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全椒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回顾和形势需求

1.1 发展回顾

1.1.1 全椒县“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县科技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会议精神,重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体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建设创新型全椒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全面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全椒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1)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

根据安徽省政府《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和滁州市“1+4+N科技创新政策精神,我县对原科技创新奖励政策进行了修改,研究制定了《全椒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奖励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全创新创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技保险、推进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十个方面给予奖励,奖励力度大幅提升、含金量高,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

(2)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15年,我县研发经费投入2.25亿元,2020年度研发费用上报5.78亿元,比2015年增长156.89%,已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3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及产业发展持续推进

加强政策宣传,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全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目标任务为46家,目前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3家,已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30.9亿元。

4)企业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全县共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个,其中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颐高万创空间获批市级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滁州一号信息港产融孵化器有限公司投入运营,为初创期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团队提供低成本、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服务,降低创业企业的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

5推进企业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

县政府分别与中国电器院、天津大学、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柴动力、金桥德克、悦达实业、中益新材料等40多家企业分别与天津大学、江南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等大院大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养科技人才,研发新产品新工艺。

(6)高层次科技人才持续引进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引进项目、人才引进人才”的理念,对携带科技成果来全落户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帮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创办企业、申报专利等事务。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院士9人,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争取扶持资金1600万元;申报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获市天使投资资金2600万元。其中许从应、王陆平团队入选安徽省首批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康文兵团队、宋福全团队、赵毅团队获批市天使资金2600万元。苏万华院士与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孙钧院士与安徽中益新材料有限公司、袁渭康院士与安徽亚士创能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院士工作站,帮助企业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主持新产品开发活动。

1.1.2 全椒县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十三五”期间,虽然我县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人才短缺。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县目前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引进高技术人才难,存在“引进难,留不住”现象,科技人才紧缺。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少且规模小,研发机构少,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和产品多年一贯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产品少,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少、知名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弱,难以适应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研发推广力度不大,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结合。尤其是缺少自主技术和核心技术,经营信息化、质量标准化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总体滞后。四是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科技与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业的渗透融合不够,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产业融合度不强等。

1.2 形势需求

1.2.1 市内外科技创新形势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从微观到宏观各层次各领域的技术都在加速突破,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涌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面临系列障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

从国内看,我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全方位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城市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引进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设置壁垒,对我国利用国外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促进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省内看,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党中央赋予安徽的时代使命。

从我省看,安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环境承载力持续加大,安徽经济增长迫切需要由量向质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省各城市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抓手。

从我市看,在省内外经济、科技、国际贸易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十四五”时期滁州市科技创新发展自身也面临一些挑战。“十三五”末,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前三名,主要指标增速稳中加快、位次前移,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和创新双轮驱动。多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滁州叠加,成为滁州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代机遇。

1.2.2 全椒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尤其是新常态下的科技工作,必将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开放与竞争并行的外部环境。推进长三角区域化发展战略以及充分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和技术的同步转移,带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发挥后发优势,就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承接技术转移、加强自主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智造强县”的现代化全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2 总体思路

承接转移: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机遇,以产业转移带动技术转移。

促进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自主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实施跨越: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3 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推动全椒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坚持战略引领与聚焦重点相结合。围绕全椒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紧抓国家战略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启动实施关系长远、影响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强化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更加高质量地推进全椒科技创新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与深化协同相促进。以更开放的视野谋划推动全椒高水平科技创新,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产业分工协作,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创新要素区域间加快流动。

——坚持改革创新与服务民生相协调。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福祉,切实增强全椒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2.4 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为全县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突破性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提高。

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40家以上。“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项以上。实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5%以上,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76%,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全覆盖。

到“十四五”末,全县农业科技综合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建立若干个以蔬菜为主的城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粮食、油料、蔬菜、畜禽、水产生态经济产业带。重点建设一批主要农作物种子及生猪、家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及其配套技术,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十四五”期间,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

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载体,培养和锻炼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十四五”末,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

第三章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

3.1 主要任务

3.1.1 推进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着力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和理念,努力推进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地舆论环境。坚持开展“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和法规;在县政府网站上大力宣传我县科技创新典型和成果,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营造良好地政策环境。及时兑现科技创新政策,发放科技创新奖励资金,鼓励全社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地服务环境,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深入企业和基层调研,了解掌握企业和基层需求,及时为企业和基层排忧解难,全力为企业和基层做好服务工作。

3.1.2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着力推进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和大院大所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借力院校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科技孵化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技术战略联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1.3 推进科技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科技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强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进一步打通“绿色通道”,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注册审批、资金拨付、社会保险等事项,相关单位指导企业申报“特支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221”产业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团队等项目。畅通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渠道,对做出突出贡献、有参政议政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优先纳入“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人选。

3.1.4 推进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科技研发经费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银行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比例。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推动银企有机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3.2 发展重点

3.2.1 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资源向全椒布局,培育和引进公共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服务等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创建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力争到“十四五”末,全柴动力建成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希普生物研发中心建成使用,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40家,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

3.2.2 产学研合作发展工程

以电子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现代农业、新能源为主导产业,在我县与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良好合作基础上,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全转化。加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2.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

按照“分类培养,扶优助强”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进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税收优惠政策,统筹协调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集中力量打造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和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全椒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四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1)电子新材料。推进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固体物理、电子材料物理化学、电介质物理、电子材料与功能器件、混合集成电路、传感器及其应用电子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实施国家“02专项”等重点项目,为国家LED产业发展和国防、航天事业建设提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关键性新材料。将全椒电子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大型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和国家“02”专项研发基地。

2)应用型环保新材料。依托亚士创能、金桥德克、天安新材料、禹王科技、中益新材料等企业,重点推进水处理、热处理、土壤治理、固化剂和增强材料及装饰材料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努力打造国家级应用型环保新材料生产基地。

3)节能环保发动机。依托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发动机设计理念,采用四气门、双顶置凸轮轴等技术,研发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节能环保系列汽柴油发动机;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智能装配、在线检测等技术,对发动机加工、装配、出厂试验等进行技术改造,购置智能装配机器人、全自动工作站等关键装备,全线配备零部件数据采集系统和追溯管理系统,组建发动机缸体、缸盖柔性加工线,高柔性、全自动混装装配线和出厂试验生产线等。

4)白色家电产业。依托创维科技、富达机电、金帅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提升冰箱、空调、智能等家电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LED光电、网络通讯设备等技术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采用超级节能、变频等先进制造技术,向节能型、超低温、静音型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依托科昌机械、中诺模具、伟嘉装备,以非标家电模具设计、制造为主业,采用CAD/CAE/CAM技术,实现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开展多轴搬运工业机器人研发,开发五联动伺服输送机械手以及冷凝管自动切剪和胶带贴覆技术。提高我县模具企业专业化、标准化、协作化程度,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5)动力机械重要零部件。推进新型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连杆、活塞、发动机供油系统和变速箱及车用智能系统以及精密铸件、高档铸件研发与产业化,提高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节能环保系列汽柴油发动机配套率。依托全柴集团、悦达实业、丰源机械等企业,着力打造动力机械重要零部件基地。

6)新能源。开展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转化技术研究,提高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转化效率。着重实施好龙源风电、中广核风电、凯迪生物质发电、旭能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

3.2.4 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抓好加快融入长三角,对接“大江北”发展机遇,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需求,开展人才队伍调研,完善人才信息库和需求库建设,有针对性地招引高端人才(团队)。利用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交流平台,主动吸引南京及江北新区有序疏解的带项目、带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我县龙头企业如全柴集团、南大光电、亚士创能等企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以商招商、以才引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完善院士工作站、名专家工作室等运作机制,探索联盟式、兼职式、候鸟式等柔性引才方式。

3.2.5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程

以现代农业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重点开展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再创新,突出引进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保健栽培,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有害生物控制技术。重点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重点开发应用一批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共性技术,开发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灌溉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节水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围绕我县“一只小龙虾、一粒虾田米、一颗薄壳山核桃果”,打造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区域化农业。加快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高产创建、畜禽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3.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围绕水资源保护和城乡环境治理,推广应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城镇生活污水低成本处理技术,城市固体垃圾的集中处理和有效利用技术,工业废弃物、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

(2)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节约使用能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推广电、热、汽联供,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加强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杂症的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糖尿病、老年性疾病等见多发病的预防诊疗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先进避孕节育技术,推动优生、优育。

(4)利用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等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报、监测、防御能力。

第四章组织实施和工作保障

4.1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统筹协调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部门间科技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动员全县科技力量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管理等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效益。

4.2 强化政策保障

扎实抓好科技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重点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全椒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特别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4.3 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制度和增长机制,要严格按照中部地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1%的比例的要求,落实好财政科技经费,并切实做到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率高于县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

4.4 强化人才保障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以能力建设、业绩导向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维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消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性障碍。

进一步完善培养、选拔、使用、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经验,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政策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完善从校园招聘、异地招聘和海外招聘三大人才招聘措施,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和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纳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特别是吸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制定并认真兑现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问题。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动员争取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在全椒高新技术企业交叉任职或兼职。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重视学术研究人员,而且要重视应用开发、技术推广型人才及有科技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4.5 强化环境保障

加强创新文化培育,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和应用,不断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加大科技奖励力度,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为促进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科技执法力度,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科技工作方针、政策能贯彻落实到位,使科技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创新 十四五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