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下问初心丨一座红军桥见证军民鱼水情

大别山下问初心丨一座红军桥见证军民鱼水情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100年,是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100年。革命老区信阳坚持28年红旗不倒,几代老区人民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下艰苦奋斗。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信阳市委网信办联合映象网策划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 大别山下问初心”网络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展现“大别山精神”内涵,展示信阳老区振兴发展新风貌。

映象网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周程新 叶新奇)“红军桥是一座石板桥,一座水陆两用的‘渡槽桥’,更是一座军民鱼水情深的连心桥。”站在这座红军桥桥头,信阳市平桥区震雷山街道办事处辛店居委会支部副书记胡休功深情地说道。

****************7.jpg">

位于辛店的“红军桥”是一座在抗战时期由新四军五师所属信(阳)罗(山)边县委指挥部为当地群众修建的,灌溉、行人两用的渡槽桥。桥原长800余米,于1942年建成,现长107米,宽0.85米,高2.6米,均由石条砌成,至今仍能供人通行。

据胡休功介绍,当时辛店村(现辛店居委会)与郝堂村一带,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水旱灾害,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7.jpg">

1941年,信(阳)罗(山)边县委书记鲁彦卿、军事指挥长李鹏飞等同志,为了帮助当地百姓解决灌溉难题,同时也为打破敌人的武装包围和经济封锁,决定在这一带兴建水利事业,发展农业生产。

在两人的号召下,1941年冬天,战士们和当地乡亲迅速行动起来,冒着严寒从临近的石山上挖凿石条,挖沟铺设,日夜奋战,于1942年底成功修建起这坐长约八百多米的灌渠。

****************2.jpg">

从此,山水顺着灌渠流入平原,使1500多亩稻田受益,为当地群众生活和边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当地老百姓亲切的称它为“红军桥”。

经过80年的风风雨雨和时代变迁,这座“红军桥”已经失去灌溉作用。但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依然耸立在那里,犹如一位耄耋老人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历史。

2000年9月,“红军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桥是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见证。红军桥的建成使用,不但为当时的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更为可贵的是它还架起了党和人民、红军和人民血肉相连的连心桥。


原文链接:http://xy.hnr.cn/xyjpyc/article/1/140*****299********?source=mobile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见证 大别山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