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评总结报告-2021-11-0118:02:30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评总结报告-2021-11-0118:02:30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自评总结报告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2021 年 10月20 日


目 录

163*****414*******.html#_Toc********">1.专业概况与教学成就.................................................................. 4

163*****414*******.html#_Toc********">2.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7

163*****414*******.html#_Toc********">2.1指导思想...................................................................... 7

163*****414*******.html#_Toc********">2.2培养目标...................................................................... 7

163*****414*******.html#_Toc********">2.3培养模式...................................................................... 7

163*****414*******.html#_Toc********">3.专业建设规划自评与实施............................................................. 8

163*****414*******.html#_Toc********">3.1专业规划自评:................................................................. 8

163*****414*******.html#_Toc********">3.2规划的实施途径................................................................ 9

163*****414*******.html#_Toc********">4.专业建设内容自评................................................................... 10

163*****414*******.html#_Toc********">4.1落实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清晰........................................... 10

163*****414*******.html#_Toc********">4.2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方法得当............................................... 10

163*****414*******.html#_Toc********">4.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高效............................................... 10

163*****414*******.html#_Toc********">4.4教学信息化环境及教学资源建设,落地应用....................................... 11

163*****414*******.html#_Toc********">4.5德技兼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抓手精准..................................... 11

163*****414*******.html#_Toc********">4.6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行之有效............................................... 12

163*****414*******.html#_Toc********">4.7社会服务能力,有的放矢....................................................... 12

163*****414*******.html#_Toc********">4.8国际交流与合作,可行性大..................................................... 13

163*****414*******.html#_Toc********">5.课程建设自评...................................................................... 14

163*****414*******.html#_Toc********">5.1学时安排....................................................................... 15

163*****414*******.html#_Toc86658947">5.2课程体系....................................................................... 15

163*****414*******.html#_Toc86658948">5.3课程标准....................................................................... 16

163*****414*******.html#_Toc86658949">5.4考核标准....................................................................... 16

163*****414*******.html#_Toc86658950">5.5反馈改进....................................................................... 16

163*****414*******.html#_Toc86658951">6.教师队伍自评..................................................................... 16

163*****414*******.html#_Toc86658952">7.教学方法自评..................................................................... 17

163*****414*******.html#_Toc86658953">9.信息资源库自评.................................................................... 18

163*****414*******.html#_Toc86658954">11.实训基地自评.................................................................... 19

163*****414*******.html#_Toc86658955">1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评............................................................. 20

163*****414*******.html#_Toc86658956">13.服务辽宁自评.................................................................... 21

163*****414*******.html#_Toc86658957">14.质量保障持续发展自评............................................................. 21

163*****414*******.html#_Toc86658958">15.培养特色......................................................................... 22

163*****414*******.html#_Toc86658959">1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4

163*****414*******.html#_Toc86658960">17.专业自评结果..................................................................... 25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评总结报告********">1.专业概况与教学成就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04年开设,2013年建设成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2020年建设成为“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2021年为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是省重点专业群A之一,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领头专业。现在校生238人,含扩招567人。

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研究生20人,引进企业人才5人,双师型教师达94%,在校师生比10:1。50-60 岁教师 8人,40-50岁教师 8人,30-40 岁教师 9。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丹东市百名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1人,丹东市科学技术评审专家5人。外聘企业教师16人主要负责顶岗实习和定制班授课。

近五年教学团队取得成果论文48篇,核心10篇,国家科研项目1个,省级课题及横向课题14个,校企开发教材8本,出版教材22本,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创新专利15项,信息化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技能大赛全国行业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2项。

职教联盟4家,国际合作1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8家,企业二级院校2个。校内实训基地共计12个,生均设备值(3.24万元/生)。近三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5.9%)近三年年均学生就业满意度99.55%。近三年年均开展社会培训人天数3587人天/年,总值32.56万/年。

对接冶金矿产智能装备产业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探索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专业建设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好,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欢迎。

“十三五”机电一体化专业成果列表如下

成果类别

序号

成果内容

数量

级别

专业人数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生总数

238(567扩招)

2

2021级在校学生人数

114

3

2020级在校学生人数

66

4

2019级在校学生人数

58(329扩招)

职教联盟

5

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

4个

省级

6

辽宁地矿职教集团

7

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

8

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国际合作

9

中国职教协会“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国家理事单位

1个

国家级

专业建设

10

省级示范专业

1个

省级

11

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

1个

省级

12

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

1个

省级

立德树人

13

师德标兵

3人

院级

教育教学成果

14

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省级

教师队伍建设

15

省级教学名师

2人

省级

16

省级优秀教师

2人

省级

17

省级专业带头人

2人

省级

18

省级青年科研骨干教师

1人

省级

19

省级五一巾帼标兵

1人

省级

20

省优秀党员

3人

省级

21

省优秀导师

1 人

省级

22

省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

1人

省级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3

信息化大赛

一等奖2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3项

省级

实训基地

24

国家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

1个

国家级

25

普惠制就业培训能力建设项目实训基地建设

1个

省级

26

机电一体化生产基地

1个

省级

技术技能平台与社会服务

27

大师工作室

1个

院级

28

教师工作站

1个

市级

29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3个

市级

30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

4118人次

丹东市技术监督局

31

培训赤峰大井子矿业有限公司

115人次

辽宁地矿集团

31

冶金设备点检1+X培训

145人次

国家级

32

中小微企业培训

613人次

丹东市

33

培训赤峰富邦矿业有限公司

65人次

辽宁地矿集团

34

与宗传矿业集团合作开展矿山机电一体化人才定制班(疫情培训)

20人/年

宗传矿业

35

社会服务到款额(万元)

32.56万/年

教科研水平

36

国家专利

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国家级

37

北大核心论文

北大核心期刊10篇

国家级

38

国家科技项目

1项

国家级

39

校企合作研发项目

8项

市级

40

教材

22本

国家

41

信息资源库

1

院级

42

课堂思政案例

2

院级

43

精品课

2

省级

44

辽宁省“十二五”、“十三五”、学会等规划课题

10项

省级

人才培养质量

45

全国有色行业技能大赛

团体一等奖1; 个人一等奖2; 个人二等奖2

国家行业

46

省级技能大赛

一等奖1项; 二等奖5项; 三等奖13项

省级

就业情况

47

2021年终就业率

96.33%

48

2020年终就业率

95.65%

49

2019年终就业率

95.14%

50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96%

********">2.专业建设总体思路********">2.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扣高等职业教育星级评估建设任务与要求,立足辽宁、面向未来,对接国家战略和辽宁支柱产业,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双卓越”建设为引领,带动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整体提升,引领辽宁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为满足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2.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装备制造类、资源环境类、冶金矿产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行业的机电设备操作、加工、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群,能够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技术改造、安装、运行调试、维护与检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3培养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具体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化“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行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融合、教学做一体化、育训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现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真实生产场景和模拟仿真效果的设备优良的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合理有效的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 “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省内行业一流,同类高校先进,并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

********">3.专业建设规划自评与实施********">3.1专业规划自评:

(1)专业建设总目标及具体目标:从专业定位到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内容全面充实,切合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2)课程建设规划: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标准、课堂思政、课堂教法、课程考核、课程反馈、后期整改都作了明确的建设规划。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教师队伍结构、组成及提升途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教师课堂思政质量提出建设方案及管理机制。

(4)课堂施教建设规划:提出信息时代课堂教法改革、多元化提高课堂质量、线上线下教学规划。

(5)教材建设规划:在校企教材建设方面,新工课融合、实习实训项目等方案提出了指导意见;信息资源库建设对教学资源、课件、精品课、网络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变更方面给出规划。

(6)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根据岗-课-赛-证产教融合行业需求,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为达成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保障。

(7)技术服务和科研规划:对产教融合服务辽宁项目研究的开展、实施、科研项目的申报、后期推广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划。

(8)质量保障可持续发展:确保培养目标实现,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和保障措施,监管监控及可持续发展建设合理。

(9)预期成果规划:预期成果明确,具体到位,有一定高度,符合专业群发展趋势。

实践证明,该规划内容充实、合理,重点突出,对本专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保证了教学工作高质量、有序的进行。

********">3.2规划的实施途径

学院十分重视本专业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确保了本专业的教学、科技服务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了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进行了专业建设。多年来,委员会不仅为确定本专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还为如何实现工学结合提出宝贵意见。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辽地院导师制”思政+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育体系,深化“一主线、 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的支撑。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 养; 以“X”证书引领专业群整体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活页 式教材,云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3)深度产教深度融合

与企业联合创办二级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实训基地、课程体 系全面共建,建立了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联合培养机制。

(4)建成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坚持引培并举,吸引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专业教 师共同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教师 工作站”,创建省级“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5)落实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规划,保障实践教学

共计35个实训室,校内12个实训基地,设备值1803万,实验室利用率90%以上。校外基地10余家。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4.专业建设内容自评4.1落实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清晰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教师课堂思政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成高素质教师团队。

(2)完善“辽地院35+10导师制” 专业课堂思政,校企协同育人教育体系,将“育人功能”“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打造一批“示范课程”、“示范课堂”、“示范案例”。

(3)校企共建具有地矿企业文化标签的德育实践基地,落实“环境提升、技能提升、榜样树选、阵地构筑”四大行动,提升职业素养。

********">4.2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方法得当

(1)校企共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与辽宁地矿职业联盟内优质企业、兄弟院校共同构建基于“1+X”证书“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能力递进”的成果导向专业群“四融合”课程体系。

(2)建立诊断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融的评价体系,采用笔试与过程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多维度考核方式,促使后续课程设计改进的参考,多元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4.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高效

(1)深化“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托校内育人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二环境,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三个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历教育X证书相结合、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论证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产学研,共同建设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双主体共同育人。

(3)建成产教深度融合,创建二级学院,形成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协同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联合培养机制。

********">4.4教学信息化环境及教学资源建设,落地应用

(1)建设“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资料库,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实施“开放共享、工学结合、信息化”教材建设,校企共同开发以“企业典型案例”、“科研创新实践项目”、“技能大赛赛题”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立体化教材和任务单特征的活页式、立体化、信息化、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

(3)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求,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4.5德技兼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抓手精准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顶层抓管打造一支与高水平专业群相适应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引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坚持引培并举,引进高端人才,促队伍提升,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领军人。

(3)建省级“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制定专业群师资发展规划和教师考核机制。建立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应用能力大赛激励机制;建立企业专家与教师结对子、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青蓝工程”机制;建立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机制;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机制。

(4)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围绕智能装备系统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建设由名师和名匠混编的“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站”,齐抓共建。

4.6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行之有效

(1)政校企共建“六融合”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与辽宁地矿职教集团企业、浙江宗传矿业控股有限公司、与丹东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所、沈阳圣凯龙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开放共享的生产型实训基地群,集实践教学、科研、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1+X证培训考核、职业技能比赛、专业教育于一体的体现先进制造业技术、冶金矿产智能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实训基地群。以真实产品生产为实训项目,理实一体实现学生和徒弟、教师和师傅、课堂和车间、作品和产品、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的“六融合”。

(2)建设“六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顶岗实习、就业、技术服务、技能大赛训练、创新创业锻炼、技能培训“六位一体”的“厂中校”式校外实训基地,形成设备先进,功能互补校外实训体系。

(3)建设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院及企业共同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考试、完成工作任务、实践操作、问题诊断等形式考察教师培训情况,提升教师持续发展能力。

(4)建设“创客”中心,为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无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创业孵化服务。

4.7社会服务能力,有的放矢

(1)培训服务,以冶金矿产智能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基地为依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2)技术服务,以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对外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工作,为更多的厂家解决设备的技术难题,承接来自企业的横向技术服务

********">4.8国际交流与合作,可行性大

依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DMG MS数控专业领域校企合作,老师国外进修提升国际化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引进德国 “双元制”职业标准,实现“双元制”的本土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4.9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触动发展

(1)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建立职教集团共建、共享的组织保障机制

(3)建立群内专业协同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

(4)建立多方参与的诊断与改进体系

聘请第三方评价机构,聚焦专业群生源与招生、应届毕业生跟踪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形成监测评估报告。借助学院“基于诊改的内部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的信息化平台,汇总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师资匹配和学生培养等状态数据,对比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的目标链和标准链,生成专业群质量诊改报告。

4.10“十四五”规划预期成效,实现性大

建设任务

序号

成果名称

数量

成果级别

一、落实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

1

德育实践基地

1个

校本

2

修订融入课程思政要素课程标准

15门

校本

3

建设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个

省级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4

校企合作开发任务驱动模块化新工科课程

10门

校本

5

开发“兴辽职教金课”

2门

省级

6

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2个

省级

7

辽地院35+10导师制思政精品课堂

3个

校级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

现代学徒制培养专业

1个

省级

9

学徒制示范专业

1个

省级

10

创建二级学院

1个

校级

11

1+X证书试点专业

2个

校级

12

星级专业建设

1个

省级

13

学生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

10项

省级

14

省级教学成果

1个

省级

四、教学信息化环境及教学资源建设

15

数字智慧教室建设

10个

校级

16

建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1个

省级

17

开发数字化教材

2部

规划

18

网络精品课

2门

省级

19

专业群云教学资源库

1个

校级

20

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奖

2项以上

省级

五、“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

21

专业群引进行业领军人才

1人

国家级

22

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培训

2人

省级

23

外聘兼职教师

4-8人

省、市级人才

24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3-5人

校级

25

大师工作室

2个

校级

26

教师工作站

2个

校级

27

省级课题

10项

省级

28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合作交流站

1

校级

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29

校政企共建六融合示范性实训基地

1

校级

30

六位一体“厂中校”式校外实训基地

1

校级

31

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1

校级

七、社会服务能力

32

申请专利

5

国家

33

横向课

4

成果专化

34

社会服务到款额

不低于80万元

不低于80万元

35

职业岗位技术培训

1000人日

依据企业生产需要

36

贫困县镇培养技能人才

不低于100人

高职水平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37

派遣师生到国外职业院校交流

2人次

校本

38

开发一带一路对外培训课程

1门

校本

39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交流学员2人、输出人才培养国家标准1个

校本

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40

建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

1

校本

41

建立冶金矿业智能设备产教联盟

1

国际

42

建立专业群诊断与改进平台

1

校本

********">5.课程建设自评********">5.1学时安排

本专业共开设 38 门课程。总计2872 学时,146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18 门,654学时,37 学分;专业课模块课程 20门,866 学时,46 学分;实训教学课程15项, 1352学时,52学分,非课程素质教育11学分。

5.2课程体系构建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接的“六四四”德技培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集中性实践教学、非课程素质教育六个部分。

(1)六门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可编程控制器(PLC)及设备控制》、《电机与设备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UG》、《矿山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数控铣床与UG自动编程》该六门课程为学生在校期间重点掌握的技能,对接工作岗位分别为装备制造类、资源环境类、冶金矿产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行业的机电设备操作、加工、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群。

(2)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与生产一致性,仿真操作流程,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综合,由学校到企业,构成 “课堂实习、课程集中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生产顶岗实训”的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四种能力,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为“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技术的安装、运行调试、维护与检修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机电企业生产一线人才岗位的需要。

(4)技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结合数控车铣加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为框架,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

(5)品德,课程思政教学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职业技术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5.3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情况学时合理、教学内容精准、组织合理、重难点分析到位、融入课堂思政和1+X技能认证、教法多元化、注重过程和操作考核、提供资源库信息。

5.4考核标准

考核多样化注重过程和实践考核,考核内容全面贴合实际应用,基础课重视立德树人职业素养考核、专业重视校企考核贴近运用、实践课重视项目操作考核。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诊断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学习评量体系,采用笔试与过程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多维度考核方式,对学生每个学习阶段均进行考核,据此建立学生的学习评量档案,并进行动态公示,每个学生均能清楚自己再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效,使考核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同时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是否合适当作为后续课程设计改进的参考,多元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5.5反馈改进

人才培养方案随社会行业需求多元调研调整,重视毕业生、企业、行业、产业调研落实到人追踪反馈问题汇总,专家组讨论及时修整。

6.教师队伍自评

现有专兼职教师 25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5 人,博士 1 人,研究 生 20 人,引进企业人才 5 人,双师型教师达94%,在校师生比10:1。50-60 岁教师8 人,40-50岁教师 8人,30-40 岁教师 9。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丹东市百名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1人,丹东市科学技术评审专家5人。外聘企业教师16人主要负责顶岗实习和定制班授课。十三五期间教师进修提升33人次,下企业实践12人次。

7.教学方法自评

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注重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点的无缝对接

8.教材建设自评

(1)建设机制

出台了《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办法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和《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依托“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要求教材应体现课程的“思政内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案讲义、教学过程、课程标准及学科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本专业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

(2)学科融合

激励教师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鼓励教师在教材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进行教材建设,同时基于职业教育教材标准,倡导根据职业资格证书、1+X 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强化课程整合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优化:①将机械制图和CAD两门课程合并为机械制图及CAD。②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的电工电子技术,通过这样的课程拆分与调整,将原来偏理论性的课程优化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材

在编写教材之前要深入企业充分了解不同岗位的职业需求,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资料采集,保证所编写的教材内容充分契合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比如校企合作编写的《数控多轴加工技术》、《数控铣床与UG自动编程》、《数控车编程与加工》、《机械制图及CAD》、《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符合了理论上够用原则,融入了项目为载体的工作过程,达到了学生做中学的效果。

(4)优化实践教学课程

为了体现更有针对性和集中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2020届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删减了模具设计基础实训,增加了可编程控制器实训、设备控制实训、1+X数控车铣技能等级证书考前培训、跟岗实习。保留了零件测绘实训、数控车加工实训、数控铣床加工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5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9.信息资源库自评

(1)实现新建教材信息化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进行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中对专业课程中的数字资源如视频、动画、案例等以二维码等形式嵌入教材,帮助学生在预习、自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实现教材应用的全方位、全功能。

(2)信息资源库

本专业全部课程建设资源库,教师教授视频、课件、题库、教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其他优秀资源共享等。

10.教学成果自评

近五年教学团队取得成果论文48篇,核心10篇,国家科研项目1个,省级课题及横向课题14个,校企开发教材8本,出版教材22本,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创新专利15项,信息化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技能大赛全国行业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2项。

11.实训基地自评

建设“政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1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实训室35个,其中包含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丹东市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基地,普惠制培训基地设备总值1803万元。校外实训基地12个,将企业生产引入实习厂,初步形成了“校中厂”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机电系实习实训条件能够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设备利用率95%,满足在校生实习实训外,还对社会退伍军人学员和普惠制学员进行实习实训,能够达到《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所属系部名称

校内实践基地名称(全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设备值(万元)

1

机电系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3000.00

510.00

2

机电系

机加中心

920.00

450.00

3

机电系

特种设备考核实训基地

754.00

136.00

4

机电系

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

540.00

180.00

5

机电系

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400.00

60.00

6

机电系

电梯实训基地

120.00

25.00

7

机电系

应用电子实训基地

220.00

20.00

8

机电系

电气控制实训基地

180.00

40.00

9

机电系

工业机械人实训基地

120.00

262.00

10

机电系

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基地

200.00

120.00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全称)

在岗职工总数

主要专业

实习实训项目

总数(个)

主要项目(全称)

1

江苏德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2

机械加工、自动控制

2

北京汇通聚原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4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设备组装与维护

3

沈阳君帝电子应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智能制造

4

青岛海尔特种制冷电器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自动化生产

5

京东方(福建)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自动化生产

6

大连海尔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自动化生产

7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智能制造

8

鹏鼎宏启胜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自动化生产

9

京东方杰恩特喜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自动化生产

10

腾盛达机械设备(大连)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智能制造

11

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电气控制

12

沈阳格泰克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

智能制造

1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评

职教联盟4家,国际合作1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8家,企业二级院校2个。校外实训基地共计12个。校企合作开发教材8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制定。近三年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5.9%)近三年年均学生就业满意度99.55%。近三年年均开展社会培训人天数3587人天/年,总值32.56万/年。

专业服务冶金矿产智能装备产业,长期与包括辽宁地矿职教集团企业、辽宁联通、京东方、大连海尔等知名的15家企业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联合培养机制,建有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1个,校内企业大师工作室1个,企业定制班4个,订单培养人数50%以上。

13.服务辽宁自评

机电系2016年负责丹东市特殊工种培训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约1万人。同时我们系成立了机电研究所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和改造项目8项,其中一项为国家级项目。同时我们也为地矿系统提升员工技能达3120人天。为地方中小微企业培训2452人天。为辽宁高校师资培训冶金设备点检145人天。

职业培训及科研技术服务年均收入36.06万元,获专利15项。培训辽宁地矿职教集团企业职工,培训丹东中小微企业职工,与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培训上岗职工,总计年均3587人天/年,服务地方贡献大。

14.质量保障持续发展自评

跟据专业质量保证目标体系确定本专业的标准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引入国家、省市、行业的相关标准使本专业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1)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对机制专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证,这样就会促进本专业的自诊和整改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校内评价、校外评价、第三方评价三个层面,以校内评价为主,校企评价为参考,从课程设置、专业定位、课程标准、实习实训等方面依照标准体系进行评评价,有效提高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3)反馈改进体系

反馈改进系统

发布教学数据信息、质量分析报告,加强专业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库建设,确保专业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运作,完成反馈整理、改进、体系建设、评估评价的工作循环。

15.培养特色

(1)“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一把手抓提升各级领导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动力源

把“立德树人”摆在首位,学院领导高屋建瓴、思政全体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打造一支与高水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学院三级督导(学院党委督导组、督导质量监管处、系部专业督导小组)层层监管保障,充分发挥各级齐抓共管领导力,全院把“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落地高质量执行。

(2)“辽地院35+10课堂思政” 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辽地院35+10课堂思政确保把课程标准中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通融合落地执行。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做好课程思政培训提升,确保思政方向正确性。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办好“课程思政”工作。

(3)打造结构多元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引领专业群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线专家、智能助教等协同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三教”改革的主体,通过校企、校际间的协同工作,主动追踪行业前沿,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1+X职业技能标准,促进1+X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融合企业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模块课程,以课程为依托,建设优质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引领专业群建设。

(4)校企 “岗-课-赛-证” 产教融合培养形成明确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愿景,达成校企共识

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三方协同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共商共建共享,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将技能大赛融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有机融合。并“一带一路”走出去,把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学院专业发展建设合理培养方案。成立二级院校,深度合作,双方共赢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性,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保障校企深度合作运行。

(5) 资源库建设是推进教学信息化最好的抓手,落地应用是核心

一把手重视对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参与学院信息化环境顶层设计,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最佳模式,积极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制定信息化推进机制,确保信息化落地应用。教学资源、课件、精品课、网络课等信息化资源逐渐丰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变更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开始创新,最终使信息化落地应用提升教学质量。

(6)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

进入“十四五”时期,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多元合作机制,有利于落实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提质培优计划等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来实现适应性的开拓创新,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协作与组合配套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根植工匠精神塑造成才报国的职业教育文化构建系统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动态调整机制。学院顶层保障机制合理,中层管理监督,基层落实到位反馈及时,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确保培养质量。

(7)联盟协同服务辽宁,确保服务质量。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以学院领导班子为牵头人、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全员参与的4包就业小组(院领导包系部、系部领导包专业,专业教师包班级,辅导员包特困生),就业指导、服务、跟踪工作贯穿始终。

承担培训辽宁地矿职教集团企业职工,培训丹东中小微企业职工,与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培训上岗职工,总计年均3587人天/年,服务地方贡献大。职业培训及科研技术服务年均收入36.06万元,获专利15项。

1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初步建立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下执行“辽地院35+10课堂思政”课堂体系,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整改:

(1)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不足

由于编制、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待遇不同等原因,目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人才吸引力不足。

改进措施:按专业群需求情况,学院制定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把高人才引进学校,引领专业群建设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2)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快,课程资源库亟待更新。

改进措施:引入更多的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升资源库建设水平。

(3)精品课、课堂思政案例不足

聘请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小组每学期完成精品课1门、课堂思政案例1个。循序渐进完成全部核心课精品和思政建设。

(4)教师队伍老龄化,30-40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改进措施:引进高端企业人才。需要定期派出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项目,以更新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5)实习实训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改进措施:完善实训条件,更新实训设备,专业实训室建设更贴近企业一线,加强专职实训管理人员建设。

17.专业自评结果

本专业具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紧密的校企合作,深度的产教融合,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群内其它专业的发展。综合本专业各项指标数据分析和同向、同业的对比分析,专业办学达到省内同类高校一流专业水平。


标签: 一体化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