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镇“十四五”规划发展思路

红心镇“十四五”规划发展思路

一、“十四五”时期工作安排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村“三大革命”。优化土地三权分置,落实省委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盘活集体资产,实现“农村三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我们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凤阳县县域东南部发展中心,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居住、商贸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生态旅游城镇。

修编完善红心镇总体规划(2014——2030),使其对红心镇未来5年发展更具指导意义。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生态环境,吸纳更多人聚集到城镇落户、创业发展,使城镇的功能更加完善,更能发挥其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

(一)、打牢根基,振兴经济。一是突出提质导向,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动农业由增长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推进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创建。二是突出效益优先,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身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特色消费、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增长点,让农业在文化上有说头,在景观上有看头,在休闲上有玩头,在经济上有赚头。三是突出利益共享,抓“带动”促衔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关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整治环境,改善生态。以“清堆”行动为抓手,落实“五步创建法”,以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为目标,让乡村美起来。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加快建设绿色红心、美好家园;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给农民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着力厚植文明乡风,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三)、强化基础,助力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在省江淮杯特殊贡献奖和县濠梁杯金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最后一公里”灌溉渠道建设,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和效益,让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人队伍建设;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增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加大种植品种区域化。立足红心镇土地、水源条件和农民经营习惯,在七里、岗代、荷塘、界牌等村打造6万亩“有机稻米”基地,在李武、蒋庄、侯王、乌罗村打造万亩油茶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好荒山、荒坡,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

(四)、创新方法,维护稳定。一是切实解决群众矛盾,在县委徐书记“盯管跟、拖拉拽、戒劝返”九字方针的要求下,强化源头化解和属地管理的责任,继续实行“五步化解法”,及时、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二是加强治安巡逻,将治安巡逻与秸秆禁烧、双提升宣传、扫黑除恶等结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创造和谐平安红心。

(五)、聚焦扶贫,稳步脱贫。遵循小康道路不落一人的原则,在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下,严格执行省委“两该两不该”指导思想,按照计划实现贫困户分类、分年度顺利脱贫。切实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广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强力扶植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建设。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健康脱贫“351”兜底保障和慢性病门诊“180”补充医疗保障政策,实现稳定脱贫。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十四五”重点推进项目、重大事项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红心镇始终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紧紧围绕“平安生态立镇,绿色共享先行”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实现生态经济共同发展。

“十四五”规划拟发展的重大任务和计划实施的重大项目

1、改善镇域道路交通规划

县级公路:红梅路,是红心镇的重要交通通道,规划二级公路,道路红线控制24米,镇区段将过境交通由镇区北侧绕出。建设红心镇区北外环道路,形成“三纵三横”道路网建设。

2、调整教育机构规划布局

小学教育:镇区西南部,镇幼儿园附近新建1所小学,实现教育用地布局相对集中。

3、调整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布局

在镇政府南部规划建设镇中心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结合政府办公布置影剧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活动站等设施。配套建设城镇公园,布置运动器械、活动场地;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设施场地保障。

4、旅游规划结构

旅游结构规划为“一核、一廊、多点”。

“一核”:即镇区旅游服务核,主要以镇区文化特色为发展依托,结合人文特色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以镇区配套服务设施为基础,打造区域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会议度假、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接待核。

“一廊”:即红心林场及蚌埠坦克学院训练基地,打造红心林场绿色经果林旅游基地和坦克训练观赏区,形成镇区中部南北向生态旅游廊;

“多点”:内多个旅游景点,如镇区人文旅游景点,燃灯水库、白山凌水库自然风光旅游景点,大詹温泉度假村,蒋庄、李武旅游示范村等等,规划通过旅游线路将镇域内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旅游环线。

5、旅游设施规划

旅游设施采用“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三级服务体系。旅游区规划旅游镇1处、旅游村2个。

旅游镇:即红心镇,配套建设星级酒店、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金融服务、餐饮、邮电和综合门诊等。

旅游村:即李武村、蒋庄村,建设特色餐饮住宿、停车场、游客服务站等。

旅游点:在白山凌水库周边,结合周边村庄规划布局旅游用地,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接待点。重点建设观光接待点,开展家庭式旅馆服务,强化餐饮和住宿配套功能。

6、绿地布局

打造东部滨河校园景观风貌区形成滨水绿地:沿燃灯水库上游水系河渠两旁布置,形成集休闲游乐、生态、养生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带。将农林用地沿水系河渠旁引入布局,形成生态廊带。远处辅以田园风光。

7、适度规划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布局

(1)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①产业发展策略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引导镇域内分散的工业集中布局,构建支柱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产业布局合理化;

②.产业布局

规划红心镇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企业为主,红心传统工业以大米、油茶、板栗、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今后仍以发展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为主导,积极引进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镇区工业总体布局采取相对集中形式,规划工业用地,结合现状调整红心镇区工业及仓储用地布置,镇域工业主要以保留现状梅市工业用地和李武瓶装饮用水厂为主。

(2)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①产业发展策略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积极发展旅游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②产业布局

以商贸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业来活跃三产,在中心镇区内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综合交易市场、商业街,服务于镇区内外居民;同时进行观光农业示范园旅游为项目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城郊农业和农家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镇域中部依托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发以养身度假、休闲洗浴、特色餐饮等为主题的配套服务产业链,南部依托白山凌水库、红心林场等自然资源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带动商贸业,以商贸业丰富旅游业,互相补充促进,共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8、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建设镇区综合农贸市场位于仁家巷和红梅路交叉口西北处,内容包括农贸市场、综合百货、城市综合体,商务办公、宾馆酒店、沿街商铺,小尺度的特色商业街等形式。

针对发展思路,提出如下实施措施: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政策资金,依据项目资金建设程序抓好落实。

结合红心镇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对接项目相关职能部门,获得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促进项目早日落地。

项目谋划:

建设镇区综合商贸服务中心;

迁建一所中心小学;

打造燃灯水库上游滨河生态景观带;

建设一座镇区休闲娱乐文化广场;

建设一座微小创业园。

标签: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