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摘编

潼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摘编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万元/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实现1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亿元,全力打造成渝中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展望2035年,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双百城市”,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和健康潼南,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丽潼南,基本建成“铁公水空”立体综合对外开放大通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内畅外联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深入推进。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

创造高品质生活取得新进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1,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全面依法治区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7万吨以上,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25人以下。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1.高标准建设潼南高新区。推进高新产业加速集聚,着力优化“一区三园一高地”空间布局。升级建设现代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承接化工新材料、电镀及资源化利用产业转移;提质建设产城融合产业园,稳步推进化工企业环保搬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打造西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等。培育创新研发平台,大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提档升级众创孵化平台。到2025年,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建成科技创新平台100个、创业孵化平台20个。

2.加快引育科技创新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潼南品牌企业。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融入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创新体系,全方位参与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潼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

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加快引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家。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持续降低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融资门槛,支持高成长企业利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到2025年,科技活动人员占企业从业人数比例超过15%。

(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式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材产业,打造成渝现代产业承接和配套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型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原料药、高端装备、合成材料、新能源应用等重点领域集群化发展,大力布局半导体、汽车电子、医疗器械、氢能源汽车及氢能制备等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行“链长制”,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2.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完善物流运作体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入实施“设计+”工程,发展信息咨询、会展、审计等业态,推动服务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配置,提升餐饮、住宿、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镇村网点综合性服务功能提升,大力发展大健康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会展服务业,大力促进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中介、知识产权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3.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完善区域数字经济产业链、生态链,搭建数字产业孵化服务平台,协同发展数字基础、数字应用和数字服务。

促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加速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智能建造产业。加强数字化治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持续推进农村治理、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保、水利、消防、气象等社会治理领域数字化应用。到2025年,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达到60家以上。

4.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建设成渝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融入全市“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合潼安高速、渝遂高速扩能等高速公路,潼南遂宁等4条快速通道,加快双江航电枢纽、潼南港、A1类通用机场建设。推动市郊铁路璧铜线延伸至潼南前期工作,开行潼南至中心城区公交化列车。推进行政村干线公路全覆盖,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重要县乡道达三级以上标准。建成东升大桥,建设双江特大桥等。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长征渠引水工程、铜车坝水库、明镜水库等,加快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中国”战略潼南行动为引领,实现城镇5G信号全覆盖,建设大数据中心。

(三)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1.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对接,建设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集中承接地。加强与成渝地区、关中、兰西城市群联系互动,深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合作。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借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融入RCEP大市场。依托智博会、西洽会等国际交往平台,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制造、大院大所、研发总部、平台企业和高端孵化等项目,推动本土企业和优势产品“走出去”。加强与德国、尼泊尔等国家友好城市交往。

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群众文化中心、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潼南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1500亿元以上。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聚焦重点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等五大创新产业,精准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大力引进一批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积极争取中央、市级预算内和专项资金,对接争取专项债券和企业债券等。

3.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构建城区“一核三心多点”消费集聚区,建设隆鑫中央大街、中骏世界城商业核心区,提升外滩国际城、嘉年华购物公园、子同街商业副中心功能,建设音乐百花园商业街、巴蜀夜宴特色街、双江非遗文创街等特色商业街,推进特色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消费项目建设。做强柠檬产品交易平台经济,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会展经济服务管理,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商圈开展“外摊位”“跨门经营”,鼓励线下实体店主加强售后跟踪服务、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合作高水平样板

1.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深层次联动成渝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公路、铁路、水运航道标志性项目,打造成渝发展主轴的重要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打造市级物流枢纽园区。推动渝潼遂绵高速铁路建设,融入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承接重庆成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打造成渝地区现代产业配套中心。深化落实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潼南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推动与周边地区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挂职任职。健全政策协同机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落实“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推进信用一体化建设。

2.联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融入主城都市区提升发展能级,开展潼南至中心城区进城连接道路规划研究,推动潼南至中心城区城轨快线前期工作。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创新孵化成果,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中心城区名校合作办学,开设远程课堂,争取设立潼南分校。与中心城区优质医疗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深化与“两群”地区协作互助,与彭水等“两群”区县建立对口协同发展结对关系,主动承接“两群”区县生态移民、就业转移,探索开展“飞地建园”“景区共建”。

3.促进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构建“双中心、三走廊、一园区”空间结构,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新机制,建立遂潼统一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市场,率先在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模式。推进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加强快速物流通道、普通国省道衔接,开行跨省城际公交,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协同打造川渝农产品产地标识,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川渝名镇建设示范区。协商推进学生跨省就近入学,跨地区医师多点执业,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备案、从业人员资格等事项互认。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深化社会治安一体化治理。

(五)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1.强化科学规范的国土空间保障。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加快构建“一核一轴、两带三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优势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推动中心城区提能升级,培育重点镇、引导一般镇特色化发展,构建“一核三支多节点”的城镇空间体系。形成功能明确的城市空间结构,坚持“南强、东拓、北优、西控”空间导向,优化构建“一江两岸、两带三轴”的城市空间结构。

2.统筹推进城镇提质扩容。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梓潼、桂林等5个镇街同城化发展水平,高水准推动金福新区、朝阳湖、大佛坝等实施成片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生活服务便利化工程,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水平建设“一江两岸”城市生态绿道,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50公里涪江清水绿岸。推动场镇升级改造,统筹规划古溪、塘坝、柏梓,打造交通便捷、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的支点镇。推进龙形、太安、崇龛等15个节点镇升级改造,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城乡融合的特色小镇群。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治理提升行动计划,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护一体化发展。

3.高标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通,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者异地调整入市,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双江、太安、古溪、柏梓、崇龛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升级建设双江精品特色小镇,建设田家、柏梓、太安、崇龛、古溪5个特色小镇示范点。

(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当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

1.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布局,提档建设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柠檬核心产区,打造北部丘陵特色农业区、中部都市农业区、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整治,稳定百万亩粮油种植,构建百万头生猪产业链,打造区域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地。全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广“潼南绿”“潼南柠檬”等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

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水、电、气、路、讯等各类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实施“电靓乡村”、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整村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文化惠民提升工程,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撤并场镇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向镇村延伸。

3.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有序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优化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经营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扩面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农业农村支持保护机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模,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

4.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项目,做好由扶贫资金管理转为扶贫资产管理的衔接。建立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鼓励以工代赈,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抓好产销对接和消费扶贫。推动农民全面持续增收,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新发展活力

1.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厘清财政、管委会和国有企业职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主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重庆市涉企30条”,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用能、融资、用地、用工、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2.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健全产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动市场交易规则、交易方式、标准体系等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云长制”,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自主有序流动。

3.完善现代化经济政策体系。健全经济政策协同机制,健全以发展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经济政策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目标管理、运行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财政预算与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发挥现代财税金融作用,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实施“六大工程”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权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法治体系。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建立健全“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

(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1.畅通对外开放渠道。高效对接对外开放大通道,东向对接果园港水运口岸,西向联结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向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北向面向俄罗斯扩大经贸合作,建设通用机场,加快构建多式联运、全域开放新格局。高标准融入开放平台,深入对接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提升与新加坡食品企业合作水平。融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川渝两地产业链延伸承接地。加快融入重庆“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开放口岸体系,推进市级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向潼南延伸。高起点建设外贸转型升级(柠檬)基地,构建柠檬出口全球营销体系。

2.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壮大对外贸易,优化对外贸易模式和业态,做大做强一般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积极培育数字贸易业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培育壮大优势明显的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深化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成渝两座大都市国际会展的溢出效应,积极参加“进博会”“智博会”“西洽会”等国际性展会,办好国际柠檬节,大力吸引优质外企落户。十四五”期间,力争年均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亿美元。

(九)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1.夯实社会文明基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弘扬闇公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大做强“潼城潼心”宣讲品牌,做亮做响“潼城潼行”志愿服务品牌。巩固提升“书香潼南”系列活动。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五个一批”工程,着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等惠民服务项目。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文化惠民超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重庆数字文化云(潼南)等建设,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企业,推进剪纸、竹麻编、石刻、扎染、拼布等特色文创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升级,推动文化研究向出版物、影视剧、戏剧、动漫等文旅产品转换。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重点开发潼南非遗产品、旅游商品、农业产品、体育商品,建设市级特色演艺基地,打造佛缘文创街区,建设张鹏翮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双江文创基地、崇龛葫芦坝文创基地。积极引导文创企业入驻商业街区,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4.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提升核心景区,以建设国家级涪江休闲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统筹推进九龙山至运河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建设琼江休闲农业旅游带、“南部山乡”生态休闲旅游带、“北部田园”康养休闲旅游带。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非遗+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文创+旅游”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交通、体育深度融合。做靓“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文化旅游节会品牌,联合涪江流域城市推出“涪江生态文化游”“红色研学游”“涪江古镇(城)游”“乡村休闲游”“石刻鉴赏游”。

(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潼南

1.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贯彻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战略,推进涪江琼江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加快滨江风光带和绿道贯通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制度,启动化工企业生态环保搬迁。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着力构建“两带、两片、多廊、多点”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深入实施一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天然河流“十年禁捕”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2.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五气”共治,实行“五控”同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推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提升污水处理厂治污能力,深入推进潼南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水源地水质监控与预警。加强土壤防治及固废危废处理,开展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工程,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噪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加强重点噪声源监管。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深入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巨科环保园区等重点园区产业绿色化改造,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打响“生态潼南”品牌。加快发展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优先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发展绿色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问题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审查及监管,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

4.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区同步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地票交易,积极申请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保护机制和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完善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涪江、琼江流域与上下游地区水污染防治交流,推动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固体废物区域转移合作,加强尾矿污染治理,建立边界环境风险隐患及环境质量动态信息共享平台。

(十一)优化社会民生服务,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大对城乡薄弱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适应潼南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成重庆电力高专潼南校区。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党建强校工程。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等改革。建成潼南教师教育学院,打造遂潼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2.深入实施健康潼南行动。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和前期预防。全面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完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三甲”医院创建,支持建设2-3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医共体“三通”建设。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生命全周期管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推进镇街全民健身(中心)广场全覆盖,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3.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升村(社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构建“互联网+就业创业”全流程线上服务平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潼南行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推进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积极拓展退役军人、脱贫群众、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

4.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发展富民产业,着力稳定农民工就业,落实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贯彻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健全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互联网+智慧医保”,持续扩大门诊医疗机构和药店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落实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体系,推进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实施青年就业创业工程等。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持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

6.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覆盖城乡、功能互补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大力支持镇街卫生院“医办养”。加快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老龄产业,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鼓励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

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居民多方共治,推动社会治理重点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创建平安镇街、平安村社示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1.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机要保密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设民兵综合训练基地,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育国防动员人才。

2.突出抓好经济安全。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加强存量债券兑付风险排查和债券发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统筹军地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建设区域性综合应急储备库。

3.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覆盖生产、流通、存储、使用等各环节的全链式、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

4.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联合调度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加强智慧警务建设。

image.png

********597c.png" title="" alt="image.png">

image.png


潼南这个村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远景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