.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比翼齐飞
学院隶属攀钢集团公司,是攀钢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是企业职工培训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在职业培训方面,把握地方经济脉搏,找准培训方向,更新培训理念,改革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健全培训制度,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方位提供培训服务,打造精品、办出特色、锻造品牌,探索出了一条校企一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新路,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
长期的培训实践,形成了培训主办单位、送培单位、培训承办单位合作培训的组织方式和校企共管的培训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由培训管理、培训支撑和培训操作三大系统十一个要素组成的培训体系,创新了五阶段、四层次的培训工作流程。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企业和社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专业、多工种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在服务好攀钢的同时,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为周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开展了职业教育扶助工程,同时为地方企业开展了专业工种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培训地域从四川省拓展到了河南、云南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培训成果反哺到学历教育。实现职前学历教育有效支撑职后继续教育,职后继续教育反哺、提升职前学历教育。培训办学资金筹措能力显著提升,培训和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2019年培训服务到款额分别为3216.94万元、3350.03万元,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分别为1409.01万元、1496.47万元。2018学年完成职业培训32816人次、240178人日。通过培训业务筹措的资金持续有效地反哺到学历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培训建设,一大批培训学员参与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工作。
2019年,学院承接并完成了攀钢集团公司第八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维修电工、工具钳工、化学检验员3个工种的实作比赛,培训学员取得了工具钳工前6名等奖项;高质量组织了鞍钢工具钳工精英赛,培训选手荣获前三名和第五到十名,被公司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承接了“攀枝花工匠杯”百岗万人职业技能大赛,培训学员在数控车和数控铣项目中均斩获前六名、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选手获得第四名和第五名、汽车维修选手获得第六名等佳绩。
2.地方文化传承基地作用明显
学院地方文化传承基地作用明显,已成为攀枝花市文化艺术表演的重要参演单位。近年来,先后排练了800人的大型舞蹈“浪卷金沙”参加攀枝花市运动会开幕式,1600人大型团体操“金宴·绿耕”参演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参加了攀枝花市欢乐阳光节、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演出;另外还派出学生和教师参与了30余场次的文艺表演。
近年来为攀枝花市钢城集团举办技术比武16场次,承办了攀枝花市3届“百岗万人”技能大赛、6届攀钢集团公司职工技术运动会、2届“攀枝花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和首届“攀西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此外,还为攀枝花市的大企业提供运动场地,协助承办了20余场次的单项或综合性体育比赛。
3.攀西地区职教龙头作用凸显
学院充分发挥在攀西地区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加强了对区域内中职学校的帮扶,目前学院与攀西地区8所中职学校开展了合作。以学院为发起和理事长单位,协调攀西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成立了攀西职教联盟,对攀西地区职业教育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中高职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学院与攀西地区的凉山州农业学校、盐源县职业技术学校、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等6家院校开展了“校-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了“3+2”模式的五年一贯制高职联合人才培养工作,目前联合培养学生近4000余人。
依托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加强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完善了系统培养,贯通了培养通道,促进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并进发展,较好完善了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为攀西及周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为合作院校培训培养教师300余人,学院派出100余人次骨干教师和教学以及学生管理人员,到相关院校授课,以及开展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交流指导。近年来,学院牵头完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人才培养制度化建设研究》、《系统培养基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人才的创新与实践》等4项省(部)级中高衔接科研课题,项目的实施有效指导了学院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工作;代表攀钢承办了四川省教育厅的高职师资培训和中职师资培训项目,共培训高职和中职师资200余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释放高技能人才红利、促进民族地区进步等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办学投入机制存在缺陷
学院属于企业办学,与企业有着天然密切联系。虽然企业办学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化共融、师资共建、课程开发、学生发展、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学院举办方攀钢亦一如既往切实履行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但鉴于攀钢投入有限,与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相比,学院未享受财政日常办学经费拨款,从而对学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亟待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办学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
(二)产教融合有待深化
学院已经与169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基于企业办学的优势,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合作模式还有待创新,合作的时效性、有效性也有待提高,还未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相关运行机制还不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引企驻校、引校进企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四、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面向未来,制约学院发展的困难与问题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拓创新,不懈努力地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和大力破解,确保学院发展生机和核心竞争力。
(一)全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学院将进一步坚持“以依托政府企业办学为支点、以助推区域发展为基点、以服务钒钛钢铁产业为重点,办企业社会欢迎、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总结“校政企所”联动的多元紧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经验,用开放的思维,引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社会战略办学资源,不断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拓宽合作的新空间和新模式,优化学院发展环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让学院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深化产教融合,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围绕省、市重点和支柱产业,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创新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聚焦技术技能型人才订制培养,着力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培养+就业”有机衔接,促进“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学院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新活力。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