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郊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规划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专项督导自查报告(灰河乡)

铜陵市郊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规划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专项督导自查报告(灰河乡)

根据《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规划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铜教督〔2020〕12号)要求,现将郊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规划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铜陵市郊区区域面积650余平方公里,现辖一乡五镇两个办事处和一个区直管社区,人口近25万。现有中小学校52所,其中初级中学6所(包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46所(含教学点10个),中小学在校生10564人。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全部在小学)共有27所,学生数1473人,教师241人。全区目前没有寄宿制学校。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规划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

(一)合理规划乡村学校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近年来,郊区政府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10月前,郊区原有学校经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调整,学校趋于稳定,标准化建设完成,2013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标国家验收后,学校教育又向优质均衡迈进。2018年10月区划调整,原枞阳县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划归郊区管辖,江北三镇学校虽然于2016年在枞阳县通过国检验收,但部分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离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把办好小规模学校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在相关工作会议,多次研究解决小规模学校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建设运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区级政府统筹,健全协调机制。同时加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将小规模学校纳入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巩固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监测中。为每所学校配备责任督学,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发挥督导作用,督促改进,以评促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深入调研摸准实情

近三年来全区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2018年出生2483人,2019年出生2178人,2020年一月到八月出生1170人。近三年来全区在校学生呈平稳下降趋势:2018年在校生11942人,2019年在校生11301人,2020年在校生10564人。根据郊区地域现状,铜山镇、安铜办两块飞地以及桥南片人口被市区虹吸的效应,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流出人口还将逐年增多,生源数量预测还会继续呈逐年下降趋势,小规模学校还在增加。

我区2019年度上报小规模(含100人及以下)学校有23所(其中有教学点9个),学生数合计1091人,共有107个教学班,生均班额10.19;教师190名,师生比为1∶5.74。

2020年暑期按照规划通过初步整合后,原23所小规模学校减少了5所(周潭镇吴桥小学、枫林小学、鹞石教学点、老洲镇李沟教学点、铜山镇显化小学),秋季开学统计时,由于郊区偏远农村小学基本上是毕业学生多,招收新生少,外加学生随父母生活转出、城镇化人口流动及学龄儿童数减少等多种原因,区内小规模学校趋于扩大趋势,又有9所小学学生数降到100人以下,全区现有小规模学校27所(其中教学点10个),约占小学学校总数的59%;小规模学校学生数1473人;班级数为133个,生均班额11.08;教师数241人,师生比为1∶6.11。其中10个教学点共有学生226人,教师57人,师生比为1:3.96。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办好小规模学校,首先要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郊区政府在乡村学校布局规划中,第一,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服务半径和乡村未来发展等因素,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切实防止因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学生上学困难,努力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出现新的“空心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第三,注重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过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教师、统筹教学等,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使小规模学校布局结构在乡村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郊区没有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原则上保留小学低年级和难以合并的年级,涉及到小规模学校撤并的,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

根据2018年市教育规划意见,结合郊区各乡镇生源变化情况,重点展开学校合理规划调研,依据区、乡(办)、村、校具体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学校规划和整合意见,江北三镇中心学校按照区域具体情况,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的小规模学校。规划提出周潭镇将保留5所小学;陈瑶湖镇保留3所小学;老洲镇保留7所小学。并适当保留部分教学点,视生源情况再作必要的调整。教育局按照规划逐年安排学校的建设项目和调配师资力量。

对撤并学校严格履行方案制订、论证、公示等程序,并切实做好学生和家长思想工作。撤并后的闲置校舍主要用于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校外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文化活动基地。周潭镇在学校合并中采取与公交公司联系通过加密车次来解决上、下学交通问题,并落实学生午餐问题,原有学校保安完成护送学生上、下学,加强安全保护,同时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目前运行良好,无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对于区小规模学校,采取分类建设发展:如必须保留学校和当前“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积极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4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政策,统筹考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因素,结合财力状况予以保障,严禁乡镇中心学校挤占小规模学校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针对学校特点,实事求是确定建设项目和内容,制订具体实施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合理确定学校校舍建设、装备配备、信息化、安全防范等基本办学标准。加大投入,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建设进度,同时精打细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推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避免浪费,坚决防止建设豪华学校。

2019-2020投入836万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是规划布局调整保留的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按省定标准,加大投入增添功能教室、绿化美化校园等,提高学校的图书、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不断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和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如周潭镇大山小学改建综合楼,周潭镇联合小学改造水冲厕所等项目。全区各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为教学所用。乡镇中心学校对于闲置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划转调拨到规模较大学校用,让现有教育资源存量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近几年,对生源集中乡镇中心学校加大投入,通过增加校舍、调配教师、规范招生管理等措施,有序加强镇中心学校建设,如对陈瑶湖镇中心学校增建综合楼,补充校舍不足的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大班额现象。

5、加强教育信息化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实现小规模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求,以外语、音乐、美术、科学课程为重点,提供丰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保障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等短板。发挥好优质学校、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同步课堂、公开课、在线答疑辅导等方式,促进小规模学校师生与优质学校师生共同在线上课、教研和交流。发挥政府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软硬件建设。选派区内经验丰富的教研人员、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赴小规模学校开展经常性指导,提高发展和应用“互联网+教育”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6完善育人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服务对象大多是偏远乡村贫困程度较深、无力送子女进城上学的弱势群体,全面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目前我区依据部分学校小型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的情况,积极开展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益探索。

一是着力打造小班化教育特色。立足郊区学校普遍班额较小的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小班化教育”品牌,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备课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更新和完善,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切实提高育人水平。目前试点运行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教育局、市级媒体、区人大和区政协的一致好评。

二是实施特色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学生体质健康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足球进校园、小学生运动会、小学生艺术展演、小学生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演、“小孝星”评选等活动,初步形成了“人人有活动、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如小规模学校东风小学小小气象站、金华小学花样跳绳、马鞍小学唱响黄梅等活动各具特色。

三是探索发展路径,提升办学活力。积极探索推进特色化建设,实施个性化教育,不断激发学校活力。发挥中心校辖区内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小规模学校教师开设外语、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引进名校名师课程,通过同步课堂、公开课、在线答疑辅导等方式,促进小规模学校师生与优质学校师生共同在线上课、教研和交流。区教研室对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指导,通过课程整合、师生互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交互使用,优化教学过程和内容,为学生创设宽松、灵活的课堂教学情境,给小规模学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助力小规模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托起乡村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二)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是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难题,它不仅仅只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了生源不断流失、文化传承受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等一系列难题,是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的根源所在。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是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关键。从师资问题这个根源入手,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正常化、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

我区现有27所小规模学校,专任教师241人(男131、女110),每校平均约9名教师;学历结构:中专12、大专88、本科及以上141人;职称结构:初级80、中级133、高级11人;编制内203人,其他38人(人事代理等);50-55岁38人,56--60岁22人,50岁以下181人。从整体统计数据看,男女、学历、职称、编制、年龄比例尚好,但具体到学校并非那么平均。

我区从教师培养培训、招聘补充、提升待遇、职称评定政策倾斜等多方面重视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补充学科教师充实乡村学校力量

郊区根据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在充分调配内部教师情况下,近年来招聘学科教师,仅2020年暑期就招聘补充教师50名,直接补充到区乡镇学校,重点加强薄弱学校教育力量。

2、建立培训培养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国培”、“省培”计划及相关专业培训等方式注重加强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自主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参训率达100%。每年约安排骨干教师100人次参加专业培训,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近几年,安排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华师大、南京、重庆、绍兴等地进行专业研修,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3、开展支教交流提高业务水平

每年组织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支教交流活动,选派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区教育局成立区7个不同学科“名师工作室”,选派小规模学校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加强全区教育研究促进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交流,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分析,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4、推行“区管校聘”改革加强教师流动

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核定的编制,及时为乡村学校配备合格教师,保障所有班级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格执行教职工编制标准,严格教师准入,为义务教育学校配齐合格教师。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统筹调配城乡教师资源,解决教师缺少的问题。

5、推进对口支教,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切实做到真帮实扶。消除城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推进城镇学校教师定期轮流到乡村学校任教。强化对小规模学校教研工作的指导,鼓励城乡间学校采取同步教研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帮扶乡村学校中的作用。

6、制定倾斜政策保障教师队伍稳定

对小规模学校实行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师。将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切实落实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政策,并优先满足小规模学校需要,保障乡村教师职称即评即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规模学校合理规划与投入建设问题

郊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绝大多数地处偏远,生源还在不断减少,小规模学校呈上升趋势,客观而言,小规模学校布局很难适应乡村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和常住人口出生率的变化频率。江北三镇原有小规模学校基础设施弱,投入建设资金缺口大,外加江北三镇学校布点受省、市大规划、大建设因素的影响,还有地方乡村对学校去留思想顾虑小规模学校规划及建设进程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而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短时间难以一下子彻底解决。

2、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问题

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效应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劣势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农村学校原有的优秀教师也相继流入城镇。输入不足和过分输出最终导致小规模学校师资的匮乏,进而造成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专业发展前景渺茫,教师流动、退出与补充存在困难,在“开足、开全、开好”国家基础课程上还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3、小规模学校办学活力与教育质量提升问题

优质师资的不断流失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变差,而与此同时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突出,使得有条件的农家子弟纷纷转出去上学;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涌入城镇,随迁子女也随之离开了乡村,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生源不断减少,而小规模完小和教学点在增多。师资与生源的双重流失,又反作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大了其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难度,使乡村小规模陷入了一个教育资源流失、教学质量低和发展水平低的不良循环之中,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统筹规划,采取更有力措施,落实乡村学校合理规划和建设工作,激发办学活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1、推进规划布局加大建设力度

由于受江北区域整体规划不确定因素影响,学校规划建设受到一定牵制。如周潭中心学校现有学生600多人,根据城镇化进程和澄英高科示范园建设引起的人员集中拆迁安置和聚集,学生规模将在此基础上仍有提升,预计发展规模到1000人左右学校。但现有的周潭中心校校园周边布局拥挤,没有任何拓展空间,不能满足该镇小学生就读需求。急需要重新选地迁建,并且需要资金5000万元。

此外江北三镇学校信息化起点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江北三镇学校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学校网络环境;提升师机比与生机比和班班通升级改造,解决江北三镇学校班级的设备升级更换;同时推进建设城乡学校智慧课堂,实行教学点智慧课堂与在线课堂改造,建设区级统一直录播网络教研综合平台,为乡镇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奠定基础。

2、优化教育资源破解发展难题

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其根源是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治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须在消除区域比较优势,通过促进城镇中心校教师正向流动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中去,鼓励中心校优秀教师重点帮扶、下乡支教,破解当前教育资源逆向流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推动教师走教常态化来破解农小校有关国家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创新小规模教师补充机制,补充奇缺的小学科教师;同时在小规模学校教师待遇上,加大倾斜政策;在专业发展上,加大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的力度,重视小规模学校优秀师资力量培养。同时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整合自身拥有的有利于发展的各种优势要素,发挥集聚优势,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

??加强对中心校的管理和评价,在中心校校长等管理层的考核时,将其辖区内各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成效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通过这种管理评价上的变革,促使中心校的经费、设施和师资等优质资源向小规模学校流动,破除“中心校至上”“成绩至上”的考核等观念下潜在的利益驱动,真正发挥出中心校管理体制的优势,以城镇中心校的发展带动、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3、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教育质量

激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赋予他们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根据小规模学校特点,打破传统学制束缚,探索“小班教学”“复式教学”“混龄教学”“跨级教学”“混合教学”等新模式;将小规模学校同一方水土的生命、生活、生态联系起来,将地方、环境、社区中的教育资源融于课程,让生长在乡镇农村学生,熟悉、热爱、认同家乡,探索现代田园教育,促进小规模学校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

?乡村小规模学校要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要树立办学自信,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新形式来实现自我价值,善于发现和运用自身优势资源来办学,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特色,开发特色鲜明的师本课程、校本课程及生本课程,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蜕变和升华,真正走上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探索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把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当地乡村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研究所遇问题的破解之道、共同分享探索形成的成功经验、共同使用开发创生的教育资源。通过“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建立校长网络论坛、教师网络教研、学生网络互动,形成乡村教育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联盟,激发乡村小规模学校活力,找回发展自信、找到发展方向、找出发展道路。

办好乡村小规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担任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要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结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更加有力地托举起乡村教育的希望。


二0二0年九月三十日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专项 教师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