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 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开展2020年辽宁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辽政督导室〔2020〕8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在完成“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以及校长、专业主任、学生等问卷填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查找问题,探究成因,形成思路和对策。以20 个观测点为依据,重点从办学基础能力、学生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四个方面对我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状况进行了自评,具体如下:

一、办学基础能力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2年,是一所隶属于省教育厅并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职高专教育的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两校分别诞生于1952年和1981年。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为辽宁民族教育和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了民、汉、外兼通的中小学师资及其他专门人才近一万人,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辽宁省民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十一五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大赛团体优秀奖”等荣誉和表彰。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现状及成绩

2017--2019年,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情况(见表1)。

表1 2017-2019年年生均财政拨款情况表

序号

年份(年)/项目

2017

2018

2019

1

财政教育经费拨款(万元)

4,145.61

3,797.12

4,755.43

2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2794

2960

3041

3

年生均财政拨款(万元)

1.48

1.28

1.56

表1中显示,2017 年以来,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保持平稳,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年生均平均财政拨款保持在14,000 元以上。2017年和2019年通过省财政还分别获得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和376万,加速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学校得到省政府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支持落实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4,000 元的标准。财政教育经费拨款稳中有升,保障了教学运行的有序进行。同时,我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经费收入,保障了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4,000 元的水平。

2.存在问题

学科建设经费来源拓展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建设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基本是依靠省里和学校的拨款,其他渠道来源较少,经费拓展力、资源吸纳力不强等情况,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因素之一。

3.下一步措施

一是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工作力度,积极争取省级项目资金;二是加强与省政府、省教育厅沟通协调,努力争取省财政厅的经费支持。第三是通过多种渠道模式筹集资金,并建立我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以增强我校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第四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工作,合理分配各项资金,防止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1.现状及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引进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2017 年至2019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逐年递增。2017-2019 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情况(见表2)。

表2 2017-2019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情况表

序号

项目 年度

2017

2018

2019

1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

1,638.71

1,953.94

1,959.22

2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2794

2960

3041

3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0.58

0.66

0.64

表2中显示,2017 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用于教学、实训等仪器设备的资产总值稳步有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保持在4400元以上,并逐年增长。

2.存在问题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个别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中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设备维护不及时,影响了多媒体教室的正常使用。同时,管理分工不明确,导致教室管理脱节。个别实训室即使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

3.下一步措施

从设备管理、设备盘点、设备养护等几个层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规范管理,明确责任分工,一级抓一级,人人有责,各负其责。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的宣传与教育,使广大师生、仪器设备管理者能充分认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流程开展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规范管理服务工作。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1.现状及成绩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生活用房总面积为31667.93㎡。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4065.84 ㎡(教室用房面积2649㎡,图书馆面积1369.6㎡,实验室实训场地面积2605.56㎡);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558.32㎡。因这两年学校原有少部分房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建筑物重新办理产权登记后所测量的产权面积与原有登记面积有出入,造成2017年统计数据与现有数据略有差异。2017-2019 年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见表3)。

表3 2017-2019年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序号

项目年度

2017

2018

2019

1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

15235.8

14065.84

14065.84

2

全日制学生人数

2794

2960

3041

3

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面(㎡)

5.45

4.75

4.62

2.存在问题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实训教学基地相对占有量少,导致不能有效地发挥实训基地对大学生“两创”能力的培养。

3.下一步措施

大力改善教学、生活用房条件和校园环境,充实完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寻求多元投资途径,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训基地管理。推进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建设符合专科教学要求和科研实践需要的比较先进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特别要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专业所需的实验及科研设备;建立健全专用教室、实验(实训)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大力推进资产置换新建校址工作,加快新校园建设目标。做好新校址筹建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元筹措建设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实施新校园建设工程。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到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建设中,可以看到很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绝非一时就能够解决,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我们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1.现状及成绩

近年来,因学校已升格为高职院校,所以“以建设高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契机,围绕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对校园网络做了全面的改造与升级,统一了校园网络出口,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500Mbps,实现了校园内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了校园网络使用能力(见表4)。

表4 2017-2019年信息化建设情况

序号

建设项目 年度

2017

2018

2019

1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Mbps)

1000

1500

1500

2

网络信息点数(个)

276

276

1230

3

上网课程数(门)

6

12

24

根据学校的远景规划,智能校园建设已基本完成,教务系统、智能校园系统等平台已陆续开始使用。

2.存在问题

经费投入尚且不足,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影响到管理数据的使用以及网络平台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尚未建立全局服务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缺乏横向融合;信息化对学校决策的支撑不够;机构职责不明确,需进一步完善。

3.下一步措施

进一步扩大校园网覆盖范围,保证校园网快速运行,开发学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标准化。努力建设学校全局业务系统,尽快做到基础设施、数据、用户、应用、权限等方面的信息化资源整合。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1.现状及成绩

学校通过与校、行、企等多种合作形式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例如:与辽宁万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建立了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与沈阳凯莱大厦有限公司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与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阜新市北师大幼儿园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等等。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丰富了实践课教学内涵,实现了毕业生在教学、实践、技能、管理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建设校内各类实训室4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4个。2019 年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1309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0.43个,基本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保证了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2.存在问题

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合作体系有待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有了进一步发展,系统化设计达到了一定要求,但是未能更好发挥其功能。

3.下一步措施

努力促进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合作体系更加完善,以期达到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建设、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实训基地的互惠共赢的联动机制。根据学校各专业发展规划,按照主体专业布局,依托学校当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各系为主体单位,整合现有的实训资源,重构专业类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类综合实训基地和校级共用共享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目标。

(六)生师比

1.现状及成绩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声誉的不断提高,在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特点,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公开招聘和外聘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注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也注重人才后备队伍的资源储备。生师比情况如下(见表5)。

表5 生师比情况

序号

项目 年

2017

2018

2019

1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2794

2960

3041

2

专任教师(人)

168

183

183

2

生师比

16:1

16:1

16:1

2.存在问题

从宏观上看,学校生师配比符合要求,质量上达到了要求,保证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从微观上看,仍有师资队伍结构及发展速度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如会计、电商、旅游等个别专业存在教师配比不足等现象,急需克服解决。

3.改进措施

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根据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向关键岗位、品牌专业、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倾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七)“双师型”教师

1.现状及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关于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截止2019 年,学校教职工217 人,专任教师18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见表6)。

表6 “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

序号

内容 年度

2017

2018

2019

1

专任教师总数

168

183

183

2

专任教师双师数

31

60

60

3

双师比例(%)

18

33

33

2.存在问题

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各系“双师型”教师分配不均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3.下一步措施

发挥好学校、企业、社会间的联动性,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能工巧匠来校做兼职。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到2025年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

二、学生培养能力

牢固树立“内涵发展、特色取胜、开放办学”的战略思想,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为突破,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坚持凸显师范、开放办学,坚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明显的民族特色高职院校。

(一)课程开设结构

1、现状及成绩

以教学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以学科知识逻辑性、完整性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典型职业活动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按照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学标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落实核心技能培养,是专业必修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拓展和专业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由各专业自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将了解、体验社会和岗位工作的综合实践环节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体系总开设课时数及课程结构(见表7、表8)。

表7 各专业课程体系总开设课数及课程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

名称

专业

代码

开设课程数(门)


计划

开设

公共课(门)

专业课(门)

总数

公共

必修

公共

选修

专业基础

专业核心

专业拓展


1

小学教育

670103K

35/56

11

3/20

11

6

4/8


2

语文教育

670104K

39/64

11

3/20

14

7

4/11


3

电子商务

630801

35/42

11

3/10

11

6

4/5


4

会计

630302

35/42

11

3/20

11

6

4/9


5

文秘

670301

37/61

11

3/20

14

6

4/9


6

学前教育

670102K

41/61

11

3/20

18

6

4/9


7

旅游管理

640101

36/55

11

3/20

12

6

4/9


8

酒店管理

640105

30/39

10

3/8

11

2

4/8


9

计算机应用技术

610201

36/49

11

3/10

14

5

4/9


10

应用韩语

670208

42/44

10

4/5

17

7

4/5


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650307

31/43

13

2/4

6

4

6/8


12

民族表演

艺术

650301

35/47

12

2/4

11

5

6/8


表8 各专业开设课程类型占比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各类课程(占总比%)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

小学教育

670103K

40.53

59.47

2

语文教育

670104K

42.22

57.78

3

电子商务

630801

36

64

4

会计

630302

39.68

60.32

5

文秘

670301

44.56

55.44

6

学前教育

670102K

39.65

60.35

7

旅游管理

640101

53.35

46.65

8

酒店管理

640105

37

63

9

计算机应用技术

610201

31.43

68.57

10

应用韩语

670208

45

55

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650307

61.41

38.59

12

民族表演

艺术

650301

57.22

42.78


2.存在问题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偏少。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设置仍有待科学论证,选修课比例仍需加大,纯理论课课时尚须减少,C 类课程尚需增加比值。

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匹配度还需提高。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3.下一步措施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课程设置从学科导向型改为专业导向型,按照厚基础、强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批优质专业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要根据专业特点体现选择性,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设置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适应专业特殊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完善课程选修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调整专业主干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程资源建设。

(二)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1.现状及成绩

近几年,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校校、校企优势互补,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168200(人日)。截止2019年,学校已经签订校外实习基地84个,极大地满足了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需要,基本上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情况相符。

2.存在问题

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基地偏少。尽管我校已有84个实习(实训)基地,但是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数量还是较少,而且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都比较小,难以同时接纳同一专业的学生前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总体较低,大多数仅能满足学生的见习,无法向学生提供深入钻研探索的平台。

同时,因行业政策限制,毕业生顶岗实习有一定困难,尚需进一步探索新方法解决难点,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向纵深发展。

3.下一步措施

加大开放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创新的精神,与省内外行业、单位全方位开展合作教育,形成发展战略联盟。充分争取地方产业、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共建专业。逐步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学校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因学校升格之前是师范学校,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居多,所以企业订单培养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也是学校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1.现状及成绩

2017 年以来,学校企业兼职教师总人数连年增长,支付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总额也在不断增加。2017--2019 年,学校分别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43.08万元、40.27万元、38.57万元。

2.存在问题

兼职教师多数来自行业内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主要在于对教学准备、授课等环节管理,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日常教研工作指导较少;兼职教师大多实践经验丰富,但个别教师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且没有接受过专门教育教学方法的专业培训,出现缺乏授课经验等现象,需加以指导改进。

3.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本市行业、企业、高校等人才资源,选拔基层优秀

人员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学督导采用随机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准确地掌握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其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其在教学方法、理论方面的培训指导,增加其课堂掌控能力以及授课经验,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既我校升格之前是中职院校,升入高职院校的时间尚且不长,以往跟企业交流联系较少,导致目前企业基本未能提供实践教学设备。今后学校要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项目,优化合作内涵,争取得到行业、企业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六)专业点学生分布

1.现状及成绩

截至2019年9月,学校共有三年制高职专业12个,初步建立了适应以辽宁省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主、财经类和旅游服务类为两翼,民族语言文化为特色品牌专业的专业格局。三年制现有在校生3041人,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见表9)

表9 各专业学生人数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学生人数

1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3

213

2

630302

会计

3

119

3

630801

电子商务

3

79

4

640101

旅游管理

3

147

5

640106

酒店管理

3

17

6

650301

民族表演艺术

3

28

7

6503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3

37

8

670208

应用韩语

3

124

9

670301

文秘

3

87

10

670102k

学前教育

3

869

11

670103k

小学教育

3

590

12

670104K

语文教育

3

543

表9中显示,学校三年制学生人数已经达到3041人规模,其中师范专业学生共计2006 人,占学生总数的72%;非师范专业占学生总数的28%。

2.存在问题

各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生人数分布不均衡。师范专业学生居多,占在校生总数的72%;其它专业在校生未超过在校生总数的28%。

3.下一步措施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优化整合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优势,打造优势专业知名品牌,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新兴交叉专业”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

(七)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现状及成绩

高职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导向,实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从专业与产业结构对应分析来看,对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尚无专业和在校生,对应第三产业的电子信息、教育、旅游、财经等专业的在校生占大部分。

2、存在问题

师范专业为学校优势专业,占比过大,专业发展很不平衡。

部分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契合度不够,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还难以满足高质量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

3、下一步措施

第一,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开展复合交叉专业建设试点,增强我校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第二,突出重点,建设团队,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增强探索特色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培育工作。第三,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的作用。及时融入体现和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引用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三、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围绕经济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一)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现状及成绩

2017年,学校各类普通招生计划1078人,报考数1012人 ,学校录取新生872人,录取率86%;2018年,学校各类普通招生计划945人,报考数916人,学校录取新生823人,录取率89.8%;2019学校各类普通招生计划965人,报考数947人,学校录取新生830人,录取率87.6%。2017年,学校各类单独招生计划322人,报考数201人,学校录取新生76人,录取率37.8%;2018年,学校各类单独招生计划455人,报考数229人,学校录取新生166人,录取率72%;2019年,学校各类单独招生计划435人,报考数255人,学校录取新生144人,录取率56% 。(见表10、表11)

表10 普通招生一览表

年 份

招生计划

报考数

学校录取人数

录取率

2017

1078

1012

872

86%

2018

945

916

823

89.8%

2019

965

947

830

87.6%

表11 单独招生一览表

年 份

招生计划

报考数

学校录取人数

录取率

2017

322

201

76

37.8%

2018

455

229

166

72%

2019

435

255

144

56%

2、存在问题

各专业招生严重不平衡,存在师范类专业招生数占绝大多数,其他专业规模小、人数少的现象。2015年开始,单独招生成为我省各高职院校招生的重要渠道之一,我校单独招生虽然平均完成总招生计划的50%以上,但仍需加大招生力度。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改进措施

认真分析和研判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及早动手,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安排部署学校招生宣传思路、方法和措施。一是面向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停招个别专业;二是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积极申报新专业,加快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三是根据生源情况合理安排分省分专业分科类招生计划, 确保计划使用最大化; 四是通过主流媒体、学校网站、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种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校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五是逐步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落实“领导包联、任务包干、责任到人、全员参与”的招生工作责任制,形成招生工作长效机制。

(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1.现状及成绩

我校2019届毕业生共计965人,其中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证书399人,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证书率为41%(见表12)。

表12 2019届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总数

获证人数

获证率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0

3

3%

630302

会计

77

10

13%

630801

电子商务

18

4

22%

640101

旅游管理

53

0

0%

640106

酒店管理

37

0

0%

670208

应用韩语

32

2

6.25%

670301

文秘

52

8

15.4%

670102k

学前教育

283

145

51.2%

670103k

小学教育

133

100

75.2%

670104K

语文教育

171

121

70.7%

2、存在问题

我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有待提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虽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但是衔接深度还不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改进措施

制定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与要求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立适应“双证”需要的教材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符合教学与实训要求的仪器设备及场地设施。

(三)直接就业率

1.现状及成绩

在全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呈平稳态势。2019届毕业生共956人,当年直接就业人数915人,直接就业率95.7%(见表13)。

表13 2019届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0

99

99%

630302

会计

77

76

98.7%

630801

电子商务

18

18

100%

640101

旅游管理

53

52

98.1%

640106

酒店管理

37

36

97.2%

670208

应用韩语

32

21

65.6%

670301

文秘

52

46

88.5%

670102k

学前教育

283

283

100%

670103k

小学教育

133

133

100%

670104K

语文教育

171

121

70.7%

2、存在问题

学校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到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不足,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相对稳定,但就业质量相对不高,就业单位层次待遇有待提高。

3.下一步措施

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做好心理引导和疏导,增强毕业生“走出去、留下来”、到西部、去基层、到广大农村开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开拓就业市场,筛选优质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扶持推进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

1.现状及成绩

学校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生源主要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区),其中,辽宁生源占70%左右;其余30%为省外生源。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特色较突出,就业单位遍布辽宁、青海、甘肃、贵州等多个省市,省外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0%左右,在辽就业人数占70% 。在辽就业毕业生中,在沈阳市就业人数占55%,沈阳市外就业人数占比45%,毕业生主要以服务沈阳经济发展为主。

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培训机构、其他事业单位、中小学教育单位等类别,最主要流向培训机构占50%,其次为中小学事业单位、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5%、17%、8% 。

2.存在问题

高质量就业率有待提高。按照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划分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以培训机构、中小微企业为主,其次为教育事业单位,到优质单位就业学生总量较少。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社会工作、商品服务业、批发和零售、其余行业就业毕业生相对较少,就业行业分布不均。

3.下一步措施

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

业观和成才观。做好心理引导和疏导,增强毕业生走出去、留下

来,去基层、到西部、到广大农村开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开拓

就业市场,筛选优质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五)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学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项目欠缺,专业结构不平衡,服务社会能力尚需提升。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依据学校人才及科研转化发展规划,积极拓展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技术交易、及其他各类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激励师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

(六)技术服务到款额

因我校开展高职教育历史较短,目前师范类专业居多,在技术服务方面优势不明显,但学校已将技术服务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强化研发创新、社会服务和培训团队建设,与行业企业整合科研平台,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四、今后努力方向(一)实施质量提高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

统筹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基地等人才培养要素,推进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适合教学型、应用型高职院校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建立与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探索项目培养、与国内大学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

3、深入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

深化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质量评估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大校本精品课、特色教材和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评价模式,大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成立专业合作委员会,协调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创建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加大实验(实训)室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实验(实训)室教学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大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严格落实顶岗实习制度,加强毕业生实习工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实力

1、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建立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实际,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和民族事业发展相关的专业。通过“扬优、扶新、改老、支重”的举措,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有自身优势和竞争力的专业群。

2、搭建专业建设与发展平台

努力打造教师教育类优势专业平台,建设为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平台,语言和民族文化类特色专业平台。通过专业平台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发展,扩大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3、加强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

按照专业发展重点和平台建设目标,遴选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高专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注重错位与差异化发展,凸显特色。在师资引进与培养、实践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具有发展优势和前景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加快对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造,注重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需求的对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使教师教育专业出精品。

(三)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加大科研带头人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学科平台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类高层次的国内国际学术组织,争取参与举办全省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2、加强重点领域研究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加强现代服务、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教师教育尤其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的指导、引领和服务作用。

3、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完善学术委员会功能,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教师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和对重大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奖励力度。

4、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

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创新平台,划拨专项经费,组建导师队伍。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学生科研活动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奖惩机制、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监督机制,注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做良好教风的践行者和促进者,体现教师的学养、品行和风范。

2、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重点专业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大力实施师资内部培养计划,即专业带头人资助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资助计划、教学名师培养计划、教师转型资助计划;大力实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计划和聘请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计划,切实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重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和培训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提高实际指导和应用能力;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职能部门引进专业教师,建立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比例。

4、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科学储备后备人才

实行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按照“一年达标、二年合格、三年胜任、四年成熟、五年成就”的总体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培养。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牢固树立“四个一切”理念,扎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1、更新学生工作理念

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育人,一切服从科学,一切务求实效”的理念,从科学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2、健全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全面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生工作领导机构,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工作格局。

3、学生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出品牌

大力挖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以积极正确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以健康丰富的内容感染大学生,以生动活活泼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以浓郁醇香的文化氛围熏陶大学生。

4、不断深化“五项”服务

即心理咨询服务、安全保卫服务、学生生活服务、困难学生资助服务、学生医疗保险服务。完善各项服务的规章制度,制定高效的工作流程,通过业务知识培训、知识讲座、宣传板、网站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5、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着力做好就业工作

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完善“校系两级”就业工作机制,构建一站式服务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转变和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搞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巩固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协议就业率。

(六)优化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1、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全面充实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改善教学、生活用房条件和校园环境,充实完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推进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建设符合专科教学要求和科研实践需要的比较先进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特别要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专业所需的实验及科研设备;建立健全专用教室、实验(实训)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大力推进资产置换新建校址工作,加快实现建设新校园目标。做好新校址筹建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元筹措建设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实施新校园建设工程。

2、以数字化校园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校园网覆盖范围,保证校园网快速运行。开发学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标准化。

3、提升图书档案建设水平

加大图书资料采购力度,加强图书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充分满足高等专科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添购扩充图书资料,建设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提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图书资料管理和利用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规范化数字化档案室。

(七)拓宽多元办学视野,着力构建开放办学体系

1、推进校内资源共享

打破校区、系部局限,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

2、拓宽办学途径

依托学校各专业资源,增设应用性专业,开发合作培养和非学历培训项目。稳步推进继续教育,积极探索与省内院校进行本科生合作培养。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开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开展留学生项目。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合作。资助教师到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申办、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建立校友会常态工作机制,增进与省内外、海内外校友的联络,鼓励校友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

2020年10月19日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 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开展2020年辽宁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辽政督导室〔2020〕8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在完成“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以及校长、专业主任、学生等问卷填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查找问题,探究成因,形成思路和对策。以20 个观测点为依据,重点从办学基础能力、学生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四个方面对我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状况进行了自评,具体如下:

一、办学基础能力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2年,是一所隶属于省教育厅并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职高专教育的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两校分别诞生于1952年和1981年。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为辽宁民族教育和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了民、汉、外兼通的中小学师资及其他专门人才近一万人,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辽宁省民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十一五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大赛团体优秀奖”等荣誉和表彰。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现状及成绩

2017--2019年,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情况(见表1)。

表1 2017-2019年年生均财政拨款情况表

序号

年份(年)/项目

2017

2018

2019

1

财政教育经费拨款(万元)

4,145.61

3,797.12

4,755.43

2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2794

2960

3041

3

年生均财政拨款(万元)

1.48

1.28

1.56

表1中显示,2017 年以来,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保持平稳,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年生均平均财政拨款保持在14,000 元以上。2017年和2019年通过省财政还分别获得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和376万,加速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学校得到省政府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支持落实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4,000 元的标准。财政教育经费拨款稳中有升,保障了教学运行的有序进行。同时,我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经费收入,保障了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4,000 元的水平。

2.存在问题

学科建设经费来源拓展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建设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基本是依靠省里和学校的拨款,其他渠道来源较少,经费拓展力、资源吸纳力不强等情况,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因素之一。

3.下一步措施

一是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工作力度,积极争取省级项目资金;二是加强与省政府、省教育厅沟通协调,努力争取省财政厅的经费支持。第三是通过多种渠道模式筹集资金,并建立我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以增强我校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第四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工作,合理分配各项资金,防止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1.现状及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引进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2017 年至2019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逐年递增。2017-2019 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情况(见表2)。

表2 2017-2019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情况表

序号

项目 年度

2017

2018

2019

1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

1,638.71

1,953.94

1,959.22

2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2794

2960

3041

3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0.58

0.66

0.64

表2中显示,2017 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用于教学、实训等仪器设备的资产总值稳步有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保持在4400元以上,并逐年增长。

2.存在问题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个别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中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设备维护不及时,影响了多媒体教室的正常使用。同时,管理分工不明确,导致教室管理脱节。个别实训室即使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

3.下一步措施

从设备管理、设备盘点、设备养护等几个层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规范管理,明确责任分工,一级抓一级,人人有责,各负其责。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的宣传与教育,使广大师生、仪器设备管理者能充分认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流程开展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规范管理服务工作。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1.现状及成绩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生活用房总面积为31667.93㎡。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4065.84 ㎡(教室用房面积2649㎡,图书馆面积1369.6㎡,实验室实训场地面积2605.56㎡);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558.32㎡。因这两年学校原有少部分房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建筑物重新办理产权登记后所测量的产权面积与原有登记面积有出入,造成2017年统计数据与现有数据略有差异。2017-2019 年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见表3)。

表3 2017-2019年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序号

项目年度

2017

2018

2019

1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

15235.8

14065.84

14065.84

2

全日制学生人数

2794

2960

3041

3

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面(㎡)

5.45

4.75

4.62

2.存在问题

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实训教学基地相对占有量少,导致不能有效地发挥实训基地对大学生“两创”能力的培养。

3.下一步措施

大力改善教学、生活用房条件和校园环境,充实完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寻求多元投资途径,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训基地管理。推进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建设符合专科教学要求和科研实践需要的比较先进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特别要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专业所需的实验及科研设备;建立健全专用教室、实验(实训)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大力推进资产置换新建校址工作,加快新校园建设目标。做好新校址筹建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元筹措建设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实施新校园建设工程。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到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建设中,可以看到很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绝非一时就能够解决,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我们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1.现状及成绩

近年来,因学校已升格为高职院校,所以“以建设高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契机,围绕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对校园网络做了全面的改造与升级,统一了校园网络出口,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500Mbps,实现了校园内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了校园网络使用能力(见表4)。

表4 2017-2019年信息化建设情况

序号

建设项目 年度

2017

2018

2019

1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Mbps)

1000

1500

1500

2

网络信息点数(个)

276

276

1230

3

上网课程数(门)

6

12

24

根据学校的远景规划,智能校园建设已基本完成,教务系统、智能校园系统等平台已陆续开始使用。

2.存在问题

经费投入尚且不足,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影响到管理数据的使用以及网络平台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尚未建立全局服务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缺乏横向融合;信息化对学校决策的支撑不够;机构职责不明确,需进一步完善。

3.下一步措施

进一步扩大校园网覆盖范围,保证校园网快速运行,开发学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标准化。努力建设学校全局业务系统,尽快做到基础设施、数据、用户、应用、权限等方面的信息化资源整合。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1.现状及成绩

学校通过与校、行、企等多种合作形式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例如:与辽宁万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建立了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与沈阳凯莱大厦有限公司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与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阜新市北师大幼儿园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等等。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丰富了实践课教学内涵,实现了毕业生在教学、实践、技能、管理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建设校内各类实训室4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4个。2019 年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1309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0.43个,基本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保证了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2.存在问题

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合作体系有待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有了进一步发展,系统化设计达到了一定要求,但是未能更好发挥其功能。

3.下一步措施

努力促进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合作体系更加完善,以期达到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建设、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实训基地的互惠共赢的联动机制。根据学校各专业发展规划,按照主体专业布局,依托学校当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各系为主体单位,整合现有的实训资源,重构专业类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类综合实训基地和校级共用共享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目标。

(六)生师比

1.现状及成绩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声誉的不断提高,在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特点,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公开招聘和外聘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注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也注重人才后备队伍的资源储备。生师比情况如下(见表5)。

表5 生师比情况

序号

项目 年

2017

2018

2019

1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2794

2960

3041

2

专任教师(人)

168

183

183

2

生师比

16:1

16:1

16:1

2.存在问题

从宏观上看,学校生师配比符合要求,质量上达到了要求,保证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从微观上看,仍有师资队伍结构及发展速度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如会计、电商、旅游等个别专业存在教师配比不足等现象,急需克服解决。

3.改进措施

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根据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向关键岗位、品牌专业、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倾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七)“双师型”教师

1.现状及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关于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截止2019 年,学校教职工217 人,专任教师18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见表6)。

表6 “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

序号

内容 年度

2017

2018

2019

1

专任教师总数

168

183

183

2

专任教师双师数

31

60

60

3

双师比例(%)

18

33

33

2.存在问题

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各系“双师型”教师分配不均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3.下一步措施

发挥好学校、企业、社会间的联动性,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能工巧匠来校做兼职。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到2025年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

二、学生培养能力

牢固树立“内涵发展、特色取胜、开放办学”的战略思想,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为突破,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坚持凸显师范、开放办学,坚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明显的民族特色高职院校。

(一)课程开设结构

1、现状及成绩

以教学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以学科知识逻辑性、完整性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典型职业活动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按照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学标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落实核心技能培养,是专业必修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拓展和专业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由各专业自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将了解、体验社会和岗位工作的综合实践环节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体系总开设课时数及课程结构(见表7、表8)。

表7 各专业课程体系总开设课数及课程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

名称

专业

代码

开设课程数(门)


计划

开设

公共课(门)

专业课(门)

总数

公共

必修

公共

选修

专业基础

专业核心

专业拓展


1

小学教育

670103K

35/56

11

3/20

11

6

4/8


2

语文教育

670104K

39/64

11

3/20

14

7

4/11


3

电子商务

630801

35/42

11

3/10

11

6

4/5


4

会计

630302

35/42

11

3/20

11

6

4/9


5

文秘

670301

37/61

11

3/20

14

6

4/9


6

学前教育

670102K

41/61

11

3/20

18

6

4/9


7

旅游管理

640101

36/55

11

3/20

12

6

4/9


8

酒店管理

640105

30/39

10

3/8

11

2

4/8


9

计算机应用技术

610201

36/49

11

3/10

14

5

4/9


10

应用韩语

670208

42/44

10

4/5

17

7

4/5


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650307

31/43

13

2/4

6

4

6/8


12

民族表演

艺术

650301

35/47

12

2/4

11

5

6/8


表8 各专业开设课程类型占比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各类课程(占总比%)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

小学教育

670103K

40.53

59.47

2

语文教育

670104K

42.22

57.78

3

电子商务

630801

36

64

4

会计

630302

39.68

60.32

5

文秘

670301

44.56

55.44

6

学前教育

670102K

39.65

60.35

7

旅游管理

640101

53.35

46.65

8

酒店管理

640105

37

63

9

计算机应用技术

610201

31.43

68.57

10

应用韩语

670208

45

55

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650307

61.41

38.59

12

民族表演

艺术

650301

57.22

42.78


2.存在问题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偏少。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设置仍有待科学论证,选修课比例仍需加大,纯理论课课时尚须减少,C 类课程尚需增加比值。

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匹配度还需提高。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3.下一步措施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课程设置从学科导向型改为专业导向型,按照厚基础、强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批优质专业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要根据专业特点体现选择性,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设置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适应专业特殊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完善课程选修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调整专业主干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程资源建设。

(二)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1.现状及成绩

近几年,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校校、校企优势互补,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168200(人日)。截止2019年,学校已经签订校外实习基地84个,极大地满足了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需要,基本上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情况相符。

2.存在问题

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基地偏少。尽管我校已有84个实习(实训)基地,但是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数量还是较少,而且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都比较小,难以同时接纳同一专业的学生前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总体较低,大多数仅能满足学生的见习,无法向学生提供深入钻研探索的平台。

同时,因行业政策限制,毕业生顶岗实习有一定困难,尚需进一步探索新方法解决难点,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向纵深发展。

3.下一步措施

加大开放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创新的精神,与省内外行业、单位全方位开展合作教育,形成发展战略联盟。充分争取地方产业、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共建专业。逐步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学校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因学校升格之前是师范学校,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居多,所以企业订单培养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也是学校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1.现状及成绩

2017 年以来,学校企业兼职教师总人数连年增长,支付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总额也在不断增加。2017--2019 年,学校分别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43.08万元、40.27万元、38.57万元。

2.存在问题

兼职教师多数来自行业内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主要在于对教学准备、授课等环节管理,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日常教研工作指导较少;兼职教师大多实践经验丰富,但个别教师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且没有接受过专门教育教学方法的专业培训,出现缺乏授课经验等现象,需加以指导改进。

3.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本市行业、企业、高校等人才资源,选拔基层优秀

人员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学督导采用随机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准确地掌握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其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其在教学方法、理论方面的培训指导,增加其课堂掌控能力以及授课经验,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既我校升格之前是中职院校,升入高职院校的时间尚且不长,以往跟企业交流联系较少,导致目前企业基本未能提供实践教学设备。今后学校要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项目,优化合作内涵,争取得到行业、企业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六)专业点学生分布

1.现状及成绩

截至2019年9月,学校共有三年制高职专业12个,初步建立了适应以辽宁省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主、财经类和旅游服务类为两翼,民族语言文化为特色品牌专业的专业格局。三年制现有在校生3041人,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见表9)

表9 各专业学生人数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学生人数

1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3

213

2

630302

会计

3

119

3

630801

电子商务

3

79

4

640101

旅游管理

3

147

5

640106

酒店管理

3

17

6

650301

民族表演艺术

3

28

7

6503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3

37

8

670208

应用韩语

3

124

9

670301

文秘

3

87

10

670102k

学前教育

3

869

11

670103k

小学教育

3

590

12

670104K

语文教育

3

543

表9中显示,学校三年制学生人数已经达到3041人规模,其中师范专业学生共计2006 人,占学生总数的72%;非师范专业占学生总数的28%。

2.存在问题

各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生人数分布不均衡。师范专业学生居多,占在校生总数的72%;其它专业在校生未超过在校生总数的28%。

3.下一步措施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优化整合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优势,打造优势专业知名品牌,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新兴交叉专业”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

(七)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现状及成绩

高职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导向,实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从专业与产业结构对应分析来看,对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尚无专业和在校生,对应第三产业的电子信息、教育、旅游、财经等专业的在校生占大部分。

2、存在问题

师范专业为学校优势专业,占比过大,专业发展很不平衡。

部分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契合度不够,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还难以满足高质量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

3、下一步措施

第一,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开展复合交叉专业建设试点,增强我校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第二,突出重点,建设团队,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增强探索特色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培育工作。第三,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的作用。及时融入体现和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引用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三、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围绕经济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一)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现状及成绩

2017年,学校各类普通招生计划1078人,报考数1012人 ,学校录取新生872人,录取率86%;2018年,学校各类普通招生计划945人,报考数916人,学校录取新生823人,录取率89.8%;2019学校各类普通招生计划965人,报考数947人,学校录取新生830人,录取率87.6%。2017年,学校各类单独招生计划322人,报考数201人,学校录取新生76人,录取率37.8%;2018年,学校各类单独招生计划455人,报考数229人,学校录取新生166人,录取率72%;2019年,学校各类单独招生计划435人,报考数255人,学校录取新生144人,录取率56% 。(见表10、表11)

表10 普通招生一览表

年 份

招生计划

报考数

学校录取人数

录取率

2017

1078

1012

872

86%

2018

945

916

823

89.8%

2019

965

947

830

87.6%

表11 单独招生一览表

年 份

招生计划

报考数

学校录取人数

录取率

2017

322

201

76

37.8%

2018

455

229

166

72%

2019

435

255

144

56%

2、存在问题

各专业招生严重不平衡,存在师范类专业招生数占绝大多数,其他专业规模小、人数少的现象。2015年开始,单独招生成为我省各高职院校招生的重要渠道之一,我校单独招生虽然平均完成总招生计划的50%以上,但仍需加大招生力度。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改进措施

认真分析和研判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及早动手,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安排部署学校招生宣传思路、方法和措施。一是面向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停招个别专业;二是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积极申报新专业,加快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三是根据生源情况合理安排分省分专业分科类招生计划, 确保计划使用最大化; 四是通过主流媒体、学校网站、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种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校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五是逐步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落实“领导包联、任务包干、责任到人、全员参与”的招生工作责任制,形成招生工作长效机制。

(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1.现状及成绩

我校2019届毕业生共计965人,其中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证书399人,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证书率为41%(见表12)。

表12 2019届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总数

获证人数

获证率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0

3

3%

630302

会计

77

10

13%

630801

电子商务

18

4

22%

640101

旅游管理

53

0

0%

640106

酒店管理

37

0

0%

670208

应用韩语

32

2

6.25%

670301

文秘

52

8

15.4%

670102k

学前教育

283

145

51.2%

670103k

小学教育

133

100

75.2%

670104K

语文教育

171

121

70.7%

2、存在问题

我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有待提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虽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但是衔接深度还不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改进措施

制定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与要求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立适应“双证”需要的教材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符合教学与实训要求的仪器设备及场地设施。

(三)直接就业率

1.现状及成绩

在全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呈平稳态势。2019届毕业生共956人,当年直接就业人数915人,直接就业率95.7%(见表13)。

表13 2019届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6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0

99

99%

630302

会计

77

76

98.7%

630801

电子商务

18

18

100%

640101

旅游管理

53

52

98.1%

640106

酒店管理

37

36

97.2%

670208

应用韩语

32

21

65.6%

670301

文秘

52

46

88.5%

670102k

学前教育

283

283

100%

670103k

小学教育

133

133

100%

670104K

语文教育

171

121

70.7%

2、存在问题

学校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到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不足,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相对稳定,但就业质量相对不高,就业单位层次待遇有待提高。

3.下一步措施

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做好心理引导和疏导,增强毕业生“走出去、留下来”、到西部、去基层、到广大农村开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开拓就业市场,筛选优质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扶持推进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

1.现状及成绩

学校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生源主要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区),其中,辽宁生源占70%左右;其余30%为省外生源。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特色较突出,就业单位遍布辽宁、青海、甘肃、贵州等多个省市,省外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0%左右,在辽就业人数占70% 。在辽就业毕业生中,在沈阳市就业人数占55%,沈阳市外就业人数占比45%,毕业生主要以服务沈阳经济发展为主。

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培训机构、其他事业单位、中小学教育单位等类别,最主要流向培训机构占50%,其次为中小学事业单位、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5%、17%、8% 。

2.存在问题

高质量就业率有待提高。按照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划分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以培训机构、中小微企业为主,其次为教育事业单位,到优质单位就业学生总量较少。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社会工作、商品服务业、批发和零售、其余行业就业毕业生相对较少,就业行业分布不均。

3.下一步措施

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

业观和成才观。做好心理引导和疏导,增强毕业生走出去、留下

来,去基层、到西部、到广大农村开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开拓

就业市场,筛选优质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五)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学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项目欠缺,专业结构不平衡,服务社会能力尚需提升。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依据学校人才及科研转化发展规划,积极拓展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技术交易、及其他各类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激励师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

(六)技术服务到款额

因我校开展高职教育历史较短,目前师范类专业居多,在技术服务方面优势不明显,但学校已将技术服务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强化研发创新、社会服务和培训团队建设,与行业企业整合科研平台,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四、今后努力方向(一)实施质量提高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

统筹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基地等人才培养要素,推进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适合教学型、应用型高职院校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建立与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探索项目培养、与国内大学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

3、深入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

深化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质量评估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大校本精品课、特色教材和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评价模式,大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成立专业合作委员会,协调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创建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加大实验(实训)室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实验(实训)室教学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大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严格落实顶岗实习制度,加强毕业生实习工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实力

1、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建立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实际,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和民族事业发展相关的专业。通过“扬优、扶新、改老、支重”的举措,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有自身优势和竞争力的专业群。

2、搭建专业建设与发展平台

努力打造教师教育类优势专业平台,建设为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平台,语言和民族文化类特色专业平台。通过专业平台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发展,扩大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3、加强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

按照专业发展重点和平台建设目标,遴选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高专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注重错位与差异化发展,凸显特色。在师资引进与培养、实践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具有发展优势和前景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加快对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造,注重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需求的对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使教师教育专业出精品。

(三)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加大科研带头人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学科平台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类高层次的国内国际学术组织,争取参与举办全省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2、加强重点领域研究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加强现代服务、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教师教育尤其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的指导、引领和服务作用。

3、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完善学术委员会功能,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教师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和对重大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奖励力度。

4、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

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创新平台,划拨专项经费,组建导师队伍。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学生科研活动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奖惩机制、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监督机制,注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做良好教风的践行者和促进者,体现教师的学养、品行和风范。

2、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重点专业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大力实施师资内部培养计划,即专业带头人资助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资助计划、教学名师培养计划、教师转型资助计划;大力实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计划和聘请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计划,切实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重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和培训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提高实际指导和应用能力;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职能部门引进专业教师,建立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比例。

4、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科学储备后备人才

实行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按照“一年达标、二年合格、三年胜任、四年成熟、五年成就”的总体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培养。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牢固树立“四个一切”理念,扎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1、更新学生工作理念

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育人,一切服从科学,一切务求实效”的理念,从科学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2、健全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全面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生工作领导机构,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工作格局。

3、学生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出品牌

大力挖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以积极正确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以健康丰富的内容感染大学生,以生动活活泼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以浓郁醇香的文化氛围熏陶大学生。

4、不断深化“五项”服务

即心理咨询服务、安全保卫服务、学生生活服务、困难学生资助服务、学生医疗保险服务。完善各项服务的规章制度,制定高效的工作流程,通过业务知识培训、知识讲座、宣传板、网站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5、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着力做好就业工作

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完善“校系两级”就业工作机制,构建一站式服务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转变和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搞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巩固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协议就业率。

(六)优化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1、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全面充实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改善教学、生活用房条件和校园环境,充实完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推进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建设符合专科教学要求和科研实践需要的比较先进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特别要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专业所需的实验及科研设备;建立健全专用教室、实验(实训)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大力推进资产置换新建校址工作,加快实现建设新校园目标。做好新校址筹建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元筹措建设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争实施新校园建设工程。

2、以数字化校园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校园网覆盖范围,保证校园网快速运行。开发学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标准化。

3、提升图书档案建设水平

加大图书资料采购力度,加强图书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充分满足高等专科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添购扩充图书资料,建设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提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图书资料管理和利用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规范化数字化档案室。

(七)拓宽多元办学视野,着力构建开放办学体系

1、推进校内资源共享

打破校区、系部局限,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

2、拓宽办学途径

依托学校各专业资源,增设应用性专业,开发合作培养和非学历培训项目。稳步推进继续教育,积极探索与省内院校进行本科生合作培养。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开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开展留学生项目。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合作。资助教师到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申办、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建立校友会常态工作机制,增进与省内外、海内外校友的联络,鼓励校友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

2020年10月19日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职业院校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