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110kV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分析及故障录波一体化装置性能测试招标公告
电网110kV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分析及故障录波一体化装置性能测试招标公告
单位名称 | 设备名称 | 设备型号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备注 |
测试名称 | 结构、接口、外观及其他 | 编号 | 1 |
测试依据 | DLT663-1999 3.1.2 DL478-924.8.2 Q/GDW715 — 20126.4 | ||
测试目的 | 检验产品外观 | ||
测试要求 | 1、装置结构模式是由插件组成; 2、装置的不带电金属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具备可靠接地点,并标明安全接地标志; 3、装置表面涂覆的颜色应均匀一致,无明显的色差和眩光,表面应无砂粒、趋皱和流痕等缺陷; 4、装置应该具有铭牌标志; 5、装置应采用一体化硬件平台,在同一硬件平台上实现报文记录、分析及故障录波功能,包括对全站各种网络报文进行实时监视、捕捉、分析、存储、统计和导出功能、变电站网络通信状态在线监视功能、将报文解析还原为电力系统故障波形和动作行为记录的功能、根据暂态启动元件启动故障录波功能。 6、接口要求: a)站控层宜采用RJ45接口;过程层宜采用光纤接口,光纤连接器应采用1310nm多模ST光纤接口。 b)以太网监听记录端口数:≥8; c)单个端口的报文接入能力:≥100Mbps; d)装置长期稳定工作时的最大报文接入能力:≥400Mbps; e)站控层通信端口:≥2个。 | ||
测试方法 | 目测查看 | ||
备注 |
测试名称 | 功率消耗测试 | 编号 | 2 |
测试依据 | Q/GDW 715 — 20126.3 | ||
测试目的 | 主要测试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电源回路消耗的功率 | ||
测试要求 | 当正常工作时,宜不大于100W。 | ||
测试方法 | 使用伏安法测量电源回路功耗的功率是否满足要求。 | ||
备注 |
测试名称 | 电源电压变化测试 | 编号 | 3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 4.2 | ||||||||
测试目的 | 主要验证电源电压缓慢变化时,装置运行的可靠性。 | ||||||||
测试要求 | 装置的直流工作电源应符合如下要求: a) 额定电压:220 V; b) 允许偏差:-20% ~ +10%; c) 纹波系数:不大于5%。 | ||||||||
测试方法 | 1、调节直流电源输出到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额定工作电压; 2、缓慢升高直流电源输出到额定电压的110%,变化期间,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不应误启动; 3、缓慢降低直流电源输出到额定电压的80%,变化期间,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不应误启动。 | ||||||||
电源电压 | 试验项目 | 整定值 | 启动值 | 误差 | 标准要求 | 测试结果 | |||
直流 | 176V | 零序电压越限起动 | 1.2V | ≤±10% | |||||
中性点电流越限起动 | 0.5A | ≤±10% | |||||||
242V | 零序电压越限起动 | 1.2V | ≤±10% | ||||||
中性点电流越限起动 | 0.5A | ≤±10% | |||||||
检测结论: |
测试案例名称 | 电源冗余测试 | 编号 | 4 |
测试依据 | Q/GDW715 — 20125.12 | ||
测试目的 | 主要验证装置是否支持双电源供电。 | ||
测试要求 | 装置应支持双电源供电。 | ||
测试方法 | 被测装置的双电源同时供电,保证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网络性能测试仪向被测装置的记录端口连续发送固定格式的数据,在数据发送过程中断开被测装置的任意一路供电电源后再恢复,应不影响装置的正常工作和记录性能。 |
测试名称 | 绝缘电阻检测 | 编号 | 5 | ||||||||
测试依据 | 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讨论稿) | ||||||||||
测试目的 | 主要验证产品的绝缘性能 | ||||||||||
测试要求 | 1、各带电的导电电路对地之间; 2、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带电的导电电路之间
| ||||||||||
测试方法 | 通过兆欧表测量各带电的导电电路对地之间、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带电的导电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值。 | ||||||||||
备注 |
测试名称 | 介质强度检测 | 编号 | 6 |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 6.10.2 | ||||||||||||||
测试目的 | 主要验证产品做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是否有击穿闪络及元器件损坏现象。 | ||||||||||||||
测试要求 | 装置应能,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而无击穿闪络及元器件损坏现象。 1、各带电的导电电路对地之间; 2、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带电的导电电路之间
| ||||||||||||||
测试方法 | 检查各带电的导电电路对地之间、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带电的导电电路之间可承受的短时过电压。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交流通道零漂检查 | 编号 | 7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6 | ||||
测试目的 | 考察交流通道零漂量 | ||||
测试要求 | 装置记录的电压零漂值应不大于0.05 V范围内,电流零漂值应不大于0.01IN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向装置加零电压、零电流 | ||||
测试回路 | 零漂测试量(V) | 标准要求(V) | 测试结果 | ||
交流电压1 | ≤0.05V | ||||
交流电压2 | ≤0.05V | ||||
交流电压3 | ≤0.05V | ||||
交流电压4 | ≤0.05V | ||||
测试回路 | 零漂测试量(A) | 标准要求(A) | 测试结果 | ||
交流电流1 | ≤0.01IN | ||||
交流电流2 | ≤0.01IN | ||||
交流电流3 | ≤0.01IN | ||||
交流电流4 | ≤0.01IN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交流电压回路准确度检查 | 编号 | 8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5.2 | ||||||
测试目的 | 考察交流电压回路准确度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向装置加相应的电流电压。 | ||||||
测试回路 | 输入值(V) | 测量值(V) | 相对误差(%) | 标准要求 | 试验结果 | ||
相电压回路1 | 3.00 | ≤±5% | |||||
10.0 | ≤±2.5% | ||||||
30.0 | ≤±1% | ||||||
60.0 | ≤±0.5% | ||||||
90.0 | ≤±1% | ||||||
120.0 | ≤±5% | ||||||
相电压回路2 | 3.00 | ≤±5% | |||||
10.0 | ≤±2.5% | ||||||
30.0 | ≤±1% | ||||||
60.0 | ≤±0.5% | ||||||
90.0 | ≤±1% | ||||||
120.0 | ≤±5% | ||||||
相电压回路3 | 3.00 | ≤±5% | |||||
10.0 | ≤±2.5% | ||||||
30.0 | ≤±1% | ||||||
60.0 | ≤±0.5% | ||||||
90.0 | ≤±1% | ||||||
120.0 | ≤±5% | ||||||
3U0电压回路 | 5.00 | ≤±5% | |||||
20.0 | ≤±2.5% | ||||||
50.0 | ≤±1% | ||||||
100.0 | ≤±0.5% | ||||||
150.0 | ≤±1% | ||||||
180.0 | ≤±5%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交流电流回路准确度检查 | 编号 | 9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5.3 | ||||||
测试目的 | 考察交流电流回路准确度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向装置加相应的电流。 | ||||||
测试回路 | 输入值(V) | 测量值(V) | 相对误差(%) | 标准要求 | 试验结果 | ||
电流回路1 | 0.1IN | ≤±5% | |||||
0.2IN | ≤±2.5% | ||||||
0.5IN | ≤±1% | ||||||
1.0IN | ≤±0.5% | ||||||
5.0IN | ≤±1% | ||||||
10IN | ≤±2.5% | ||||||
电流回路2 | 20IN | ≤±5% | |||||
0.1IN | ≤±5% | ||||||
0.2IN | ≤±2.5% | ||||||
0.5IN | ≤±1% | ||||||
1.0IN | ≤±0.5% | ||||||
5.0IN | ≤±1% | ||||||
电流回路3 | 10IN | ≤±2.5% | |||||
20IN | ≤±5% | ||||||
0.1IN | ≤±5% | ||||||
0.2IN | ≤±2.5% | ||||||
0.5IN | ≤±1% | ||||||
1.0IN | ≤±0.5% | ||||||
电流回路4 | 5.0IN | ≤±1% | |||||
10IN | ≤±2.5% | ||||||
20IN | ≤±5% | ||||||
0.1IN | ≤±5% | ||||||
0.2IN | ≤±2.5% | ||||||
0.5IN | ≤±1%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交流电压、交流电流相位 一致性测试 | 编号 | 10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5.7 | ||||||
测试目的 | 检查电流电压相位的同步性以及三相电流、三相电压的相位同步性 | ||||||
测试要求 | 装置记录的各路电压和电流波形相位一致,相互之间的相位的相位误差不大于2o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加不同相位的电流电压,查看电压回路间、电流回路间以及电流电压回路间的相位差。 | ||||||
测试回路 | 输入信号 | 最大相位差 | 标准要求 | 试验结果 | |||
交流电压回路之间 | 额定,同相位 | ≤±2° | |||||
交流电流回路之间 | 额定,同相位 | ≤±2° | |||||
交流电压回路与电流回路之间 | 额定,同相位 | ≤±2°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频率测量准确度 | 编号 | 11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5.6 | |||||||
测试目的 | 检测装置频率采样记录准确度 | |||||||
测试要求 | 对装置施加额定电压,在输入电压频率分别为45Hz、50Hz、55Hz时,要求装置的频率测量误差不大于0.01Hz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给装置加不同频率的电流电压值 | |||||||
试验回路 | 输入信号幅值(V) | 输入信号频率(Hz) | 频率测量值(Hz) | 测量误差(Hz) | 标准要求(Hz) | 测试结果 | ||
模拟电压通道 | 60 | 45 | ≤±0.01 | |||||
60 | 50 | ≤±0.01 | ||||||
60 | 55 | ≤±0.01 |
测试案例名称 | 功率测量准确度 | 编号 | 12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5.8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计算分析功率的准确性 | |||||||||||
测试要求 | 对装置施加额定电压、额定电流。要求装置在功率因数角为0o、 45o、90o时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测量误差不大于1.5%的视在功率。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加不同功率因数角的电流电压值,计算相应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并与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 |||||||||||
测试回路 | 输入值 | 测量值 | 相对视在功率误差 | 标准要求 | 测试结果 | |||||||
电压(V) | 电流(A) | 相位 | 有功功率 | 无功功率 | 有功功率 | 无功功率 | ||||||
A相 | 60.0 | 5.0 | 0° | / | ≤±1.5% | |||||||
60.0 | 5.0 | 45° | ≤±1.5% | |||||||||
60.0 | 5.0 | 90° | / | ≤±1.5% |
测试案例名称 | 数字采样记录准确度 | 编号 | 13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2.4 Q/GDW 715 — 20124.6.5 | ||
测试目的 | 考察SV数据包时标分辨率 | ||
测试要求 | 数据包时标分辨率应不大于1us,各个数字采集端口之间的时标偏差应不大于1us。 | ||
测试方法 | 将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记录端口分别单独连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网络性能测试仪发送7种典型帧长(64、128、256、512、1024、1280、1518字节)的混合报文,报文格式设置为单播(5%)、组播(80%)和广播(15%),负载为单端口报文接入能力,测试时间60s。数据发送结束后查看被测装置记录的各相邻报文记录时间的间隔,即为记录数据的分辨率。 |
测试案例名称 | 非周期分量的记录性能检查 | 编号 | 14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5.5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记录非周期分量的准确度 | ||
测试要求 | 要求装置所记录的电流波形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的测量误差小于5%。(由I0衰减至0.368 I0的时间为τ) | ||
测试方法 | 任选一相交流电流回路,模拟短路故障,短路电流的基波分量为3倍额定电流值。控制合闸角使短路电流的非周期分量达到最大,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为0.1秒。 |
测试案例名称 | 开关量分辨率 | 编号 | 15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8 | |||||||
测试目的 | 用状态序列检查开关量的分辨率; | |||||||
测试要求 | 调整GOOSE闭合/断开时间为10ms/10ms,要求装置测量的闭合,断开时间误差均不大于1ms。 | |||||||
测试方法 | ||||||||
试验回路 | 输入信号 | 测量值(ms) | 测量误差(ms) | 标准要求 | 测试结果 | |||
开关量通道1 | 闭合时间 | 10ms | ≤±1ms | |||||
断开时间 | 10ms | ≤±1 ms | ||||||
开关量通道2 | 闭合时间 | 10ms | ≤±1 ms | |||||
断开时间 | 10ms | ≤±1 ms |
测试项目名称 | 光口接收功率检查 | 编号 | 16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4.10 | ||
测试目的 | 检查装置的光口接收功率 | ||
测试要求 | 光口接收灵敏度:-31 dBm~-14 dBm。 | ||
测试系统 | 光记录端口接收灵敏度检测框图 | ||
测试方法 | a)光衰减器设置在最小衰减值位置,网络性能测试仪发送 64字节帧长且格式固定的数据报文,负载为单端口报文接入能力的10%,数据发送时间30s,数据发送结束后查看装置记录的报文数量和报文内容应与网络性能测试仪已发送的数据一致; b)网络性能测试仪连续发送数据,在数据发送的同时缓慢增大光衰减器的衰减值并查看装置记录端口记录的报文数量,在开始出现报文丢失时停止调节光衰减器; c)将连接至被测装置接收端的光纤取下,接入光功率计,选择合适的波长测出此时装置光记录端口接收到的光功率即为光记录端口的接收灵敏度。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SCD导入识别能力检查 | 编号 | 17 |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1.3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对导入SCD文件的识别能力 | |||
测试要求 | 装置应能导入SCD 文件中相关的配置信息。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SCL软件 | |||
测试方法 | 装置进行SCD文件导入操作,SCD文件导入后检查每个数据集成员的数据名称或对象参引是否与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导入的SCD文件的各数据集一致。 | |||
试验项目 | 检查结果 | |||
导入SCD文件IED设备一致 | ||||
任意IED设备内控制块一致 | ||||
控制块里面的格式内容一致 |
测试项目名称 | SV采样数据异常试验 | 编号 | 18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3 DL/T 553—201X7.9.13~7.9.17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各种SV采样异常是否告警 | ||
测试要求 | 当SV出现以下异常时,装置应启动记录,并给出相应的告警信息: a )模拟双A/D采样数据不一致,要求装置的两路A/D的差异起动门槛可整定,当两路A/D的差异大于设定的门槛时,装置应起动。 b ) SV 报文不同步(模拟其中一台MU失去时钟信号后失步,装置的记录数据应能反映实际情况,并能发出MU失步告警信号) c )模拟一路A/D连续发送异常采样数据,采样值突然放大1倍以上,然后又突然返回,时间不超过2ms。当采样值连续畸变放大、畸变缩小3点及以上时,装置应起动,正确记录采样数据畸变的情况。 d )SV 报文发送间隔离散度记录及越限告警; e )模拟采样值出现品质位无效,装置应及时准确提供告警。 | ||
测试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以上异常SV,查看装置是否启动异常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告警。 | ||
备注 |
测试项目名称 | GOOSE报文告警记录试验 | 编号 | 19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3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在GOOSE报文告警功能 | ||
测试要求 | 当GOOSE出现以下异常时,装置应启动记录,并给出相应的告警信息: a) GOOSE报文通信中断(停止发送 GOOSE 报文 2 倍 GOOSE 报文存活时间); b) GOOSE报文发送超时( GOOSE 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大于 2 倍最大发送时间间隔); c) GOOSE重启(sqNum 、 stNum 均为 1 ); d)GOOSE状态虚变( StNum 变化但 Data 不变); e)GOOSE报文处于测试模式; | ||
测试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以上GOOSE信号,查看装置是否启动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告警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记录数据的安全性测试 | 编号 | 20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9.22 Q/GDW 733 — 20126.1.2 | ||
测试目的 | 检测装置记录的数据是否会由于装置掉电等外在因素而丢失 | ||
测试要求 | 1、启动录波后,切断装置的工作电源,要求装置能可靠地保持切断电源前2s内的录波数据; 2、按装置上的任意一个开关或按键不应丢失或掉电已记录的信息; 3、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出现死机现象。 | ||
试验设备 | 常规继电保护测试仪、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常规继电保护测试仪给装置供220V的直流电,并给继保测试仪对时,整秒停止供电,并提前2秒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发一个goose变位信号。查看装置记录数据。 |
测试案例名称 | 单个端口报文接收能力检测 | 编号 | 21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2.1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每个记录端口的报文接收能力 | ||
测试要求 | 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单个端口报文接入能力的检测结果应不小于100Mbit/s。 | ||
试验设备 | 网络性能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被测装置的记录端口分别单独连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进行测试。网络性能测试仪分别发送7种典型帧长(64、128、256、512、1024、1280、1518字节)的报文,报文格式设置为单播(5%)、组播(80%)和广播(15%)的混合,负载为单个端口报文接入能力,测试时间60s,数据发送结束后查看被测装置记录的报文数量和报文内容,应与网络性能测试仪已发送的数据一致。 |
测试案例名称 | 网络负荷试验 | 编号 | 22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9.18 Q/GDW 733 — 20126.2.2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最大报文记录处理能力 | ||
测试要求 | 组网方式下,通过网络性能测试装置分别增大SV网、GOOSE网的信息流量,报文接入400Mbps时,装置性能不受影响。 | ||
试验设备 | 网络性能测试仪;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网络性能测试仪不同接口同时给装置接入400Mbps的SV网、GOOSE网背景流量,利用数字继保测试仪做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查看装置所记录的故障录波数据以及报文数据。并查看装置是否出现丢帧现象。 |
测试名称 | 记录端口独立性检测 | 编号 | 23 |
测试依据 | Q/ GDW 733 — 20126.1.4 | ||
测试目的 | 检验智能终端的多个记录端口是否完全独立。 | ||
测试要求 | 1、装置相关信息应经独立的通信接口直接上送站控层 2、装置的各网络接口,应采用相互独立的数据接口控制器。 | ||
测试设备 | 网络性能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1、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通信接口应独立于记录端口,通过通信接口查询被测装置的相关信息。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任意两个端口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网络性能测试仪向其中一个端口发送数据,查询被测装置的记录文件,应只有相应端口的记录文件,其它记录端口无记录文件,网络性能测试仪在另外一个端口发送100Mbit/s的广播报文,应不影响在记录端口的性能。对于独立的端口,各种报文应按协议类型进行记录存储。 2、给被测装置的某个光口通入一定流量的GOOSE报文,监视其余的光口,然后重启装置,在整个重启过程中,装置的其余光口应无报文记录。 | ||
备注 |
测试项目名称 | 报文数据分析功能检测 | 编号 | 24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 6.4 | ||
测试目的 | 检测装置是否具有对离线数据进行分析、分类、统计等功能 | ||
测试要求 | 装置应具备网络流量、报文的统计功能。应具备在实时分析中实现的所有报文分析功能。 被测装置记录完毕后导出记录的数据文件进行离线分析,被测装置至少应具备下列离线分析功能: ——非法报文分析; ——背景流量分析; ——报文分类统计,根据报文类型进行流量统计; ——报文内容分析,至少应具有实时分析功能中实现的所有报文的分析功能。 | ||
测试方法 | 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数据分析功能的检测结果应符合Q/GDW 715-2012 中6.6.4的相关规定。将被测装置的一个记录端口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网络性能测试仪分别设置如下格式的数据报文进行发送,每项发送时间60s。 a)帧长为63字节的组播报文,发送流量5Mbit/s; b)帧长为64字节、CRC校验错误的组播报文,流量5Mbit/s; c)帧长为64字节的广播报文,流量60Mbit/s; d)帧长为64字节的TCP/IP单播报文,流量20Mbit/s; e)帧长为256字节的SV、GOOSE报文(含6.3.1中设定的所有异常情况),流量5Mbit/s; f)符合IETF RFC791、RFC 792、RFC 793、RFC 826及IEEE802.1D等标准规定的其它类型报文,如ARP、ICMP、GMRP报文等,流量5Mbit/s。 | ||
备注 |
测试项目名称 | 网络状态实时监视及 分析功能检测 | 编号 | 25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3.2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对网络的监视功能 | ||
测试要求 | 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实时分析界面应至少具备以下信息: a)网络节点的增加和删除; b)报文流量、帧速率统计以及通信状态; c)给出流量异常、网络风暴、节点突增、通信超时、通信中断等预警信息并启动报文记录。 | ||
测试设备 | 网络性能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网络性能测试仪1端口构建随机帧长的报文,报文格式设置为GOOSE、SV以及其它类型报文(如PTP时间同步报文等)的混合,总负载100Mbit/s。 网络性能测试仪2端口构建两组不同地址的SV报文、GOOSE心跳报文、广播报文(超过 50%)的混合,总负载100Mbit/s。被测装置设置流量异常阈值,网络测试仪1端口开始发送数据,装置应无任何告警,启动网络测试仪2端口的数据发送,10s后停止所有数据发送,观察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实时分析界面,应至少具备以下信息: a)网络节点的增加和删除; b)报文流量、帧速率统计以及通信状态; c)给出流量异常、网络风暴、节点突增、通信超时、通信中断等预警信息并启动报文记录。 查询测试过程中的历史报文时,装置应无损存储1、2记录端口接收到的报文。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起动值的检查 | 编号 | 26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5.4 | |||||||
测试目的 | 测试以下各种启动 | |||||||
测试要求 | 每个起动量的每种起动方式均进行5次试验,每次均正确判为合格。 1、相电压突变量整定值设为5%UN时,装置的电压突变动作值误差应不超过整定值的±10.0%。零序电压突变量整定值设为2%UN时,装置的零序电压突变动作值误差应不超过整定值的±5.0%。 2、过电压起动的整定值设为110%UN,欠电压起动的整定值设为90%UN,要求动作值误差不大于±5%。 3、负序电压起动的整定值设为3%UN时,装置的电压突变动作值误差应不超过整定值的±5.0%。 5、主变压器中性点电流起动的整定值设为10%IN,要求动作值误差不大于±10%。 6、高频率越限的整定值设为50.5Hz,低频率越限的整定值设为49.5Hz,要求动作值误差不大于0.01Hz。 7、短接(断开)装置可起动记录的空触点输入端子,要求触点闭合(断开)时间不超过2 ms便可起动记录。 8、相电流突变量的整定值设为10%IN,要求动作值误差不超过整定值的±20.0%。 9、相电流越限的整定值设为110%IN,要求动作值误差不超过整定值的±5%。 10、负序、零序电流越限的整定值设为10%IN,要求动作值误差不超过整定值的±10%。 11、要求装置具有通过面板按键或键盘起动录波的功能。 12、在额定电压基础上分别叠加三次和五次谐波电压,三次谐波电压量为6%UN,五次谐波电压量为5%UN,要求装置可靠不起动。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保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给装置加量,查看相应的报文 | |||||||
试验项目 | 整定值 | 起动值 | 动作值误差 | 标准要求 | 测试结果 | |||
正序过电压越限 | 63.5V | ≤±5% | ||||||
正序欠电压越限 | 52.5V | ≤±5% | ||||||
负序电压越限 | 1.75V | ≤±5% | ||||||
零序电压越限 | 1.15V | ≤±5% | ||||||
主变中性点电流越限 | 0.5A | ≤±10% | ||||||
相电流越限 | 5.5A | ≤±5% | ||||||
负序电流越限 | 0.5A | ≤±10% | ||||||
高周越限 | 50.5Hz | ≤±0.01Hz | ||||||
低周越限 | 49.5 Hz | ≤±0.01Hz | ||||||
试验项目 | 整定值 | 加70%整定值 | 加130%整定值 | 测试结果 | ||||
相电压突变 | 2.8V | 不误起动 | 可靠起动 | |||||
零序电压突变 | 1.2V | 不误起动 | 可靠起动 | |||||
相电流突变 | 0.5A | 不误起动 | 可靠起动 | |||||
开关量突变 | / | 开关触点闭合或断开3ms能可靠起动 | ||||||
手动起动 | / | 可以手动和远方起动录波 |
测试案例名称 | 谐波分析能力检查 | 编号 | 27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5.6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是否具备谐波分析功能 | ||||
测试要求 | 装置具备对25次及以下谐波的分析功能,装置记录的波形图上能明显观测到相应的谐波波形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保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用电网失真波标准功率源供给交流失真波电源。任选一相交流电压回路,分别通入20%额定电压值的二、三、五…25次谐波电压。手动启动录波装置。 | ||||
输入的谐波次数 | 输入的谐波幅值(%) | 测试结果 | |||
二次谐波 | 20 | ||||
三次谐波 | 20 | ||||
五次谐波 | 20 |
测试项目名称 | 电力系统统数据实时监视 及分析功能 | 编号 | 28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3.3 | ||
测试目的 | 查看装置是否具有实时监视及分析电力系统数据的功能 | ||
测试要求 | 1、装置宜具备实时监视电力系统数据,包括波形、幅值、相位、频率以及开关量当前状态。 2、装置宜具备实时分析电力系统数据的功能,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差流、阻抗(模拟相间故障,查看阻抗)等。 | ||
测试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向装置加量(包括电流电压以及开关位置),在实时监视界面中查看波形、幅值、相位、频率、开关量状态;查看装置实时在线数据分析功能,查看装置实时分析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差流、阻抗是否正确。 | ||
备注 |
测试项目名称 | 故障录波分析软件功能 | 编号 | 29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5.12 | ||
测试目的 | 检测装置故障录波分析软件的功能 | ||
测试要求 | 分析软件应采用图形化界面,能在各种常用的操作系统下运行,具体要求如下: a) 记录数据波形的显示、组合、缩放、还原、叠加、比较、剪辑、标注等分析工具; b) 显示开关量变位、通道参数等记录数据的相关功能; c) 谐波分析、序分量分析、矢量分析、频率分析、功率分析(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阻抗分析、非周期分量分析等的分析功能; d) 对指定路径下的数据文件按时间、故障线路、故障类型进行检索,查询功能; e) 启动原因分析功能。能显示启动元件,启动时间; f) 当前记录数据配置参数的显示、修改、还原、导入、导出功能; g) 对记录数据进行故障分析功能; h) 当配置于变压器时,应具备差流分析、过激磁分析; i) 当能够获得线路对侧数据时,宜有双端测距、线路差流分析功能。 j) 打印功能:可选择通道、时间段进行打印。 | ||
测试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向装置加量(包括电流电压以及开关位置),在实时监视界面中查看波形、幅值、相位、频率、开关量状态;查看装置实时在线数据分析功能,查看装置实时分析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差流、阻抗是否正确。 | ||
备注 |
测试案例名称 | 装置自检告警功能检测 | 编号 | 30 |
测试依据 | Q/GDW 715-20125.11 Q/GDW 733 — 20126.1.5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是否具有自检告警功能 | ||
测试要求 | 1、检查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告警功能的硬件配置,应具有用于告警输出的硬接点,此接点应可接入公用测控装置使用。 2、在装置断电情况下拔掉关键工作模块,如报文接收模块、主控模块、对时模块等,重新上电后检查装置硬接点应有告警信号输出。 3、在装置正常工作过程中断开装置工作电源,检查装置硬接点应有告警信号输出。 | ||
试验设备 | 数字万用表 | ||
测试方法 | 1、检查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告警功能的硬件配置,查看装置是否具有用于告警输出的硬接点,此接点应可接入公用测控装置使用。 2、在装置断电情况下拔掉关键工作模块,如报文接收模块、主控模块、对时模块等,重新上电后用万用表检查装置是否具有硬接点告警信号输出。 3、在装置正常工作过程中断开装置工作电源,用万用表检查装置是否具有硬接点告警信号输出。 |
测试案例名称 | 数据存储 | 编号 | 31 |
测试依据 | Q/GDW 715 — 20126.5 Q/GDW 733 — 20126.2.5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数据存储时间以及存储策略是否满足实际要求。 | ||
测试要求 | a) SV、GOOSE、MMS报文连续(循环)记录:≥3天; b)报文异常事件记录:≥1000条; c)报文数据存储与故障录波数据分开; d)数据存储的策略(最小存储单元、故障报文与正常报文是否隔离、SV与GOOSE报文是否一起存储) | ||
试验设备 | 将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所有记录端口全部连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网络性能测试仪向被测装置的每个端口发送256字节帧长的报文,报文格式设置为SV,负载为400Mbps,每10分钟进行一次记录数据的检查。根据发送报文的流量以及装置存储介质的容量,回溯装置记录的全过程。 | ||
测试方法 |
测试案例名称 | 记录数据的格式 | 编号 | 32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2.4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SV、GOOSE报文记录数据格式、故障录波数据格式 | ||
测试要求 | 文件格式:PCAP格式; 故障录波数据格式:Comtrade格式; | ||
试验设备 | 抓包工具、网络性能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1、抓取报文记录数据,查看记录数据的格式是否为PCAP格式; 2、抓取故障录波数据,查看数据格式是否为COMTRADE格式; |
测试案例名称 | 记录数据的输出方式 | 编号 | 33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9.24.1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记录数据的输出格式 | ||
测试要求 | 1、断路器因故障跳闸时,应能生成故障信息简表,内容至少包括:故障元件及相别、跳闸相别、故障距离(线路故障)、各保护由故障开始到给出跳闸信号的动作时间、断路器跳闸时间、故障后第一周波的故障电流有效值和母线电压有效值; 2、对于线路故障,还应包括:断路器重合闸时间、再次故障相别及跳闸相别、各保护动作时间、再次跳闸时间、再次故障后第一周波的故障电流有效值和母线电压有效值; 3、装置能实时监视正常运行时的母线、线路及其他设备的U、I、P、Q、f。 4、记录数据传输格式应符合GB/T 22386的规定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 | ||
测试方法 | 利用数字继保测试仪模拟线路单相故障,查看装置的记录数据的内容与格式是否与标准要求一致。 |
测试案例名称 | 装置的远传功能 | 编号 | 34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9.24.3 | ||
测试目的 | 测试装置的远传功能 | ||
测试要求 | 装置的数据通信应符合DL/T 860要求: a.装置应能以被动方式及人工方式传送记录数据; b.装置应能实现远方起动; c.装置应能远方修改定值及有关参数; d.检查数据传送过程中如遇通道中断装置能否做相应处理。 | ||
试验设备 | |||
测试方法 | 询问,并查看相应的检测报告 |
测试案例名称 | 数据管理功能的检测 | 编号 | 35 |
测试依据 | Q/GDW 733 — 20126.5 | ||
测试目的 | 查看装置的人机交互性能 | ||
测试要求 | 装置应提供就地人机交互接口,可对该装置进行数据查询和调用。 a、对装置的操作(如用户登录等)以固定菜单形式实现并形成工况记录。 b、对网络报文的记录数据文件,应具有树状管理列表,按照日期及时间、报文类型、报文异常类型进行检索,并可进行相应的分析、打印、导出等管理。 c、对故障录波的记录数据文件,应具有树状管理列表,可按照日期及时间、故障跳闸类型进行检索,并可进行相应的分析、打印、导出等管理; d、故障录波数据与网络报文记录数据应有直接的关联,即根据某个故障可以直接导出故障期间的报文记录数据; d、根据设定的条件(如时间段、故障类型等)生成故障分析报告; | ||
试验设备 | 无 | ||
测试方法 | 按照以上要求,进行查询异常报文数据和故障录波数据,看装置是否满足测试要求。 |
测试案例名称 | 时钟同步功能检测 | 编号 | 36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5.2.6 Q/ GDW 733 — 20126.6 Q/GDW 715 — 2012 6.8.1 | ||
测试目的 | 验证装置的同步对时精度以及守时精度 | ||
测试要求 | 1、外部时钟对时可采用IRIG-B码;IRIG-B 同步对时精度不超过± 4us ; 2、在同步时钟信号中断的情况下,要求装置在24h内的计时误差不超过±500 ms; 3、对于数字采样的装置,点对点通道传输方式下,采样时标计时误差不大于1 μs。4、触发记录数据和连续记录数据应带有绝对时标,精确到毫秒,在外部时钟同步状态下,时标误差不大于±500 μs。 | ||
试验设备 |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示波器、GPS、抓包工具 | ||
测试方法 | 1、查看装置是否具有IRIG-B码对时接口;利用示波器查看IRIG-B 同步对时精度; 2、测量装置的守时精度,首先外接GPS使装置对上时,拔掉GPS,利用示波器查看装置守时精度;(中午休息的时候测量其2小时的守时精度,再换算到24小时); 3、网络性能测试仪流量设置为100Mbit/s,向被测装置发64字节帧长报文60s,查看被测装置记录的帧与帧之间的间隔时间 4、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整秒发送GOOSE,抓取报文查看报文时标,并与记录装置记录时标进行比较 |
机组容量 | 基准电压 | |||
200MW | 13.8kV | 0.312 | 0.240 | 0.85 |
线路长度(km) | Un(kV) | Z1(Ω) | C1(μF) | Z0(Ω) | C0(μF) |
100 | 110 | 6.4+j36.4 | 0.896 | 30.4+j115.6 | 0.568 |
测试案例名称 | 数据记录方式检验 | 编号 | 37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10.2 | ||
测试目的 | 检测装置的数据记录方式 | ||
测试要求 | a) 模拟线路单相永久性故障,其顺序为:0.0s单相故障→0.1s切除故障→1.0s重合于故障→1.1s故障再切除; b) 要求装置的数据记录时间、记录方式及采样速率满足第5章的要求。 | ||
测试方法 | a.上图中,在K2点模拟线路单相永久性故障,其顺序为:0.0秒单相故障——0.1秒切除故障——1.0秒重合于故障——1.1s故障再切除。 b.要求装置的数据记录时间,记录方式及采样速率应满足如下: A时段:系统大扰动开始前的状态数据,输出原始记录波形及有效值,记录时间≥0.04s,采样速率一般不小于5kHz。 B时段:系统大扰动后初期的状态数据,可直接输出原始记录波形,可观察到5次谐波,同时也可输出每一周波的工频有效值及直流分量值,记录时间≥ 0.1s,采样速率一般不小于5kHz。 C时段:系统大扰动后的中期状态数据,输出连续的工频有效值,记录时间≥1.0s,记录录波的记录时间及采样速率。 D时段:系统动态过程数据,每0.1s输出一个工频有效值,记录时间≥20s,记录录波的记录时间及采样速率。 E时段:系统长过程的动态数据,每1s输出一个工频有效值,记录时间>10min。 总录波时间;大于3秒;时间零坐标误差 1毫秒,记录录波的记录时间及采样速率。 |
测试案例名称 | 连续扰动记录检查 | 编号 | 38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10.3 | ||
测试目的 | 检查装置连续扰动记录能力 | ||
测试要求 | a) 模拟在10 min内,线路上相继发生两次永久性故障,紧接着系统开始长过程振荡,待振荡平息后线路上又相继发生三次永久故障,每次故障包括如下过程:故障发生→故障切除→重合于永久性故障→再次切除故障; b) 在10 min内,线路上相继发生两次永久性故障,紧接着系统开始长过程振荡,在振荡过程中线路上又相继发生三次永久性故障,每次故障过程同a); c) 在20 s内,线路上相继发生五次永久性故障,紧接一次10 min长过程振荡,每次故障过程同a); d) 以上a)、b)、c)三个过程连续进行,装置能完整记录全部故障和振荡过程数据,并且数据内容正确,记录方式符合DL/T553-94的要求。 | ||
测试方法 | 用RTDS按照a)、b)、c)、d)的顺序模拟相应的电力系统异常,查看装置的记录数据 |
测试案例名称 | 故障测距 | 编号 | 39 | ||
测试依据 | DL/T 553—201X7.10.5 | ||||
测试目的 | |||||
测试要求 | a) 在线路出口、末端以及线路上任意选取一点模拟单相金属性接地、两相金属性短路、单相经10Ω过渡电阻接地和两相短路再经10 Ω过渡电阻接地; b) 在模拟出口故障时,要求装置的测距误差不大于2 km,无判相错误;在模拟其它点故障时,装置的测距误差不应大于5%,无判相错误。 | ||||
测试方法 | a、在K1、K2、K3点模拟单相金属性接地、两相金属性短路、单相经10Ω过渡电阻接地和两相短路再经10Ω过渡电阻接地。 b、在K1、K2点模拟a)中故障时,要求装置的测距误差不大于5%,无判相错误;在K3点模拟a)中故障时,要求装置的测距误差不大于2km,无判相错误。 | ||||
试验项目 | 标准要求 | 检查结果 | |||
K1点模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A相) | 测距误差不大于5%,无判相错误 | ||||
K1点模拟单相经10Ω过渡电阻接地故障)(B相) | 测距误差不大于5%,无判相错误 | ||||
K2点模拟两相金属性短路故障(AB) | 测距误差不大于5%,无判相错误 | ||||
K2点模拟两相短路再经10Ω过渡电阻接地故障(BC) | 测距误差不大于5%,无判相错误 | ||||
K3点模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C相) | 测距误差不大于2km,无判相错误 | ||||
K3点模拟单相经10Ω过渡电阻接地故障(B相) | 测距误差不大于2km,无判相错误 | ||||
备注 |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