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谯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谯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送审稿)
谯城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组
2016年1月9日
目 录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效2
第二章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 7
第三章 主要目标 11
第二篇 加快调转促步伐 全力推动创新发展 15
第四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第五章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18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1
第七章 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 25
第八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0
第三篇 优化空间开发布局 致力城乡协调发展 34
第九章 强化主城区建设 34
第十章 加快美丽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 36
第十一章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37
第十二章 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2
第四篇 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43
第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3
第十四章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 43
第十五章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44
第十六章 建设生态文明体系 45
第五篇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奋力促进开放发展 46
第十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 46
第十八章 扩大开放合作 48
第十九章 加快谯城经开区转型升级 49
第六篇 提升人民福祉 努力实现共享发展 53
第二十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53
第二十一章 建设健康谯城 55
第二十二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7
第二十三章 实施全民素养提升工程 61
第二十四章 着力实施精准扶贫 63
第二十五章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65
第二十六章 推动安全发展 66
第七篇 保障措施 67
第二十七节 扩大有效投入和消费需求 67
第二十八章 提高金融支撑能力 68
第二十九章 强化人才保障 69
第三十章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70
第三十一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71
第三十二章 强化保障机制 74
专 栏 目 录
专栏1:谯城区“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5
专栏2:“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3
专栏3:现代中医药重点项目 17
专栏4:电子信息重点项目 18
专栏5:食品加工制造及酿造业重点项目 20
专栏6:其他工业重点项目 21
专栏7:服务业重点项目 24
专栏8: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28
专栏9: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33
专栏10:交通重点项目 38
专栏11: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40
专栏12:房地产开发重点项目 42
专栏13: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46
专栏14:经开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52
专栏15: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59
专栏16:综合类重点项目 71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中共亳州市谯城区委关于制定谯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谯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纲要》是全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二五”时期,宏观形势复杂多变。未来五年,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新一轮全面开放的重要机遇期。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效“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药兴区、工业突破、城镇带动、人才优先四大战略,大力实施“12345”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文明三个“首善之区”,较好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迈过300亿元台阶,预计2015年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六项指标实现翻一番。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现代中医药、白酒酿造、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现代金融、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24:40:36优化为2015年18:43:39。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74.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00个,完成投资450亿元。谯城经开区列为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通车里程85.5公里,入园企业237家,投产企业170家,集聚发展能力增强。
——城乡面貌极大改观。完成北部新城、经开区56公里主干道路建设,投资70亿元建设670万平方米的还原小区,主城区建成面积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泗许高速亳州段建成通车,311国道、307省道谯城段改造完成;有效开展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综合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投资7.5亿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完成亳宋河、亳城河等水系清淤和景观综合治理,新增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建设省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22个,古井镇成为国家示范试点建制镇,十八里镇成为国家重点镇,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荣获2014年全省节能减排先进县(区)称号,十八里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五马镇、十九里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创建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14个,芍花景观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全面落实“三位一体”信访工作责任机制。创建国家级民主示范村1个、省级2个。我区成为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单位。坚持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着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古井镇吕楼村被评为全国减灾救灾示范社区;牛集镇蒋楼民族新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精简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审批,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进程,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提前实现“三证合一”。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改革。落实促进外来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建立和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超过130亿元,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170元、10960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财政性教育投入超过12亿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逐步提高。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增长维持在合理水平。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谯城区先后荣获全国“长寿之乡”、“武术之乡”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体育先进单位。
专栏1 谯城区“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 |||||
指 标 | “十二五”计划目标 | 2014年完成 | 2015年预计 | “十二五”计划年均增长(%) | “十二五”年均增长预计(%) |
一、经济发展 | |||||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 300 | 308 | 345 | 14.0 | 11.8 |
财政收入(亿元) | 20 | 24 | 27.8 | 22.0 | 28.3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5年累计 600亿 | 274 | 335 | 26.0 | 3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50 | 141 | 156 | 16 | 17.3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 177 | 220 | — | — |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19 | 135 | — | 12.0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 | ||||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10000 | 22600 | 25400 | 20.0 | 23.5 |
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 — | 59.1 | 60.5 | — | — |
二、科技教育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0.75 | 0.9 | — | —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 | 1.1 | 1.27 | — |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2 | 92 | 93 | 0.4 | 0.6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0 | 90 | 90 | 0.4 | 2.4 |
三、资源环境 |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15 | 15 | 15 | — | — |
单位GDP能源消耗低(吨标煤) | 降低14% | 降低14% | -3.0 |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降低15% | 降低15% | -3.2 |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343 | 122 | — | — |
二氧化硫 | 31 | 10 | — | — | |
氨氮 | 147 | 147 | — | — | |
氮氧化物 | 754 | 585 | — | — | |
森林增长 | 森林覆盖率(%) | 19.3 | 19.7 | 0.58 | 0.53 |
森林蓄积量 | 304 | 317 | 4.5 | 4.3 | |
四、人民生活 | |||||
年末总人口(万人) | 170 | 167.05 | 168 | —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2 | 4.0 | 4.2 | — | — |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 | 44000 | 12180 | 9956 | — | — |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 30.1 | 40.44 | 45.54 | 12.33 | 8.5 |
其中:民生工程 | — | 32.9 | 25.5 | — | — |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85 | 86 | 86 | — | —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80 | 83 | — |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5 | 96 | 97 | 1.49 | 1.52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0000 | 22974 | 25270 | 14.0 | 10.2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10000 | 9875 | 10960 | 14.0 | 16.6 |
“十三五”机遇挑战。“十三五”时期,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谯城区进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宏观环境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之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五大支柱政策协同实施,更为我区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从省内环境来看,省委、省政府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加快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将更加有利谯城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市发展态势看,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现代中医药等十大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九城同创”活动,将为谯城现代中医药、食品制造、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和活力。从全区发展态势来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基础得到有效巩固;谯城经开区、北部新城、老城区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谯城经开区列为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更是为我区药业经济发展迎来难得机遇。商合杭高铁、亳州机场等项目加速推进,我区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时期,谯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主导产业层次较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就业不足与用工短缺矛盾并存,生态用地不足,水资源短缺,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创建文明城市压力大,创新工作能力与方法不足。
总体判断,谯城区已经站在加速发展的新的起点上。只要坚持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三个“首善之区”,实现谯城科学发展、跨越崛起而努力奋斗!
基本原则。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深入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加快建设法治谯城。坚持依法治区,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开放理念,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基本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驱动向全要素综合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绿色美好家园。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战略定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工业强区、文旅立区、商贸活区重大战略,开创全国现代中医药发展引领区、人文历史传承示范区,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文明首善区,努力把谯城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药都酒乡道源地·宜居宜业文旅城。
坚持工业强区,推进转型升级。突出工业核心位置,加快经开区升级步伐,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以现代中医药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白酒酿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工业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培育和增强新的发展动力,持续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走出一条符合新常态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文旅立区,提升城市品牌。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打响“天下道源”品牌;依托“中华药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利用“长寿之乡”、“武术之乡”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
坚持商贸活区,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特色鲜明、要素聚集、功能齐备、辐射面广的现代商业体系。扶持培育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服务业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三章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千亿元级开发区,构建以现代中医药和食品制造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财政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1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46:40;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1.3%,技术进步贡献能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0%左右。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0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年均增长11%。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动、创新创业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合理优化城镇、农业和生活空间布局,确保农业空间比重保持在60%以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基本形成,生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防噪、降噪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到2018年优良天气天数达到310天,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涡河(谯城段)出境水质控制在Ⅴ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市下达指标。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进一步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专栏2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
指 标 | 2015年预计 | 2020年目标 | 年均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45 | 600 | 10.5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 3700 | 6000 | 10.0 | |
财政收入(亿元) | 27.8 | 60 | 16.5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35 | 700 | 16.0 |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9 | 40 | —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 | 50 | 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 | |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7.5 | 41 | 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产值比重(%) | 0.9 | 1.3 | 7.5 | |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14 | 25 | 12.0 |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27 | 1.6 | 4.7 | |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25400 | 40000 | 10.0 | |
经济外向度(%) | 4 | 4 | - | |
地级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 | 80 | - | ||
森林覆盖率(%) | 19.7 | 23.8 | 4.0 |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15 | 15 | - |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降低14% | 未下达 | - |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降低15% | 未下达 | - | |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城镇 | 25270 | 40000 | 10.0 |
农村 | 10960 | 18500 | 11.0 | |
城镇新增就业(人) | 9956 | 8100 | - |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 | 9 | - |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 30 | 42 | 6.9 | |
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套) | 38410 | 24611 | - | |
每千常住户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21 | 1.61 | 6.0 | |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万美元) | 18000 | 28000 | 10.0 |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按照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总体部署,着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现代中医药、食品制造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四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中医药产业。巩固和提高谯城现代中医药产业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设立药业引导扶持资金,支持企业成立产业联盟,支撑产业集聚式发展;深化与世界、全国知名药企合作,积极推进谯城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努力打造国家级现代中药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探索饮片生产兼并重组模式,引导企业研发精致饮片、配方颗粒等中高端饮片,规范建设中药材提取物应用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提取技术和工艺在保健、日化产品、消毒杀菌产品、动物保健品和兽用中药等领域的应用。引进或培育一批中药成药品种,探索中药、西药有机结合,实现创新药物发展重大突破,开创生物医药发展领域,努力促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建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监测体系和中药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相对完善的中药材及相关产品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未来五年重点培育和扶持2-3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创建中药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加强对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提取生产技术、中成药新药研制技术等方面研究,发掘整理中医名方、验方,加强产学研医深度合作,培育谯城自主创新品牌。支持健康产品研发应用,鼓励研制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积极引进制药机械生产企业,开发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着力发展环保型医药包装、医用材料等,推动医药设备制造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培育2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6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5个销售收入超5亿元品种,现代中医药产业产值520亿元。
专栏3:现代中医药重点项目 现代中医药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现代中医药科技示范园基础配套与企业服务平台,吸引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哈药集团等中医药强企入住。 瑞康药业中国(亳州)中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中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北京同仁堂提取及制药项目,总投资7.5亿元,建设生产中药材提取及配套制剂生产项目。 淮海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7亿元,主要生产常用医疗器械和家庭医疗康复设备。 精致饮片加工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6亿元,主要包括精致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造、药用包装材料生产、中药原粉技术改造等8个项目。 亚东制药,总投资6亿元,主要生产国家级新药、清肝胶囊、双黄连泡腾片、金草通灵颗粒、香茯益血口服液等药物。 谯城中药材品质检验、检测实验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建造中药材品质检验、检测实验基地。 中药保健品、保健器械系列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针对中老年人群的中药保健品及康复保健器械等。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项目,总投资2亿元,根据相关指标制定饮片标准,引进先进科学仪器对中药炮制品质量进行检验、检测。 生物制药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规模化生产维生素、红霉素、洁霉素等利用微生物生产的生物制药生产项目。 君益中成药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主要生产中成药胶囊剂、中成药片剂、中药饮片以及保健品等。 |
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强化政策引导,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支持联滔电子、博通信息产业园等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重点探索智能厨具、高端家用净水器、家用空气清洁器等高端智能型电器的研发与制造,发展高中端电子产品。积极探求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加快推进特色电子产业园建设,创新开发国际智能语音、高新数码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等电子产品,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专栏4:电子信息重点项目 谯城区电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造电子产品生产标准化厂房、培育智能电器企业孵化器。 亳州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总投资7.2亿元,打造一个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语音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科大讯飞等相关企业入驻。 数字电视、电脑与小型数码电器项目,总投资5.2亿元,主要生产数字电视、触控电视、电脑及小型数码产品等。 智能小家电生产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数码厨具、智能小家电等。 智能手机及配件生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主要生产手机配件及手机组装。 空气净化装备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布袋除尘器、高效清灰设备、小型氧化镁法烟气脱硫成套设备及其他空气净化设备。 环保除尘设备开发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环保除尘设备动力波洗涤器生产线、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生产线及其他各类环保除尘设备生产线。 |
深化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传统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发展转型。到2020年,传统产业规模企业160家,产值200亿元。
做强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拓展食品产业园建设。规划优质食品、饮料加工、肉蛋制品等不同类型的食品产业园;与知名食品产业园、知名食品合作共建食品园,同步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提升面粉、杂粮加工水平,以亳州五得利等骨干企业为引领,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发特色食品和民族食品,依托“老字号”开发特色产品,满足消费群体多样化饮食需求。突出药食同源,加快中药养生保健食品开发,推广特色养生保健药膳产品,发展蔬果产品加工,积极开发新型干燥蔬果制品;发展果汁饮料加工,积极寻求与知名饮品企业合作,研发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果汁产品。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开发休闲肉制品。
提升白酒酿造产业。整合白酒产业资源,加快白酒业兼并重组步伐,引进国内知名白酒企业与我区白酒企业合作,重塑白酒产业品牌。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大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重点扶持企业加快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保健酒、调和酒,积极拓展保健酒与调和酒市场,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拓展产业规模,巩固我区白酒在同行业中的领军地位。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推动酿酒与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探索出数字化窖池管理模式,引导传统白酒企业开展线上销售,帮扶企业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引导企业开通电子商务。
专栏5:食品加工制造及酿造业重点项目 谯城区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能容纳30家食品加工企业的特色园区。 特色包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服务于现代医药、食品加工、白酒酿造等主导产业的特色包装生产项目若干个。 盖盛祥食品加工与物流配送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服务于盖盛祥超市自经营商品加工生产线与物流配送项目。 现代有机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以新鲜果蔬为原材料的干果、饮料生产项目。 亳州特色食品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亿元,包括清真食品特色产业园及铜关粉皮生产项目与魏武香油等特色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特色清真食品生产项目,总投资4亿元,生产以清真食品为主的真空包装食品。 粗粮产品项目,总投资3亿元,主要包括粗粮食品精深加工及粗粮饮品的研发项目。 葡萄酒及优质果酒酿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1亿元。建设集生态果园、葡萄酒与果酒酿造于一体的产业园。 绿色生态新型休闲食品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绿色生态新型休闲食品项目。 |
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主动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扶持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企业与阿迪达斯、李宁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合作,开发休闲、运动服装产品,带动企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完成由贴牌向创立自主品牌转变。重点发展家具制造业,促进林木加工等传统产业由粗放低端加工向中端制造迈进。综合利用服装加工、家具制造原料废料,发展布艺木质家居饰品,延伸产业链条。
专栏6:其它工业重点项目 司尔特肥业水溶性复合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20万吨水溶性复合肥生产线。 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以生产小型农用机械为主的农用机械设备生产线。 废旧服装深加工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立覆盖全市的废旧服装回收系统。 林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板材家俱生产线、180万平方米优质复合木地板生产线。 三联木艺印刷包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为绿色食品配套的特色包装生产线项目。 鑫业纸板、纸箱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亳州鑫业纸制品有限公司建设主要生产用于产品包装的纸板以及纸箱的生产线。 秸秆乙醇基燃料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3亿元,年产10万吨以农林剩余物和纤维植物为原料合成以乙醇为主的低碳混合醇。 环保木塑复合板材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年生产能力15万吨高密度新型木塑复合板材生产线。 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亿元,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提供销售、金融、培训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东方塑料瓦楞钙塑箱项目,总投资1亿元,由亳州市东方包装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200吨瓦楞钙塑箱的生产线。 |
把提升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重点,着力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推进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响我区“长寿之乡”品牌,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体系,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注重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着力开发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用品。探索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健康体验游、生态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依托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园建设,建立药膳制作与品尝基地,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和名医大师预约诊疗服务,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
提升现代物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规范提升一批物流园区和基地,重点抓好保税物流等专业物流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农贸城、工业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按照“互联网+高效物流”的要求,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强化物流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依托医药信息平台,提高现代物流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强现代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水路+公路+铁路”立体物流基础网络。
培育电子商务和商务服务。着力发展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工程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抓好电子商务、电子银行、远程教育、数字家庭等信息平台的示范建设,提高全区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物流配送、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集成应用。重点打造中药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中药材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创建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谯城“特色馆”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城市和中心城镇商贸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商业广场,打造北部新城核心商圈。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发展百货购物、便利商店、连锁超市,构建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体系。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加快农村商贸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向农村延伸商业网点。
创新现代金融服务。创新产业链融资方式,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风险防控等方面创新,引导金融机构简化金融服务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开展知名商标质押贷款业务。加快培育本地金融机构,支持药都农商行跨区域设立支行,扶持谯城湖商村镇银行做大做强,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广印堂、济人药业、药都农商行等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充分发挥银政担、银政保、政府助保、企业贷款、过桥贷款等融资手段,帮扶一批有成长前景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高、精、尖企业进入“新三板”和“主板”上市。争取到2020年,直接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
专栏7:服务业重点项目 亿都国际商贸城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开展建设亿都国际商贸城二期、三期项目。 农村淘宝服务站项目,总投资20亿元,在乡镇布局农村淘宝服务站,建设专业人员培训基地。 金融服务综合写字楼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以金融、外贸、IT等行业为中心的综合智能写字楼。 芦庙高铁周边商业圈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立集物流货运中转站、快捷酒店、商贸为一体的小型商业圈。 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2-3个综合实力强、地区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域。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服务贸易。 养老中心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由老年公寓、养老服务机构组成,有日间照料、康复中心、医疗中心、老年大学等。 亳州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扩建项目,总投资8亿元,在原有的规模基础上进行冷库、分区屠宰项目建设。 高速道口大型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8亿元,在亳州北高速入口和东高速入口建设大型物流中转中心和配送基地。 物联网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6亿元,构建互联网+物流系统,打造互联网物流平台,建造大型物流分拣中心。 欧尚商场超市连锁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化的欧尚购物中心。 工业品批发市场拆迁改造工程,总投资5亿元,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 北部新城商贸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5亿元,在北部新城建设地下商场及娱乐中心,引进大润发、永辉、卜蜂莲花等大型超市。 大型木材综合交易市场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原木交易、木材储存、木质板制品分类储存及家居、家装、商品仓储为一体的大型专业木材综合交易市场。 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总投资5亿元,建立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为药商提供中药材标准化远期交易平台。 百米生活亳州社区电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在北部新城、谯城经开区及主城区建设10万个免费商用WI-FI平台。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布局,全面实施《亳州市中心城区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亳州市中心城区旅游设施专项规划》,加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设施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民营博物馆群,推进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全面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三馆一院”联盟,深化“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保护传承优秀文化。深入开展文物普查,依据文物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三级保护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设立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配合市直部门,重点做好花戏楼、古淝公馆等北关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文物点、古地道、江宁会馆、姜桂题公馆、张虚谷故居等一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和修缮工作。配合推进曹操八角台遗址公园、观音山汉墓修缮保护、道德中宫扩容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十九里关帝庙,牛集殷商遗址,十八里陈抟庙,城父章华台、张良墓、四女孤堆,华佗故居等文物景点修缮保护工作。开展涡河沿线重要历史遗存文物勘查和保护利用工作。开展谯城“老字号”、“老验方”挖掘整理工作,制定非遗项目保护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构建非遗保护、宣传和产业运作体系。加大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力度。
打造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名城。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游、道源朝圣游、中医药健康游、酒文化体验游、老年旅游、休闲度假游。以老子、陈抟等为背景传承道家文化,重点打造姬揣李汉老子祠、陈抟庙、道德中宫等道家文化传承基地;以曹魏历史古迹为背景,构建以涡河两岸历史经典为中心的曹魏文化旅游基地;加强城父千年古镇保护利用,以章华台、张良墓、四女孤堆等为背景,建设楚文化保护基地。加快皖北烈士陵园建设,打造皖北地区红色旅游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亳芍GAP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态观光园,打造以十河大周村、三官核桃林、十八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九里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观光带,发展以牛集圈椅、五马桃园和龙扬苏赵梨鲜花鉴赏、鲜果采摘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游。
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弘扬现代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休闲养生综合体,构建以“休闲农庄·养生小镇·养生度假”为重点的华佗小镇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亳州养生特色小吃街。建设四季常青恒温植物园和温泉度假村,开发集康复训练、医疗保健、智能远程医疗和应急系统为一体的高端现代养老机构,建设针灸、推拿为主要内容的养生调理馆和名医堂。以华佗等名医为背景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掘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设计系列动漫、网游和嘉年华。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规划,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北部新城奥体中心建设,配套建设移动体育场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优先向住宅区配置公益性体育设施,引导企业、民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馆、30分钟体育圈等多样化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结合涡河景观带建设,建设游泳馆、水上游乐设施、绿色环保沿河走廊。培育新型业态,发展户外、电子竞技、体育彩票等新型体育休闲娱乐产品。推广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赛体育,开发半程马拉松、5公里马拉松等群众参与度高的小型竞赛活动;积极与大型健身俱乐部合作,开发区域型赛事活动,打造以养生为核心的体育旅游项目;依托安踏等企业开发适于户外运动、露营、登山等多样化体育产品。促进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会展等相关业态发展。围绕华佗养生小镇建设,同步规划仿地下运兵道建设实景竞技场馆;建设举行大型祭祀、纪念活动、游乐活动的大型体育休闲广场;开发赛龙舟、游汉船、高跷、肘搁等娱乐性强的民俗表演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支持少数民族发展传统体育项目。
专栏8: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乡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大寺生态农业旅游基地、五马桃花园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十河大周旅游生态村、牛集圈椅生态村、古井5A级工业园区、十八里芍药园、云台庵生态园文化旅游项目。 华佗养生小镇,总投资15亿元,建立以养生为主题的温泉度假村、名医名堂馆、恒温药用植物园等。 郑店子生态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汉代实景演出中心、灯光秀、高科技体验区、温泉酒店区、滨河休闲及景观带建设。 陈抟庙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建设陈抟太极文化园、道家养生园、圣恩殿文化园、文昌阁、生态园、陈抟故里、仙山阁文化园、综合服务中心等。 曹氏宗族墓群大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在原有曹氏公园的基础上,建设文化展示区、文物保护区、主体雕塑和碑林区、文化产业区。 华佗文化休闲广场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和华祖庵景区扩容改造,包括五禽戏运动基地、中医保健会所、周边环境改造等设施。 郑店子(中华中医药)健康养生度假综合体建设项目,总投资8亿元,以郑店子温泉度假区为核心,打造与之地位相匹配的“中国大健康养生产业基地”。 亳州民营博物馆群项目,总投资8亿元,建设多个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民营博物馆、艺术馆等,形成独具亳州特色的由社会资本注入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沿河文物修复及纪念馆建设项目,总投资7亿元,建设国学经典纪念馆、三国人物蜡像馆、临涡台复原、三曹文化研究中心、文帝庙修复等。 顺河街建设项目,总投资6亿元,在涡河城区段沿街建设餐饮区、酒吧茶馆区、亳州非遗展售区、客栈民宿区等街区。 汉老子祠暨谯城道源文化生态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老子祠,以老子出生地和道源圣地为主题,给游人提供圣地朝拜、文化体验、养生度假等旅游项目及设施。 涡河沿线水上娱乐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水利观光、水上体验、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娱乐项目。 涡河景观带文化休闲娱乐综合体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把涡河沿岸主城区域打造成具有鲜明亳州风格特色和人文创意体验的“文化休闲大秀场和时尚娱乐消费集聚区”。 亳州北关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综合体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北关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核心对市区各主要历史文化景区(点)进行“大集成、大聚合”。把亳州打造成为“千年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博览区”。 观音寺景区二期工程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沿大观河三公里景观带及两岸居民房仿古改造。 柳湖书院重建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造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柳湖书院,建设陈列馆、藏书馆、讲习馆等主要场馆。 郑店子风景区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地下停车场及配套设施。 陵西湖公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大摆船、海盗船、过山车等游乐设施,同时建设儿童水上乐园、游泳馆、跳水馆等。 影剧院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影视剧广场及观影厅等。 中国酒文化生态旅游综合体,总投资2亿元,对古井镇酒文化和酒产业资源进行融合提升,打造“中国酒文化主题生态旅游博览区”。 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一个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洛神赋》影视实景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演绎《洛神赋》等历史剧实景演艺基地。 江宁会馆扩容项目,总投资1.5亿元,打造集休闲、娱乐、民俗欣赏为一体的景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扩容。 户外营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综合服务区、宿营区、休闲娱乐区、竞技赛区四大功能区及相关配套。 亳州酒文化博物馆项目,总投资1.5亿元,依托曹操贡酒厂现有厂区建设,建设酿酒体验馆和白酒展区两大主体功能区。 商汤文化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商汤文化广场、汤王像、凭吊祭祀台,复建桐宫等。 亳州谯城艺术馆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亳州碑林,办公室、资料室、档案室、艺术家创作室、展览大厅、排练厅、演艺厅等基础配套设施。 群众艺术馆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新建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农业投入,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生态农业强区跨越。
实施粮食绿色增产工程。以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调整粮食种类结构,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技术模式。强化农业科技驱动,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品质、效益全面提升。到2020年,实现创建“20亿斤大粮仓”目标。
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开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设施蔬菜和养生蔬菜,积极创建蔬菜标准园。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依托十八里、十九里、谯东、五马、华佗等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扩大种植规模,制定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为中医药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材料。稳定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秸秆养畜技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苗木、花卉、林果规模栽植,引导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抓好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畜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发展。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化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甲级队”,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区、镇(乡)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家。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管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推广优质农产品认证标识制度,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力争到2020年,新认定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25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60个,新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目标,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田间“四情”监测调度系统,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形成政府公益型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科技中介公司等各类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协作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着力发展农村金融、农技推广、农机推广、疾病防控、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等农业服务业。发展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示范村,稳步推进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专栏9: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城乡一体化秸秆生物能源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设秸秆沼气、秸秆发电、沼渣循环利用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畜牧养殖基地、林果和苗木花卉基地。 高标准农田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实施农田改造,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集高效农业示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果蔬提取物加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从果品蔬菜中提取辣椒色素、辣椒碱等色素生产线项目。 万亩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育苗、生产、展示、交易于一体的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区。 三官核桃林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利用现有的核桃林,发展林下药材种植、畜禽养殖、观光旅游等。 特色家禽生态养殖配送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特色家禽生态养殖基地和种苗配送基地。 优质原料药材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解决道地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工、质检、仓储和供应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 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生猪屠宰、分割,冷链配送等。 |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人口分布、承载能力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打造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环境宜居的现代化新城镇。
第九章 强化主城区建设全力推进北部新城建设。完善80平方公里概念空间布局,扎实推进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中铁合作项目,构建覆盖涡河北岸主城区、华佗、魏岗、五马、谯东、十八里等乡镇部分区域的新城。按照“养生休闲、生态宜居”功能定位,构建“一轴、两带、三组团、四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形成政务文化、养生文化、商贸物流和高端居住等四大功能片区。重点推进会务中心、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等行政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先行,集聚发展人气。打造便捷交通体系。完善路网设施,同步构建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实施涡河大桥、洪河大桥和绕城快速通道工程,高标准建设城市出入口,加快形成南北贯通、布局完整、功能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积极推进新区活水工程。全面完成陵西湖、陈治沟水系景观、涡河北岸、洪河北岸等区域沟塘治理及沿岸景观建设。贯通涡河滨水道路,将滨水岸线与绿地、广场、公共建筑相结合,营造公共开发的滨水活动空间,建设涡河城市风光带、完善周边区域功能配套,带动水系两岸商业、住宅开发,打造北部新区“城市客厅”。强化特色产业支撑。重点发展养生文化、现代服务、商贸物流等三大特色产业。依托创建华佗养生小镇—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打造华佗养生小镇、温泉度假区、四季恒温植物园、名医名堂馆等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人文景观,带动新城文化旅游发展。遵循文物保护与集约节约用地相衔接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体现汉代风格或与周边历史景观相一致的建筑群体,打造宜居宜业的北部新城。
着力优化老城区发展。持续推进老城区拆迁改造,实施道路、雨水、污水、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疏减”既有建筑,有效降低老城区建设密度,恢复古风亳韵。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停车场、便民市场、游园绿地、市民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汤陵公园、曹氏公园、建安文化园、涡河景观带等公园绿地。加大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投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制度,全面完成华佗广场、郑店子、筛子市、柴家沟等棚户区改造任务,安置居民24611户。实施道路贯通工程,全面实现人民西路、汤王大道、新华北路、建安北路、东台路等道路贯通,切实改善老城区出行条件。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推进老城区小街巷、旱厕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增加小街巷绿量,全力提升老城区承载能力。力争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加强城区物业管理,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四级联动综合监督机制,重点加强老居住区环境整治和分类整治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十章 加快美丽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集镇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田园城市、美丽集镇、美好乡村”城乡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打造特色、绿色发展”的目标,以规划编制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环境秩序整治为重点,以文化生态建设为特色,努力建设“产业兴旺、设施完善、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美丽集镇。坚持以美丽集镇建设为统领,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机制,探索集镇公共项目融资模式,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高标准建设古井示范试点建制镇;打造古井、大杨、十八里和十九里等四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整治“卫生、交通、建筑、经营”四大秩序,建立长效整治管理机制,实现“无暴露性垃圾、无骑路逢集、无店外经营、无违章搭建”目标。到2020年,实现美丽集镇全覆盖。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实现。围绕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目标,高起点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注重保护村庄风貌,突出本村特色,彰显皖北风格。统筹做好土地利用、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中心村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天然气输配、村庄道路、危房改造、电力通信、绿化亮化、沟塘治理等工作。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增绿增彩增果”工程,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村落,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光伏扶贫,推动“新村居·新能源·新生活”试点建设。深入开展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活动,加快推进“书香村居”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优化特色产业,围绕粮食、畜牧、蔬菜、中药材、水果等发展“一村一品”,为美好乡村提供产业支撑。2016-2017年优先开展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建设,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努力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由“点上突破”向“以点带面”战略转变。
第十一章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围绕田园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城区交通网络,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我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市县干线公路顺接。重点实施G105京珠线一级公路改造工程、G311徐峡线改造工程;完成S307西外环快速通道工程;加快实施商合杭高铁芦庙、古城站点连接线工程,全力打造高铁综合交通中心,实现高铁、高速公路、公交、城乡客运的无缝对接。建设农村公路网,完善农村公路骨架网络,优化公路路面结构,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构建农村公路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标志、标线、护栏等安保设施,实施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四类、五类危桥加固改造工作,力争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达到4100公里。
专栏10:交通重点项目 G105国道京珠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2.7亿元,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梁、交通工程、管线等,总长62.08公里。 主城区至古城高铁站联接线工程,总投资20亿元,建设主城区至古城高铁站联接线工程。 G311徐陕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6亿元,包括道路及配套管网等,全长36.24公里。 主城区至芦庙高铁站联接线工程,总投资15亿元,建设主城区至芦庙高铁站联接线工程。 涡河隧道工程,总投资12亿元,建设汤王大道跨涡河隧道与建安路下穿涡河隧道。 农村公路及桥梁建设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对谯城区农村公路、桥梁进行升级改造,其中县道63公里、乡道232公里、村道762公里、危桥45座。 跨涡河桥梁建设项目,总投资7亿元,建设西一环涡河大桥、小洪河涡河大桥、牛集涡河大桥、沙土大杨段涡河大桥。 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总投资4亿元,建设芦庙高铁综合交通中心、古城高铁综合交通中心、北部城区城乡交通换乘中心。 S307西外环快速通道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路基路面桥梁、交通工程、管线等。 城乡公交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城乡连接交通工程,加快城乡公交线路建设。 |
实施民生水利工程。实施防洪治涝工程,开展涡河治理前期工作,推进惠济河等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善主城区及周边地区排涝体系建设。至2020年,亳州市防洪堤工程完工,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市防洪达标率100%,乡镇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15%以上,主要中心城镇防御20年一遇洪水,其它地区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完成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工程,维修加固大中小病险涵闸,提高相应区域水资源调蓄供给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农田除涝和灌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饮工程普及率,2020年底前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合做好引江济淮工程,主要河道沿岸实施河灌工程;兴建大沟蓄水工程、大沟提水工程、小型水库建设工程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开展城乡集中供水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大水生态治理,实施亳州城区水系贯通、河道生态综合整治建设,对宋汤河、涡包新河、涡河等城区段进行综合治理。
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承载能力。实施主城区及谯城经开区道路贯通工程,提升新区道路建设标准,形成纵横成网、内围贯通、外围成环的城区路网体系。十八里、十九里、古井、华佗、五马、大杨、十河等城郊乡镇纳入公交覆盖领域,延伸公交通乡镇里程,构建完善、高效、便捷的城市公交系统。科学规划布局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站、光伏充电桩、加油站等基础出行设施,配套建设便民服务综合市场、停车场、变电站等,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开展城区庭院增绿、道路建绿、广场造绿,完成城中村绿化任务,确保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规划建设1-2座综合性公园,提升街头游园建设水平。完善城区景观水系治理,实施坑塘清淤工程。实施西部绕城、北部绕城快速通道绿道绿廊工程。提升城市居住条件,规划建设一批以碧桂园为代表的高档住宅小区,满足居民居住品质需求。
专栏11: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古井镇、城父镇、五马镇、大杨镇、华佗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总投资74.3亿元,建设道路、水厂、雨污水管网、还原小区和农贸市场等。 谯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50亿元,进行棚户区改造,涉及筛子市路东地块、柴家沟及周边地块、西关及周边地块建设等17个地块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户数超过10000户。 北部新城道路、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道路总长30公里及配套管网设施。 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6.3亿元,完善北部新城路网、新华北路、人民路、汤王大道、城市东西出入口等十一个路段建设。 中小河道治理及河闸新建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5亿元,重点对谯城区境内的小洪河、洮河、洺河等进行河道治理并对河闸除险加固。 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对老城区排水管道进行改造,新建雨水、污水分流管网设施。 北部新城智慧城区建设项目,总投资9亿元,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和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等。 商业综合区地下车库项目,总投资8亿元,在华佗广场、曹操公园等10个商业综合区附近,建造10个4000㎡规格车库。 城区河道改造工程,投资8亿元,对谯城区内宋汤河、亳宋河、东城海子及其他小型河道进行贯通、治理美化工程。 水系治理建设项目,总投资7亿元,对谯城经开区水系、小洪河风光带、涡河风光带、北一环及铁路边沟进行清淤、绿化及景观工程建设。 乡镇天然气管道输配工程项目,总投资7亿元,重点实施乡镇天然气管网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7亿元,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厂,铺设管网,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北部新城地下集中车库及人防通道建设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北部新城地下集中车库及人防通道。 陵西湖(陈治沟)公园海绵城市项目,总投资3亿元,规划绿化面积83.08万平方米,进行广场、商业综合体、陵西湖水街、亲水住宅等建设。 北部新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服务中心、综合楼、服务大厅等配套设施。 众筹房产项目,投资3亿元,在北部新城建设公职人员生活安置小区。 大观河桥梁修建项目,总投资2亿元,在大观河(观堂段)修建及修缮桥梁6座。 北部新城图书馆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包括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 北部新城会展中心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为白酒产品、农产品、中药材、包装饮片、手工产品及其他产品展示提供展厅的大型会展中心。 谯城区综合档案馆项目,总投资1.5亿元,按县级一类标准建设综合型档案馆,包括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技术房等配套设施。 地下通道与过街天桥项目,总投资1亿元,在新东方、魏武广场、蚂蚱庙等10个人流量较大的路口,因地制宜建造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北部新城环卫基地项目,总投资1亿元,服务北部新城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转运工作。 北部新城党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新建谯城区党校,提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
专栏12:房地产开发重点项目 5-7号还原小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8亿元,包括廉租房1600套、公租房7000套。 恒大城建设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设高层精装修住宅楼。 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20亿元,在北部新城建设四合院、多层、小高层商业住宅小区。 “亳州杉杉首府”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高层住宅小区。 古井上善名郡建设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建设小高层、高层住宅区包括住宅、商业配套、建设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 北部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内容包括大型超市、商场、城市广场、办公楼、写字楼等。 |
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无线网络等先进技术在社会管理、政府办公、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智能管理系统,提高电子政务效率和决策水平。
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广电网铺设,形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统筹布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市域干线传输网络,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光网城市、宽带城市,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联动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行政流程优化升级,有效提高系统决策支持能力。扩大与居民和企业互动途径,发布政府公开信息,提高网上办事效率。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大力鼓励信息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交通信息服务、网上预约、一卡通、移动支付等新型服务的广泛普及,打造智慧旅游等行业新型服务模式,丰富城市生活。
第四篇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标本兼治,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绿色谯城美好家园。
第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打造生态城区。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加强清洁生产监管,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和关键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能耗水耗低、再利用水平高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着力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循环化发展。积极推动谯城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开发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第十四章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支持谯盛光伏发电、晶科光伏发电、凯迪电力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加快建设。强化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配合全市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市”。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使用太阳能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等节水节能新技术应用。到2020年,我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6.8%、6.4%、4.8%和5.6%。
第十五章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水平,全面完成取缔燃煤小锅炉计划,深化大气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全面禁止秸秆焚烧现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全面治理水污染问题。建立饮用水源地监测体系,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定期评估地下水源地补给区域环境质量,推动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推进雨污分流工程,统筹城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规范农业生产污水排放,安装打药机污水排放处理设备。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全区水污染治理水平。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基础调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监管与修复、工业园区周边区域土壤环境监测与修复、工业用地土壤综合治理。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提高生活垃圾安全处置能力和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十三五”期间,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垃圾填埋厂(临时性)1-2座。
严格控制噪声污染。编制噪声功能区规划,加强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控制,规范噪声达标区建设管理。营造宁静生活环境,确保城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第十六章 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普及环境法律法规,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网络,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切实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基础性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加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干河流、水库、湿地、绿地等保护和管制力度,严禁各项建设占用。整合现有生态用地资源,加强城市公共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用地的最大功能。全面推进沿路、沿河、沿村绿化,构建森林生态空间防护体系。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加强“森林拥抱城市”建设,重点实施济广高速公路谯城段高标准环城林带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8%,建立绿色生态格局,形成功能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专栏13: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柴家沟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4.2亿元,配套完成河道清淤、沿河截污、绿化等。 天然气管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2.5亿元,主要用于乡镇村天然气管道输配工程以及利辛至亳州天然气管线复线、太和至亳州天然气管线、亳州谯城油气及天然气管道维修及安保项目。 北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系景观治理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包括22公里道路、77公顷陵西湖、陈治沟水系治理、20万平方绿化等。 “林拥城”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在城区周围绿化1.5万亩。 中石化油库项目,总投资3.9亿元,建设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配套成品油管道工程阜阳-亳州支线和中石化安徽亳州油库。 乡镇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3亿元,在双沟镇等6个乡镇建造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设施,达到处理污水能力24000吨/日。 谯城区建筑垃圾处理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在魏岗镇境内建成占地130亩,年处理建筑垃圾2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场。 |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第十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重点领域改革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承接下放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实现动态管理,切实做到“政府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共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严格执行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健全城乡统筹机制。构建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人口管理,稳妥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医保扩面提标。实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分开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扩大开放合作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产业合作、市场融合,着力培育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新优势。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工程,坚持招大引强,紧密围绕现代中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派出精干团队常驻“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提升驻点招商成效;利用药博会、徽商大会、酒博会等平台,强化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探索委托招商、专业招商等新方式。鼓励外来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营销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整合招商人才和组织资源,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外贸结构,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着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支持企业“走出去”,重点扶持现代中医药企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对外市场。扶持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强外贸人才引进培养和报关、货运代理等中介组织建设。
第十九章 加快谯城经开区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集聚、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创新经开区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经开区由速度数量向质量特色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谯城经开区升格国家级开发区步伐。力争到2020年,经营(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建成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亮、发展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加强新增区域规划建设,优化整体空间布局,促进生态保护、产业集聚、居住配套、综合服务等四大功能区融合发展。力争2020年,经开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建成区26平方公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积极争取纳入安徽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并力争入选国家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
夯实载体平台建设。完成城市快速通道和药王大道对接。建设主、次干道40条,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结构。规划建设开发区水厂、污水处理厂、110千伏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同步推进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燃气、环卫、综合防灾等配套设施,实现“七通一平”,增强开发区发展硬件支撑能力。加大对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强化产业引领支撑。以安徽省现代中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打造以精致饮片、中药提取、成药制造为主的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集合皖北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保健食品加工、粮油精深加工、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样化食品制造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及布局,创新发展电子原件制造、智能小家电制造、服装鞋帽生产等新型产业,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扩大汽车产业园规模,引进知名品牌,打造辐射皖北、豫东、苏北等地区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集群。继续扩大多层标准厂房建设规模,引导中小企业分类向标准化厂房集中。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依托亳州市进出口中药材检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推动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步伐;支持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等企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服务和物联网发展,提升开发区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争创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创业产权示范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经开区体制机制。推行经开区与行政区“政区合一”体制机制,加强组织机构功能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鼓励采取PPP等方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经开区建设。加快推进经开区企业设立和建设项目审批“单一窗口”服务,逐步实现项目前置审批向并联审批过渡,确保入园项目所有审批手续由经开区全程办理。
专栏14:经开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总投资15亿元,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包括中药展览馆、中医文化展览馆、中医文化体验馆等。 经开区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0亿元,配套包括百货商场、大型超市、沿街商铺、大型车库、写字楼等。 谯城经开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实施经开区内雨污分流管网建设。 经开区综合体育中心,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比赛、健身、举办大型活动于一体的园区综合体育中心。 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3.2亿元,建设处理能力为6万吨/日整体埋地式污水处理厂一座。 经开区行政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机构。 经开区公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谯城区工业园区(羊涧沟)附近规划建设生态公园。 |
着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差异缩小、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十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20项“全面改薄”底线要求,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后勤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基本满足要求。加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规划新建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改扩建小学5所、初中1所,进一步扩大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规划新建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依托市属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扩大亳州市机电信息工程学校办学规模,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加强亳州市第五高级职业高中建设,争创省级示范职业高中。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实现普高与职高协调发展。到2020年,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达到5:5左右。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完善城市新建小区和美好乡村配套幼儿园建设。规划在中心城区新建公办幼儿园16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每年面向社会采取“省考、区管、校聘”的方式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改革。深化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实施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校长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区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实行校长任期制;积极推进校长交流轮岗。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准入规范、交流顺畅、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强名师和名校长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积极倡导教育家办学。
第二十一章 建设健康谯城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确保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满足群众基本服务需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重点学科建设。依托互联网探索“大数据+医疗”,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建成卫生计生信息协同模式,搭建公众健康服务和行政监管平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的目标。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力争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6张;30%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医疗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到2020年建成亳州市中心医院(谯城区人民医院)等6家二级民营医院。加强市、区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省内外知名医院的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加强医疗服务与质量监管,全面实施“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合作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区内“一卡通”;开展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制度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患者双向转诊,合理就医。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完善无偿献血宣传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实施健康管理团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疫情监测、艾滋病防治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巩固结核病防治成果。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实现市、区120资源共享,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抓手,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加强行业监管,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筑牢城乡基层服务网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推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深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新建国医大师工作室、中医馆,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中医专科,95%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快中医药养生、医疗康复服务以及健康文化、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发展。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衔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管理水平。探索建立家庭发展服务体系,提升计生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健全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突出抓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就业岗位与项目衔接,支持联滔电子、喜宝鞋服、安踏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引导农民工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接平台。强化大众创业指导,不断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激励机制,落实创业促进政策,鼓励创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引导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就业技能培训。做好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及新员工岗前培训。“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1万个,新增劳务输出10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政策宣传,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完善退休审批责任制,严把养老基金出口关。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办法,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推进经办管理服务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规范化。加大金保工程建设力度,做好五险线上办理工作。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以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农村五保、生活无着落人员及孤儿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救助为辅助,以普惠政策相配合,以社会捐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和城市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加强养老机构行业管理,促进养老机构安全规范发展。逐步完善全区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制度;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开展社会化经营服务,逐步完善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实现每1000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2张,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80%以上,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建立双拥优抚安置体系。以提升“双拥”创建为引领,以“爱心献功臣”、“解三难”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国防建设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并完善以自谋职业为主、扶持就业为辅的安置方式,多渠道安置退役士兵。
加强劳动执法维权。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推进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参保。加大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征收力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
专栏15: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华佗中医院北部新院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设置床位800张,达到三级甲中等医院标准。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4亿元,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施、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特色治疗区,规范中医治疗设备配备。 北部新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设普通高中学校一座,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公寓、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等。 谯城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5亿元,选址北部新城配备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等。 医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建成1-2家集医疗、保健、养老、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医院,广泛开展“治未病”服务和康复服务工作。 北部新城少年宫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集活动室、实验室、电影厅、小剧场等为一体的青少年学习基地。 北部新城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乒乓球室、台球室、沙狐球室、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等老年活动设施。 北部新城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小学、中学,其中配备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公寓、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等。 针灸养生馆名医堂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以名医行医、养生调理、水疗spa为主的场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8亿元,规划新建花戏楼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号还原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6亿元,选址在桃花园小区、沉香路建设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站项目,总投资1.5亿元,扩(新)建古城镇中心卫生院、谯东镇卫生院、十九里镇卫生院、大杨镇中心卫生院等4家卫生院;新建芍花社区卫生服务站、杏坛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光荣院建设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建设集养老、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用于供养全区老复原退伍军人的光荣院,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中小学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对主城区谯城中学、汤陵小学、丹华小学、薛阁小学以及黉学中学原址进行改扩建,扩大建校规模。 北部新城幼儿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选址北部新城中心城区建设幼儿园16所,其中配备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等。 主城区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选址薛阁、花戏楼建设3所小学。 妇幼保健院中心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集妇产科治疗、保健、科研、培训、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专科医院。 谯城区经济开发区医院项目,总投资1.2亿元,设置300张床位,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谯城区肿瘤医院项目,总投资1.04亿元,设置260张床位,达到二级专科医院标准。 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总投资1亿元,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教育、职业培训的综合性康复机构和技术资源中心。 郑店子中医护理院中心项目,总投资1亿元,设置200张床位,选址谯城区药王大道西、元参路南附近建设中医护理中心项目。 中医专科专病护理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包括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共160余种常见病证的中医专科专病护理中心。 老年病医院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一座二级专科医院。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中心设有残疾人康复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棋牌室、书画厅、公共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小组活动室以及社会工作及志愿者办公室等。 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及儿童收养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服务中心内建设服务大厅,以及相关辅助用房等,建成儿童收养中心一所。 |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人文历史传承示范区。
丰富文艺产品供给。繁荣文艺创作,建立精品创作生产机制,鼓励原创文艺作品开发,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强、有感染力和鉴赏性、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推动文艺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开展文艺交流活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亳文化影响力。积极申报全国“书法之乡”,加大史志编修整理力度,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推动文化惠民“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互联网文化企业开发制作优秀作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培养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骨干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加强文学艺术、文体活动培训,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增强社会责任感。文化建设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提高全体党政干部文化素养。大力培养网络作家、乡土文化作家,壮大文艺志愿者队伍。扩大工作覆盖面,规范建设民间文艺社团,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建设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搭建文艺新业态发展平台,加强文艺新业态管理,支持、引导文艺新业态发展。健全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实施地方曲艺振兴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充分发挥文联、作协作用,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强化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继承创新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把好文艺批评方向盘。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坚定立场,批判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切磋互鉴。
强化文艺宣传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永恒主题,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承继传统文化血脉,结合时代特色,宣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以“九城同创”为指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更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持续开展“书香谯城”建设和国学经典“六进”活动,提升公民素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第二十四章 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坚持有的放矢、分类指导、产业扶贫与扶心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领导联系扶贫和包保网络制度,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
实施产业脱贫。设立产业升级子基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入户工程,支持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开展光伏扶贫和商贸流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建设。
实施健康脱贫。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大病救助制度,防止出现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实施智力扶贫。实施基础教育援助行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为贫困人口子女提供纵向流动的机会。
实施就业脱贫。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至少掌握1项致富技能。搭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对接平台,支持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业。
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支持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
实施金融扶贫。引导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增强信贷投放规模。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政贴息办法。
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积极构建精准到户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完善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十五章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网格化为基础、以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豫皖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机制,预防和化解边界社会矛盾。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提升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着力打造专业化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积极发展公益性服务组织,重点发挥社会组织在安老扶幼、助残养孤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行业协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引导社会组织进入社区,推动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动态化、精细化和多元化。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实施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解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积极推进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二十六章 推动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水平、构建全民共建的公共安全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整顿安全生产秩序。强化事故隐患排查、监控、整改等,实现排查治理工作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全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安全生产法治水平,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部门协同、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格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者行为,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的日常巡查,严惩重处违法犯罪。加强对药物研发机构及研发过程的动态管理,大力推进“规范药房”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救灾与风险管理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利用防灾减灾救灾资源,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舆情引导机制,推进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培育和加强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建成1所标准化救灾储备库,建立救灾应急设备较完善的应急响应救援队伍。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谯城”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网上舆情监管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褒奖见义勇为行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
第七篇保障措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七节 扩大有效投入和消费需求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以重大战略项目为抓手,加强“大、新、专”项目谋划建设,扩大有效投入,带动有效产出。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围绕新建、续建、竣工、储备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四督四保”制度,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确保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强化健全分层分级调度机制,完善项目服务保障。加快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探索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动态,超前谋划,主动对接,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资金支持。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多样化生活性服务消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消费品,促进绿色消费。支持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和平台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农村流通工程。支持城市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新型消费设施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严格执行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第二十八章 提高金融支撑能力着力推广社会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强与各类银行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作用,着力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传统优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助推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进一步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灵活运用多元化融资工具实施债券融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第二十九章 强化人才保障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从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及人才公共服务和人才生活保障等方面,出台若干优惠政策,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加大人才培训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通过与高校合作,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轮训,搭建我区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提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鼓励机关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职业类院校,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高高技能人才技能,用好一线高技能人才资源。成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站”,发挥名师“传、帮、带”优良传统,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激励机制,设立人才培育基金,开展“百名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实施在外谯籍人才回归工程。不断完善谯籍在外人才库,主动加强联系沟通,引导谯城籍人才回乡创业创新。到2020年,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优质的产业创新团队。
第三十章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着力破解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和要素制约,营造便利、有序、包容的营商软环境,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将我区打造成为行政效能高、兴业成本低、人居环境优的区域之一。
构建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建设并联办理一站式服务体系。清理规范行政收费和中介服务,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建立健全互联互通、开放便捷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指导、服务、监管“三位一体”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政府信息整合、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透明度。探索建立行政服务效能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健全法制化营商环境。加快实施行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载体,强化产业集群集聚,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配套环境。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惩处垄断、不当竞争和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制化营商环境。
建设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围绕“信用谯城”,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等多种业态。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行为黑名单制度,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开展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试点示范。
专栏16:综合类重点项目 电子政务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电子政务综合楼、综合服务大厅及配套设施。 安全生产信息化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安全信息实时收集中心、灾害预警设施、安全生产培训基地等设施。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总投资1.5亿元,建设食品安全检测检验实验室、食品基层检验点、辅助用房等基础设施。 信访工作中心站项目,总投资1.4亿元,建设办公场所、矛盾调解中心、基层接收服务站等基础设施。 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建设集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人才培训基地。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与党员活动中心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反腐案例展示厅、信息化教室、党员交流学习中心等基础设施。 标准化救灾储备库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粮食储备库、器械储备库、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职,切实使党和政府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推进公共决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推进权利运行公开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等制度。广泛发展基层民主,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职权法定原则,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监、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加强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重点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公共安全、重大项目建设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推进公正司法。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积极推进司法机制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等司法活动,充分发挥律师队伍在维护司法公正中的作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完善法治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决预防和惩治腐败,促进党风、政风根本好转。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途径。推进巡查、审计监督、重要岗位轮岗、制度规范“四个全覆盖”,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持抓好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三十二章 强化保障机制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加强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实现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根据各类规划,切实谋划未来5-10年重大项目,力争每年新谋划储备项目不少于400个,总投资不少于1000亿元。提升项目谋划水平,提高谋划项目落地转换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统筹推进项目工作,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重点项目梯次推进格局,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加快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化解资源过度消耗、空间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矛盾。
营造实施规划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纲要》实施宣传,使规划深入人心,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注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运行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区政府提交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区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专有名词注释:
1. 30分钟体育生活圈:以服务人口为准则,以市区步行30分钟,郊区骑行30分钟“体育圈”为半径,以市、区体育中心为骨干,以街道(乡镇)中型市民健身中心为枢纽,以社区(行政村)小型市民健身中心为重点,以社区健身苑点(农民健身工程)为基础,以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体育设施、社会经营健身场所(俱乐部)、公园绿地体育设施、晨晚健身广场为补充,形成体育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
2. 15分钟健身圈: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ss_c=ssc.citiao.link">体育设施,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用于15分钟课间健身、15分钟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15分钟健身休闲等短期时间运动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并最终形成体育设施网络。
3. 三线三边:具体指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201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提出,安徽省将在未来三年,分三个步骤推进治理工作。第一阶段将集中1年时间,基本消除垃圾污染,使“三线三边”环境有明显改观。第二阶段主要推动治理工作由主要道路、重要节点向周边区县、乡镇(街道)、村庄延伸。第三阶段基本实现省域范围内环境治理全覆盖,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4. 一村一品:2011年9月农业部提出,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5. 森林拥抱城市:森林拥抱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森林拥抱城市极大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成为全社会办林业的有效载体。
6. 治未病:中医名词,出自《皇帝内经》。是指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7.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提出。
8. ppp模式:起源于英国,是一种融资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通常译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9. 全面改薄: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的简称。主要提高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壮大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以便学生获得更好教育。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
10.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11. 长江经济带战略: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主要任务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12. 亳州九城同创:为加快亳州豫皖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建设生态和谐、环境宜居的美丽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九城同创”活动。从2014年起,开展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双拥模范城、园林城市、智慧城市和新能源示范城市的“九城同创”。
13. 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2015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提出调转促“4015”行动计划确立四大发展目标,即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四是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五是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六是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七是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八是县域经济振兴工程;九是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十是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强化五大保障措施,即强化项目带动、强化改革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强化环境营造、强化政策支持。
14.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15. 新三板:是指由中国证监会、科技部发起和组织,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专为国家级科技园区非上市科技公司提供的代办股份转让平台,于2006年1月设立,现主要针对中小微型企业。
16. 股票主板: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股票交易市场,二板是创业板,上市标准较低,主要以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
17. 首善之区:现在人们一般把各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称作首善之区。这既包括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把谯城打造成亳州市工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文明三个“首善之区”。
18. 三馆一院:由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大剧院四个项目组成。
19. 移动体育场馆:采用环保材料通过拼装搭建而成的体育场馆,更能适应场地的变换,其具有良好的可移动性、投资小、绿色节能、受场地限制小等特点。
20. 书香村居:根据《亳州市书香村居建设实施方案》,各地组建覆盖城乡的宣讲队伍,利用道德法律讲堂、市民学校、农民文化乐园、农家书屋等阵地,采取“每月一讲、合并开展”方式进行宣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书香建设覆盖到全市1260个村、90个居委会的每一个村居。
21. 中国制造2025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标签: 规划 谯城区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