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强化政策举措,克服疫情影响,围绕年初工作计划,确立重点,突破难点,全局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协调稳步推进。
一、就业创业
准确把握当前疫情防控和就业形势的阶段性变化,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确保实现疫情防控和稳就业促发展双胜利。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搭建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平台促进就业,就业创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通过对接就业岗位、建设扶贫载体、强化就业技能等方式,全力帮扶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
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4万人。认真落实就业援助政策,为1419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894.92余万元;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和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分别发放稳岗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3.28亿元、44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5%,低于省控目标0.75个百分点。
2020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8.73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以省内转移就业为主,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增加,其中省内转移90.57万人,省外输出28.16万人。
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全年完成就业见习438人。跟踪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4271人、就业率99.3%。完善创业扶持政策,4家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孵化基地)顺利通过复核。
2020年,全市举办“春风行动”等系列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24场,提供岗位16.24万个(次),贫困劳动力达成就业意向3.18万余人;评选就业扶贫示范村67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62个;全市组织开展劳务品牌培训12107人,返乡创业培训3466人。全年组织6042人参加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5亿元,成功扶持创业736人。
全年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为7.7万余次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办理求职登记,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分别达8.8万余人次、15.63万余人次。完善“德阳公共招聘网”功能模块,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德阳公共招聘网实时在线招聘企业达2319家,累计提供岗位29613个。
二、社会保险
坚持以完善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为重点,不断夯实社会保障工作基础。做好养老金保发放、待遇调整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保险经办风险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动养老保险专项核查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监督、专项检查和问题整改。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
2020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30.47万人、征缴45.88亿元,失业保险参保40.38万人、征缴1.83亿元,工伤保险参保54.22万人、征缴1.0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9.21万人、基金收入10.90亿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2.62亿元)。
2020年,全市有1146户建设施工企业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在职职工14.16万人,建筑业新开工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100%。拨付工伤保险待遇1.78亿元。全面落实社保降费政策,全年减征社保费22.44亿元。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享受待遇人数共计46.98万人,发放基本养老金113.28亿元,发放病残津贴270.27万元。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7.14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100元提高到105元每人每月,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
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全年月人均领取水平达到2132元。办理提前退休1218人。办理企业离退休人员资格认证45.4万人次,退休人员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达到46.98万人。
2020年.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工作,现场即时制卡网点突破203个,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353万人。
三、人事人才管理
坚守安全底线,2020年共组织完成各类考试23项、4.5万余人参考、9.5万科次的考试工作。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考试10次、1.7万余人参考;公务员招录类笔试和面试7次、1.1万余人参考;事业单位和教师公招、“三支一扶”等笔试和面试4次、1.5万人参考;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次、197人参考、655个模块;军转干部安置、退役士兵安置和消防员面试等委托性考试1次,58人参考。
2020年,累计完成专业技术职称初定和确认220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协同体系。继续推进德阳首席技师百人计划,聘任德阳首席技师82名、德阳青年工匠20名。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技工院校2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58所,技能人才总量达21.4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7.12万人。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49个(国家级5个、省级11个),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8个(国家级3个、省级5个)。建成博士后工作站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4个,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
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全市共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各类人才2255人,对46662名事业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协调配合,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维权工作,开展“六个百分之百”专项治理,全力保障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确保全市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2020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2%、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3.5%。完成273家企业80032名职工薪酬调查工作,现行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65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7.4元/小时。推动市、县(市、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2020年,全市主动监察用人单位1879户、涉及劳动者5.6831万人,依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7件,结案率100%,为农民工追发工资待遇28.1675万元,为劳动者督促参保缴费0.5362万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085件,结案2078件,结案率达97.88%,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6222.08万元。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综合柜员制”改革,深化社银合作,依托银行网点办理人社业务,为群众提供便利快捷服务。围绕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专业化“四化”要求,积极推进人社服务侧改革,加快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各级服务窗口大力推行透明、标准、信息、人性、简便、高效、定制、综合八项服务。
继续推进“互联网+”在人社各业务领域的应用,门户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助查询机、12333服务平台等优势互补、全面覆盖的人社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形成,推进了公共服务事项向线上转移。
2020年,全市人社行政许可事项精减7项,10项人社行政许可事项中,均实现“仅跑一次”、“全程网上经办”。市级、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1287个,基层平台建成率100%。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100%。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